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ZT在新西兰接触华德福

ZT在新西兰接触华德福

原贴由北京蔚蔚妈妈发表在
http://www.qbaobao.com/forums/vi ... page%3D1&page=1

华德福(斯坦纳)与蒙氏教育理念

蔚蔚现在的幼儿园只是一个过渡,我们同时在蒙氏学校和斯坦纳学校(国内现在译成 华德福教育 )给他报了名。两边都包括幼儿园和小学、中学。今年10月份估计两边都会有名额,所以如何选择就成了我现在最大的心事。
蒙氏教育我们都已经极为熟悉了,致使国内真正的蒙氏学校不知道有几所。我个人知道的除了孙瑞雪那一家,就是北京的小橡树幼儿园。其他的还没有听说。蔚2岁2个月如小橡树,到6月初离开。短短4个月时间,但是那种快乐,至今常驻心底。1年2个月后的今天,仍然认为那是他最喜欢的幼儿园,并清晰地记得两位老师,以及几次特别的活动。
到了新西兰,接触到斯坦纳学校。婆婆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来接触过西方绝大部分的教育理念,现在就在一所斯坦纳学校工作。她对我说:“这所学校是我职业生涯中,唯一真正热爱的一所。这里的学生也是我见过得最快乐、最自信的孩子”。

哎呀呀,怎么办呢?

我到两个学校分别观察了很久。先是蒙氏学校,蔚在教室里看到熟悉的蒙氏教具的时候立刻欢呼起来。从硬件上说,这所幼儿园与我见过的所有新西兰幼儿园相比,是数一数二的了。足有两层楼高的大木房子,宽敞明亮。所有家具都是实木原色,孩子们自己管理自己---4岁组,象上午茶这样需要切水果、洗餐具、分餐等事情都是自己安排和处理。看着孩子们用锋利的刀切苹果,我和先生在旁边看得提心吊胆;可看着孩子们娴熟的操作,科学的过程,不由得暗暗赞叹。蒙氏的教具,随着年龄的增加,深度、广度增加乐,但有的东西时一直留到中学最后一级的。
我们被安排到5年级教室参观。教室里用各种家具、画报、教具邓伟成不同的角落。孩子们随意站着、坐着、趴着,在不同的角落上做着不同的事情。两个老师在不同的区进行指导。两个孩子坐在桌前做数学题目(看上去像大富翁游戏,吼吼);还有3个孩子拿了欧洲的木拼图,用不同颜色的小旗在上面标出河流、国家、首都、和主要国家;一个女孩子正专心喂小乌龟;两个男孩子看着表,等着最后一分钟出去玩球;一个孩子在电脑前忙着--我过去一看,居然正在看中国明朝的服饰!!!(老师解释说,这两个月历史的主题是中国,所以他们黑板上贴了一些汉字,找了一些中国画等,那孩子现在正在做自己的专题报告--中国各个朝代的服饰)。一个女孩子过来很有礼貌地问我们要不要喝茶或咖啡,有什么她能帮忙的。
我简直说不出话----我以前只知道象美国的学校,孩子们不必死板地在课桌前坐着,上厕所等自己处理;从未想到过学校可以自由到这种地步!当然每阶段的基本教育内容,每个人都必须完成,不过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安排时间(需要统一讲的内容,会根据大多数孩子的意见安排时间)。
我出了蒙氏的校门,从鼻子到心里都是酸溜溜的--恨不能变小了重来一次!

几乎要决定选择蒙氏了,等我到了斯坦纳学校,又犹豫了。在蒙氏,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规则”(还不是国内教育意义上的纪律),而在斯坦纳,感觉到的是“自由”。打个比方,如果说,蒙氏的感觉像实验室或者医院,那么斯坦那就像个画廊。

在斯坦纳,几乎没有“现成”的玩具--包括乐高这类的“创造性玩具”。老师们用各色棉、丝绸等面料布置各个角落,整个房间充满艺术气息。没有塑料动物或者车子,有的是手工制作的各色玩偶;实木的小车,工艺极简单而造型洗练优雅;大大小小的贝壳,各种各样的石头、线及绳子......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做上午点、午餐。我们去的时候,一年级孩子刚下课,墙上挂着他们刚才的作品----A4的纸上,水彩涂满了黄色---只有黄色。据说他们这节课就是认识”黄色“。
爬上山坡,到达最高点---音乐室。全木圆形建筑,1/3海景落地窗,钢琴静卧一角。看着脚下随风起伏的浓浓绿树,远处淡蓝的海面,湛蓝的天空,隐约的鸟鸣,即使没有音乐我都不想离开呢--看看其他家长,基本都跟我一样的神情。下山的时候经过高年级孩子的木工房,隔着玻璃看到一套套整齐专业的工具,那个羡慕啊~~

两个学校各有侧重,理念不同。有从蒙氏转到斯坦纳的学生,是不是有反向流动我不知道。这两天看斯坦纳的资料看得头晕眼花,越来越难以取舍。
简单地说,如果说新西兰的教育比较“自由”,而国内的教育比较“严格”的话,那么蒙氏位于二者之间,而斯坦纳(华德福)比新西兰现在的教育还要“自由”。我是特意用了“自由”和“严格”这两个中性的词,事实上,斯坦纳(华德福)更加人性化一些。

今晚忽然想起搜索一下中文网站,结果真有收获呢。成都已于2004年夏天开设了中国大陆第一所斯坦纳(华德福)学校。网址:
http://www.waldorfchina.org
更让我感叹时,是一个名叫卢西安的德国人,自己在广西偏僻的农村孤军奋战,做了两年。他翻译了斯坦纳的书,并把在中国做教育工作的感受写成了书。网站:
http://www.jiaoyu.org/

“根据现行教育思想产生的第一个问题是,教育已忽略了培养真正创造精神的基础,长期以来都未能达到培养出大批真正具有创造精神的科学家和社会领袖的目标,最多只是培养了训练有素的二流技术人员。另一个问题是,教育已忽略了人的心灵需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等领域。因此,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可能有人道和创造精神可言。 因为具有真正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才会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引自成都华德福学校网站,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  历史和教育教授,纽约日桥华德福教育研究院  研究主任 道格拉斯.斯朗)

0到6岁的小孩由于在出生之前为了精神的一切(环境)而生活,出生之后还是为了环境(物质的)而生活。他就以为,整个环境、整个社会都是好的,都是要模仿的。这时候需要给小孩一个能模仿的环境。7到13岁的小孩根据他天性的本质想在现代生活中欣赏美好的环境和自己身体在环境美丽的动作。为了避免错误,老师最好主要在美丽的艺术上给孩子们活动机会,因为7到13岁的小孩认为,美丽的是好的。从14岁开始,孩子认为世界是有真理的。这时候课题需要是科学的,老师要特别注意说真实的话。老师对于14岁以下的学生要像镜子一样,对于14岁以上的要像窗口一样。(引自卢西安的书:与孩子的天性合作)

诚挚地推荐这两个网站,尤其是后者。.

TOP

卢西安怎样上美术课

美术能培养对环境的感情

第一节美术课,我让学生画我在黑板画的一些中国古代建筑,另外也画了现代建筑。学生看见我在画古代建筑时经常需要修改不同线条和比例,才得到一种美丽的感觉,使他们也不能不尝试自己画线条和比例相同或更美丽的画。在开始画现代建筑时,学生比较吵,好像不愿意画。这也不奇怪。我问学生,他们都说:现代建筑没意思,太单调,不如古代建筑好玩。

这样,学生就有了我整学期上美术课的基础。我在第二、三节课和学生画需要想象力的中国画,比如画两棵树。我对他们说:树受的苦越多,它的经验越丰富,长的形态越有意思,就像一个人的历程一样。学生在画它时也画得很慢,毛笔弯来弯去。

然后,我们又画了一棵竹子。为了模仿这棵很直的竹子,学生画得很快、很直、很松。我想,这样的画法能发挥对不同种树不同“经历”的同感。所以这样的画也特别能培养环保所需的感情。感情引导一个人的动作习惯,而且这个动作习惯不需要思考,就能根据对环境的感情去爱护它。

再之后,我们又画了钢笔画。因为钢笔的线条是标准的,比能变形的毛笔更需要技术方法,并且只能通过不同构造方法得到变化。

我们用钢笔在外面画风景时,我叫学生找一个他们觉得吸引自己的地方。有的学生说,吸引他的是一条山路,这样我就叫他先画那条路和给它带来特点的东西。如果他画的路看起来好像飞在空中,我就让他画影响路的部分环境,比如让路弯来弯去的一座山。其他他们没感受的地方,我让学生别画,就让这些地方留下空间。

课本上的内容我都没用,因为美术不应该是一种已经定下结果、只要完成的东西。只有学生能参与和感受一张画的形成过程,包括它的创造,他们才能在画画过程中发挥自己对环境的感情。假如我画学生课本上的作品,他们看的只是我能不能比得上课本的水平,没有其它可看的。

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任务不仅要自己完成,也要自己发现,同情地把自己和事情溶为一体,而且整个过程的结果是对于任务的意识。如果一个人只学会根据标准去完成事情,他在生活中也不能发现并进行过程,只会等别人来安排他的生活。

另外,美术课也是培养理想的课,因为理想是美的。这种理想美感,我让学生在画铅笔画时培养:我叫一个同学站在教室的讲台边,让其他同学根据他的脸来画头像。我发现,学生很难看准同学脸的样子。我虽然用我的手在讲台边同学脸上为大家测量不同比例,可有的学生画的跟这个同学完全不一样。好像他们不愿意或不敢真正地看同学的样子,只是根据想象去画。可是,我们这时已经在追求画得尽可能像,所以我下一节课叫了三个学生一起站在前边,让同学来画他们的全身。

后来,我们要画得越来越实际,尽可能像照片一样。我让学生考虑波浪的表面、不同角度反光和影子的情况,而不去考虑波浪的本质。因为是第一次利用彩色,可学生又都没有彩色颜料,所以一起“设计”了波浪的结构后,我只能一个人为他们画波浪的彩色画。

有一天我对学生说:可以用三种基础颜色调出所有其他颜色。学生反对之后,我们就来尝试:我给学生画了蓝、黄和红色,问他们哪两种混起来会得到怎样的新的一种。我没想到,他们都需要尝试后才知道。可后来,他们根据我们的实验很容易把得到的六种颜色排在一个圆里,找到了调色规律。

最后,只缺黑和白了,我们就考虑它们是不是颜色。在把互补色混起来、得到黑色时,我们就想到黑没有颜色、没有光。学生马上也想到了白色是把互补色的光混起来的结果。最后,我给学生介绍电视机和照片怎样靠这三种基础颜色让所有的颜色出现。

在接着的下一节课,因为天气特别热,所以我们需要想办法怎么能让我们感到凉快一些。我们就考虑哪种颜色能给我们一种最凉快的感受。如果哪个学生有一个主意,他就到讲台上给我们调他认为最凉快或最热的颜色。一个同学画了之后,其他同学就说:“这种不是最凉快的”,我就叫其他人到前边给大家调一下。

找到最凉快的颜色之后,我们还尝试调出适合不同性格的颜色,而且奇怪的是,我的学生跟西方人不一样,说最“快乐”的颜色是蓝,不是黄。最后,我让同学在讲台边调刷我们教室的墙最理想的一种颜色。

再下来的一节课我对学生说,我们现在画的跟美术的历史一样,从需要想象比较多的中国画慢慢发展到最实际的、和照片一样的画。可是人们已经发明了照片,画画还有什么意义,它在哪方面可以超过照片?我们就开始画一些拍不到的、因为不实际的抽象的情况。

最抽象的是象征和标记。所以我让学生设计一个汽车公司的标记,并且说,这个标记要让我们感到力量、速度、高级技术、动作、质量等等。学生觉得很奇怪,标记的形态怎么能表达一种感觉,他们以为形态只能表达意思。

他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标记,而且我把他们其中画的一些描绘在黑板上之后,再让学生比较,问他们对哪个有哪种感觉产生。他们就可以说哪个更快,哪个质量有保证等等。他们能感觉到标记形态的动作、节奏、僵硬等等。

再下来的一节课,我又把美术跟用途、功能联系起来,也就是工业设计。我让学生设计一辆小汽车。设计汽车的因素很多,可我给学生选了两个他们要重视的:一是风的阻力,一是美观。我先给学生介绍飞机翅膀的形态之后,就让他们自己设计。学生自己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汽车形态之后,我成功地让几个同学自己到前边给大家在黑板上画他们的设计。

然后,我们一起通过征询大家的意见来修改这些设计,使学生慢慢把自己的美感修改。最后,他们感觉到风的阻力最小的形态正是最美的形态。

我还让他们做电视机设计和建筑设计,而且,只有那些希望先知道结果的学生不知道该画什么。他们拿课本想找一些可以模仿的样品时,却越找越不知该画什么。

在考试时,本来喜欢创造的学生突然也不敢创造,很怕结果不好。虽然我说过我打分重视特点,可他们大部分都不敢相信,不敢画自己的,画的经常是“偷”来的。这样抄下来的画在有复印机的时代还有什么价值呢?

我经常不知道我们美术课的结果会怎么样。我虽然考虑过各种各样的结果,可学生对美术发挥的感觉经常和我想的不一样,而且我也让他们的这些感觉一起来改造我们的设计。这样,我有时对结果感到意外,而学生经历了创造过程。

美术课能培养创造性、感情、美感和道德感;美术能介绍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怎样利用美术表达自己文化的东西,通过这些美术作品来了解时代和文化。这样,美术也可以支持历史课和地理课。可为了让美术给学生感受到这样的经历,我需要比一个星期一节课更多的时间。.

TOP

点点妈的评论

蒙氏里有专门的走线练习,跟着音乐在地板上顺着划好的线走,这其实就是教孩子控制自己的身体。蒙氏最著名的是静默训练,老师一声令下,孩子就保持安静数分钟。这也是对身体的控制。

还有,蒙氏教育尽早培养孩子的独立,教室里基本事务,比较打扫、吃饭时摆放餐具,收拾整理床铺等等,都是孩子做的呀。虽然不是那种很专门的身体训练,但已经比一般幼儿园教育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身体协调性了。

蒙氏最初是在贫民区设置,目的是为了帮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受到教育。而蒙氏本人,原来从事的是智障孩子的教育。而蒙氏又一向认为,工作能提供孩子所需要的一切自信和满足,玩具和单纯的玩乐不过让孩子一时兴起。所以总得来说,蒙氏是比较注重规则和形式。蒙氏是自由的,它表现在让孩子自由选择规则。但蒙氏也是最不自由的,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接受规则,一辈子遵守规则。

至于国内的蒙氏教育,硬件可能比国外得还要好,可是这个教师素质,真是天晓得。先不提一个老师培训三个月,甚至更短时间就能打着蒙氏的牌子,就连那些培训者本身,又有多少真的明白蒙氏了呢?

那天看了一篇文章,叫超市教育。说老师带一个斑学生到超市,然后给布置任务。半小时后,学生回来,有十个左右学生完成得很好,有十个一般,剩下的都只是在里面乱逛。文章最后做结论说,国外的教育类似这种超市教育,提供条件,但学不学在学生本人。而中国的教育是,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是学。.

TOP

蔚蔚寻园记

斯坦纳幼儿园:
http://www.raphaelhouse.school.nz/(这是蔚蔚正在排队的,占地8公顷啊,是那个区风景最美的地方);
http://www.steiner.edu/ (这个是很完整的)
中文的我只找到原帖中写的那两个,资料也已经很丰富了。

蒙台梭利幼儿园:
http://www.waora.school.nz/ 这也是蔚在排队的
----------------------------------------------------------------------------------------------------------------
我们年初报名的时候,两所学校都是满员。蒙氏要求班上男女生平衡,而现在报名的男生奇多。斯坦纳则要求11月底之前满4周岁的孩子才能入学,而蔚蔚生日恰好是12月末;另一个区的斯坦纳幼儿园现在只能给2个上半天的时间--又远,时间又短,就放弃了------正好去年排过队的一家传统教育的私立幼儿园有名额,就给蔚送到那里了。
那边大孩子比较多,蔚开始两周还行,后来就开始不喜欢了。两周前明确提出:“我不喜欢这个幼儿园”,说不出理由,就是“不喜欢”,后来勉强来了一句:“人太多了!”其实他也有自己的好朋友,我猜是因为那里的老师专业有余,温情不足。
这时婆婆告诉我们,惠灵顿斯坦纳幼儿园的创始人泰莎女士又创办了一家新幼儿园,目前有八个孩子(分别在不同时段)。我婆婆跟泰莎是好友,约了昨天(周五)带蔚到那里去参观。
路上婆婆说,泰莎在居民区买了一套民宅,正在改造中。有关幼儿园的一系列审批手续也正在进行,现在是以“家庭幼儿园“的方式招生,目前也只有泰莎一个老师。虽然心里有了点准备,但到了之后还是有些吃惊------简直是百废待兴的感觉:前院的车道边堆着敲碎的混凝土,中间一段路还只是碎石子,路边散着小块锯下的木块下脚料;后院中间一堆锯下的树枝,木篱笆也尚未完工。不知道为什么,院子中间还有一片防雨布,下面几块大木板,板上4捆干草。
房子里飘出烤慕芬的香味。三个孩子正坐在餐桌旁吃上午点。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在另一个房间的小桌子上用蜡笔画画。先介绍每个人互相认识,然后泰莎简单地带我们每个房间看了看,告诉我们改造方案。也就是五分钟吧,蔚已经跟那4个孩子互相认识了,并被房间里满地的木块、玩偶、贝壳、石头等吸引。后来几个孩子脱了鞋子在床上跳!泰莎过去简洁温和地制止了他们,并提议大家到院子里玩。出门之前,阳光透过门上的彩色玻璃块,在地板上投下各种美丽的色彩。泰莎带着孩子们仔细观察每一块投影,并把小手放在最底层的玻璃上,看看自己手上的颜色。孩子们在这里足足待了15分钟,还意犹未尽呢。
飞快地换上胶鞋(新西兰每个幼儿园都有大沙池,一般每个孩子都备有雨靴),大家跑进院子里。几棵大树上挂了一个木马,一挂软梯,一个旧轮胎剪成的秋千。两个小男孩拿了个箱子,抓出一束束干草铺进去。我们帮泰莎把沙池的苫布打开,孩子们马上跳进来。最大的男孩拿了把铁锹,蔚看了,脱口而出“我也要!”我、婆婆和泰莎同时说:“应该怎么说呢?”蔚急急忙忙地:“可以也给我一个铁锹吗?请,,,谢谢!”泰莎从工具棚里找出一堆沙池工具,一个独轮小车,孩子们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蔚蔚发现沙子里有黄色的花,指给我们看。婆婆让他抬头看沙池上方的满树繁花,顺便说了树的名字。
这是安妮塔哭了起来,尖叫着“泰莎,他不让我挖!”从我们进来半小时之内这女孩尖叫、哭喊了不下四次,我悄悄问婆婆她是不是家里的独生女,婆婆说,恰好相反,这女孩有好几个姐姐,且每个姐姐都不同程度地欺负她。我注意看蔚蔚的反应,蔚只是抬头看看,发现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就继续埋头挖沙子了----在后面的一个小时中,蔚基本上不太接近安妮塔。
沙池的边是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原木墩围起来的,蔚一会儿就发现这个原木边也可以当平衡木走,很小心地转了一圈,一脸光彩。这是泰莎叫孩子们看邻居家的猫“露西”又来了,小朋友们赶紧跑过来,个个伸手摸摸露西,跟着露西跑到前院去了。我正在向要不要跟着过去看看,就听到了安妮塔尖锐的哭声。过去一看,小姑娘趴在地上泪水涟涟地说大男孩推她了,男孩子则说:“是她自己摔倒的!”蔚蔚说:“妈妈,不是她自己摔的,是他这样推了一下,把她推倒的!”把安妮塔扶起来,抱抱她;因为不是老师,我不好说那个男孩子,只是看了看他。回到后院跟泰莎说了一遍经过,她并没有重新处理这事情。
蔚发现了路边的小木块,自己搜集了一遍,然后在平地上搭起来--先是模仿奶奶生火炉,架起一个小柴堆,然后开始建城堡。在我们看来,这几块粗糙、不规则的木块,真的没办法根积木比,可蔚玩得时间很长,专注度也高很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新鲜?

跟蔚同月的小男孩开始拖了树枝在空地上“搭房子”。一直在旁边观察的婆婆提议我们一起搭个树屋,得到所有人的赞成。后院有一个伞状晾衣架,我们以他为骨架,把树枝架在四周,围成一个小蒙古包状,泰莎找来旧窗帘,用衣夹夹在铁丝上,围了一圈;孩子们先是站在圆心看着,惊叹着,同时指点着“这里还缺一块窗帘!”“我们还要再黑一点!"
后来则忙着各自找塑料布、纸箱、塑料箱等,为自己“搭床”,做“枕头”,大家把干草铺在自己的“小床”上,假装“睡觉”。蔚“喵喵”地“叫着”,自称已经变成了小花猫。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有争议---比如谁先拿了某个容器,谁在哪个位置等。除了安妮塔的尖叫,泰莎过来干涉一下-----直接把她抱走,安静半分钟,其余的都是孩子们自己解决的。
等秩序基本形成了之后,我们三个大人把水壶、水杯、烤好的慕芬蛋糕摆到外面的木桌上。我们三个各自倒了杯咖啡,看着书屋里出出进进的孩子们。我对婆婆说:“我就是这样在场院里、田野上,无拘无束长大的。------对了,孩子们什么时候学习呢?”婆婆看着忙碌的孩子们,微笑着说:“他们时时刻刻在学习--学习怎么与他人相处;学习怎么动手;认识自然......”
按照泰莎的计划,至少半年之后这里才能初具规模,孩子和老师都会增加。我犹豫着----一方面,会不会给孩子“放野”了?另外,毕竟是初创,这种凌乱的环境会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同时泰莎也表示,在现有状态下,自己也带不了更多孩了。最后我们找到了折衷的办法---每周五下午带蔚来这里,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去叫蔚蔚的时候,三个男孩子正在放木块的大箱子里爬进爬出,盖上盖子把自己藏进去。蔚听说要走,立刻不干了。好容易解释清楚,红着眼圈爬出箱子,磨磨蹭蹭往外走。其他的孩子们跟来送我们。蔚忽然在车道上看见一只大蜜蜂,小朋友们立刻又围起来---泰莎用树枝把蜜蜂轻轻拨起,送到篱笆上。蔚又不舍得走了。花了5分钟再做思想工作,终于慢吞吞地坐上了车。
孩子们和泰莎一起向我们挥手告别。我心里一片七上八下------如果10月份蒙氏也给了名额,到底选哪个?无可否认,蔚蔚确实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里,我也担心他不会喜欢蒙氏“严谨”的氛围,可是在斯坦纳会不会“荒废”了本应“挖掘“的潜能?
娃妈提到的孩子成长后的对比,我也很想了解。现在,我只能从美国的资料上看到,斯坦纳毕业的孩子并不是很“优秀”,但犯罪率、吸毒率最低,对自己和生活的满意度最高。新西兰教育部每年对学校进行考评,斯坦纳的评价是最好的一级。小学低年级的阅读能力斯坦纳的稍差-----因为不鼓励孩子过早读写,但7年级之后开始明显高于同级水平。
越比较越糊涂------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以什么为终极目标?培养有竞争力的孩子不对吗?到底什么样的人最快乐?.

TOP

我就想要我女儿成长了为一个自信,自立,对生活满意,享受生活过程的人。
至于她能否成为百万富翁,能在社会上取不平凡的成就,以至于她在学校得的名次,我都认为不是我们的目标。当然,她的功课不能是0或是不及格,她要理解掌握同年人所学习的东西。
但,我不知道要如何才能到达这个目标。
我喜欢卢西安的美术课的过程和他的记录。他常常为学生所创造的过程与结论而惊讶,因为他曾经的学生的结论不一样,他认为多么有趣。最重要的是整个过程中,他没有打断学生,没有用他原来的经验来影响这些学生的过程与结果。
这点我要非常克制才行。我习惯了说对与错,要这样不要那样。其实,我知道条条道路通罗马,只是,包括工作中,团队的每次项目都是不一样的人来做的,但,我爱用经验来约束过程。而且常常不等对方把话说完就要提建议,更不用说对做完一件事情的整个过程中不介入个人的意见,比如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课,比如一个一周的团队训练课。
要自己做到过程中让参与的人自己得到结论,并只是安静的记录,为他们的过程与得到的结论的创新赞叹是对的吗?这是对他人的最大尊重吧。
在看到这样类型的文章时,我总是能得到指导,但,好象,我很难把所有的应该重视,注意,或是方法整个的有概念。让自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接到女儿来身边后,立刻知道自己今天要做什么,明天要做什么,这一段时期要做什么,及如何做。
在系统的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其他的妈妈是怎么样做的呢?
我习惯有目录,有基础原则,然后有具体的每年,每个月要做些什么。但,这样是不是太教条?好象也没有这样的书。除了,我曾经买到的日本儿科专家松田道雄所写的《育儿百科》,他从身体健康养育婴孩到儿童过程中写了一本系统的书。
我生孩子后就看,一周的婴儿是这样的,两周是那样的,会出现些什么状况,然后当真的观察到宝宝这些状况时,我就不会紧张失措,而知道按书的指导来处理。我只生一个孩子,同时,我没有见过其他的婴儿,所以,对他的所有表现都紧张不知是不正常就是这样,还是他有不对劲。
其他妈妈有我这样问题吗?我需要一套自己确定可以相信的书,然后,这本书至少是宝宝一个时期的具体操作指南。
当然,不是每个人看书都会有相同的理解。我是如果确信这是科学的,那我就会照做。不太会犹豫不决。
比如这本《育儿百科》,我在它的指导下,女儿八个月由我带的日子中,我没有去医院就自已处理了幼儿急疹,婴儿感冒这,腹泄这些症状。每一次都给我新的信心,在面对下一个问题时镇定。
但,同样的,我送了这本书给一位妈妈,她的宝宝却上医院多次。甚至书上我认为写得很清楚的东西,她也要在我提示后才能看到与我一样的结论。宝宝反复上医院,还好没有打针,只是吃了不少药。买了药,妈妈又担心宝宝吃了不好,所以,自做主张,给宝宝吃一点,停一点。(这个妈妈不一定不对,因为她的宝宝在她身边,也许宝宝的表现就是要这样处理才对。)
看同一样的一段话,我真的知道,每一个人所看到的都不一样。没有对或是错,孩子是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妈妈自己来掌握。
也许,我要开始看书,广泛的看,把我认为对的写在一起,整理出原则与细节,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我信任并坚持一贯性,让我来操作。不要自己也不确信,并不停的在变化中迷失。
哎。一边写一边就在想,好象我受到教育把我弄成现在这样也有点怪的。
我要整理原则与具体操作细节,好象也是一个不可完成的功课。.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