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关于讨论中的“本市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关于讨论中的“本市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学业考“一考多能”能减轻学生负担吗?
熊丙奇(2013-09-02 11:01:19)
上海正酝酿一幅“替代高考”改革路线图:有望逐步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先取代自主招生笔试,并最终取代上海高考。上海市教委传出消息,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列为今年下半年重点,正与几大高校研究先行先试方案,让俗称“会考”的“学业考”实现“一考多能”,减轻学生应试应考负担。(解放日报9月1日)
以“一考多能”减轻学生的应试应考负担的逻辑是:参加一次考试,可让这一考试派多个用场。可问题在于,这样一来,让“多功能”集于一身的考试重要性大增,结果可能出现新的考试焦虑。我国社会存在的高考焦虑,根源就在“一考定终身”,上海学业考的改革,需要科学、合理设计,不要重蹈复撤。
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多次考试,多次选择,多次录取”,简单地说,就是考生可以参加多次考试,多次考试的成绩对于申请大学都有用,考生可以最好的一次成绩申请大学,同时可申请多所大学,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样一来,考生的考试焦虑必然大为减轻——学生的应试应考负担,主要来源不在于考试次数的多少,而是一次考试太过重要,那种认为减少考试次数,就减少学生应考负担的想法,并不了解考生为何存在考试焦虑。
实行这样的高考模式,关键在于推进录取制度改革,即改变集中录取,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只有针对高校自主招生,多次考试才能起到缓解考生焦虑的作用,而如果不改革集中录取制度,而只是实行多次考试,多次考试派一次集中录取的用场,结果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和焦虑。

高考改革包含考试改革和录取制度改革,录取制度改革对于高考改革来说至关重要,而遗憾的是,我国高考改革,一直在考试上做文章,在录取制度方面却未见实质性突破,包括现在推行的自主招生改革,也是和集中录取制度嫁接,维持高校按计划集中录取的体系不变,这导致每次改革都见效不大。  
上海学业考的改革,从目前的设计来看,就并不触及集中录取制度的改革(此前上海高职自主招生已采用学业考成绩申请,获得自招的学生不再参加高考,这已打破集中录取制度,但鉴于高职招生改革的实际影响力远低于本科和重点大学的招生改革,目前的高考改革难点集中在重点大学的招生改革)。其基本思路是“先取代自主招生笔试,并最终取代上海高考”。先看“取代自主招生笔试”,这里有三个问题,其一,学业考的成绩,是高校自主认可,还是政府部门规定高校认可?如果是规定高校认可,这就限制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用行政权威来树立考试的权威。
其二,学业考的成绩,是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唯一依据,还是多个依据之一?换句话说,就是万一学生学业考考得不好,还有没有机会申请高校自主招生?如果把学业考作为高校的依据之一,达到多少成绩的学生科直接进入高校面试,其他的学生则可参加高考自主招生笔试,那么,这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而如果是唯一的依据,则必然在增加学业考的重要性的同时,让学生的考试焦虑大增——一门课不佳,就可能影响到自主招生机会。客观而言,对于目前的学业考,学校和学生都觉得是新增负担,类似鸡肋,但引导学校、学生重视学业考,不是通过政策赋予其重要性,而是要给予学生选择空间,在选择比较中体会其重要性。
其三,如果学业考是自主招生笔试的唯一依据,而且学业考的成绩只是替代自主招生笔试,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要求参加高考,那么,可以推想,学生的负担只会加重。学业考和高考都不可有闪失。
再看“最终取代上海高考”,如果集中录取制度不变,以学业考取代高考,就变成连续两年多考试,以考试综合成绩定终身,这和多年前有专家提出把高考分散到各学年,最终计算总评分,按总评分高低,结合学生志愿录取学生并无二致,这样的考试招生模式,被网友戏称为把“斩首”变“凌迟”。
假如上海能在录取制度改革上有重大突破,允许考生自主申请大学、大学自主录取,那么,当前的学业考将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包括高校可自主认可学业考的成绩,学生可用学业考的成绩申请大学,大学就可结合学业考成绩、学生平时学业成绩和大学面试考察就自主录取学生;学业考也可在目前考试基础上,完善考试体系,比如借鉴美国的SAT考试模式,可推出统一的学术能力水平测试和学科考,供学生选择,每年考试组织多次,学生可自由报名,考多次。这样的考试和录取体系,才可真正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