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44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初、高中竞赛篇---------“卓越大学联盟”九校2014年自主招生开始报名

谢谢LZ。
已收藏,以后用。.

TOP

引用:
原帖由 yxma 于 2011-8-17 17:22 发表
我有三个观点:

1.        北大数院之所以能跻身于世界学科百强,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该院近十年来积聚了一大批国家集训队中的国内顶尖的中学生数学高手,在他们多年来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下,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和成果,才使 ...
请教一下,上海四校各有什么侧重?华二和上中您更看好哪一个?谢谢您不令赐教!.

TOP

请知道的家长也来讨论一下:上海四校各有什么侧重?华二和上中您更看好哪一个?谢谢您们的不令赐教!.

TOP

2011年第二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揭晓



    8月20日晚,第二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北京大学数院的范晨捷、叶立早、陈卓和清华大学王旭霏分获四个单项金奖,北京大学数院的张瑞祥和章博宇获得个人全能奖。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杰、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等国内外科学家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者颁奖。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由丘成桐教授发起,面向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地区高校在校大学生开展,旨在全面测试大学生的数学知识、修养与能力,促进中国的大学数学教育改革。本竞赛考察学生在“分析与微分方程”,“几何与拓扑”,“代数、组合与数论”,“计算、统计与应用数学”四个方面的能力,对应分别设立“华罗庚奖”、“陈省身奖”、“周炜良奖”、“许宝騄—林家翘奖”。每位参赛学生可参加至多四个科目比赛,根据参赛的三项最好成绩,评选出个人全能奖,即丘成桐奖。

    据悉,第二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在全国共设18个考场,有400余名参赛者。竞赛经过笔试和面试后,最终产生了各类奖项获得者。

    丘成桐在致辞中说,本竞赛有助于为中国和世界的数学机构提供良好的数学生源,为中国和世界的数学发展培植深厚的土壤。他同时表示,很重要的一点,是应当为没能进入到中国顶尖大学的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

主办方将邀请世界著名数学家口试约15名竞赛优秀的学生,为他们进入世界一流研究院提供帮助。丘成桐期望学生们学成之后,“记得回到祖国来帮忙”。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每年举行一次,首届已于2010年12月举行。


丘成桐(Shing-Tung Yau),男,1949年4月4日生于中国广东汕头,著名华裔数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得主,克拉福德奖得主,获得有数学家终身成就奖之称的沃尔夫数学奖。

附:第二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奖者名单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华罗庚奖获奖者:“分析与微分方程”

金奖       北京大学                     范晨捷

银奖       北京大学                     章博宇
银奖       北京大学                     张瑞祥
银奖       清华大学                     王若凡

铜奖       清华大学                     谢松晏
铜奖       北京大学                     叶立早
铜奖       上海交通大学                 归  斌
铜奖       清华大学                     高原骏
铜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  杲
铜奖       浙江大学                     张晓宇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陈省身奖获奖者:“几何与拓扑”

金奖       北京大学                     叶立早

银奖       北京大学                     章博宇
银奖       北京大学                     张瑞祥
银奖       清华大学                     余成龙
银奖       浙江大学                     许  超

铜奖       清华大学                     苏  桃
铜奖       上海交通大学                 归  斌
铜奖       北京大学                     范晨捷
铜奖       清华大学                     朱艺航
铜奖       浙江大学                     樊宏路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周炜良奖获奖者:“代数、组合与数论”

金奖       北京大学                     陈  卓

银奖       北京大学                     张瑞祥
银奖       清华大学                     朱艺航
银奖       浙江大学                     周  杨

铜奖       清华大学                     苏  桃
铜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  杲
铜奖       北京大学                     范晨捷
铜奖       国立台湾大学                 黄书庭
铜奖       北京大学                     苏  钧
铜奖       清华大学                     方汉隆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许宝騄—林家翘奖获奖者:“计算、统计与应用数学”

金奖       清华大学                     王旭霏

银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  杲
银奖       北京大学                     匡斯萌
银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徐海峰

铜奖       清华大学                     高原骏
铜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杜润东
铜奖       清华大学                     高  骏
铜奖       北京大学                     彭沛超
铜奖       北京大学                     熊杰超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即丘成桐奖获奖者:

金奖       北京大学                     张瑞祥
金奖       北京大学                     章博宇

银奖       北京大学                     陈  卓
银奖       清华大学                     王若凡
银奖       北京大学                     范晨捷
银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  杲
银奖       北京大学                     叶立早

铜奖       清华大学                     苏  桃
铜奖       清华大学                     王旭霏
铜奖       清华大学                     朱艺航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团体赛获奖者:

金奖       北京大学                     范晨捷、匡斯萌、叶立早、张瑞祥

银奖       清华大学                     高  骏、苏  桃、谢松晏、朱艺航

铜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  杲、茅一遒、徐海峰、晏明涵
铜奖       清华大学                     柴  玮、方汉隆、彭嘉钰、王旭霏


其中,大部分获奖学生的名字都很熟悉吧,中学时代他(她)们基本出自于国家集训队或国家队,中学时打下的基础是今后有所作为的基石。
.

TOP

回复 704楼畅想未来 的帖子

谢谢LZ,第二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奖者对他们继续进入国外大学深造帮助大吗?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国际影响力如何?.

TOP

回复 705楼yanwang909909 的帖子

你大概没太仔细看帖子上的报道,丘教授邀请了一批国际层面上的数学家为本次比赛中表现优异的15位大学生进行口试,然后由他们向包括当今一流的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研究院在内的数学研究机构推荐,这是十分难得和珍惜的机会。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今年才第二届,要说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那是瞎掰,但凡事都有一个开头,如果这批被推荐出去的学者能有所成就(他们已经是同年龄中数学方面的佼佼者),那该项比赛就会被广泛重视。希望该项比赛能成为优秀人才踏向世界的一座桥梁。

[ 本帖最后由 畅想未来 于 2011-8-23 15:39 编辑 ].

TOP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题外话)

(共145人,分学部按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    21人
化学部       23人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30人
地学部       25人
信息技术科学部   18人
技术科学部     28人

数学物理学部(21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广厚        71        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        南京大学
2        王顺金        73        核物理、理论物理        四川大学
3        叶友达        47        空气动力学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4        向 涛        48        凝聚态理论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5        张继平        52        基础数学        北京大学
6        张维岩        55        激光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理论物理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7        张富春        65        凝聚态物理        香港大学
8        张肇西        70        粒子物理理论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9        陈十一        54        力学        北京大学
10        陈永川        47        应用数学        南开大学
11        欧阳颀        55        凝聚态物理        北京大学
12        武向平        50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13        郑伟谋        65        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14        赵政国        55        原子核与粒子物理实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        莫毅明        55        数学        香港大学
16        袁亚湘        51        运筹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17        高鸿钧        47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8        鄂维南        47        数学        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19        黄 涛        71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0        景益鹏        47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21        潘建伟        41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本帖最后由 畅想未来 于 2011-8-23 21:23 编辑 ].

TOP

回复 706楼畅想未来 的帖子

谢谢LZ的回复,以后可以向您多多请教了。.

TOP

有家长短我询问有关本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的难度及水平如何,我想还是再转发一篇报道,解答你们的提问。

数学家丘成桐在华选拔顶尖数学人才




     世界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在华选拔顶尖数学人才,为中国学生进入世界一流研究院提供帮助。

     第二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8月20日晚揭晓获奖名单。竞赛由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丘成桐发起,面向海峡两岸及香港地区高校中的本科在校生开展,考题由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欧美一流数学家命题。

     “在中国一个没能进入顶尖大学的高中生到世界一流机构深造的机会较少,我们应当给他们以机会。”丘成桐说。

进入本次竞赛决赛并获奖的选手均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传统名校,北京大学张瑞祥获得丘成桐金奖。

丘成桐说:“试题水平等同于哈佛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难度。中国好的学生应该通过世界上主要数学机构的资格考试,这个竞赛有助于为中国和世界的数学机构提供良好生源。”

     目前,出国深造发展成为中国基础学科专业学生的主要选择之一。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由丘成桐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

TOP

回复 709楼畅想未来 的帖子

看来此项东东确系顶尖比赛,好苗子只有经过大师的熏陶才能成为大师。谢了!.

TOP

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格罗斯提出的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世界上众多学者,今分批帖出来,希望有志于物理研究和发展的学子能了解当今世界物理之难题,在拓宽知识的同时关注他们,也许从中你会有新的思路和发现……

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一)



大卫•格罗斯(David Gros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卡维利理论物理研究所(Kavli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所长。格罗斯教授是量子色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当代弦理论专家,因发现强相互作用中的渐近自由现象2004年与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和戴维•波利策(David Politzer)分享了当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宇宙起源
第1个问题关于宇宙的起源。这个问题不仅对于科学而且对于哲学和宗教都是一个永久的问题。现在它是理论物理学和宇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宇宙是如何开始的?”
根据最新的观察,我们知道宇宙正在膨胀。因此,如果我们让时光倒流,宇宙将会收缩。如果我们应用爱因斯坦方程和我们关于粒子物理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对哪儿会出现“初始奇点”做出近似的推断。在“初始奇点”,宇宙收缩成为一种难以置信的高密度和高能量的状态——即通常所称的“大爆炸”。我们不知道在大爆炸点(at the big bang)发生了什么,我们所知的基础物理的所有方法——不仅是广义相对论和标准模型,甚至包括我所知的弦理论——都失灵了。

为了理解宇宙是如何开始的,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大爆炸。宇宙学家观察到微波背景辐射中临近大爆炸时发生的量子涨落的痕迹。这些涨落是宇宙大尺度结构的起源。因此,对于宇宙学和天体物理学而言,理解在大爆炸点真正发生了什么是一个急迫的任务。有没有方法能够直接观察到临近大爆炸时的物理状态?我们往回能够推多远?利用普通的辐射,我们能够回推到大爆炸之后的十万年左右,但是不能更早。这次会议上有许多这样的讨论:我们能否利用引力辐射或CMB中的信号来发展出新的观察或理论方法,从而将我们的观察回推到大爆炸点为止的整个过程。
那么理论的状况又如何?我们可以确切地说出在宇宙创生时发生了什么吗?弦理论已经成功地消除了广义相对论中产生的奇点。但是,弦理论能够处理的奇点不是大爆炸所产生的那种类型。大爆炸所产生的是与时间无关的静态奇点。弦理论能消除初始奇异点吗?能告诉我们宇宙是如何开始的吗?能告诉我们宇宙的初始状态是什么,或者宇宙的初始波函数是什么吗?一些人推测根本就不存在一个起点,而是宇宙很大,随后塌陷,然后再次膨胀。一些人鼓吹一个循环的宇宙。我相信更为可能的是,时间自身是一个突现的概念(emergent concept),如弦理论所暗示的一样。因此,为了回答诸如 “宇宙是如何开始的”和“时间是如何开始的”这一类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明确表述这些问题或者改变这些问题,就如同在物理学中经常出现的那样。随后这些问题可能更容易回答。无论如何,上述问题无疑将在未来引导暴涨宇宙学和弦论宇宙学中的大量研究。.

TOP

2011年第八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及答案

2011年第八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于7月27----28日在北仑中学举行。

第一天

第一题由卢兴江供题
第二题由杨晓鸣供题
第三题由李胜宏供题
第四题由陶平生供题

第二天

第五、七、八题由陶平生供题
第六题由金蒙伟供题

2011年第八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试题及答案.rar (325.57 KB)

[ 本帖最后由 畅想未来 于 2011-8-26 16:54 编辑 ].

TOP

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格罗斯提出的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世界上众多学者,今分批帖出来,希望有志于物理研究和发展的学子能了解当今世界物理之难题,在拓宽知识的同时关注他们,也许从中你会有新的思路和发现……

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二)




2、暗物质

第2个问题研究的是我们在最近几年内发现的暗物质的本质。现在看来,宇宙中绝大多数物质不是由构成我们的粒子组成的,而是某种我们不能直接看到的新类型的物质。这种“暗物质”不发出辐射,可以推想,它与普通粒子和辐射的相互作用非常微弱。我们只能通过它的引力效应而知道它的存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星系边缘的普通物质的轨道而测量它的质量。结果是宇宙的25%由暗物质组成,而不是由质子、中子、夸克或电子构成。普通的重子物质,即组成我们的物质,仅占目前宇宙质量或能量密度的3-4%。因此什么是暗物质?我们能在实验室直接观察到它吗?它是如何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的?主流的假设是暗物质由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s,WIMP)组成。粒子物理学家已经构造出许多推测模型,这些模型超出了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通常包括许多可能组成暗物质的候选粒子。我喜欢的候选粒子是“neutralino”(中性伴随子),标准模型的超对称扩展中的最轻的中性粒子,它是构成暗物质的一个理想的候选粒子。但是暗物质也可能由“轴子”或其他粒子构成,轴子是为解决强CP问题而发明的另外一个预测粒子。于是出现了观测问题,我们是否能在实验室中制造和检测暗物质?我们能直接探测到充满和包围星系的暗物质吗?暗物质在宇宙中是如何分布的?关于星系的结构和形成,暗物质向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在星系的形成和分布的当前模型中,暗物质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正是暗物质进行了第一次塌陷,随后普通物质出现,并塌陷成为大块的暗物质(the clumps of dark matter)。我们还不能以充足的定量细节来理解星系是如何形成的,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真正理解暗物质的本质和特性。.

TOP

吴文俊院士:数学是他的最爱


一台电视、一组沙发、一张饭桌、四面白墙,这就是吴文俊院士的家。面对如此简单的陈设,日前前去采访的笔者不免诧异,吴文俊却笑言:“我一辈子大多数的事情都马马虎虎地过去了,省下来的时间用来专心研究,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对吴文俊而言,物质生活是可以归到“马马虎虎”那一类的,而数学,则是他心中的最爱。

“后生小子”的数学情

1956年,吴文俊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时,才37岁,而当时与他一同获奖的钱学森45岁,华罗庚46岁,用吴文俊自己的话说,当时的他是名副其实的“后生小子,大家都不会注意的!”而这位不起眼的“后生小子”却凭着对数学的热情和不服输的韧劲,获得了“数学女王”——拓扑学的青睐,以他在施替费尔—惠特尼示性类等方面的成果在国际数学界声名鹊起。他引进的示性类和示嵌类被称为“吴示性类”和“吴示嵌类”,他导出的示性类之间的关系式被称为“吴公式”。

他还是出色的数学史学家

都知道吴文俊是著名的数学家,然而,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数学史学家。吴文俊通过对中国古代数学的一系列研究,纠正了一贯以来重西方数学,轻视甚至无视东方数学的数学史观,并依据中国古代数学理念,提出了数学机械化的思想,开创了由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新领域。提起东方数学,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吴文俊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向来谦逊的他,这时也忍不住一脸得意,“我这辈子最得意的事,就是对中国古代数学的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着重解方程,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着重计算,这是不同于外国数学的,这种算法式的数学,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

喜欢数学也喜欢咖啡

吴文俊今年92岁了,92岁高龄的吴老,还常常喜欢自己一个人“偷偷”溜出去找个咖啡馆,喝上一壶咖啡,问他为什么不要人陪着,他说不想麻烦别人。

笔者问他最近是否还在搞研究,吴老摆摆手,说他已经将所有的书籍和资料捐给了数学院图书馆,笔者再问:“您心里放得下数学吗?”爱笑的吴老敛起了满脸笑容,他说:“我当然放不下,我老师去世的前一天还在钻研学问,有句话说‘鞠躬尽瘁,到死方休’!”笔者看到,吴老家书房一整面墙的书柜已不复往日的拥挤,略显空荡的书柜上,在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的文件盒里,存放的却是一些数学论文,每一篇论文都细心地加上透明的文件夹。文件盒旁贴的便笺上,写着吴老新近打算研究的问题。.

TOP

王元院士漫谈哥德巴赫猜想




    “我劝大家现在不要去做哥德巴赫猜想,还是把基础打好。如果要搞这个问题,最低限度,你应该有大学数学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并将已有的文献都看明白了;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徐迟的长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从此,陈景润的名字和哥德巴赫猜想一起传遍神州大地。

近日,在一项面向公众的活动中,数论学家王元院士发表了题为《漫谈哥德巴赫猜想》的演讲,并向热衷于证明这一猜想的数学爱好者提出建议和忠告。

王元表示,关于哥德巴赫猜想,报纸、电台和电视上都介绍了很多。“但报纸上的宣传也好,群众的理解也好,都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科学的。”王元说。

    他谈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二、为什么哥德巴赫的证明如此重要;三、目前最终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方法还没有出来,劝大家还是把基础打好,不要轻易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王元是我国早期从事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数学家之一,1952年从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经陈建功与苏步青推荐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在华罗庚的指导下研究数论和哥德巴赫猜想。

据王元介绍,华罗庚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并得到了相当好的结果;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有关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最好成果。

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写信给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提出两个猜想:

(1)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2)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是3个素数之和。


    1742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明确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他不能加以证明。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容易证明(2)是(1)的推论,所以最重要的是(1),这是两个素数,所以我们称它为‘1+1’,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有解决。”王元说,“但是,现在很多人说解决了这个问题,来的信简直堆积如山,有人搞得倾家荡产,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个问题还不到解决的时候。我劝大家不要做这个问题。”

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十分简洁,但它的证明却异乎寻常的困难。从哥德巴赫写信之日起,直至1920年,并没有一个方法可以用来证明这个问题。

    1900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2届国际数学大会上,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在他著名的演说中,为20世纪的数学家建议了23个问题,而哥德巴赫猜想(1)就是他第八个问题的一部分。

    1912年,在英国剑桥召开的第5届国际数学大会上,德国数学家E•朗道将哥德巴赫猜想列为数论中按当时数学水平不能解决的4个问题之一。

    1921年,数论泰斗、英国数论学家哈罗德•哈代在德国哥德哈根数学会的演讲中,宣称猜想(1)的困难程度“是可以与数学中任何未解决的问题相比拟的”。

    因此,王元说:“哥德巴赫猜想不仅是数论,也是整个数学中最著名与困难的问题之一。”他给大家展示了一幅当年哥德巴赫写给欧拉的信的手迹复本。

哥德巴赫猜想为何如此重要

    在数学界,关于整数未解决的问题非常多,为什么哥德巴赫猜想特别重要呢?

    王元说:“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个数学模型,以它作为模型,可以给数学带来新的方法、新的概念和新的理论。如果一个问题的证明不能带来新方法、新思想和新理论,那么这个问题就不重要,这样的问题多得很。”

    在接下来的演讲中,王元向公众解释了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为何能带动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原因。

    证明哥德巴赫想带动的第一个方法是“园法”。这是1918年,英国数学家哈代、李特伍德和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时提出的方法。

    王元说:“他们从1918年开始做这个方法,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方法,是堆垒数论中一个强有力的中心方法。哈代是华罗庚先生的老师,拉马努金在印度则被神话了。还有就是指数和的估计方法,指数和的估计从高斯开始,在最近100年中发展得很快,原因就是哥德巴赫猜想是它的推动力之一。有了这两个方法的带动,基本上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2),即每一个充分大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为什么说是基本解决而不是完全解决呢,这就要完全理解‘充分大’。”

    什么是“充分大”?王元说:“充分大是一个界线,大于这个界线的数则为充分大。在数学中,这个界线有时可以算出来,有时算不出来。在这里,文献资料显示,这个充分大可以算出来,是10的1000多次方,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现在计算机每秒的计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00万亿次,这是10的14次方,10的20次方则是计算机能够达到的最高上限;再给大家一个概念,整个宇宙的基本粒子有多少?我记得在一篇文章上说是10的50次方,那么,10的1000次方是什么概念呢?无法想象!这是一个大得不得了的数字。所以,三个素数加起来等于一个奇数,这是不能通过计算机做出来的,只能用数学的方法来证明。”

    “现在,社会上只知道1+1,N+N,忘了将‘充分大’三个字放上去,这些问题都要加上‘充分大’才行。”王元补充说。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带动的第二个方法是筛法。

    王元说:“1918年,挪威数学家布朗改进了有2000多年历史的埃拉多染尼氏的筛法,证明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两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9的正整数之和。我们将布朗的结果记为‘9+9’。从布朗开始,筛法发展差不多90多年了,而且还在发展,最后结果是什么呢?最后结果之一就是陈景润的结果。陈景润在1965年证明: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之积之和。这个定理可以表示为‘1+2’。”

    “陈景润的这个定理,报纸上的宣传也好,群众的了解也好,都是不完整、不科学的。因为首先,外面大家讲的都是陈景润的‘1+2’,‘充分大’忘了;其次,大家说陈景润证明的是一个素数加上两个素数乘起来。这又错了!应该是一个素数加上一个素数或者两个素数乘起来,是不超过两个素数之积之和。所以,大众的理解是不科学的,所以我现在要给大家严格地讲一讲。”王元说,“陈景润定理中的充分大有多大?我们只知道存在这样一个界,但不能具体给出来!”

    “光辉的顶点”

    华罗庚是中国最早从事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1936~1938年,他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在哈代的指导下从事数论研究,并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证明了对于“几乎所有”的偶数,猜想(1)都是正确的。

    1950年,华罗庚从美国回国,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组织数论研究讨论班,选择哥德巴赫猜想作为讨论的主题,倡议并指导他的一些学生研究这一问题。他曾对学生们说:“我并不是要你们在这个问题上作出成果来。我的着眼点是哥德巴赫猜想跟解析数论中所有的重要方法都有联系,以哥德巴赫猜想为主题来学习,将可以学会解析数论中所有的重要方法……哥德巴赫猜想真是美极了,现在还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它。”

     参加这个数论讨论班的学生有王元、潘承洞和陈景润等。出乎华罗庚的意料,学生们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上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1956年,王元证明了“3+4”;同年,原苏联数学家阿•维诺格拉朵夫证明了“3+3”;1957年,王元又证明了“2+3”;潘承洞于1962年证明了“1+5”;1963年,潘承洞、巴尔巴恩与王元又都证明了“1+4”;1966年,陈景润在对筛法作了新的重要改进后,证明了“1+2”。

1974年,由英国数学家哈勃斯坦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合著的《筛法》一书出版,书中以“陈氏定理”作为最后一章的标题。书中写道:“我们本章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陈景润下面的惊人定理,我们在前10章已经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

   华罗庚曾对王元说:“在我的学生的工作中,最使我感动的是‘1+2’。”

   王元向大家展示了一张陈景润的照片,这是日本出版的《数学100个问题》中一张陈景润的照片。“日本数学界列举了今天数学中的100个重要问题,哥德巴赫猜想是这些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陈景润在‘1+1’的证明中最接近最终目标,所以书中刊登了他的一张照片。这里面刊登一张照片也不容易,因为书中只有两张中国人的照片,一张是祖冲之的,一张就是陈景润的。”王元说,“当然,对数学难题的证明作出贡献只是对数学贡献的一个方面。”

   王元强调:“在这里我应该说明,这个结果最后是陈景润做出来的,但这个结果应该是90年来大家努力的结果,陈景润只是走出了最后一步。所以,前面的某些人在数学史上的功劳肯定要超过他,比方说,近代筛法的创始人布朗等。但最后的结果是最后一个人做出来的。如果要证明‘1+1’,现在还比较远。”

    “这一步大得不得了”

    最后,王元说:“今天,我给大家讲哥德巴赫猜想,并不是想鼓吹大家来做这个事情。我没有这个意思。我给大家讲一讲,只是要让你们知道这样一个数学常识,这是我的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劝大家现在不要去做哥德巴赫猜想,还是把基础打好。对这个问题而言,包括陈景润在内,他辛苦了一辈子证明了‘1+2’,是他的实力和勤奋,也是他的运气。陈景润的结果,报纸上的宣传也好,外面的说法也好,都不对头,‘充分大’没有说,这是不对的。这个问题,基础没有打好,怎么搞?对在座的各位年轻人来说,你们现在打基础很重要,如果要搞这个问题,最低限度,你应该有大学数学专业的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并将已有的文献都看明白了才能做;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如今,王元每周还要收到几封信,写信人强迫和他讨论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我希望他们不要和我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我已经几十年不做了,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希望再做下去了。不要认为陈景润做出‘1+2’,还差一步就做出‘1+1’。是的,就是这一步;但这一步根本就大得不得了,这一步比90年来走过的路还要长。”王元说。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华裔数学家陶哲轩是2006年数学菲尔茨奖获得者之一。王元说:“陶哲轩应该是最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做得最好的两位数学家之一,他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证明‘1+1’,他现在做出来的结果也很好,但他在很多次报告中都讲,他的方法不可能证明‘1+1’。”

    “连这么大的一个天才都没有做出来,所以,我劝大家不要做这个事,现在不是做这个证明的时候。你们还是应打好基础,把你们现在该学的解析几何、代数与几何等学好,这是最重要的。”王元说。.

TOP

2012---2015年IMO举办地

椐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公布的信息:

2012年第53届IMO将在阿根廷的海滨城市马德普拉塔举行
2013年第54届IMO将在哥伦比亚举行
2014年第55届IMO将在南非举行
2015年第56届IMO将在泰国举行.

TOP

回复 716楼畅想未来 的帖子

这么早就出来了,比奥运会还早。.

TOP

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格罗斯提出的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世界上众多学者,今分批帖出来,希望有志于物理研究和发展的学子能了解当今世界物理之难题,在拓宽知识的同时关注他们,也许从中你会有新的思路和发现……

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三)



3、暗能量
第3个问题与最近的发现有关,宇宙中的绝大部分能量是一种新形式的能量,即所谓的“暗能量”。暗能量施加负压力,负压力导致了宇宙膨胀的加速,通过观察这种加速作用,天体物理学家已经推断出当前宇宙的70%的能量密度是暗能量的形式。这是最近一二十年内最神奇和最惊人的发现之一。什么是暗能量?最简单的假设是暗能量是恒定的,但是它也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然而,如何从观察上确定暗能量真是恒定的还是随着时间变化?关于暗能量的最简单假设是它是“宇宙学常数”Λ,当初爱因斯坦将它引入他的方程以便得出一个静态的宇宙。但是随后(人们)认识到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是不稳定的;而且人们发现,宇宙不是静态的,它正在膨胀。因此,爱因斯坦放弃了宇宙学常数。他曾经说过Λ是他最大的错误。但是现在测量显示,看来存在一个不为零的、并具有负压力的能量,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宇宙学常数。它真是一个宇宙学常数吗?还是其他东西?我们应该怎样解释呢?宇宙中的绝大多数能量是真空能,然而却不可能“看到”它,除非您测量整个宇宙的膨胀,这真是令人惊奇。还有检测暗能量的其他方法吗?.

TOP

谷超豪院士的“数”里乾坤:用全部生命热爱数学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有一间特殊的病房:桌子、茶几、床头,各类书刊资料堆积如山;报告、草稿、模型上,到处可见各种数字符号。这里的主人就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谷超豪。

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从规范场到孤立子数学结构,这位耄耋老人的研究成果扬名天下。从教60余年,他的众多弟子也已跻身我国数学事业的中坚力量。他说:“数学世界充满了精神的创造,只要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奥妙无穷,简直是开发不尽的宝藏!”

情感与责任筑起人生支点



现年85岁的谷超豪先生尽管打着点滴,却依然保持着老一辈科学家高雅而朴实的气质。他不愿多谈自己的成就,世人眼中的辉煌与荣耀,早已被他内敛为平和与谦逊。“要把个人兴趣和祖国需要结合在一起”“年轻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这些话,老人在各种场合重复了无数次。对祖国的满腔深情,对历史的厚重责任,筑起了谷超豪的人生支点。

“中山春草绿/铁鸟恨无情/抗敌效微力/报国托童心。”正如他为母校所题的诗句那样,用自然科学改造世界、造福人民,成为谷超豪的“终身大事”。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希望在计算数学、概率论、偏微分方程等薄弱领域有所突破,谷超豪自觉承担起这个使命;他致力于把数学应用到航天中去,经其反复设计、选用的方法在我国导弹“钝头物体超音速绕流”的计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我国国防科研作出了贡献……

直到停止呼吸,都不能偏离人生的支点。正是带着这样坚定的信念,谷超豪在因病住院的5年多时间里,依然没有闲着,而是将精力投向数学领域的崭新高度:从事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求解方面的探索。同时,他在这里与复旦的学生定期举行数学讨论会,先生的两个“关门弟子”就是在病房里完成的论文答辩。

纵使时代变迁,情感与责任不断延绵,谷超豪的人生支点成为学生们的座右铭。复旦大学知名教授李大潜院士说,先生始终把“国家需要”和科研目标紧密结合,治学的“多变”正是源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祖国建设的需要出发,才能不断发现学科创新点,才有源源不断的激情和智慧。这是先生给予我们最大的启发,也将指导我们终生的实践。”

用全部的生命热爱数学



作为数学家,谷超豪的身上始终带着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科学的感性。“在我的生活里,数学是和诗一样让我喜欢的东西。诗可以用简单而具体的语言表达非常复杂、深刻的东西,数学也是这样。”谷超豪说,正是因为“一见钟情”,让他与数学结下了“白首之约”。

小学三年级,循环小数的无穷无尽让谷超豪感到神奇,“你抓不住它,却可以尽情想象”;考入温州中学后,启发性教育方式让谷超豪如鱼得水,“我尤其喜欢看数学方面的课外书,刘熏宇的《数学园地》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回想起和数学结缘的岁月,谷超豪的声音颤抖着。而在复旦大学求学从教的岁月,幸得苏步青的指点、获得图书馆管理员的“美差”,让谷超豪在数学世界里锤炼出自由而高尚的灵魂。

因为热爱,所以肯吃苦钻研。谷超豪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为了挖掘这些“金子”,谷超豪与同为数学家的妻子胡和生院士一起,几乎牺牲了一切与悠闲、度假等字眼相关的时间,除了最简洁的生活程序,剩下的便是孜孜不倦地埋头于空间、变换和方程,化枯燥为神奇。

因为热爱,所以当谷超豪负担起和数学没有直接关系的大学校长重任后,也始终没有放弃数学研究。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点滴的时间他都不放过。“人的天赋总是有所不同的,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可以较快地取得成绩,但要想取得突出的成就,就必须有不同于常人的刻苦努力。”谷先生说。

1980年,谷超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2009年,一颗小行星以谷超豪的名字命名。2010年,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0多年来,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9篇,其中100篇为独立完成。

从严治教“桃李满天下”



“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良师多启发,珍本富精蕴。解题岂一法,寻思求百通。幸得桑梓教,终生为动容。”这是谷超豪1991年作的一首诗。诗中,他抒发了自己对数学的眷恋之情,也道出了对教书育人的理解。在复旦大学的师生心中,谷超豪不仅是数学家,更是教育功臣。

记者了解到,谷先生从教至今,培养出来的学生构成了一支跨学科的超强科研队伍,使复旦数学研究所成了“数学江湖”中的“大门派”。“数学家如能和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有共同语言,那将得益无穷。”谷超豪坚信,优秀的数学成果早晚将会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发生重大影响。

更重要的是,谷超豪治学注重一个“严”字。一方面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年轻人,并将他们“残酷”地推上数学领域的前沿舞台接受检验;另一方面,他认为创造性的构想只有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才能“开花结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现为中科院院士的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穆穆不会忘记,十几年前,他即将参加有关“大气物理”的博士论文答辩,导师谷超豪认为论文不错,却又叫他去大气物理研究所呆了半年,原因是“对大气物理的基础了解不够”。如今,穆穆已成大气物理研究所的骨干力量,每每回想此事,他总说:“真应该谢谢老师当年的严格。”

谷超豪告诉记者,虽入迟暮之年,但他仍有一个未完成的心愿。“恩师苏步青曾不止一次说,‘谷超豪只有一点没有超过老师,就是没有培养出像谷超豪这样的学生来。’这句话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所以,尽管谷超豪的学生中已经涌现出了李大潜、洪家兴、穆穆等9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但他依然觉得做得不够:“希望能跟夫人一起,再多培养出几位新的数学优秀人才!”.

TOP

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格罗斯提出的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世界上众多学者,今分批帖出来,希望有志于物理研究和发展的学子能了解当今世界物理之难题,在拓宽知识的同时关注他们,也许从中你会有新的思路和发现……

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四)




4恒星、行星的形成

第4个问题研究的是更实际的天体物理问题:比星系小的恒星和行星物体的形成。现在有一个关于恒星形成的合理理论,但它并不是定量的,我们希望让它成为定量理论。我们能够真正理解恒星质量的范围吗?有多少双星形成?最初双星被认为是罕见的。现在认为所有恒星中至少有一半在双星中形成。我们可以计算双星的频率吗?恒星是如何成组的?新的观察已经回溯到第一批恒星形成的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兴趣。第一批恒星形成时的环境与今天现存的环境是不同的。例如,那时没有天体物理学家所称的“金属”——比氦重的元素,因为比氦重的所有元素都是在恒星中形成的。第一批恒星只有氢和氦。如果恒星形成的理论足够完善,那么天体物理学家就可以告诉我们第一批形成的恒星的本质。但是,实际上,观测的结果出乎意料之外,它们与理论预测并不相符合。因此,关于恒星形成的理论以及检验这些理论的新途径,还有很多东西我们并不清楚。
一个出现只有大约10年的新论题,是行星形成的理论。我们第一次能够直接观察到我们自身的太阳系之外的行星。现在已经观察到几百颗行星,我们正在开始积累关于行星系统的真实数据。这是非常有趣的科学。其中最有趣的事情之一就是寻找我们太阳系之外的生命。因此,我们问道:适宜居住的行星有多大的频度?银河系中有多少行星能够支撑生命?我们能否发展出从观察上确定一个行星上面是否存在生命的技术?能否通过观察这些行星的大气层的谱线而确定它上面是否存在生命?这样看来,行星理论和行星科学突然变成一个非常有活力的领域,受到大部分非常年轻的天体物理学家的欢迎。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研究领域。.

TOP

前不久,我读了陶哲轩写的一本书《Analysis陶哲轩实分析》,很有收获。
    他从数系的结构及集合论开始, 然后引向分析的基础(极限、级数、连续、微分、Riemann积分等), 再进入幂级数、多元微分学以及Fourier分析, 最后到达Lebesgue积分, 这些材料几乎完全是以具体的实直线和欧几里得空间为背景的。其思路清晰,实为一部好书,适合数学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

TOP

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格罗斯提出的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世界上众多学者,今分批帖出来,希望有志于物理研究和发展的学子能了解当今世界物理之难题,在拓宽知识的同时关注他们,也许从中你会有新的思路和发现……

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五)





5、广义相对论
关于广义相对论(GR),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宇宙学的语言,以及讨论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理论框架,存在许多问题。这次会议的一些与会者问到:我们目前对GR的理解在所有尺度上都是正确的吗?GR在一些案例中已经得到了令人十分信服的验证。但是有两个区域我们根本没有进行过实验。一个是短距离。事实上,对于小于一毫米的距离,我们的确没有检验过牛顿的引力理论。另一个区域是引力非常强的地方,那里强大的引力造成了空-时流形的极度弯曲,例如黑洞附近。一个好的问题是:我们能用观测来确定克尔度规(Kerr metric)是否正确描述了黑洞周围的几何学吗?在一个黑洞形成时,只要我们知道这个黑洞的质量和自旋,那么它周围的空间和时间的几何学便是完全确定的。现在人们相信,宇宙中有许多黑洞。事实上,看来在每个星系的中心都有一个质量巨大的黑洞。天体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正在设法解决如何利用对掉进黑洞的物质所发出的辐射的观测来确定空间-时间几何。或许我们能够确定克尔度规是否正确描述了我们的星系中心的黑洞外部的空间-时间。.

TOP

光明日报记者日前专访了数学大师、国际著名教育家、现任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丘成桐先生


丘成桐:数学教育忽略基础知识可不行




记者:为什么要举办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您的初衷是什么?对这次竞赛又有哪些期待?

丘成桐:我发觉中国大学生的数学水准有下降趋势。十几年前,我们大学生参加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资格考试,一般没有问题,而且还考得很好。可是,近些年来出现了问题,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名校学生,往往第一次考不过去,要第二次考才行,有的甚至第三次都考不过。

这件事很丢脸。这些年,我在哈佛大学任数学系主任,看到中国有的学生进来读博士,推荐信写得很好,但遇到考试就碰壁了。

我们的中学生考试考得太多了,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松懈了,基本功没有得到很好的巩固,有很多中国学生认为自己拿了奥数的金牌就很成功,不再花费时间去努力了。

举个例子,去年哈佛大学的博士资格考试满分是160分,很多外国学生的平均分在140分左右。可是,我们中国学生一般只有80分、90分。不好看啊!我觉得,这些小孩子都很有天分,只要假以时日,他们通过这样的考试并不难。

我认为这里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中国念书的时候,基本功课没有学好。老师们只注重所谓的研究,没有好好地带学生。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竞赛形式改变这种状况,来提高大学生的数学水平。我们不考刁难人的问题,只考基本的知识。竞赛结果显示,有些名校学生并不行,有的不那么出色学校的学生,反而成绩还好些。这样就能看明白,哪些学校是下了工夫的。

记者:您在去年7月11日,曾提出倡议要举办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并真诚地致我国数学同仁一封公开信。请您介绍一下公开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丘成桐:好的。培养一位好的数学家,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在他们开展研究工作时具备数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此,世界主要的数学机构都为研究生设置资格考试。中国好的学生应该能通过世界上主要数学机构的资格考试,例如哈佛、斯坦福、伯克利、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大学。

可是,近年来,这些来自中国高校的学生常常有通不过资格考试的情况。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的竞赛内容将足够广泛与基本,这样将有助于为中国和世界的数学机构提供良好的数学生源,为中国和世界的数学发展培植深厚的土壤。

这样的竞赛,还可以为没能进入到中国顶尖大学的学生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这一点很重要。一个高中生可能有很多原因使他(她)没能进入到顶尖大学,例如运气不好、身体不适、贫穷或者不成熟等。我们应当给他们一个机会。现在经常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大谈数学的哲学,而不能坐下来做扎实的计算。这个竞赛的内容就是数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功,通过这个竞赛将能够非常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

记者:这次整个竞赛活动基本上都是您的想法。许多细节,例如用特殊的考试方式以避免作弊,奖杯、奖章的设计等您都花费了许多精力。同时,您领衔的学术与命题委员会成员中,有不少是来自世界一流的数学家,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丘成桐:参与这次竞赛的学术与命题委员会的老师很多,特别是国内数学界鼎力相助。我们有30多位评委,有五六个是外国人,有的是专家,有的是世界一流的大教授,比如英国皇家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约翰•科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刘克峰、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骏和香港大学教授辛周平等,参与出题和阅卷的有舒其望、刘军、张寿武、严加安、席南华、郑方阳等教授,参与竞赛组织活动的有尚在久、王跃飞、许洪伟、肖杰、吴泉水等教授,还有胡森、曹怀东、段海豹、唐梓洲教授、徐浩博士等,他们对于规范考试的程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记者:通过这两届大学生数学竞赛,对中国大学的数学教学有没有触动?

丘成桐:以前,国内的大学数学教程内容,一般都没有涵盖这么多的内容,比如有的学校的数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只是教了前面章节部分,后面部分的内容没有教完。现在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不仅老师们想教完,学生们也想念完。我们考的是基础知识,就像是少林武功,你连站桩都没有站好,那怎么去练武功呢!现在,有了我们这个竞赛,不仅激励了学生,也激励了学校的数学教学。许多大学教授也重视起来,在教学内容上也包括这些内容,调整了教学内容,他们也希望让自己的学生能够考取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资格。

这个竞赛是影响国内数学发展的重要事件。按现在的做法,申请出国的应届本科生,没有在国内获得保送研究生的资格。其结果是,获奖的学生全都出国了。这样导致国内的高校,包括清华、北大,留不下这么好的学生来做研究生。对于考生来说,如果能拿到这次竞赛金、银、铜奖的话,能够有更好的机会进哈佛等世界名校念书,至少进去的时候,他的水平与别人差不多。这样的话,就可以在全世界范围比较一下,我们中国的学生水平到底怎么样!否则,我们老是躲在角落里,说自己行,但不知道自己的水平在世界上到底怎么样!.

TOP

厉害啊.

TOP

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格罗斯提出的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世界上众多学者,今分批帖出来,希望有志于物理研究和发展的学子能了解当今世界物理之难题,在拓宽知识的同时关注他们,也许从中你会有新的思路和发现……

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六)




6、量子力学  
现代物理学的另一个理论支柱是量子力学(QM)。有趣的是,这次会议上,许多最卓越的参与者都在询问,QM是不是自然的最终解释。一些人如霍夫特(t’Hooft)就提出,在极小距离上QM可能失效,并设想它将被一个决定论性的理论所代替。拉格特(Tony Leggett)关心QM是否会在大型的复杂系统上失效。理由如下:所有学习QM的人都知道,当你开始考虑薛定锷猫的时候,你就会有点不舒服。在理解猫是如何处于一种死了和活着的叠加态的时候,就会有点困难。或许QM不能描述猫;或许对于大型的复杂系统QM可能失效。实验家非常努力地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在大型的宏观复杂系统上检验QM的尝试,为实验物理学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彭罗斯(Roger Penrose)相信,在你试图描述心灵(mind),或者一个具有意识的系统的时候,QM将会失效。维格纳(Eugene Wigner)也相信这一点。就个人来说,这三个问题对我构不成问题,量子力学我也看不出存在什么问题。但是第四个问题却是同样困扰着我。我们如何使用QM将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描述?讨论宇宙的波函数的意义是什么呢?在当前的暴涨理论中,林德(Andrew Linde)等人在谈论宇宙的不同区域的内部暴涨,内部暴涨产生了一长串宇宙,所谓“多宇宙”(multiverse),不同的宇宙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流。描述这样一个“多宇宙”的QM意味着什么?.

TOP

2011年诺贝尔奖10月3日起陆续揭晓



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6万美元)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11年诺贝尔奖揭晓仪式将于10月3日起陆续举行。与去年相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6万美元)。

今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的具体揭晓时间如下:

1、生理学或医学奖:斯德哥尔摩时间3日11时30分(北京时间3日17时30分);

2、物理学奖:斯德哥尔摩时间4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4日17时45分);

3、化学奖:斯德哥尔摩时间5日11时45分(北京时间5日17时45分);

4、和平奖:斯德哥尔摩时间7日11时(北京时间7日17时);

5、经济学奖:斯德哥尔摩时间10日13时(北京时间10日19时)。

至于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其揭晓时间尚未最终确定。.

TOP

谢谢LZ的信息.

TOP

人民日报:美国发起新一轮人才攻势
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




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进入21世纪,全球竞争越来越成为人才的竞争,为走出经济困境,持续发展,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了一场争夺人才的新攻势

留住高素质人才



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

当今世界,人才决定国家的竞争力。美国在20世纪长期享有经济繁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云集带来创新迭出。今天,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人才新的流向地,美国政商两界领导人频频拉响人才危机的警报,并采取措施,力图通过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为美国赢得未来奠定强有力的人才基础。

在美国,高素质人才往往与四个英文字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联系在一起。近年来,有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在STEM学科方面的成绩远远落后于亚洲大国。为此,奥巴马政府明显加大了对STEM教育的支持力度,先后推出40亿美元的“赶超一流”教育基金,鼓励各州改善STEM教育以及其他教育慈善项目,并会同企业、基金会和全美75所著名公立高校,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理工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政府还要求全美20万名为联邦政府工作的科学家多去学校演讲和参与课外活动,以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这是美国政府、高校、企业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大特色。去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美国竞争法》,就是要通过加大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层次的STEM教育的投入,从而让美国最宝贵的资源——孩子能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具有竞争力,从而确保美国在21世纪的全球竞争力。

外来人才对美国的繁荣至关重要。美国高等教育发达,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外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的专业主要是美国学生很少选择的STEM专业。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高校电力、电子专业硕士生的50%和博士生的70%是外国留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许多选择在美创业。很多著名高科技公司如谷歌、雅虎等是由美国学校毕业的外国学生创建。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对接收移民有严格选择,但对高科技人员政策相对宽松。目前,美国每年向高端移民发放的签证为6.5万人,其中两万人是在美取得STEM学位的外国学生。

然而,受“9·11”事件的影响,过去10年里,美国移民政策呈现收紧趋势,繁琐的手续、严格的审查、过长的排期,使许多优秀人才为了获得H1—B非移民工作签证或绿卡不得不等10年或更长时间,许多留学生失去耐心,选择回国创业。据统计,近年来平均每年有1.7万名美国高校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离开美国,这使美国的高科技公司明显感到“人才荒”的逼近。在失业率高企的今天,许多高科技企业的大量就业岗位却虚位以待。微软负责法律和公司事务的副总裁布兰德·史密斯日前称,微软现有4000多个计算机科学的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雇员。商界领导人惊呼:美国这个昔日人才“磁铁”,正面临“反向人才流失”,越来越多人担心,美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将出现“失血”现象。

奥巴马早在竞选总统期间就表示,要把在美国毕业的所有理工科博士都留在美国。他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再度强调推进STEM移民改革,称美国高校培养了大量外国留学生,却在他们学成之后不鼓励他们留在美国,而是回国和美国竞争,这样做完全没有意义。他还在一次讲演中呼吁两党加快改革移民法,要把那些有天赋、负责任的外国青年才俊留在美国,让他们充实美国的实验室,建立新的企业,进一步繁荣美国,而不是“让下一个英特尔或谷歌诞生在中国或者印度”。支持奥巴马的人士说,美国在教育上投资了这些外国青年人,再把他们送回国和美国竞争,等于把投资扔进了下水道。

美国商界所拥有的强大游说力,使它成为推动美国移民政策转型的一支决定性力量。由众多大企业总裁组成的白宫就业与竞争力委员会成员在美国移民改革争论中致信国会领导人,呼吁国会采取快速行动吸引和留住STEM领域的人才,美国的移民政策必须适应21世纪全球人才竞争的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到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商界认为,美国移民政策应默认,只要拥有美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技能及知识,美国就敞开大门欢迎。

企业的这一诉求已获得许多国会议员的认同。许多议员主张,美国应该向“事实上在每一个关键领域拥有高级文凭的人才发放绿卡”,以便留住毕业于美国高校的外国学生,让他们为美国的未来而工作。尽管反对的声音也存在,认为拥有美国高校文凭不应成为获得美国公民资格的快车道,但这些人同样主张扩大、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签证发放。

美国移民法专家普遍认为,美国国会即将于今年秋天出台的移民改革法案,其中一个大方向非常清晰,即传统以家庭关系为主的移民政策明显朝着技术移民倾斜,目的是在21世纪延续美国的成功与繁荣。.

TOP

香港培正中学第十届邀请赛(高中组)初决赛试题



近几年来,我国香港地区在数学竞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在IMO上名次也不断上升,并为IMO供题,我们给出这一项比赛的试题,旨在对香港的奥数水平有一个侧面的了解

「培正數學邀請賽」由香港培正中學主辦、培正專業書院及數學資料庫協辦。於二零零二年開始舉辦,旨在邀請友校學生切磋數藝,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力與水平。通過比賽讓來自不同學校的同學有機會比併數學頭腦、提升解難能力、培養友校情誼、體現學習精神。
參加學校數目由第一年的33間,增至第二年的52間、第三年的66間、第四年的134間、第五年的163間、第六年的181間、第七年的211間、第八年的222間及第九年的223間。


香港培正中学第10届数学邀请赛初赛(高中组).rar (80.86 KB)

香港培正中学第10届数学邀请赛决赛(高中组).rar (101.9 KB)

[ 本帖最后由 畅想未来 于 2011-9-9 14:01 编辑 ].

TOP

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格罗斯提出的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世界上众多学者,今分批帖出来,希望有志于物理研究和发展的学子能了解当今世界物理之难题,在拓宽知识的同时关注他们,也许从中你会有新的思路和发现……

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七)




7、粒子物理学
第7个问题,我们转向粒子物理学。对于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电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的理论,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标准模型是一个极为成功的理论,它符合所有现存的实验。但是它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还有许多未定的问题,其中一些我们不认为可以容易地得到答案。标准模型最神秘的特征是物质的基本成分的质量和混合(mixing),我们现在相信这些基本成分就是夸克和轻子。它们具有非常奇怪的质量谱。顶夸克的质量是上夸克质量的十万倍。夸克在各种相互作用下混合。中微子甚至具有一种更为奇特的质量模式。这种质量谱来自于何处?标准模型,甚至标准模型的简单场理论的推广,对此确实给不出好的主意。
标准模型的许多其他特征同样是神秘的。我们如何解释重子的起源?重子数是守恒的吗?现在我们相信重子数是不守恒的,因为没有理由认为它应该守恒。假如是这样,在大爆炸演化成宇宙时,就会产生重子。我们知道这种情况会发生的途径,以及会产生宇宙中重子不对称的途径。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在理论上还不能精确地计算宇宙中的重子数。我们应该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确不知道质子能够存活多久。还有许多其他问题不在标准模型之内,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更全面的理论。.

TOP

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格罗斯提出的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世界上众多学者,今分批帖出来,希望有志于物理研究和发展的学子能了解当今世界物理之难题,在拓宽知识的同时关注他们,也许从中你会有新的思路和发现……

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八)





8、超对称
依我看来,粒子物理学的基本问题,无论对于理论家还是实验家,都是超对称的问题。超对称是空间和时间的相对论性对称的一个非凡的新扩展。如果它是真的,那么空间-时间还具有额外的量子维度。超对称理论表述在超空间中,超空间具有额外的费米子维度,这些维度用反对易数来度量。超对称理论在量子维度到普通空间-时间维度的旋转下是对称的,这就会导致这样的预言,即迄今所知的每个粒子都存在一个对应的超对称伙伴。支持超对称一个非常强的线索,来自于强、弱和电磁理论向极高能量的外推。现有的观察,对这些力作了极高精度的测量。基于现有的观察和我们手中的那些极其成功的和精确的理论工具,我们可以将标准模型的这些力外推到非常高的能量区域。借助于这些工具,我们发现,当能量达到引力作用变得明显的尺度时,所有的力都统一起来。但是只有在我们假定理论是超对称的,并且超对称在TeV尺度以下自发破缺时,这种统一才会实现。幸运的是,这一能级正是新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准备探测的能级,两年内大型强子对撞机将在CERN运行。建造这台加速器的主要动机之一和粒子理论家最近十年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探索超对称存在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发现超对称,那么现在的新物理学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将有许多工作要做——设法理解超对称是如何破缺的,并测量超粒子的质量谱。有趣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测量超对称粒子的质量谱和耦合常数,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些信息对大统一尺度上,甚或在弦的尺度上的物理学有更直接的理解吗?.

TOP

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格罗斯提出的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世界上众多学者,今分批帖出来,希望有志于物理研究和发展的学子能了解当今世界物理之难题,在拓宽知识的同时关注他们,也许从中你会有新的思路和发现……

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九)




9、量子色动力学
最后,在标准模型中,还有一个问题,第9个问题,是关于我所喜欢的理论——量子色动力学(QCD)的。这个问题,三十年前我以为我就有了答案。我们能够解QCD吗?三十年前,我以为答案是肯定的,花上五年时间就差不多了。可是,我们至今也不会解QCD。在大距离处,相互作用力很强,我们还不能作解析处理。我认为,在这个方向上,最大的希望是构造一个强子和介子的对偶弦(dual string)描述。介子是夸克和反夸克组成的束缚态,看起来就像是流管(flux tubes),流管的末端是夸克和反夸克,其行为则像弦。事实上,我们现在有大量的证据表明,在弦理论和规范理论之中就存着这样的一个对偶弦描述。如果有人设想色(NC)的数目不是3,而是无穷,那么我们就确信存在一个经典弦,它将描述所有的介子。如果我们能够精确地写下对偶弦理论的经典方程(人们正在努力寻找),那么我们就可以期望以经典的方式求解,这可能并不太难。随后,我们可以解析地计算1/NC展开的首项中的强子质量谱。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在过去的几年中,沿此方向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在未来的许多年里,这个问题仍将指导人们探索非微扰的QCD和弦理论。.

TOP

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前瞻(一)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于每年10月在全国个赛区同时举行,其中大部分赛区是经过初赛选拔,按一定比例选出优胜者参加该项竞赛的。这项赛事主要是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推动课外活动的展开,促进中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发现和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为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做准备而被受广大学生、教师、家长的关注。
    另外,获得每年高中数学联赛各赛区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具备保送高校的资格,但随着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新规定,保送将从2014年应届毕业生开始取消,也就是说,参加今年高中数学联赛的高一学生将不再享受保送待遇,这一变化一定会给该项竞赛的结果带来相应的影响。

    影响有几何?我们会陆续发表自己的观点,抛砖引玉,更欢迎各位发表各自的高论?.

TOP

回复 733楼畅想未来 的帖子

LZ多虑了,我看到的是各个培训机构和以前一样,人满为患。单然学英语的小朋友比以前有所增加,奥数的小朋友也没有减少啊。后继有人的,不用太担心。 .

TOP

如果高一的学生在今年的比赛中拿一等奖,是否可以预先和高校先签约?或者跳一级早一年毕业?早一年毕业不就可以保送了.

TOP

回复 735楼bendan13 的帖子

好办法!但我觉得不太可行。高一一等谈何容易,那只是极个别的高手,就是有也不可能和大学签约(保送),明显抵触政策的是大学是不会“枪打出头鸟”的。跳级,好动议,不过现在的高中很少听到跳级,也许本人孤陋。.

TOP

中国AMC获奖学生将有机会参加更多国际性数学活动



    自2006年AMC中国区组委会开始组织学生参加AMC系列赛以来,中国学生的优异成绩受到了美方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美国名牌大学、顶级高中以及教育机构纷纷向AMC中国区组委会发出邀请,希望中方选派在AMC系列活动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他们的有关活动。
    为了使AMC的后续活动更加丰富,AMC中国区组委会计划从2012年开始陆续组织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分别参加由美国名牌大学举办的“哈佛—麻省理工数学邀请赛”(寒假)、“卡内基梅隆大学数学与计算机训练营”(暑期)、“AMC优胜者美国邀请赛”( 暑期)以及由美国顶级私立高中——菲利普斯埃克赛特高中在每年寒假举办的“EMCC”数学活动。


关于选派代表队参加2012年EMCC活动的通知


AMC8各参赛学校:

    近日组委会收到EMCC学术总监、IMO美国队领队冯祖鸣博士的邀请函,希望我们选派中国区历年来AMC8成绩突出的学校组队参加2012年1月28日在菲利普斯埃克赛特高中举行的第三届EMCC活动。

    EMCC以校为单位组队参加,每队由四名初二及初二年级以下的学生组成。

    经研究决定,本项目由AMC中国区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北京中普汇国际教育科技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有意申请参加EMCC活动的单位请与AMC中国区组委会秘书处联系,邮  箱:amcemc@163.com



                                                                AMC中国区组织委员会.

TOP

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格罗斯提出的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世界上众多学者,今分批帖出来,希望有志于物理研究和发展的学子能了解当今世界物理之难题,在拓宽知识的同时关注他们,也许从中你会有新的思路和发现……

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十)





10、弦理论
现在我转向弦理论——构造一个所有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的雄心勃勃的尝试。这里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弦理论?我们真的不理解弦理论的核心是什么。我们所有的,不过是在一个理论的某些局部情形中,有许多不同的描述或计算方法,而这个理论本身是什么,我们却不能真正表述清楚。这真是一种怪异的处境。弦理论的各种表述经常是完全不同的。起初,我们是先描述10维空时中一条弦的经典运动,随后将这个系统量子化。但是现在,我们是按普通的(超对称的)规范理论,即标准模型中的杨-米尔斯理论,来表述某些特定的空时背景中的弦理论。有极强的证据表明,这些规范理论在数学上等价于一个描述在5维反德西特空间(anti-de Sitter Space,具有一个负的宇宙学常数)中运动的、可视之为的弦的理论。对于弦理论,我们还有许多不同的对偶表述,但是我们不知道该理论以及所有这些对偶表述的本质是什么。这种对偶性的深层含义还没有被真正理解。理论有许多不同表述,这些不同的表述看起来差异很大,各自都有不同的基本的动力学对象,这一事实对我们所熟悉的基本性和局域性概念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

TOP

2011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协作体校长会议在北京召开




2011年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协作体校长会议于9月16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22个成员学校的校长或代表出席了会议,申请加入协作体的郑州外国语学校和鹰潭一中的校长列席了会议。2011年轮值主席、东北师大附中承办此次会议。
2010年轮值主席、成都七中介绍了2010年度协作体的工作情况;2011年轮值主席、东北师大附中介绍了2011年度协作体的工作情况;经过讨论,同意接纳郑州外国语学校和鹰潭一中为新成员;确定哈师大附中和长沙一中为2012-2013年度的轮值主席;中国数学会奥林匹克委员会的裘宗沪教授、吴建平教授出席了会议并且介绍了两年来奥林匹克委员会和普及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情况。

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协作体简介
1999年11月“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期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约请有关学校的校长召开了一个小型研讨会。有来自8个省份的16家学校参加:东北育才学校、上海中学、华南师大附中、湖南师大附中、武钢三中、大连24中、人大附中、清华附中、青岛二中、盐城中学、复旦附中、上海延安中学、华中师大一附中、黄冈中学、长沙一中、深圳中学。
会议回顾了开展数学竞赛活动的历史并分析了现状,介绍了各自学校开设数学选修课及活动课的情况,交流探索了数学与科学人才发现和培养的规律,大家一致认为共同构筑一个平台是十分必要的,于是就有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协作体”,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作为这个协助体的业务指导单位。
校长们为这个“俱乐部”制定了若干规则,明确了工作任务:
1、              每两年召开一次协作体学校校长会议,确定大政方针;每两年由两位校长共同担任轮值主席,负责实施这两年的工作(2000—2001年的轮值主席是东北育才学校和华南师大附中,2002—2003年的轮值主席是湖南师大附中和武钢三中,2004—2005年的轮值主席是清华附中和大连24中,2006—2007年的轮值主席是华中师大一附中和深圳中学,2008—2009年的轮值主席是福州第一中学和青岛二中,2010-2011年的轮值主席是成都七中和东北师大附中,2012-2013年的轮值主席是哈师大附中和长沙一中)。
2、              偶数年份召开一次部分校长参加的小会议,奇数年份召开全体成员校校长参加的大会议,以便确定未来的发展方针。
3、              每年三月份在中国国家集训队选拔活动期间各成员学校选派两名学生单独组成一个训练班,并且确定协作体学校的五、六位老师组成教练组,一方面协助国家教练组的工作,一方面也让这些老师们增加交流好合作。
4、              每年暑假举办一次协作体内部的高中数学夏令营,出版或汇编由各成员学校提供的专题讲座、模拟试题,供协作体成员校使用。
2003年9月在长沙召开的第三次协作体成员校校长会议上,增补福州一中和东北师大附中为新成员;2005年10月在大连召开的第四次协作体成员校校长会议上,增补成都七中和哈师大附中为新成员; 2009年9月在青岛召开的第六次协作体成员校校长会议上,增补温州中学和天津耀华中学为新成员; 2011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七次协作体成员校校长会议上,增补鹰潭一中和郑州外国语学校为新成员,至此协作体成员校达到了24家,涉及16个省份。
.

TOP

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格罗斯提出的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一直困扰着世界上众多学者,今分批帖出来,希望有志于物理研究和发展的学子能了解当今世界物理之难题,在拓宽知识的同时关注他们,也许从中你会有新的思路和发现……

21世纪物理学的25个难题(十一)





11、空间-时间的本质
第11个问题是:什么是空间-时间?在弦理论中,许多人相信“空间和时间或许在劫难逃。”我们有许多例子表明在弦理论中空间是一个突现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一个耦合的强度而轻易地改变空间的维数。按3维空间的规范理论表述的弦理论中,额外的6个维度和引力都是突现出来的。按量子力学矩阵模型表述的M-理论,其低能部分是用11维的超引力来描述的,其中全部10个空间维和引力似乎是描述宏观现象的近似方法。因此,我们有许多不同表述形式的弦理论,其中空间不再是一个基本概念,而是一个突现的概念。如果空间是一个突现的概念,那么时间也应该如此。但是我们如何想象时间是突现的呢?我不知道如何从一开始就不用时间去表述一个物理学理论。我相信这一问题的答案,即空间-时间的真正本质,对于理解弦理论的真实含义将是必要的,解决这一问题将需要一些革命性的概念。.

TOP

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前瞻(二)



    我们以为,虽然从今年起,有部分选手不再享有高考加分,但对于其中那些确实喜欢数学,并在数学方面确有天赋的选手来讲,这一新规实无影响,而对于有一定数学基础,加上一直利用课外进行数学训练的学子而言,虽新规有较大的影响,但获赛区一等,享有高校自主招生资格,同时也能为自招增加不少砝码,所以我们以为,参加联赛的人数不仅不会逐年递减,反而会增加。

我们将陆续帖一些今年各省市的初赛卷,供大家参考


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苏省预赛试题及参考答案.rar (523.71 KB) .

TOP

WW待了那么久竟然没看过到此帖,今天还是百度过来的,哈哈.
谢谢LZ费心提供那么多信息,辛苦辛苦.
请问LZ有没有更多国际高中物理竞赛的信息可以提供?在熊教授的带领下中国似乎已经打通数学竞赛的国际之门,物理似乎听到的不多啊.
先谢谢了!!!.

TOP

回复 742楼shuaishuaimm 的帖子

多谢关注。
近几年来,在中国数学会,各省市数学会以及奥林匹克协作体学校的努力下,特别是在一大批有志于中学生数学竞赛研究的数学家,教授的关心和支持下(单然也包括熊教授),他们做了大量的培训,命题以及协调工作,同时还有一大批活跃在第一线的数学教练员辛勤的耕耘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才有了如今相对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有一大批志立于数学发展的优秀中学生,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天赋谱写了我国中学生在这一领域的辉煌。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已连续4年有学生进入国家队,并取得金牌,令人兴奋。
可惜的是物理竞赛,近几年上海队的成绩不太理想,从几年前的“辉煌期”进入了一个“萧条期”,这也是栏目在物理竞赛方面信息相对少的主要原因。今后我们会注意你的建议的,让更多的中学生和家长了解国际高中物理竞赛方面的信息。.

TOP

本周六就要进行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复赛了,也请LZ能多提供些物理竞赛方面的信息。

叩谢!!!.

TOP

2011年第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上海赛区)复赛



2011年第2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上海赛区)复赛理论笔试将于9月24日上午8∶30到11:30举行,共3小时。决赛及颁奖大会定于2011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在西安市举行,由陕西省物理学会、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交大附中联合承办,并组成组织委员会进行筹备。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题由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命题组统一命题和制定评分标准,满分为160分。实验考试满分为40分。实验考试的日期、地点另定。
按规定,全国各省在复赛(包括理论和实验)中都必须实行允许考生申请查分的制度。而且要预留必要的查分时间,以确保申请查分制度能得到正常切实的执行。

在这里,我们预祝所有参赛选手考出好成绩,为振兴上海中学生物理竞赛水平加油! .

TOP

请问新知杯的比赛时间及要求,如何报名?谢谢!.

TOP

回复 743楼畅想未来 的帖子

说的一点没错,数学方面的成绩和大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物理虽然现在萧条,但挽回劣势的前提是重视而不是放弃,大家一起努力!
谢谢你的回复和信息..

TOP

回复 746楼通天虎妈妈 的帖子

不知你说的新知杯是上海市高中数学竞赛(新知杯)还是上海市初中数学(新知杯)竞赛,那只好都介绍一下:


  上海市新知杯高中数学竞赛即上海高三数学竞赛,一般安排在每年3月下旬的周末举行。参赛对象:以高三学生为主,高一、高二学生达到高三水平者也可报名。.报名方法:采取自愿报名与学校推荐相结合的方法,由各校统一向区教研室报名。名额分配:重点中学各不超过30名;一般普通中学不超过8名;民办中学不超过2名。比赛设市团体奖和个人奖,个人设市一、二、三等奖共150名,并颁发个人获奖证书。

     上海市初中数学(新知杯)竞赛一般安排在每年12月举行,参赛对象:以初三学生为主,部分初二学生和极少数顶尖的初一学生也可报名参赛。比赛先在各区进行初赛,然后在进行全市的决赛。比赛设市团体奖和个人奖,个人设市一、二、三等奖,并颁发个人获奖证书。该项比赛是当下高中自主招生录取的主要参考之一。

其实,你太着急了,到时我们会重点提供有关比赛消息的。

[ 本帖最后由 畅想未来 于 2011-9-22 16:0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畅想未来 于 2011-9-14 16:11 发表
201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前瞻(一)

     影响有几何?我们会陆续发表自己的观点,抛砖引玉。。。
愿闻老师抛砖引玉的观点。.

TOP

回复 741楼畅想未来 的帖子

老师送花了,除了今年还没有出来的各省区选拔考题外,能不能放些去年各省区的竞赛选拔题及参考答案,多谢啦.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