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81个人次参与评价】

说古道今,图说老上海的风情与经典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原有名称 沙逊大厦、华懋饭店  
现有名称 和平饭店北楼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0号  
建筑年份 1929年.

附件

沙逊大厦.jpg (111.86 KB)

2010-3-31 10:13

沙逊大厦.jpg

TOP

原有名称 汇丰银行大楼  
现有名称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0-12号  
建筑年份 1923年

在外滩群楼中有一幢曾被称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如果您在漫步外滩时也曾经踏入中山东一路的12号大楼的正厅,我保证您会发现这种说法丝毫不为夸张。除了华丽,这还是一幢充满历史感的建筑,汇丰银行,市政府和浦东发展银行曾先后使用过此楼。.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22:13 编辑 ].

附件

汇丰银行大楼.jpg (116.69 KB)

2010-3-31 10:14

汇丰银行大楼.jpg

TOP

原有名称 上海总会  
现有名称 东风饭店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号  
建筑年份 1911年.

附件

上海总会.jpg (123.49 KB)

2010-3-31 10:17

上海总会.jpg

TOP

原有名称 跑马总会  
现有名称 上海美术馆  
坐落位置 南京西路325号  
建筑年份 1933年.

附件

跑马总会.jpg (101.75 KB)

2010-3-31 10:19

跑马总会.jpg

TOP

原有名称 华安、人寿保险公司  
现有名称 金门饭店  
坐落位置 南京西路104号  
建筑年份 1933年.

附件

华安保险.jpg (109.98 KB)

2010-3-31 10:23

华安保险.jpg

TOP

原有名称 新新公司  
现有名称 上海第一食品商店  
坐落位置 南京东路720号  
建筑年份 1925年.

附件

新新公司.jpg (111.25 KB)

2010-3-31 10:27

新新公司.jpg

TOP

原有名称 公共租界工部局  
现有名称 老市府大楼  
坐落位置 江西中路215、209号;汉口路193号、223号、239号;福州路198、200号  
建筑年份 1913~1919年.

附件

公共租界工部局.jpg (100.92 KB)

2010-3-31 10:31

公共租界工部局.jpg

TOP

原有名称 怡和洋行  
现有名称 市对外贸易局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7号  
建筑年份 1920年.

附件

怡和洋行.jpg (132.39 KB)

2010-3-31 10:33

怡和洋行.jpg

TOP

原有名称 东方汇理银行  
现有名称 中国光大银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9号  
建筑年份 1914年.

附件

东方汇理银行.jpg (131.91 KB)

2010-3-31 10:36

东方汇理银行.jpg

TOP

原有名称 有利银行  
现有名称 上海建筑设计院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4号  
建筑年份 1916-1918年.

附件

有利银行.jpg (106.56 KB)

2010-3-31 10:38

有利银行.jpg

TOP

原有名称 亚细亚大楼  
现有名称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上海银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号  
建筑年份 1916年.

附件

亚细亚大楼.jpg (108.88 KB)

2010-3-31 10:39

亚细亚大楼.jpg

TOP

原有名称 中国通商银行  
现有名称 华夏银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6号  
建筑年份 1893年前.

附件

中国通商银行.jpg (117.18 KB)

2010-3-31 10:42

中国通商银行.jpg

TOP

原有名称 大北电报局  
现有名称 盘谷银行上海分行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7号  
建筑年份 1906-1907年.

附件

大北电报局.jpg (132.09 KB)

2010-3-31 10:44

大北电报局.jpg

TOP

原有名称 华俄道胜银行  
现有名称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5号  
建筑年份 1910年.

附件

华俄道胜银行.jpg (124.86 KB)

2010-3-31 10:47

华俄道胜银行.jpg

TOP

原有名称 台湾银行  
现有名称 工艺品进出口公司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6号  
建筑年份 1926年.

附件

台湾银行.jpg (133.43 KB)

2010-3-31 10:49

台湾银行.jpg

TOP

原有名称 麦加利银行  
现有名称 上海家用纺织品进出口公司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8号  
建筑年份 1922年.

附件

麦加利银行.jpg (126.89 KB)

2010-3-31 10:50

麦加利银行.jpg

TOP

原有名称 横滨正金银行  
现有名称 工商银行纺织控股集团公司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24号  
建筑年份 1923-1924年.

附件

横滨银行.jpg (110.2 KB)

2010-3-31 10:52

横滨银行.jpg

TOP

原有名称 英国领事馆  
现有名称 市机管局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33号1#、8#楼  
建筑年份 1813年.

附件

原英国领事馆.jpg (109.74 KB)

2010-3-31 10:56

原英国领事馆.jpg

TOP

原有名称 字林西报大楼  
现有名称 丝绸进出口公司上海通联实业总公司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7号  
建筑年份 1924年.

附件

原宇林西报大楼.jpg (120.77 KB)

2010-3-31 10:58

原宇林西报大楼.jpg

TOP

原有名称 格林邮船大楼  
现有名称 上海广播电台  
坐落位置 北京东路2号  
建筑年份 1922年.

附件

原格林邮船大楼.jpg (138.65 KB)

2010-3-31 10:59

原格林邮船大楼.jpg

TOP

原有名称 国华银行大楼  
现有名称 黄浦区税务局  
坐落位置 北京东路342号  
建筑年份 1933年.

附件

原国华银行大楼.jpg (113.73 KB)

2010-3-31 11:01

原国华银行大楼.jpg

TOP

原有名称 光陆大戏院  
现有名称 外贸会堂  
坐落位置 虎丘路146号  
建筑年份 1928年.

附件

原光陆大戏院.jpg (42.85 KB)

2010-3-31 11:02

原光陆大戏院.jpg

TOP

原有名称 迦陵大楼  
现有名称 嘉陵大楼  
坐落位置 南京东路99号  
建筑年份 1937年.

附件

嘉陵大楼.jpg (111.95 KB)

2010-3-31 11:05

嘉陵大楼

嘉陵大楼.jpg

TOP

回复 106#合雨 的帖子

.

TOP

原有名称 麦家圈医院  
现有名称 仁济医院  
坐落位置 山东中路145号  
建筑年份 1937年.

附件

原麦家圈医院.jpg (134.58 KB)

2010-3-31 11:08

原麦家圈医院.jpg

TOP

原有名称 美国花旗总会  
现有名称 高级法院  
坐落位置 福州路209号  
建筑年份 1925年.

附件

原美国花旗总会.jpg (127.13 KB)

2010-3-31 11:10

原美国花旗总会.jpg

TOP

原有名称 永年人寿保险公司  
现有名称 上海巴黎国际银行、轻工业局老干部大学  
坐落位置 广东路93号  
建筑年份 1910年.

附件

原永年人寿.jpg (106.37 KB)

2010-3-31 11:11

原永年人寿.jpg

TOP

原有名称 大来大楼  
现有名称 锦江集团财务公司证券经营部、建设银行三支行  
坐落位置 广东路51、59号  
建筑年份 1921年.

附件

原大来大楼.jpg (121.11 KB)

2010-3-31 11:13

原大来大楼.jpg

TOP

原有名称 汇中饭店  
现有名称 和平饭店南楼  
坐落位置 中山东一路19号  
建筑年份 1906年.

附件

原汇中饭店.jpg (130.23 KB)

2010-3-31 11:15

原汇中饭店.jpg

TOP

引用:
原帖由 爱咪咪 于 2010-3-31 11:11 发表
噶嗲的上海,摆伊拉弄发弄发,马路上窥伐到气则噶灵额宁了.
是的,如此美的家乡,百年前已如此多娇!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11:27 编辑 ].

TOP

原有名称 金城银行  
现有名称 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坐落位置 江西中路200号  
建筑年份 1927年.

附件

原金城银行.jpg (131.51 KB)

2010-3-31 11:18

原金城银行.jpg

TOP

原有名称 西侨青年会  
现有名称 上海体育总会、市体委  
坐落位置 南京西路150号  
建筑年份 1932年.

附件

原西侨青年会.jpg (128.24 KB)

2010-3-31 11:20

原西侨青年会.jpg

TOP

回复 121#fendihuang76 的帖子

我有无尽的“宝藏”,瓦咔咔 .

TOP

回复 102#龙宝娘 的帖子

各位,谢谢鲜花和帮顶!小美女妈辛苦啦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11:38 编辑 ].

TOP

看多了外滩的万国建筑群,我们稍微换下口味,插说一些市井生活。。。。。。

我曾在一个荷兰的画展上看见过一个摄影家关于上海和北京街巷的一些照片,都是黑白的。关于北京的一些是很锐利的黑和白,好像生生的阳光刺痛了人眼;相对于这种影像的孤单深刻,上海的镜头就柔和了很多,不那么分明的,以白为黑,以黑为白,连续的里弄建筑的立面纠缠着层叠的悬挂物,平庸而丰富,显得无比细碎和寂寥。”.

附件

石库门.jpg (66.41 KB)

2010-3-31 11:42

石库门.jpg

TOP

弄堂里的上海生活

王安忆、程乃珊,陈丹燕……仿佛所有与上海有关的文人都描述过上海的里弄。要想在建筑审美的层次之外,充分了解上海的百年的市民精神和生活祈求,不用看那些一半沪语的情景喜剧,里弄石库门是老上海人平时的生活状态和家庭构成的极好图解。

    上世纪初,社会动荡,大量的人潮涌入相对稳定和相对安全的租界,人口暴增导致住房非常紧张。聪明的英国人首先想到了这个主意,他们设计创造了这样一种住宅形式——有点像欧洲的联排住宅,加上中国式的合院建筑。高密度的土地利用解决了一屋难求的紧张局面,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12:07 编辑 ].

附件

弄堂石库门.jpg (80.96 KB)

2010-3-31 11:44

弄堂石库门.jpg

TOP

石库门建筑盛行于本世纪20年代,占据了当时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至今还有近40%的申城市民居住在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石库门中。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石库门里的“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二房东”、“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与石库门有关的名词成为老上海们温馨的记忆。

    总有人隔着弄堂慨叹,这些在弄堂里洗衣服的主妇,吃晚饭的老人,跳皮筋的孩童,多么快乐平稳。陈丹燕说,她记忆里的里弄后院有煮肘子的气味,新鲜水果和蔬菜切开的气味,食品的呛油锅的气味,家具的气味,浴间潮湿的肥皂的气味。这种味道,对所有在上海弄堂中成长的孩子都一样。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红砖外墙,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进出发出的撞击声在古老的石库门弄堂里回响。房屋吸引了欧洲联排式住宅的毗连模式,而每一单体都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住宅。它将合院的门改为石库门,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前院改为开井,正中客堂,东西是两厢房,客堂后面是扶梯,再后面是灶间,灶间上面是亭子间,再上面是阳台。

     现在,上海注意保存老的建筑,一些具有海派特色的石库门里弄被作为近代优秀建筑整组保存。

上海民居有“弄”的称法,其他城市的人甚至读不准这个词的音,其实,“弄”只是有别于街面房子的“胡同”的通称。早期的石库门大多叫弄、里,就是我们常说的“里弄”,又叫“弄堂”。弄堂常用弄、里、坊、村、公寓、别墅等名号,级别逐次提高。后几种又称为新式里弄,居住条件已明显优于早期的老式石库门,有些改用铸铁大门,配有欧式壁炉、屋顶烟囱、通风口、大卫生间等。

   新式里弄住宅出现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租界内,总体上比石库门更接近欧洲近代住宅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多为混合结构,注重使用功能。新式里弄外形别致整齐,装修精致舒适,室外弄道宽敞,楼前庭院葱绿,居住环境优美,有别于旧式石库门。正面设大玻璃阳台,使房屋的通风采光条件更为良好。陕南村(原皇家花园,陕西南路151号),1930年由法国天主教会建造,抗日战争前该处全是外国人居住,由蝶式点状型四层住宅组成一个建筑群。.

附件

40年代的新式连排弄堂房.jpg (58.95 KB)

2010-3-31 11:48

40年代的新式连排弄堂房.jpg

TOP

外滩,老上海人的职员人格

作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无论是作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折中式的上海总会大楼,新古典主义的怡和洋行大楼,都共同洋溢着资本的荣耀感与自信力。只有走在这些雕饰繁复、巍峨厚重的建筑之下,才让人感觉,这才是真正到了上海。
  
这里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从那时的记者偶然发现的一个细节可见一斑:一位坐在大楼外休息的年轻保安,手里拿着一份《国际先驱论坛报》、一份美国《纽约时报》在翻阅。记者好奇地问,“能看懂吗?”“嘿嘿,看不懂,看看图片啊。”
  
外滩上东西向的马路,无一例外地东靠黄浦江,向西呈放射状延伸。这是早期上海租界的生长轨迹。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樊卫国介绍说,开埠初期租界的人口很少,开埠10年后的1853年,公共租界的人口也不过是外侨200多人,华人500人,这些华人以买办为主。顾延培说,这些人多任职于银行和洋行,“原来是老城厢的钱庄和杂货铺的伙计,也有广东来的,后来钱庄的资本小,被外国银行挤垮了,杂货铺的待遇也不如洋行,懂英语的伙计都被挖走了,就成了最初的买办。”
  .

TOP

老上海职员人格2

根据中共上海地下党在1938年编写的《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一书估计,到了1930年代,这些分布在市政机构、警察机关、洋行、工厂、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旧式职员,有二三十万,居全国第一。
  
他们往往出身贫寒,在洋行里从练习生开始做起,穿着整齐,时刻注意保持发型,不在办公室吸烟和吃东西,听从上级的命令而很少争辩,因为在这个外国人的特权社会,外籍职员掌握着关键技术和职位,让他们注定升迁无望。用社会阶层的名词对号入座,他们属于职员阶层。“小心谨慎,不外露,不张扬,有事放肚子里。”顾延培认同,这种“职员人格”几乎就是上海人性格的写照。
 
 “上海职员的待遇是很高的。老上海人有个说法,海关是金饭碗,银行是银饭碗,邮局是铜饭碗”,上海文化学者李天纲说,1920年代,一个洋行的高级华人职员月薪能拿到2000块,邮局的一等职员工资是400块,一个普通缫丝厂女工的工资是三四十块,连黄包车夫也能月入15块。而同时代的北京,陈独秀作为北大知名教授,月薪不过200块,而曾在北大做过图书管理员的青年毛泽东,那时的工资为8块。
  .

TOP

老上海职员人格3

待遇优厚固然是上海市民向往职员阶层的原因,但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樊卫国看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派的留学生、大学生和科技、工业资本家这样的资产阶级替代旧式绅商成为社会的主流阶层,也使得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成为上海社会的主流意识。“他们有新式的文化修养”,这也是《花样年华》式的小资情调得以孕育的基础。
  .

TOP

回复 134#小美女妈 的帖子

嗲额.

TOP

回复 140#fendihuang76 的帖子

嗲额.

TOP

回复 157#fendihuang76 的帖子

和我这样说见外了吧.

TOP

回复 157#fendihuang76 的帖子

郑重向你献花,表示感谢 .

TOP

回复 159#小美女妈 的帖子

.

TOP

回复 200#小美女妈 的帖子

呵呵,刚刚出去了一次,你们果实累累啊 .

TOP

回复 152#fendihuang76 的帖子

辛苦咯,刚刚出去了一次,你们帮我忙,我就偷懒啦 .

TOP

. 老上海的男人

老上海的男人, 指的是那些洋行里的文员买办, 医生以及教书的文化先生. 汽车是没有的, 出门坐的是黄包车. 收入稳定, 不多, 当然也不会很少. 没有夜夜笙歌, 但一个月有一次烛光晚餐, 或者是在剧院的普通席上给自己订两个座. 他们的子辈, 上基督教学校, 有口流利的英语, 谦逊识礼, 风流而非浪子. 今天, 健在的他们, 是我们口中的"老克勒". 不由想到了外公, 一头银发, 儒雅健谈, 摆弄照相机, 笃信基督, 烧得一手好菜.

这, 是旧时上海男人. 也是最后的"纯"上海男人.

后来的整整一代人, 如同全国其他的人一样, 革命狂热, 无知, 无畏, 然后恍然, 继而努力地作回自己. 物质, 前人留下的, 被洗劫一空, 精致生活, 远去了. 而向往, 依然在. 叫他们仍努力寻觅. 所谓"螺丝壳里作道场", 讲的就是这种"无产"的精神生活. 物质与精神的脱节, 构成了生活的尴尬. 所以才有了亭子间里走出来的衣着光鲜的男人女人.

再来, 就要说"小"了. 似乎, 上海男人的小, 是一个理所应当的结论. 正如同许多其他理所当然的事物一样, 常常是人云亦云, 鲜有人会去探其究竟.

对于老上海男人的指摘, 多是出于对海派文化的责难. 海派文化, 是对应于京派而言的. 当然, 这是上海人自己的分法. 北方人, 或许的不将其称为文化的. 上海开埠以来的百年间, 所发展的, 其实是一种租界殖民地经济. 植根于这种经济的海派文化, 自然被扣上了"洋奴买办"的帽子, 叫海派的老上海男人们背上个崇洋媚外的黑锅, 继而非议其人格之小.

公允的说, 对于泊来的文化, 海派的人们的而且确具有一种敏感, 一种向往并一贯热衷于是. 这是当第一批移民踏入上海, 面对这花花世界时就植下的情节. 可这种情节并不动摇骨子里的秦魂汉命. 事实上, 对新事物的向往与对旧传统的扬弃, 这恰恰正是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所在. 就象那旧时的石库门一样, 既没有在筒子楼上安飞檐顶琉璃瓦的嗜好, 也没有于门廊前列排袖珍罗马柱的习惯. 平实而不失雅致, 兼具中西却又不显斧凿痕迹, 自成一派风格. 一种拿来主义的实用风格.

所以, 老上海的男人, 追求的并不是西方的生活, 而只是自己惬意的生活.

有道是: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这"海派"二字, 是大是小, 倒还是见仁见智.


上海人少喝酒, 便是喝, 也从不是非倒下几个才算完的那种. 交杯换盏间, 自也谈天说地, 说生意, 说生活, 实在谈资寥寥了, 便浸在回忆里. 但, 不用酒家挂牌子, 也绝对是莫谈国是. 即便偶尔有, 那也是攸关切身的譬如房价之类的几句. 不得不承认, 上海人, 在"龙门阵"的格局上, 并不大.

, 指的是那些洋行里的文员买办, 医生以及教书的文化先生. 汽车是没有的, 出门坐的是黄包车. 收入稳定, 不多, 当然也不会很少. 没有夜夜笙歌, 但一个月有一次烛光晚餐, 或者是在剧院的普通席上给自己订两个座. 他们的子辈, 上基督教学校, 有口流利的英语, 谦逊识礼, 风流而非浪子. 今天, 健在的他们, 是我们口中的"老克勒". 不由想到了外公, 一头银发, 儒雅健谈, 摆弄照相机, 笃信基督, 烧得一手好菜.

这, 是旧时上海男人. 也是最后的"纯"上海男人.

后来的整整一代人, 如同全国其他的人一样, 革命狂热, 无知, 无畏, 然后恍然, 继而努力地作回自己. 物质, 前人留下的, 被洗劫一空, 精致生活, 远去了. 而向往, 依然在. 叫他们仍努力寻觅. 所谓"螺丝壳里作道场", 讲的就是这种"无产"的精神生活. 物质与精神的脱节, 构成了生活的尴尬. 所以才有了亭子间里走出来的衣着光鲜的男人女人.

再来, 就要说"小"了. 似乎, 上海男人的小, 是一个理所应当的结论. 正如同许多其他理所当然的事物一样, 常常是人云亦云, 鲜有人会去探其究竟.

对于老上海男人的指摘, 多是出于对海派文化的责难. 海派文化, 是对应于京派而言的. 当然, 这是上海人自己的分法. 北方人, 或许的不将其称为文化的. 上海开埠以来的百年间, 所发展的, 其实是一种租界殖民地经济. 植根于这种经济的海派文化, 自然被扣上了"洋奴买办"的帽子, 叫海派的老上海男人们背上个崇洋媚外的黑锅, 继而非议其人格之小.

公允的说, 对于泊来的文化, 海派的人们的而且确具有一种敏感, 一种向往并一贯热衷于是. 这是当第一批移民踏入上海, 面对这花花世界时就植下的情节. 可这种情节并不动摇骨子里的秦魂汉命. 事实上, 对新事物的向往与对旧传统的扬弃, 这恰恰正是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所在. 就象那旧时的石库门一样, 既没有在筒子楼上安飞檐顶琉璃瓦的嗜好, 也没有于门廊前列排袖珍罗马柱的习惯. 平实而不失雅致, 兼具中西却又不显斧凿痕迹, 自成一派风格. 一种拿来主义的实用风格.

所以, 老上海的男人, 追求的并不是西方的生活, 而只是自己惬意的生活.

有道是: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这"海派"二字, 是大是小, 倒还是见仁见智.


上海人少喝酒, 便是喝, 也从不是非倒下几个才算完的那种. 交杯换盏间, 自也谈天说地, 说生意, 说生活, 实在谈资寥寥了, 便浸在回忆里. 但, 不用酒家挂牌子, 也绝对是莫谈国是. 即便偶尔有, 那也是攸关切身的譬如房价之类的几句. 不得不承认, 上海人, 在"龙门阵"的格局上, 并不大..

附件

老上海风情.jpg (95.92 KB)

2010-3-31 15:46

老上海风情.jpg

TOP

那些风花雪月——你还记得她们麽?

《玫瑰玫瑰我爱你》——银嗓子:姚莉的花样年华 "享有"银嗓子”美称的姚莉,原籍上海,是演唱国语流行曲资格最老的其中一位歌手,她在三十年代出道,直到六十年代退出歌坛,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歌唱生涯,灌录了数百张唱片。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歌星之一。
姚莉经典歌曲在线听:渔光曲
                    玫瑰玫瑰我爱你
http://www.google.cn/music/artist?id=A9beb9c4fd65577a1
推荐大家听——里面“爱的铃声”,非常之醇厚的嗓音。。。。。。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3-31 17:32 编辑 ].

附件

姚莉.jpg (12.91 KB)

2010-3-31 15:53

姚莉.jpg

TOP

一代传奇歌后李香兰

《夜来香》——李香兰:审判席上的一代传奇歌后李香兰,1937-1945年“满映”时期的代表人物。她的一生动荡、曲折,时代的风云塑造了她美艳动人的明星角色,同时也无情地淹没了属于她个人的真实面目。
30年代原版《夜来香》在线听http://www.520music.com/play/60003.htm.

附件

李香兰.jpg (3.92 KB)

2010-3-31 16:02

李香兰.jpg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