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 1234
发新话题
打印【有30个人次参与评价】

[怀旧] 记忆碎片

记忆碎片

人的记忆真是很奇怪,越是早年的,越是烙在心里似的。人的友谊也很奇怪,越是逆境中产生的,越是刻在记忆里。
事情要从父亲老友来自远方的探访说起。
苏伯伯苏伯母定居北京,一口京片子掩盖了原先的糯甜。说来话长,苏伯伯是父亲曾经的老师,父亲留校执教后,又成为了同事。第一次见到苏伯伯的时候,中国刚刚经历完一场浩劫。苏伯伯从美国学术研讨后,回到了中国。他的哥哥早年留学美国,在某所常青藤学校里任教,苏伯伯坎坷的年轻时代,便因他而起。
苏伯伯给我带来了一大堆的美国邮票,花花绿绿的,这本集邮册,在老房子里,应该还能找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他带来的一支可擦圆珠笔和一套漂亮的水笔。当我带到学校摆显的第二天,圆珠笔便失踪了。我伤心了很久,他听说了,又邮寄了一支过来。
苏伯伯已经74岁了,这次过来是为了与他未曾谋面的堂兄妹见上一面。他打电话过来,说他已经在上海的时候,父亲已经惊喜得几乎要欢呼起来。
第二天一早,父亲母亲便催着我们起床,因为大家约了在某饭店聚餐。
见苏伯伯苏伯母,对我的冲击力虽没父母的大,但那种欣喜也是真实地存在着。他们没带孙子过来,让女儿稍稍有些失望。
苏伯母还是那么健谈,而能把过去那么难堪的故事讲述得那么轻描淡写,也只有像他们那么乐观的人才能做到的吧。
苏伯伯和父亲的友谊要从六十年代末说起。.

TOP

父亲还是学生的时候,苏伯伯担任他信号课的老师。那时的苏伯伯非常年轻,业务已经在这方面属于拔尖人物。父亲留校任教,也分在了另一个系里。因为整个学校的上海人不多,几个人上海人走得便比较热络。但这也只是同乡之间的感情。
不久,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苏伯伯因为远在美国的哥哥,再加上对电台专业的精专,他被打成敌特,被占领了学校的造反派关进了阴暗的地下室。每个上海同乡都被传到,要求揭发苏伯伯的罪行。
父亲当时三十岁不到,一向不理政治。其他几个同乡迫于淫威,吞吞吐吐地揭发了一些琐事,希望能够幸免于难。一时间,与苏伯伯有关的同事都躲了起来。
造反派终于找上了我父亲。.

TOP

板凳,继续来看片子.

TOP

引用:
原帖由 yaj3333 于 2009-10-19 22:27 发表
板凳,继续来看片子
谢谢,我去睡了,明天再续。.

TOP

父亲当时可能并没有想很多,他只是凭着良知和直觉,在造反派的威胁利诱之下,重复着同样一句话:我从没发现他的敌特行为.无计可施之下,造反派正想动用武力之时,父亲力喝住:报家庭成份!造反派心中一凛,父亲心喜,嗓门也高了八度:我是工人家庭,你们一一报来,谁比我成份再说.现在听来,觉得实在可笑,但当时确有解救的攻效.父亲就这样被放了出来....

TOP

苏伯伯并未因此而获得解放,依然被关押着.
苏伯母掰开蟹壳,细细地品着蟹黄.她停下手,说道:当时刘某某说我家老苏在宿舍安装敌台,造反派去搜,搜出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那是老苏从苏联带回来的.这成了老苏的罪状.刘某某也是上海同乡,他揭发了苏伯伯,却只得了片刻的安宁,没过多久,他也遭受同样的待遇,只是换了另一个罪名.
苏伯母继续说着,苏伯伯显得有些局促,也许重提旧事,会让他心有余悸.他从未提及他在黑屋里的遭遇.
苏伯母非常健谈,是享受国家津贴的专家,经常出国参加医学会议,所以游历比较丰富.她提到刘某某时,还是叹了口气:这个人九二年就去世了,肺癌,他碍于以往的过节,不好意思找我们.最后还是院长出的面找的我.我给他找了北京最好的肿瘤科专家,但已经晚了,他不到半年就走了.文革时,谁都想保自己,我们能理解的.
从刘某某,他们提到几个以前的同乡,现在只剩下苏伯伯和我父亲了.说到这里,我心中不免有些悲伤.生死,我还是无法参透..

TOP

我的父亲原来是上海中学毕业的,就是因为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在国外,从此高考资格被取消,爸爸辅导的同学却考上清华,而我的父亲就此下放支边远离上海,就此沉默一生。.

TOP

引用:
原帖由 兔头妈妈 于 2009-10-20 10:46 发表
我的父亲原来是上海中学毕业的,就是因为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在国外,从此高考资格被取消,爸爸辅导的同学却考上清华,而我的父亲就此下放支边远离上海,就此沉默一生。
抱抱,这样的故事太多,也许只是沧海一粟,可却是个体的全部.再次拥抱,我父亲也是上海中学毕业的..

TOP

苏伯伯被关押了差不多快一年,分居两地的苏伯母一直不知情,苏伯伯信中并未吐露半分.苏伯母是个急性子,弄不好就会闹将过去.一日,她在北京街头遇到了出差的院领导,书记想躲开她,她心生狐疑,追了过去..

TOP

等待中.......

TOP

从书记的闪烁其词,苏伯母预感不妙,回校请假,急匆匆地赶去哈市.苏伯伯憔悴地出现在她面前,她心如刀绞.她并没冲动,想到了一个解救苏伯的办法.她对造反派说:你看,老苏咳嗽不止,照我的经验,他可能是得了肺结核.这病可是传染的,你们胆子挺大,还敢跟他呆一起?.

TOP

造反派开始吓傻了,冷静下来后,半信半疑,将苏伯送进军区医院.离开黑屋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打通医院关节.没等苏伯离开黑屋,苏伯母速速离去,跑到邮电局,托了熟人与军区医院院长打了招呼.接下来,似乎一切都很顺利.说到这里,苏伯母眼里充满了感激:多少人冒着生命危险和政治危险,成功地解救了苏伯.

[ 本帖最后由 随风飘逝 于 2009-10-20 12:01 编辑 ].

TOP

苏伯住进了医院,医院方面做了一些安排.苏伯虽未完全获得自由,但在军区医院,造反派也不敢造次.苏伯是业内翘楚,不久,接到一份调令,需要他急赶广州军区做教官.正整装待发之际,突接指示,原地待命.原来,林彪摔死了!本想着可以远离造反派,如此一来,命运变得扑朔迷离..

TOP

等待中。。。。。。.

TOP

虽然国家建设陷入停滞状态,但没有一个政权会忽略国防建设.像苏伯伯这样的人才,在关键时刻,还是被启用.
苏伯母问父亲:你知道造反派为什么会关老苏这么久吗?
父亲一愣,反问道:难道不是因为特务问题吗?
苏伯母轻轻一笑,苏伯伯推了她一把,不让她说下去..

TOP

我们的好奇心都被苏伯母挑了起来,连忙问:说呀,说呀.
苏伯母笑着白了他一眼,说:都这么多年了,有什么了,老孟又不是外人.
接着,她说出了惊人的秘密:他们是想对付老孟的!这句话,却是在父亲意料之外的,平时沉稳的他也有些坐不住了,急问:说说,到底怎么回事.
苏伯母说: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也不清楚,好像是为你搞的电台小组.这小组是父亲因为攻关打击苏联特务搞的反敌台小组,但他们想冠以敌台的帽子,乘机将我父亲和苏伯这样的技术骨干搞成敌特.由于我祖父祖母都曾作为行业代表被毛主席接见并留影,因此从我父亲这里入手颇有几分难度,于是,苏伯伯成为他们的突破口,并可一箭双雕.
苏伯母笑笑说:他们的聪明全放在搞人上了.
父亲沉默了,很久没有说话.

[ 本帖最后由 随风飘逝 于 2009-10-20 13:37 编辑 ].

TOP

听着memory,在静静的午后静静地回忆.随着记忆力的衰退,极想笔勤快一些,又往往会被琐碎所累.再想起,只能是断断续续的片断.红茶的香味袅袅升起,眼睛有些浸润了.
像苏伯这样的人,即使遭受不公,但一声军令,又会尽心地投入工作.像我父亲这样的人,即使在逆境中,依然泰而处之.他们在文革期间,形成了一个个令人感觉欣慰的故事.在灰色恐怖下,他们给生活增添了一丝温暖的色彩.
父亲是我今生最初的崇拜,即使我们之间会有争议,但他在我心中,永远是铮铮铁骨,又带着一股清高之气.

[ 本帖最后由 随风飘逝 于 2009-10-20 13:54 编辑 ].

TOP

他们的友谊未因时间而消褪,像醇酒,越来越浓烈.困境中建立起来的那种相互欣赏相互信任相互托付,已经越来越难以寻觅.
苏伯伯辗转调到北京,后转行,成为该行业第一代专家.是金子总会发光,七十岁那年退下,成为闲云野鹤.苏伯母虽比苏伯大一岁,依然活跃在医学领域.
我很好奇他们俩这次的出行,苏伯母又讲了一个故事,也许与这个故事比起来,苏伯的遭遇已算不得什么..

TOP

苏伯原籍在江浙某小镇,他父亲很早就离家在上海洋行做事.他从未去过老家,与老家也无联系.前些年,有信件寻了过去.苏伯打开,是他叔叔的儿子写来的.苏伯因文革阴影,没敢联系.苏伯的叔叔曾是国民党将军,抗日战争之后,因反对内战,离开部队,回到故里.
解放不久,他叔叔去世.
文革伊始,他叔叔的子女从此陷入噩梦..

TOP

真高兴又能看到你的文章送花继续啊

[ 本帖最后由 candyr 于 2009-10-20 20:0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andyr 于 2009-10-20 19:16 发表
真高兴又能看到你的文章送花继续啊
谢谢!.

TOP

中国搞事有个特点,啥都喜欢搞个指标,GDP有指标,财政收入有指标,……在那个年代,连右派、反革命也有个指标。
小镇里需要搞个典型,国民党将军的家属还不是首当其冲吗?
说到这里,插上一段往事,是母亲厂里发生的事情。
一个生产小组开会,评选右派。整个会场一片静默,都是同事,谁也不好意思先开口。评先进,还好说,这个评右派,怎么可能?可是,这件事确实在那个年代发生了。
大家坐了很久,都没有人开口。这时,有个人尿急,离开会场去上了趟厕所,回来,他便成了右派。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的一场尿,给自己带来了政治悲剧和人生悲剧。
他想不开,跳了厂后的池塘。
事后,他的那些同组同事是怎么想的,不得而知,但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就这么悄然消失,没有人为此负责,倒有人在一旁暗自庆幸。
苏伯的堂兄弟们在那个小镇上,成为反革命,批斗游街,受尽折磨。而苏伯更不敢去联络他们,他已经扣上了敌特的帽子,再加上一顶反革命侄子的帽子,他的日子更加不会好过了。
待到人大会议召开期间,他堂妹找上门来。她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偏远的山区,因为当地缺少师资,她以民办教师的身份才找到安身之所。她是来北京开人代会的,顺道寻亲。
她带来了一本家谱,苏伯捧着沉甸甸的家谱,决意回老家一趟。
这就是苏伯此行的目的。.

TOP

父亲因祖父母的成份得以在文革期间幸免于难。这也难怪,那个年代,成份很重要。
母亲厂里有个女工,是苦出生,根正苗红。一次她发现自己少了五块钱,她马上报告了保卫科。她怀疑是同宿舍的某资本家成份的女工所偷,因此,该女工被保卫科带了出去。
不管保卫科这么威逼利诱,女工不肯承认自己偷了那5元钱。她虽然被送回了宿舍,但实际上已经被监管起来。她在当晚,用裤腰带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样的小人物故事,在当时根本算不得什么吧。

[ 本帖最后由 随风飘逝 于 2009-10-21 12:45 编辑 ].

TOP

智慧的苏伯母。。。
鲜闻这类事件,好看的,继续啊LZ。。。.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河小鱼 于 2009-10-21 16:31 发表
智慧的苏伯母。。。
鲜闻这类事件,好看的,继续啊LZ。。。
谢谢,谢谢你的花!.

TOP

继续呀,等着看.

TOP

母亲曾经跟我讲过一些过去的事情,她甚至希望我能写成一本书,可惜,我能力不够。对于她的那些回忆,稍作一些整理,希望自己哪天有兴趣了,再做个整合。
对于外公外婆家的一些事情,母亲是避而不谈的。但二姨夫告诉我,其实,大舅舅是当时相当有名的造反派。记忆中的大舅舅是电影队放映员,当时的放映员别提有多威风了。想看免费电影吗?有个做放映员的舅舅别提有多美了。大舅舅很少有笑容,家里人在我不乖的时候,总是拿大舅舅吓唬我,所以,小时候我就很怕他。
大舅舅在七十年代初下放到农村了,很少在家。其实他对我并不凶,就是一双铜铃般的大眼睛让人有些发怵。记得唐山地震那会儿,人心惶惶的,母亲将我送到大舅舅家。大舅舅在当地的变电站工作,院子外是一片草地。大舅舅将两张大床支在草地上,一张是我和表姐睡,另一张是我舅妈和表弟睡,他自己依然呆在院子里。
我和表姐两个人兴奋得睡不着,偷偷地说着话。四处是小虫的鸣叫声,星夜就像一块缀着钻石的深蓝色布料,低垂在床顶上。两个人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第二天,就听说附近的小桥半夜摇动,有人在桥上差点掉进水里。果真去瞧,小石桥的石头松在一旁。
大舅舅第二天上午从集市上买了一只大西瓜,用吊桶放进了水井里。中午的时候,大舅舅说要开西瓜给我们吃,我们拥到水井边。大舅妈吓得让我们躲在一边,倒是大舅舅鼓励我们去把西瓜捞上来。我们像在钓鱼一样,打捞着大西瓜。西瓜圆滚滚的,怎么也不听话。大舅妈有些着急了,说:“再给你们弄下去,西瓜得烂了。”这时,大舅舅上前捞出了西瓜。
从井里捞出的西瓜真是清凉香甜啊,冰箱里拿出来的西瓜可是不能比的。
那次,我突然觉得大舅舅不那么可怕了。
二姨夫跟我说了大舅舅的事之后,我去问过母亲,母亲支支吾吾地,半天才说:“他也就是年轻气盛,会点拳脚吧。”
现在看看大舅舅,都有些老好人的模样了,二姨说他整个就是个老年痴呆。.

TOP

引用:
原帖由 zhuzhu119315 于 2009-10-23 13:00 发表
继续呀,等着看
.

TOP

说起唐山大地震,不得不说是场大悲剧,可对我们远离震中的孩子来说,那段时间却是一段很有趣的经历。只有在偶尔的一些事情上,心里会涌起一种悲哀同情的情绪。
不知哪一天开始,家家开始搭建防震棚。油毛毡变成稀罕物,连我们孩子手头上能有块碎片,都是个可以炫耀的事情。用根铅丝就可以锁门了,只在一块空地上,就能搭建几乎一栋楼的人家,孩子们的家靠得更近了,串门变得更加容易。我几乎每天都要母亲扯着嗓门叫,才会从别的那个棚子里奔回家吃晚饭。
学校也搬到了操场上了,学生们带着小板凳上学,老师在树上挂块小黑板就可以讲课。那时,我很兴奋,是不是很像抗战时期,红小鬼上课的场景啊?
但谣言越传越凶,恨不得全中国都成了震中,因为害怕周围的楼房倒塌会压在我身上,母亲想来想去,才把我送到乡下大舅舅家的。
不记得是上几年级的时候了,班上来了个新同学,圆圆的脸蛋,很害羞。老师介绍说,她是唐山大地震的孤儿,希望全班小朋友都能关心她。那时,我心底才隐隐感到唐山大地震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没有了爸爸妈妈,孩子是多么的可怜。到现在,新同学的脸依然在我脑海里微笑着,但我连她的名字都给忘掉了…….

TOP

我们的童年还是很快乐的。附近有打麦场,可以撒野奔跑;附近有农田,可以偷偷地吮吸新苗的甘汁;附近有水塘,可以捉蟛蜞……我甚至想过去挖草药,可以换钱买梨膏糖吃。
外公家是在机关大院的,里面有个很大的树林,密密地长着杉树。外公在文革期间是落了难的,他变得越发地孤僻。文革后,大院被割了一大块出去,树林变成了大马路。外公很能打呼,呼噜声惊天地动鬼神,一次正好有汽车经过,房屋被震得颤抖。我万分崇拜地说:“外公真厉害啊,打呼噜都把地给震了。”引得家人一阵哄笑,但外公依然故我地打着呼噜。
外公是个有故事的人,据说他自己写过自传,但他去世后,没有人找到那本自传,想来,最后他还是付之一炬了。.

TOP

外公出生在一户殷实人家,读的是私塾,后来就在家里的药铺里做事,会一些医术。九一八事件之后,抗战的烈火很快燃烧到苏浙一带。他只是因为一腔热血,不愿意做亡国奴,参加了革命。因为他原先在药铺里做账房先生,所以药铺成了联络点,他成为当地地下站主管经费的负责人。
外公是沉默寡言的,所以我很敬畏他。他有时为表示对我的喜欢,抓住我的手,我竟然会毛骨悚然。真是罪过,小时候真是很不懂事。跟母亲提到这点,母亲说:这是他的职业习惯。看了《潜伏》,自己似乎也有点明白了,惜字如金是他生存的本能。母亲说,直到全国解放后,外婆才知道外公的真实身份。可见,外公是多么会保守秘密。
母亲出生时,正值鬼子大扫荡。一听鬼子来了,连接生婆都吓得跑了出去,扔下外婆和母亲两个人在冰冷的屋里。.

TOP

快乐的童年,又见蟛蜞,却是如此亲切,LZ继续啊
梨膏糖是什么啊?

[ 本帖最后由 candyr 于 2009-10-23 14:42 编辑 ].

TOP

回复 32#candyr 的帖子

上海老城隍庙产销的梨膏糖,最早在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有本邦、苏邦、杭邦、杨邦之分,旧社会卖梨膏糖叫做“三分卖糖,七分卖唱”,为了让人们知道梨膏糖所用草药的功效,卖梨膏糖的人还编了一首歌,“一包冰屑吊梨膏,二用药味重香料,三(山)楂麦芽能消食,四君子打小囡痨,五和肉桂都用到,六用人参三七草,七星炉内生炭火,八卦炉中吊梨膏,九制玫瑰均成品,十全大补共煎熬”。如今,梨膏糖不再依靠手工制作,梨膏糖的品种也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火腿梨膏糖、百果梨膏糖、玫瑰梨膏糖、桂花梨膏糖、金橘梨膏糖等二三十种,特别是止咳梨膏糖颇受欢迎。.

TOP

唐初的政治家魏征据传是个十分孝顺的人。他母亲多年患咳嗽气喘病,魏征四处求医,但无甚效果,使魏征心里十分不安。这事不知怎的让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即派御医前往诊病。御医仔细地望、闻、问、切后,处方书川贝、杏仁、陈皮、法夏等味中药。可这位老夫人的性情却有些古怪,她只喝了一小口药汁,就连声说药汁太苦,难以下咽,恁你磨破嘴皮子地劝说,可她就是不肯再吃药,魏征也拿她没办法,只好百般劝慰。
  第二天老夫人把魏征叫到面前,告诉魏征,她想吃梨。魏征立即派人去买回梨,并把梨削去皮后切成小块,装在果盘中送给老夫人。可老夫人却因年老,牙齿多已脱落,不便咀嚼,只吃了一小片梨后又不吃了。这又使魏征犯了难。他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后让老夫人喝煎梨汁吧。这下可行了:老夫人喝了半碗梨汁汤还舐着嘴唇说:好喝!好喝!魏征见老夫人对煎梨汁汤颇喜欢,但光喝梨汁汤怎能治好病呢?因此他在为老夫人煎煮梨汁汤时就顺手将按御医处方煎的一碗药汁倒进了梨子汤中一齐煮汁,为了避免老夫人说苦不肯喝,又特地多加了一些糖,一直熬到三更。魏征也有些疲惫了,他闭目养了下神。等他睁开眼揭开药罐盖,谁知药汁已因熬得时间过长而成了糖块,魏征因怕糖块口味不好,就先尝了一点,感到又香又甜,他随即将糖块送到老夫人处,请老夫人品尝,这糖块酥酥的,一入口即自化,又香又甜,又有清凉香味,老夫人很喜欢吃。魏征见老夫人喜欢吃也心中乐了,于是他就每天给老夫人用中药汁和梨汁加糖熬成糖块。谁知老夫人这样吃了近半个月,胃口大开,不仅食量增加了,而且咳嗽、气喘的病也好了。
  魏征用药和梨煮汁治好了老夫人的病,这消息很快传开了,医生也用这一妙方来为病人治病疗疾,收到了好的效果。人们就称它梨膏糖。.

TOP

回复 34#小河小鱼 的帖子

哈哈,详尽的解释,谢谢!送花.

TOP

好故事!.

TOP

引用:
原帖由 candyr 于 2009-10-23 14:39 发表
快乐的童年,又见蟛蜞,却是如此亲切,LZ继续啊
梨膏糖是什么啊?
谢谢,以前会有人来换东西的,一支空牙膏壳也可以换块糖,我有次将新牙膏全挤到小碗里,换糖吃。.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河小鱼 于 2009-10-23 16:05 发表
上海老城隍庙产销的梨膏糖,最早在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有本邦、苏邦、杭邦、杨邦之分,旧社会卖梨膏糖叫做“三分卖糖,七分卖唱”,为了让人们知道梨膏糖所用草药的功效,卖梨膏糖的人还编了一首歌,“一包冰屑 ...
好详尽,谢谢啦!.

TOP

引用:
原帖由 花儿心藏的妈妈 于 2009-10-26 12:15 发表
好故事!
.

TOP

母亲身上还带着胎血,滚到了泥地里,浑身沾满了泥土。外婆无力将她从地上捡起,只能任由她在地上哭。伪军带着日本鬼子从外婆家门前拐过,知道里面刚生孩子,怕晦气,根本没有进门,就走了。等鬼子走后,接生婆又回到屋里,擦洗干净我的母亲。母亲的嘴唇已经哭得发紫了,何况还是在已经微微凉了的十月。

本来外婆以为我母亲会死去了的,结果健康地活了下来。不久母亲生了一背的疮,实在没法,有人弄来一包石灰,生生地抹在母亲娇嫩的皮肤上。皮肤焦灼了,留下了终身的印记,却也治好了她的疮病。

一次鬼子突然检查,闯进了镇上的店铺。当时外公刚领回了活动经费,还没来得及转移,就听到门外一阵骚动。他四顾周围,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藏起这些钱。如果被搜出来,钱是小事,整个地下站的工作可能就陷入困局。他抬眼看到梁上挂着的篮子,慌忙将钱放进篮子里。药铺里能有什么呢?鬼子总不能抢着吃药吧。篮子不显眼,鬼子搜了一会,拿了点零碎小钱,悻悻地走了。

鬼子搜屋时,他的心怦怦乱跳,又不敢看梁上的篮子,只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站在门外。见鬼子走了,他连忙将钱取出来,埋在店后的菜园子里。.

TOP

回复 37#随风飘逝 的帖子

.

TOP

据母亲说,外公差点没命了的。这事说来就话长了。
外婆家三千金,是我外太公公最遗憾的事情。可这三千金,是镇上出了名的三朵金花,个个长得如花似玉。外公年轻时,一表人材,原先倒有个指腹为婚的媳妇,长大后,外公没有看得上那女孩,喜欢上了我外婆(外婆很八卦,还打听到那个女孩后来是家附近点心店里卖筹子的,指着让我母亲看过)。外婆,对我外公也是一见钟情。这一对,可以说,是金童玉女。母亲说,老邻居见到他们兄弟姐妹,都说没有他们的父母漂亮。
这本来不是个问题,但偏偏外婆有个妹妹,长得最漂亮。她有个爱好,就是喜欢听戏,特别是京戏。哪里有好戏,她就追到哪里,跟现代的粉丝似的。
喜欢京戏,本来也没问题,偏偏就在这里出了事情。
一天,她去戏园子看戏。故事就是这样的老套,《烟雨蒙蒙》这样的琼瑶故事很狗血地发生在我这个姨奶奶身上。.

TOP

追.

TOP

期待!.

TOP

期待!.

TOP

回复 42#随风飘逝 的帖子

好看,继续啊.

TOP

回复 43#彤彤妈妈 的帖子

.

TOP

回复 44#花儿心藏的妈妈 的帖子

.

TOP

回复 45#cks_gs 的帖子

.

TOP

回复 46#candyr 的帖子

.

TOP

 169 1234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