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9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13个月的小儿子正式启动亲子早期阅读计划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引用:
原帖由 歪歪向前冲 于 2008-5-31 20:24 发表
今天刚去听了孙瑞雪的讲座,她反对孩子过早识字数数,说是违背自然规律,3岁以前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秩序感,6岁以前建立完整的人格和自我.她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识字到了一定年龄自然就会,不必要用6岁前三年的时间去完 ...
我本来报名了,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去。但是她的讲座内容,我估计不会偏离她的基本思路。最近读了蒙台梭利的书,发现蒙台梭利对于识字阅读和智力发展的观点,和孙瑞雪大相径庭。为什么一百年前蒙台梭利就有早期智力开发的意识和经验,而100年后的孙瑞雪却视而不见呢,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反差,我想问题的根源,可能还是在于不懂。包括孙瑞雪,或者我本人在内的大多数人,对于不懂的事情,就不会贸然去试。很多人,甚至不会愿意去弄懂。
不过,关于早期识字,现在还是没有定论,没有人真正搞懂,只能从个例和经验来判断。看到早识字好处的,就说早识字好。看到早识字坏处的,就说早识字不好。最有意思的是,在WW上看到有个妈妈,辛苦教会孩子认字,却发现孩子看图画书忙着去认字,追求成功认字的快感和成就感,而不再看图画了。这位妈妈一怒之下,只好给孩子买无字的图画书看,让他再也无法接触到文字了。.

TOP

这是我作为全职妈妈,对识字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供大家讨论。

早期识字一直是争议很大,也是家有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普遍关注的话题。大多数家长,包括我本人在内,基于朴素的爱护孩子的观念,会努力保护孩子“玩”的天性,让他们在学龄前多玩,多活动,而不是早早认字、学知识。但是,出于对“幼小衔接”问题的担忧,出于部分孩子提前识字客观上导致的“不公平竞争”,家长们难免陷入困惑和彷徨中。该不该让孩子学前认字,什么时候认字最适合呢?
“玩”比“学”更重要
众所周知,婴幼儿时期是发展口头语言的关键期,包括识字在内的书面语言的教育,世界各国都是放到6~7岁入学后开始。婴幼儿时期,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感知运动机能。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指出,智力的培养首先要靠感觉,通过感觉器官收集环境的刺激,促进脑发育。时下流行的感觉统合理论也认为孩子应该在游戏、运动和闲暇活动过程让感觉统合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否则容易出现学习障碍和行为问题。我国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也提出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核心原则。
通俗来说可,婴幼儿阶段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玩。如果一个小孩不会玩,没有经过充分的感觉和运动,发展起全面、充分的多元智能,和自主行动的意志,上学后他们如何发展起学习的意志和能力呢?他们如何在漫长的人生中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呢?
显然,对于婴幼儿来说,“玩”比“学”重要多了。单纯地认识文字符号,其实和认识万事万物一样,只是通过模式辨别的机制,向婴幼儿的大脑内输入相对应的信息而已。学前会认识一些,并不代表更聪明,相反,学前玩得多,会玩的孩子反倒会更聪明。
中国的学校习惯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智力发展程度,即使这样,很多老师和家长们仍发现有一个奇特的“三年级现象”。很多入学初期识字多、学业领先的孩子,到了小学三年级,成绩突然就急转直下,甚至不如那些入学前一字不识的孩子。小学和初中的成绩排行榜,大多是女孩子的天下,可是到了初中三年级,那些一路来表现平平、语文糟糕的调皮男孩, 仿佛一夜间就脱胎换骨,成绩飙升。到了高中三年级,名列前茅的,大多是男生,和那些爱“玩”的女生。
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现象。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从远古时期起男人就负责狩猎、渔牧和耕种等活动,当然能获得比女性更高的视觉-空间智能的遗传基因。识字阅读或许能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智能,使得孩子在需要阅读、理解和记忆的学习领域中领先,然而视觉-空间智能高的人,在几何、物理等学科、制图设计和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方面会有更突出的表现。现实生活中,男生也普遍不能安分学习书本知识,大多表现出比女生更好动贪玩的天性。

识字不等于阅读
目前在幼儿教育界,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承认。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首次把早期阅读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要求幼儿园“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然而,专家们指出,早期阅读并不是早期识字,而是让幼儿掌握阅读的核心技能。早期阅读是通过图书、绘画、电视等各种方式,各种阅读经验来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必专门教孩子认字,当然,部分幼儿可以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得文字。
阅读能力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能力,和孩子的学业表现直接相关。因为阅读能激发思考和想象,早期阅读显然也有助于提高智力。然而,识字多,并不代表阅读能力高、学习能力强。那些从小听故事,看图画长大、听说能力强的孩子,即使入学时一字不识,一样能展示出很高的阅读能力,表现出很高的语言智能。
常常看到一些早期教育的书籍中宣称早期识字能提高孩子的智力,并以很多早教儿童杰出的学业表现作为论证。但其实,正因为识字不等于阅读,我们很难区分出早教儿童的成功,究竟是得益于识字多还是得益于高超的阅读能力,还是受益于早期综合的智力开发,或者是由于在语言智能上具有更高的遗传天赋?由于这里面有太多的变量,说早期识字多的孩子将来学习会更好,人生更成功,恐怕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聋哑英语”和“拐杖中文”
既然早期识字并不见得能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也不一定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呢?这恐怕和中国特色的小学教育不无关系。
中国的学校擅长于知识灌输,考试其实主要是考学生的记忆能力。在这种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学生书面语言的学习能力很强。就拿学英语来说,中国学生的本事就是背单词,考托福,考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短期内强化学习数万词汇不在话下。可是这种强化读写的结果,是“聋哑英语”。学了十多年英文,能读能写,却开不了口。
    中文的学习也是这样。每一个正常的孩子,在母语环境下,迟早能自然地学会读写。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似乎等不及了,一定要通过短期内高强度、高密度、整齐划一地识字教学,迫使所有的孩子顺利地实现听、说、读、写。在上海,虽然教委形式上取消了一二年级的考试,但事实上二期课改后,课文更多了,识字的任务增加了近一倍,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孩子,平均每天就要学习10个生字和一二十个生词,反复、大量地抄写生字和背诵课文,给孩子的身心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厌学情绪,断送孩子的学习兴趣。想想看,小学生最惧怕的学科,竟然是母语的学习。很多好动贪玩的男孩子,要到十几岁以后,才会对学习真正萌发兴趣,然后几乎在一年之间赶超上去。学校,竟然成了扼杀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所。
   这种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在教育改革的口号中非但没有缓解,随着经济与社会竞争的加剧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早期识字就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和吸引力来,显得非常必要了。与其让孩子在学校中被动地、被逼着学认字,还不如变被动为主动,让学龄前的孩子,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在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没有进度要求的状况下,轻松学会认字。如果让孩子从几个月大就开始认字的话,我们甚至能让他们在没有意识的状况下,就能识字脱盲呢。
   如此看来,早期识字,这种削足适屐的方式,成了适应学校教育的需要,是学校的教育文化迫使我们必须早早教会孩子认字。没有认字这根拐杖,他们难以在学校的环境中正常地“行走”。不光是语文,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作业,都需要认字这项本能。不会认字,连看作业题、看考试题都有障碍。离开了认字这根拐杖,家长就得充当起他们的拐杖,为了让孩子跟上紧张的学习进度,家长得花上更多时间陪读。
如果是在欧美学校宽松的教育环境里,早期识字简直是浪费,课堂上有大量的机会让孩子慢慢学会认字,孩子也基本上没什么作业。如果是在华德福学校,早期识字简直是犯罪,华德福幼儿园甚至不愿意让孩子看到和接触文字!可是,既然是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这样的文化教育中心,如果不让孩子早期识字,简直是在冒险。认字的问题,已经上升到“生存还是毁灭”的层次,稍微有点觉悟的家长,谁会拿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去冒险呢?.

TOP

"3岁以前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秩序感,6岁以前建立完整的人格和自我.她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识字到了一定年龄自然就会,不必要用6岁前三年的时间去完成6岁后一个月就能完成的事情"
孙瑞雪这段话,前面几句都是有道理的,但是最后一个有问题。恰恰是最后这一句,很容易误导妈妈们。
这里有两个明显的错误:
1.识字,是一种模式辨别的学习机制,和联结记忆的心理机制,不需要涉及到理解和思考。从婴幼儿的能力来看,识字和识图认物的学习方式是非常接近的。婴幼儿既然能认识万事万物,识字并不是一件难度更高的事情,并没有超越他们的学习阶段。而阅读,由于是需要运用到理解和思考,倒是需要到3岁以后才会进行。大多数3-6岁的孩子都能接受较为复杂的故事,不管他们是不是会识字。
2.一些认字的试验表明,不管是3岁、4岁还是5岁、6岁,第一年能习得的字相差并不大,说明认字和心智发展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认字的速度,和敏感期有关。通常4.5~5岁会有一个认字的敏感期出现,在敏感期内认字,可以事半功倍,距离这个敏感期越远,识字的效果越差。认为6岁的孩子可以用1个月的时间来学会认字,是不现实的,因为通常认字会存在一个基础量(最低输入量),大约是三四百个字,然后才会突破这个瓶颈期,进入快速、大量认字的阶段。达到这个最低输入量,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没有任何认字准备的儿童,即使是6岁、7岁,甚至是20岁以后开始认字,也需要一定的准备期。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8-5-31 22:09 编辑 ].

TOP

这是快乐女孩成长笔记的电子版本:
http://book.sina.com.cn/nzt/edu/happygirldiary/
以前看过一点,等会去看完吧。我当时印象比较深的是,南南走路不老实,喜欢走路边崎岖不平的石路。从那后,我看到女儿走路喜欢走路边的小坎上,我就格外耐心,心里想着,这可是清华女生的早教经验噢。还有她非常喜欢剪纸,我立刻就买了剪纸的书,可惜晴晴当时不感冒,过了几个月才开始对剪纸有兴趣。.

TOP

引用:
原帖由 rosaqlf 于 2008-6-2 14:18 发表

很认同LZ的一些观点,但LZ应该是全职在家辅导儿子的吧,像偶这样的上班族早出晚归根本不可能花这么多精力给儿子这么多学东西的时间。所以我选择了杜曼教育——闪卡,1天就几分钟。
0-3岁无意识吸纳阶段,偶希望除 ...
我也是散养,也是全职妈妈。但是一个用心教育和无心教育的家长的最大区别,并不在于投入时间的多少。用心教育的家长,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花少部分时间用来思考和认清孩子的本质,几乎不会给孩子上课。但是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会自己要求“学习”。圈养和散养的区别,就是圈养的家长,会想方设法刻意地往孩子的脑袋里灌知识和技能,散养的家长,会想方设法识别孩子的天赋,满足孩子的兴趣。小朋友就是把上辈子和这辈子都用来学知识,也不够用,但是在学龄前,小朋友就是不学一点书本知识,也没有关系。
重要的,就是孩子的人格、体格和多元智能,能够在6岁前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发展。我已经发现女儿在语言智能、逻辑智能、音乐智能和动觉智能、人际智能方面具有一定的天分,而在语言、音乐、动觉和视觉-空间(图形)智能上具有很高的兴趣,所以遵从她的要求,给她报了绘画和舞蹈兴趣班,进一步开发她的音乐智能、动觉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为了让她的语言智能继续发展,我不停地去图书馆给她借书,最近半年她已经看了一百本绘本了。
为了锻炼她的身体,在坚持了大半年往返步行一个半小时上幼儿园以后,我打算9月份,她快4岁时和她一块循序渐进练长跑。她已经跃跃欲试要和我赛跑了。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8-6-2 14:3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zhujinhua 于 2008-6-2 14:39 发表
[quote]原帖由 yirongk 于 2008-6-1 21:09 发表
楼主,没必要那么早主动教吧?或者说,不要有指标地教.小孩要是不喜欢呢?怕把他读书的兴趣给弄没了.
我儿子从小喜欢认字 ...
呵呵,要不怎么说身在福中不知福呢,她家孩子有识字敏感,可是家长对识字很感冒。我们对识字感冒,可是孩子似乎没有到识字敏感期。换换就好了。不过,我总觉得太早让孩子识字,不好,脑发育是不可逆转的,过早启动大脑皮层中主管书面语言的区域,启动他们的文字智能,会或多或少抑制他们的图形(视觉-空间)智能,过早让他们进入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抽象思维,会减少他们发展形象思维的机会。很显然,书面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的关键期是在6岁以后,6岁前不去开发并不会损失多少他们的潜力,而一旦错过6岁前开发图形智能、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的关键期,就再也无法弥补。所以我说什么也要让孩子在6岁前多动,多摸、多听、多说、多和各种各样的大小朋友一起玩。一旦上学了,学校可不会提供给她这种机会了。
提到内省智能,我觉得可能你干涉过多,你家大儿子的内省智能似乎发展得不是很充分。一个内省智能高的孩子,很会独处,不会拿自己去和别人比较,你给他灌输了过多的好胜、超越、成功的概念,他必须要和别人比较,要靠自己的能力来获取信心了,这样对他的人生幸福不利。华德福教育不主张考试,不用分数和名次来衡量孩子,是希望孩子不要为了分数、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学习。华德福也不提倡竞争,而提倡合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内心非常平静快乐,即使他们的成绩不合格也没有关系。一旦他们发现内心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了,这种内在的驱动力,就会驱使他们集中精力发展自己。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8-6-2 15:13 编辑 ].

TOP

圈养和散养的区别,是是否遵从小孩子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他们自己要进到圈里,就让他们进圈里,他们要跑出去,就让他们跑出去。如果是家长把他们赶到圈里,给他们时间的要求、任务的要求和目标的要求,达不到了还有惩罚,达成任务就给点奖励,那就是圈养,跟驯养猫狗有何差异?再科学也是圈养。
我们的小学教育就是圈养,家长和老师合力把孩子赶到教室里、课桌旁,让他们长时间学习知识、完成任务、达到考高分的目标。这种圈养,和驯养猛兽又有什么区别?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8-6-2 15:21 编辑 ].

TOP

"我觉得,南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赢在早期阅读、早期识字上面……
各位看过的妈妈,是不是认同我这种观点?"

我不认同这种观点。南南的成功,主要是靠天赋,还有她的父母顺应了她的天赋,及时给予了她合适的教育环境。看一下下面几段话:

连载:快乐女孩成长笔记   作者:彭嘉陵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在教孩子认字这方面,我觉得,作为家长,我们最成功之处在于,只是顺应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而不是压制和打她的兴趣和爱好。有的家长因为手头事情多,可能不够耐心,让孩子自己一边儿玩去。这无意之中打击了孩子看书的积极性。
  记不清每天能认识多少字,但几乎没花什么特别的心思和工夫,南南就认识了不少字。渐渐地,认了很多字,看画书就不过瘾了。后来买的书,画越来越少,字越来越多,到四五岁时,她可以读报纸了,这时,几乎就可以看不带画的书了。"

"这样,我们真的并未刻意要教她学数学。她学会简单的算术似乎也并没费我们多大心思。记得她五岁半时去考小学,老师出了几道十以内的加减法算术题,我们当时一看,有点担心,因为还没有真正教过她算算术题,怕她不会。没想到她一看就答对了。"

"女儿有个特点,不妨说给大家听听。稍大一些时,看爸爸妈妈忙,她就让姥爷姥姥讲故事,她自己则在沙发上、床上、地上来回地跳,一边用耳朵听着,一旦讲错了,她就会马上
指出来。原来,这些故事她早已烂熟于胸。她让大人讲,只不过是想再重温一遍故事情节或有意让大人陪她玩一阵。否则,她觉得自己可能被大人遗忘了。
  女儿上小学后,回家一边写作业,一边“听”电视。有几次,怕影响她学习,有意把电视悄悄给她关了,她还不干。有时,明明看她在写作业或看书,但对电视里的情节,她都能说得上来。这种一心两用,不知道算不算一种特异功能?"

很显然这个孩子,有非常高的动觉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只是她的天赋没有被扼杀,也没有浪费,所以非常适应应试教育(她有好的身体素质,可以集中精力和意志,她有高超的语言和逻辑能力,所以能顺利学会阅读和数数)。值得指出的是,她还是一个典型的听觉学习者。所以非常适合上课听讲的学习方式。
遗憾的是,不是每个孩子用这种模式,都可以培养成功的,因为人群中,语言和逻辑智能占优势的毕竟是少数。非常适合上课听讲的听觉学习者,人群中也只有三分之一。

那些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成功的孩子,非得有语言和逻辑智能的天赋不可,否则就随时倒在父母和学校的压力下了。象爱因斯坦、爱迪生这种没有很高语言智能,但是有很高的逻辑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的人,他们虽然不能被学校所接受,但是由于得到了他们的母亲的慧眼识才和扶持,也一样能凭借天赋成功。

我最近看到有一个神童宁铂的例子,显然他有高超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所以能13岁进入科大少年班,成为中国第一个少年大学生。但是他没有很高的视觉-空间智能,却迫于校方和舆论的压力学习了物理。他连研究生都不敢去考,最终遁迹空门。

一个视觉-空间智能高的孩子,赢在视觉-空间的优势,而不是早期阅读,他们日后可以成为高超的画家,可以成为物理学家和海员,但这些成就,和早期阅读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相反,过早把他们从视觉-空间的游戏活动中赶到书桌旁读书识字,反而葬送了他们的天才。所以有句古话说,“刘项原来不读书”。如果刘邦读书,就做不来这么阴险的事情,如果项羽读书,就做不成赳赳武夫。

另外,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我不认为南南选择了清华的建筑系是最佳的选择。说她成功,无非是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建筑系,而清华的建筑系是全国有名的建筑八大院系之一(之首是同济的建筑系)。事实上,从她的早期教育经历来看,她基本上没有表现出绘画的天分,也只有三个月的绘画兴趣班的经历,10岁进入少儿班后曾经一度在物理、化学方面学习薄弱.
 "南南的英语和数学成绩虽然提高很快,但物理和化学成绩一直不太理想。由于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爸爸没能花时间帮助南南。一直到第一年高考结束,南南果然在这两门功课上受挫,败下阵来,没能考上北大。"
种种描述皆指向一个事实:她的视觉-空间智能并不是很高。可是建筑设计,是对视觉-空间智能要求非常高的专业。特别是如果要做到顶级的设计师,光懂得机械制图还不够,一定要有非常高的美术天分,有高度的创造力。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有非常高的逻辑智能、动觉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高中时考入了省城的物理奥林匹克班,并且保送进了同济大学的建筑系,还保送读了研究生。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他竟然在研究生最后半年逃学去创业了。至今他籍籍无名地生活着,和他的建筑系同班同学在事业上、收入上的差距日渐拉大。他选择了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尽管他有适合这个专业的智能),然后又选择了放弃七年的专业学习,这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原因。

再接着看南南的经历:"复读时,我们认真分析了南南的优劣势,认为,要让南南的总体成绩有所提高,必须使理化成绩提高,也就是说,要考上北大清华,不能有一门功课偏废,否则,一门课差了,一下就比别人少了一二十分,可能就上不去了。这是不容回避的。我们吸取了教训,参照了英语和数学的学习办法,让南南和爸爸在家一起学习较弱的物理、化学和语文,再加上新增加的生物。同样是周末,同样是每门课选了一套比较好的书,同样的爷儿俩,关在小屋里,开始了攻关。"
要考上清华北大,就得门门功课领先,这要付出多少精力在学习和考试上?以我的浅薄的职业教育的理念来看,南南根本就不应该把目标定为考清华,而应该去读外语学院,或者经贸管理专业。她的语言和逻辑智能在这些院校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她也不用花这么大的代价来学习物理和化学。

"孩子的学习不完全是孩子一人的事,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更上一层楼。在很多时候,家长可能要付出相当多的心血。这些年,南南爸爸就牺牲了几乎所有双休日和节假日,全部用在南南身上。这一点可能许多孩子的父母很难做到,因为,家长自己也有工作,而且大都较忙,辛苦了一天,晚上哪还有心思和精力辅导孩子?忙碌了一周,本来可以在周末好好休息,却因为孩子的学习被拴住了,操心还很多。因此,很多家长可能做不到。
  南南第一年考北大失利,被北京B校录取,我不想让南南上,可爸爸却终于动摇了,同意南南去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爸爸为南南的学习已操了太多的心,深深了解其中的苦处和艰辛。如果再复读一年,就意味着爸爸还要继续帮助南南,还要花费相当大的心血。爸爸已经太劳累了,想早点从中解脱出来。但是后来,为了南南的前途,爸爸终于决定个人再次作出重大牺牲,咬牙再坚持一年,与南南一起攻克难关。
  尽管南南早期受到的启蒙教育较好,智商也较高,但如果没有爸爸的帮助,是很难达到今天这样的成绩的。因此,孩子光有聪明还不够,他在学习上照样可能遇到困难。如果这些困难没有得到解决,孩子学习成绩照样不好。这也是许多聪明孩子最终没能考上好学校、没能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重要原因。"

看,孩子的成功,跟早期阅读有关吗?如果没有南南爸爸牺牲每个双休日的付出,南南的数学成绩没法从中下到名列前茅,物理和化学成绩没法在一年的复读中上去。依靠了父母的帮助,她才能考上好大学。然而,进入大学后怎么办?将来工作中碰到困难怎么办?家长可以帮孩子一辈子吗?一个15岁的少年大学生还没有人生和职业的理想,等她将来成熟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她还会坚持走建筑设计之路吗?种种问题启示我们,早期教育绝对不是指识字阅读的成功,也不是体现在考高分上大学的成功,一个人如果内心发展不完善,不成熟,不能自主地选择合适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早期教育是不成功的。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8-6-3 12:3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文文妈 于 2008-6-3 10:47 发表
“识字多可能造成想象力不够的话”,是我女儿幼儿园老师对我说的,我倒觉得有道理。
   我家孩子读幼儿园就认识很多字,看书就不爱看有图画的了,不喜欢看图说话,老师经常问小朋友这个图形象什么呀,我女儿立刻翻书 ...
支持!我也是小时候书看得太多了,成了书呆子一样的人,呵呵,图画基本上在及格线上挣扎,审美眼光极差,很影响我的自信。.

TOP

很有意思,爱因斯坦是因为想象力获得了成功,所以说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那些学者们是因为早早识字和阅读获得了成功,所以极力推崇识字和阅读。鲁迅是因为早期阅读成功转行成功,但是却拒绝让他的孩子从小读书写字,那是因为他觉得逼迫一个小孩读书太残忍了,孩子就应该保持玩的天性,不会玩的孩子不算是个孩子了。
在我看来,他们的说法都没有错。因为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
霍华德-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阐述,智力,不是传统的语言和逻辑测试所代表的水平,而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生产和创造产品的能力。语言的发展,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游戏同样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与人交往也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绘画、唱歌、手工,都能提高他们的智力。
但是从关键期的角度,我更倾向于让孩子玩,因为上学后,他们要学习一辈子呢,从此他们连玩的时间和自由都没有了。就是进了幼儿园,报了兴趣班,想跷课去玩都很困难。所以我给女儿同时选修绘画和舞蹈兴趣班的时候,就特别注意了要价钱不贵,否则,跷一次课太心疼了,呵呵。

如果我的女儿要求认字,我也会顺应她的要求的,可是她只是要求我给她讲故事,并且把她的精力,放在一边听故事,一边看那些世界级的绘本图画的细节中。我真希望那些绘本,她可以一直读到8、9岁,不要因为会认字了,就不去阅读了。看图画书,不光能提高她的视觉-空间智能(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女孩子的视觉-空间智能比男孩子差),也能提高她的审美情趣。
最近买了一本关于多元智能的书,今年4月才出版的,《孩子不同,智能不同》,感觉这句话简直可以说是真理,“不要问你的孩子有多聪明,而要问他有怎样的聪明”。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有多聪明,但我尽可能让她的各个方面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不会为了让她将来学校表现好,而过早、过度地开发她的语言智能,也不会因为她酷爱跳舞,而过早下结论让她走专业舞蹈之路。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8-6-3 11:29 编辑 ].

TOP

谢谢你的夸奖。呵呵,如果没有看那些充满智慧的教育书籍,象我这样偏执的人,很容易把女儿带到危险的境地的。还好,有李跃儿,孙瑞雪,有小巫,然后她们带给我们的蒙台梭利,然后还可以接触到华德福,多元智能。在儿童职业教育方面,我只接触了高燕定,虽然他同样没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但是毕竟在美国多年,接触了真实的美国学校教育文化。
听你说又买了5000元的绘本,真是想加入你的圆桌会,做你的会员啊。我差不多已经把浦东图书馆适龄的绘本都快借完了呢。要不,我加入会员,你快递过来吧,呵呵,先给我一份绘本清单。.

TOP

不好意思,这两本书,新浪读书上都有免费浏览。你自己去找一下吧,我都不好意思帖了,太对不起人家的版权了。.

TOP

继续,不能落下误导人的口实,这是关于早期识字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期、敏感期和瓶颈期
大脑发育有特定的关键期。各个时期大脑发育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各项智能发展都有不同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内更容易学会某种内容。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没有用相应的刺激任务来激发,以后即使有同样的刺激任务,也很难再进行这一学习了。比如说,让一个2岁的孩子闭上一只眼睛,只要一个星期,就几乎完全破坏了那只眼睛的视觉。因为这正是大脑视觉中心两个视觉通道争占优势的关键期,闭上一只眼睛一段时间,那么另一只眼睛就会确立其占优势的通道。4岁前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一个人生命的头几年没有机会听人类的语言,那么他几乎没有可能学会说话。
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众所周知,婴幼儿时期是发展口头语言的关键期,而包括识字在内的书面语言的教育,世界各国都是放到6~7岁入学后开始。即使学前不识字,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学会母语课程和一到两门外语课程。这些事实充分反映出6岁前并不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教育界的专业人士们也大多认为,10-12岁以前都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如果在9~12岁之间,孩子没有掌握书面语言,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很难发展起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而按照现行的小学教育大纲,到了这个阶段,识字的数量完全可以胜任阅读的需要了。
学龄前也有识字敏感期
虽然6岁前识字并不必要,但客观来说,大量的识字理论和实践证实,学龄前识字却是可行的。这是因为婴幼儿主要的学习活动,是模式辨别的活动。婴幼儿的大脑,具有照相记忆(机械记忆)的功能,这种功能可以帮助婴幼儿将汉字当作图形一样,摄入大脑中进行识别和记忆。
识字,作为一种模式辨别的学习机制,不需要涉及到理解和思考。从婴幼儿的能力来看,识字和识图认物的学习方式是相似的。婴幼儿既然能认识万事万物,识字并不是一件难度更高的事情,并没有超越他们的学习能力。但是婴幼儿阶段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汉字这种抽象的文字符号,毕竟不同于那些具体的图像和事物,很难持续地引起婴幼儿的注意和兴趣。所以培养婴幼儿对识字的敏感性,是早期识字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最大的困难所在。一些婴幼儿经过诱导,能引发出识字的敏感和兴趣。而一些家长煞费苦心从婴儿期起就调动宝宝的识字兴趣,可是到了3岁左右孩子运动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发展起来以后,还会面临“反抗期”,出现厌学情绪。
蒙台梭利发现4~5岁是孩子识字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识字敏感期的存在,使得幼儿能够在无意中、随意和自发地开启识字阅读之门。如果把握好敏感期的识字学习,就能事半功倍,孩子也将可能轻松、快乐地突破识字的难关。而一旦错过这个敏感期,就有可能丧失了快乐识字的大好时机。
但是每个孩子进入敏感期的时间窗口并不一致,敏感期的长短也不相同,幼儿园和家庭提供的识字环境的“刺激”也各不相同。如何在学龄前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开展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识字游戏教育,值得家长深思。
识字的瓶颈期
  识字的学习过程不是匀速的,在识字的开始阶段进展会很缓慢,甚至会出现反复和停顿,似乎进入“瓶颈期”。这个瓶颈期也是识字教育最容易中止的阶段。然而一旦掌握了一个基础的识字数量,就可能迅速地突破,使得后面的识字学习变得轻松、容易和有趣。一些识字研究表明,婴幼儿在掌握了三四百个常用汉字后能够进入识字加速期。实验还反映出无论是3岁、4岁还是5岁,突破这个瓶颈期所需要的汉字数量相差并不大。看来三四百个汉字的学习,是突破识字瓶颈期必须的。对于3~4岁的儿童的识字教育,突破这个瓶颈期大约要8~10个月。
由于识字敏感期和瓶颈期的存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推断,4岁左右是大多数学龄前幼儿开展识字教育的最佳时机呢?敏感期的存在,是否能够调动起孩子的识字兴趣,帮助他们顺利突破瓶颈期,达到识字的新境界呢?这些问题,值得幼教专家们去探讨,也希望能带给家长们一些启示。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8-6-4 15:01 编辑 ].

TOP

虽然我没在女儿3岁前读什么早教经典,但是倒不觉得错过了0-3岁的早教。一份托班识字的实验表明,2岁幼儿平均一年识字是235个,2年是458个,而一个3岁孩子平均一年就能识字488个,4岁孩子则能识字596个。从识字效果来看,4岁的孩子识字效果最好,2岁孩子识字效果最差,2岁以前的就更难以判别了,因为个体差异更大了。如果按照瓶颈期的理论,一个2岁开始认字的孩子,在3岁的反抗期到来之前,没有顺利突破瓶颈期,很可能就会中止这样的识字“试验”。从潜在副作用的角度来说,4岁识字比2岁识字更安全,因为脑部的发育更完善了,更不容易干扰其他感觉和运动的发展。
当然,如果按照同样的方法,6岁识字的效果会4岁更好,也更安全,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意志了,不必被逼迫、诱惑来学习(可能受一点西方文化的影响,觉得孩子是经过我,却不是为我而来,对自己的孩子采用这样的方式,总觉得不道德。当然,如果是东方文化,孩子都是自己的,孩子的前途在自己手上,孩子的人生由自己设计,那又另当别论),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反正也被剥夺了每日体育活动的时间了,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了。
但是从效率的角度来说,我赞成4岁识字,如果能把握住敏感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借助敏感期的天性力量突破瓶颈期,从总体上说对中国孩子的利益更大。一件事情,有很多种做法,我们为什么努力寻找一种最优的办法,因为那种办法最省力,代价最小。我感觉,在敏感期到来前半年识字,对大多数幼儿来说,可能就是一种最优的方案。不过,如果有个孩子5个月就敏感了,要认字,我当然也不会反对,“正中下怀”啊。
女儿幼儿园中班起有识字兴趣班,以前我曾经非常反感,但是看看小朋友还是很快乐的,而且幼儿园毕竟不同于学校,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所以现在感觉倒成了孩子识字的福音,正考虑去跟园长说说,让女儿秋季进小班时就能跟班进去学呢。
无论是把早期识字作为洪水猛兽,视为畏途,还是把早期识字作为智力开发的工具而趋之若鹜,这对立的两极之间,应当有一个合适的支撑点,可以撑起一个智慧妈妈对孩子的识字教育。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8-6-4 15:25 编辑 ].

TOP

"早期识字会限制宝宝的想象力吗?
{林怡的观点.来自林怡的博客}.
    关于早期识字,其实我是非常支持的。对于宝宝来说,一个文字就好比一个物体,他不会把它当成承载文化与知识的工具。从宝宝一出生,他就在不断的认识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环境里的各种物体,我想没有人认为教宝宝识物会限制他的想象力吧?既然如此,文字也不过是一种物体,为什么就会限制他的想象力呢?这是其一。
    第二,想象力不会凭空产生,它也需要建立在一些概念、意象或者其他种种之上,所以见多才能识广,见多识广才会有更丰富的想象力。这就好比我们要建一座大厦,如果我们只拥有木头,那么我们建筑出来就是木头的房子,如果我们只拥有砖头,我们就只能搭建砖头的房子;如果我们拥有大量的建筑材料,我们才能建筑出具有更多元素的房子。文字也是建筑材料的一种,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减少建筑材料,而是不要形成设计建筑的定式。
    再有一点,早识字就可以促进宝宝尽早阅读,阅读是宝宝了解世界的另一扇窗户,通过阅读,宝宝不仅能掌握大量的信息,而且可以拓展自己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我暂时想了这三条,但是我觉得已经足够支持我的论点。"
我对林怡说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不教”非常认同。但是她的这段支持早期识字的话,逻辑上是不严密的。
第一,识字和识物的学习机制虽然相似,但环境和物体,是第一手的经验,是和感觉、情感一起进入右脑;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是第二手的经验,是和理解、思考一起进入左脑。过早启动左脑的文字处理功能,的确会抑制右脑主管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书呆子一大把,就跟他们在青少年时期过早强化左脑能力、与现实生活缺乏接触有关。
第二,成人比儿童更见多识广,但是成人的想象力不如儿童,即使对想象力要求较高的画家,其想象力未必可以超越儿童。并不是拥有的建筑材料越多,就能建造出更具风格的房子。
第三,阅读可以拓展想象力,但是识字不等于阅读。早期阅读可以不通过识字就完成。所以不能拿阅读的好处来说事。.

TOP

唉,知道你会在蒙台梭利关于想象力的论述中找到力量。这一段我也看到过。
“但实际上他们是赞成和鼓励儿童的幻想,并且将此解释为儿童心灵的创造性倾向。福禄贝尔发明了许多游戏,目的在于鼓励儿童沿着这些方面发展自己的想像力。成年人教育儿童观察他自己用积木等各种方式搭成的马、城堡或火车。儿童的想像力可以给任何物体一种象征的意义,但是,这就在他的心灵里产生了一种幻想的景象。一只按钮变成了一匹马,一张椅子变成了宝座,一粒石子变成了一架飞机。这些幻觉未能提供跟现实的实在而富有建设性的接触。玩具给儿童提供的环境结果除了幻觉,并不能给他任何真实的和真知的全神贯注。他们能激起儿童的活动,就像隐藏在余烬之下的微火冒出来的烟,不久便被消耗尽了,这种玩具也被扔掉了。然而成年人却认为,对儿童的随意活动来说,玩具是他的发泄精力的惟一渠道,他们相信儿童会在玩具中找到幸福。”
"教师们发现,往往非常富于想像力的儿童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班级中最好的学生。相反的是,他们所知甚少或者一无所知。尽管存在这个事实,但是没有一个人怀疑他们的心灵已经歧变了。相反,人们认为巨大的创造性智慧使他们不能致力于实际事务。然而,一个已经歧变了的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或者是不能正常地发展他的智力,这个事实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这种儿童的智力不高。"
“对一个富有想像力的儿童来讲,成年人拥有无限的权力,能够满足他最奢侈和变化无常的愿望。那些对儿童来说富于魅力的神话故事里,这种态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儿童模糊的愿望在这些幻想的故事中得到了令他们喜悦的描述。”
可能我是太狂了,蒙台梭利关于玩具、游戏、童话故事及涉及想象力的见解,我认为是她理论中最容易被人诟病的。100年后的今天,玩具和游戏、童话故事,已经被普遍认为是能激发儿童想象力,被大多数幼儿园所接受。但是蒙台梭利当时是比较排斥这些,认为它们会激发儿童的幻想。所以蒙氏的孩子很少上集体课,大部分时间用来独自摆弄教具。她认为孩子需要的是现实生活,是工作。毫无疑问集中精力于教具的孩子,“智力”水平会比较高。
我还是倾向于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蒙氏认为的儿童游戏是在浪费时间,可是那些看起来无意义的、重复性的、傻傻的儿童游戏,并不是在浪费孩子的生命,而是在一次次巩固和发展他们的人际智能,同时也是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一些国外高中蒙氏学校毕业出来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要差一些,可能就和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正常游戏活动有关,研究蒙氏的人已经在考虑如何调整和改变这个弊端。
蒙氏认为巨大的创造性智慧会使孩子不能致力于实际事务,但是一百年前社会工作需要的智力,和一百年后的今天已经大不相同。经过多次工业革命,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一百年前那些事务性工作所需要的大量的知识,和高超的语言和逻辑智能,现在虽然也需要,但是已经不再显得至关重要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了哪怕是普通工作也需要的重要元素。遗憾的,蒙氏本人没法回到现实世界中来,更遗憾的是,曾经在新中国成立时起过积极作用的以高考选拔制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体系,远远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所以我们的小学和中学,尽管也异常狂热地教识字、教阅读、教算术甚至是奥数,却经常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独特个性的发展。
再回到想象力这部分,玩具和游戏所带给儿童的幻想,虽然不能对现实产生建设性的影响,但是它们可以激发心灵的力量,调动孩子的情感、兴趣,或许远大的理想就此萌芽。
再有,识字真的和理解力都没有太大关系。以前中国有大批的文盲,老百姓基本上不识字,我奶奶就只会认自己的名字,可是他们的记忆力和理解力,真的没有问题。奶奶的记心,比我要强。一个正常的孩子,即使你没有刻意教他什么,他的智慧也会成长,蒙台梭利不是说孩子具有一颗有吸收力的心灵吗?所以等到了3岁,自然会有3岁的理解力,4岁自然会有4岁的理解力。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8-6-6 11:58 编辑 ].

TOP

谢谢你的提醒,看来我应该多研究一下如何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就我目前的了解来看,既然想象力是和右脑能力相关的,而且6岁以后左脑逐渐取代右脑,成为优势脑,那么,开发右脑潜能,有助于开发想象力。
让我们来看一下左脑主管哪些工作:语言、逻辑、数字、数学、顺序、词语
右脑主管的工作是:韵律、节奏、音乐、图画、情感、想象、图案。
右脑的开发,需要一定的左脑基础(脱离了左脑的能力,想象力当然是空谈,这大概就是一定的事实基础吧),但过于强大的左脑能力,会抑制右脑能力,而且那些右脑受损的人,却竟然不影响基本的日常生活。难怪右脑能力,是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因为仅凭左脑,就可以获得世俗的成功,在学业上更容易成为宠儿。所以抓紧开发左脑的能力,似乎是首选。
但是从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说,人的智力,不仅是语言和逻辑智能,其他的智力形式:视觉-空间、音乐、动觉、人际、内省、自然观察等智能,似乎跟右脑的关联更紧密,而从关键发展时期的角度来说,错过了6岁,右脑的潜力就很难象6岁前这样可以很好地开发出来。6岁前,是人生中唯一右脑占优势,不易受左脑压制的时期,为什么非要在这个阶段甘冒抑制右脑潜能的风险,过早输入知识和强化他们的左脑能力呢?.

TOP

在为学龄儿童开发的《汉字宫》的网站上,找到这样一篇文章,可惜找不到出处,感觉非常中肯,应该是一位教育界的专业人士所撰写。推荐给大家阅读,从中获得一些关于识字教育的认识。另外,朱金华妈妈也不必灰心,每个孩子天生不同,所面对的妈妈也不同,这是无可选择的。你当然有权利为你的孩子选择合适的方法,无可厚非。或者他是一个语言智能优势型的孩子呢,他也许会喜欢你提供给他的汉字。

学龄儿童识字教育
一、学龄儿童识字教育
古人的识字教育、方法,乃至现代、当代关于儿童识字教育的研究和方法。主要是指学龄儿童,当代一般是指6、7岁以上上小学的儿童。古代的识字教育,其对象也指7、8岁以上的儿童,因为古人大部分孩子上私塾较晚,很多在十岁左右,甚至10岁以上。
识字教育主要分两大派别:集中识字法和分散识字法。
国内现代和当代的识字教育,主要是采用分散识字法,一边阅读一边识字。这种方法有长处有短处。首先看长处,达到入学年龄中相当一部分儿童,特别是社会中、下层的儿童的大部分,入学时,虽然口语的基本能力已经过关,但是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并不是很好。如果每个半学期中,有几十篇短文,每篇短文中有几个生字,儿童一边阅读一边识字,如果再强调听和说的能力,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识字量逐渐积累。这样对很多在入学时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差的孩子是有好处,也很适宜。
分散识字法的缺点,学生要到四年级结束,识字量才能达到2000多个,儿童才能达到基本阅读关的识字量。对很多在入学前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都很好的孩子,对于语言学习,这四年中几乎大部分时间被浪费,不仅是对于语言学习,而且不能通过书面语言阅读获得大量的知识。如果儿童在10岁左右前不能通过书面语言独立、大量的阅读,也使儿童不能在这个年龄中去获得大量的、宝贵的知识,对儿童,对国家的教育,下一代素质的提高都会带来很大的损失,也使教育成本提高。
分散识字法在目前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一、二年级,大部分老师把主要目标放在识字上面,忽视了听说,结果使相当一部分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到了四年级以后,教学又注重读和写。即使学生识字量足够过基本阅读关,但是听说能力差,语言的基本理解和表达能力差,儿童的读和写仍然不能过关。现在小学毕业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未能过基本阅读关。有相当大部分学生,即使以后上高中、大学后,对阅读没有很大的兴趣,阅读水平差。

集中识字法的长处与短处。
集中识字法是指在半年内,或者在1年内通过各种合适的识字方法,使儿童在短期内达到2500左右的基本识字量,使儿童具有汉字书面语言的基本阅读识字量。
长处:儿童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够进行独立的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和通过阅读获得大量的知识。
短处和问题:对学龄儿童进行集中识字法教学,必须具备一个基础。就是儿童已经达到比较好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尤其是语言理解能力。比如儿童已经能够理解很长的、情节比较复杂故事,更加生动、复杂的语言。如果缺乏这个基础,即使儿童有足够的识字量,也难以达到一定的阅读水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在城市学龄儿童中,有一部分儿童在入学时,已经有很好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甚至有少部分儿童已经有很大的识字量和一定的书面阅读能力。采用集中识字法教学,这部分儿童和家长是非常欢迎,受益很大,但是对语言能力较差的部分儿童,集中识字法对儿童和父母是苦不堪言,有非常大的压力。从长远看,这部分儿童的阅读水平不一定因为早识字就会提高。

二、学龄前儿童的识字教育
近代中国对识字教育有很多研究,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继续去研究,特别在个性化教育下,识字教育还有很多的盲区。近代识字教育研究和应用主要是对学龄儿童。对学龄前儿童的识字教育研究,目前并没有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点是在听和说上面,基本上没有识字教学或仅有少量的、入门的识字教学。
近年来,国内个城市越来越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学龄前儿童的识字教学成为幼儿园和家长关注的重点。主要有一下方面的原因:
1、应试教育的压力 城市中有部分比较好的小学,在入学时要考试,识字量和书面语言阅读成为其中的一个指标。
2、部分父母认为只要有足够的识字量,就能进入阅读,能提前获得知识。
3、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相当一部分幼儿园为了迎合应试教育和社会的风潮,并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进行教学,把小学教育的内容提前搬到幼儿园教学中来。
4、确有少部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较高、家庭文化氛围较好、父母也有较好的方法,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很好。在此基础上,儿童在学龄前已经有足够的识字量,提前进入书面语言阅读。很早就能通过阅读获得大量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促进儿童在智力和知识诸方面提前发展。

如果要把识字教学提前到学龄前,有以下几个问题必须认真思考:
1、儿童必须具备什么样的语言基础?
2、采取什么识字教学方法比较合适。
3、识字与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
4、在哪个年龄段教孩子识字。
5、儿童在记忆力、认知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

我简单和大家谈谈我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
1、儿童必须具备什么样的语言基础? 儿童必须具备较好“听、说”的基础,就是具备较好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对学龄前儿童语言教育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是语言教育的核心。儿童从两岁到六、七岁,逐步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可以听懂复杂情节和逻辑关系的故事,对常用词汇的理解和使用比较准确,能够理解和表达复杂的句子,语言比较丰富、多彩。能够借助语言进行丰富的想象。有很好的社会语言能力,能够用语言很好地与其他成人、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如果你的孩子即使在上学前不识字,如果能够达到这样的语言水平,到6岁左右采用集中识字法,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他也能很快进入书面语言的阅读,并且有比较好的阅读水平。
2、在哪个年龄段教孩子识字。
3、识字与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问题实际上紧密联系在一块。学龄前儿童语言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听、说”这个核心,你可以在三岁、四岁、五岁年龄段几个年龄段教孩子识字,但是绝对不能脱离这个核心,不能喧宾夺主。不能把识字当作核心。
有的孩子能够识相当数量的字,也能看简单的书面语言读物,父母开始把书面语言读物,把“读”作为核心,这也是不合适的。语言是鲜活的,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块,语言是需要在交流中、表达中才能属于你自己,才能提高和进步。对学龄前和学龄前期的儿童,语言的交流和表达主要是“听和说”。“读”的进步必须建立在“听和说”进步的基础之上。“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4、采取什么识字教学方法比较合适。 我认为学龄前儿童的识字教育方法比较合适的是分散识字法,把识字与阅读紧密联系在一块。无论是把通过儿歌学习识字,还是通过故事学习识字,儿童会比较容易通过声韵的联想和故事内容的联想,更容易识字,而逐渐积累识字量。这需要比较好的教材。在分散识字法的和阅读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也可以采用灵活、反复记忆方法作为辅助。
5、儿童在记忆力、认知发展水平上的个体差异。 儿童在记忆力和认知水平发展的差异很大。汉字是象形文字,一个汉字是一个图形。有的孩子图形记忆能很好,有的孩子对声韵的记忆能力很好,在采用方法上要很据孩子的个体差异。更多的孩子在学习汉字时,在对表达的意义有更好的理解加工后,才会有更好的记忆。

学龄前儿童识字教育的在研究上基本是盲区,没有成型的理论和实践。现在社会上宣传非常多的识字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过去针对学龄儿童的方法,这些方法本身在针对学龄儿童时就已经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很多集中识字法,更不适合绝大部分学龄前儿童。因为这些方法并不是把促进儿童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作为核心,把“听和说”作为核心。.

TOP

那天在关于快乐女孩南南的早期教育、智能优势和职业发展的讨论后,感到有必要跟踪一下南南的发展情况,就把这个帖子和我的一些看法,转发给了南南的妈妈(她在文章中留下了EMAIL地址),最近收到了她的回信。非常惭愧,我主观的臆测被推翻了。南南已经从清华建筑系毕业,于去年留学美国就读景观园林专业,最近还获得了全美研究生设计大赛团体冠军。书中提到了南南是在复读考大学的期间,对建筑萌生了兴趣这一细节,但由于我是从网上看的,好像漏掉了。且建筑的分支有很多,不全是我想象中的涉及到工程力学和建构力学的东西,景观园林专业,包括建筑设计基础、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规划,如果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个专业涉及到的主要智能大概是自然观察智能、逻辑智能和身体-动觉智能,同样还是非常适合南南的。
不过,南南妈妈还是告诉我,南南第一年上大学很不适应,毕竟太小了。
从来信中得知,这位妈妈非常支持女儿的选择,根据女儿的兴趣让她自主选择专业。这让我很钦佩。记得当时考大学填志愿时,我跟妈妈说我喜欢教育学,我想考华师大的教育专业,可是妈妈坚决不同意,由于她是财务出身,并且我的数学一直很好,她让我填写的每项第一志愿,不是计算机,就是审计,并且坚决不准我考离家太远的学校,谁知最后录取了第二志愿,竟是一个老师推荐的生物专业。而我的自然观察智能和动手操作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弱的!所以可想而知,虽然我能门门考高分并且保送读研,但我一直缺乏自信,也没有兴趣。
当然,也不能全怪父母,最终还是怪自己没有主见。因为即使在读生物专业,班上也有一些人通过艰苦努力成功转行的。而我,要到工作多年后,才开始考虑人生的方向。从这点上说,我的自我教育是非常失败的。不能认识自我,三十年来没有坚定的人生方向,一直随波逐流,是我最大的失败。造成失败的第二个原因,还是在内省智能上的欠缺,我对挫折的承受力非常差,大概一路来一直考第一,没有真正尝试过挫折,所以我对失败和挫折非常害怕。
为了要教育女儿,开始接触教育理论,结果发现最需要学习这些的,竟然是自己。自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8-6-23 22:39 编辑 ].

TOP

天哪,从13个月孩子的识字谈到职业发展,竟然到了给儿子找媳妇了。太有意思了。对我自己来说也是教益非浅。智能确实没有测量的必要,并且智能可以一直在发展变化,我觉得辞职在家一年,自知-内省智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的确可以用智能强项带动弱项的发展,南南的成功发展就是一个例证。所以说,职业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只是一个方面,动机是首位的。南南对建筑感兴趣,愿意钻研,并且在众多方向中找到了自己的强项,成功是可以预期的了。
刚看到一本新书,《一路保送到北大:一位父亲的35个教子故事》。他的儿子参加1999年北大自主招生面试,尽管不符合免试的条件,但凭借一份独特的简历,免试进入北大。与哈佛女孩刘亦婷相比较,这是一份真正的素质教育的成功案例。我相信,这样的案例会越来越多。高校的招生机制已经在松动,高中和初中的教材已经在剧烈调整。放眼漫漫人生路,只要我们的孩子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的方向,就不用去争那一城一地的得失。
这个保送上北大的孩子,尽管语文成绩长期处于中下游,但是他父亲对于识字与阅读教育的见解,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http://lz.book.sohu.com/chapter. ... me=1&chapter=10.

TOP

原帖由 zhujinhua 于 2008-6-24 23:19 发表


晴晴妈,不过,我们是不是还是有点故意割裂识字与阅读的不可分离.
那些不妥的识字法是该批的,但是,无论如何,识字是关键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引导孩子读好的书,经典的绘本等。
这二步可相互促进,不愿意识字的 ...

-------
呵呵,我们的看法仍是有差异的。我认为早期识字对于培养孩子的早期阅读兴趣并无帮助,更何况小学会教,所以并无必要,更不存在说关键的第一步一说。恰恰相反,很多不恰当的早期识字,不仅浪费了孩子宝贵的玩的时间,甚至会断送阅读的兴趣。国家在幼儿园指导大纲中写得非常清楚,早期阅读,是用多种方式来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其中,包括图片,包括电视节目。
孩子既然已经喜欢阅读了,为什么又把阅读当作手段,来诱使孩子去认字呢?不是本末倒置么?
为什么直到小学毕业都应该要坚持朗读给孩子听,孩子不是早识字了么?就让他们读和他们的识字数量相对应的材料有何不可?因为在10~12岁以前,孩子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强于书面语言的。中国的小学语文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上学后就把识字阅读和书面语言发展(语法啊,组词组句啊)当成语言发展的主要目标了,忽视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所以孩子能认字,会考试,却不如美国孩子雄辩。
即使在上学以后,都不能忽略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更何况在学前阶段呢?学前阶段的培养重点,就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阅读的意识、兴趣和能力。
你设想一下,如果你不是给你的孩子朗读爱因斯坦和爱迪生的故事,而是要求他自己独立去读,他要到多大才能独自坚持完成这个宏大的任务呢?通常要到10岁左右吧,等他能认识所有的字以后。就算你的孩子有毅力为了早日独立阅读与他的思维能力相应的阅读教育,而勤奋识字,其他的孩子能做到么?
用倚天屠龙记里一句话来形容最贴切,他强任他强,我自留一口中气足。不去管孩子认不认字了,书面语言发展慢就慢点吧,我无所谓,我就不停地根据孩子的语言和思维发展程度,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朗读给她听。朗读还能带动她书面语言的发展呢。总有一天,她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能够在一个点上汇合。这个点的水平,要高于教会他认字,让他自己去独立阅读的水平。
不过,大多数家庭都做不到坚持朗读这一点的,所以根据一个妈妈的说法,教会孩子识字,让他自己阅读,是从潜意识里为脱离妈妈的责任找办法。当孩子不需要你念书了,家长该多么解放啊。可如果真心想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与其花大钱上很远的名校,不如天天在家为他读故事,提供他这个世界上最好的精神食粮。其实,我们自己也需要,图画书和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我们的心灵鸡汤。在享用这道营养大餐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问,维生素有多少,蛋白质够不够,小孩子的胃最好还是吃精加工的产品吧,……真的很煞风景。

[ 本帖最后由 晴晴的妈 于 2008-6-25 12:27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sharon616 于 2008-6-27 02:15 发表
我觉得你们其实走进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里了。识字和阅读,谁在前,谁在后,谁主导谁,有这么重要吗?这两者本来就是相辅相乘的!
       对于某些问题,我们是否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呢?有些事 ...
我们看法总体一致。有意思的是,在我写《早期阅读》这一章中,一个小标题,就是识字和阅读,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看,我们多默契啊。
至于“不如美国孩子雄辩”,我解释一下,不是我不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我只想说一点,在幼儿园阶段,两国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相似的,可以说,中国孩子遗传的语言智力可能更高一些,所以更善于言辞。但是在小学以后,这种差距逐步扩大了,你说的文化差异,对于孩子来说,主要还是教育文化的差异,具体到语文教学,就是我们注重听、读、写,不注重说,特别是不注重带有批判性的思考力的听和说。想想,文化的载体就是语言和文字。不是我小题大做,之所以要把识字和阅读这些问辩论清楚,就是因为阅读能力太重要了,是最根本的学习能力。
如果能够明白识字和阅读的差别,明白听、说、读、写的差别,即使我们不能改变我们的文化,不能改变老师,但是孩子仍能发展起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教育的希望,在每一个父母的成长。.

TOP

你推荐的这两本书很好,不过,从当当评论上来看,两本非常相近,上面那本是给爸爸的,下面是写给妈妈的。如果二选一的话,是否就选择上面那本就可以了。.

TOP

我还是两本都去买吧。看来,想省钱都不行。.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白兔与小花狗 于 2008-6-29 06:43 发表

我也是的,小人虽然不识字,但很崇拜文字,跟他读的东西一般都照做.儿子现在小二了,上学前几乎不识字,现在不也蛮好.也能看课外书了..班主任说,早教(指上学前就文化学习)的孩子很多到三四年级就不行了,有的是苯鸟先飞, ...
早教,最主要的是兴趣的引导,和习惯的养成。如果早教沦落为,读、写、算,那么早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年级的时候失去学业上的竞争优势,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就算这种读、写、算的优势勉强保持到了考大学。大学毕业后,社会上早就不看你的读、写、算能力了,而是看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你的创造力。那时,除了把学过的东西理解和背出来,把领导的话理解和遵照执行,孩子还有什么优势可言呢?.

TOP

你可以把你所有的文字整理出来,结集出版,可读性很强。我说的东西理论性太强,说了别人也不愿意听。你的例子比较生动,比较吸引人关注。.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