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6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我小时候班级成绩最好的同学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我小时候班级成绩最好的同学

我小学同学成绩最好的是个女生,后来高考考进上海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分在华山医院工作,工作的时候又读了研究生。她从小是个很听说的女孩,如今也是。工作稳定,在家是个贤妻良母。
我初中班级成绩最好的同学是个男生,后来高考直升华师大。毕业进了一家外资企业,好像没怎么跳槽,如今也是普通职员的职位,挺忙的,经常出差,收入估计挺好。他买了套河滨围城的房子住,又买了辆车,属于上海城市很典型的中产白领。
我高中班级成绩最好的是个女生,如今在美国,嫁了个美国男人,如今生了两个孩子。属于在美国的普通人,过着快乐的日子。
而我的同学当中最有出息的几个是:初中成绩倒数的两个男生,成绩最差的如今自己开了公司(当然也有同济学历的),买车比我们大多数人早多了;倒数笫二的如今是电信黄页公司的总经理,那时候,他唱歌特别好。高中有个因为甲肝留级到我们班级的冯,一直很内向沉默的样子,成绩也一般,后来成为登上财富杂志的中国笫一人;他的死党——成绩中下又经常叛逆的男生,如今托他的关照成了某外资投行的董事,经常在香港、新加坡剪剪彩什么的。有个地理特好的男生,曾经是中国拍摄到哈雷彗星的笫一人,如今在加拿大工作,好像和基金有关的公司。
有点结论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将来都没有很大的令人震奋的大出息,但生活都不差,可能挺辛苦,但可以维持在城市的中产白领的中坚人物生活水平;成绩起伏,当年有点想法挺叛逆的学生,有出息的多。
听话的,过平稳的日子,不听话的,要么不怎么样,要么有了大出息。
偶小学班级笫2名,初中笫2名,高中进去的时候24名,出来的时候笫1名(因为有2个直升了没对手了),如今,呵呵,据说和当年成绩笫1的那几个人差不多,顶多好一点儿,但远不及那些调皮男生。
各位也可以比较比较自己学生时代的同学,或者也可以得出点结论。很想知道别人的同学是怎么样的。
其实,我们小时候和现在一样,班干部女生的多,可是工作了,当官的都是男人的多。

[ 本帖最后由 soo-goo 于 2009-10-20 10:0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唐米米的妈妈 于 2007-3-11 14:54 发表
人常说,女人的一辈子都在比较中度过,小时侯比成绩,谈恋爱了比男友,结婚了比老公,生了孩子比孩子的成绩,成绩如果不如人了,就比孩子的身体,比来比去累不累呀!
替楼主的表妹叹息一声
你别搞错了,我有4个表妹呢,我可没说是哪一个。虽然我表妹当年成绩没我好,但如今的日子也没见得比我差。我说的都是客观的事实。.

TOP

引用:
原帖由 春天的华尔兹 于 2007-3-11 12:45 发表
LZ是在夸自己聪明吧 夸自己不用功也比表妹成绩好, 高考前夕,当表妹被父母请了家教,表妹每天复习到半夜2点的时候,你自己复习到8点就睡觉了,高考成绩下来,她落榜了,你超过了复旦录取分20多分。
你家表妹真 ...
才一年级的孩子,成绩好和差,我还没特别放在心上。只是我忘了说一点,当年我刻苦是有动力的,就像现在有些家庭较困难的家庭一样,为了出人头地,虽然有时候也放松自己,但关键时候的决心也是很大的。而现在孩子家庭条件都很好,不知不觉缺少了些动力。所以,我现在不知道怎么去激励我的孩子。
我没有轻视我表妹的意思,现在和她们也是很好的关系。
很欣赏你这句话:放轻松,慢慢走,一步一个脚印,说不定以后就会迈起华丽的舞步..

TOP

回复 #6唐米米的妈妈 的帖子

一点都不累啊,乐在其中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lisa.wang 于 2007-3-11 19:05 发表
soo-goo你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人,你的文章的角度和视野也非常的好

我只是个一般大学的毕业生,现在,我觉得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确实是不同的,财富人生访谈的人中,很多是毕业于复旦,交大,北大,清华,这些精英确实有笑 ...
其实,从某种角度看,有人会认为我在晒我的“聪明”,其实我认为自己的聪明是“小聪明”,我也曾经在更多的贴子中和回复中提到,本人就是高分低能的代表,这篇文章的意思也蕴藏着这个意思。
另外,机遇对于人生确实非常重要。有的是父母给的,有的是自己的人缘问题。好的大学和教育给予人的是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角度。但成绩好有一点是肯定的,将来足以温饱,呵呵!.

TOP

引用:
原帖由 ttqyan 于 2007-3-11 20:23 发表
楼上的不会是某人的马甲吧,怎么看着文风蛮象的? 随便说说啊.
不是你说,我还不知道,才注册没几天的人嘛,果然信誉度为0呢。
有的人喜欢研究文章中讨论的问题,有的人喜欢研究写文章的人,各有所好,一部《红楼梦》,不同的人都能看出千万种面貌来,何况我这种文章,随便她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春天的华尔兹 于 2007-3-11 12:45 发表
LZ是在夸自己聪明吧 夸自己不用功也比表妹成绩好, 高考前夕,当表妹被父母请了家教,表妹每天复习到半夜2点的时候,你自己复习到8点就睡觉了,高考成绩下来,她落榜了,你超过了复旦录取分20多分。
你家表妹真 ...
如果不是楼上的提醒,我还没想到要研究马甲问题呢!怎么文风相似的人都集中到这里来了呢?你是前天注册的,信誉度也为0。春天、冬天,名字倒挺对称的,要发表意见就直接说好了,大费周折干什么换来换去干什么,这位贵人的时间真多啊,倒想问问你累不累了。 本人真是受宠若惊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海底的鱼 于 2007-3-11 20:46 发表
我看到逻辑是,小时候成功就是功课好,长大成功就是发财了. 可社会在过去二十年急剧变化,拗断了中间的联系
让人着急重新定义功课好和发财的关系.

其实功课好和发财不相关.

晒别人还是要谨慎,至少我就会想 ...
确实,社会的急剧变化是最近20年的特点,在社会剧烈变革的浪潮中,有的人发了,有的人错过了发财的机会。真的很难讲的。旧的观念和新的观念也在急剧碰撞中。
家长能够做到的是,尽量让孩子全面发展,别让他在社会的历史中变得容易淘汰。
晒别人,我做到的是不说姓名,不诽谤别人。人总是社会中的人,一点不被人家说也不可能。这位同学也并不在检验科工作。.

TOP

第10名現象:學生時的70分,職場上的100分

引用:
原帖由 hongyafan 于 2007-3-11 23:59 发表
LZ啊,握握手!
我一直不把儿子考倒数第一的成绩当回事的,可身边有压力啊!最近连LG也给压力了! 其实我上小学那时候,考80分不算差啊,怎么到我儿子这年代,80分成倒数第一了呢?
再看人家MM在发表考300分的 ...
呵呵,我们是可以握握手啦!不过,1年级的倒数,问题不是很大的。当然抓还是要抓的。
我之所以写这个帖子,是因为看了下面这篇文章,联想到了自己和身边认识的人。
现摘录如下:
第10名現象:學生時的70分,職場上的100分
在10倍速競爭的時代,「第1名」,是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期盼、也是許多人的目標。
然而,1989年,大陸小學老師周武提出的「第10名現象」研究,卻顛覆了舊思維:
第10名之流的中庸學生,獲得的關愛眼神不多,但壓抑也最少,在人生賽局中,反而容易成為冠軍。
當然,置身在耀眼的白小鴨之中,黑小鴨顯得黯然失色,然而,黑小鴨有「黑」的本色與活力,何不讓想法轉個彎,脫離「白」的隊伍、評價與迷思,走出黑小鴨變黑天鵝的尊容與自信。
今年是愛因斯坦發表影響全世界的「相對論」一百週年。
這位近百年最偉大的科學家,在大學畢業後,當時還沒成名的他曾經回母校找老師,
但他老師根本不認得他,還以為,愛因斯坦是一個想借錢而謊稱是他學生的小混混。
後來很多人在討論,愛因斯坦可能是小時了了,但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反問:
「是愛因斯坦沒有什麼了不起、沒有才華嗎?還是學校的考試,沒有把他的才華考出來?」
李遠哲說,愛因斯坦如果拿到考卷,看到第一個問題沒有道理,會好好地分析問題,而沒有回答。
結果,拿回考試成績,可能只有二十分;但如果坐下來跟他好好探討一些問題,那可真是了不起。
學校成績,顯然看不出,誰能成為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後的今天依然,在中國大陸的一項小型調查,顯示類似的情況。
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杭州市天長小學老師周武受邀參加一次畢業學生的聚會。
當時他暗自吃驚:那些已經擔任副教授、經理的學生,在學校時的成績並不十分出色。
相反的,當年那些成績突出的好學生,成就卻平平。
這個現象引發周武的好奇,他開始追蹤畢業班學生,經過十年、針對一百五十一位學生的追蹤調查,
周武發現,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在這種動態變化中,小學的好學生隨著年級升高,出現成績名次後移的現象:
小學時主科成績在班級前五名,進入中學後名次後移的,占四三%;
相反地,小學時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學生,在進入國中、高中後,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八一?二%。
「第十名學生」潛力無窮
於是周武提出所謂「第十名現象」:
第十名左右的小學生,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讓他們未來在事業上嶄露頭角,出人頭地。
這裡所指的第十名,並非剛剛好第十名的學生,而是指成績中庸的學生。
根據周武解釋,這個群體的共同特徵是:他們受老師和父母的關注不那麼多,學習的自主性更強、興趣更廣泛。
至於名列前茅的學生因為得到父母、師長過分關注,過分強化學科成績,反而扼抑了潛能和學習自主性。
這個研究結果,觸及了基礎教育的癥結:究竟是分數重要,還是學習力重要?
經由大陸媒體爭相報導,「第十名現象」引起廣大回響,從省教育單位到學校,從學生、家長到專家……,透過網路不斷轉貼,餘波甚至蕩漾到了台灣。
聯電發言人劉啟東三、四年前到大陸出差,被當地同事熱烈討論「第十名現象」,激發探索的興趣。
這研究也呼應著他個人的成長,這位曾被全球外資法人票選為「亞太區第一名」的半導體分析師回想自己的歷程,一直以來最好的名次也就是第十名。
劉啟東說,他不是不念書,而是不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念書。
讀書時的第十名、職場上的第一名,劉啟東是「第十名現象」的典型代表。
不過,周武的調查,在周延度上仍有爭議處。
專門研究青少年行為的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認為,畢竟孩子的發展是不斷地變化,
嚴謹的方法必須是針對每一個孩子的生命歷程做紀錄,而不是取幾個時間點的學業成績做比較,這過於隨機。
儘管如此,「第十名現象」的研究,丟出了兩大觀點:
其一,考第一名有用嗎,名次有多大價值?其二,讀書時代學會什麼,才具有永續競爭力?
考試,是考人類已解決的問題  
第一個觀點,李遠哲的看法是:「考試是考不出到底這個人有多大的能耐。
考試考的是人類已經解決的問題,別人都已經去做了,老師從來不去考老師不會的事,他怎麼會去考他不會的事呢?」
因此,「當你把所有時間放在考試,你一輩子就會被糟蹋掉,」
今年三月二日,他在一場對台大學生的演講上「生活在急速轉變的世界裡」,對未來的社會菁英提出警告。
考試名次既然價值性不大,究竟什麼才能產生價值?
李遠哲說,五十年前,父母親希望孩子進到大學後可以學得一技之長,然後靠一技之長走遍天下,這在過去是行得通。
但現在的社會,如果還想可以靠一技之長走遍天下的話,他會說:「時代不一樣了。」
在知識經濟時代裡面,很多重複操作的工作都已經被機器人取代了。
留給人類做的事情,往往是變化多端或是令人驚訝的事情,這需要擁有能夠適應變化的智慧。
他分析自己的歷程,過去累積的很多知識,隨著歲月都慢慢地忘掉,沒有多大用處,
但是很有用的是:「自己學東西的習慣,是一輩子享用不盡的。」
分析學習力,可以進一步探討人類的學習動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教授Carol Dweck分析,學習動機來自兩種目標:
學習目標(learning goal)和表現目標(performance goal)。
「學習目標」指的是,打從心裡想要讓自己變得更棒,事情做得更好而產生學習動機;
「表現目標」則是指,想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避免別人覺得自己沒用而學習。
屬於「學習目標導向」的人,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充滿學習興趣,他們會選擇有挑戰性的工作,並且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屬於「表現目標導向」的人,則很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會努力求得好成績。
但是這種人如果遇到自己做不來的事,就會拚命逃避,以免因為失敗,被人家瞧不起。
動機強,中庸生也能靠續航力得標  
政大教育系教授吳靜吉解釋,一個孩子會用功拿好成績,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學習得很有興趣,很有學習動機。
名次也是學習動機的一種,如果學習動機和表現動機都強,這樣的孩子未來的學習力仍能持續;
但如果是表現動機強但學習動機弱,這樣的孩子只能拿到當下的第一名,不具有學習續航力。
至於學校成績比較中庸的學童,有很多就是屬於學習動機強的學生,
因為擁有學習力,即使小時候成績不突出,靠著續航力未來表現越來越好。
台北縣新莊國小校長吳順火指出,所謂的學習力來自「先天屬性+後天屬性+努力」,先天屬性指的是孩子的性向;
後天屬性則需要父母認知到孩子的先天屬性之後,給予引導和支援。
可惜的是,吳順火觀察大部分的家長,總是往相反的方向走,他們要求名次、要求名校,以為這樣未來就能成功,「如果後天不引導,甚至打壓,孩子的先天屬性是會消失的!」
考試、排名 都是自信殺手
擁有耶魯碩士學位的建築設計師黃永洪,從小成績都只求及格。
記憶中,除了小學一年級考過第四名之外,後來幾乎對名次不再有記憶。
「考試、排名都是在打擊你的自信!」黃永洪非常慶幸自己在澳門求學,不但沒有聯考壓力,反而得到父母、師長的支援,建立他對建築、美感的自信。
「我的自信來自一種幸運,」他說,國小時候雖然也曾經因為考不及格被爸爸打小腿肚,但其實他父親也只要求及格就好。
中學時候黃永洪每年暑假都跑香港,拿著相機拚命把喜歡的房子拍下來,當時他不知道原來蓋房子可以是一門學問,純粹就是把相片收集起來欣賞。高中的班級壁報比賽,給了黃永洪第一次驗證自己能力的機會。
他費盡心思,用柏油、麻繩、金屬做壁報,三年下來為班上拿下九次的冠軍。
到今天,他的櫃子裡頭還收藏著一面獎旗——奧華中學一九六五年班際壁報比賽冠軍。
黃永洪對藝術的喜愛因為壁報比賽而更加熱烈,他到舊書攤翻閱國外的建築雜誌、上課時候低頭畫著自己的夢想之屋。
有一回,荷蘭籍神父看到他上課在畫畫,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建議他以後念建築系。
「建築耶!」那是黃永洪生平第一次聽到這個字architecture,以前他就只知道房子,黃永洪太興奮,他一直以為畫房子只能偷偷摸摸,沒想到竟然有大學可以正大光明畫房子!
黃永洪對建築的無窮學習力來自不斷實做(壁報比賽)與師長(神父)的鼓勵,所培養出來的自信心。
這連他申請耶魯大學建築研究所被拒,都沒能把他打倒。
「我當時簡直發狂!」黃永洪不相信自己沒有錄取,立刻又準備了一本作品集,
請英文比較好的弟弟黃永沃幫他寫信給系主任。
一個禮拜後耶魯回信,原來是秘書弄錯了,他終於如願踏入耶魯的殿堂。
有目標的人,才能管理信心
宏?集團、智融集團董事長暨首席顧問施振榮的母親從來不要求他的名次,
但他懂得自我設定學習目標並且找到學習方法。
施振榮說,每個人都要設定目標,但必須是有挑戰而且達得到的,這樣才能建立起自信。
「人生最重要的是管理信心。」他認為,小孩子還不夠成熟的時候,是沒辦法承受太大的挫折的,
所以很多事情只要馬馬虎虎就好,重點是抓住一個大原則。
例如,「要更好」是施振榮的大原則,所以他經常為自我設定目標,要求自己一定要有進步,但不一定要考一百分。
就他觀察,過去成績很好的同學,因為對成績的得失心太重、壓力太大,反而沒有機會去發展人際關係。
學習的態度,是求學的基本。
父母不該是培養第一名的孩子,而是培養孩子成為學習目標導向的人,這才是給孩子一輩子的禮物。
全力拚讀書,會產生排擠效應「人生是長跑,不應該拚命讀書贏了上半場,下半場就沒了持續力。」專研資優教育的師大特殊教育系教授吳武典比喻,第一名的學生如果為了維持第一,把所有的資源都拿來讀書,自然會排擠掉發展人際關係、領導力或是其他興趣的機會。
父母以為考第一名就等於能考上好學校,而考上好學校又等於未來能出人頭地,如果一再這樣畫上等號,忘了培養孩子成為有學習目標的人,可能留下遺憾。
張文瑜,三十二歲移民美國的家庭主婦,兒子才六歲就開始上滑雪課、潛能開發課。
「我很怕他跟我一樣,所以要讓他多學、多玩!」
童年時代的張文瑜,是個「第一名學生」,小學四年級已經戴上厚重的眼鏡,國小到高中累積的獎狀塞滿兩大本資料夾。
「我的目標很清楚,就是要第一,」問題是張文瑜不算資優,讀書的時間經常是別人的好幾倍,
每次都是盡到最、最、最大的努力才拿到第一。
同學呼朋引伴出去玩,張文瑜一定是窩在家念書。
張文瑜沒有不快樂,因為父母以她為傲,「只有拿第一,他們才會繼續愛我!」
大學聯考張文瑜沒有上台大外文,生平第一次讓父母失望。
第一次遭受重大挫折,張文瑜幾乎無法承受,她抓狂似的放火燒高中課本,還好父親及時滅火。
街坊鄰居耳語:他們家小孩讀書讀瘋了!
放火事件讓父母不逼張文瑜重考,但是上大學後她頓然失去目標,不知道為何要讀書,「同學都只希望不要被二一,老師也不要求第一名!」
張文瑜不敢讓同學知道自己過去都是第一名,每當大家談論起高中、國中的事情,她都藉故走開。
更挫折的是,同學會跳舞、會唱歌,這些卻從來不曾出現在張文瑜的生命中。
「過去的已經不可能彌補了!」人生的目標在大學變得越來越不清楚,總是在羨慕別人的情緒中度過。
大三上學期張文瑜就嫁為人婦,直接從學校踏入家庭,因為她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在社會上找到好工作,
舉家移民美國更讓她鬆了一大口氣,因為不會再有親戚問起她小時候的輝煌戰果、更不會有碰到同學的尷尬。
她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讓孩子過一種和自己截然不同的童年。
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羅伯.史登堡(Robert J. Sternberg)是美國研究智慧方面的大師,他提出「智慧三元論」——成功智商包括:分析能力〈analytical intelligence〉、實務能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創造能力〈creative intelligence〉。
並認為只重視智力的「成績評量方式」是偏差的,這類評量方式只測量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卻沒有分析到實務能力及創造能力。
也因此,根據羅伯.史登堡的論點,學業能力只代表「今天」的成功,無法保證未來的成就。
激發孩子去「贏未來」
現在許多教育制度已經越來越能肯定多元價值,包括體育優秀的學生也能拿縣長獎,吳順火說,德、智、體、群、美五個面向都設縣長獎,彰顯的就是多元價值,不會永遠都是考試最厲害的拿獎。
小學的名次也只排到第五名,第六名是進步獎,其他學生都是第七名。
這樣的方式讓許多父母、學童喘了一大口氣,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就說,就算孩子是最後一名我也不知道,真是太好了!
分數不能代替經歷,文憑不能代替文化和智慧,「絕對不能以小看大,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隨時隨地都有機會!」吳齊殷說,許多成功人物的成長經歷都說明,名次和人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父母應該保護孩子智慧的火花,而不是拚命給壓力。
「考試爭第一,是投資現在,教育是要投資未來。」吳武典認為,「第十名現象」的主要意義,是「觀念上的暮鼓晨鐘」——即使不是名列前茅,成績中庸的學生還是有無窮潛力。
尤其對於小學生來說,成績真的不能特別反映出什麼,孩子的未來路很長,變數是很大的。
正如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所說:「他還在學習,你要他贏什麼?我們要讓他去贏未來!」.

TOP

忘了补充一下,我所在的初中当年是区重点,如今是市重点学校,班级考不进大学的是极少数。而我所在的高中,是4大名校之一,有一半以上进了复旦。所以,这里哪怕名次很后面的同学,后来都是大学生,甚至是重点大学的,不存在考不进大学的情况。
我所说的前提是在学业相对不错的情况下。在一个相差不是很大的群体中,冒得最尖未必是将来发展最好的。.

TOP

回复 #46波纳妈妈 的帖子

复旦子弟初中毕业进复旦附中的时候,好像是享受挺多优惠的。但高考还是严格的,没感到他们享受多少优惠,当时没听说过谁降分录取了。
我们班级,那么多进复旦的人当中,只有一个是复旦子弟。.

TOP

引用:
原帖由 hance 于 2007-3-12 12:20 发表
严重没有可比性.

以楼主的年龄推算,您小时候还在大革文化命后期呢.小学就不能太做数吧
这三十多年间国家的大环境变化了好多呀,怎么比呀?

但楼主想说的是小孩的教育问题.
楼主的好多贴俺都学习过了,楼主 ...
哈哈,我可没说读书不重要。在家里,我对儿子可是时而河东狮吼,时而胡萝卜什么的。
今天数学测验成绩下来了,他92分,他的同桌中队长95分。仔细看,他没做对的是整个一大题,因为是新的题型,他不认识其中几个字,就做错了。属于理解错误。其实,上学期他的成绩忽上忽下,很多是因为字不认识,现在应用题也有了,而且变化多,碰到不认识的就呆住了。包括英语,叫他划掉的,他去画圈,当然全扣掉啦。
学前识字少,在目前的教学背景下是很吃亏的。吃亏的不仅是语文,还有英语、数学。语文已经开始有阅读理解了,但他还在认字阶段。现在才理解为什么报纸上说三年级又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没有一个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的。我所思考的是,其实成绩好的孩子智商一般都挺高的。如果他们的智慧用在其他更能够发挥的地方,而不是仅仅用在追求名次上,恐怕将来的发展会更大。
虽然我们只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快乐的普通人就可以了,但如果有拿诺贝尔奖的实力,为什么要放弃呢?中国人很笨吗?为什么加拿大的一个大学可以出好几个拿诺奖的人,而泱泱大国中国没有?
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仅仅体现在财富、官位上,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我的文章是简单比较的,只能够把一些外在东西罗列出来,没办法问他们:你们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应该说他们大多数都是快乐的。也可以说,他们可以每个人都快乐,也可以每个人都不快乐。关键看心态。
我的想法是,让孩子能够在有较好软硬件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成绩能够进入中上。因为是男孩,所以,不对他的成绩有特别严格的要求,以鼓励为主。多培养好的性格和志趣。
各位的发言也让我得益不少。虽然有不同看法,但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能够对此进行真诚的讨论真让我感动。 .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石妹妹 于 2007-3-12 00:57 发表
中国的教育几千年来都是死读书,到现在也不改其本质
所以考试名列前矛与个人能力并无必然的联系,这也是我们看到读书好的同学成人后其事业上的成就并不常常如学习那么引人注目的原因。
不过我认为一般混得好的 ...
.

TOP

引用:
原帖由 ql7788 于 2007-3-12 21:34 发表
我们家是以上两种纷争的现实版!
LP:没读几年书,但混的不错.如果这里有她的同学,可以被评为成绩靠后的自己当老板那类.
LG:成绩优异,老师的骄傲,学校的骄傲,全省高考前几名的.现在上市公司中层,都市白领,收入还 ...
有同感,就我们复旦中文系,培养了几个作家出来?.

TOP

回复 #101男孩爸爸 的帖子

.

TOP

引用:
原帖由 aileen 于 2007-3-13 14:39 发表
不错的帖子,看了回帖和搂主的回复很有感触。
引用男孩爸爸贴的: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一命是指人出生的时代,这充分考虑了历史局限性;

二运是指人短期的运气和运势,这也考虑到了偶然性 ...
我老公就是农村出来的,很能吃苦,他走了一条没钱读书——当兵——考军校——拿文凭——来上海工作——下海这条路。有时候,觉得农村的锻炼也能给人带来好处,尤其是男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宝妈 于 2007-3-13 16:15 发表
我喜欢楼主的风格,可以说喜欢楼主的性格!

本来这个题目就是带有争议性的,所以接下来的跟贴都会出现反驳的理由很正常!我倒是觉得楼主敢于这样说,就带有直率和真诚!

农村出来的就说学习好的重要性,那 ...
其实我这人是有点异类的。我不喜欢按照别人事先安排好的最稳妥的道路来安排自己的一生。
初中毕业时,可以直升区重点,我放弃了,考上了复旦附中,以全校笫一名。(历史上笫1次,当然,好的都直升了嘛!)
高中毕业时,可以直升上师大心理学系,我放弃了,以全班笫一考上了复旦(也是历史上笫1次,竞争对手都直升了嘛!)
当时面临选择时,我爸爸对说我以后不要后悔,我说,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就是失败了,哪怕落榜了也不后悔。
读了大学,又不安分了,闹着要转系,从理科转到文科,因为一直喜欢文学,不喜欢数理化,想到未来的职业是一辈子的,不想一生从事一个不喜欢的职业,哪怕可以给我带来很多财富,于是转到了分数要求不高的文科。(现在当年理科这个系的人大多数都出了国,都改读计算机了)
如果当年我以最稳妥的思路走那条路,或许也不错。我们单位有个华师大毕业的学妹就是一路直升过来的。
我觉得人要给自己一些机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哪怕冒点风险。
对于读书,当然是重要的。但是,读什么是因人而异的。有什么天赋就去读什么,因为现在孩子读的东西面太广了。顺着孩子的兴趣发展,或许会少走些弯路。我觉得我也是走过点弯路的人。
其实从我的老同学的眼光看来,我过去至少也算是个“成绩好、分数高”群体中的人,正因为有了自身的经历,才有了反思。我想到的是,过去那么辛苦,15-6年的寒窗,学到的东西有多少是现在很有用的?而有多少我想学的东西,却没有学到,现在依旧脑子空空。我们智商是不是浪费在考试中很多了?
答案没有谁是完全正确的,看法是多样的,每个人的人生有不同的经历。让各种争论在网络上展开,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广阔,那才是最大的收获。.

TOP

引用:
原帖由 dongdong 于 2007-3-13 19:07 发表

考军校可比考大学花头多得多啊。有这个机会的人能有几个,问问那些退伍军人就知道。再者说还是走了读书这条道啊。
不看重分数不等于不要读书,读书好不等于门门100分,读书好也不等于通过的证章考级有多少。
我的帖子的主旨是“成绩最好的同学”,而不是不要读书和要读书的人的比较。

[ 本帖最后由 soo-goo 于 2007-3-13 22:0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宝妈 于 2007-3-13 16:15 发表
我喜欢楼主的风格,可以说喜欢楼主的性格!

本来这个题目就是带有争议性的,所以接下来的跟贴都会出现反驳的理由很正常!我倒是觉得楼主敢于这样说,就带有直率和真诚!

农村出来的就说学习好的重要性,那 ...
我这人做很多事情都有些率性而为的,因为人是为自己活的,何必去在乎世俗眼光。别人说你,也就今天想到说两句,明天又忙别的事情去了;而你没必要为了讨好别人去改变自己一生的的生活理念。只要你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孩子负责,就足够了。
18岁之前我曾经是个很内向、一说话就脸红的女生,感谢4年的大学寄宿生活,感谢10多年的采访生涯(看到再有名的人物,都要敢于去提问,否则无法交差),使我逐渐成为外向型的人。如今,每年的初中、高中、大学的同学聚会,居然都是我牵头和组织的。很多从小认识我的人都很惊讶,所以,我知道我很多同学的情况,我是同学中交际最广的人。可能也是职业习惯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包括子女教育的理念,这跟个人从小的经历和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有的方式可能很适合他,但未必适合你。比如农村的孩子,只有读好书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而我所说的教育是已经达到了一定层次上的教育。在上海,将来大多数孩子上大学都没问题的,就算成绩差点也能上个民办的,将来读研究生会是很平常的事情。就像如今发达国家,大家都有大学文凭,有硕士学位很多,整个人民的教育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社会文明程度很高。那么,将来在事业上有更好的发展潜力、有强烈的个人魅力的、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的人,是不是可以单纯以分数论高下?以证书论长短?发达国家的今天很可能就是我们国家的明天,去年,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市长横空出世走马上任,18岁的高中生塞申斯当选希尔斯代尔市市长,美国媒体认为:这跟美国的人才选拔机制和教育体制有关。   
     首先,有一个灵活的人才选拔机制,不受陈规陋习的影响,人们不会计较对方是80岁的老人还 是20岁的孩子,只要够资格、有想法都行。
  其次,家长对孩子教育模式与众不同。美国的孩子极少娇生惯养,大人们会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 孩子,注重他们的想法,很多孩子看起来都像“小大人”,愿意承担责任。
  第三,美国的教育体制更务实。美国的学校对学生管制相对较松,老师常常鼓励学生多走出去参加 社会实践……
      相对于美国的教育,中国似乎太落后了,学校想尽方法提高孩子的分数,把孩子培养成储存过时知识的仓库;家长千方百计的宠爱孩子,把孩子变成温室的花朵,做孩子喜欢做的事,还孩子的自由,这是我们大人目前最应该做的事!
      至于大家说,还是读书才是最稳妥的出路,这是个很普通的命题,就像人必须吃饭才能够活下去一样,这已经是无须争论的事实。在已经解决温饱的前提下,是吃大米好还是小麦好,是吃得很饱好还是有选择的吃,这才是现在所要讨论的东西。.

TOP

回复 #120kaimama 的帖子

你的提醒,我这人是直肠子,本来就认为成绩不代表什么的,况且没暴露别人的姓名,也是跟想讲的主题相关的东西,所以没觉得怎么样,可能有的人比较敏感,这点我以后会注意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aileen 于 2007-3-13 17:57 发表
小女初长成  短消息 : 回复 #107aileen 的帖子

一般情况下,孩子的情商随爸,智商随妈


我要砸你啦哈,是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基因起到很大作用呀,听我一个做医药的博士讲性格居然也会遗传的,不知道是否真的 ...
.

TOP

引用:
原帖由 多多妈 于 2007-3-13 09:28 发表
嗬嗬,好贴!WW上很就没有这么热火的讨论了。

一直关注LZ的贴子,一直看的JM知道这都是LZ的内心想法。而WW上的人形形色色,当然会有各种声音。
这也是网络的妙处。
.

TOP

《笫10名现象》这篇文章可能繁体字看起来挺累的,现转为简体字,不过我还不知道研究者是不是因为他们孩子成绩不好才这么研究的呢!
第10名现象:学生时的70分,职场上的100分
在10倍速竞争的时代,「第1名」,是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期盼、也是许多人的目标。
然而,1989年,大陆小学老师周武提出的「第10名现象」研究,却颠覆了旧思维:
第10名之流的中庸学生,获得的关爱眼神不多,但压抑也最少,在人生赛局中,反而容易成为冠军。
当然,置身在耀眼的白小鸭之中,黑小鸭显得黯然失色,然而,黑小鸭有「黑」的本色与活力,何不让想法转个弯,脱离「白」的队伍、评价与迷思,走出黑小鸭变黑天鹅的尊容与自信。
今年是爱因斯坦发表影响全世界的「相对论」一百周年。
这位近百年最伟大的科学家,在大学毕业后,当时还没成名的他曾经回母校找老师,
但他老师根本不认得他,还以为,爱因斯坦是一个想借钱而谎称是他学生的小混混。
后来很多人在讨论,爱因斯坦可能是小时了了,但中研院院长李远哲反问:
「是爱因斯坦没有什么了不起、没有才华吗?还是学校的考试,没有把他的才华考出来?」
李远哲说,爱因斯坦如果拿到考卷,看到第一个问题没有道理,会好好地分析问题,而没有回答。
结果,拿回考试成绩,可能只有二十分;但如果坐下来跟他好好探讨一些问题,那可真是了不起。
学校成绩,显然看不出,谁能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一百年前如此,一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在中国大陆的一项小型调查,显示类似的情况。
一九八九年,中国大陆杭州市天长小学老师周武受邀参加一次毕业学生的聚会。
当时他暗自吃惊:那些已经担任副教授、经理的学生,在学校时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
相反的,当年那些成绩突出的好学生,成就却平平。
这个现象引发周武的好奇,他开始追踪毕业班学生,经过十年、针对一百五十一位学生的追踪调查,
周武发现,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种动态变化中,小学的好学生随着年级升高,出现成绩名次后移的现象:
小学时主科成绩在班级前五名,进入中学后名次后移的,占四三%;
相反地,小学时排在七到十五名的学生,在进入国中、高中后,名次往前移的比率竟占八一?二%。
「第十名学生」潜力无穷
于是周武提出所谓「第十名现象」:
第十名左右的小学生,有着难以预想的潜能和创造力,让他们未来在事业上崭露头角,出人头地。
这里所指的第十名,并非刚刚好第十名的学生,而是指成绩中庸的学生。
根据周武解释,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受老师和父母的关注不那么多,学习的自主性更强、兴趣更广泛。
至于名列前茅的学生因为得到父母、师长过分关注,过分强化学科成绩,反而扼抑了潜能和学习自主性。
这个研究结果,触及了基础教育的症结:究竟是分数重要,还是学习力重要?
经由大陆媒体争相报导,「第十名现象」引起广大回响,从省教育单位到学校,从学生、家长到专家……,透过网络不断转贴,余波甚至荡漾到了台湾。
联电发言人刘启东三、四年前到大陆出差,被当地同事热烈讨论「第十名现象」,激发探索的兴趣。
这研究也呼应着他个人的成长,这位曾被全球外资法人票选为「亚太区第一名」的半导体分析师回想自己的历程,一直以来最好的名次也就是第十名。
刘启东说,他不是不念书,而是不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念书。
读书时的第十名、职场上的第一名,刘启东是「第十名现象」的典型代表。
不过,周武的调查,在周延度上仍有争议处。
专门研究青少年行为的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齐殷认为,毕竟孩子的发展是不断地变化,
严谨的方法必须是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历程做纪录,而不是取几个时间点的学业成绩做比较,这过于随机。
尽管如此,「第十名现象」的研究,丢出了两大观点:
其一,考第一名有用吗,名次有多大价值?其二,读书时代学会什么,才具有永续竞争力?
考试,是考人类已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观点,李远哲的看法是:「考试是考不出到底这个人有多大的能耐。
考试考的是人类已经解决的问题,别人都已经去做了,老师从来不去考老师不会的事,他怎么会去考他不会的事呢?」
因此,「当你把所有时间放在考试,你一辈子就会被糟蹋掉,」
今年三月二日,他在一场对台大学生的演讲上「生活在急速转变的世界里」,对未来的社会菁英提出警告。
考试名次既然价值性不大,究竟什么才能产生价值?
李远哲说,五十年前,父母亲希望孩子进到大学后可以学得一技之长,然后靠一技之长走遍天下,这在过去是行得通。
但现在的社会,如果还想可以靠一技之长走遍天下的话,他会说:「时代不一样了。」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面,很多重复操作的工作都已经被机器人取代了。
留给人类做的事情,往往是变化多端或是令人惊讶的事情,这需要拥有能够适应变化的智慧。
他分析自己的历程,过去累积的很多知识,随着岁月都慢慢地忘掉,没有多大用处,
但是很有用的是:「自己学东西的习惯,是一辈子享用不尽的。」
分析学习力,可以进一步探讨人类的学习动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系教授Carol Dweck分析,学习动机来自两种目标:
学习目标(learning goal)和表现目标(performance goal)。
「学习目标」指的是,打从心里想要让自己变得更棒,事情做得更好而产生学习动机;
「表现目标」则是指,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厉害,避免别人觉得自己没用而学习。
属于「学习目标导向」的人,对自己有兴趣的事物充满学习兴趣,他们会选择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且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属于「表现目标导向」的人,则很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会努力求得好成绩。
但是这种人如果遇到自己做不来的事,就会拚命逃避,以免因为失败,被人家瞧不起。
动机强,中庸生也能靠续航力得标  
政大教育系教授吴静吉解释,一个孩子会用功拿好成绩,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学习得很有兴趣,很有学习动机。
名次也是学习动机的一种,如果学习动机和表现动机都强,这样的孩子未来的学习力仍能持续;
但如果是表现动机强但学习动机弱,这样的孩子只能拿到当下的第一名,不具有学习续航力。
至于学校成绩比较中庸的学童,有很多就是属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
因为拥有学习力,即使小时候成绩不突出,靠着续航力未来表现越来越好。
台北县新庄国小校长吴顺火指出,所谓的学习力来自「先天属性+后天属性+努力」,先天属性指的是孩子的性向;
后天属性则需要父母认知到孩子的先天属性之后,给予引导和支持。
可惜的是,吴顺火观察大部分的家长,总是往相反的方向走,他们要求名次、要求名校,以为这样未来就能成功,「如果后天不引导,甚至打压,孩子的先天属性是会消失的!」
考试、排名 都是自信杀手
拥有耶鲁硕士学位的建筑设计师黄永洪,从小成绩都只求及格。
记忆中,除了小学一年级考过第四名之外,后来几乎对名次不再有记忆。
「考试、排名都是在打击你的自信!」黄永洪非常庆幸自己在澳门求学,不但没有联考压力,反而得到父母、师长的支持,建立他对建筑、美感的自信。
「我的自信来自一种幸运,」他说,国小时候虽然也曾经因为考不及格被爸爸打小腿肚,但其实他父亲也只要求及格就好。
中学时候黄永洪每年暑假都跑香港,拿着相机拚命把喜欢的房子拍下来,当时他不知道原来盖房子可以是一门学问,纯粹就是把相片收集起来欣赏。高中的班级墙报比赛,给了黄永洪第一次验证自己能力的机会。
他费尽心思,用柏油、麻绳、金属做墙报,三年下来为班上拿下九次的冠军。
到今天,他的柜子里头还收藏着一面奖旗——奥华中学一九六五年班际墙报比赛冠军。
黄永洪对艺术的喜爱因为墙报比赛而更加热烈,他到旧书摊翻阅国外的建筑杂志、上课时候低头画着自己的梦想之屋。
有一回,荷兰籍神父看到他上课在画画,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建议他以后念建筑系。
「建筑耶!」那是黄永洪生平第一次听到这个字architecture,以前他就只知道房子,黄永洪太兴奋,他一直以为画房子只能偷偷摸摸,没想到竟然有大学可以正大光明画房子!
黄永洪对建筑的无穷学习力来自不断实做(墙报比赛)与师长(神父)的鼓励,所培养出来的自信心。
这连他申请耶鲁大学建筑研究所被拒,都没能把他打倒。
「我当时简直发狂!」黄永洪不相信自己没有录取,立刻又准备了一本作品集,
请英文比较好的弟弟黄永沃帮他写信给系主任。
一个礼拜后耶鲁回信,原来是秘书弄错了,他终于如愿踏入耶鲁的殿堂。
有目标的人,才能管理信心
宏?集团、智融集团董事长暨首席顾问施振荣的母亲从来不要求他的名次,
但他懂得自我设定学习目标并且找到学习方法。
施振荣说,每个人都要设定目标,但必须是有挑战而且达得到的,这样才能建立起自信。
「人生最重要的是管理信心。」他认为,小孩子还不够成熟的时候,是没办法承受太大的挫折的,
所以很多事情只要马马虎虎就好,重点是抓住一个大原则。
例如,「要更好」是施振荣的大原则,所以他经常为自我设定目标,要求自己一定要有进步,但不一定要考一百分。
就他观察,过去成绩很好的同学,因为对成绩的得失心太重、压力太大,反而没有机会去发展人际关系。
学习的态度,是求学的基本。
父母不该是培养第一名的孩子,而是培养孩子成为学习目标导向的人,这才是给孩子一辈子的礼物。
全力拚读书,会产生排挤效应「人生是长跑,不应该拚命读书赢了上半场,下半场就没了持续力。」专研资优教育的师大特殊教育系教授吴武典比喻,第一名的学生如果为了维持第一,把所有的资源都拿来读书,自然会排挤掉发展人际关系、领导力或是其它兴趣的机会。
父母以为考第一名就等于能考上好学校,而考上好学校又等于未来能出人头地,如果一再这样画上等号,忘了培养孩子成为有学习目标的人,可能留下遗憾。
张文瑜,三十二岁移民美国的家庭主妇,儿子才六岁就开始上滑雪课、潜能开发课。
「我很怕他跟我一样,所以要让他多学、多玩!」
童年时代的张文瑜,是个「第一名学生」,小学四年级已经戴上厚重的眼镜,国小到高中累积的奖状塞满两大本资料夹。
「我的目标很清楚,就是要第一,」问题是张文瑜不算资优,读书的时间经常是别人的好几倍,
每次都是尽到最、最、最大的努力才拿到第一。
同学呼朋引伴出去玩,张文瑜一定是窝在家念书。
张文瑜没有不快乐,因为父母以她为傲,「只有拿第一,他们才会继续爱我!」
大学联考张文瑜没有上台大外文,生平第一次让父母失望。
第一次遭受重大挫折,张文瑜几乎无法承受,她抓狂似的放火烧高中课本,还好父亲及时灭火。
街坊邻居耳语:他们家小孩读书读疯了!
放火事件让父母不逼张文瑜重考,但是上大学后她顿然失去目标,不知道为何要读书,「同学都只希望不要被二一,老师也不要求第一名!」
张文瑜不敢让同学知道自己过去都是第一名,每当大家谈论起高中、国中的事情,她都借故走开。
更挫折的是,同学会跳舞、会唱歌,这些却从来不曾出现在张文瑜的生命中。
「过去的已经不可能弥补了!」人生的目标在大学变得越来越不清楚,总是在羡慕别人的情绪中度过。
大三上学期张文瑜就嫁为人妇,直接从学校踏入家庭,因为她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在社会上找到好工作,
举家移民美国更让她松了一大口气,因为不会再有亲戚问起她小时候的辉煌战果、更不会有碰到同学的尴尬。
她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让孩子过一种和自己截然不同的童年。
耶鲁大学心理系教授罗伯.史登堡(Robert J. Sternberg)是美国研究智慧方面的大师,他提出「智慧三元论」——成功智商包括:分析能力〈analytical intelligence〉、实务能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创造能力〈creative intelligence〉。
并认为只重视智力的「成绩评量方式」是偏差的,这类评量方式只测量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却没有分析到实务能力及创造能力。
也因此,根据罗伯.史登堡的论点,学业能力只代表「今天」的成功,无法保证未来的成就。
激发孩子去「赢未来」
现在许多教育制度已经越来越能肯定多元价值,包括体育优秀的学生也能拿县长奖,吴顺火说,德、智、体、群、美五个面向都设县长奖,彰显的就是多元价值,不会永远都是考试最厉害的拿奖。
小学的名次也只排到第五名,第六名是进步奖,其它学生都是第七名。
这样的方式让许多父母、学童喘了一大口气,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齐殷就说,就算孩子是最后一名我也不知道,真是太好了!
分数不能代替经历,文凭不能代替文化和智慧,「绝对不能以小看大,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随时随地都有机会!」吴齐殷说,许多成功人物的成长经历都说明,名次和人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父母应该保护孩子智慧的火花,而不是拚命给压力。
「考试争第一,是投资现在,教育是要投资未来。」吴武典认为,「第十名现象」的主要意义,是「观念上的暮鼓晨钟」——即使不是名列前茅,成绩中庸的学生还是有无穷潜力。
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成绩真的不能特别反映出什么,孩子的未来路很长,变量是很大的。
正如前教育部长黄荣村所说:「他还在学习,你要他赢什么?我们要让他去赢未来!」.

TOP

引用:
原帖由 xinger300 于 2007-3-15 14:28 发表
我认为智商是一方面,情商更重要,我周围的事实太多了,现在高中时同学联系较多,现在情况如何呢?
     当时公认的学习天才后考入复旦,但现在一家内地只是一个副主任科员.还有一位女同学,高中时脑子相当聪明,大学考 ...
现代人的成才路有千万条,你的故事让人感到挤不上独木桥还有小舢板,呵呵!.

TOP

引用:
原帖由 shuaishuaimm 于 2007-3-17 17:16 发表
与149都妈同感:"如果我的孩子这样,那是我教育的失败.如果大家的孩子都这样,那是我们国家的悲哀."
上了WW见了若多的硝烟,二个截然不同的阵营所发出的声音也常会让自己去比较以前最好的与不那么好的那 ...
有同感,过去没上旺旺网前,心里也是打算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认为将来考大学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哪怕是读个硕士、博士,但人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不是光会考试就行的。可是上了旺网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成了另类,怎么社会还是没有进步,仍然像我小时候那样,家长只关注分数和名次?
而事实上,正如你说的,过去成绩中游的同学,现在在社会上发光发亮的占多数。
至于人怎么样才算成才、幸福,虽然各人观点不同,但社会已经有了一个评判标准。有能力过上好日子的人,不大会只安于在街头扫地,说金钱至上也罢,说俗气也罢,除了少数利用不正当手段发财的,大多数人的财富还是跟个人的能力和智慧成正比的。在大多数人对你不全面了解的前提下,人们也只能根据你的职务、财富来判断你的成功与否。没必要不承认,这就是现实,虽然很俗,尤其在国内更是这样。.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