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尔街日报登了一篇关于中国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法的文章,得到了大家的注意: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4111504576059713528698754.html
谈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这篇“华尔街日报”文章引起了我们这些中国家长的注意,也引起了很多美国读者的注意,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就像周立波的秀,或者唱一首老歌,之所以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并不是因为它说出了新的东西,而是因为它将我们经历过的和知道的整理出来,让我们感到亲切,有同感,所以“有话可说”。无论你已经做父母,还是将要做父母,类似这样的讨论会促进我们思考,也会让我们成为“有意识”的父母,be aware is important for parenting.
• "Pushing", "Educating", "Not Educating", 这些文字虽然在字面上有正面和反面的含义,但是在实践中,却是非常难以把握的分寸;有时你觉得是在“educate”孩子,但是可能在外人看来你在“push”;就如任何职业,分寸的掌握需要经验,需要犯错误,需要总结,需要反思。好在教育孩子不是在vacuum 中进行,配偶之间可以交流,孩子和家长之间可以交流,每家有每家的分寸,但是好的Parenting是孩子和家长的感情紧密,孩子的成长明显,家长在Parenting 过程中一起成长,大家都享受这个过程。
• 哪一个文化都有比较Driven 和Lay back的家长,不同的是某些文化多一些前者,某一些文化多一些后者;美国文化对sports的投入和中国文化对学习的投入是不相上下的,关键是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在社会中找到各自的位置,一代传一代,就成了“Stereotype”。但是每一代总有那些人希望对自己的文化背景作些改变,甚至是彻底反叛自己的文化,这会在他们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来,也会在他们的parenting中反映出来。于是你就看到有许多在美国的中国家长让孩子参加baseball, 有许多美国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业。
• 和上一点有关联的,我一直搞不懂的就是其实其他文化中也有像中国文化一样地对学业很重视的,为什么我们不见他们出来标榜他们的parenting is superior呢?比如犹太文化,他们对学业的追求不亚于中国文化,而且他们的孩子有那么多拿诺贝尔奖的,他们的parenting为什么不在WSJ上呢?如果有谁有关于犹太文化如何教育孩子的,请与大家分享。
• 关于中国孩子弹钢琴这一stereotype, 和大家分享我个人的经历。在儿子5岁的时候,我和先生开始考虑让他接触乐器。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吉他。先生开玩笑说,会弹吉他的男孩长大了比较酷,容易找到女朋友;而我也非常想“反文化”,不想让儿子成为另一个会弹钢琴的带有中国血统的孩子;我们买了吉他,带儿子去找吉他老师,被劝说去学钢琴。原因是:孩子不识谱,钢琴是最直观的识谱工具;钢琴一个键一个音, 比起弦乐,孩子更容易掌握;孩子往往对钢琴更加有兴趣,是最好的音乐启蒙工具。而其他乐器,可以在孩子对音乐有了些基础之后,再学习。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许多成人可以自学吉他。虽然很多家长并没有走过我们这个“希望学习吉他,然后转回到钢琴”的过程,但是家长之间的互相学习,让许多parenting方法约定成俗,即使不了解其中的原委,包括学习钢琴。儿子在纽约学钢琴的时候,学生的文化背景非常不同,只有个别的中国孩子。只不过我们中国人多,同样的比例,我们的人数就多;另外中国家长更加有跟风的习惯,这和我们受的教育也有关,所以我们的parenting也就比较容易雷同,这样才会有WSJ的文章。
• 孩子生下来,不是野草,靠自然生长,除非非常幸运,否则hard working肯定不在他们天生的“字典”里的。但是请看一下现在的社会,如果不是hard working, 就连基本的生活都会成问题,不要说success了。所以区别是,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在他们可能不愿意的情况下,就希望他们hard working 呢,并需要家长和他们一起work hard; 还是在孩子长大之后,意识到hard working 的必须性,再不得不word hard呢?no easy way out, the moment you decide to bring the child to this world, sooner or later, you have to educate them, or somebody else will. 这又是一个“度”和“分寸”的问题了,每家有每家的经验,没有统一的对和错。
谢谢。
[
本帖最后由 上戏合作园 于 2011-1-13 10:4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