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留学] 不当程序猿的黑带三段,他要当音乐家(数学与音乐双学位)

不当程序猿的黑带三段,他要当音乐家(数学与音乐双学位)

本貼为转帖




8月17日,16岁华裔女孩田田将在上海音乐厅开钢琴独奏音乐会。先后师从钢琴家韦福根、秦川,以及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卡普林斯基(Vedakaplinsky),小小年纪的她,已是第三次在上海开独奏音乐会。

如今琴童很多,能开独奏音乐会的并不多。


本以为田田将在音乐的道路上就此发展下去,她却说,“我要去考综合性大学,主修应用数学和音乐双专业。”

钢琴,仅是这个女孩众多特长之一。

除此之外,田田是纽约威郡青年交响乐团小提琴首席、校数学队队长,获得全美英语教师作文大奖、伦斯勒大学数学和科技奖、大纽约地区英文拼字比赛第一名……

与田田和她的母亲聊足整整4个小时后,记者发现,田田的故事不只说给琴童听。当留学日益低龄化,当许多人把低龄留学称为“逃离”,田田在美国的求学和成长经历,真实展现了美国中学教育和中学生活的另一面:学生疯狂学习,每天甚至只睡4个小时;他们课外活动丰富,特长“傍身”;家长们关注教育,90%的家庭不惜重金聘请家教……为了考名牌大学,为了培养孩子,美国家庭拼了。

分层教学,从进校那一刻开始

不只中国高中生读书辛苦,美国的高中生也很辛苦。
他们一年要背超过112磅(约104斤重)的课本;要熬夜,泡图书馆写论文;努力学习,在分班考试中表现突出,进入“提高班”。

纽约近郊的斯卡斯代尔小镇风景如画,这里除了有小野洋子与约翰·列侬的故居、一年一度的斯卡斯代尔汽车公益秀,还有一座知名的公立中学斯卡斯代尔中学(Scarsdale School)。每年,哈佛、耶鲁等常春藤盟校的招生官们会如期而至,到校招生。

2008年,12岁的田田考入音乐名校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预科部,这是为优秀琴童设立的周末学校,不少孩子自此远离了全日制学校,一心为考音乐学院而努力。不过,田田的父母却决定在周一到周五,把她送入斯卡斯代尔中学。
这个决定让她得以在数年后目睹美国中学生活的疯狂、压力和快乐,也让她锤炼成既全面发展又有突出专长的人才。

竞争,始于开学第一天。

2010年,田田进入斯卡斯代尔中学高中部。进校第一天,分班考试!原来,学校将对数学、科学、第二外语等科目实行分层教学,光数学就有五个等级的班,自幼成绩突出的田田每个科目都考上了最高等级。尽管如此,这种分班考试是她始料未及的,倒是她的母亲左贞觉得似曾相识。

“我们总认为美国教育很轻松。老实说,美国的小学教育几乎是让孩子在玩乐中度过的,但到了中学,压力一下子变大。从分班举措看,谁能否认,竞争其实早在孩子上高中前就开始了。”

和许多美国高中类似,斯卡斯代尔中学要求学生必修数学、英语、科学(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历史等。尽管下午3点就放学,但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作业。有一次,田田花了整整3天完成一份17页纸的小论文。起因是历史老师在课上播放了关于“奴隶制”的三部电影,并据此布置论文:“这三部电影是如何反映美国奴隶制这段历史的?”

中学生写论文要达到什么水准?曾有学生洋洋洒洒地就某一事件写了很多认识,结果被老师痛批。“没有自己的观点,仅仅是材料的堆砌!”

田田的书包总是很重,因为除了六七门学科的教科书,还有其他必读书和选读书。比如,英文老师会让大家精读小说,如果你选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惨了,600多页。有人曾测算,美国高中生一年要背112磅的课本,约104斤重。

有时老师甚至不上课,让学生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写论文。“答案没有正确或错误,只是你得有insights(见地),并且自成逻辑!”田田重复着老师的口头禅,美国教育从小强调批判思维,学生压力巨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死记硬背”。
“尽管老师说记时间段就可以,但到了考试时,七八十道选择题,答案都很接近……”见识了SAT2历史科目中大量的选择题,美国学生明白,必须乖乖“背历史”。

除了必修课,美国的中学生还须应对大量的选修课。相较国内课堂,美国的中学给学生提供选课自由度更大。比如二外,就会开设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等多个语种,供学生选择。

有人就在3年里学了三种不同的语言,目的是为了每学期都得到好成绩语言入门时总是简单的。

虽然不是所有人愿意吃苦,但这不妨碍少部分人会连续三年选择艰深的拉丁语。事实上,当大学招生官拿到成绩单时,不仅看“分数”,也看“科目”,看学生是否选择了所在学校最难的课程,是否愿意挑战自己,并获得好成绩。

拼教育,美国家庭不输给中国家庭

到了大学申请季,竞争变得隐蔽,但更为骇人。老师会提醒学生,不要互相交流申请学校的信息;有的家长在超市遇见会装作不认识,谁都不想告诉对方,我的孩子报了什么学校,以免引来“同伴竞争”。

今年,田田11年级,进入学校的“荣誉协会”,这是美国中学里的一个特殊组织,只有入学两年各科平均成绩达到全A的学生才能参加。协会有项明文义务,即会员自动成为“学生导师”,为同学义务指导作业。在美国教育中,“服务他人”的意识一再被看得很重。

当然,协会不只有义务,也有“权利”。
在许多学校,荣誉协会成员即是“名校候选人”。
每当名校招生官到校时,会让校方打印一张平均成绩排名在学校前20%-30%的学生名单,而这往往就是荣誉协会名单。据此,在美国家长圈里,“荣誉协会”是绝对值得一提的谈资。

数据显示,由于申请人数增加,常春藤盟校的录取率已经连续多年走低。今年,哈佛收到34302份申请,录取2032名,录取率为5.9%;普林斯顿收到26664份申请,录取率7.9%,皆是两校历年最低水平。

“许多人说,在美国考大学很容易,的确,全美有3000多所大学,几乎可以做到‘全民上大学’。但,如果不是名校毕业,就业依然困难。”左贞有三个女儿,田田是老二,大女儿前年被常春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老三还在读初中。
这位新移民敏感地察觉到:为了孩子的前途,美国家庭拼教育的劲头丝毫不输给中国家庭。

在田田的高中,几乎90%的家长都给孩子请了家教。周末,孩子们流连在各大家教培训班。而家教价格不菲,一节课,一小时,得好几百美金。

与中国的学生需要应付期中、期末考试不同,美国的考试次数更频繁,并且每次考试成绩,都与“前途”相关。

比如,AP课程会在高中高年级时陆续开出,由于课程难度相当于大学一年级课程,通常是“有条件入读”:大部分高中要求学生前两年的平均成绩达到A,甚至A+,才有资格选择AP课程。而这意味着,在前两年的学习中,一次考试失误,就可能让平均成绩从A滑到C,从而与AP课程无缘……

在这种环环相扣的评估体系下,孩子们对每项作业、每次考试都格外看重。“许多美国家长从小就带着孩子去运动,让他们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多年后我才知道,他们是通过运动培养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吃苦精神。”左贞说。
也有人承受不住压力,去看心理医生。在美国学生中,这很流行,一旦医生认为孩子有注意力障碍,他们的考试时间可以翻倍……学校关于公平原则的考量,也让不少学生通过“表演生病”骗取更多的考试时间,为了更好的学业表现……

求“亮点”,疯狂投入课外活动

美国的中学早晨8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乍看起来学生学业挺轻松,但现实是,很多学生每天凌晨一二点睡下,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除了完成作业,他们把大量时间投入课外活动,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亮点”。

田田的生活很忙碌,除了周末要去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每天练琴外,她的课余时间被各种活动填满:办校报,采访、写稿;参加网球训练,每周1小时;和同学创建社团,去社区为植树筹款;此外,还有她最喜欢的校数学队训练,在男生居多的数学尖子中,她是难得的女队长。

每周放学后,田田都有一两次集中训练,做各种怪题难题,还要外出参加大大小小的比赛。田田带领的团队曾夺得当地100多所中学参与的数学比赛第一名。

此类校园俱乐部在美国中学里非常流行,主流的俱乐部有辩论队、奥林匹克科学社团,校报,数学队等。它们往往采取积点制,俱乐部成员要通过比赛次数和比赛表现积攒“积分”。通常,校际间比赛比较频繁,但只有攒到相当积分的会员,才有资格代表团队参加州际甚至更高级别的比赛;如果积分一直不足,意味着淘汰。

有时候,参加俱乐部或社团的压力甚至超过学业。田田的好朋友参加辩论队,几乎每周都要比赛,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准备材料、反复修改辩词。有的同学参加奥林匹克科学社团,比如开展“基因”研究,这比课堂学业还要艰深百倍。

这些课外活动都在下课后,时间至少两小时,进入决赛后花费的时间更多。学生们回家最早是吃晚饭时间,有时是七八点,然后再投入作业。“晚上12点睡觉算早的,凌晨一二点睡觉是常态。”

田田的周围,几乎所有人都过着这样的忙碌生活,而这种氛围,又促使着每个人追求各自的兴趣这是美国中学的文化,当然,也夹杂着美式“高考(微博)指挥棒”效应。

数据显示,今年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中,SAT阅读、数学和写作成绩超过700分的申请人分别为14000人、17000人和15000人,另有3800人从所在高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当同学们在成绩上难分胜负时,课外活动成为竞争的又一个战场。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在美国大学申请表上一直有“特长”栏,学生不仅需要列出特长,表格下有“得奖地区:州、全国、世界”的等级提示。如果不是成绩斐然,不算特长,特长必须“与众不同”。特长栏空白的学生,基本不可能被名校录取。

“很多美国孩子从小就参加各种活动,其实是为了发现自己的擅长点,这样一来,他们兴趣爱好很多。但必须承认,要找到自己真正的专长,并不容易。”左贞说。

田田的数学老师在听完她弹奏时,曾感慨,“看着你的两只手快速地键盘上飞舞,就好像看你在解数学不等式,左右开攻!”数学、音乐是田田的兴趣所在,也是她的“擅长点”,她无疑是少数的“成功学生”。可在这种教育生态下,也有人坚持不了,几近崩溃,“有的同学会跑到老师办公室大哭,但其实他们的成绩也不算很差……”

有人说,正是美国教育的这种特点,让学生发展了许多兴趣,并且在选择专业时会考虑“融会贯通”。也有人看到,美国学生对此感觉压力巨大,嗑药、骗心理医生的伎俩愈演愈烈。

阳光之下必有阴影,对一心送孩子出国的中国家长而言,有必要了解的是,真实的美国留学,不只是在中介交30万元保证金那么简单。就算能进哈佛、耶鲁,赴美留学根本不是“逃离学习苦海”的出路。

在美国学习,没有捷径,无法突击“优秀”,这是个常识。常识。常识。

[ 本帖最后由 悠优 于 2016-10-15 16:00 编辑 ]

TOP

我家小盆友也是走数学与音乐双学位道路,很辛苦,其艰辛深有体会。当然也有很牛的孩子学得很优秀。旺网人才济济,应该都比较厉害的。

TOP

美国教育很“美”?那是误读!

美国的中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许我们真的有太多误解。

最近,一批早期的中国移民家庭开始在网上抨击那些三流写手、短期到访者和交换生构建的“美好中学”图景,并斥之为“不负责任,哗众取宠。”

当留学日益低龄化,我们或许真有必要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中学生活。

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曾获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从2001年秋季开始,他花了一学年时间,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点”。他在这所学校听课,和学生聊天,采访学生和老师们,还在这个学校教一门论文写作课,甚至也亲自参加考试。

一年的体验,让他写成一本书,书名叫《梦想的学校》,此书在2003年出版,全书近400页,只有3大章,他在长达188页的第一章用了这样的长标题:“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

这本书描述了惠特尼高中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

有人说,惠特尼高中并不代表美国所有高中,惠特尼的高中生也不代表全美高中生。但是,田田母亲左贞女士一直对我强调:“直到现在,许多人依然在误读美国的中学生活、美国的中学生。事实上,美国有一大批学生刻苦努力,成绩优秀,追求卓越。

中国卓越在分数上,
美国卓越在能力上,
但都要求卓越!

TOP

另注:跨学院的,是双学位。例如: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同学院的两个专业,是双专业。
不同学校有差异,大致如此。

TOP

引用:
原帖由 悠优 于 2016-9-17 12:57 发表 \"\"
我家小盆友也是走数学与音乐双学位道路,很辛苦,其艰辛深有体会。当然也有很牛的孩子学得很优秀。旺网人才济济,应该都比较厉害的。
你孩子现在在美国在读双学位吗?好佩服!

TOP

回复 5楼狗妈 的帖子

是蛮紧张,经常是实验室冲出来直奔去音乐厅,白大褂里预先穿好了小礼服 。。。

TOP

唉,我家小囡囡还需要更多提高呀,人家牛人都应付自如完全不在话下,真心佩服哇。。。

TOP

小悠好赞的

TOP

回复 2楼悠优 的帖子

你小孩大几了?真不容易。

TOP

回复 2楼悠优 的帖子

我儿子钢琴和萨克斯留学后就放羊了,花花女孩纸时派派用场。学了快10年了,就这么放弃了。儿大不由娘啊!
所以真是佩服你小孩!

TOP

回复 10楼狗妈 的帖子

哈。还有侬福气,侬的少爷既花到小姑娘又寻到工作,样样落实到实处是最好。我才是真心佩服啊。
旺网人才济济真的很厉害呀

TOP

引用:
原帖由 kevinsam妈妈 于 2016-9-22 08:43 发表 \"\"
小悠好赞的
谬赞啦。小盆友的日子都紧绷绷的,暑假也在忙实习和演出,听导师讲座看大师演出,忙。

TOP

回复 6楼悠优 的帖子

TOP

回复 13楼蔷薇花 的帖子

谢谢花花。继续讲一个跨学科的人。

TOP

不当程序猿的钢琴家





2013年伊丽莎白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得主:俄裔以色列钢琴家Boris Giltburg。
被誉为“当代李斯特”的他曾在许多国际比赛中得名,
包括2002年桑坦德大赛一等奖、观众票选奖;
2011年鲁宾斯坦大赛第二名、最佳古典协奏曲奖。
2013年他在布鲁塞尔赢得伊丽莎白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将他的音乐生涯带到全新境界;
同年他获得全英古典音乐奖的乐评人奖项。


学数学与音乐的技术宅文青

TOP




他表示“获奖”仅仅是一个音乐家进入职业领域的一块敲门砖,一张入场券,它让你拥有了一些大牌音乐家、乐队合作的机会,并在观众面前展现自己最好的状态。

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日后能不能走得更远就要取决于你的天分和努力。
所以“获奖”并不意味着从此扬名立万、衣锦还乡,它只是你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刚刚与Naxos签约的鲍里斯,之后将会与唱片公司开展长达数年的录音计划,曲目涵盖德奥经典,和与他最有文化渊源的俄罗斯作品;而紧锣密鼓的演奏会行程中也会见到法国曲目。
面对如此高压忙碌的规划,鲍里斯与其将之视为压力,不如说他对此感到非常兴奋,因为他比任何一位观众,都要更期待见到自己将如何表现这些曲目。

TOP





钢琴家鲍里斯还是位业余摄影师,
而且精通五门语言,
没事就翻译一下诗歌,
还曾经要把《小熊维尼》全集翻译成希伯来语出版。
这项工作也在继续中。。。

TOP

回复 16楼悠优 的帖子

有没有发现,跨界的小朋友会比专业的更有“出息” ?
可能是跟他们看事物的眼界不同,思路更宽广。

TOP

回复 18楼Michael老妈 的帖子

我不知道什么是有出息呀。。。国人听到小孩纸学数学哒,不是都摇头的嘛,如果说学音乐,那不是更没出息了嘛。。。我还真的没想过关于出息这个事。。。说的是自己。

TOP

回复 19楼悠优 的帖子

大概意思是玩的(。・∀・)ノ゙嗨,玩出味道吧。

TOP

回复 20楼Michael老妈 的帖子

最近一直在想这出息问题呦 隔壁帖子说花街工作是一种成功。偏偏我家这个不屑。而且,目前两个不相干的学院她都喜欢,成绩也好学校給奖励通知的。两个学院她都入专业了。她好像目前只是乐学还没想有些事儿,也挺傻傻的。可能是太忙了。

TOP

又一个跨学科的孩纸



来自哈佛
然而,17岁就签约百代,将小提琴玩得很深沉啦
是个表面上很时髦内心古典的,黑带三段的武林高手,他,最喜欢呈现給你的除了肌肉更有美好音乐。。。。



很棒

[ 本帖最后由 悠优 于 2016-10-15 15:58 编辑 ]

TOP

曲风很温油的黑带三段

TOP

是一个来自日本的乐手。



如今的小盆友都好强大啊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