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续3)

高效能父母的21个教子习惯(续3)

第7章 “你还小,让我来帮你!”──不必要的帮助阻碍了孩子智慧和性格的发展

1、蒙台梭利的一篇观察日记
 一天,孩子们围成一圈,有说有笑。圈子中间放着一个水盆,盆里漂浮着一些玩具。

  学校里有个刚刚两岁半的男孩。他独自一人站在圈外,看得出,他充满了好奇心。我饶有兴趣地在远处观察着他。他开始慢慢走近其他孩子,想挤进出,但他没有力气,挤不进去。于是他仍站着看着周围。那张小脸上流露出来的思想非常有意思,当时我要是有个照相机把他拍下来就好了。

  突然他的目光落在了一张小椅子上,显然,他决定把椅子搬到这群孩子的后面,然后爬上这个椅子。他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露出希望的神情。正在这时,老师走过去蛮横地(她可能会说是轻轻地)抓住他,把他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他看水盆,还说:“来,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小家伙虽然看到了那个水盆和漂浮物,可是他脸上原来那种使我觉得非常有趣的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一种“相信别人会替他做事”的孩子的那种呆滞表情。

  这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一篇观察日记。

  尽管这个小孩终于看到了漂浮的玩具,但他却没有机会体验成就感。本来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征服障碍,从而获得自我实现的快乐。然而这个机会却被老师在无意中剥夺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是激励人的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动力。人有不同层次的需要,从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到社交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最高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就要求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当实现了目标,他们会感受到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哪怕是很小的孩子,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回到文中开头的孩子,“看到那些玩具”可以带给他快乐,但如果允许他使用智慧、尽自己的努力才能发展其内在能力,可以带给他狂喜。而老师并没有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和表情,在小家伙努力尝试而且快要成功的时候,老师不分青红皂白,终止了他的努力,阻碍了他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我们常常觉得孩子的成长过程非常神奇,刚出生的孩子似乎什么都不会,但一两年之后,他们学会了很多事情。他们是通过什么来获得外界的信息的呢?3个月以前的孩子,四肢运动能力还没发展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探索世界。研究表明,这个时期的孩子通过嘴和舌头来探索外界的事物。一组实验设置了两种情况,婴儿的周围没有玩具,和婴儿能看到眼前有玩具。观察结果表明,在有玩具的情况下,婴儿更加频繁地伸出舌头,而且两眼盯着物体。这就说明了2个月的婴儿都有探索欲望。还有另外一个实验发现,3-4个月的婴儿,虽然他们能够伸手来够玩具,很多时间,当他们拿到玩具以后,还是把他们送到嘴里。他们通过舌头来感觉物体的质地、材料等等。等他们稍微再大一点,就会用手的触摸来学习物体的性质了。

2、儿童不可能通过无所事事而发展成一个高度智慧人

  上文所说的只是两个很小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儿童所从事的都是些积极的“工作”,无论看、听、还是触摸。通过感官和运动,儿童认知外界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行动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成长的第一步。

  所以,只要对孩子没有伤害的行为,父母就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不是喜欢啃玩具吗?父母不要制止他,而应该把玩具清洗干净,提供安全的玩具给孩子啃。孩子刚学会爬或者走的时候,不是喜欢东摸摸、西摸摸吗?父母不要制止他,让他到处去探索,但父母要记得提供安全的环境,比如,把危险的东西拿走,或者把插座等电源盖起来。只要不涉及安全,父母就让孩子自由地行动。

  另外,父母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对成人来讲,儿童对那些琐碎的或毫无用处的东西那么感兴趣,实在是稀奇古怪,甚至不可理解。比如,当一个儿童发现桌布歪了,他就想桌布应该怎么摆平,他表现出自己最大的耐心,慢慢地试图弄好它。这对于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是一种令人兴奋的行动。这时,成人要避而远之,不去制止和妨碍他的努力,保护他体验成功的机会。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喜欢“包办”。他们在孩子的探索范围内设置障碍:他们试图替孩子洗手、穿衣;抱着他们或用小车推着他们到处走动;每天整理孩子的房间而不让孩子插手。我们常常听到父母在对孩子说:“别跑。”“别乱动。”“我来拿吧,你会打坏这只杯子的。”“你去听儿歌吧,我来整理被子。”缺乏儿童心理发展知识的父母,不理解孩子的需求,往往出于“爱孩子”或者担心孩子受到伤害,而推迟了孩子感知世界、开发智力、发展自我的时间进程,错过了宝贵的发育敏感期。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就是溺爱。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办孩子的所有劳动;二是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溺爱孩子的父母,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自私。许多父母可能难以接受,自己对孩子的溺爱怎么可能会是自私的结果呢?

  其实,这种自私表现在很多方面。正如上一章所说,当孩子面对困境时,考验的是父母的勇气而不是孩子的勇气。也就是说,父母常常比孩子自己更不能接受孩子受到的伤害(即使这种伤害其实很微小)的事实。因为父母自己的心理承受不了,所以他们就设法阻止和限制孩子的行为。

  成年人常常本能地试图改变孩子的生活节奏使之适应自己的生活节奏,这是父母自私的另一种表现。当我们必须跟一个局部瘫痪的人一起走路时,我们就会感到十分痛苦;当我们看到一个患有中风病的人用颤抖的手缓慢地把杯子举到嘴唇时,他的蹒跚动作跟我们自己自由灵活的动作之间强烈的反差也会使我们痛苦。如果我们要帮助他,我们就会千方百计用自己的节奏来代替他的节奏,以便使我们从这种内在的冲突中解脱出来。

  成年人对待孩子行为的感受与此颇为相似。父母常常下意识地努力阻止孩子进行这种自然地、缓慢地、不慌不忙的活动,他会像驱赶苍蝇似的试图驱散这种烦扰。如果孩子要梳头,父母很可能并不会为这种可贵的想法感到高兴,因为他很明白这个年龄的孩子不可能迅速地把头梳好,也不可能成功地达到出门的标准。于是,他会情不自禁地拿起梳子走过去。当一个成年人看到孩子试图自己穿衣服或系鞋带时,这种干预的情形也常常会发生。  如果别人的活动跟我们自己的习惯更接近,我们就会感到高兴。但是,当我们被迫使自己适应他人的节奏时,我们就会感到痛苦。其实,反之,孩子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作为父母,你替他们想过吗?


3、        我们不妨从适应孩子的“步伐”开始

有一天,我看到一位美国男子正带着他年幼的儿子散步。我跟在他们后面,突然发现这个1岁半到2岁的小孩,用手臂抱住了父亲的腿。这个男子站在那里不动,让这个小孩围着他的双腿转圈。当小孩做完这个游戏之后,这对父子继续缓慢地散起步来。过了一会儿,这小孩又坐到了路边,这时,他的父亲也停了下来,站在孩子身边等待。这位父亲面色严肃,但十分自然!他没有做任何不寻常的事情。他仅仅是作为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在散步。

  我们常常带孩子散步,或去公园玩耍,但我们是否能像这位父亲那样从容地适应孩子的节奏呢?不少父母把带孩子玩耍变成一件令人厌倦的繁重劳动,自己常常累得满头大汗、精疲力竭。“别跑啦!会摔倒!”“别坐下,地上脏!”“哎呀,快点啦,你怎么这么磨蹭!要我抱着你走吗?”“小心,有车!快拉着我的手!”“快来看呀,好大的一朵花!”

  溺爱孩子,包办孩子的一切体力和脑力劳动,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对父母的依赖,从而使孩子失去宝贵的独立意识和自由的权利。依赖的危险不仅在于导致软弱无能,而且对于人的正常性格也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有一个头脑聪明、技术熟练的工人,他不仅又快又好地完成生产任务,而且还能向工厂提出合理化建议,因为他具有管理和指导这种工作环境的很强的能力,他是自己所处环境的主人;当别人对他发脾气时,他会一笑了之,表现出由于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而产生的高度自控力。

  但是,当他回到家里,如果不能马上吃饭或者妻子做的饭菜不够可口,他就会大发一顿脾气。在家里,他已不再是那个能干的工人。在能够表现出他是有能力的强者的地方,他是一个安详愉快的人;然而换到无从施展的地方,他竟然变成了一个乖戾的人。

  也许,如果他学会了做汤,就可能变成一个完人。

  从这位工人的角色转换和性格转变中,我们不难想到,为什么娇生惯养的“独生子”不仅缺乏独立意识,还往往表现得飞扬跋扈的缘故。

  谁都知道,教孩子自己洗手、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过马路、自己整理衣物,比起替孩子洗手、喂孩子吃饭、帮孩子穿衣、拉着孩子的手过马路、为孩子整理衣物更加乏味、更加麻烦、更加困难、更需要耐心!但是恰恰这样,前者是一位教育者的工作,帮助孩子创造自我;而后者只是一个仆人简单机械的工作,堵塞了孩子生命发展的道路。

  在美国,半岁大的孩子就被放到了一种特制的椅子上,自己吃东西。他们把食物弄得到处都是,衣服上、脸上、地上,但很少有一个父母说:哎呀,你连饭也不会吃,让爸妈来喂你好了。在商场里,经常看见有小孩在地上爬来爬去,父母在附近看着,但很少有父母把孩子拎起来说:你看你,刚换的裤子又弄脏了!中国的家长总是羡慕美国的孩子,说他们动手能力强,创造性思维发展得好。这和他们从小的教育方式有关。美国的父母总是在很大的程度上,给孩子以自由。他们的代价无非是多洗几次衣服,多拖几次地板而已。而这样做换来的却是孩子一生的良好发展。  

  谨记 父母不必要的帮助是孩子智慧发展和性格发展的最大障碍。

  不要阻止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和行为,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了兴趣,对探索这个世界永远兴致勃勃。

第8章  一块果汁软糖的诱惑——在等待中学习克制

1、斯坦福大学著名的“成长跟踪实验”

  教室里坐着几十个年仅4岁的小孩,每个孩子面前都放着一块果汁软糖。

  老师告诉他们:等他离开后,大家可以去吃放在桌子上的那块软糖。但是,如果谁愿意先不吃,等到老师办完事情回来,谁就会再得到一块。就是说,如果孩子能够坚持等待老师回来再吃,他就可以吃到两块果汁软糖。

  面对糖果的诱惑,部分孩子决心熬过“漫长的”等待时间。为了抵制诱惑,他们或是闭上双眼,或是把头埋在胳膊里休息,或是喃喃自语,或是哼哼叽叽地唱歌,或是动手做游戏,或是干脆努力睡觉。凭着这些简单实用的技巧,这些小家伙们勇敢地战胜了自我,最终得到了两块糖的回报。而那些性急冲动的孩子几乎在老师走出教室的瞬间,就立刻去抓取并享用那一块糖果了。大约12-14年后,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这些孩子在情感和社交方面的差异已经非常明显。那些在4岁时就能够为两块糖果等待的孩子,显然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较高的效率以及较强的自信心。他们能够更好地应付挫折和压力,他们不会自乱阵脚、惶恐不安,不会轻易崩溃。因为他们具有责任心和自信心,办事可靠,所以普遍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

  但是,那些在当年经不住诱惑的孩子,其中约有1/3左右的人显然缺乏上述品质,心理问题也相对较多。社交时,他们羞怯退缩,固执己见又优柔寡断;一遇挫折就心烦意乱,把自己想得很差劲或一钱不值;遇到压力往往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对于一个年仅4岁的小孩来讲,这的确是一次精神考验,是冲动与克制、欲望与自控、即刻满足与更大满足之间反复的激烈较量。

  这就是著名的“成长跟踪实验”。心理学家米切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跟踪研究,从他们4岁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这个实验的最终结果表明孩子当初做出怎样的选择不仅从一种角度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的人生道路。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往往欲求过分。欲求过分有两层含义:一是欲求的对象过分。刚吃过一块冰激凌还想再吃一块;刚买过一个书包,还想再买一个。二是欲求的时间过分。不管什么需求,一旦产生必须马上满足。看见商店橱窗里有趣的玩具,立即要买,即使爸爸、妈妈答应回家拿钱来买,都会哭闹不已。

  孩子产生“欲求过分”的问题,表面上看原因似乎在孩子身上;实际上根子还是在家长身上。是家长“有求必应”的行为滋长了孩子的这种习惯和心态。

  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完全要靠父母的帮助,饿了,渴了,他们往往急不可待地表达需求,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婴儿用大声啼哭表达吃奶的要求,就很正常,因为此时孩子的表现是真实需要的反应。但是半岁之后,父母就应该可以跟孩子解释:牛奶还在微波炉里,等1分钟就好。不要以为他们听不懂,听多了,他们会理解的。孩子哭,就让他在那里多哭几分钟,不用过于担心。当孩子渐渐长大后,尤其是当他们学会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后,父母就更应该有意识地训练他们具有耐心,懂得等待,利用等待培养抵制诱惑和欲望的能力。

  在西方的圣诞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里布置圣诞树。我有一个美国朋友,他在节日来临的数天前,就将礼物包好,放在树底下。全家每个人都有礼物,但是通常要等到圣诞节这一天的清早才允许打开礼物。我朋友的孩子不到3岁,他知道他的礼物在哪里,他会跑过去,看一看,很高兴地跟大家说:这是给我的!但他不会迫不及待地打开。这个孩子不简单,但他家每年都是这样过节的。他一开始也哭闹过,要求马上打开礼物包,但爸爸妈妈很坚决:哭闹也没用,这礼物你要到圣诞节的早上才拿得到。礼物反正在那里,也不会跑,总归是你的。但是父母会帮助孩子度过这难熬的几天,比如,帮他倒计时,或让他每天去摸一摸礼物。总之,原则是原则,孩子必须遵守,但父母也想尽办法让等待变得不那么痛苦。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就变得有耐心,能克制自己的欲望了。

2、耐心和克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培养。

  儿子有着很坏的脾气。一天,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得在后院的围篱上钉一根钉子。

  第一天,这个男孩一共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钉子的数量在减少,因为男孩发现少发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更容易一些。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改掉了乱发脾气的恶习,父亲又告诉他,从现在开始,每当他控制住自己的脾气时,父亲就去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过去了,父亲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了出来。

  父亲带着男孩来到后院说:现在,你已经是一个好孩子了。但是你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无法恢复成从前的模样。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这位父亲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 “自我克制课”。它像寓言故事一样生动且具有震撼力,建议那些没有机会给孩子上这样一堂人生课的父母,能将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

  性格是一种能力,很多父母并不否认这种说法,但同时他们发现性格培养似乎要比教孩子识字难得多,他们常常感觉无从下手。其实,细心的父母是不会找不到机会的。

  一天,妈妈正在厨房蒸鸡蛋羹,英子闻见香味跑了进来。

  “妈妈,我要吃蛋羹。”

  “蛋羹还没有蒸好,再等5分钟吧。”

  “我不要等,我现在就要吃。”3岁的女儿不答应了。
  “英子,蛋羹没有蒸好怎么能吃呢?你如果饿了,就先去吃块面包吧。”

  “不,不,我就要吃蛋羹。”

  妈妈了解女儿的心理,知道她自控能力差,难以抵制外在的诱惑和内在的欲望。为了让她明白什么是等待,妈妈把她带出了厨房,不再理她了。

  过了5分钟,女儿又跑了回来,焦急地对妈妈说:“5分钟到了,我要吃蛋羹。”

  这时蛋羹的确已经蒸好了,但为了使女儿有耐心,妈妈并没有立刻给她,而是让她再安静地等一会儿。

  “再等一等,蛋羹虽然蒸好了,但它现在很烫,你不能吃。”

  “不,我不怕烫,我现在就要吃。”英子哭闹起来。

  “英子,你要学会‘等一等’,如果再这样纠缠,我就不给你吃了。”

  女儿生气了,一下子冲出厨房,跑到自己房间里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妈妈把蒸好的蛋羹放在了餐桌上,对女儿说:“哇,蛋羹好香呀,现在可以吃了。”

  看见女儿没有反应,妈妈知道她还在生气,也并不理会,继续做其他的事。就在此时,英子悄悄地从房间里走了出来,到餐桌前吃起了蛋羹。

  英子的妈妈利用“等一等”的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许多父母不能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欲求过分,常常在有意无意中纵容和培养了孩子的这种心态和习惯。为了满足孩子马上喝水的要求,父母把热水从保温壶倒进大碗,又从大碗倒进小碗,最后还不断地用嘴吹,试图让水尽快凉下来。为了立刻满足孩子的喝水要求,父母动用了5-6个容器,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孩子还在旁边急得直跺脚,大人则在忙乱中不断地安抚着,“就好了,就好了,快了,快了。” 如果父母被动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那么父母就会成为孩子的奴隶,即使忙得四脚朝天也不会让孩子得到一半的满足。

  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设法让孩子懂得:诱惑无处不在,欲望随时会产生,但是,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因此,必须学会等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3、耐心的父母才可能把孩子培养成有耐心的人

  要训练孩子的耐心和自制力,父母必须首先具有耐心,能够沉住气。  

  有一天小维尼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到公园去玩。”

  妈妈当时正在写一篇论文,就对女儿说:“等妈妈把文章写完后再去。”
  “不,现在就去。”

  “维尼,这篇文章很重要,妈妈必须写完它。你先玩一会儿玩具,等会儿我一定带你去,好吗?”

  过了大约一刻钟,女儿又来催促:“妈妈,还要等多久?”

  当妈妈告诉她还要再等一会儿时,维尼便一声不吭地走了出去。

  妈妈写完论文之后去叫维尼:“我完成工作了,走吧,妈妈带你出去玩。”

  “不,等一等,这个故事我正看了一半”,女儿捧着一本书,模仿着妈妈的口气说道。

  因为终于完成了论文,妈妈也很想马上出去走走、放松一下。但此时,这位妈妈却很有耐心,她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等起了女儿。

  最后,等到小维尼读完那个故事,母女俩才一起出门。

  有些父母只让孩子等自己,不能让自己等孩子,这往往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得不到尊重,从而不愿接受父母的要求。

  谨记 社会生活对于帮助孩子形成美德是十分有效的。

  对于儿童来说,幼儿园就是很好的社会活动场所。比如,我们不能向一个3岁的孩子传有关忍耐和自我克制的美德,但是,社会经验却可以。如果一个玩具正被一个儿童使用,另一个儿童也想要,他就必须等前者用完后才能使用。重要的社会品质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儿童会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他会明白必须尊重别人的工作,不是有人教过他必须这样,而是因为他在每天的经历中都会碰到这样的事实。如果数年中的时时刻刻都是如此,那么尊重别人、轮流等待的思想就会慢慢变成孩子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并且越来越成熟。社会并不依赖个人的愿望,而是依赖于各种活动的和谐。这是一种通过抑制的方法而产生的对冲动的否定,从儿童的经验中,忍耐和自我克制的美德就会得到发展。所以,作为父母,培养自己良好的教育习惯不仅是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也是在对整个社会负责。

在帮助孩子发展自我精神时,做父母的也应该如此。当儿童聚精会神地做某项工作时,我们绝对不要干涉他。但是,如果儿童希望得到我们的赞同,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支持他。父母服务的主人就是儿童的精神,当它表现出某种需要时,父母必须迅速做出反应。.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