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乐器不是万能教育机

乐器不是万能教育机

乐器不是万能教育机

周海宏 卜卫



在很多家长看来,没有一项学习活动可以如此一举多得,乐器简直就成了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万能教育机。所以,就不奇怪有超过50%的家长们不惜重资让孩子练琴,并有超过30%的家长对孩子施以高压手段以使其将练琴活动持续下去。但是,乐器不是万能教育机。现在我们来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点来分析家长在孩子学琴方面的某些错误认识。

◇关于“学琴人际氛围”与儿童人格

我们看到,92.7%的家长认为练琴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但是,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人在经常的失败与否定性评价中会获得自信心的发展;不仅如此,我们也更难想象一个长期生活在责备、训斥、甚至谩骂环境中的孩子会形成良好的性格,会发展起来我们所希望的“情操”。事业的成就并不一定带来人格的健全发展,高超的演奏技能也不一定能使儿童具有良好的情操。良好的性格、高尚的情操乃是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形成与发展的。而由于孩子学琴,很多家庭中的家长与孩子之间都存在着公开化的或潜在的冲突。家长焦虑、孩子痛苦、老师不满形成了非常有代表性的“学琴人际氛围”。最关键的是,学琴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种不良的情绪氛围的长期持续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遗憾的是社会上相当大多数的人竟然认为,只要学琴就应该如此!

◇关于自觉性与毅力的培养

90%的家长认为学琴可以培养孩子的毅力,认为培养自觉性的家长也在90%以上。但从心理学上讲,自觉性与毅力来自于目标吸引力、来自于对行为结果期待的强度,而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不能想象让一个成人在一项自己毫无兴趣、也不理解其意义何在,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面前有顽强的毅力。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并不是做难做的事情就会培养人的毅力,毅力是被目标吸引力唤起的。回避困难是人的本能,将学琴当做一种苦刑来培养孩子的毅力不仅基本出发点是错误的,而且会在教学中的很多环节上导致决策的错误,进而全面破坏学琴的状态,而它能否达到培养毅力的目标就更令人怀疑了。

◇关于开发智力

开发智力是人们关于学琴效果谈得最多的,也是学琴最诱人的一个因素。数据分析表明,93.2%的家长让孩子练琴是为了开发智力。但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关于学琴能够开发智力的依据就是关于大脑两半球分工的理论:由于人们平时总是不用左手,因此不能刺激负责形象思维的右脑的发展,而练琴双手都要运动,因此可以促进大脑平衡发展,进而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这一如此简陋的“直观类推”出来的理论就成为整个社会如此大的器乐学习投入的重要依据。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关于练习器乐比其它活动更有助于智力发展的严谨的科学证明。心理学说明,智力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说学琴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智力,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更直接的方法训练大脑的思维,有什么必要用如此曲折的通过刺激神经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呢?我们必须看到,每天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所从事的活动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不是大脑的活动,而是肌肉的活动。乐器演奏是一项高度单纯、甚至狭窄的远离其它人文知识与文化的活动,那么长期从事这种相当单一的活动是否会促进某种智力的发展是需要重新考察的。目前,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完全被动地迫于某种压力而进行的机械练琴只能对智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进一步说,家长开发儿童智力的目的大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么,我们现在还可以告诉家长,调查表明,大多数孩子练琴的实际结果并没有达到学习成绩的提高。

可以看出,调查表明,是否学过乐器与他们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在任何一个学习成绩组,学过乐器和没学过乐器的孩子的百分比相差不多。

可见,在学习成绩各等级组,学过乐器与没学过乐器的百分比相差不多。

这两组数据在统计上都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在城市独生子女之中,是否练过乐器与他们的学习成绩无关,换句话说,练习乐器并不能提高学习成绩。

乐器不是“万能教育机”。人们对学琴所寄托的人格、素养方面的所有期望目前都有大量的反例存在着。反例之多、现象之严重已经到了使我们重新反省、思考与评价学琴在儿童发展中地位的时候了。很明显,问题不在与于是否学琴,而在于如何学琴,以什么目的学琴和在什么状态下学琴。

当前学琴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来自于过高、过广地估计学琴带来的对促进智力与人格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而没有认识到持续的不良学琴状态既是对儿童智力的损害,也是对儿童人格的损害;而另方面更深一层的原因则在于,很多家长将孩子的所有活动都赋予了参与社会竞争的色彩,并且错误地认为孩子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有助于在未来的社会生活的竞争中获得优势,除此之外的活动都是浪费时间。由于很多家长在学琴上寄予了对孩子未来美好人生的高度期待,因而使学琴活动成为一项关系到未来生存的严肃问题,结果导致了极高的压力状态。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家长本来也并没有想很多,但一旦学上琴后,就觉得要学就要学好,就想着如何达到教师的要求,因此每天就只想着到处都是毛病、错音,就想着如何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以至于搞得孩子痛苦、家长着急、家庭关系紧张时,都想不起来当初到底为什么让孩子学琴了。

那么让孩子学琴错了吗?否;如果学琴不能达到人们普遍期待的效果的话,那么我们还要让孩子学琴吗?回答是肯定的。在要不要学琴的问题上,我们要跳出目前将所有的心思都用于培养孩子社会生存竞争力的思维定势。一个完善的人,不仅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竞争与较量,还需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感受。我们略为躬身自省一下就知道,人需要休息、放松,还需要享乐与精神的自由。是因为需要满足一下视、听、嗅、味、触很多感官的需要,人类才创造了绘画、音乐、香水、美食、真丝等并非肉体生存所必需的东西。满足人的感性需要是艺术的本质目的,这也是人们崇尚艺术、欣赏艺术的根本原因。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竞争、利用的功利关系,还需要友爱、和谐,而促进这种关系正是艺术活动的独到功能。艺术使人类社会更加和谐、友善,使我们生存的环境充满了良好的感性样式,从而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培养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能够促进和提高人的感性能力,能够改善他的精神生活的质量。可以说一个崇尚、喜爱艺术的人,比一个对艺术一窍不通的人有着更高的生命质量。

由此来看,学琴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孩子学会体验生活的美,丰富人生,提高生命的境界。家长培养孩子的社会竞争力的目的是让孩子未来生活得更幸福。但当前激烈的竞争,使人们忘了幸福人生的来源不仅仅是社会竞争的胜利,还在于能够享受人类创造的文明与艺术的美,还在于人生体验的丰富性。学琴正可以帮助孩子体验人生、丰富生活、以及从生存竞争的疲惫中解脱出来。其实,与发达国家比,学琴儿童在我国整个儿童的比例还是比较少的,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学习一门乐器,以使他们将来能够以更精微的体验领会音乐的美,从更广的范围了解人类创造的音乐文化,从更深的层次理解音乐艺术的伟大。

所以,我们再次强调,学琴的根本目的不应是使孩子多了一种参与生存竞争的实力,而在于满足孩子的感性需要,体验生活的美,丰富童年的生活,使童年以及未来的生活更美好,而不是走向它的反面。.

TOP

回复 #1 雷雷妈 的帖子

非常感谢雷雷吗,总是在各个地方能找到你爱心的痕迹。
我的孩子两岁半,不喜欢听音乐,我想可能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会喜欢上音乐,只是时机没到。我也对许多家长给孩子买钢琴而感到困惑,但是还没有象文中这样深刻的认识,也没有科学的统计。

我想孩子学习音乐是有非常大的用处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学,如果孩子喜欢音乐了,或是对某种乐器感兴趣,我会在适当引导的情况下给孩子买,并在孩子愿意的情况下送他到兴趣班,但如果他要是不喜欢了,我会让他作出慎重的选择,并最终按照他的意愿去做。

音乐本来是最能表达人的精神感受的,也是最能抒发人的情感的,就象人们爱阳光一样,不一定就必须知道太阳的质量和太阳黑子等宇宙知识也一样能获得明媚的阳光,喜欢音乐,也不一定必须掌握高超的技巧和深奥的乐理,喜欢就是喜欢,热爱就是自然。.

TOP

又是 雷雷妈 的帖呀,一直对我门老有帮助,顶一下.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