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因为卢安克, 犹疑华德福

因为卢安克, 犹疑华德福

因为一个特殊的原因, 非常忽然的要举家迁往成都, 正赶上女儿九月份要上小学, 又正好, N年前就对华德福的教育理念感兴趣, 而成都华德福又设有小学, 且是全国唯一(?), 这些天就整天挂在网上了解华德福的资讯.

当然不用多说, 要上华德福, 对父母提出的最大的挑战就是: 你希望你的孩子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 这个, 我还没有理清头绪, 我对华德福教育再感兴趣, 对自己的孩子再自信, 也知道她必须在中国国情的大环境下成长, 在没有最后选择好成都的小学之前, 也不敢拿她的童年做实验, 况且我们并不知道在成都呆了三年以后又会去往哪里. 而如果在华德福上个三四年, 万一她出来要转向上海或其他城市的普通小学读书, 是否还能适应… 这些都是目前头痛的问题(当然这些都是我这厢边一相情愿的想法, 人家收不收我还是回事呢). 按下先不表.

其实我最想知道的是, 从世界各地华德福接受教育出来的人成年后的状况, 他们现在幸福吗? 华德福对他们的影响在他们的生命里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我不得而知, 尤其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 接受华德福教育出来的孩子十年二十年后又将会怎么样呢? 他们会觉得比应试教育中长大的孩子感觉更幸福更平和吗? 他们能更理性的从容的面队和处理他们生命中出现的困难吗?

关注中国华德福的人, 就一定会关注一个人物, 他叫卢安克. 这是到目前为止, 我在网上能查到的接受华德福教育长大的成年人并在中国大陆积极传播华德福教育的人.

从他的博客中了解到, 他今年大概40岁左右了。我只看了最近的, 越看越迷茫.

我们来看他写的:
“但作为一个40岁的人,我怎么能让学生来解决我的生活,怎么能利用别人的好意,比如是家人寄来的钱?应该是我自己去解决,应该是我来养学生才对。我这样来做志愿者还对吗?怎么做才对呢?”
“所以现在,我就不必再追求自己的梦想,而可以去管所谓的现实问题,就是自己养活自己。”
“虽然,如果将在暑假后不跟我板烈的学生共同生活在一起,我就会想念他们与我成了的家,但除了我们村子这个小世界之外,城市的样子我都已经记不起来了,就想看看。” ……

他已经40岁了, 但是照目前的状况看来, 这个德国青年在中国连基本的生存都出现了问题, 或许他很理想化, 但毕竟, 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乌托邦的社会, 他当然更不是, 很显然, 他目前过得并不好, 在我看来, 他的情商是不高的, 也就是说, 他在中国生活了那么多年, 却没有办法适应目前的中国社会, 更勿谈融入.  40岁, 正当是一个男人最有魅力事业最蓬勃发展的时期, 他却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问题都面临困境.

华德福教育主张培养合作意识重于竞争意识,强调教育在发展人的独立自我的同时,也强调人跟周围的人、社会和自然保持和谐,这种教育理念也给创建未来的文明社会提供了一个榜样。"接受华德福教育的人,当他走出社会后,无论身处何方,都极容易适应环境。" 另外成都华德福的创始人黄晓星曾如是说:“要了解华德福教育,只要了解卢安克的个人经历就知道了。”

但是卢安克, 显然不能算是一个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他愿意跟媒体合作, 他也大可以挣些钱来改变自己改变他身边的孩子改变他所在的村子, 何况他是喜欢板烈这个村庄的. 如果华德福出来的人都视金钱如米田共, 那么在这个世界上, 他们又如何生存呢? 而目前的中国, 离“未来的文明社会”恐怕还远个不止四五十年.

我个人始终认为, 贡献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养不活自己, 他拿什么去贡献, 再贡献也是有限的。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 他还能爱谁?

我一直很崇尚华德福教育, 毕竟80多年的历史和精华, 一定很有精髓的… 但是孩子的未来… 在中国这个应试教育的土壤下….
而且, 如果用卢安克的个人经历来说明华德福教育的话, 那大概只能说这种教育到目前为止是一个失败的教育.

那么卢安克目前的状况或许只能算是个案?

[ 本帖最后由 小小毛毛虫 于 2009-5-31 12:37 编辑 ].

TOP

请大家谈谈看法?

[ 本帖最后由 小小毛毛虫 于 2009-5-31 12:04 编辑 ].

TOP

是不是太长篇了, 引不起大家的兴趣?.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