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15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从来不相信刻苦学习(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畅谈亲子数学,兼谈数学的乐趣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2-17 13:28 发表 \"\"
死亡交叉是我们后期的目标,现在计划由笛卡尔立。
不急不急,基督山伯爵说:“耐心是人类的美德。”
咱们谋定而后动。
  好滴好滴,那俺就拭目以待,等着笛卡尔小朋友的小故事。他干什么,俺就设法让俺家小子干什么。虽东施效颦,但一不小心说不定就成了小笛。.

TOP

回复 1362#ccpaging 的帖子

  读过了。笛卡尔小朋友真是有才,这种法子也想得出来。咱也和小三同学一起画画坐标。
  传说中,笛卡尔小朋友用坐标系搞定许多变态小奥。这可是一个系列的故事,兄台咋只讲一个呢?没有听过瘾啊!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17 23:23 编辑 ].

TOP

  个人觉得,孩子学完小数之后玩坐标和函数,条件比较充分。现在的讨论好像只能局限在自然数范围内..

TOP

  三上会学到用柱状图表示一组统计结果,好像也可以利用这种机会接触坐标系。.

TOP

引用:
原帖由 cks_gs 于 2009-2-18 10:13 发表 \"\"
昨晚又揪着她老爸问苹果问题,谁知人家为白天的工作烦着呐,不愿动脑筋。只好先问了些家里的琐事,他不得不答。然后再问那5当10当的问题,他一听就笑了,绕来绕去还是考他数学,这个简单不反感,略一思索报出17.6秒。 ...
  核心家庭,一家三口齐上阵,亲子数学的经典案例也!调动孩子理智与激情参与、让孩子有成就感的亲子互动,BBMM一般至少要有一个人显得比孩子更无知。实在没法子时,还得有个大人装傻充愣。
  从孩子方面说,最重要的不是做出了这道题,而是发现和感受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从作为辅导者的MM或BB方面说,关键不是告诉孩子正确答案,甚至不是告诉孩子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而是激励着、引导着孩子自己寻找正确的方法和答案。cks_gs 用“归谬法”进行追问,很有水平,似乎得到了苏石匠产婆术之真传。在孩子自以知时,通过系统的诘问,使她发现自己的错误或无知;在孩子以为自己不会时,通过系统的追问,唤起孩子沉睡的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cks_gs套用的可能是“茄妈定理”:“妈妈比爸爸大十五天,爸爸比你大三十岁,生得越晚越聪明,这个就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见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3D1%26cycleid%3D49)。不过,按此定理,CM可能说错了。不是“MM比女儿聪明20多年”,而是“女儿比MM聪明20多年”。.

TOP

引用:
原帖由 cks_gs 于 2009-2-18 11:23 发表 \"\"
昨晚小丫头弄得兴趣盎然,翻出张卷子来考我们:
1、试管里有一个细胞,1秒钟分裂一次变成2个,2秒种变成4个。。。1分钟后,试管饱和了,问:如果试管里开始有2个细胞,多少时间试管饱和?
  火车老师给出了一个巧妙的探索方案,答案正确,小孩子能够理解。让俺觉得自己实在是笨得很,这种题俺在高中才会做。高中时是这样做的:

  设2个细胞分裂x秒,依题意得方程:2^60=2*2^x,即2^60=2^(x+1)
  lg2^60=lg2^(x+1)
  60lg2=(x+1)lg2
  60=x+1
  x=59

  如果试管里有3只细胞,则2^60=3*2^x
  log2(2^60)=log2(3*2^x)
  60log2(2)=log2(3)+xlog2(2)
  60=1og2(3)+x
  x=60-1og2(3)
  log2(3)=lg3-lg2,查对数表可知lg2和lg3是多少,从而比较准确地算出x是多少秒。
  若毛估估,则因为1<1og2(3)<2,所以58<x<59
  
  hxy007觉得自己到高中才能解的题目,现在的聪明小学生竟然能够做,心里很不平衡。直喊:小奥变态!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19 09:01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9-2-18 14:20 发表 \"\"
都一样。我是拿2开始做对比的。反正就是58秒还不满,59不到就没空间了。
  寒假时,小三生考过hxy007:2乘2是多少?再乘2呢?再乘2呢?……
  一直玩到007靠心算感到困难,那小子哈哈哈幸灾乐祸坏笑,还不罢休,问到100个2相乘是多少。
  有了这个基础,假定那小子灰常灰常滴聪明,他就不试3个细胞的情况,直接试4个细胞,结论自然是58秒。既然2个细胞分裂需要59秒,4个细胞需要58秒,3个细胞的答案就在58、59秒之间。
  可是,天下有几个这么聪明的孩子呀?还是算了吧,007不准备为难孩子。等他到学了对数再说。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18 17:00 编辑 ].

TOP

回复 1402#cks_gs 的帖子

我们可尊称您“奥妈”否?.

TOP

引用:
原帖由 happy20080429 于 2009-2-18 14:46 发表 \"\"
偶是一边看一边点击好贴,呵呵。
.

TOP

回复 1408#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是是是,火车老师说得对。主要是考虑到下面一道题,3个细胞分裂的情况,不用对数去解,行么?.

TOP

就让他/她粗心:回复1411#lucia990 的帖子,兼诉“认真仔细求完美”强迫症之苦

   彼此彼此,同苦同苦!
  LP不能容忍孩子解题思路对了(列算式对了)却计算错了,批评有加,反反复复。有的时候,孩子一张习题纸有一道题算错了,他妈就让他全部检查一遍,查出差错。查不出就再检查一遍,直到查出为止。时间在一分分过去,孩子从唉声叹气到暗自流泪,最后大哭起来:“妈妈,我很认真在查呀,可是查了好几遍了,我就是查不出来呀 !”
  hxy007听不得这种真诚的哭诉,直替孩子抱曲。这些可恶的习题,孩子早就会做了。反反复复地练习,炒冷饭,早就让人大倒胃口。量还那么多,孩子心里的想法就是应付。只有那些有点挑战的习题,孩子才是打起精神,兴奋起来。实际就是因为作业多,给我们培养孩子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算完立即检查、书写姿势正确、书写整洁等习惯,设置了巨大障碍!
  有的时候,007也会指导孩子避免犯粗心的毛病,甚至制定了一份“解应用题程序与要求指南”,打印出来,压在孩子书桌的玻璃板下,让孩子作业过程中时时对照。但是,这个法子不大灵光。孩子作业多时,根本不照着“读题”、“解题”、“答题”、“检查”这四步的具体要求去做。逼急了,人家看一眼题目,找出里边的数字,就拼一个算式出来。就像前面有一位MM说的“根据已知数字列式”,而不是“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提问题列式”。计算时,就更加匆忙了。看着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而做作业,或者说,为完成作业而做作业,007心中充满了悲衰,以及对现行教育的愤怒。
  更多的时候,hxy007则对孩子的计算类粗心错误,保持沉默,冷眼旁观。顶多是在他没有发现粗心所致错误时,帮他指出错误,让他自己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家孩子还是比较要强的,一旦发现错误是因为粗心所致,会后悔心痛的。这就够了!考试因为粗心会丢分,平时作业因为错误必须订正,这种结果使他自己在内心并不愿意粗心,而且实际上也是会努力避免粗心的。只是因为孩子小,实在难以面面俱倒,那就让他自己慢慢改吧。再说了,粗心本质上并不是行为问题,而是心理现象。我们可以强迫孩子改进某种行为,却不可能强迫孩子改正某种心理过程,除非他自己也认同这种改善。
  007还看到了解题思路正确但计算会粗心大意的孩子的积极方面,这种孩子不喜欢枯燥的东西,讨厌重复,拒绝无趣,喜欢新颖的有创意的东西,喜欢有趣的东西,喜欢需要多动脑筋的东西,喜欢有挑战的作业和活动……呵呵,再说下去,007就要说“粗心有理”了。但007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粗心也能考90分,丢了的10分里有9分是粗心所致。很好啊,说明我家小子潜力大大地!现在改不了粗心,将来高考时改了,不就可以长分了?这种跟分数搭界的想法虽然俗气,但至少说明007对孩子的粗心是比较坦然滴。
  其实,007曾经就是一个马虎粗心的主,直到高考前才大有改观。为什么会改了这毛病呢?那是因为高三上学期疼爱自己的妈妈得病去世了,妈妈临终前用她小四生的水平给儿子写了一封充满深情的长信。妈妈在信中劝儿子一定要改马虎粗心的毛病,她说:你在小学的时候就经常漏笔划,经常把“子”写成“了”,到高中都没有改掉。你连这个小毛病都改不了,你将来还能做什么大事呢?妈妈的遗嘱深深触动了儿子,007下定决心改掉这个毛病。在失去母亲之后,007开始每天中午学练书法半小时,晚自修结束后跟有家传武功的同学练站桩、打坐、吐纳、入定,逐渐使自己不心急浮躁,终于可以做到作业、考试时心细又心细了。
  可是任何事情都是物极必反。高考前经过几回模拟考试,关心007的数学老师找上门来了。他指着007的答卷询问:你做了的题都全对了,但是,为什么每次模拟考你都做不完呢?007不安地说出实情:我以前很马虎,老是在计算上吃亏丢分。现在我改了,做完一题就验算,尽可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验算。所以,总是做不完题。老师也很感动,但他非常冷静,对007明确要求:从现在起到高考结束,别人要尽可能验算,但你不一样,你不准验算。错了就错了,继续做下去,相信自己!
  一个新的毛病落下了,要让007不检查自己的试卷,谈何容易!高考时,007酷爱的数学,成绩并不十分如意。原因就是最后一题来不及做。你看,007为求细心付出了什么代价?
  直到现在都是如此,每当看到自己写的帖子有错别字,或者有不通顺的句子,就想改正。即使已经发出许久,也不放过。明明知道,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可是,见自己错了不改,心里难受呀。这不就误事了吗?
  鉴于自己的经验教训,007在心里不停地劝自己:孩子粗心,就让他粗心吧!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19 16:05 编辑 ].

TOP

回复 1417#ccpaging 的帖子

  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心太细,不是什么美事。心细,跟心事重,距离不远了。还是大大咧咧天真烂漫没心没肺的孩子让人放心一些!
  有些孩子做作业“磨蹭”,花的时间长得令人不可理解,让BBMM难以容受,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出错,小心又小心,求好求完美。
  我宁愿忍受孩子的粗心,不愿意容受孩子的磨蹭。因为自己就够磨蹭了,吃的亏够多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19 13:0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2-19 12:48 发表 \"\"
晕啊,我高中也干这事的:
“晚自修结束后跟有家传武功的同学练站桩、打坐、吐纳、入定”,我们是熄灯后在床上练习15-30分钟。
  呵呵,少年时代作为男孩子,007最欣赏的话是“天将大任于斯人也……”,还有“天行健,君当自强不息”,还有“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信了这些充满阳刚之气的话的男孩子,往往热血沸腾,经常干出一些故意找罪受、折磨自己、苦练心志的傻事。
  不知道,这种少年有没有绝种?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19 13:34 编辑 ].

TOP

回复 1419#龙宝娘 的帖子

  “认真仔细求完美”强迫症,俺就是一个典型病例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2-19 13:49 发表 \"\"

那是入世的追求,还有出世的追求。如范蠡携美人泛舟湖中。
时代变了,不管是进步还是退步,总是变了。
  呃,早知道,我就追求出世。.

TOP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09-2-19 13:58 发表 \"\"
我以为,计算偶尔出错没什么大不了的,以后真正需要计算的场合,都会由电子设备代劳。关键是要知道怎么算,这可不是光靠细心就能培养的;如果因为两三分去反复检查验算而得了“强迫症”,那看不见的损失可大了。
  深刻,有远见!俺严重同意。不过,LP不同意也白搭。上海MMs在这方面要求高,吃力不讨好。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19 14:39 编辑 ].

TOP

回复 1425#ccpaging 的帖子

  这是什么东东?没见过耶。有何功能、妙用?.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2-19 14:23 发表 \"\"
我不是炫耀哦,J姐他们家肯定有的。
  唉,俺是在乡下读的中学,没见过世面,没用过这东西。看上去确实很神奇,如果有的话,也弄上一把,自己把玩,说不定哪一天儿子也会迷上。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19 14:3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2-19 14:30 发表 \"\"
记不清是几年级,好像是小五吧,我爸要我计算1-100的平方根,每天计算十个,我那个累啊。等老爸检查的时候,发现他跑另一个屋,不多久就改完了。于是,下次交上作业以后,我偷偷的潜伏过去,发现老爸在用一大号“冲锋枪”,嘿嘿,这是什么东西啊!
   要是这样,俺就不能让儿子过早知道这东东。

  突然想到,可不可以引着孩子重走一遍“计算尺”的发明与改善之路?自己做把“计算尺”,很诱人哦!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19 15:14 编辑 ].

TOP

回复 1439#ccpaging 的帖子

  先做简单的,以后慢慢改进,丰富上面的内容。.

TOP

回复 1441#yayama1102 的帖子

  当然是悲了!
  喜从何来?
  我们不但讨论变态的小奥,我们还编制更加变态的小奥,时刻准备着:哪个家伙用小奥考我们的孩子,我们就用自己土制的小奥考他整他治他。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19 15:3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yayama1102 于 2009-2-19 15:32 发表 \"\"
哈哈看来孩子的奥数倒成了我们大人们的交流内容了,悲焉?喜焉?
  呵呵,如果这话是说“我不知道”亲子数学社里的BBMM,那您可能还没有细读本帖那么多楼的内容。.

TOP

回复 1445#grant 的帖子

  令人惊诧!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自己想办法解决超出自己数学经验的问题,并且是主动探究,乐在其中,实在是不简单。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19 23:2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grant 于 2009-2-19 16:10 发表 \"\"
我喜欢和女儿一起玩,在玩中学数学。
比如石头剪子布,开始玩什么一局定胜负、三局两负什么的,后来灵机一动:
出石头赢的得10分,出布赢的得5分,出剪子赢的得2分,大家每人0分开始,看谁先到50分的赢;又或者每人 ...
  好!赞一个。有心的父母,什么事情都可以巧妙地用以教育孩子。.

TOP

引用:
原帖由 grant 于 2009-2-19 16:20 发表 \"\"
在玩中学数学 = 在玩中 学数学
在玩中学数学 != 在玩 中学数学
我女儿目前大班,暑假后升小一...
.

TOP

引用:
原帖由 grant 于 2009-2-19 16:31 发表 \"\"
哇,有这好东东... 引起我多少回忆...
我高一、高二时的班主任,对我很好的。
我进高中以后由于一些事,成绩有波动,但是他很了解我,对我不急不躁。
他就有一把这样的计算尺哦,曾有一次说:“谁考到了年段前 ...
  俺咋觉得,老师送给你的不是一把计算尺,而是……
  唉,说不好。反对里边含义很多,不是一种两种,所以很难用语言表达。
  改错:“反对”改为“反正”。特此改正。报应啊,一笑别人,自己立马就成了笑话。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19 23:26 编辑 ].

TOP

  问过孩子:为什么要上学?
  人家的回答是:因为那里有许多朋友,我可以和朋友玩我设计的游戏。
  原来如此。听过之后,我对学校过于担心学生安全,过多限制孩子的课间和午间活动方式,感到相当滴遗憾。.

TOP

孩子喜欢上学的理由 回复1461#merry77 的帖子

  如果孩子不喜欢上学,那就要警惕了。现在的孩子最大的麻烦之一,就是厌学。孩子一旦厌学,上学和学习就成了一种苦难,自然难以指望孩子自觉、主动、积极学习,因而也会成为学校和家庭的苦难。
  现在的中小学里,即使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厌学现象也相当普遍。远远超出了一般老师和家长的想象。成绩好的孩子厌学情绪比较隐蔽,极易被家长和老师疏忽。等到发现,情况就已经相当严重。
  有厌学情绪的孩子,比学习习惯不良的孩子,更难挽救。只有针对厌学的具体原因,长期努力,才能够重新唤起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许多人都从这条思路,去慢慢改变厌学的孩子。hxy007有另外一种思路。那就是看一看,那些喜欢上学的孩子,对学习保持热情和兴趣的孩子,究竟是什么在吸引着他去上学,去学习。
  007家的小子起先上的是一所民办幼儿园,每天都是兴高采烈去,开开心心回。可是不到半年老师就开始不时告状了,说孩子在学习时调皮捣蛋;另一方面,孩子也抱怨老师不让他玩,学会了也要坐着不动。情况发展到这种程度,007及夫人既没有做老师的工作,也不做孩子的工作,立马就换了一所幼儿园。
  新上的是一所公办幼儿园,还离家近。孩子去了一周,就又喜欢上了幼儿园生活。老师问他:这所幼儿园跟你以前上的幼儿园比,有什么不一样啊?孩子答道:这里不要学那么多本领!呵呵,人家不喜欢学认字、算数这种本领,来幼儿园就是想和小朋友玩。
  上学了,孩子也更懂事了,知道上学是要学知识学本领的,但是最吸引孩子的依然是与小朋友们自由、广泛的交往。剥夺了孩子的交往机会,让孩子只安静地读书,好像身边的同伴都是跟自己一样的学习机器,这种小学就太无趣了!
  至于为什么学习这个问题,007是不会去问孩子的。因为孩子还说不清楚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许多大人实际也说不清楚),但可以通过孩子主动学习的内容看出来。我的观察结果,跟ccpaging前边转载的那篇文章的结论非常接近,孩子是出于学习、思考、探究的快乐而主动学习,为满足自己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需求、审美需要而快乐学习。
  一个小孩子家家说为了将来的幸福生活而学习,那是在放P,孩子哪里会想到遥远的未来?!一个小孩子家家说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他不是像少年周恩来那么志向远大,就是像鹦鹉在学舌,或者在忽悠人。一个小孩子家家说是为了考个好分数而学习,倒是很有可能。不过,这是一种异化了、扭曲了的学习动机,实质是为了迎合别人、讨好别人而学习。这种孩子最惨!其中许多这样的人现在都已经长大,为人父母,成了老师,成了各行各业的职员。他们在继续引导着孩子走他们的老路,为考试而学习,为考分而学习,为考证而学习。惨啊!可怜哪!!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20 11:35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ks_gs 于 2009-2-20 13:03 发表 \"\"
上面那2道题让我想起小二时的一次家长会,老师点评月考,说有道题很多同学都栽了,等于1:

8×9÷9×8

我一看是等于1啊
  天哪!我家儿子,小三了,才接触这种多级乘除混合运算。 你孩子学校厉害的!就是不知道,是我孩子学校打折扣了,还是你孩子学校超标超纲了。.

TOP

理解孩子的错误(一):谁动了我的苹果?

引用:
原帖由 cks_gs 于 2009-2-20 13:30 发表 \"\"
第2题不是粗心,应该算概念不清。昨天我就列了个算式让她按2种办法算:

  12÷4+12÷2                                    12÷4+12÷2
=3+6                                          =12÷(4+2)
=9                                            =12÷6
                                               =2

然后跟她说除号后面的数不能随便用括号括的,概念我也搞不清,不知怎么教她。她学过了分数,但没学过分数的计算,通分等。
但同样的问题已经犯过一次了,我也是同样列了算式让她算的,可时间长了又忘了。
  表面上看,孩子的错误是源于概念不清。这个判断可能是对的。
  hxy007想从积极的方面理解这个错误。一个孩子碰到被除数一样时,总是想使用括号,一次搞定,那是聪明孩子的大胆设想。可是,她又屡次在这个方面失手,这就不能全怪孩子了。老师或家长应该和孩子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搞得好,孩子的数学思想就会有个小小的飞跃。当然,这里指的是探讨,而不是直接告诉她怎么处理。
  下面是007综合ccpaging的分苹果方案设想的一个辅导方案。不妨试验一下,并将尝试的过程和结果告诉007,因为007家的小子将来可能也会犯类似的错误。

  (一)形成动机

  母:12÷4+12÷2=12÷(4+2)=12÷6=2,你这道题算得好像有问题哟。
  女:怎么可能?

  (二)理解题意

  母:妈妈只是猜的,到底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你说12÷4+12÷2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编个故事出来。(或者说,能不能用它编一道应用题出来)。比如说,编个分苹果的故事。你来编编看。
  女:昨天,火车叔叔来我们家玩,带了一袋12只小苹果,我们一家3口和火车叔叔平均分吃了这12只小苹果。今天,hxy007伯伯(就让俺当一回吧)也来我们家玩,也带了一袋12只好吃的小苹果。我和妈妈趁爸爸送伯伯出小区之机,把这12只小苹果给平均分吃光了。问:我这两天一共吃了几只小苹果?

  (三)发现问题

  母:编得很好呀。照这个故事的意思,你总共吃了几只小苹果?
  女:9只。
  母: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女:12÷4+12÷2=3+6=9
  母:对。你老老实实照着先乘除后加法的运算法则做题,你就有9只小苹果吃。可是,你刚才算出来的得数是2哦,该你吃的另外7个只小苹果到哪里去了呢?
  女:12÷4+12÷2=12÷(4+2),看来我这么算有问题。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算?
  母:12÷(4+2)实际上是12只苹果让6个人分,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还有12只苹果到哪里去了呢?

  (四)尝试改进

  女:我知道了,应该是12÷4+12÷2=(12+12)÷(4+2)。
  母:那你算算,结果是多少?
  女:不对啊!算出来是4,我还有3个苹果到哪里去了?

  (五)解决问题

  母:女儿,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用括号去算呢?
  女:因为12÷4和12÷2这两个式子里的被除数都是12,我想用个简单的法子一次搞定它。
  母:可是我们讨论下来,12÷4+12÷2并不等于12÷(4+2),是不是?要是12*4+12*2倒是可以等于12*(4+2),对不对?
  女:对呀。
  母:我觉得你用括号去算的想法很有新意,要是想出个法子让这个算式里的两个除号变成乘号,你的想法就可以实现了。
  女:不可能,明明是除号,把它变成乘号,不就是改题目了?
  母:你别急着说不可能!说不定就可能。我们来试试看,用什么魔术把除号变成乘号,又没有改变题目的意思。我问你,12÷4在你的故事里是什么意思?
  女:12只小苹果4人平分,每人分几只?
  母:我说12只苹果平分成4份,1份几只?这种说法可不可以?
  女:可以。是一回事。
  母:那就用我的说法来讨论。请问:4份中的1份,用分数怎么说,怎么表示?
  女:4分之1,1/4
  母:那么12只苹果的4分之1是多少?
  女:3只。
  母: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女:12*1/4.
  母:也就是说,12÷4=12*1/4啰?
  女:对的。
  母:你看,你不是把除号变成的乘号吗?有意思吧!
  女:是的,很有意思!
  母:现在,请你把12÷2里的除号也变成乘号。
  女:12÷2=12*1/2
  母:对。既你然把两个除号都变成了乘号,现在就可以使用括号来做这道题了。
  女:12÷4+12÷2=12*1/4+12*1/2=12*(1/4+1/2)=12*3/4=9
  母:你成功了!如果你以后碰到相似的混合算式,你是可以用这个数学魔术解题的。

  (六)最后一个环节的处理

  设想是一回事,实际可能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孩子还没有学习分数的计算及通分的规则,就不会算1/4+1/2。如果是这样的话,该怎么办呢?
  要是007,就不会让孩子再算下去了。007会对孩子说:要知道12*(1/4+1/2)等于多少,就得知道1/4+1/2等于多少。这个你现在还不会,但是你马上就会学到,到时候再来算。嘿嘿,估计孩子会热切地企盼着老师快点讲分数的四则运算。
  要是想立刻搞定这道题,也不是不可能的。有分数概念的孩子,辅导她通过探究,是有可能解答1/4+1/2等于多多少的。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20 20:27 编辑 ].

TOP

小三生对分数的自发争论:打五折是多少?

  正式开学的第二天早上,上学路上,几个小三生在hxy007的车上发生了争论。事情是这样的:
  有个小朋友说,他们家最近买了什么什么,很便宜,打五折。
  儿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请教:打五折是多少?
  人家告诉他:就是原来要出10元,现在只要出5元。五折就是十分之五。
  儿子跟人家抬杠:要是原来要出100元,现在只要出50元。那五折就不是十分之五,是百分之五十。
  有趣,有趣!007也跟着起哄:对对对,要是原价1000元,现在只要出500元。那五折那就不是十分之五,也不是百分之五十,而是千分之五百。
  接下来就成了一场数学游戏,一人一句,007也在其中。
  原价10000,打五折就是5000,是原价的万分之五千。
  原价100000,打五折就是50000,是原价的十万分之五万。
  原价8,打五折就是4,是原价八分之四。
  原价6,打五折就是6,是原价六分之三。
  原价4,打五折就是2,是原价四分之二。
  原价2,打五折就是1,是原价二分之一。
  坐在副驾驶位置的是个小女生,听到这么无聊的搞怪,忍不住说了一声:你们说几分之几,其实都是原来价钱的一半。
  完鸟,游戏被戳穿,“通项式”一出,立马索然无味,玩不下去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21 21:0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2-20 20:43 发表 \"\"
如果有人兴致勃勃的正在看连续剧把电视占住了,可是你另有一个很重要电视节目也要看。
怎么办?把连续剧的结果全告诉他,嘿嘿,他只好投降了。

这就是抢电视的通项公式,我厉害吧。
高明的手段,生动的比喻,深刻的寓意!.

TOP

引用:
原帖由 愛子のムーサイ 于 2009-2-18 12:22 发表 \"\"
好幽默的笔锋啊,看你们的文章是学习,快乐并妒忌,如能请你当家教真是荣幸啊,妄想啊
  感谢如此表扬!
  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本人。
  易子而教虽是中国的传统,但现如今世风日下,江湖险恶,人心叵测啊!你就不怕俺们把你的孩子教傻了?建议看一看前面的内容,尤其要看第6页第276楼《竞争时代的另类优胜法》。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22 00:52 编辑 ].

TOP

继续忽悠,继续揪坏蛋

  孩子好像从上学的紧张气氛中缓过来了,开始游泳打球,也开始思考那些遇到过、想到过的数学问题。俺们这两天,又旅行忽悠过了,还抓过坏蛋。结果如何,马上报告,敬请期待。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23 13:49 编辑 ].

TOP

旅行中的数学(三):用数学把戏忽悠孩子(续1242楼)

  孩子的开学综合症逐渐消退,进入了上学的常态。学有余力,便会生发出许多探究的触须。
  昨日上午,一小三同学来hxy007家串门,这让007的孩子再次想起了两周前被老爸数学把戏整蛊的经历,缠着老爸要秘方。人家想学习,想探究,还不配合,这么当爹,那就太次了。007没办法,只好退让说:我可以和你们再来做一次游戏,但我不会告诉你们我的秘密。你们想知道的话,就自己做记录,自己去研究。
  既然只做一次游戏,那就一次多试算几个数字。他们相互商量了一下,设计了一张表格,然后把自己设想的数字填上去。他们不让007看,但相互看了对方的表格一下,忍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看来,这两小鬼头要么用了特别大的数字,要么想出了特别怪的数字。007翻箱倒柜找出两个计算器,让他们在心算困难时使用。

  游戏开始了,加1,乘3,加9,乘2,加27;个位、十位、百位……各个位数加起来,如果和还不是个位数,再各个位数加起来,一直加到加出一个个位数;用这个加出来的数乘以3,再加27。得数是50,对不对?
  007在另一个房间里报出运算要求,根本看不到他们纸上写的东西,但不时地听到他们的议论——

  他在使用混乱绝招。
  这分明就是乘以9嘛!
  这一步就可以开始凑了。
  如果现在就要凑的话,我有三个可以。
  我有一个不可以,没有破解,太好了!
  检查一下。可恶,是我算错了,被他破解了!

  结果出来了,看看儿子的记录吧。

  有份记录进行研究,方便多了!
  很显然,无论前面如何运算,到了各位数相加时,最终的和一定是9。后面乘以3,加27,不过是障眼法而已。上次的游戏(见第25页1242楼),孩子们已经讨论过:什么样的两位数,其个位和十位相加会等于9?他们的结论是:18、27、36、45、54、63、72、81、90、99。他们还发现这些两位数有一些奇怪的特点:第一,它们都可以被9整除,是9的倍数;第二,这些数,个位与十位颠倒,还是9的倍数。现在,他们需要弄清楚的是:007老爹是怎么成功地使一个他不知道的数,经过一番运算之后,会变成这10个数中的一个呢?而实际上,他们运算下来的结果,有的时候并不是两位数,而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这些数的各个位数加起来为什么会成为9的倍数呢?什么样的多位数,它们各个位数加起来会是9的倍数呢?
  儿子把记录里这样的多位数统统找出来了,很快就发现记录里没有显示什么数其各个位数加起来会等于54、63、72、81。
  007说:没有这样的数,难道你们不会编一个?你们想一想,什么数它们的各个位数加起来会等于54?随便想一个!
  儿子说:六九五十四,999999,它的各个位数相加就是54.
  小同学如法炮制:那9999999,它位的各个位数相加就是63.
  007说:你们别偷懒,不用9,能不能想出个数,让它的各个位数相加等于72?
  儿子说:九八七十二,888888888,它的各个位数相加就是72.
  小同学也不是吃素的:88888888881,它的各个位数相加就是81.
  呵呵,全齐了!——

  9  ←117、153
  9←18←99、900000036
  9←27←717183
  9←36←9980253
  9←45←72889083
  9←54←999999
  9←63←9999999
  9←72←888888888
  9←81←88888888881

  这些多位数有什么特点呢?
  两个小三生开始琢磨起来,孩子他妈也加入进来了。首先,他们发现这些多位数,各个位数随便调换位置得出的新的多位数,各个位数加起来,还是9的倍数。这个自然是这样的,因为数字并没有换,只位置换了,这并不改变它们的总和。接着,他们提出猜想:这些多位数会不会像前面提到那10个两位数一样,也能被9整除,是9的倍数呢?
  两个小三生立即分工,用计算器逐个进行检验。果如所料,它们都能够被9整除!只是最后一个数的检验,儿子的同学遇到了一个小麻烦。因为007提供的计算器只能显示10个数字,没法计算88888888881/9等于多少。只好手工计算啰?正要动手,被儿子制止。他说,因为他前面算过,888888888能够被9整除,所以88888888881也能被9整除。
  007夫妻异口同声:为什么?
  儿子笑了:前面那9个8可以整除的话,剩下的十位个位的81也会被9整除。它的商只要在后面加上0和9就行了!
  妙哉!真的,007必须承认,自己也没有想到。

  哈哈,007事先并不知道的那些数经过一番运算之后,都会变成9的倍数。可是,好像007并没有要求让这些数乘以9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小同学已经没有耐心了,他觉得下次忽悠别人时,反正只要乘个9就得了。可是,儿子可能觉得被老爸忽悠了,还不明白一个所以然,有点冤,因此仔细地研究起整个运算过程来。

  儿子琢磨了好一会儿,终于发现了老爸的狡猾。原来,第一步加1,是为了防止有人想的数是0,否则到后面做乘除时会一直是0;第二步乘3时,得数一定是3的倍数;第三步加9,得数还是3的倍数;第四步乘3,那就是9的倍数了;第五步加27,还是9的倍数;因此,到了第六步,所有9的倍数,各个位数相加,最终的得数肯定是9……
  哈哈,原来如此。007蒙孩子,够狠的呀,几处使用障眼法!
  儿子发现了这个秘密,非常兴奋,自己独自玩了好几盘。他的朋友回到家,当晚就把妈妈给整蛊了。今天上午,儿子也到院子里大耍把戏了。据他说,小朋友都被他整得特别崇拜他。不过,他玩过之后,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他告诉007,他试过别的数,比如5的倍数,各个位数相加不一定等于5;6的倍数也是这样。他问:为什么偏偏是9的倍数,它的各个位数加起来一定也是9的倍数,加到最后一定是9呢?
  正等着儿子提出这个问题来呢!007心花怒放:这可不是玩了,这可是一个很有质量也很有趣的数学问题哟!人家Alex学弟对神秘的9颇有研究,早已经搞定了这个问题(见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3D1%26cycleid%3D52)。咱们不带急眼儿,不待急眼滴,蒿~~下次,咱们再找个时间,专门去请教。
  儿子虽然还有疑问,但人家还是非常得意。他决定,明天到学校,就跟同学玩这个数学小魔术。但愿看到这个报告的明强BBMM能够体谅007家那小子,请别急于告诉你家孩子这个小把戏的秘密!最好也让孩子探索一番,一下子就知道“通项式”,就没有味道了。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23 22:1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Jupiter 于 2009-2-22 22:29 发表 \"\"
骗小孩的。
  hxy007一向把骗小孩和被小孩骗当作一种乐趣。尤其爱骗那些骗007的小孩,让他们以为真地把007给骗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23 09:0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Jupiter 于 2009-2-23 09:31 发表 \"\"
小11他们用记录的方式很好,我很欣赏他每次实验都运用记录,值得Alex效仿。
  看了前面的帖就明白,这就是Alex他爹的建议。以前hxy007和孩子做数学游戏,光顾着玩,没有记录,或者在车上玩,无法记录。结果,有些复杂一点的过程就进行不下去。ccpaging的教训来得很及时哟!.

TOP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2-23 11:48 发表 \"\"
非常赞同,我一直在想,如果11他们能带 Alex 一起玩,应该能有很好的效果。
  《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诚哉,斯言!合作学习、探究,确实可以经常起到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hxy007小学毕业时,正值恢复高考之际。县里办了个初中“尖子班”,集中了几个公社的“尖子”搞住读。007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但其实一点都不尖。倒是有些同学,实在是聪明,没见他们比007努力,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007不服啊,想想自己小学五年,学习成绩从来没有出过三甲,咋现在连前十名也进不去?不服气就会有行动,倒没有像今天的才子,见有人比自己更有才,就想办法让人家受损,或者企盼人家成绩掉下来。007的办法是,谁比咱学习好,咱就向谁学习,学他怎么安排学习,怎么对付难题,学人家的方法。不过,这种东施效颦效果不咋地。007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赶上那几个冒尖的同学,总是在十名左右徘徊。那可真让人泄气啊!
  好在那时人心单纯,学风淳朴。老师还在班上搞什么“一帮一,一对红”,就是甲数学好则帮乙,乙语文好则帮丙,丙英语好则帮甲。这样帮来帮去,也不知道有什么学习效果,但至少同学之间关系特别好,整个班级少年时代的友谊一直保持到现在。老师还说:你们将来考大学,不是跟你们的同班同学竞争,而是跟全省的同届同学竞争。你们班学习成绩上去了,水涨船高,就算排名靠后的同学,在全省也是有得一拼的。大家真信了老师的高论,一直豪情满怀,相信全班同学上大学没问题,问题不过是考什么样的大学。老师的话有幸言中,007初中上的那个班到县高中文理分科时又几乎全聚集在一块了;这个文科班坚持到高考的同学,全部考上了大学。除了三个大专生之外,其余还都是本科生。直到现在,这个记录在县里还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传奇!
  007的父母跟老师是一个心思。他们嘱咐007要跟学习好表现好的同学做朋友,学他们的样!每到放假,就鼓励007邀请要好的同学到家里来做客。父母观察下来,对007极其放心,再也不过问007的学习和在校表现了。几次三番相互串门,几家人的父母都认识这群小伙子了。直到今天,007到同学父母家拜访,都会受到热情的欢迎。最令人感动的是,20多年过去了,老人家们还叫得出我们的名字。刻骨铭心的友谊啊,受益无穷的友谊!
  007少不更事时,只能领会到这么深了。直到有一天,到江南某水乡(周庄或乌镇或别的什么地方)游玩。夕阳西下时,一群人度进一家老店。店主介绍说,当年某某某、某某某、某某年少时常来此聊天、喝茶。一听大吃一惊,这些人今天都是各个领域的大师或专家呀。原来,他们小时候居然是一伙的。想一想自己少年时代,好像也是这样。虽然咱和那些少年朋友没有成为大师专家,但都能够从一个山乡出来混,也不容易啊!真是应该感谢当年的父母和老师,那么富有远见!
  《亮剑》中,李云龙在军校宣读结业论文时,有一段很有趣的话。他说:“英雄都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人才也是如此,人才也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我们的孩子即使不能成为什么人才,至少我们期望他们成为好人。好人也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的!
  不一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是一个孩子即使相当平庸,如果跟着一伙有抱负、有品位的同伴,长期耳濡目染,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的!我们的孩子还处在童年时代,对他们最具影响力的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但是,随着孩子们逐年长大,进入少年时代,对他们最有影响力的,是他们的同辈群体。如何引导他们与品学兼优的同学为伍,与异类同学和平共处,是我们这些BBMM马上就要面临的课题。
  据说,J姐家的小五非常优秀,如果能够跟同级的优秀分子成为铁哥们,那将如虎添翼!J姐也就可以彻底脱身,不必和孩子讨论奥数什么的说。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23 21:3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2-23 13:01 发表 \"\"
最后一个问题:
姚明的腿要有多粗才合适?
  哎,是讨论椅子耶。椅子是用来坐的,干腿粗甚事?这最最后一个问题应该是:姚明的屁股有多大?不是算长度,而是算面积。.

TOP

  看来,张院士很会胡扯,他的《帮你学数学》很配胃口,得弄上一本来研读。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23 15:04 编辑 ].

TOP

亲子斗智(一):辅导方案

引用:
原帖由 cks_gs 于 2009-2-23 09:40 发表 \"\"
  (五年级):桌上有200粒棋子,两人轮流从棋子中任意取走1粒,2粒,3粒或4粒,规定取走最后一粒棋的人输,如果甲先取,就怎样取,才能保证获胜?我一看就抓瞎,哪能办?
  昨天总算有空拿了20粒棋子和女儿玩, Jupiter 的聪明和灵感,不然我还云里雾里的。搞了半小时,她弄明白了,又去搞她老爸,她老爸还在云里飘着哪 ...
  这道题,当奥数题一个人去苦思冥想,多没有意思;用作亲子游戏,玩起来可就乐趣多多了。小五生可以从20粒棋子玩起;小三生则可能要从2粒棋子玩起。
  由MM出题,儿子和BB比赛。每次让儿子先拿,只要儿子一发生错误,BB就让他输——拿最后一粒棋子。
  从2粒棋子玩起,一直玩到5粒,都会是儿子赢。可是,6粒就不一样了。无论儿子怎么拿,最后都会输。看来,6是一个输赢关节点,谁拿得剩下6粒,谁就赢。因此,儿子在用7~10粒棋子比赛时,应该想到,拿走一些棋子之后,一定要保留6粒,这样爸爸肯定输。
  11粒呢?儿子先拿,无论怎么拿,肯定输,BB赢定了。因此,儿子在用12~15粒棋子比赛时,应该想到,拿走一些棋子之后,一定要保留11粒,这样爸爸肯定输。
  16粒呢?儿子先拿,肯定输,BB赢定了。因此,儿子在用17~20粒棋子比赛时,应该想到,拿走一些棋子之后,一定要保留16粒,这样爸爸肯定输。
  21粒呢?儿子先拿,肯定输,BB赢定了。因此,儿子在用17~20粒棋子比赛时,应该想到,拿走一些棋子之后,一定要保留21粒,这样爸爸肯定输。
  嘿,不用玩下去了吧?6、11、16、21这些数字有一定规律哟,儿子应该猜得出在什么情况下,他先拿就会输,接下来应该是26、31、36……
  观察一下,再想一想:6、11、16、21、26、31、36……这个数列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规律?
  好像是5的倍数再加1耶!小三生应该看得出来的。看不出就让他先看:5、10、15、20、25……看出名堂之后,再让他看前面那个数列。
  发现了这个规律,小三生应该怎么办呢?哈哈,傻瓜也知道:要是让小三先拿的话,就得让棋子的数目剩下5的倍数多1。
  200就是5个倍数,要是可以舞弊的话,就不拿了,加1个,就可以把BB整输。
  可是BB和MM都在场,想作弊也不成啊!咋办呢?200减5个也是5的倍数,但不能真拿5个,拿4个正好让BB处于不利地位。
  接下来BB和儿子的游戏,应该很简单了。可是,每一次算来算去真烦人哪!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几次试验下来,就会发现:先看BB前面拿了多少,只要保证接下来自己拿的数和BB拿的数加起来等于5,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
  为了什么一定要使接下来自己拿的数和BB拿的数加起来等于5呢?这个问题讨论,会使孩子再次体会那组胜败关节点即数列6、11、16、21、26、31、36……的特点、节奏或规律。

  再玩下去,就是爸爸先拿了。题目可以改成一次可拿5粒棋子或更多。找到了那组胜败关节点,即等差数列7、13、19、25……就不必继续玩下去了。接下来,孩子就可以找J姐说的通项式了。

  如果还找不到,那就再玩一组游戏,再找一个数列。直到孩子发现通项式。还发现不了,概括不出,那就算了。到小五时再说吧!

  不过,这种题应该是数学爱好者们的游戏,是数学小菜,不是数学正餐。能吃则吃,不吃拉倒,没有任何妨害!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3-4 14:05 编辑 ].

TOP

十三点

引用:
原帖由 cks_gs 于 2009-2-24 09:35 发表 \"\"
昨晚躺在床上,想到这个:(3÷7+3)×7=24,好象也蛮简单的噢

但怎么教女儿呢?我又要直接把式子列出来给她看了。

ccpaging 和007都很有想象力,把数学改编成游戏或故事和孩子玩,我总是想把思路和答案 ...

一晚上没有睡好,就赖CM这两道恶心的24点。5、7、7、11怎么用四则运算凑出24呢?想啊啊,都想到对数、指数上了,还是没有想出来。最后,只好这么安慰自己:24点不行,咱就13点吧! 怎么把这四个数凑成13点呢?又想啊想啊,想着想着就天亮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24 10:20 编辑 ].

TOP

旅行中的数学(三):用数学把戏忽悠孩子(续1501楼)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2-24 10:58 发表 \"\"
揭开神奇数字“142857”隐藏着惊天秘密
上点小菜,犒劳一下为数学失眠的BBMM
  真是神奇!好玩,好玩!! 小三生正学到多位数乘除,这个课题相当地适合儿子同学与爸爸同学一块研究了。 ccpaging提供素材!

  昨晚儿子兴奋地报告说,他和他的小朋友在班上大耍“神奇的9”数学魔术,不但把同学们唬得一愣一愣,还招来了数学老师的参与。
  这两小家伙原先说好,打死也不泄漏hxy007私授的秘诀。可是,经不住威胁利诱啊!小朋友是因为他最喜欢的一个女同学说“不告诉,就断交”而招出秘诀,儿子是因为数学老师虚心求教而放松警惕说出来了。007本来期盼全班同学乃至他们的父母,都因这个神秘的数学魔术而着迷,而夜不能寐。可是,通项式一出,这种令人感动的局面,看来不会出现了。令人痛心哪!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24 12:5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ks_gs 于 2009-2-24 10:40 发表 \"\"
我也曾被恶心的揪坏蛋搞得一晚上没睡好
是那天晚上启发CB找出称苹果的规律后,又跟他讲了Jupiter的揪坏蛋问题(没跟小女讲,不想搞她脑子),我自己没深入思考,这么烦的问题等哪天有空脑子清爽点再去想。
但是晚上我就遭了殃。

刚睡了有点迷糊,就被拍醒:
CB:假设12个球被分成3堆。。。。
CM:不对。。。。
CB:是不对
CM继续睡,不知过了多久,又被拍醒,上一幕重新上演。
。。。。。。。
CM继续睡,不知过了多久,再被拍醒。
CB:这次肯定对了,你看12个球。。。。。
CM:我要睡觉
CB:分成三堆。。。。
CM:明天再说
CB:假设坏蛋在A堆。。。。
CM  
第二天早上,CB抱怨,昨晚那个坏蛋搅得他睡不着,抱着枕头一会儿到床这头一会去那头,想明白了才睡着。CM问想到几点,大概3、4点吧。
  可怜的CB、CM,被数学折腾成这个样子。J姐是要负责任的。
  “我不知道”亲子数学社要是评选“亲子数学活动”优秀家庭的话,CM家是最佳侯选。其创新之处在于,不但搞亲子数学,还搞夫妻数学。夫妻间用数学游戏搞情调,文雅之至,浪漫之至,别致之至,可以传为佳话。将来谁要是撰写数学史,一定要记录这段夫妻数学夜话的。
  虽说先有爹亲娘亲,才有儿女;可是,夫妻数学却是亲子数学带出来的。BBMM对数学着迷了,才有希望地和孩子一起,把快乐数学进行到底。.

TOP

征题:如何让孩子理解金融危机?

  早上边洗漱吃早点,边听新闻广播。听得多了,孩子心中就会积累许多疑问。今天早上儿子的问题是:什么叫金融危机?
  这个,这个,hxy007自己也不懂,知道那么一点点,也不知道怎么让小三生听懂。踌躇再三,还是觉得有必要和孩子一起来探讨一下。那就从生产、分工、交换讲起,慢慢讲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讲到信贷危机吧。
  007指着手中的早点说:这个馒头是用小麦加工出来的面粉做的,假定做一个馒头要用1元钱的小麦,也就是种小麦的农民可以因为一个馒头得到1元钱;又假定运输和储存小麦,再把小麦加工成面粉,储存和运输面粉也要用花掉1元;再假定和面,做馒头,蒸熟它,在一个店里出卖它,这个过程又要花1元钱。请问:买一个馒头要多少钱?
  小一生都能回答:3元。
  看来,007要给孩子从古典经济学讲到现代经济学了:假定现在涨价了,一个馒头15元。那我们可能就吃不起馒头,除非爸爸妈妈的工资也涨了。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够吃上馒头,国家很可能就会让大家涨工资。这些多发的钱从哪里来呢?办法很简单,让银行多印钞票发给大家。这样一来,大家都能买馒头吃了。请你想一想:要是让我们家买15元一个的馒头不吃亏的话,我们家的收入要涨到多少?
  小二的数学:要涨到原来收入的3倍。但其中也含同比增长的概念,需要更多的知识才能完全理解。
  我们的钱多了2倍,但还是只能买到原来那么多少东西。就像一个馒头原来要3元,现在要15元,馒头还只是一个,并没有增多。要是所有的东西都跟着涨价,也就是说,要是种小麦的农民从中可以得到5元,面粉加工商也可以得到5元,做馒头的店主也可以得到5元,这种涨价还有意义吗?
  傻瓜也能够回答:没有意义。
  可是,为什么还会涨价呢?这个,小三生想不出来。007只好充当欺负农民的工商业代表了:我要是面粉加工厂的老板,我买来做一个馒头的小麦虽然只用了1元,加工也只用了1元,但我加工成面粉之后,我就不卖2元,我卖8元;做馒头的老板也学我的样,从我这里用8元买来做一个馒头的面粉,做出一个馒头,他不卖9元,而买15元。在这个过程中,面粉加工厂老板和馒头店老板多赚了多少钱?
  小一的数学。用减法,他们都多赚了6元。
  这种情况,种小麦的农民看起来虽然没有多赚钱,但也没有吃亏。但实际上,农民会吃亏。为什么呢?因为生产小麦,是要用化肥、农药的。那些生产化肥和农药的老板、工人为了能够吃上15元一个的馒头,他们也会让化肥、农药涨价。这样的话,使用化肥农药种小麦的成本就会增加。农民种出的小麦要是不涨价的话,农民是不是要吃亏啊?
  当然会吃亏。谁都不愿意吃亏,大家都会去加工面粉、做馒头的。
  对呀!这样一来,种粮食的人就会越来越少,粮食也会变得越来越少。等到面粉加工厂发现很难找到足够的小麦来加工面粉的那一天,小麦就会慢慢涨价。农民又愿意种地了。可是,在小麦跟着涨价之前,农民还是吃了很大亏的。现在,我们来算一算:假定农民生产一个馒头所需要的小麦,原来的成本是5角,现在的成本是原来的3倍,请问在小麦价钱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每生产一个馒头所需要的小麦,会有多少损失?

  007与孩子的经济学对话被LP打断了,并没有进行这里。后半部分是设想的方案,还没有实际进行。007还没有把简单的问题讲清楚,就想说美国人越来越不注重发展实体经济,长期依靠美元在国际金融中的霸主地位,通过控制美元与各国货币的汇率来赚各国人民的便宜,过自己的富裕日子。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多亏被LP打断,否则……
  还是先把小麦馒头经济学讲清楚吧。上面提出的问题,小三生应该能够回答。现在出一个难一些的问题,请J姐和CM家的小五生尝试解答:在一个馒头从原来3元涨到现在15元,小麦生产成本也相应涨价的情况下,做一个馒头所需要的小麦,其卖价从原来1元涨到几元,才能确保农民种粮积极性?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讲到啥是金融危机。这方面学识007极其贫乏,恳请有这方面知识的大侠出面帮忙,编一些包含数学问题、小学生能够把握的经济学故事,让孩子们进行探索。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25 21:16 编辑 ].

TOP

回复 1538#ccpaging 的帖子

  呵呵,这是正版。hxy007要看懂几分都吃力,遑论小学生。我们的孩子需要一个“金融危机”故事的儿童版。不炒房地产,就编个炒小麦、炒馒头及由此引发金融危机的故事。行不?.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2-25 18:04 发表 \"\"
我不自量力,准备试试。不过我讲的是卖油炸馒头的如何上市的问题,可以从郎教授、张教授那里贩卖来。
稍后,晚上再讲、、、
  这个强!人家“炒”楼房、“炒”馒头就引发了金融海啸,“炸”馒头那就更加不得了 。不知会是什么结果,拭目以待,但禁不住在想象……
  题目会不会是《一场馒头引发的金融危机》?故事好像很长,007上面写的算第一回,第二回讲什么呀?第三回呢……
  不妨搞个击鼓传花,各位BBMM轮流编下去?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25 19:0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2-25 18:04 发表 \"\"
谁来给1两馒头和油炸馒头分别定个价,定好价张老师就可以出场了
  为了方便起见,本物价局暂时规定馒头指导价:蒸馒头1个1元,油炸馒头1个2元。
  期待着王馒头的油炸馒头股份有限公司早日上市!.

TOP

引用:
原帖由 Jupiter 于 2009-2-27 10:22 发表 \"\"
这种大量的罚抄我家小五在老学校是家常便饭,有时候干到十一点多,吃过苦的,所以转到民校之后反而觉得轻松。
  学习进步的最有效部分,就是从错误中学习。因此,学习上犯错误,不可怕。做错了,就及时查找原因,并及时订正。经常做错的,就适当增加练习的量。这是学习的题中之意。但是,我非常反感有的老师把这种正常的订正,异化为对孩子做错作业的惩罚,变态为大量的重复性的机械训练。
  孩子经常写错别字,孩子的老师和妈妈时常要求重写多少多少遍。这让孩子很不爽,hxy007也很不以为然,便给儿子主意:老师说写错的字要重写三遍,那是对所有同学的一般要求。你要是写一遍就有把握记住,你就写一遍。有的字你老是错,写三遍都可能不够,你就多写几遍。一个字到底写几遍,你自己最清楚,你自己作主。
  孩子不答应啊。老师的话像圣旨,岂能偷工减料?
  007做思想工作,让孩子试一回,有的字只写一遍,有的字写了五遍。007还在作业写了一句话:这些字,孩子都认真订正了,都会写了!
  作业发回来,通过!老师没有说什么。007还找机会跟老师交流,人家非常认可这种自主决定的态度。大家的目的其实都一样,那就是让孩子真正掌握学过的内容。
  从此,我家孩子就敢对自己的学习作主了。当然,孩子就是孩子。他觉得写一遍就行了,那是他的感觉。有的时候,家里搞个突击抽查。要是查出他还是写不来,就可以指导他逐渐学会了解自己了,把握自己了。.

TOP

一道高水平家常数学题:从抽象概念、公式到灵活运用

  昨晚我家小三有道数学作业,说:甲乙两个港口相距270千米,有艘轮船以每小时35千米的速度,从甲港驶向乙港。问:这艘船航行6小时能否到达乙港?题后的括号里还有一项要求:用多种方法回答问题。
  hxy007觉得这道题出得很好,很有水平。好就好在,它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题目,它开放但答案又不会离谱,不像某些小奥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下手;有水平就在于,小三生刚刚学习速度计算和速度公式的应用,此题是对孩子们这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的全面检查,也是对孩子运用距离、时间、速度关系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一次系统训练。
  遗憾的是,儿子只给出了一种解答:35*6=210(千米),270>210,所以,这艘船航行6小时不能到达乙港。
  007发现这个问题时,孩子快要上床睡觉了,就忍住没有提。
  今天早上在上学路上,007开始敲打儿子了,问同车的小朋友:昨天最后一道数学题,你写了几种答案呀?
  人家说:两种。
  儿子立即反应:怎么有两种?要写两种答案吗?
  哼哼,原来是没有认真审题呀!
  他的同学也说:括号里边要求我们用多种方法回答问题。
  好吧,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马上让儿子说出自己的解答,人家说这种方法他也用了。还有什么方法呢?
  儿子糊涂了:只能用航程对比距离的方法,还会有什么方法?
  小朋友立即想说,话到嘴边被007制止:让他自己想办法。
  儿子的灵气啊,不知道被什么给消蚀了,愣是想不出来。007只好当一回数学老师,带领三个小三生复习刚刚学过的内容:要是知道了航程和时间,怎么算速度?
  齐答:速度=航程/时间。
  要是知道速度和时间,怎么算航程?
  齐答:航程=速度*时间。
  要是知道航程和速度,怎么算时间?
  齐答:时间=航程/速度。
  原来,你们都知道呀!刚才,你们用轮船实际航行的距离跟甲乙两地的距离作对比,来判轮船航行6小时能不能到达目的地。除了这个方法,还可能有什么方法呢?
  儿子好像醒过来了:还可以对比一下速度?
  什么意思?老爸还有没有听懂。
  就是用轮船的实际速度和它在6小时正好到达目的地的速度对比。
  思路正确。假如6小时到达目的地的速度大于35千米/小时,那表示什么意思呢?
  表示轮船要开得比35千米/小时还要快的速度,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如果速度小于35千米/小时,那就表示轮船在6小时之内能够到达目的地。
  007修正了一下:很好,准确一点说是,如果速度小于或等于35千米/小时,轮船在6小时之内就能到达目的地。这就是第二种解题思路。
  小朋友急着说:我的第二个解法不是这样的。
  007装傻:嗯,难道还有第三种解法?不可能吧!
  小朋友非常得意,又想说出来。007再次劝阻,让他当老师作评判,让儿子当学生继续思考。
  这一次非常顺利,儿子稍加沉思,就想出来了:第三种方法是,用时间来比较。就是看一看270千米的航程需要航行多少小时,如果大于6小,那就表示轮船航行6小时不能到达目的地;小于或等于6小时,就能够按时到达,或者提前到达目的地。
  小朋友说,他就是用这种解法,算出来是要用7个多少时。
  准确地说,要用多少时间呢?
  三个小三生为难了:航行7小时,就走了245千米,还剩25千米要走,不需要再用1小时,到底还要几分钟呢?
  这个换算问题,在车子里靠心算,是难了一点。人家也没有兴趣细算了:反正是7个多小时,比6小时多,所以轮船在6小时以内是不能到达乙港的。再说,车子已经到达校门口,哪有时间深入讨论了?
  007赶紧叮嘱儿子到学校马上在作业纸上补齐另外两种解法,然后点火倒计时:“3,2,1,发射!”三枚火箭瞬间冲出了007的小轿车……

  学校的教学节奏太快了,总是想让学生们多一些做练习、测试的机会,因此往往把新知识、新概念、新规则、新公式做成压缩饼干,让孩子们快速下咽,再通过后面的大量的练习逐渐消化。007非常理解这种教学策略的用意,但总觉得这样的学习,孩子学得不扎实。儿子学来的许多知识,看似懂了,实际理解不深,不全。要是新授课节奏能够放慢些,虽然会相应地减少课堂练习和测试的时间,但孩子会对新知识理解得更透一些,对新技能掌握得更牢一些。学校做不到,BBMM就要多留个心眼了。等到发现孩子有大量的内容学得不扎实,似懂非懂,麻烦就大了。

  现在,有一个附带的问题,想请各位BBMM或小四小五生讨论。
  假定上述题目满分24分,问:007家的小子做对一种方法,应判给他几分?他的同学做对两种方法,应判给他几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2-27 22:44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