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0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推荐好书,建一个书库

我儿子看过的并且喜欢的书有:
夏洛的网
山居岁月(国际大奖小说)
窗边的小豆豆,丢三落四的小豆豆
佐贺的超级阿嬷
丁丁历险记(22册)
漫话各国历史系列(日本、韩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瑞士)
剑桥少儿百科(生物、文明、科技)(全三册)
剑桥艺术史-绘画观赏.

TOP

开学后儿子读完了《藏敖》,连说好看。下面打算读《围城》,他就冲着钱钟书的幽默去了。我怀疑他能否看懂。.

TOP

《纸牌的秘密》儿子在看第二遍

能自己主动看第二遍的书肯定是儿子很喜欢的书。儿子说:基本上是小说,穿插着哲学。.

TOP

回复 48#zhangmq 的帖子

几年前以前买过韩寒的《三重门》,下了决心几次,也没能把此书读完。倒是后来他写的博客蛮好看的。
初中生生会对他的哪本书有兴趣?你可以推荐吗?.

TOP

回复 50#zhangmq 的帖子

谢谢!你指导孩子读书很下功夫的,赞一个!
我儿子刚好相反,太天真太幼稚了,所以我要有意识地引导他读深刻一点儿的书好早点儿开窍。.

TOP

回复 52#zhangmq 的帖子

谢谢!先让儿子读读这篇,看看是否是他喜欢的风格。
我很怕自己的口味限制了儿子的阅读范围,最好不同的作家,不同风格的都让儿子试着读读看。.

TOP

不用客气,小事一桩。
小学时给儿子买了《昆虫记》,看了几篇就丢在了一边。后来无意中又捡起来往后看,终于对我说蛮好看的。他解释当初丢在一边的原因:整本书都讲虫虫也就算了,一开头就说屎壳郎,还尽讲粪便什么的,好恶心,就不想再看了。
剑桥少儿百科(生物、文明、科技)(全三册)我也极其推荐的,儿子9岁时买的,翻得快散架了。尤其是那张大大的人体画,看了又看,还问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往往是很“关键”的问题。 我们的性教育就是由此开始的。

[ 本帖最后由 英君妈妈 于 2009-12-16 15:38 编辑 ].

TOP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和 毛毛

昨晚儿子翻出2年前买的《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开始看第2遍了。直到夜里10:30我才好不容易从他手里夺下来。书虽然很厚,但属于很想一口气看完的那种。整个构造很巧妙,有评论将其在叙述方式上和《苏菲的故事》类比。因为《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较厚,而且是全文字的,适合10岁以上的孩子阅读。米切尔·恩德写的另一本《毛毛》,儿子和他的朋友都说很好看。
以下摘自当当:米切尔·恩德创作了许多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塑造了毛毛、巴斯蒂安等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女孩、男孩艺术形象,但他本人压根就不承认自己的作品是儿童文学,他甚至根本反对“为了孩子而存在一种特别的文学的说法”。确实,米切尔·恩德的作品孩子们喜欢读,成年人也喜欢读。在一个平凡的没有灵魂的时代,米切尔·恩德以他不朽的作品,挽救了一个几乎要失去的王国,即幻想世界。今天,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设有米切尔·恩德纪念馆,全世界的读者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不朽的心路开拓者和不倦的寻梦人。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是恩德另一部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德国,它就像《西游记》在中国那样家喻户晓。.

TOP

回复 66#shuaishuaimm 的帖子

和基础哲学类的不太像,但富有哲理,同时充满幻想。年龄小的孩子即使不懂,也可以当作很好看的童话书看,故事情节本身很吸引人。大一点儿的孩子看了也许会对人生、家族、朋友、自己承担责任等等意义产生一些思考。.

TOP

回复 68#shuaishuaimm 的帖子

可以的。不过对你家SG来说估计浅了。.

TOP

回复 69#笑叶子 的帖子

谢谢,又有了一本好书。
寒假里肯定又有什么积累好词好句的作业,我买了本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打算让儿子抄。
上1个寒假+暑假,抄完了《周国平散文(插图珍藏版)》,儿子说:周国平讲得好有道理,让我直点头,而且很有文采。.

TOP

回复 73#harry2186 的帖子

没问题额.

TOP

回复 75#shumi1 的帖子

《毛毛》我买给儿子后 他翻也没翻,后来我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他的一个好朋友了。结果这个好朋友看了对我儿子说好看,儿子就要求我又买了一本,这才看了。好朋友比我这个妈管用哎。.

TOP

回复 68#shuaishuaimm 的帖子

《讲不完的故事》儿子元旦坐车去看外婆的路上看完第2遍了。你什么时候要拿去看,说一声。
《卡夫卡小说全集》我买过,一起拿去看好了。不过说老实话,我没耐心读完。

[ 本帖最后由 英君妈妈 于 2010-1-5 14:39 编辑 ].

TOP

我们台湾这些年

爸爸妈妈和孩子都可以看的书,很容易读。
作者从很平民化的角度写了1977年--2009年台湾的大事。我一边看作者的经历,一边回忆自己那时候经历的事,对于国共两党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的异同常常会心一笑。对台湾的蓝绿阵营,大选等等也明白了不少,增加了对台湾的理解和亲切感。
儿子则看作者上学期间的趣事,看得哈哈大笑。.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