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8个人次参与评价】

[婚姻] 不被祝福的婚姻,不要轻易去尝试!

这里好象成了回沪子女的“声讨”会了。 既然这样,我也来声讨一下吧。
我不是回沪知青的子女,父母是支内去了东北佳木斯,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后来由于珍宝岛战争,父母所在的厂奉中央命令内迁到河南。说起来要感谢珍宝岛一役,使得大着肚子的母亲决定回到上海生我。于是那个流火的七月母亲在上海仁济医院生下了我,不到二个月妈妈就扔下我回到了工作岗位,我从此在上海外婆家、奶奶家长大。而我的哥哥是一直跟着父母的,当时在我小小的心灵里觉得自己很是幸运,可以在上海享受着外婆、舅舅的百般宠爱。这里要说一句,我的外婆算得上是个英雄妈妈,生有十个子女,死掉两个,还剩八个,其中我的妈妈是唯一的一个女孩子,排行老二。七个舅舅由于那个年代众所周知的原因,只有两个在上海,而舅舅们又普遍的晚婚,所以我就成了家里的宝贝。好像扯得有点远了。话说我到了八岁,要上学了,外婆说什么也不想让我回到父母身边去,那时候要在上海报个户口是很容易的,但是妈妈觉得我太娇了,需要好好管教管教,于是我哭着离开了上海。就这样我在河南南部的一个农业城市一待就是二十多年。好在我父母所在的厂是整体搬迁,我们在那个地方自成体系,就像是一个城中城,80%是东北人,还有20%就是全国各地的人,其中2%应该是为数不多的上海人。在这个城中城中我们的生活比起当地人要优越得多,因为我们厂是直属中央部委的。在我们家,一直保持着上海的习惯,上海的语言,四年一次的探亲成了我和哥哥最开心的事情。在我们的骨子里有着不了的上海情结,上海那是我们全家的家啊。说实话在外地的那么多年里,从我的父母到我们心中永远想念的就是这个家。
后来哥哥结婚了, 娶了当地的一位女孩子,轮到我时,妈妈总希望我能找到一个上海人,她说媳妇是娶进家门的,不会受苦,可女儿是要嫁出去的,要门当户对,要有共同的生活习惯才好。也算我运气好,我真的找到了一户上海人,父母是从上海毕业后分配到外地,然后由于种种原因辗转到了河南的。妈妈、爸爸那个开心啊,还没有见到男方的人,已经一百个同意了。当然事实正明那个男孩子是很不错滴,否则怎么会成为我的老公呢?再后来,为了第三代,我的父母和老公的父母在上海浦东的孙桥各花了十几万买了房子,各办了两个蓝印户口,一个是给了老公的侄子,因为那孩子马上要上高中了,一个是给了我的侄女,因为这个孩子也马上要上初中了。而当时我的女儿还很小,我们都觉得还有机会,等经济条件好了(这两套房子可以说花光了两家的积蓄),还可以再买房办户口。可是这一等就永远没有机会了,政策取消了。于是我们决定要先于父母回到上海,为女儿闯一个天下。我们真的不想有一天两家都走了,只剩下我们还留在那里。
于是我和老公来到了上海,那些苦日子就不说了,总知我和老公没有找两家的任何一个亲戚(知道找了也没用),没有去麻烦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完全靠自己闯了过来。买了房子,有了安定的生活。虽然现在唯一让我们揪心的是没有户口,只有引进人才居住证(这总让人心里感觉不踏实),但是我们很幸福,幸福得感觉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对于我们来说,重新回到了上海,回到了家,就是幸福。我想我们的户口总会解决的,现在户籍政策不是要改革了吗?我的女儿肯定会在她的家中长大。
后来爸爸妈妈也回来了,并且依据政策他们的户口也回来了。当爸爸拿着上海公安局迁发的户口本时,他老人家很是激动,爸爸对妈妈说,我们走了快50年了,现在总算又回来了,回来了。这言语中的心酸没有亲身体验的人是感觉不出的。妈妈回到上海后,先侍奉奶奶,然后送走了92岁高龄的奶奶,又侍奉外婆,最后送走了96岁高龄的外婆。现在七十出头的妈妈是小区的党小组长,又是楼组长,生活的很充实,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而同样七十出头的爸爸也在上海的一个电气研究所担当着专家级的角色,同样每天早出晚归。哥哥和嫂嫂也在上海有着各自的生活。
罗嗦了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点,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自己奋斗得来的才能感觉到来之不易,幸福就是从这里体会出来的。.

TOP

回复 #91 big美人 的帖子

同感,我家的女人寿命真得很长。前几天同事搞了一个网上算寿命的,算我可活到93岁,同事都笑我要成老妖精了。.

TOP

回复 #101 chenyz_2hotmail 的帖子

抱抱LZ,别灰心,好人会有好报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