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7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家庭教育专题汇总贴

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十法

 1、孩子每天上学前,告诉他放学回家后要将一天所学的内容讲出来;

  2、每天让孩子在书桌前坐10分钟;

  3、将孩子学习每科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4、在孩子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始前的半小时或1小时定为孩子的学习时间;

  5、给孩子制定的学习目标放在“量”而不是“时间”上;

  6、让孩子彻底放松地玩;

  7、当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时,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8、开始学习前,让孩子整理一下书桌;

  9、饭前和饭后一小时不要让孩子学习;

  10、孩子学习过程中休息时,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而且最好让孩子离开书桌。




  

  

(责任编辑:汪春).

TOP

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动机  

2008-01-08 21:07:08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如今,厌学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家长对此感到非常头痛,为什么自己受苦受累培养孩子,而他们却丝毫不领情呢?这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培养有关。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说起学习的目的,绝大多数人会说:“孩子,都是为了你自己!为了你将来有车开,有房子住,有钱花!”但是,如此庸俗地处理,对于那些衣食无忧的孩子们来说,越来越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了。要让孩子努力学习,就要让他们懂得更多。要把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理想、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以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因此,要让孩子努力学习,首先要让他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

  ·培养独立进取的个性

  学习动机与独立进取的个性是密不可分的,个性是独立进取还是被动退缩与动机水平关系密切。因此,上进心不强对学习影响很大。上进心强、抱负水平高,将持续地推动学习活动高效率地进行,而良好的学习效果又给学习动机带来自我强化的作用。

  ·设定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

  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过易的目标不能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不足以激发动机;难以实现的目标,也容易使自己畏难、气馁;而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使自己从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激发学习动机。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问题儿童”玩成小发明家

“问题儿童”玩成小发明家

2007-12-25 21:31:46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成长档案
  姓名:魏忠祥

  年龄:15岁

  学校: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石头城校区初三(16)班

  爱好:发明、绘画、篮球

  荣誉:2007年六月荣获南京市科技之星称号、2007年八月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7年五月获得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机器人遥控擂台赛二等奖、全国青少年科学幻想画大赛三等奖。

  曾是学校的“问题儿童”

  和现在的自信、优秀不同,小时候的魏忠祥可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经常被老师留堂,还经常被叫家长呢。”魏忠祥不好意思地说,由于小时候很调皮,经常在学校犯错误,老师想到他就头疼。不光是调皮,那个时候的小忠祥成绩也很不好,直到初中考试分班,他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分数加起来还不到180分。

  “不过,我庆幸我有个好爸爸”,魏忠祥说,虽然他的成绩不好,可是爸爸并没有给他施加任何压力,“他经常教育我不要有负担,也从不骂我。”魏爸爸告诉记者,他一直都想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从来不强迫儿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孩子想玩就玩吧,因为玩就是他的天性。儿子长到现在,我从来没为他报过什么辅导班,因为他连上课的那四十分钟都坐不住,更不要说课后的辅导班了,你就算给他报名也是白报,他不会认真去学的,弄得不好还会造成他的逆反心理。”魏爸爸对儿子的要求很简单,只要能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成绩达到70分就行了。

  “玩”要玩出“名堂”

  小忠祥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机器人制作课外兴趣小组,当时班主任看他虽然调皮,但很有灵气,所以推荐他去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更是一个劲地鼓励他好好去学,“当时我身边的不少家长朋友都劝我,孩子都已经上五年级了,很快就要升初中了,这个时候应该多学习,还参加什么兴趣小组去玩干吗呢?可我觉得,这孩子对机器人很有兴趣,如果不支持他,对他打击会很大。”魏忠祥说,看到爸爸这么支持他,他也暗下决心,这次一定要“玩”出点“名堂”,不让爸爸失望。

  虽然说是“玩”,但是小忠祥和爸爸还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小忠祥功课一结束就开始研究机器人制作,有时候为了某个程序问题,可以忘记吃饭,甚至熬到半夜。而为了鼓励孩子,同样身为老师的魏爸爸经常陪儿子一起看科技节目,给儿子买一些有用的书,如果孩子遇到难题要他一起解决,爸爸只会给儿子一些启发,但从不会直接告诉他答案。

  家长要学会等待和发现

  自从儿子上了这个机器人兴趣班后,变得比以前更安静了,做事情也很有耐心。“以前他做功课,总是拖拖拉拉,不专心,但是他做起编程来却又快又好。”爸爸认识到这说明孩子对机器人真是有很浓厚的兴趣,儿子终于找到自己爱做的事情了。在短短几年里,小忠祥进步很快,在2004年时,他获得了好几个省市一等奖,也因此被保送到重点中学二十九中。不光是机器人,小忠祥还对小发明越来越有兴趣,去年,他的作品《水下增视观察装置》荣获第二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第十七届江苏省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截止到现在,他的发明已经数十件,几乎每件发明都获奖。

  越来越有自信的小忠祥,也逐渐意识到必须把成绩搞上去,“虽然我有能力,但如果我成绩不好,对我的能力不仅不是帮助,反而是一种拖累。”于是他刻苦学习,成绩也迅速提高。魏爸爸说,这样才是他最想看到的结果,孩子是因为自己知道学而不是被家长逼着学,这样效果最好,而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很有好处。作为家长,应该学会等待和发现,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这样反而会事倍功半。

  心理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说到自己最大的优点,小忠祥笑着说应该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小的时候听到的批评比表扬多,爸爸对我要求也不高,所以我的心理承受力特别好,绝对不会因为哪次考砸了,就想不开。”对于未来,小忠祥要求并不高,“今后我会好好学习,发明创造这些兴趣爱好,我也不会放弃。”魏爸爸说,他希望一切顺其自然,“只要他的想法有道理,我肯定会支持他。我对他的成绩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但我希望他有一个成熟健康的心理素质,将来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害怕,这比有个高学历更重要。” 本报记者 朱 姝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改变“胆怯型”三法

改变“胆怯型”三法

2008-01-02 00:36:08
  [扬子晚报网消息]   在家像只横行的小老虎,出门变成胆怯的小猫咪。一些家长常常说自己的孩子是“门背后的霸王”,并为他们“拿不出手”的表现头疼不已。幼教专家告诉年轻父母:鼓励式教育最重要,改变宝宝行为有三大原则——

  在家别太宠溺

  胆怯表现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过多的宠爱与纵容,与社会的接触欠缺,这不免使其对公共场合、集体活动产生了未知的恐惧。在家时,家长可别让孩子太由着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办,而应适时放手,让他多到社会上去见识见识。

  鼓励使人大胆

  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扣上“没用”、“胆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责只会更加打击本就自卑的他(她)。当孩子表现不如人意时,父母应当耐心地予以安慰和鼓励。在尴尬的节骨眼上给孩子一个温暖坚定的眼神,他(她)的信心才会慢慢增长,直到把过度的羞怯抛到脑后。

  不要操之过急

  对待胆怯型的孩子,创设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胆小的孩子‘勇往直前’,家长与老师都不能操之过急。”当孩子不愿意与其他更多的孩子相处时,家长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块玩,因为害羞的孩子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当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家长也不要胁迫他,因为这样做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将来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

编辑:杨皓   来源:扬子晚报.

TOP

家长心理"生病" 强摁孩子"吃药"

家长心理"生病" 强摁孩子"吃药"


  
  
  “功课做好了吗?”“今天在学校里乖吗?”“考试考了几分?”这三句话,在前天虹口区百名专职心理咨询师下社区开展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活动中,竟被众多孩子不约而同地认为是每天放学回家后听到的最反感的三句话。
  
  大人逼孩子近乎疯狂
  
  一名四年级的女生几乎是含着眼泪来咨询的。她觉得自己学习已经十分努力了,还是班里的中队长,可是家长对她的要求实在太高了,平时不能有一点偷懒,父母根本容不得她有自己玩的时间,有一次语文测验考了80分,竟被妈妈打了一顿。丽英小学心理教师张晓军感慨地说,看来家长的心态失衡才是问题的症结。
  
  不能乱扣多动症帽子
  
  据记者在各个咨询点的估算,前来述说孩子有多动症的家长约占三分之一。面对接踵而来咨询的家长,建江中学心理教师潘静说,真正属于多动症的孩子其实是微乎其微的,何况这还需要严格的医学诊断,不能动辄给顽皮或喜动的孩子扣上一顶“多动症”的帽子。有个学生说,在学校里从早坐到晚,中午吃饭也是坐着不能出教室门,回家后就根本不想再粘在椅子上,最好是东走走西摸摸,但家长见了就会骂他是“猴子屁股”,说他有多动症。
  
  多多体谅孩子的困惑
  
  令许多专家纳闷的是,花老半天时间听了孩子和家长的叙述,竟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恰恰是源于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分明是家长的心理出现了偏差,但他们却偏偏还要一个劲地数落自己的孩子。如果“大人有病,小孩吃药”,那么这样的咨询永远也不会达到效果。虹口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的特级教师徐韵安说,教育孩子要拥有良好的心智,家长首先要心理健康,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任意拔高对孩子的要求,而且家长也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多多体谅孩子成长期的困惑。
  
  
  来源:新民晚报.

TOP

把孩子培养成生活高手

把孩子培养成生活高手


新闻午报  2008-01-23 10:39:06





  整理书包、淘米煮饭、洗晾衣服……这些看似简单的家务,在学生眼里却变成难以企及的生活高手所为。近日,随着中小学寒假的临近,做家务也成为众多学校安排给学生的假期“必修课”。那么,如何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生活高手呢?□本报记者|王宙|文

  让孩子学会承担一些责任

  发言人:林女士,10岁孩子的母亲

  一直秉持着“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教育观念,所以从小对女儿都是宠爱有加,更别说让她做家务了。但现在看来我的观念也要改一改了。

  邻居家的小丽一直是我为女儿设定的学习目标。小丽从上学以来都在班级名列前茅,小学三年级就能做六年级的英语试卷,让许多同学羡慕。

  去年,小丽考上了外地一所名牌大学,但离家没几天,她就带着一大堆脏衣服回来了,说让妈妈给洗一下,要不然就没衣服穿了,还为此和她妈妈吵了一架,说父母不负责任,把她扔到外地去念书,听得我瞠目结舌。

  回到家,我试探着问女儿:如果妈妈生病了,你会不会帮妈妈洗衣服?女儿说:你生病了不是有钟点工吗?再说我从来没洗过衣服,也不会洗呀。女儿还半开玩笑地说,妈妈,你可一定要健健康康的,要照顾我一辈子哟!

  没想到女儿在生活方面竟如此依赖于我。再仔细想想,许多亲子之间的纠纷,往往就是源于子女过分依赖父母,使父母感到力不从心,子女则因为某些要求没得到满足,而埋怨父母无能。

  那些从小习惯于大小事情都依赖父母的孩子,成人后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比较差,遇事总是指望父母一帮到底。随着子女需求和父母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相互间的不满和怨言也与日俱增,以至出现纠纷和冲突。这些孩子很少考虑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他们把父母为的艰辛劳动看作理所当然。

  由此看来,让不让孩子参与做家务,给不给他们机会承担一些事务,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

  用统计法鼓励孩子学家务

  发言人:段先生,12岁孩子的父亲

  我的孩子虽然是男孩,但买、汰、烧样样在行,虽然无法和成人相比,但是在同龄的孩子里,还是显得很懂事。

  其实我们大人都知道,家务事不但细碎、辛苦,而且成效不明显,有时忙了整整一天,也见不到做多少事。而且家务活有很多重复劳动,如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每天都是这样,容易使孩子觉得毫无趣味而失去兴趣。

  儿子小时候,我也尝试过用做家务支付零花钱的方式鼓励他劳动,但时间一长,又怕孩子成为“小财迷”。

  因为我是理工科出身,大道理不会讲,也怕孩子不爱听。后来,我发现用统计法让孩子学做家务还是蛮管用的。

  在儿子还小、无法做家务之前,可以让他记录家长每天的家务数量和具体项目。如每天记录妈妈洗餐具的数量,一个3口之家,每天3顿饭,最少要洗9双筷子,10多只碗、盘和6只锅,大约30件餐具。这样每周每月每年所洗的餐具,数字巨大。如此一来,儿子了解了父母的劳动量,就会尊重劳动,并产生参与意识。

  等儿子亲自做家务后,我就坚持统计孩子劳动的数量,不管大小都记录下来,以增加孩子的信心,并且给予表扬。同时,统计劳动过程中不小心造成的损失,如打碎碗、匙,弄脏桌布等,鼓励孩子总结经验,减少损失。

  其实,家务事随手可做,假若统计出来,许多孩子都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吃惊”,不知道自己还那么能干!只是大多数家长没有耐心统计而已。

  链接

  各年龄段孩子可做的家务

  6-7岁学习饭前摆放桌椅、碗筷教育孩子自己穿衣服、洗手帕和袜子,如没有洗干净,不要责备,可以悄悄地重洗,让孩子有成功感。

  8-9岁学习饭后收拾碗筷假若有条件还应该让孩子学洗餐具,洗小件衣物。不要让孩子使用洗衣机、洗碗机,那样会失去劳动的意义,这和不让孩子用计算器解题的道理是一样的。

  10-11岁学习擦桌子、扫地、倒垃圾、搞个人卫生、洗头、洗澡、清洗自己的玩具但是不要让孩子使用电器,应注意安全。

  11-12岁学习做简单的饭菜逐渐学会使用家用电器,比如燃气灶、电饭煲、微波炉、洗衣机、冰箱等。但是特别要注意安全,开始的时候最好由家长监护。

  12-13岁学习户外家务比如浇花、擦拭玻璃、修剪树枝、种植花草,男孩子应该增加用力气的家务,如买生活用品、搬运东西等,但也应注意不要超负荷。

  14岁以上可以承担所有家务注意不能占用学习时间。可以安排购买生活用品、计划家庭开支等家务,女孩子可以学习针织技术、自己动手制作小物件、缝补;男孩子应该承担一些力气活。

  

  .

TOP

是的.我们家长从自身做起,读懂孩子,引导孩子是我们一辈子的责任啊.

TOP

好父母的八种餐桌态度

好父母的八种餐桌态度  
来源: 教育服务信息
内容:     1、认识到脂肪只是饮食中的一部分:父母不要让孩子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脂肪上,应该将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样在饮食中增加不同的品种,如果增加了食物的品种,无形中自然而然会减少脂肪的摄入。
  2、和孩子一起认真享受每一餐:健康的饮食意味着品尝和享受各种各样富有营养的食物,这比总是想着哪些食物对人有害,是不能吃的重要得多。
  3、坐下来享受:父母精心挑选和准备食物,并规定一些就餐的规矩,孩子安静地坐在餐桌前吃饭可以学到就餐的礼仪并得到美味佳肴带来的享受。如果允许孩子吃饭时东奔西跑,他们往往会选那些比较容易吃的食物,就无法学会品尝一些富有营养但吃起来较为复杂的食物。
  4、在餐桌上不要劝诱、禁止和贿赂:在每顿饭之前,你永远无法预测孩子到底需要多少能量。父母最好在每一顿饭中准备卡路里含量不同的食物,有些高有些中等有些低,相信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为自己挑选合适的食品,并决定吃多少。
  5、不断地提供新的食物:孩子对新的食物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是如果一直看到它们出现在餐桌上,大人们也在津津有味地品尝,即使没有人强迫他们尝试,总有一天孩子会自己提出要求尝尝这些从未吃过的东西。
  6、为孩子做个榜样:作为父母光是命令孩子“去吃点蔬菜和水果”,孩子是不会照你说的去做的。为了让孩子吃这些健康的食品,父母首先要树立一个榜样。   
  7、永远不要说“永不”:有些父母认为某些不能过量吃的食物应该永远受到禁止。这是不对的。如果孩子喜欢巧克力,要让他吃,但不必每天都吃。
  8、不仅仅关注餐桌:如果希望孩子生活得健康,不要仅仅担心脂肪,更多的关注应该不要让孩子抽烟,以及预防孩子出现其他一些意外。.

TOP

“选择教育”让孩子学会安排自己

“选择教育”让孩子学会安排自己  
来源: 教育服务信息
内容:     人生无处不在选择,而如今的孩子凡事都由大人安排,缺乏选择权,长大后如何面对众多的人生选择?近日在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学校处处设置了各种“选择题”让学生做,让他们学会选择。课堂上,老师为不同能力的学生分别设计了目标:“同学们可以看看自己能够达到哪类要求,一类同学可以选用一两个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句话,语句通顺;另一类同学可选用两三个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句话,语句连贯,较生动;还有部分同学可选用多个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句话,语句连贯,生动。”不同能力的孩子开始“对号入座”,允许尝试并调整自己的选择。
  除了在课堂学习方面体现选择元素外,社团活动中孩子的选择权就更大了。比如学生平时独立购物的机会少,老师便特意在考试后说要带他们出去玩玩,设想了几套方案:一种是去公园玩半天,另一种是去图书馆阅读书籍,还有每人带10元钱,以小队的形式去肯德基吃一顿。结果,他们经过考虑和讨论,大多数选择了第三套方案。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分析说,如今表面上是“小手牵大手”,父母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来帮助孩子成功。而实际上是“大手把小手”,孩子在学业、兴趣爱好方面的选择权均由父母掌控,许多家长片面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旁人的教训来作出判断,不给孩子任何发言权。很高兴看到齐一小学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尊重孩子的意见。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关键是让孩子懂得选择、学会选择、善于选择。



来源:新闻晨报.

TOP

-12岁是情商教育的最好时机

-12岁是情商教育的最好时机  
来源: 教育服务信息
内容:     研究调查显示,3-12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以下情况:内向、害羞、缺乏责任感和自信心、爱发脾气、带攻击性、适应能力差、自我为中心、不懂与人分享、过分依赖家长、无法接受批评等。而其实这些都是情商弱项的表现。本期,我们邀请龅牙兔情商乐园的专家为家长解读3-12岁孩子的“性格信号”。
  情商训练的关键期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0%-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这就需要家长在这个时期对孩子给以更多的关注和培养。
  7-12岁:情商界称为正凝固的水泥。这时,孩子85%-90%的性格都已经形成了。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学业压力日益繁重,学习习惯正在养成,孩子又急于尝试独立,试图从思想上逐渐挣脱父母的束缚,也更大程度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父母的关注。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TOP

“直升机父母”教出“两面孩子”

“直升机父母”教出“两面孩子”  
来源: 教育服务信息
内容:      近日,有一位小学生致电教育热线(63527488),称自己的父母为他报了一大堆培训班,每隔一两天就要向老师了解自己的在校表现。这些父母成了心理咨询师口中的新名词“直升机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恨不得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
  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副所长孙抱宏认为,“直升机父母”容易培养出“两面派”和无能的孩子。曾经有调查显示,33%的父母认为自己控制了孩子的上网行为,却只有不到10%的孩子表示自己的上网行为受父母控制。过度束缚孩子其实是逼着他们学习说谎!
  “‘直升机父母’行为的根源是他们内心的高度焦虑和恐惧,他们比孩子更害怕失败,”青少所包蕾萍博士说,“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使他们过度控制和保护孩子,而且往往是高智商、高学历、重视教育的家长更容易犯这种毛病。”
  美国孩童发展研究中心也指出,这类父母经常会因为孩子的失败而有过度忧伤等负面情绪。这些父母被困在一种爱的陷阱里,家长们爱孩子是对的,但需要爱得科学一点、艺术一点,有时不妨学做“笨爹妈”,给孩子多一点自由。  



来源:新闻晚报.

TOP

家长别逼孩子练琴

家长别逼孩子练琴  
来源: 教育服务信息
内容:     《北京青年报》11月21日报道,韩国古典音乐代表人物、指挥家郑明勋4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时就与首尔爱乐乐团合作登台表演,18岁时便以指挥身份登台。
    比照自己的成长经历,郑明勋想对中国琴童“大军”的家长们说两句话:“第一,要让孩子尽可能早接触到音乐。我今年51岁,我想我接触音乐已经51岁零9个月了。在娘胎里,对音乐的学习就开始了。”他家7个孩子,他的两个姐姐也成为了享誉世界的音乐家——小提琴家郑京和、大提琴家郑明和。郑明勋小时候,韩国正处在战争时期,他家离开首尔逃难时,母亲说,其他什么都可以不带,得雇一辆卡车把钢琴运走。“她明白音乐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其二,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而不要强迫他。小时候在我家,爸妈从不对我们说‘走,练琴去’,千万不要破坏了孩子们对音乐天然的亲近。”



来源:北京青年报.

TOP

孩子的成绩你读懂了吗

孩子的成绩你读懂了吗2007-08-31 15:31:23    成绩好的,家长风光,孩子“展扬”;成绩差的,家长“阴天”、孩子沮丧。其实,家长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分数毕竟是学习状况的一种重要反映。但是,如果家长只是采取类似以上简单化的做法,以考试结果作为对孩子奖惩的依据,对于今后孩子学习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孩子的成绩,你分析了吗?

  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考好分数?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能学得好。家长只是训和骂,孩子仍然糊里糊涂,有的孩子确实很少玩了,但分数仍然上不去。分数恰好是孩子学习的睛雨表,家长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动脑分析分数背后的诸方面原因,对孩子今后的学习进行科学规划。

  其一,分析孩子的学习水平。

  任何一门功课都有三个层面的水平—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词语、定义、定理、公式、基本观点等)掌握的水平;基本技能水平(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水平);综合技能水平(解决比较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考试卷子和平常的作业,可以分析出这三个层面水平的情况。哪方面差,重点解决哪方面问题。

  其二,分析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有的是学习兴趣问题,有的是学习习惯问题,有的是意志品质问题,有的是情绪问题,有的是责任心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找准原因。

  其三,分析孩子的学习方法。

  有的孩子,成绩总在某一水平上,难以突破,学习态度、习惯也较好,这往往是学习方法问题。应该一科一科地分析学习方法存在什么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其四,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

  成绩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我们在本书中对智力的几个基本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进行了介绍,而每个孩子这四方面的能力往往发展不平衡。有的记忆力强而思维力弱,有的观察力强而记忆力弱。这就需要从孩子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哪方面能力弱,应优先训练哪方面的能力,促进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

  其五,分析孩子与老师的关系。

  孩子与老师的感情如何,对学习影响也很大。如果家长能够如上所述去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就不会只拿分数来说事儿了。而且,通过这样的分析,找准了原因,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总之,影响一个孩子学习成绩是多方面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勤奋精神;钻研程度;专注水平;听课效率;复习效率;记忆效率;作业效率;学习计划;考场发挥等等,找准了孩子的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对症下药,就不难解决了。

  平等地和孩子探讨成绩

  面对孩子成绩差或下降,许多家长沉不住气:“不争气”、“没出息”,“枉费了家长的一片苦心”,进而推论出孩子“太笨”、“没有希望”,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样,不但无助于孩子成绩的提高,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只有蹲下身来,平等地、平静地和孩子探讨、交流,孩子才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谈出来,这样才能找出孩子的问题所在。

  和孩子的谈话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书面谈话有时更有效。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经过更深入的思考,表达更准确,学生对书面的意见能反复思考,影响更持久。如学生也书面回答家长,就形成了书面对话。书面对话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形式,在学生和家长不习惯口头交流,或口头交流效果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不妨试试书面交谈。若家长和孩子交流不畅,可能是孩子的问题,也可能是家长的方法问题,家长们必须从效果出发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

  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必不可少

  了解孩子性格、脾性者莫如家长,了解孩子学习问题的莫如孩子的班主任或老师。所以和老师沟通显得尤为必要。在沟通时,家长既让老师知道孩子会的能力在哪里,也要让老师知道他的弱点在哪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他的希望。这样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可以因教施材,把握尺度。同样,现在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虽然越来越高,但由于工作,他们直接接触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孩子的问题常常是很难发现,而老师就不同,因为与学生相处时间长,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潜在的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在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后,家长和老师可共同商量对孩子下学期具体的教育目标与措施,以便共同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TOP

家长如何教孩子正确读书

家长如何教孩子正确读书2007-08-28 10:58:25    不久前,路遇一位老邻居和他上中学的孩子,早就听说这孩子从小就挺喜欢看书,就问小家伙最近在看些什么书,谁知他报出一连串的书名,令我不知所云,这些书多是武打、言情、侦探之类,毫无经典可言,其父还一个劲地夸奖孩子看书入迷的“认真精神”。

  由此便想到了一个问题:家长应当如何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

  对孩子来说,开卷有益须选择。书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力量,甚至使人终身受益,但也有令人颓废、萎靡不振的书,这种书实为糟粕、毒药。现在书的品种繁多,如果良莠不分,不仅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可能使孩子步入歧途。

  作为家长,首先要为孩子选择那些观点正确、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孩子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书,例如各种优秀的儿童读物,中外古典名著,文学艺术经典等等,对侦探、武打、言情之类要严格控制,因为这些书对孩子来说是弊大于利。

    其次,要指导孩子科学读书。

      一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动笔墨不看书,鼓励孩子写点读书笔记,助读助记,留下读书的心得,哪怕是片言只语也是好的,精彩章节和佳句要能熟记,提倡背诵一些名篇名句;

      二是培养吸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孩子读了书,要鼓励孩子讲给别人听,或把精彩句子用到作文、书信、日记中去,把书读活;

      三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读书姿势要正确,不要在路上、车上、厕所看书,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在光线昏暗的地方看书,也不要在强阳光下看书等等。.

TOP

孩子最讨厌父母讲的七句话

孩子最讨厌父母讲的七句话
www.jfdaily.com 2008-1-29 09:35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1、你怎么这么笨的啦!比较极端的词,比如说“笨、戆、傻”之类。
  理由:伤人自尊心的话别以为小孩子不在意,说多了不笨也变笨了,要不就会恨那个说的人。

  2、不准看电视!

    理由:电视不是万恶之源,关键在于看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一刀切只能说明父母水平问题。

  3、考这么差丢我的面子!
  理由:没有一个学生希望自己考得糟糕,分数低了孩子已经难受了,父母还总是想着让孩子为自己的面子读书不是很惹人讨厌吗?

  4、谁给你打电话呢?
  理由:给孩子基本的隐私,不要像狗仔队一样事事过问窥探。孩子会感激你的信任,这是两代人沟通的良好前提。

  5、寒假作业快点做掉。
  理由:假期就是用来放松的,只是如今的应试教育让这一自然规律变得不太正常,寒假作业和所有的学习内容一样,需要循序渐进才能真正吃透,不要逼孩子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6、不许出去疯玩。
  理由:出去不一定是疯玩,如果可以的话,家长不妨带孩子出门旅行,让孩子有机会和你一起“疯玩”。

  7、成绩怎么那么差的啦,你看人家某某某。你这种成绩还不抓紧学习,你看人家某某都前三了还那么用功。

  理由:如果孩子三天两头说“你怎么赚钱那么少的啦,你看人家某某爸爸,开宝马来接孩子”,你是不是很有压力或者很郁闷?如果妻子时不时暗示“人家某某老公多浪漫,经常送花给老婆”,你会不会回敬“那你嫁给人家老公算了”。孩子和你们一样,不希望总是被拿来和别人比较,所以这种督促的方法只会让孩子觉得你不爱他(她),而爱别人的孩子,停止吧。

[ 1 ]

作者:□记者肖波    编辑:吴申燕.

TOP

千万不要揭穿孩子的秘密

千万不要揭穿孩子的秘密
www.jfdaily.com 2008-1-23 10:20 稿件来源:搜狐教育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早期智能的开发非常有益。然而,亲子之间的交流往往并不像父母想的那样简单,其中无法和谐相处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父母对孩子做了超“规范”的行为,比如偷看了孩子藏在抽屉里的日记等,一旦被孩子发现,对父母的不信任就会增加。

  孩子在处理现实面临的困境时,总会寻找一个他人不知道的“秘密”,来保持内心的平衡。这个秘密包括与异性朋友交往、写日记等,一旦这些秘密被成人揭底,孩子稳定的心理就会变得紊乱,会对父母产生激烈抵抗感,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

  现在拥有秘密行为的人,并不限于年轻人。在当前竞争环境里,人们接触到行业内外的各种压力,而有些外表看来颇有成就、权威的人士,在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外人不知晓的秘密。笔者就知道一位房地产业名人,他闲暇时最喜爱的活动,是收集儿童音乐唱片。也许有人认为,他的这一嗜好,与能干的企业家形象相差甚远。在惊讶的同时,也嘲笑他的“儿童”行为。其实,对这种人来说,他的秘密行为很可能是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很大压力后,为了缓解紧张、达到平静而采取的注意迁移方法。

  由此可知,采用秘密行为可以寻求稳定心理,这可以看作每个人都有的防卫本能之一。一旦秘密被揭露,就好像自己的宝物被夺走,当然会对抢宝物的人憎恨,以达到心理平衡。

  我们再回到亲子关系的主题,父母对孩子的爱心是毫无疑问的,但作为家长,一定要留心孩子心理上的稳定。家长要用较适当的方法表达对孩子错误的纠正,对孩子的表现感到反感时,不要以揭穿孩子的秘密当作消除自身反感的手段,这对孩子的稳定心理是无益的。

[ 1 ].

TOP

孩子最想要的十种精神食粮

孩子最想要的十种精神食粮
www.jfdaily.com 2007-12-25 11:29 稿件来源:搜狐
  现在父母可以送给孩子的物质选择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孩子最想得到的东西并不只是物质,还需要:

      

  第一件爸爸妈妈的爱

  这一件礼物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太简单的礼物,因为,没有一个家长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

  可是,孩子们要的爱,不是家长们取代一切的疼爱,不是一切都百依百顺的溺爱,不是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的宠爱,不是拼命搞智力投资的“关爱”。孩子们要家长把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还要家长给他们完整的爱。

  孩子临睡前的一个吻,孩子遇到困难时轻拍他们肩头的手,孩子受了委屈时一个温暖的怀抱,孩子回家时的一个问候,还有一句“爸爸妈妈爱你”的表达。这是我们采访的数十名孩子表示出的想要的爱的方式。还有一些孩子提出:“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一起来爱我?”

  专家建议:中国是一个讲究深沉含蓄的国家,长辈都不愿意表白自己对孩子的爱,可是,孩子们需要家长把爱说出来做出来。另一方面:这些年来一直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又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完整的爱,作为家长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能尽量享受完整的爱。

  第二件请尊重我的个人形象

  把孩子打扮成酷哥、靓妹都是现在的家长们很愿意做的一件事,至于孩子们是不是喜欢家长给自己设计的“包装”就不管了。有些家长总是爱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有些父母总是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孩子的不好,而不当众对孩子进行表扬。在我们的采访中,有80%以上的孩子对家长的这些行为表示不满。孩子也重视自己的个人形象。

  专家建议:给你的孩子适合他们年龄的打扮,让你的孩子独立地去从事一些事情,然后说一声:“做得好!”在外人面前,如实地夸奖自己的孩子。

第三件爸爸妈妈的尊重

   

  把孩子的秘密当做笑话对别人讲,家长们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通常不能给予适当而及时的称赞,而对孩子的错误,总是不分场合地过分指责和嘲笑。

  专家建议: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其尊重培养出来的。尊重意味着你必须将孩子看成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允许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尊重他的个性,不要什么都替他做主,多对孩子伸出拇指而不是食指。

  第四件爸爸妈妈给我当榜样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楷模。

  专家建议:家长应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观察你,因此你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把你自己当成一个好榜样,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第五件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家长提供一些为人处世的规则,以使其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以及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这些教育却不能是生硬的。

  专家建议:你所规定的一切一定要让孩子理解,而且一定是正确的。对一切人和事要平等对待。
第六件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玩

  60%以上的孩子,和家长在一起游戏的时间平均每天不到半个小时,20%的孩子不到15分钟,另有近20%的孩子在一天之内见不着家长。对于孩子们来说,再多的玩具,再好的保姆,再高档的幼儿园也代替不了爸爸妈妈。

  专家建议: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时间来和孩子在一起尽情地玩儿,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始终是第一位的。在玩儿的时候,你一定要愉快而不是应付,让他知道你非常乐意与他在一起。

  第七件给我一个小伙伴

  孩子需要与同龄或略大的孩子玩耍,和伙伴在一起孩子能学会妥协、同情和合作,还会发展出一些新技巧、兴趣、责任心等等。可是,没有伙伴成为现在城市孩子最大的烦恼。

  专家建议:家长们可以把紧闭的房门打开,迎接孩子的伙伴,或是让孩子走到外边去接触更多的朋友。

  第八件 和我一起养成好习惯

  在现在这个时候,这一件礼物就更显得重要,大部分孩子觉得以前父母不爱打扫卫生,不爱锻炼,不注意饮食卫生。而近来,家长们都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孩子们很高兴。

  专家建议:保持你的好习惯


第九件给我一个可达到的目标

  孩子没有出生就开始学习,孩子刚睁开眼睛看世界就面临着学习的压力,孩子刚会说话就开始让孩子学着阅读,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目标也一个个地增多,学习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家长拔苗助长。他们说:“我们要的是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压力。”

  专家建议:对孩子来说,压力过大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来自家长的理解和合理的目标要求。

  第十件让我们一起笑起来

  “我们的父母太严肃,太没有幽默感。”这就是很多孩子觉得影视剧里的父母很出色的一个原因,因为,那些父母总是和孩子一起欢笑。

  专家建议:中国的传统使很多父母觉得,在孩子面前就应该严肃,这样才有威严,其实,爱笑的父母会让孩子看到生活轻松和愉快的一面,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笑声能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TOP

指导孩子作业注意四点技巧

指导孩子作业注意四点技巧

2008-03-04 22:19:22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有些家长提起孩子做作业就头痛。确实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往往没有责任感。因此,他们常常敷衍了事。指导孩子做作业便成为父母的日常工作了。在指导孩子做作业时,请家长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陪读”。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三心二意,就坐在旁边监视,这样做可以理解,但这种“陪读”会引起孩子的紧张,不利于学习。

  二忌“指指点点”。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一旦发觉作业有误或不会做时,马上就指出来,这样做会阻碍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忌“代劳”。有些家长怕孩子累着,常常代替孩子做作业。小学生的作业往往是一些打根基的内容,父母的代劳削弱了这种根基。

  那么,应该怎样指导孩子做作业呢?

  首先,应培养孩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逐渐培养孩子独立做作业的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父母可以多花些时间进行指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要缩短。

  第三,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让孩子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这样可使孩子记住错误,以免下次再犯。

  第四,遇上难题家长指导时要注意分寸。可以采取分步法,即家长先给予提示,让孩子思考正面如何做。当孩子弄懂后,再出些类似的题目让他巩固。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怎样培养孩子的耐心

怎样培养孩子的耐心

2008-01-29 21:32:03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我这孩子并不比别的孩子笨,就是没耐心,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耐心呢?
  家长要做出榜样。许多孩子没有耐心,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做事的要求往往也是虎头蛇尾。所以,首先要求家长要注意不造成孩子半途而废的行为习惯。在开始一种新的活动之前,必须让他把正在进行的活动有个了结。如让孩子去洗澡,应在开始烧水时就告诉孩子画好这张画后,就去洗澡。然后在孩子洗澡之前别忘了认真检查画到底画完了没有,这本身就是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给孩子设置点障碍。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为孩子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机会。因为耐心是坚强意志磨炼出来的,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越能锻炼孩子的耐心。要鼓励他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做好一件事要经过努力,才能完成。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件事时,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强化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此外,要集中孩子的精力,使他们持久地沉浸在一种活动中。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许多事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有时孩子饿了马上要吃,想要什么玩具当时就要买,家长可有意延缓一段时间,不要立刻满足孩子的要求,以培养孩子的耐心。

  要想改变孩子的坏脾气,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对正当的需求应尽量满足,不能满足时应耐心解释,帮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

  二、父母及家人对待孩子的态度要统一,当孩子没有道理地发脾气时,不能因孩子哭闹而妥协。

  三、父母应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不能因大人的情绪变化时而严厉,时而娇惯。因为那样会使孩子因无所适从而爱发脾气。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记者博客 只会读书已输在起跑线上

记者博客
只会读书已输在起跑线上

------------------------------------------
www.jfdaily.com  2008-3-28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从现实来看,一些获得名校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拥有种种特长,和中小学校应该倡导素质教育之间,并无绝对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作后盾,这部分学生即使拥有其他方面过人的才华,也很难获得名校面试资格。不过,从兴趣和特长在面试当中的作用来看,在起跑阶段,“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已经被眼界开阔、兴趣广泛的考生甩在了身后。
  
  拿复旦面试来说,参加的学生共1300余名,最终461名获得欲录取资格,近2/3的学生没能跨过面试这道坎。选拔和淘汰的依据正是面试成绩,而面试的发挥,不仅仅受制于心态和口才,还要取决于眼界的高低和素质的多寡。不止一位参加过面试的老师透露,面试现场其实是机动灵活的问答过程,他们往往先问考生的兴趣特长,再临时设计问题进行考查,面试老师毕竟要让考生有话可说。面试期间,如果对古诗文有兴趣的考生当场引用几句名家诗词,喜欢发明创造的考生谈一点动手心得,都会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考生对于课外的任何问题都是“一问三不知”,那么他就危险了。
  
  发明创造、音乐美术、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种种特长,对于人生的意义不消多说,以后步入社会,即使兴趣、特长和工作无关,也能扩大交往范围,排遣有涯之生。而在高中阶段,以往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劝导学生:收起兴趣,全心学习,千万别玩物丧志影响学习!现在,这种说教终于可以停止,现实已经表明:如果想进复旦、交大等名校,如果没有任何课外的兴趣特长,会很难通过自主招生面试,也就失去了和很多人站在同一道起跑线上的机会。一部分中学生们从此可以名正言顺地抽出部分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用担心失去学习的乐趣。
  
  虽然这还只是一种导向,对于每年全市10万高考学生来说,进入复旦、交大面试环节的学生不过数千名。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5%自主招生行列,一些高校甚至希望直接采用复旦、交大的自主招生模式,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考生摆脱高中阶段“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
作者: □晚报记者李征.

TOP

哪类学生受自主招生青睐

哪类学生受自主招生青睐
兴趣与特长成“金钥匙”

------------------------------------------
www.jfdaily.com  2008-3-28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日前均已完成2008年自主招生工作,确定了自主招生预录取名单。那究竟高校青睐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呢?在这些学生身上有何共同点,值得下届学生借鉴呢?本期升学周刊采访了学生、中学校长、大学招办老师等,发现综合素质强,具有某项特长,热衷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的学生竞争力最强。

  身怀一技之长

  “拼机达人”爱好拆装电脑、国标高手曾与“好男儿”共舞、创作型画手现场为评委作画、“小化学家”自主设计实验,质疑书本观点……记者采访发现,不少被名校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都“身怀绝技”,在众高手中脱颖而出。
  市西中学高三学生秦梦成功获得交大自主招生预录取资格,素有“才女”之称的她,不仅成绩优秀,更有着高超的“舞技”。国标舞是她的专长,曾获06年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国标舞第一名。面试时,考官并没有让她现场“秀”舞,这让她颇觉可惜,但秦梦相信:“十几年的‘舞龄’,丰富的获奖经历,外加那张与06‘好男儿’共舞的照片,已证明了我的实力。”
  “拥有一技之长,成为学生叩开名校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位育中学副校长姚国超对记者说,该校一位学生特别喜欢物理,爱好研究电脑芯片,对各种集成电路“如数家珍”,这位“拼机达人”还有个特别嗜好,喜欢拆装电脑,捣鼓小零件,“在家长眼里,这种嗜好都被看做‘不务正业’,但可别小瞧它,面试官都特别感兴趣呢,他也很快就被电子专业预录取了!”姚校长告诉记者。
  另外,该校还有一位复旦水平测试获得800分的学生,这位学生不仅知识面广,而且热衷自主设计化学实验,“他总是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书本中的说法。”姚校长说,这类学生也颇受高校欢迎。
  不久前,该校曾组织被名校预录取的学生向学弟学妹传授经验,令姚校长非常感慨的是,这些学生几乎都一致地提醒学弟学妹,在高中阶段,兴趣爱好一定要广泛,多参加各种科技、社会实践活动、多进行课外阅读,不能偏科,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

  热衷社会活动

  “被名校录取的学生还有一个特点,他们都热衷参与各类社会活动,非常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表示,接触多了,经历多了,感触也就多了。“只有深入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与教授面对面时,才能有话可说。”吴校长说,如果习惯了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当面试官问及你遭遇的最大挫折或成功时,死读书的学生很有可能就会蹦出“考试不及格”或“考试第一名”等苍白无力的回答。“只有经历过,体会过,才能把深入的想法传递给对方。”吴校长说。
  对此,位育中学姚校长也深有同感,该校一位女生,一直担任学生干部,曾多次参与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前往北京、南京等地考察访问,“正是因为这些经历,锻炼了她的应变能力,拓宽了她的视野,她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也随之上升。因此,面对教授的轮番轰炸,她才能游刃有余。”姚校长说。

  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和往年相比,此次参加复旦、交大自主招生的学生各项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首先,从参加过自主招生面试的专家和教授的反馈中了解到,此次参加面试的学生都做了充分的考前准备,对很多时事热点问题都事先做了功课,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有一些学生还主动学习了面试技巧。这在以前的中学教育中,是几乎不涉及的内容。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反映在今年复旦水平测试中。在这张涵盖高中阶段十门学科知识内容的试卷中,得800分标准分满分的学生增加到了20多个,以往“文科学生文科题目做得好,理科学生理科题目答得好”的现象,进一步得到改善。

  【专家建议】
    对素质教育引导作用初显

  复旦、交大实施自主招生改革已经三年了。三年一轮,高校招生指挥棒对学生教育引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以卢湾区向明中学为例,由于该区人口较少,仅从生源质量上讲与其他区一些市示范性高中相比,并无明显优势。然而该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非常有特色,学生的特点是实践能力较强。在复旦实施自主招生后,高考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该校学生的能力通过面试得到充分发挥。
  “自主招生作为高考录取的补充方式,在今年上海实施平行志愿后,将发挥出更明显的作用。”复旦招办主任郑方贤教授认为,高考录取本身就是一种讲究“分数优先”的选拔方式,而原先上海实施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采取的是“志愿优先”,从理论上讲,两者就是不匹配的。今年,上海实施平行志愿后,从考试到投档录取都采取了“分数优先”的制度,对考生来讲是非常有利的。另一方面,当高考成绩不再是衡量考生优秀的唯一标准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元化选拔方式来享受到各种高考优惠政策,增加进入名校的砝码。  
作者: □晚报记者张骞钱钰报道.

TOP

批评孩子要讲一点艺术

批评孩子要讲一点艺术

新闻午报 2008-04-01 22:23:25


    日前发生在田林四小一个五年级学生跳楼事件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虽然结果尚无定论,但是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至少可以从这件事中吸取一个教训:批评孩子,要讲究方法。

  □本报记者|曹敏捷|文

  化干戈为玉帛

  受访人:睿昊妈 睿昊读小学三年级

  妈妈平时不给睿昊零花钱,怕儿子乱用。有一次同学过生日,睿昊没钱买礼物,于是发生了一件让大家看来性质非常恶劣的事情——他在店里拿了一张同学喜欢的碟片,离开时没被店主发现。可是一起去的同学知道他没付钱,并且汇报给了老师。

  老师在睿昊不知道的情况下,与家长取得了联系。经过协商后决定,由睿昊妈对儿子进行一次谈话。那天,妈妈提议去肯德基吃晚饭,那是睿昊最喜欢的。睿昊吃得很投入,妈妈则讲起了自编的故事,她把睿昊的事情“嫁祸”在一个虚拟人物身上,并且认为这个人动机是好的,是想让朋友开心。听着听着,睿昊停止了啃鸡腿,认真地问妈妈:“后来这个人进监狱了吗?”当听到妈妈肯定地回答这个人进了监狱,睿昊再也没心思吃鸡了。

  妈妈故意问睿昊“怎么了”,睿昊欲言又止。妈妈知道,睿昊的心理防线即将跨塌,于是再施一招:“如果当时这个人即时承认错误,把钱退回去,那他还是好人。”睿昊终于低下头向妈妈“招降”。

  退回碟片的5块钱后,睿昊长长舒了一口气。妈妈告诉睿昊:“在这件事上,妈妈也有责任,平时不相信睿昊,没有让睿昊支配一些零用钱,以后改正。”于是,妈妈决定每月给儿子50元钱零花,如果不够,可以向父母提出。睿昊也表示,不乱花钱,会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

  用我的心温暖你

  受访人:佳妮妈 佳妮读小学四年级

  佳妮虽然是个女孩,但是她的倔脾气一点都不亚于男孩,而且还很叛逆,在佳妮的爸妈看来,是属于“让她往东她却偏往西”的那种。佳妮反而觉得妈妈整天跟自己过不去,甚至有一天她冲着妈妈大吼:“我不是你生的,你不是我的妈妈!”

  老师布置的作业,凡是可做可不做的,佳妮一定不会去做。妈妈要检查,佳妮不让妈妈看。放学回家后,妈妈叫佳妮先做功课再看电视,但她哪里会同意,偏要坐在电视机前把动画片看完。时间晚了,她揉一揉眼睛说困死了,便上床睡觉,根本不管今天的作业是否完成。

  看着佳妮进入梦乡时,仍然一副倔头倔脑的样子,帮她盖上被子,马上又被她掀掉,妈妈的心很疼:自己的女儿,自己却没法管了。

  无意中,爸爸翻出妻子当年的育儿日记,那里面记录着女儿成长的一点一滴。第二天睡觉前,爸爸拿出来给女儿念,从佳妮出生时的喜悦,到她得病时妈妈的恐惧,以及对女儿的美好期望,全都包含在这几本日记里。

  刚开始,佳妮还似听非听。但是渐渐地入了神,眼睛开始有点潮湿。终于,她忍不住扑到妈妈怀里,哭着向妈妈道歉。从那以后,佳妮仿佛一下子懂事了。


  冷处理后的热反应

  受访人:小杰爸 小杰读小学五年级

  小杰喜欢踢足球,爸爸跟他说了很多次,不要在小区里踢,但小杰听不进去。

  一天放学,小杰先是拍着球进小区的,这时有同学叫他,他一得意,便一脚把球踢了出去。当球落下来时,小杰傻了眼:球把一辆轿车的玻璃给砸碎了。车主立即冲了出来,抓住小杰就要找家长。

  看着被踢碎的车玻璃,小杰爸二话没说只能认赔。这一切小杰都看在眼里,他跟着爸爸去银行,并且亲眼看着爸爸把两千块钱交到车主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爸爸没跟小杰说过一句话,而是用手示意小杰跟着他去银行取钱,然后赔给车主。直到那天晚上,爸爸也没有跟小杰说起这件事情的半个字。但是爸爸的神情不像平常那样,这使小杰的心里非常不安,不知即将降临的会是怎样的大祸。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天,小杰依旧忐忑不安。终于,爸爸要找儿子谈谈了。爸爸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听听你对踢坏车玻璃的事情怎么看?”小杰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他主动承认了错误,认为这次的教训太深刻,以后一定听父母的话,不要等事情发生以后再吸取教训。

  批评孩子的四要四不要

  要询问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要急于批评,先要问一问原因,可能孩子另有苦衷。在人格上,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孩子的自尊心极其敏感,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孩子批评一通,很可能会使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分清是非,先问清原委。

  要缓冲 孩子所犯的错误,有时的确让父母十分生气,恨不得痛骂他一顿。但是,人在气头上,很难掌握批评的尺度,这种批评就可能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这种时候,父母最好把问题放一放,让自己心气平和下来,再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这样做孩子易于接受,并乐于改正错误。

  要绕弯 批评的时候,可以借助寓言、故事、童话等,从侧面启发诱导孩子。比如先讲个故事,并且点出故事中人物所犯错误的危害性。孩子听了故事后即使不直接“坦白”自己的问题,也会深刻反思,暗自吸取教训。

  要引导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如能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批评、教育,会更容易达到预期目的,收到较好效果。有经验的父母,对犯了错误的孩子不会一味简单地批评、训斥、指责,而是像知心的好友和有经验的顾问一样,坐在他身旁,耐心地启发、引导。

  不要唠叨 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己经知道,可家长还是絮叨个不停。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抑制,你越说,他越听不进。

  不要迁怒 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坏事,“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想当然地左叮咛、右嘱咐。这样做往往会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对立面,让他对你的说教充耳不闻。

  不要“提审” 刚发现一些苗头性的现象,便大惊小怪地把孩手喊到别处“单独审问”。孩子会因为你言过其实和妄加推测而大为恼火,以致拂袖而去。

  不要公开 有的父母当着许多人的面对孩子进行责骂、数落。这样做会挫伤孩子希望保密、谅解和宽恕的心情,从而伤害了自尊心,很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进而我行我素,无所顾忌。表扬要当众,批评要私下。

  名人故事

  陶行知的四块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任育才学校的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于是立即将其制止,并责令这位男生到校长室接受批评。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

TOP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电脑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电脑

2008-04-02 06:50:30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互联网上精彩的虚拟世界不仅吸引了成年人,而且也同样让孩子们感到新奇。很多家长知道,“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电脑可以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是网上不健康的东西也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学习和使用电脑呢?

  首先,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在电脑上可以做什么。除了孩子最爱玩的游戏外,不妨让孩子在电脑上学着画画、写些小段落、在电脑上阅读图文并茂的童话、进行益智类的数学游戏、学习少儿英语、学下围棋等都是很好的办法。在“触电”时间上,要和孩子形成“规矩”,一般儿童每天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最好。

  由于孩子刚接触网上学习,家长要多多从正面加以引导。在孩子上网前,家长先给他们立下规矩。总的原则可按《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执行,还可以具体一些,如不泄露个人与家庭秘密,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家长帮孩子指定几个网站,监督孩子远离网络垃圾,学会自我保护。

  其次,在选择电脑软件上,要注意选择幼儿语言。因为不少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发达,对枯燥乏味的“电脑语言”往往感到兴味索然,因此在选择软件上,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更应该强调“玩”,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购买软件时,不要迷信软件包装上的文字说明,最好亲自演示一下,确切了解难易程度。 家长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帮助和引导孩子积极上网互动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在网上搞的教育活动,为孩子创造上网交流的机会。

  同时,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出现诸如视力减退、食欲不振、精神困顿等症状,就说明过度痴迷了,要引起家长的警惕,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要求甚至强行命令孩子减少和电脑的“交往”,多多参加其他活动。

  家长最好也学一些电脑的基础知识,陪孩子一起“触电”,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不仅便于与孩子沟通互助,还会保持青春和童心,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容错过。

  最后,孩子不宜过早接触电脑。专家建议,孩子在读小学五六年级时开始学电脑比较合适。因为这时的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这时学电脑不需要费太大的精力,又不会对其身心发育产生影响,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发掘他们的聪明才智。

编辑:陈康   来源:扬子晚报.

TOP

教育儿童多用启发暗示和商量

教育儿童多用启发暗示和商量
www.jfdaily.com 2008-3-26 12:14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我们的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上,应去掉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会更乐于接受,更喜欢。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

  ■眼神暗示

    吃过晚饭,爸爸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东东“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

  解析: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所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表情暗示

    家里来了客人,瓜瓜有了小伙伴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狂笑,一会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瓜瓜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解析: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等。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言语暗示

    浩浩早上起床后从不叠被,妈妈提醒过几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妈妈告诉浩浩,今天遇到楼下亮亮的妈妈说亮亮真乖,每天总是自己把床被打理得整整齐齐。浩浩听后表面上不以为然,但渐渐地自己动手学会了叠被。

  解析: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当要表扬或批评时,而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用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把自己的观点巧妙的“点”出来,让孩子心领神会,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动作暗示

    周末,晚上9点多了,小飞还坐在电视机前。妈妈一言不发,却站起来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小飞马上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解析: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孩子。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发现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并书写一两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暗号,他就会学着做出反应。

[ 1 ]

作者:□胡育.

TOP

父母太焦虑孩子易生病

父母太焦虑孩子易生病
www.jfdaily.com 2008-4-16 15:02 稿件来源:生命时报
  也许你工作很忙,也许你压力很大,但千万别将过多的焦虑情绪带回家,因为这会让你的孩子经常出现健康问题。这是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3年时间内跟踪调查了169名5岁―10岁的儿童,要求父母记录自己当天的情绪状况,并记录孩子的患病情况和体温状态。同时,研究人员每半年会为这些父母进行一次心理健康评估。结果发现,如果父母具有较高的情绪压力,存在焦虑或抑郁问题,其子女的患病次数会明显高于父母健康的孩子。研究人员分析,父母的不良情绪会影响孩子,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免疫系统,使他们更容易受到疾病侵害,经常感冒、发烧等。

  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孩子健康成长需要有积极乐观的父母,即使压力再大,家长也尽量不要将坏情绪带回家。(刘 波)

[ 1 ].

TOP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电脑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电脑

2008-04-02 06:50:30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互联网上精彩的虚拟世界不仅吸引了成年人,而且也同样让孩子们感到新奇。很多家长知道,“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电脑可以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是网上不健康的东西也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学习和使用电脑呢?

  首先,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在电脑上可以做什么。除了孩子最爱玩的游戏外,不妨让孩子在电脑上学着画画、写些小段落、在电脑上阅读图文并茂的童话、进行益智类的数学游戏、学习少儿英语、学下围棋等都是很好的办法。在“触电”时间上,要和孩子形成“规矩”,一般儿童每天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最好。

  由于孩子刚接触网上学习,家长要多多从正面加以引导。在孩子上网前,家长先给他们立下规矩。总的原则可按《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执行,还可以具体一些,如不泄露个人与家庭秘密,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家长帮孩子指定几个网站,监督孩子远离网络垃圾,学会自我保护。

  其次,在选择电脑软件上,要注意选择幼儿语言。因为不少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发达,对枯燥乏味的“电脑语言”往往感到兴味索然,因此在选择软件上,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更应该强调“玩”,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购买软件时,不要迷信软件包装上的文字说明,最好亲自演示一下,确切了解难易程度。 家长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帮助和引导孩子积极上网互动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在网上搞的教育活动,为孩子创造上网交流的机会。

  同时,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出现诸如视力减退、食欲不振、精神困顿等症状,就说明过度痴迷了,要引起家长的警惕,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要求甚至强行命令孩子减少和电脑的“交往”,多多参加其他活动。

  家长最好也学一些电脑的基础知识,陪孩子一起“触电”,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不仅便于与孩子沟通互助,还会保持青春和童心,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容错过。

  最后,孩子不宜过早接触电脑。专家建议,孩子在读小学五六年级时开始学电脑比较合适。因为这时的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这时学电脑不需要费太大的精力,又不会对其身心发育产生影响,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发掘他们的聪明才智。

编辑:陈康   来源:扬子晚报.

TOP

指导孩子作业注意四点技巧

指导孩子作业注意四点技巧

2008-03-04 22:19:22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有些家长提起孩子做作业就头痛。确实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往往没有责任感。因此,他们常常敷衍了事。指导孩子做作业便成为父母的日常工作了。在指导孩子做作业时,请家长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陪读”。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三心二意,就坐在旁边监视,这样做可以理解,但这种“陪读”会引起孩子的紧张,不利于学习。

  二忌“指指点点”。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一旦发觉作业有误或不会做时,马上就指出来,这样做会阻碍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忌“代劳”。有些家长怕孩子累着,常常代替孩子做作业。小学生的作业往往是一些打根基的内容,父母的代劳削弱了这种根基。

  那么,应该怎样指导孩子做作业呢?

  首先,应培养孩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逐渐培养孩子独立做作业的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父母可以多花些时间进行指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要缩短。

  第三,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让孩子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这样可使孩子记住错误,以免下次再犯。

  第四,遇上难题家长指导时要注意分寸。可以采取分步法,即家长先给予提示,让孩子思考正面如何做。当孩子弄懂后,再出些类似的题目让他巩固。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中国九成独生子女不做家务

中国九成独生子女不做家务

2007-07-26 19:57:50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能分担一些家务事?然而,据目前独生子女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90%的独生子女从未做过或很少做家务劳动,孩子平均每天只有0.2小时的劳动时间。那么,让孩子们做家务,真有那么难吗?  
   困惑篇

    叫孩子做家务可真难

    女儿小的时候,见我做家务还很喜欢掺和,不过很多时候是越帮越乱,于是,我总让她一边玩去。  



 现在女儿马上要上中学了,我想让女儿做点家务,好锻炼锻炼她的独立能力,没想到女儿很不乐意。没办法,我找到女儿的班主任让他帮我引导女儿,她这下才积极了不少!不过没几天,婆婆找上门来了,“你们两个大人坐着,让孩子干活?”老人心疼孙女,也心疼我们家越来越少的餐具!

    后来老公想出激励方式:每洗一次碗奖励5毛钱,每拖一次地……这一次效果真不错,我还没吃完饭,女儿就开始“抢”我的碗!不过到最后,让她帮我拿一下拖鞋也要算5毛钱了!我心里骂老公:“都是你出的馊主义,孩子钻到钱眼里了!”

    紧接着,女儿“三分钟的热度”过去了,让她收拾下碗筷,她就把眼睛珠子一瞪:“法律还规定不能雇佣童工呢!”这小丫头,道理还一套一套的!

    最后我还想了许多办法来刺激女儿做家务,效果都不明显,让孩子做家务可真是难啊! (小龚)

    点评:有的父母心疼孩子,孩子想要动手,他们就说“这儿脏,你去玩吧”,把孩子打发了;有的怕做家务影响孩子学习,也会说“看书去吧,这个不用你做”;有的嫌孩子添乱,久而久之,打消了孩子帮忙的积极性,孩子头脑中就会认为没有什么需要自己做的地方。长大后,当父母希望孩子做些事情的时候,他却什么都不愿意,成了个“懒”孩子。

    心理篇

  请不要命令我

    每次吃完饭,爸爸总会板起脸,喝道:“快去洗碗!”那不由分说的语气,好像我不洗碗就大逆不道似的,真叫人难受!如果我稍不乐意,他们就会把嘴一抿:“不洗也可以,这个星期的零用钱就免了吧!”于是,我只好无可奈何地端起碗筷。每每这时,我总在想,为什么你们要对我呼来喝去?我真的好期望爸爸妈妈能笑眯眯地对我说:“儿子,今晚洗碗,好吗?”那我一定会乐意的。 (张新楠)

    点评:让孩子做家务,应用温和的语气、商量的口吻,不能以家长权威压孩子,让他觉得做家务是一种负担。孩子做好一件家务事,应给他一些言语上的奖励,当然也可以给他一些零用钱,但不能让他觉得这是做家务的条件,否则,他可能会认为捡起自己的袜子,都应收到报酬。

    甜蜜的味道

    我在家经常做家务,特别是周末。

    我一般做的家务是:擦桌子、扫地、拖地和丢垃圾,还有整理房间,这些我都很乐意去做。看到整理后的房间变得井井有条特别亮堂时,我感到很舒畅,妈妈常夸我是个能干的小姑娘呢!虽然有时候做家务会把手弄得又脏又皱,但是当我想到自己已经可以帮妈妈减轻负担时,心里就有一种甜蜜的味道。

    我觉得做家务可以让我们亲自体验做主人的滋味,懂得安排家务事的顺序,还可以知道爸爸妈妈的辛苦。(杨皓嘉)

    点评:其实孩子都很希望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呢!当你发现孩子有非常强的劳动欲望时,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会在劳动实践中增强独立意识,树立自信心,让他在承担中成长。

    方式篇

    大家一起动手

    大约在孩子3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利用孩子喜欢模仿的特点,让他模仿我们做家务,吩咐他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比如拾起地上的玩具,把报纸拿给爸爸,给妈妈拿双拖鞋,把自己的垃圾丢到废纸篓中去等。孩子喜欢做有趣的事,我就让他帮助摆餐桌,让他摆好筷子和色彩鲜艳的杯垫等等。

    我们住一楼,孩子每天都会骑着他的小自行车去50米外的垃圾场丢垃圾!每当这时,我都忍不住会赞美孩子:“宝宝真能干!可以帮妈妈干活了!”这话对小家伙很受用,结果丢垃圾的活都由他包了,别人做他还不肯!我做家务时,总爱放点音乐或者哼哼歌儿,这样就让他觉得做家务是件快活的事!

    孩子稍大一点,开始会说,“妈妈,我要自己洗衣服”、“妈妈,你看我这样摘菜对不对。”尽管他有时候会捣蛋帮倒忙,但是我和老公从不介意。家里搞卫生,小家伙又是摆鞋又是倒垃圾的,俨然一个小大人呢。 (阿思)

    点评:孩子喜欢劳动并不等于会劳动。不要因为孩子“捣蛋”就呵斥打击他的积极性,真心赞美,细心呵护,耐心指导,会使孩子的劳动目的更加明确,更有成就感。让孩子做家务时要特别注意安全,但不要给予过多干预,因为孩子认为“这些活是我自己做的”,就会有满足感及幸福感。

    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

    大部分美国孩子常做的家务劳动有以下几种:

    一、帮助父母安装或修理一些旧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技能都与阅读、数学、逻辑、信息和组织能力有关。

    二、帮助父母换掉坏的水龙头、更换保险丝、安装挡风窗户、修补破损的楼梯。在做这些工作时,父母往往把自己的一些生活技巧教给孩子,还可以与之在劳动中讲一下所运用到的物理学基本原理。

    三、打扫卫生、整理花园或庭院、洗衣缝补等。

    他们的家长会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内容,让孩子自己安排完成的计划,而不是随时使唤孩子。同时,还会列出父母应做的事情,以便让孩子知道父母要做的远比孩子要做的多。对孩子所做的家务事,家长会表示真诚的感谢,这令孩子更积极地成为做家务的好帮手。(黄玉华 雷力)


编辑:马燕   来源:广州日报.

TOP

当孩子挑战父母教育的底线

当孩子挑战父母教育的底线

2007-09-13 16:14:34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又开学了,而孩子和家长的“战争”却似乎进入升级阶段。“我真的受不了这样的小孩!”面对孩子种种出格的表现和倔强的坚持,一些家长被激怒了。宽容还是爆发?在孩子们挑战到家长心理底线的时候,原本苦心打造的“朋友父母”形象已经彻底丢弃,家长们亟需的是一种武器、一种有效的策略,怎样能让“捣蛋”的小孩迅速变乖。本期话题栏目特别搜集了几种典型“案例”,试图说明一个道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
  30道题要折腾一晚上

  案例:家有读书郎,急坏爹和娘。张涛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爸爸,自从儿子上学以后,陪孩子读书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任务,然而儿子对学习的态度和表现已经让张涛接近崩溃的边缘。“为了孩子的学习,我简直是操碎了心。可他怎么就不急呢?已经三年级了,放学回家他还是不知道赶紧做作业。倒是动画片、课外书,一样都不落下。抄 100 遍生字,纠正了半天,有 90 遍还是错的;十位数加、减法,他又不是不会做,30 道题非得折腾一个晚上;才写两个字就开始抠橡皮,要是他能拿出看电视的认真劲儿,作业早就不用我操心了……”张涛说着说着握起了拳头,“以前我很能捺着性子跟他讲道理,督促他,现在一走神我就要揍他,孩子却越来越老油条,我已经不知道怎么来管他了。”

  分析: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说不出的苦衷,其中一个耗费精力的主要任务就是陪着孩子做作业。有的孩子写作业十分拖沓,半天才写一个字,有时一个小时的作业竟要磨蹭一个晚上;如果家长不管,孩子就有可能根本完不成作业。家长在此过程中体验到为人父母的种种辛苦,特别是在情绪上备受打击。他们先是耐心,转而气愤,有时心酸无奈、最终绝望地认为自己的孩子简直无可救药,以至于每天大人和孩子都搞得疲惫不堪。

  支招: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孩子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面对不好好学习的孩子,最重要的方法不是打孩子,而是要帮他重新培养起科学的学习习惯。1、主动的学习心态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非常关键。父母要纠正操之过急的心态,学会调动孩子内在的动力。因为,只有真正培养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孩子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拥有学习最持久最深刻的动力。家长最好多给孩子提供一些思路或让孩子自己多复习,不要再给孩子额外的家庭作业,让孩子养成先做作业后玩的习惯,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不能贸然下结论:孩子太笨,孩子有多动症等;2 、培养孩子的集中注意力。作业时间长,上课听讲差 , 思考困难,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为了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坐下来写作业看书之前,要求孩子做好准备,譬如喝水、上厕所,准备好、笔、橡皮等等。这样一坐下孩子就很快进入状态,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利于思维的流畅;3 、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习惯。孩子做作业,家长在一旁监督,不断提醒并且帮助孩子检查,孩子的独立性会越来越差,一遇到困难就喊妈妈,作业写完就扔一边等家长来检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例如教孩子查字典,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时,家长要及时加以赞赏,做完作业后,让其自己检查。如果发现错误,提醒孩子你的作业好像哪里出了点问题,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当他自己找到错误时,他会非常兴奋,这时家长再给予一定的鼓励,就会增强孩子的信心,增强孩子的独立学习和仔细认真的品质。

  孩子竟与“混混”交上了朋友


  案例: 初二学生小樊,人很聪明,学习上并未花太大的力气,学习成绩尚好。他生性好动,在家在学校总也闲不住,朋友比较多,多数同学也愿意与他在一起。可让家长担心的是,小樊特别要好的朋友当中,有的孩子从不把学习当回事,成绩在年级总是倒数;个别的孩子还有抽烟、进网吧等不良行为,如果小樊被带坏了怎么办。父母命令小樊不能和那几个同学来往,可小樊根本不听。同学来到家里,小樊的父母往往没有好脸色。那几个同学感觉到了小樊父母态度的变化,开始疏远小樊,小樊明白原委后大发脾气,后来干脆与那几个同学整天在一起。父母问他们交往的情况,小樊也不理睬,从此家庭里长期处于冷战状态,父母对小樊的执迷不悟心痛不已,情急之下抛出:“不和那些混混断交,就再也别回家!”谁知小樊从此以网吧为家,再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分析:初中学生因为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鉴赏事物的能力相对还较差,再加上兴趣多样,而且转移快,所以被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吸引,比如:有的孩子学习不认真刻苦,对打牌、逛街等特别有兴趣,有的三五成群在里弄闲聊可以占去他们许多时间,而这种场合,消极因素比较多,孩子不警惕,就容易和有不良行为的人交上朋友。一些孩子,偷盗往往也是受了某些成年人不良举动的影响,如打牌赌博、闲聊中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议论等等。

  支招:针对这些情况,家长如果选择像小樊父母那样的做法,等于把孩子推向另一边,这时候的家长要压住怒火,不要粗暴地把孩子当作坏孩子来对待。孩子与好学生交朋友当然是好事,可一旦发现孩子和有不良行为的人交上了朋友,你也不用过分着急,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些工作: 1、 孩子进中学前后,要不断地进行有关社会交往方面的教育。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古今名人交友的生动故事,既讲交好朋友受益的道理,又讲交坏朋友受害的事例,有意识地给孩子灌输交友要有选择,要慎重的道理和知识,增强孩子的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 .教育中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当发现孩子已经交上了坏朋友,家长首先应该冷静,然后花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具体地了解情况。这种时候,千万不要发火打骂,或者把孩子禁闭在家,这样做,适得其反,会造成孩子情绪上的根本对立,使他们心理上的“归属感”转移,把他们和坏朋友拉得更紧。要耐心说服,对孩子讲明道理,晓之以利害,促使孩子与坏朋友断绝往来,至少在往来中保持自己的警惕。当孩子有了改变的愿望和点滴行动时,要给予肯定和鼓励;3 .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进行配合教育。初中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家庭和学校。他们交往的对象基本也在这两个环境的圈子里。当子女出现某些问题时,家长要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向教师请教办法。

  儿子参加聚会要500块

  案例:郑强是一所普通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不久前他刚刚举办了一场“很平常”的生日聚会,地点就选在了闹市的一家 KTV 。下午放学后,郑强和同班十几名同学一起来到早已预订好的 KTV 豪华包房,从晚上 6 点一直玩到 10 点,十几个同学似乎仍然没有尽兴。虽然这家 KTV 提供免费的自助晚餐,但仅仅包房的费用就花去了 1400 多元。“这钱是我爸爸给的,他起初也不同意我邀请同学去那里唱歌,但最终还是顺从了我,因为我说他不给我就跟奶奶要。”郑强得意地说。除了郑强在当晚着实“挥霍”了一番外,据了解,凡是参加这个聚会的同学都“出手不凡”,他们送给郑强的礼物有 80 多元的精美笔记本,也有上百元的篮球,平均花费都在百元左右,而他们当晚的出行工具一律是出租车。在这里面,还有一个叫晓平的男孩,为了能参加这个聚会,晓平跟父母已经闹了快一个月。原来晓平的父母是前几年来本市打工的,家庭条件一般,为了能够“体面”地参加这个聚会,他要求父母给他500块钱,除了要给郑强送个像样的礼物,自己也要买一件向往已久的耐克T恤,这样才不至于被同学瞧不起。晓平的要求让辛苦工作一个月才能挣800块钱的母亲流下了苦涩的泪……

  分析:中学生中出现的过度消费现象有多种原因,首先是家长纵容。常听到家长诉说,他们小时候过着贫苦的生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不能让子女像他们小时候一样受苦了,但这种溺爱却无形中滋长了子女的高消费心理。其次,中学生的从众消费心理。中学生自身思想的偏差、从众心理、摆阔心理、攀比心理和享乐心理,是导致中学生过度消费的又一主要原因。现在的学生在一起很少探讨学业,也很少交流时事,他们谈论最多的内容就是明星、流行歌曲和时尚品牌。

  支招:面对孩子的“不懂事”,家长不要生气,也不要难过,很多时候孩子有孩子的“处境”,所以我们在“消费问题”上要理性教育:1、在子女消费问题上,该严格的就要严格,该监管的就要监管。应多关心子女消费的情况,培养孩子合理利用零用钱的良好习惯;2、组织孩子多接触社会,有可能时让孩子到父母的工作单位陪父母工作一两天,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如是高中的学生,可利用暑假的一段时间,让孩子到适合他们的岗位上打工,使他们认识到,钱来之不易;3、父母给孩子的零用钱应与家庭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孩子的正常需要相当,注意教会他们理财的习惯,父母购物时可有意识地带着他们一道前往,让他们学会比较和筹划。可以要求孩子详细列一份预算与支出表,记下他一笔笔的开支,如果开支合理,使用有结余,可以增加零用钱的方式给予奖励;开支不当,有浪费的现象则以减少零用钱的方式给予惩戒。


14岁的女儿“网恋”了



  案例:晓莹上初一了,似乎一下子成了一个大姑娘。她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业务经理,工作很忙,晚上回家很迟,星期天也很少休息,晓莹一个星期难得与爸爸说上几句话。妈妈是一名教师,事业上总想超过别人,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吃完晚饭还得备课。晓莹在家里感觉不到家庭温暖,注意力渐渐集中到了一位男同学身上,于是两人越走越近,经常通过网络说悄悄话,而最后终于陷入“网恋”。父母知道后很是吃惊,对晓莹轮番教育,时间上严格限制,后又为她另选了一所学校,最终两人的关系终止了。可晓莹到了新环境,感到更加孤单,不久又对关心她的一名男孩产生好感,两人越走越近。由于有了上次的“教训”,晓莹处处小心,书包里从不放男孩子的纸条,手机短信也随发随删,父母一无所知。可不到一学期,他们的关系全班无人不晓,一次家长会后,班主任委婉地告诉了晓莹的母亲。晓莹父母怒不可遏,痛苦异常。

  分析: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入青春期毫不知情,有的即使知道了也遮遮掩掩,神神秘秘 。这就使得不少中学生缺乏基本的“性知识”,进而产生对性的神秘感和畸形的好奇心。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早恋”之所以发生,大部分的原因是孩子缺乏足够的感情关注,或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爱,他一定会处理与异性交往的关系的,“早恋”更不会发生。 早恋中的一部分学生往往是父母离异或不和,学生得不到家人的关心、爱护,转而向异性求助,互相安慰,互相关心。

  支招:孩子有了早恋倾向,作为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粗暴地伤害孩子的感情。1、作为家长要注意转变观念,要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孩子的内心世界,体贴他们的需要,适时适度给他们介绍一些性知识,使其由朦胧产生的神秘感、好奇感逐渐消退。从心理学角度看,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活动是有益无害的。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可以促使双方互补,对良好习惯的形成、性格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都是有益的, 不要把孩子纯洁的异性友情视为“早恋”。2、尊重理解,很多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因早恋耽误了学习或发生过错,对孩子与异性的交往盘根问底,甚至发生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等侵犯孩子隐私的行为。有时不了解情况对孩子与异性的交往进行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和责备,严重伤害了孩子的情感。处在青春期初期的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心理都比较强,他们在高压政策下,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反抗行为。本来男女生之间只是一般的正常交往,突然来自于权威方面的压抑和限制,在反抗心理的作用下,被限制的双方会立即增加接触的次数,甚至使双方的心理产生微妙的变化,结果被推向了早恋。3.加强交流,当前很多家长的工作压力都比较大,他们往往只注重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很少跟孩子进行心理和感情沟通,孩子情感宣泄的需要就容易转移到异性同学身上。家长要注意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家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家庭中得到足够的情感满足,感到温馨。

  本版撰稿 张福新 丁 洁.

TOP

孩子"研究"父母心理行事?父母应懂些儿童心理学

孩子"研究"父母心理行事?父母应懂些儿童心理学
发布: 2007-8-12 09:42 | 作者: visitor | 来源: 搜狐教育 | 查看: 387次

    有个小学生曾悄悄对我说:“我爸和我妈不研究我的‘心理’,我倒在‘研究’他们的‘心理’呢!”接着,他告诉我:什么情况下可以向父母要钱;什么时候可以让父母去买平时不肯买的东西;找什么机会可以拿出不好的成绩单给父母看而不招致指责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同父母交往时得出的经验,也是平时观察父母心理活动变化规律的结果,从而使他能想方设法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孩子的话应引起家长的警觉:在孩子研究您的心理时,您是否研究了解过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呢?
  明智的父母,不应该只是注意孩子在长身体,同时,还应注意孩子在长见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想像能力,感知、模仿能力,情感控制能力等等,都在随着年龄增长而日臻完善,尤其是在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方面不断得到加强,使得他们已经有能力设法掩盖自己的动机和行为。
  由于儿童心理活动的特点具有感染性和暗示性,因此,他们的言语和行为时刻受着外界的影响,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更能使他们受到强烈的暗示和启发,从而塑造着他们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感染性:儿童通过与父母平时的情绪交往和感情交流,逐步懂得在不同情绪和感情状态下与父母相处的方法。例如:父母高兴的时候,可以撒娇或要挟;还可以要钱,要物,等等。
  暗示性:这是通过相互主动施加影响,来迫使对方接受自己意见的一种心理活动。由于有些父母不懂得儿童行为有这样一种心理特点,结果反而常常被儿童行为影响和利用,甚至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如孩子偏食,家长竟无力纠正;孩子一吵闹,父母就依从等。
  自然,这并不是说孩子们真的已经懂得父母的“心理学”,然而,不少孩子正在利用家长的“心理”状态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却又是不容质疑的事实。只要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有些父母还误以为这是自己的孩子聪明呢。例如,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幼儿园的好习惯一到家就没有了呢?为什么有的在家里懒、贪、馋的孩子,一到学校却变成另一个样子?这些无非是儿童掌握和利用了父母的心理弱点罢了。
  值得深思的是:现在很多父母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在观察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同时,又常常忽视体察子女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于是,无形中在同孩子的心理活动争夺战中打了败仗、当了俘虏,从而丧失了教育子女的主动权。因此,做父母的实在应该学点儿童心理学,注意体察一下儿童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以使教育子女的工作更加主动、有效和得体,这对消除和减少两代人的心理隔阂,也是很有裨益的。

-.

TOP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做事效率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做事效率

2008-04-09 09:41:52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教子有方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时间意识淡薄,做事磨磨蹭蹭,不论是吃饭还是做作业,都比别人慢半拍,这让孩子的家长很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会不会一事无成。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提高做事的效率呢?

  我们知道,孩子没有成人那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概念,所以经常有懒散、懈怠或者拖拉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父母能够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孩子树立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以便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

  方法一 故事引导法

  孩子往往对故事书很感兴趣,家长可以找一些有关名人守时的儿童读物,让孩子自己看,或者亲自给他讲解;家长也可以讲一些因为不遵守时间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让孩子明白:守时是一种美德,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不仅仅要注意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要注意不要白白浪费别人的时间;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是让自己无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都能够轻松应对、游刃有余;一个守时的人,必将获得别人的尊重。生动的故事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方法二 配合“生物钟”法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规律,也就是“生物钟”。家长不妨和孩子商量着一起制定适合他的“生物钟”作息时间。比如早晨6点到8点,头脑清醒,体力充沛,是学习的黄金时间;晚上6点到10点,不利于记忆,可安排完成复杂计算的作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制定计划,但是一旦计划定下来就要严格执行了,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方法三 奖励促进法

  奖励促进法就是和孩子约定,如果他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作业,就奖励他看动画片。这是运用学习动机中的强化理论,激发孩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时间观念,恰当的奖励可以强化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家长对于奖励政策,可以和孩子协商好,小进步小奖,大进步大奖,当然,这个奖励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这样也让孩子心里有数,从而慢慢地提高做事的效率。

  方法四 签订“合同”法

  签合同也是一种好办法,这个合同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可以包括自我训练项目和每日意志力训练表两个部分。比如,自我训练项目有孩子每天做作业在多少时间内完成,早上起床花多少时间等等,每日意志力训练可以让孩子每天坚持练字、背格言等等。父母的职责是监督,如果训练项目做得比较好,就打一个勾如果做得不好,就按合同惩罚。每周或每月家长和孩子一起来看合同,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找出原因,或调整合同或鼓励孩子加油。

  如果孩子时间观念不强的话,家长们可以试试以上的方法。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奖励孩子的策略和原则

奖励孩子的策略和原则

2008-04-23 06:52:46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有的家长有这样的经历,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回来就向家长要"说法",还说其他考得好的同学都得到了父母的奖励。 关于奖励的问题,多数家庭比较随便,只要孩子能考得好,几乎是有求必应。其实,这并非小事一桩,处理不好就可能事与愿违。所以,家长们也要讲究奖励的策略和原则。

  第一,少奖为佳。适当时候、适当次数的奖励,就相当于给发动机加油,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切不可太滥。奖的频率太高,其刺激作用就会逐步下降,要想发挥其作用,就必须不断加码,以满足孩子迅速扩张的胃口。而更为严重的是会引导孩子为了得到奖励而学习,不能产生真正的动力。因此,在满足孩子必需的学习用品和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要逐步减少奖励的次数,最佳境界就是没有奖励。

  第二,奖态度不奖分数。大多数家长是以分数或者名次来设定奖项和决定是否奖励,其实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学习态度进行奖励。因为从长远看,态度和努力的程度比一两次的分数更重要。而且考试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卷子的内容对每个人的适应性,孩子复习题目的"机遇"性等,所以并不能真正反映其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效果。用分数和名次作为奖励的标准,有可能出现孩子已经非常努力,但因为一些偶然因素而没有达到设定的奖励目标,结果反而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一诺千金。如果和孩子有了约定,比如有的家长是定考多少分,有的家长是定考到第几名,就一定要兑现。如果孩子达到了约定的要求,就要坚决奖励,做父母的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学习热情,更为严重的是给孩子树立了言而无信的榜样。 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设立的目标,也不可迁就,形成讨价还价的习惯。与其怕影响孩子的情绪而改变初衷去迁就他,还不如没有这样的约定。

  第四,奖品适当,价值适中 。奖励的价值不要太高,其价值和奖品要与孩子的年龄、取得的成绩等等相适应。有些家庭由于形成了奖励并不断加码的习惯,常常给孩子价值过高和不适当的奖励,那样反而会害了孩子。比如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某次考试满分,就给孩子买电脑买游戏机,结果孩子玩物丧志。

  第五,精神鼓励为主,物质享受为辅 。很多家长给孩子的奖励是以物质享受吃、穿、玩为主,这样的弊端是将孩子的目标引导到享受方面。其实最好的奖品有两类,一是学习用品,特别是书籍。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

TOP

为孩子包办一切也是“暴力”

为孩子包办一切也是“暴力”

2008-04-16 09:50:31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孩子要上学了,你费尽心思将他送进名校的大门,正当你为此得意的时候,孩子可能却认为你就是一个“暴君”,因为你剥夺了他的选择权!作为老师,你会对学习好的孩子自然地产生一种偏爱和优待,而你是否意识到,因为学生的外貌、体形、学习成绩等而对他们不能平等对待时,不正是对他们施暴吗?日前,国际知名的社会性别和儿童权利问题学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卜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呼吁:粗暴的斥骂和羞辱是一种对孩子的精神暴力,对孩子正常需求的漠视也是一种暴力!本期成长周刊话题栏目就要和您一起聊聊儿童暴力的问题。
  调查:“儿童暴力”其实很普遍

  “最近中国一项对6省市未成年人的调查表明:22.6%的学生报告曾受过3-4项被虐待经历,39%的男生和28.5%的女生曾被殴打。这类事件在家庭内同样屡见不鲜。”这是4月10日国际知名的社会性别和儿童权利问题学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卜卫在南京开展的以反对针对儿童暴力为主题的培训式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卜卫说:“儿童暴力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美国2004年发生的针对儿童的暴力有500万起,这并不是说西方国家的儿童暴力特别多,他们对儿童暴力的界定会很宽泛;我国针对儿童的暴力也很多,目前还没有全面的调查数据,但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特别普遍’。”

  “善意暴力”每天都在上演

  “我最讨厌的是爸爸叫我滚出去”,“我最喜欢的是爸爸妈妈夸我是好孩子”,这是卜卫研究员所作的研究案例中一个哈尼族小男孩所说的话。卜卫还说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带三岁的孩子去商店看玩具,妈妈心想女儿看到那么多鲜艳好看的玩具一定会非常高兴,可没过一会儿孩子就大哭起来。妈妈想问女儿为什么要哭,她蹲下来才发现,三岁的女儿看到的全是大人的腿,根本看不到玩具!

  卜卫曾对很多孩子进行过调查,她发现孩子们对暴力的理解是:爸爸打我,妈妈骂我,家长在外人面前贬低我,老师体罚、按成绩排座位、让学生不理我,同学叫我外号、嘲笑我……孩子列举的种种,往往并不会和家长、老师说,因为他们觉得“说了也没用!”家长也通常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着怎样的心理困扰。所以卜卫说:“当一个孩子和家长提出他要转学、他要搬家的时候,那孩子一定是发生了天大的事!一定是事情积累到了孩子不能承受的程度,而可悲的是,对于孩子的这种表现,家长往往不会加以重视,会说,哪有那么容易啊,你说转学就转学!”在陕西,一个儿童对卜卫说的话令她至今印象深刻,孩子说:“真希望世界上没有我这样一个人!”这样充满苍凉和无望的话由一个八岁的孩子说出,让在场的调查人员个个心疼得掉泪。

  重男轻女在伤害女孩

  记者对南京的一些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一直以来渐渐淡化的“重男轻女”思想其实仍然在伤害着不少女童,这种现象在农村更加普遍,在城市也存在。

  “我的爷爷总会抱着我堂哥说很多肉麻的话,虽然他们对我也很好,但是对哥哥更好。”“我外婆就经常问我,舅舅会生男孩还是女孩呀?如果我回答妹妹的话,他们就会责怪我,所以虽然很烦,我还是得每次不厌其烦地说希望有个小表弟。”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这源于对女孩的歧视,也是对女孩生存权的非法剥夺。”卜卫说:“比之男童,女童在家庭内更容易受到精神暴力。一些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农村家庭,会不欢迎女孩的出生。遗弃女婴的事时有发生。在某些家庭不仅母亲因生下她们受到歧视,她们还为自己身为女孩而‘负疚’、自卑。城市女孩虽较少因性别遭到精神暴力,但因为学习、不符合性别角色规范、‘早恋’等遭到家长斥骂、羞辱等精神暴力也很多见。家庭中对女童的精神暴力更加具有隐蔽性。”“对女大学生成长史研究中也发现:城市和农村一样存在对女童的身体暴力;女孩遭受殴打的情况不比被认为更顽皮的男孩少。”

  误区:有一种暴力叫作“忽略”

  中国的家长是最爱自己的孩子的,恨不得倾其所有,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说:“你看爸爸妈妈这么辛苦的工作,还不都是为了你吗,给你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可你还不听话。”想想看,如果你是家长,你是不是也曾经用这样的话来教育孩子呢?

  然而,家长不遗余力地付出要求的就是孩子学习好,听话就行了。对于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什么是孩子最高兴做的,家长往往并不了解,或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忽略了孩子的正当需求。

  许宸瑞是南京一所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为了能让他很好地适应小学,妈妈给他报了学前班,对此,小家伙很有意见:“我星期六都忙死了,上午两节课,下午两节课,星期天还要把幼儿园没画完的画画完,下午再上跆拳道。我多想出去看看春天,已经有2个月没有出去玩一玩了。”作为一名“听话”的孩子,许宸瑞小朋友与绝大多数孩子一样采取了忍耐和自己调节的方式来应对父母强加的学习。不过,上中学的陈鹏就不是这么想了:“寒假时我想参加一个学长们组织的环保公益活动,可是家里人得浪费时间,影响准备中考,我就偷着出去,反正爸妈要上班的不是吗?我现在觉得与他们沟通很难,只好阳奉阴违呗。我们有的同学达不成心愿会威胁父母要离家出走,我想这样不是件好事,可是又有什么办法?”

  “脱离了忍耐和自己调节的极限,也有极端的孩子会选择离家出走和自杀。”卜卫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这一点:“有一种暴力叫忽略,即在具有条件和能力的情况下,采取非具体的敌视、漠视,没能给孩子提供应有的帮助。当然这种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儿童暴力之所以普遍存在,为大多数人所熟视无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施暴者自认为动机是好的。比如父母,哪有不爱自己孩子,比如老师,也都是要把孩子教育成才。但是往往在成人看来是‘为孩子好’的做法,在孩子看来是一种深深的伤害。”

  “棒下成才”深入人心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金陵妇女发展中心主任金一虹教授给记者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她的一位任职高校的朋友,娶了一位西方太太,当他对自己的混血儿子没办法的时候,他会说:“你的中国屁股又痒了是吧,我要打你的中国屁股!”为什么中国屁股就该打呢?这实在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记者随便问身边的人,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有被打骂的经历,而为人父母的也大多数承认打骂过孩子,并且说这是“中国特色”的教育方式,是一种“自然”现象。一位女儿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瞿女士说:“孩子就是要打,不打不行!犯错就是要打,不打记不住!”许多家长和这位瞿女士一样,毫不讳言有时会打骂孩子,甚至还是理直气壮的。“孩子不管哪行啊,没规矩哪行啊!”

  困惑:没办法才要打孩子

  以下是记者昨日在南京几所小学门前采访几位家长的实录。

  许宸瑞小朋友的爸爸许光友说:孩子该打还是要打,太惯的孩子长大了没有出息。儿子特别不听话的时候会打,道理也讲过了,他也答应好的事情,还会再犯,那就加深一下印象。

  刘瀚青小朋友的妈妈瞿亚琴:现在很少打孩子了。上次打是因为女儿看电视说谎。我平时规定她在七点半之前写完作业可以看二十分钟电视,那天过了好长时间我看钟上时间还一直是八点十分,问她拨没拨钟她又不承认,被我狠狠打了一顿。

  钱佳诣小朋友的妈妈张仙桦:我打得比较多。平时她爸爸不在家,就我一个人,早上那边要迟到了,她还在那慢啊慢的,怎么可能不打呢!她爸爸比我还厉害,孩子对他都有一点恐惧心理,她到现在周末回家时还会说:“完蛋了,我死定了!”

  张若宇小朋友的妈妈曲亚波:我女儿动作特别慢,没有任何的时间观念。这学期的期初测试语文就没写完,回家我批评了一下,也没怎么太发火;可没过多久数学考试又是一大片的题没做,就打了一顿,要不她不长记性啊!其实我也觉得不应该打孩子,可真是没办法啊,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爷爷奶奶成了保护伞

  眼下,还有很多家庭教育中的难题发生在不少家庭中,尤其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与孩子同住的家庭。“我们一打孩子,他爷爷奶奶就插话,甚至对孩子说下次爸爸再打你,你就告诉我,我去打他。这种情况我怎么教育孩子?看他一会躲到爷爷奶奶身后去,我就更想打他了!”

  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的一位老师也告诉记者,三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在教育上最容易出问题,孩子往往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小就学会了“见风使舵”和“看脸色办事”,时间长了和这样的孩子沟通起来挺难的。

  建议:针对儿童暴力恶果难料

  通过对家长们的采访,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大多数的家长在主观上都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往往会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于是打骂孩子就时有发生,打骂完了还会后悔,甚至比孩子还痛苦。对此,金一虹教授认为家长主要是要改变观念,她说:“很多家长认为打孩子是避免不了的,这是错误的。家长很少从儿童权利的角度考虑问题,孩子也是和成人平等的个体,和我们是平等的。还有是因为缺少沟通,家长不了解孩子被打的心理感受和所受的伤害,孩子会觉得不平等、屈辱,从效果看,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有一时的收敛,但长远看,负面效应更大,会伤及孩子的情感:会使孩子自卑、内向,甚至产生自闭;严重的可能使孩子具有暴力倾向,会以暴制暴;使孩子人格扭曲,如性格软弱、依附他人、讨好强者等;有的孩子会不信任成人世界,悲观厌世、难以融入社会。”

  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

  针对暴力已经成为我们身边的一种“自然”现象的情况下,卜卫认为,我们的工作其实是要改造一种文化,会非常难。但是我们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妇女从裹小脚到经济独立,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虽然难,但是只要大家能够认识到问题所在,改变是必然的。

  教育孩子,是一种智力活动,要讲究策略,卜卫说:“要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果同事犯错了你肯定不会打他,因为他和你是平等的。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重视孩子的参与权和发展权,在与孩子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上听取孩子的意见,并逐渐让他们自己当家作主,这样做的时候,就是观念的改变,就是对文化的改造。”

  金一虹教授也就家长如何调节情绪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孩子绝对不是家长的出气筒。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最好向成人寻求心理援助,和朋友倾诉或者做下户外运动,先不要和孩子面对面,因为心情不好的时候,又有一个人惹你烦,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空间,会很容易爆发。二、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要平等沟通、学会谈判。平等是非常重要的,也往往是我们家长忽略的问题,认为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不成熟的,永远是需要听家长教训的。其实孩子在不断地长大,有时他们懂得的真的不少,他们也许会以自我为中心,但他们也需要尊重。家长要和孩子沟通、协商,寻找两个人都能接受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处理问题。

  实习生 曲亚洲 记者 石小磊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三个步骤让任性孩子变乖

三个步骤让任性孩子变乖

2008-04-16 09:45:59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有的家长很苦恼,孩子任性,父母说的话从来不听。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任性不是天生的毛病。
  第一、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任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1、模仿别人的结果。在家庭里或亲友当中有人任性,孩子曾不止一次亲眼看到任性的表现,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于是孩子就会模仿,学着表现任性。如果爸爸妈妈任何一方有明显的任性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孩子;2、家长迁就的结果。有些孩子任性,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几次下来,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势;3、家长对孩子过度严厉或不尊重孩子的结果。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孩子难以达到,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久而久之,变得任性。

  第一种原因中,如果是父母以外的人的影响,教会孩子分清是非不去模仿。如果是父母自身一方有任性行为,则应该认真反思,坦诚地与孩子交流,教育孩子不要学。而且请孩子监督自己,帮助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如果是第二种原因,家长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矫正自己的迁就行为。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克服任性,来个约法三章。比如,父母给孩子提出某种要求,先讲清道理,为什么这样要求;孩子不同意父母的意见,有自己的主张,也必须说明理由。如果是第三种原因,家长要在端正教育思想的同时,坚决改变过于苛求和伤害孩子的行为,要宽严适度,保护孩子的自尊。创造民主气氛,多给孩子讲话的机会。

  第二、让孩子在群体生活。

  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群体性活动。节假日安排时间约几个小朋友一起进行游乐活动。事先给孩子讲清要求,如果自己的意见被否定了,要服从多数,不固执,不闹情绪。学校班集体的活动,更要积极参加,应主动向班干部、班主任老师要任务,认真完成。

  第三、帮孩子选择朋友。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同龄伙伴之间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有一两个通情达理、不任性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玩耍、讨论问题,对克服任性毛病大有好处。允许孩子到小朋友家里去,让他感受小朋友是如何听从父母的教导的。还可以让孩子请小朋友监督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奖励孩子的策略和原则

奖励孩子的策略和原则

2008-04-23 06:52:46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有的家长有这样的经历,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回来就向家长要"说法",还说其他考得好的同学都得到了父母的奖励。 关于奖励的问题,多数家庭比较随便,只要孩子能考得好,几乎是有求必应。其实,这并非小事一桩,处理不好就可能事与愿违。所以,家长们也要讲究奖励的策略和原则。

  第一,少奖为佳。适当时候、适当次数的奖励,就相当于给发动机加油,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切不可太滥。奖的频率太高,其刺激作用就会逐步下降,要想发挥其作用,就必须不断加码,以满足孩子迅速扩张的胃口。而更为严重的是会引导孩子为了得到奖励而学习,不能产生真正的动力。因此,在满足孩子必需的学习用品和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要逐步减少奖励的次数,最佳境界就是没有奖励。

  第二,奖态度不奖分数。大多数家长是以分数或者名次来设定奖项和决定是否奖励,其实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学习态度进行奖励。因为从长远看,态度和努力的程度比一两次的分数更重要。而且考试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卷子的内容对每个人的适应性,孩子复习题目的"机遇"性等,所以并不能真正反映其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效果。用分数和名次作为奖励的标准,有可能出现孩子已经非常努力,但因为一些偶然因素而没有达到设定的奖励目标,结果反而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一诺千金。如果和孩子有了约定,比如有的家长是定考多少分,有的家长是定考到第几名,就一定要兑现。如果孩子达到了约定的要求,就要坚决奖励,做父母的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学习热情,更为严重的是给孩子树立了言而无信的榜样。 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设立的目标,也不可迁就,形成讨价还价的习惯。与其怕影响孩子的情绪而改变初衷去迁就他,还不如没有这样的约定。

  第四,奖品适当,价值适中 。奖励的价值不要太高,其价值和奖品要与孩子的年龄、取得的成绩等等相适应。有些家庭由于形成了奖励并不断加码的习惯,常常给孩子价值过高和不适当的奖励,那样反而会害了孩子。比如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某次考试满分,就给孩子买电脑买游戏机,结果孩子玩物丧志。

  第五,精神鼓励为主,物质享受为辅 。很多家长给孩子的奖励是以物质享受吃、穿、玩为主,这样的弊端是将孩子的目标引导到享受方面。其实最好的奖品有两类,一是学习用品,特别是书籍。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

TOP

孩子上课不听应该怎么办

孩子上课不听应该怎么办

2008-04-30 09:52:12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动不动就跑神,学习效率就很低,对于这个现象,家长一定要引起充分认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否则后果难以收拾。要知道,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的文化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上课听讲是确保取得学习成绩的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如果一个学生上课不听讲,任何形式的补课都是无效的。
  对于上述问题,家长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最好到校向任课老师了解:孩子究竟是哪些课上不听讲,原因是什么?有多少时间不听讲?这为以后采取教育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如果不管青红皂白地训斥,那肯定是错误的。

  二、孩子不听讲的原因和相应对策有以下几种:

  1、有的孩子心比较散,容易分神。因此家长要给他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使他回到学习的境界中去。具体的做法是,每天晚上,家长在孩子做好作业后,让他自己检查,并把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整理好,比如铅笔是否刨好,明天的课本是否准备好,作业是否放到书包里去了。一切结束以后,家长可以陪伴着孩子看书阅读,让孩子静下来。学习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坐得住,只有坐得住,才能学得进。孩子要坐下来,主要靠家长,家长要陪他坐,特别是年龄小的学生,尤其显得重要。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没有任何人可以取代。在陪孩子看书阅读的时候,家长不要随意走动,也不要随意讲话,保持安静。时间也不要太长,每天两个小时就足够了,要强调的是,要坚持下去。不是今天有朋友来了,家长去接待,明天亲戚过生日了,家长就带孩子去应酬。这样处于动荡之中,孩子的学习绝对是不行。坐下来,但不是绝对不动,要规定每个星期有一个活动的时间,比如每个周末的晚上,看一些有趣的电视节目,但时间要控制,最多限制在两个小时以内。也可以带孩子走亲访友,户外活动;

  2、可能孩子的身体不好,家长应该带他到医院里检查。但这种情况不多见;

  3、孩子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或者基础比较差,学习难度较大,也许孩子和任课老师的关系不融洽,家长应该到校和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消除隔阂,共同商讨制定整改方案。

  三种情况里,第一种最常见,也最难以克服,需要家长付出的精力最大。     管祥国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知道孩子成绩为啥不好吗

知道孩子成绩为啥不好吗

2008-04-30 09:59:06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同样是一个老师教,坐在一间教室里,怎么我的孩子就是比别人差一截呢?”孩子的学习问题经常让家长们满腹牢骚。在前不久南京教育局举行的教育论坛上,教育一线的专家们提出了他们对中小学生学习力的研究实例和看法。本期的成长周刊就和您一起探讨如何通过给学习力“加油”,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一)“课堂就是听老师讲,真没意思”

  [学生症状]

  教育专家曾在某小学进行过一项有关数学学习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在68名接受调查的学生中,41.4%的学生表示对数学学习没兴趣,50%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在数学学习心理方面,46.6%的学生呈冷淡心态,32.7%的学生表示数学学习让他们感到困惑,只有20.7%的同学认为学数学让他们感到愉悦。一名学生向记者抱怨道:“上数学课时,老师就是先讲知识点,然后照着书讲解例题,最后出一些差不多的题目给我们练习,回去后还要做课课练。学数学似乎就是做作业和考试,真没什么意思。”

  [专家问诊]模式化教学让学生倒胃口

  南京市力学小学校长 范云良

  诊断:应试教育模式害了学生

  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随着考试和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大,应试教育的模式仍然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喋喋不休地教,学生消极被动地记,课后还要完成大量模式化的练习。这种完全不顾学生爱不爱吃,只求把食物“灌进去”的做法已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

  药方:研究性课堂让你快乐

  范校长告诉记者:“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刚刚进入学校的小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涨,往往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爱学习,而是还没有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好的课堂教学不是陪着孩子走,而是把孩子带到公路的入口,让他们自己去探路,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让孩子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学生才能真正感到有兴趣呢?南京力学小学开设的研究型课堂就为孩子们学会自己“探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记者在力学小学曾经参加过这样一堂数学课,老师让学生不用计算器自己试着计算出11111111×11111111的结果。谁知,出来的答案竟然不一样!遇到难题的孩子们很快就自己讨论开了:“八个一乘以八个一,这个题目很特殊,我想结果肯定是有规律的。”“我们应该先算算一个一,两个一,三个一,这些简单的,看看规律在哪里。”学生们在草稿纸上自己演算起来:1×1=1,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孩子们渐渐找到了规律,课堂里小手如林,有的孩子甚至喊出了答案,课堂里热火朝天,一片沸腾,孩子们都为自己解决了“难题”兴奋不已。

  这样的课堂不仅出现在数学课堂,还需要将这一理念贯彻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记者在日前力学小学面向全省的展示课上看见:一年级的体育课上老师鼓励孩子们自己研究拍皮球的学问,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尝试,总结出“手触皮球的位置决定了球运动的方向”的道理;音乐课上,孩子们用身边的物品自制乐器,模拟电闪雷鸣,走进了施特劳斯《雷鸣电闪波尔卡》的世界;信息课上,孩子们制作PPT找不到链接菜单,老师故作不会,逼着学生自己解决。

  这样的课堂应该更多的出现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只有这样快乐的学习、有思考的学习,孩子们才能在课堂上坐得住、学得进。

  疗效:从“厌学”到“狼吞虎咽”

  通过研究型课堂的教学改革,范校长发现力小的孩子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课堂上充满了笑声和活力,孩子们不再抱怨“无聊没劲”。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大大增强,学习不再是简单的“听讲解,抄笔记,做题目”,而是学会了自主探究。


  (二)碰到学习,为啥坐不住

  [学生症状]

  小正今年初一,被老师视为“多动症问题生”。心理老师观察了他在一节语文课上的课堂表现:在语文课开始没多久,小正就开始找左边的一个小男孩聊天,在发现这个同学不太愿意搭理他以后,又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右边的另一个小女孩身上。此外,老师在讲课时,小正经常插一些无厘头的话、东张西望或是靠在椅背上发呆,几乎没有认真听讲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小正特别好动,上课时经常爱找同学说话、吃零食,学习效率很低,做什么事情都没有长性。但是这个孩子自尊心和好胜心又很强,很爱表现自己,有时候我表扬他一句,他能高兴好一阵子。”小正的妈妈告诉记者:“小学三年级前,小正学习成绩优秀,长的也很活泼可爱,老师很喜欢他。后来小正转学到另一所重点小学以后,学习成绩就开始直线下降,老师还和我说这个孩子可能有多动症,真是把我和他爸爸愁的要命。药吃了不少似乎也没见好。”

  [专家问诊]多动爱现是为了吸引注意

  南航附中 杨震陵老师

  诊断:不能忽视孩子情感需求

  心理咨询师在和小正母亲的沟通中了解到这两年由于小正的父母工作越来越忙,对孩子的关注比以前少了很多。特别是小正转到新学校后成绩直线下降,母亲就经常批评孩子,抱怨他让自己失望透了。咨询师分析: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处于成长期的孩子特别渴望获得别人的评析、赞赏,以求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是青少年非常正常的情感因素之一。此时如果家长和老师忽略了孩子的这种情感需求,孩子就会通过“多动”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吸引大人的目光。。

  药方:给孩子一个展现的舞台

  既然小正是一个自尊心和表现欲都非常强的孩子,与其让他通过“多动”这种方式来表现自己,不如为他提供一个可以更好表现自我的舞台。后来,小正的老师有意识地让他参与到班级活动的管理中,任命他为路队长,每天放学指挥大家列队回宿舍,还鼓励他积极参与班长竞选,帮他准备竞选稿,拉选票。在成功地当上班长后,小正高兴地对老师说:“我第一次当班长,一定要当好它。”此时老师因势利导,教育小正“既然已经是班长了,就一定要为同学们做个好榜样,在各个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另外,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的心灵是非常单纯的,也许一句简单的“棒极了”就能让他们获得很大的满足和鼓励。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夸奖和掌声。在当上班长以后,小正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了很多,在课堂上不再懒懒散散地靠着椅背,而是一直坐得端端正正。老师假装随口说道:“现在坐得最好的同学就是小正了,大家都该向他学习。” 听到这句表扬,孩子们都向小正投去佩服的眼神,小正也显得很高兴,还把腰板挺了挺,以后上课时就坐的更直了。

  疗效:“多动症”变成“好学生”

  两个月后,当心理老师再次来到小正的学校,观察了他在一节课上的表现:上课铃一响,小正就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做好了准备。整节课他也不再东张西望,四处找人说话,还多次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告诉我们:小正现在已经成了很多课的“进步之星”,班长工作也干得有声有色,和之前的“捣蛋鬼”已经判若两人。


  (三)学习习惯不好,有逆反心理

  [学生症状]

  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的一天,南京市滨江中学数学老师周波气冲冲地跑到校长室,对着邓可清校长抱怨:“这里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太差了,很多学生上课积极性很低,没有做作业的习惯,临近考试了也不认真复习,我苦口婆心地劝说了半天,学生还是软硬不吃。”这让这位从外地一所重点中学调入该校的周老师大呼“想不到,真是头疼死了。”

  [专家问诊]孩子有逆反心理

  南京市滨江中学 周倩

  诊断:不想吃因为不识饿滋味

  教育专家告诉记者:如果把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比作给孩子“喂食物”,那么孩子厌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孩子还不知道饿是什么感觉。现在的老师和家长都想尽办法“逼”甚至“求”着孩子学习,这种态度很容易使孩子认为“学习都是为了大人”,从而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陷入“你越逼我学,我越是不学”的恶性循环。

  药方:不想吃? 先饿几顿!

  周倩老师说:“这些学生尽管调皮,但都不是坏孩子。老师有时要心狠一些,必要时饿学生几顿,他们就知道学习的可贵了。”在周老师向邓校长抱怨的当天下午,学校就开始“饿学生”。第一节历史课,历史老师没有出现,班干部去办公室找老师,得到的答复是“老师今天不想去上课了”。第二节物理课,老师只给学生发了一张练习卷就默默离开了。第三节自习课,老师也只是到班上看了看,没有和任何同学说话。

  疗效:“饿的滋味不好受”

  在饿了学生一个下午以后,学生们开始焦躁不安,纷纷开始议论“老师是不是真的生气了”“学校会不会不要我们了,咱们班是不是要解散了。”第二天一早,当邓校长来到班上时,发现教室里的气氛大不一样了,学生们都在安安静静地自习,纪律出奇地好。在周老师再次踏进课堂时,全班三十几位学生齐刷刷地向他鞠躬,向老师保证“今后一定遵守课堂纪律,好好学习”。


  (四)内向自卑,害怕老师和学习

  [学生症状]

  小陈来自安徽农村,父母在南京开了一修车铺,家境不好加上自小生活在农村,来到南京后小陈变得很内向,平时少言寡语,成绩在班里始终处于中下游。尤其是小陈的数学基础非常差,上数学课时连头都不抬,让她回答问题也是一问三不知,考试时也常常“大红灯笼高高挂”。小陈告诉老师:“我一听到数学就害怕,一想到数学考试就紧张的睡不着觉。每次老师表扬别的同学数学有进步时,我就觉得那是老师在变相批评我!”

  [专家问诊]也许是因为心灵曾经受伤

  南京市滨江中学 刘海英

  诊断:不能让孩子生活在害怕中

  老师发现,尽管数学很差,但是小陈的语文成绩却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还曾在区作文竞赛中获过奖。因此老师判断:这不是个笨孩子,阻碍她数学学习的肯定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另有隐情。在耐心细致地和小陈谈了几次心之后,小陈逐渐向老师敞开了心扉: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小陈没有按时完成数学作业,数学老师批评她时揪了一下她的耳朵,当时的她看着老师长长、弯弯的红指甲害怕极了。从此以后,小陈一看到数学老师就害怕,一想到数学课就讨厌,已经是初中生的她连四则运算都还不会。因此,小陈的学习问题决不仅仅是知识链的断裂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个孩子的心灵缺乏温度,害怕老师和学习。试想一个整天生活在紧张和害怕之中的孩子如何能够学的好呢?

  药方:给孩子一碗“心灵鸡汤”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孩子的心灵是敏感且容易受伤的,因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应该是充满安全感和爱意的,所以首先要做的不是给小陈“补数学知识”,而是抚平她心灵的创伤,改变数学和数学老师在她心目中的形象。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老师每天放学后都把小陈单独留下来,交代明天上课的内容,嘱咐她提前预习;上课时也总是提前几分钟进班,来到她的座位前问问她“预习中有没有什么问题”;休息时间也经常去小陈家串串门,帮她解答一些数学问题,也关心一下她的生活状况;周末还经常带着女儿和她一起去爬山、逛公园。

  疗效:笑容回到了她的脸上

  经过一年的沟通和关怀,小陈逐渐变得开朗了起来,开始主动向老师述说心事,和同学的交流也多了起来,老师发现“这个孩子会笑了”。数学课上,小陈也能认真听讲,积极讨论,按时完成作业。老师说:“现在,她的成绩已经慢慢赶了上来,冲到了中游水平。所以良好的思想情绪对于学习力的提高非常重要,这个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就是因为她感受到了爱和关心,畏惧心理慢慢消退,对学习也就有了热情。”

  本版撰稿 程琬青 王璟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TOP

“完美小孩”是怎样炼成的

“完美小孩”是怎样炼成的

2008-04-23 06:54:47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南外女孩“闯”进哈佛、计算机“神童”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文科女生玩转数学……当这一个个富有神奇色彩的小孩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望着家里对着书堆愁眉不展的自家小孩,不少家长感叹不已:为什么人家的小孩那么“完美”,咱家的这个提到学习就不带劲了呢?成长周刊“成长故事”栏目已推出了100期,展示了上百个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特质。这些“完美孩子”在各有特色的同时,又有哪些共性呢?我们是否能从他们身上提炼出“好孩子”的成才秘诀?本期成长周刊就专门讨论这个话题以飨读者——

  A 令人赞叹的成绩从哪来

  关键词:兴趣 勤奋 方法

  [完美印象] 学科竞赛的奖杯、知名大学的保送资格,这些好孩子的首要共性就是“学习成绩都很优异”。那么这些孩子究竟是如何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的呢?

  记者在与这一批优秀学生零距离接触后发现,兴趣是这些孩子学习的最大驱动力,在他们心目中,“学知识”不是“不得不完成的苦差事”,而是生活的乐趣之一。在采访中,来自金陵中学的清华大学保送生曾鹤翔曾告诉记者,他平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一遍一遍地看化学课本,把化学书当作小说来读。“很多同学都向我咨询过化学学习的经验,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有兴趣,否则你再努力做再多的题都没有用,反而会增加自己的苦恼。”

  别以为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因为天资过人,记者告诉你,没有天才,只有勤奋的小孩。这些充满光环的小孩无一例外都是勤奋的学生,他们的成绩都是靠读书研究而来,没有谁的知识是从肚子里带出来的或者是睡觉的时候被谁塞进去的。

  当然,勤奋并不是毫无章法的“瞎使力气”,这些孩子大多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方法。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南外的李鹭遥是个日语高手,曾经在《朝日新闻》上发表过文章,她就总结出了一套学习日语的策略:我很少单纯地背词汇或语法,而是喜欢朗读、背诵一些文章,并经常看一些日文杂志和原声电影。

  [培养宝典] 你得先做“爱学习”的人

  1、家长要记住,学生有三种学习状态:如果学习让他痛苦,他肯定会逃避学习;如果学习令人乏味,他肯定会应付学习;如果学习让他快乐,有“赢”的感觉,他就会爱上学习。所以做家长的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的重要性,但是我感觉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少家长经常这样抱怨。如果知识能够变得好玩、有趣,那就一定能激起孩子的兴趣。比如,有的孩子一听到写作文就头痛。“我上作文课就是把孩子带出去体验,让孩子去卖货,或者带孩子逛公园,这样的效果很好,孩子会有冲动把自己的快乐和感受表达出来!”一位富有经验的小学语文老师曾经得意地总结她的教学法宝。

  2、不少家长为要不要让孩子从小学奥数头疼不已,看着孩子抓耳挠腮的样子急得暴跳如雷。那么这些优秀小孩咋就能学起来的呢?被哈佛录取的南外女孩易菲菲就告诉记者,她也学奥数,不过父母让她学奥数并没有定位在升学法宝上。所以人家孩子学奥数学得很带劲,跟玩脑筋急转弯似的,每天都想弄清答案,这个知识自然也就学进去了。所以做家长的不要老怪孩子不爱学,你首先要去引导孩子,激发他的好奇心。

  3、有的家长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打麻将,却让孩子坐在那里自己啃书本,这样的学习环境,除了小孩定性超强,否则任谁也会学不下去。儿子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现在在美国名校念博士的蔡妈妈就告诉记者:浓厚的家庭学习气氛,容易使孩子萌发一种自发学习的需要。“儿子小时候我就非常注重他学习习惯的培养。不管他在玩还是在学习,我都会陪着他,不一定非要介入到他的活动中,我可以自己看书,孩子虽然还很小,但孩子知道父母在关注他,并且父母的状态会感染到他, 让他不会放任自己,做不该做的事情。”

  B 如何让孩子的爱好“发光”

  关键词: 竞赛 爱好 能力

  [完美印象]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孩子并不是只会死读书的机器,恰恰相反,越是成绩好的孩子,拥有的兴趣爱好和出众能力越多。

  “搞竞赛”成为一些尖子学生探索大学道路的重要手段。所谓大浪淘沙,能够坚持下来获得成绩的只是少数之少数。“不过学不下去,那就不要逼着孩子学!”孩子已被北外录取的张妈妈直白得让记者吃了一惊。“你想想,那么多学生都在学,最后多少人能得奖呢?如果孩子已经学得很吃力,没有兴趣再坚持下去,我们为什么不换个思路,让孩子学习自己的强项呢?我的孩子最后把重点放在外语上,效果令人吃惊。所以,挖掘可挖掘的才能放光彩啊!”

  记者发现,这些学生的厉害在于,除了各种竞赛活动,在其他方面也都有过人之处。毕业于南外现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商学院的曲婷就是这样一个学生。这个女孩不仅成绩优异,生活也异常丰富多彩。她爱旅游,喜欢弹钢琴,为F1赛车疯狂。她还曾经代表美国加菲中学参加女子网球联赛,和爸爸妈妈一起驾车翻越唐古拉山,写过两万字的自驾游记《青藏之旅》。在分析自己能够被11所美国大学同时相中的原因时说:美国高校最看重的就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我的各种兴趣爱好及此前参加的多项活动给了我特殊的资本。

  [培养宝典] 举反对牌,不如“共同挖掘”

  1、别打击孩子的爱好。在采访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这样的抱怨:“爸爸妈妈总让我少看闲书多做题,还说是为了我好。”“我妈不可能支持我报航模的,她说这对将来没有帮助。”的确,在强大的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下,很多家长“被逼无奈”地对孩子的兴趣爱好采取“反对”或“限制”的态度,尤其是一些在父母眼中被视为“玩”的爱好更是得不到支持。不过,刚才提到的曲婷的父母对女儿的兴趣爱好就抱着很开明的态度:“爸妈支持我研究F1车队、车手、汽车型号,还让我去上海现场看比赛。平时我打网球,到处旅游,他们也很少阻止,只是提醒我不要影响正常的学习,他们的宽容和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可见玩未尝不是件好事,家长要先解放自己,才能放开孩子的翅膀,说不定能在孩子的兴趣发展中找到他的强项,加以训练,也许能成就某方面的专才。

  2、一位教育专家跟记者说过,孩子的学习压力越大,兴趣爱好的存在对他们来说就越宝贵,因为这是他们能够调节学习情绪,缓解学习压力的有效方式。因此盲目反对孩子的一切兴趣爱好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对提高学习成绩没有帮助。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变化,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陷入“家长越禁止,孩子越做”的恶性循环。所以对于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咱们做家长的应该持有“支持”的态度,最好的做法是也尝试着融入孩子的爱好。

  C 别让孩子成为功利的学习者

  关键词:积极 踏实 从容

  [完美印象]人们眼中的好学生,往往是老师的宠儿、同学们羡慕的对象。不过记者和他们接触后发现,这些优秀学生虽然大多身处名校,是金字塔上的佼佼者,但绝大多数人却拥有着非常平稳和踏实的心态:他们拥有远大的志向,但深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能始终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淡定心态,不会因为一次的成功而“飞上天”,也不会因为一次的失败“摔下地”。

  毕业于金陵中学的明昊是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的获得者,但是这个奖杯对他来说却是得来不易:初中时因为主攻数学竞赛落下了物理,高二时由于生病与物理竞赛决赛失之交臂,高三时则需要承受高考和备战竞赛的双重压力。如果不是心态好,明昊不可能在这样一条一波三折的路上坚持到最后。他说:“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电气工程师。但是空喊口号是没什么用的。正像我的座右铭所说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有每天踏踏实实做些事,才有可能一步一步地靠近目标,偶然的失败和成功都算不了什么。”

  采访哈佛女孩时,她告诉记者,她在家觉得一道菜很好吃,自己都会第二天带到班上中饭的时候请大家一起吃。“都是一些很小的事,但是举手之劳会让生活很有意思。这种建立联系学会分享的乐趣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我说我们并不是每天都有惊天动地的事业要去完成,恰恰是这样小小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和他人的生活质量。”

  [培养宝典] 不要为你的面子“压”孩子

  1、很多家长在跟记者交流时都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孩子就像“弹簧”,只有多给些压力,才能迸发出更多的力量。不过记者要提醒你们了:弹簧也有自己的最大承受能力,如果压得太紧了,弹簧就永远也弹不回来了。最近南京公布的中学生学习力报告中就指出,孩子的学习能力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当他们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学习内容时就容易引起情绪上的波动。比如新的班级成绩排名会影响学生的自我定位,或是激发出新的学习动机,或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放弃努力。所以我们的家长不要因为一点得失就给孩子脸色看,或者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往往这样的结果会事与愿违;

  2、在南京某小学进行的一次调查让记者颇受冲击,在谈到最开心的事和最害怕的事时,一个班上一半的小孩竟然选择最开心的事情是自己考试成绩让父母满意,最不开心的事情是考不好要看爸爸妈妈的脸色。所以,在这里我要说,家长在教育孩子,尤其是关于学习问题的教育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给孩子定目标提要求,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多给孩子一些肯定性评价,少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二要注意适当隐藏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不要整天把“分数排名”挂在嘴边喋喋不休,也不要反复吓唬孩子“读不好书一辈子就完了”;第三,家长首先要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态,时刻提醒自己“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横加指责,也不可看到一点进步就“飘飘欲仙”。总之,不可放任自流,更不可强压不放。

  D 自闭博士和快乐中专生,你要谁

  关键词:健康 独立 真诚

  [完美印象] 在和这些优秀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这些孩子不仅成绩优异,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生活态度非常开朗阳光。

  我们成长周刊曾经报道过的来自武进前黄中学的黄少华就是这样一个孩子。黄少华的老家在兴化,父亲是一名普通的装修工人,常年在外打工供养儿子读书。黄少华并没有因父亲的“打工者”身份而感到自卑,相反却始终保持着开朗乐观的性格,立志要用自己的努力回报打工伴读的父亲。而来自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朱周杨更是曾经让老师感动得落泪。救助白血病患者,捐助失学儿童,若不是父亲无意中提起,老师和同学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个手捧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奖杯的男孩子还默默地做了这么多好事。很多人都把“成绩好”视为好孩子的首要标准,其实学习成绩的提高只是一个“智力发展”的过程,真正能够影响和伴随孩子一生的却是健康开朗的性格。

  有教育专家曾经总结道:“培养一个性格健康的人远比培养一个博士困难得多,也有意义得多。一个性格健全的孩子首先应该具有有独立生存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其次应该拥有吃苦耐劳、节俭、自信、勇敢、大胆、细致、机警、智慧、坚强等品质,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应该懂得‘爱’,爱人,爱生活,爱社会。”

  [培养宝典] 要给孩子上“生活课”

  1、成功的孩子不仅是学习上的成功,也是性格上的成功,你宁愿要一个自闭的物理博士生孩子,还是一个性格开朗向上的中专生呢?央视有一条公益广告打动无数人:母亲每天下班回来无论多忙多累都坚持为自己的母亲洗脚。年幼的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也学着母亲的样子给妈妈端来了洗脚水。因此可见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品格修养和健康的人格,切不能忽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

  2、引导孩子摆脱困境。即使天性乐观的人也不可能事事称心如意,但他们大多能很快从失意中重新奋起,并把一时的沮丧丢在脑后。父母最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着意培养他们应付困境乃至逆境的能力。要是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那么可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随遇而安,或在困境中寻找另外的精神寄托,如参加运动、游戏、聊天等等。

  3、 不要让孩子过于优越。不知柴米油盐、不懂生活疾苦、不会自我独立,这样的孩子不会是优秀的孩子,因为他们缺乏生活能力和感知。所以提醒家长,好的性格是在生活中历练出来的,让孩子接受风雨是培养健康性格的关键。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

TOP

孩子忽然叛逆 家长如何对待

孩子忽然叛逆 家长如何对待

2008-05-14 06:41:24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孩子一天天长大,有的家长会发现,突然某一天,原来的乖孩子也变得叛逆了,不仅不再听父母的话,父母让她向东她偏要向西,而且还时不时地顶撞父母,这让家长们很不理解,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而孩子则老把他们当敌人,而且家长们还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会不会走向他们无法掌控的发展方向?

  其实孩子叛逆的问题是很多家长都要面临的一个话题。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叛逆心理,这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一是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则认为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两代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慢慢地孩子变得反叛起来。二是有些父母从小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论什么事父母都随着孩子的性子来,导致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大人听自己的是理所当然,父母稍稍提出一些孩子不乐意的要求,就会引来孩子的抵触。三是有的父母常以专制的方法管教孩子,以命令的语气说话,要孩子顺从一切。个性较温和的孩子会顺服父母的权威。而个性较刚强的孩子,则会反叛。结果便形成叛逆行为。

  如果孩子有叛逆的心理,家长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第一,观察沟通。就是观察孩子与自己的沟通方式,家长应该反思一下与孩子沟通是否有问题,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脱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并换位思考,做有限度的迁就。当孩子不听话与父母产生冲突时,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并等待孩子冷静后,再进行沟通。

  第二,寻求意见。家长可以和自己的朋友多多交流经验,听听他们的意见,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最好跟孩子的老师多加强交流,了解孩子平时在学校的表现。

  第三,开放自我。我们看着是错误的行为,在孩子眼里也许是绝对的英雄行为,找出为什么,再采取迂回战术。父母发现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不要立即禁止,最好能多了解情况。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以此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只有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当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了,孩子就不会反叛了。

  第四,不断试验。父母管教孩子,要时常改变方式,孩子小的时候,一般只是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让孩子也有发言权。一旦发现某一种方法行不通,就应随时改变方法,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


  
编辑:陈康   来源:扬子晚报.

TOP

日本研究证实 儿童常听故事可促进大脑发育

日本研究证实
儿童常听故事可促进大脑发育
www.jfdaily.com 2008-5-12 11:55 稿件来源:健康时报
   日本研究人员最近证实,父母多给孩子讲故事不仅能增进亲子间的交流,更可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帮助儿童生成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

  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名为fMRI(机能磁场共鸣画像法)的装置跟踪儿童的大脑活动,结果发现,儿童大脑中名为“大脑边缘系”的部分发生了剧烈活动。

  “大脑边缘系”负责生成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并催生这些情感所对应的行为。这一部位对于儿童各种情感的健全发育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父母一边观察孩子的表情,一边说出的话对于儿童智商发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肖 烁).

TOP

美籍华人企业家赵锡成传授教育心得 名家育儿:孩子从小分担家务

美籍华人企业家赵锡成传授教育心得
名家育儿:孩子从小分担家务
www.jfdaily.com 2008-5-11 12:45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时下,很多家庭独生子女往往娇生惯养,对父母依赖性很强。昨天,美国福茂集团董事长、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女士的父亲赵锡成先生做客复旦大学,向中国家长传授了自己成功教育的秘诀:让孩子分担做家务,从小培养他们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

  赵锡成出生于上海,是美籍华人,现任美国福茂集团董事长。他共有六个女儿,其中长女赵小兰现任美国劳工部部长,是华裔在美国政府职位最高者,四女儿赵小甫现任通用集团副总裁法律顾问,五女儿赵小婷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小女儿赵安吉毕业于哈佛商学院,现任福茂集团副总裁等。

  赵锡成介绍,他一直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尽管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是他并不想让孩子娇生惯养,养成不劳而获的坏习惯。从很小起,他就要求六个女儿在家里分担家务。如,每天早晨,她们要出去检查游泳池的设备,捞掉水上的脏东西;到了星期日,则要整理两英亩的院子,把杂草和蒲公英拔掉。小女儿赵安吉在16岁时,已经负责处理家里的账单,将圣诞卡的邮寄名单输入电脑,并接听晚上的电话。.

TOP

家长的二十个隐形的坏习惯

家长的二十个隐形的坏习惯
www.jfdaily.com 2008-1-23 10:18 稿件来源:新浪考试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坏习惯”,坏习惯并不可怕。在孩子的成长中坏习惯可能就更多了。因为他们还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或者错。这些要靠我们来告诉他们。但是单纯的只告诉他们说:“不对!不许这样!这样是错误的!”而你呢,还会说话不算话,自己没有去遵守。父母们也许不知道,自己的这些坏习惯正在影响着孩子。因为宝宝们的眼睛时刻在看着你。

  坏习惯一、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4岁的女儿不是时候地又吵又闹,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过成人的尊重。如果我们不给予孩子这种尊重,对孩子很粗暴,孩子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就应该按照我说的去做,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坏习惯二、结婚多年,你和爱人经常为一些“今天是你做饭还是我扫地”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吵翻天,事后又言归于好。

  我们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我们吵架时的神态、姿势、语气语调、用语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日后孩子在游戏时,就对着洋娃娃嫩声嫩气地骂,狠狠地打娃娃,或者对小朋友说粗话、脏话。

  坏习惯三、你辛苦工作,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儿子却很大方,他要奥特曼、要超人都照给不误,也不叫他节省。你的想法是:独生子女社会,不就是为了一个孩子吗?

  我们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到,不懂付出。孩子怎么能体会到挣钱的辛苦呢?

  坏习惯四、每天你下班回到家里,总是习惯性地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过得怎么样?都学什么了?”一边问,一边就忙着做饭,整理房间,或者看报纸。

  我们的行为好像在告诉孩子:我并不关心你的答案,我现在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赶紧准备好晚饭,或整理好房间、看完今天的报纸。”这种做法只能从孩子那里得到一个令人又惊又气的答案:“没什么”,“凑合”,或者“还行吧”。于是,孩子从我们身上学会敷衍别人。
坏习惯五、你儿子为争夺玩具而跟别的小朋友吵架,你罚孩子一星期不许玩玩具。几天后,你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惩罚有些过重了,可是你想:“父母言行要前后一致”,于是说服自己,不想把自己的话收回。

  我们犯了错误,拒不认错,孩子也跟着一错到底。

  坏习惯六、家里电视机坏了,你请儿子的舅舅来帮忙修理。到了约定的时间,舅舅却打电话说有急事来不了了。你挂断电话,对孩子和妻子抱怨:“你舅舅太不守信用了!以后再不找他帮忙了。”

  责备和埋怨不仅无济于事,还给孩子做了一个坏的表率:在面对失望的时候,我们没有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只是一味责备和埋怨别人。

  坏习惯七、晚饭后,女儿吵着要你给她讲故事,可你总是不停地忙着其他的事情:整理房间;回复邮件或者查看一些信息;刚要坐下讲故事,忽然又有什么事情要去处理了。

  我们的行为举止使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只有工作没有娱乐,家庭中只有家务没有游戏,为了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和生活,必须一星期7天每天24小时无休止地工作、干活。

  坏习惯八、你和儿子排队在超市等着付款。一位妇女插队站在了你的前面。你要求她到后面排队去。但是她对你的话置之不理,于是你提高嗓门,与她理论,最后争吵了起来。

  我们的做法对孩子进行了错误的社交技能训练,使孩子误以为吵架、谩骂乃至打架都是解决冲突的好办法。你就会经常看到孩子为了争抢玩具而与小朋友吵架或者打架。

  坏习惯九、你是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老师请你帮忙写几篇小文章用在园报上。可是你一直很忙,截稿前一天还不能完成这几篇文章。这时候,你打电话给老师,告诉她你病了,让她再找其他家长来写。

  没有尝试就先退缩,那么,我们平时告诉孩子要“说到做到,决不食言”的光辉形象就毁于一旦,孩子学会了把许诺抛之脑后,靠撒谎而使自己轻易推脱。

  坏习惯十、婚姻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你心中充满了对另一方的怨恨。于是你对6岁的女儿历数另一方的不是,并且告诉女儿:“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从此再也不要理他。”

这样做,孩子学会了恨,在达不到目的时就搞破坏,捣乱,进行报复。

  坏习惯十一、某一天,你突然发现爱人有外遇了!从开始时的震惊和恐慌,到最后的容忍,你告诉自己:“只要他/她还要这个家就行了,你还图什么呢,不就是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吗?”

  我们“善意”营造的一个貌似完整的家,并不能给孩子足够的温暖和爱,“同床异梦”和“貌合神离”带给孩子的将是对生活的不信任,对人间真情的误解!

  坏习惯十二、在结婚问题上,你的婆婆曾经百般阻挠,于是,婚后你从不孝敬老人,也从不带儿子去老人那里玩,背地里还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诅咒老人。

  不为孩子树立孝敬的榜样,那么总有一天恶果会降临到你自己头上!

  坏习惯十三、你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妻子会把你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收拾好,从来不需要你操心。

  这样,孩子也会养成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的习惯。

  坏习惯十四、你在家总是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

  我们说一套,做一套,对于一个没有形成适当的道德感的孩子,当他长大后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挑战、种种诱惑时,很难有定力守护好自己。
坏习惯十五、孩子在游乐场上迟迟不走,你催了一次又一次,只见小朋友越来越少,你对孩子说:“别的小朋友都回去了,你也该走了吧!”终于把孩子拖走了。

  我们总是用相对于别的小孩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这会使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和别人比较上,并将此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长大之后做事就会轻易受其他人影响。

  坏习惯十六、路上又堵车了。你将车从紧急停车道上开了过去。后面5岁的女儿问你:“为什么我们走这边?”你说:“这儿没警察,也没有摄像头,没关系的。”

  当我们在没人监督时违规,孩子就学到:只要不被抓住,做什么都可以。

  坏习惯十七、你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6岁的儿子钻进来想帮忙,你赶紧把孩子推出厨房:“去去去,这不是小孩子做的事情,快去写作业吧。”

  我们对孩子的“爱护”,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父母的事。这样的行为导致了孩子不能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坏习惯十八、吃饭时,你当着孩子的面愤愤不平地告诉爱人:“小王升职了,他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懂些电脑吗……”

  我们不承认自己不如别人,孩子就学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思进取。

  坏习惯十九、5岁的儿子试图拆开一只闹钟看个究竟,你不禁勃然大怒:“小孩子懂什么?不准乱动!”我们想让孩子知道哪些该做、可做,哪些不该做,可是,简单说“不”只能破坏亲子关系,压抑孩子的能动性,迫使他们转入“地下活动”,到那时悔之晚矣!

  坏习惯二十、女儿吵着要买芭比娃娃,你想制止她,就连骗带吓说:“不听话,警察来抓你了”、“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了。”

  当孩子一旦证实“自己被骗了”,以后就不再相信大人的话了。

  坏习惯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父母意识到这一点,知道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生活中我们要该掉坏习惯,给孩子做一个积极的榜样,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TOP

心理学家分析孩子眼中的父爱

心理学家分析孩子眼中的父爱
www.jfdaily.com 2008-06-12 12:22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敚斔谆八担父爱如山。对孩子来说,父亲不仅是家长,更有可能是朋友、楷模、超越对象甚至敌人。其实,父爱的表达方式,会深深地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养成。在父亲节到来之际,心理学家为我们分析了孩子眼中的父爱表达。



       女儿:父亲的爱外冷内热

敚敗隹谑稣撸何庠拢ɑ名),广告公司策划,29岁
敚敻盖追浅0我,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宠爱。从有记忆起,父亲对我很严格。小学四年级,我想同时参加游泳班、舞蹈班、电子琴班和美术班,母亲觉得只要我喜欢就可以,但父亲竭力要我 “砍”掉其中两项,他说同一时间做那么多事,势必造成很大压力,这种压力会让我放弃学习。我的抗争没有奏效,但很快我发现父亲的话没错,班里好几个同学参加三个项目,没有一个人全部学完,而我参加的舞蹈班和美术班一直学到高中毕业,直到今天这两项爱好一直伴随我。
敚斦庋的故事太多太多,我想,父亲的性格就是通过这些小事慢慢遗传到我身上,给我的性格打上他的烙印。父亲的爱不会没有原则,在教导我与人为善、慎独自省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父亲智慧的爱,在批评、分析我犯的错误时我感受到父亲充满理性色彩的爱,在带着我疯玩的时候我又感受到父亲充满力量的、朋友式的爱。在我眼里,父爱是外冷内热的,父亲通过教育我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倾注了他的最深沉的爱。



        分析:女儿,父亲生命中最后的情人

敚斨腥沼押靡皆褐魅涡睦硪缴、央视《心理访谈》嘉宾李子勋说,由于父亲的形象是力量的象征,女孩子受了这些影响,会更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和事业。另外,父爱的教育作用能潜移默化增强女儿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敚斝睦硌认为,早年的认同困难,少女时代的亲昵引发伦理焦虑,青年期的接纳到情感投射(假想情人)和成年后的依恋与隔离是父女情感历程的几个阶段。要让你的女儿健康地长成一个女子,父亲对女儿应该有亲密,但也要保持一定距离。从某种程度上说,女儿是父亲生命中最后的情人。
敚斢幸馑嫉氖牵近年来心理学家发现,那些童年时代与父亲建立了良好关系的女性趋向于选择与父亲相似度高的伴侣。相对来说,与父亲关系不融洽的女性不愿意寻觅长相类似父亲的伴侣。



       儿子:父亲是我的楷模、“敌人”和超越对象

敚敗隹谑稣撸汉谧樱ɑ名),媒体工作者,32岁
敚敻盖资峭艘劬人,身上保留了很多军人的习惯,做事麻利勤快、重朋友义气、在家专制权威。
敚7岁以前,父亲是海军军官,我和母亲定期去舰船,那时的我把父亲看成无所不能的英雄,而父亲也会允许甚至是鼓励我做一些危险动作和 “探险式”的行为,那是我快乐的源泉。上小学后,母亲认为一个人带我管不住,怕我学坏,于是父亲退役回到地方上。父亲不太管我的生活和学习细节,但遇到我犯错的时候,母亲用手打我,不是太疼,而父亲是用鞭子抽,起初我会讨饶,但不知为什么,到了初中,父亲教训我时我会忍住疼一声不啃,有一次被打后我还离家出走,甚至想象父亲死掉。那时觉得父亲是最令我讨厌的人。高中毕业我去了远方读大学,和父亲的交流不多。直到我娶妻那天,突然发现父亲的白发和带皱纹的笑容,心里很难过,父亲老了,我早已超越了他,这是我的也是他的愿望,但直到现在我才感觉到父亲对我的爱有多深。



        分析:从父亲那里,男孩继承阳刚气

敚敽谧拥幕匾涫堑湫偷母缸庸叵档姆⒄构程。男孩少年时期往往对父亲充满敬畏,青春期的叛逆会让男孩把父亲当成敌人,而成人后强大了的男孩又会发现父亲身上软弱的部分,既高兴自己超越了他,又同情老去的他。


敚敹远子太严,平添对抗,太平易,又成不了揩模。虽然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有时很微妙尴尬,但父亲对儿子性格重阳刚气的养成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长期生活在女性群中的男孩,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很容易出现偏差,例如易担惊受怕、烦躁不安、精神抑郁、多愁善感,久而久之,男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女性化。


敚敻盖撞斡爰彝ソ逃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父亲乐意当起“奶爸”,陪伴孩子。父母共同的影响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健全健康的心理。



        母亲节父亲节但愿天天见

敚斅杪杳谴上自己怀孕时的照片,亲口告诉孩子自己当初期待与忐忑的心情;爸爸也仿佛重回孩童时代,与孩子共同翻看旧日的照片,仿佛翻过一页页成长日记,每对年轻的父母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特别感受。晓霆青少年成长中心日前联合英孚教育特别举办亲子活动,父母与孩子通过分享旧照、制作陶艺等方式,表达往日深藏在心中的爱。


敚斝睦碜裳师王晓霆说,节日与礼物是一年一度,而围绕我们的父爱母爱却是时时刻刻全年无休的。其实,帮下班的爸爸拿双拖鞋,饭后给妈妈倒杯茶捶捶背,都会是感动他们的细节。
  


作者:肖波.

TOP

儿童常听故事可促进大脑发育

儿童常听故事可促进大脑发育
www.jfdaily.com 2008-06-06 13:39 稿件来源:健康时报
   日本研究人员最近证实,父母多给孩子讲故事不仅能增进亲子间的交流,更可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帮助儿童生成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

  研究人员使用一种名为fMRI(机能磁场共鸣画像法)的装置跟踪儿童的大脑活动,结果发现,儿童大脑中名为“大脑边缘系”的部分发生了剧烈活动。

  “大脑边缘系”负责生成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并催生这些情感所对应的行为。这一部位对于儿童各种情感的健全发育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父母一边观察孩子的表情,一边说出的话对于儿童智商发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肖 烁).

TOP

亲子情感交流每天至少一小时

亲子情感交流每天至少一小时
www.jfdaily.com 2008-06-06 13:39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目光注视、肌肤接触、亲子对话……父母应保证每日有一小时以上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满足孩子的依恋感和安全感。昨天,市教委公布了完成修订的《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指导本市市民教养孩子。

  对0到3岁的孩子而言,最关键的不是知识技能学习,而是情感关怀。父母应保证每日有一小时以上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学会关注、捕捉孩子在情绪、动作、语言等方面出现的新行为,做到及时回应,适时引导,满足孩子的依恋感和安全感。该教养方案提出,家长再忙,也要重视对婴幼儿的情感关怀,亲情是满足婴幼儿成长的首要因素。在教养过程中,家长应正视孩子间的差异,学会顺应其天性。平时,家长要关注多元智能和发展差异,把握成熟阶段和发展过程;要学会尊重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顺应儿童的天性,因人而异开发孩子的潜能。

  市教委基教处何老师介绍,该《教养方案》将下发到各区县,并制成小册子,进入社区和幼托机构,市民也可通过上海市教委的官方网站(www.shmec.gov.cn)下载查阅。


作者:□记者杨玉红.

TOP

穷养男,富养女的"金科玉律"

穷养男,富养女的"金科玉律"
www.jfdaily.com 2008-08-11 11:14 稿件来源:生命时报
      
 “穷养男,富养女”,在古时被奉为养儿育女的“金科玉律”。其实,这里的“穷”、“富”并不只是物质上的含义,更反映中国父母对儿女不同的期望。女孩富养,其主要真义就是要把她培养成“大家闺秀”。而男孩穷养,则是一种挫折教育,为的是让孩子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从某种程度上,这种教育观念有一定的道理。男儿当自强,从小吃苦、意志得到磨炼的人,更能干出一番事业。而“富”养的女孩,优越的生活就像一针强劲的免疫针,使她以后能坚守良好的道德观念来对抗诱惑,成为知情识趣、优雅美丽的女性。
  另外,从性别差异来讲,男孩天生富有攻击性、冒险性和控制欲,女孩则更具预测力、稳定性,喜欢和谐、融洽地交流。所以,给予女孩更多的宠爱与关注,而给男孩更多有挑战的情境让他们去征服,是符合子女天生的性别差异的。
  但这一说法也有一些弊端:“富”养的女孩可能养尊处优,不能免疫诱惑不说,说不定还形成“嫌贫爱富”的价值观;“穷”养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缺失关爱,一方面没有安全感、自闭自卑,另一方面过度自我保护、攻击性强甚至仇恨家庭和社会。

  其实,除了物质基础方面,“穷”和“富”的核心更应是家庭的教育方式及教育观念。其实,无论儿子和女儿,对他们实施兼具“穷”和“富”的教养很必要。

  “富”是指教育投资方面的富足,关爱子女,开阔他们的视野与见识,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这是儿女都应有的“富”和“宠”。另外,“穷养”是指无论家境是否富有,让子女适当经历磨炼,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勇敢、自强不息的个性,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艰辛,懂得取舍、感激、满足,这样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去创造幸福生活。▲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邓丽芳.

TOP

六招增强孩子自尊心

六招增强孩子自尊心

2008-07-23 06:52:28
  [扬子晚报网消息]   第1招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可赞赏的事情。

  孩子“坏”时希望受到注意,“好”时希望得到赞赏,这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而且承认他所做的事情,会提高他的自我价值观念。即使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也可以提醒孩子知道他是可爱的、有能力的。

  第2招 抽时间单独和孩子在一起。

  有些父母工作忙,时间十分宝贵。尽管如此,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单独在一起,这非常重要。很多孩子会认为,父母经常不和他在一起,是对他的忽视。久而久之,会影响和父母的关系,甚至会造成孩子自卑的性格。很多家长面对这一问题时,最常说的话就是“我没时间”、“工作安排得太满了”。要做到和孩子在一起玩,又不影响工作的最好办法,是把与孩子在一起的安排列入计划,小到一起散步,大到外出郊游,这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络是十分重要的。与孩子一起玩耍时,要遵守他的规则,不要超出他的水平。对于重组家庭,父母应该考虑孩子的特殊情感需求,对于感到孤独的继子女,家长应抽出专门时间和他在一起。

  第3招 允许孩子做自己的事情。

  许多父母认为,替孩子做他感到困难的事是帮助孩子。事实上,这等于告诉孩子他自己不行,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孩子需要鼓励和挑战,要给他解决问题和发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当他需要帮助时,指导并协助他去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代替他做。

  第4招 珍视孩子的物品。

  父母经常控制送给孩子的玩具和书,有时认为某件物品不适合孩子了,但事实上他可能仍然需要它,甚至这种喜欢会持续几年。因此,在处理某件孩子的物品时,父母不要擅自做主,要由孩子自己决定何时放弃某件物品。

  第5招 帮助孩子正确处理身体方面的问题。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粉刺、肥胖和雀斑时,父母要帮助他解决精神上的负担,并让他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外表,意识到这些问题可能是暂时的,也是可以控制的。“没关系”、“妈妈在小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这些话虽然简单,却可以安慰孩子紧张的情绪,能够正确处理问题。

  第6招 孩子贬低自己时父母要干预。

  孩子贬低自己是在传达一种有碍自尊的信息。这时父母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他的爱,认真地倾听,然后再告诉他应有的态度。         汪 春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

TOP

引导孩子“品”奥运

引导孩子“品”奥运

彭 薇    2008-08-26      03版:科教卫·综合新闻

--------------------------------------------------------------------------------

  北京奥运会期间,笔者的一位朋友特别留心收集比赛花絮和幕后故事。原来,他认为奥运是一次极好的机会,运动员身上折射出的坚强品质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可以感动和影响孩子。笔者不禁为这位家长的“有心”击节叫好。

  这届奥运会发生了许多动人故事:10公里马拉松游泳比赛中,有位南非独腿运动员奋力拼搏,取得了较好成绩;荷兰一位患白血病的运动员,战胜病魔,站到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这些都可让孩子们体会到拼搏精神的重要。而加拿大划船运动员勒比厄毅然放弃金牌,救起落水的异国运动员,又能让孩子们知道,竞争的路上,人性的光辉远胜过荣誉的光芒。

  现在不少家长抱怨,孩子在过于精心的呵护下成长,缺乏挫折和艰苦环境的磨练,性格软弱,为人任性,作风浮躁。那么,奥运运动员的成长故事,可以作为矫正这些缺陷的极好模板:江钰源为了练体操7岁就离开了家,龙清泉曾靠捡矿泉水瓶谋生,王鑫边训练边帮着下岗的父母摆地摊……这些冠军的成功背后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受挫折过程,能让孩子懂得,成长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成功必须经历千锤百炼。

  奥运会绝非仅仅比拼体能和技术,更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正面价值,如公平竞争的理念,永不放弃的毅力,力争胜利的意志,失败了向对手祝贺的风度等等。这些通过运动员的汗水、电视转播的特写、观众的齐声欢呼,被放大到了极至。可以说,观看奥运的过程,也是一次人性得到升华的灵魂洗礼。目前的学校德育课程常有“大而空”的毛病,如果能多多地发掘奥运的道德资源,多引导学生从精神的角度品位奥运,那么,德育无疑将更加入耳入心,体现在实践中的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

TOP

家长帮孩子挑选读物应考虑其兴趣 别把自己看法强加给孩子

家长帮孩子挑选读物应考虑其兴趣

别把自己看法强加给孩子

本报讯  (记者苏军  实习生赵嵩)同是买书,家长与孩子有什么不同?家长关注功课看重教辅类图书,孩子凭兴趣倾向于闲暇类图书,这是昨天在上海书展上出现的情形。
    8月的申城因为2008上海书展的举办显得书香四溢,许多家长与孩子趁着放暑假的机会,赶到书展上选购图书,有的家长为在家埋头复习的孩子代为“选书”有的母子同行共同“品书”,有的学生自我作主“嗑书”。记者观察到,孩子和家长在挑选书籍方面的想法有较大的不同。
    在一楼的少儿类出版专区,不少家长正领着孩子挑选图书。在这里,父母唱起了主角,大多成了图书的实际选购者。一个男孩子正坐在地上翻着一本封面精美的童话插图本,但家长看后觉得这本书图画太多,没什么内容。最后给他买了一本《小学生满分作文》。四年级的刘同学和母亲一起,他们买的书已经装了两个口袋。小刘的母亲告诉记者,许多书都是她为孩子精心挑选的,她拿出一本法国作家马洛的《苦儿流浪记》说,现在不少少儿读物比较浅显,她希望孩子读一些显得出文化积淀的作品。
    对家长的良苦用心,一些孩子们其实并不领情。一位小学生说:“他比较感兴趣的是青春读本和科幻类的小说。”
    对如何帮助孩子挑选读物,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家长选书时不能太“实用主义”,首先应考虑孩子的兴趣,适当地给他们一些建议,但尽量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孩子。此外,在孩子年幼时应先注重培养他们看各种书的兴趣。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本身产生了喜爱,日后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书了。同时,引导孩子从兴趣出发并不一味凭兴趣,拓展他们的阅读面,以求既丰富“书袋”,又武装“头脑”。.

TOP

育儿过程让父亲更富爱心、更具责任感

育儿过程让父亲更富爱心、更具责任感
“全职爸爸”悄然现申城

本报记者 沈轶伦    2008-09-06      07版:社会新闻·综合新闻

--------------------------------------------------------------------------------

  参与育儿过程,让父亲更有责任感。 CFP图


  外企工作的张太太产假满后准备上班,不满一岁的女儿一下子没有人照顾了。在杂志社当编辑的张先生想请保姆觉得开销太大,又不能完全放心;想让妻子继续休哺乳假,可妻子的收入是他的两倍。再三权衡之下,张先生选择了回归家庭。

  一般人观念中,全职照顾孩子的总是妈妈。近日,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对724户拥有0岁至18岁子女的家庭调查显示,在上海全职爸爸不在少数。在受访的“全职爸爸”家庭中,除因下岗、失业等,有21.4%的父亲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主动选择不工作。

  “全职爸爸”的出现,意味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性别分工角色正在悄然嬗变。市妇联发布的另一项研究表明,父亲的职责正在被重新定义。过去父亲只需负担起养家的责任即被认同,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父亲需要分担照顾孩子的责任。

  调查显示,上海父亲不仅在妻子怀孕期间能主动承担家务,在孩子出生后,他们对子女日常照顾、行为教导、关怀陪伴的参与率也较高。此外,在孩子学龄期承担日常照料职责较多的父亲占受访者的39%,经常接送孩子上学和带孩子看病的父亲分别占54%和71%。七成左右父亲做到在孩子学龄期教育孩子做事、做人道理,主动辅导孩子作业,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与鼓励和安慰。近七成父亲经常给与孩子良好行为示范。近五成父亲经常教孩子数数、识字、做游戏。

  虽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日常照顾家庭的还是以妻子为主,但上海父亲在照顾孩子方面毫不逊色于母亲,受访者中88%的妻子认同“丈夫是个好父亲”。

  专家指出,这种变化不仅来源于上海男性对父亲职责认识的提升,也来源于女性地位的提高。目前,上海就业总人口中女性已超过四成,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女性正在科教文卫、金融、IT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以往被称为“男人世界”的IT业、经贸、金融领域,女性比例已超过三成。近半数职业女性表示,会在就业后选择考研、留学或在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在调查中,13%的男性表示,愿意在“配偶收入足以维持家庭生活”的前提下当“全职爸爸”。

  不过,不论男性是否愿意成为“全职爸爸”,他们都赞成参与育儿能提升家庭凝聚力和婚姻满意度。八成父亲表示,育儿过程让自己变得“更富爱心、更具责任感”,所体验到的“为人父亲的喜悦和自豪”让自己“更加成熟、自信”。.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