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老师的动力来自何处

老师的动力来自何处

最近总是听到见到老师们喊累。作为新园新老师,工作辛苦了,先慰问一下,杨梅还要吃哇。嘿嘿。

1.提一个建议啊,能否试试给自己正面的暗示呢?
      比如tammy说的对孩子要尽量少说“不”,尽量换一种正面的方法。你不赞成他的某些做法的话,可以跟他建议商量一个别的做法,特别还要注意幽默和轻松。但是只要“不”一出口,就必须做到,不管他是否哭闹。其实在生活中也该这样,虽然我时常提醒自己,做事和思考都从正面出发。不过经常做不到。共勉。

2.理解老师的心情,总希望解决很多问题,但能不能对自己和孩子放松些?
      比如对奥特曼的痴迷,据说tammy认为:奥特曼当然不好,最好不让孩子接触;可是如果孩子已经爱上了它,那么就先接受这个现实吧,不要企图把它从孩子的记忆和生活中抹去。我就想啦,对孩子的很多所谓的“缺点和毛病”是不是都能这样大人先放松下来看呢?
      Tammy建议的每天都要作为一个人享受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提醒老师不要忘记。

3.看见tammy聊天、工作、喝咖啡时都不停手的在织毛线编玩具,并且是喜欢和享受这一过程。让我这个意志发展落后于意识的人,觉得又差距了好大一段。
      摘抄一段自己3月份写在博客上的:“包括李跃儿和孙瑞雪(我理解的啊,说得不对不要怪我)。李跃儿强调的教机,什么是教机?孩子需要教吗?你有多信任孩子的能力?老师如何能教孩子?老师自己的能量来自于何处?每天盯着孩子,发现问题,发现闪光点,寻找“教机”,如何享受生活,感受美好的世界?她的爱有源泉吗?孙瑞雪的讲座仍然是使用中国国情的教育,虽然操作性很强,可是已经不能感动我了,甚至她说的让孩子从小立下上哈佛牛津名校的志愿,有点让我反感。
      第一次接触华德福,是吴蓓的《英格兰的落叶》,勉强看完,不可理解。第二次是PETER在上海的两天讲座,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感谢身边的这些朋友,感谢网络,让我还有机会思考和学习。慢慢的,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象当初蒙氏给我的一样,我觉得又有一扇大门在我面前开启。把孩子带入大自然中去,让孩子自己选择制作玩具和游戏。。。最重要的是,我把孩子放下,自己也在享受生命,而不是追求结果。窃想想,李跃儿和孙瑞雪园中的“问题儿童”如果被放入大自然,是不是都能不治而愈?
      心态啊心态,最重要的一点,被我长时间的忽略掉的。(考试我的心态就最不好,有位总是考得最好的同学最爱教育我:享受过程)。

      最近在看卢安克的书,又有新的想法。如何去享受生命呢,不光是来到大自然中就自动能做到的。如何锻炼自己融入环境,发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为环境做事呢?

[ 本帖最后由 小鱼儿 于 2006-6-28 12:03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