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1个人次参与评价】

[择校] 一堂真实生动的诚信教育课:悬崖勒马,为时未晚---交大子弟迁散风波

反对"特权"!

交大是我的母校,但是我要不偏不倚地说:怎么大多数人都这么激愤、这么脱口就骂呢?

“交大子弟”里上学的难道全是交大子弟吗?有多少是权钱交易进去的?即使是交大子弟,凭什么一定要有特权,就不能纳入公共教育范畴呢?归根及底还是特权意识和私心在作怪。

交大本身做得过硬不过硬,我不知道也无从评论。

世上一个通则是:是变革就会有利有弊。利益受到损害的一方总归是不满的。

我看这事也胶着了几年了,不肯放弃的依旧扑进去不肯醒来。激愤、对立的情绪下可能很多人口不择言。

只是希望,小朋友们尽量少受影响。很多事情的处理可能受客观条件所限。

另外,希望交大学术上不要滑坡,“绯闻”还是越少越好,呵呵.

TOP

怀疑是你的权利

但发表看法也是我的权利。

我的身份? 呵呵 呵呵 我只要做到不说假话,评论忠于我心即可.

TOP

所有的“赞助费”都名正言顺吗?

我不是方外之人,我知道:收高额赞助费是一个很普遍的客观存在。

但是除了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收高额的“赞助费”我不知道是否有政策允许还是暗箱操作?当然,我知道家长都是有苦衷的,现在风气就是这样,潜规则就是这样。

另外,很多事实的细节,其实有些只是我们想当然的。比较好的做法是主管部门应该有个客观的调查报告公示:比如,到底是突然地还是几年前就有拆校计划?到底有否收过赞助费?对学生的安置有没有尽力做到最好?

民沸止于公开、公正和民主。.

TOP

就是"关系生"名单

也许不叫"黑名单",叫"红名单"更合适。因为都是实权派人物,比如上海政府的头头脑脑,打招呼,塞关系生。结果不小心,这名单在校园网上泄露了。呵呵呵呵

其中有的关系生本身成绩也很好,大概打招呼是为了增加保险系数吧?有的关系生也许成绩不怎么样,公平竞争的话就难说了.

TOP

看不出我说话尽量客观吗?对于事实我从不讳言,并且我支持事实的披露。

针对异己就大肆攻击,文革的遗毒味道太浓了!

对于“特权”,城外的人有不屑的、有羡慕的,但待到自己有了那么点”特权“,就大多呆在城里不想出来了!世事总是这样,难道不是吗?

动不动”民工“小学什么的,透着你们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潜在的优越和歧视意识。有什么啦?我儿子不上交大子弟,将来上伯克利什么的一流大学的可能性是99.9%。信不信?各位等着看好来!.

TOP

祝贺!

一个学校,能够保持完整,学生不必四分五散,那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了。祝贺!

预祝大家五.一快乐!.

TOP

非常感谢“紫水晶”的和婉

非常感谢“紫水晶”的和婉和摆事实、讲道理,如沐春风!

不过:如果一个学校,有打破脑袋也要塞几万元赞助费进去的现象,而且它是公立学校的话,那么别人觉得有点“特殊”不也是正常的吗?起码未尽公平吧?如果是私立学校,那它堂堂正正地收费别人没二话说!

应该不会向教工子弟收赞助费。那么高校老师如果一定要自己的孩子进子弟学校才觉得高校对自己有交待的话,那么:
1)他们没有足够公正、仁义、家天下的胸怀,教育出来的高校学生学业上即使有成,人文底蕴仍显不足;
2)高校教职工也是一种职业选择,没有什么委屈而必须要有补偿。而且职责是尽己所能:爱国荣校。自己做到了吗?
3)高校教职工对高校不满意,尽可以通过合适的途径反映或者选择离开,用脚投票。

高校附属子弟学校是一种历史产物: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一路直送,大包大揽:
1)“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未必最佳,高校被牵制了精力,对高校的主导发展有消极影响。到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外哪些一流大学是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一路有自己的子弟学校的?
2)时至今日,子弟学校很容易沦为鸡肋,从交大子弟小学的现在的硬件落后可见一斑;
3)固然有”生源优势“,但这样一路下来,相对封闭的圈子,也难免不出现”近亲繁殖而退化“的现象。高校教职工子弟也是社会人,享有社会公共教育和选择私立学校的权利。

子弟学校逐步散失是一个趋势,不独交大子弟小学。

我这么参与这个帖子,实在是以上想法不吐不快。我其它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祝姐妹们五.一快乐!.

TOP

回复 #239高兴 的帖子

高兴大哥出来做好人了、定基调了。

所以中国很多人情、很少原则;很多不公,很多弊病不就是这样越演越烈地吗?

“赞助费”之类的猫腻不都是刚需推波助澜而来的吗?择园、择校几乎每个家长都焦头烂额,可是又都不亦乐乎,只比谁的神通更大!

如果社会是这样,我们有幸逃过一个不公,又难免陷入另一个不公,因为没有一个人是万能的。

鲁迅的言辞很犀利,我想如果他在这里,也会被批为“没有同情心了”,尽管他也是孩子的父母,也想表达他的善意!

那大家都继续做看客吧!或者继续推波助澜把中国的水搅得越浑越好!

在现阶段政府和教育部门肯定有很多作为不当的,大家就事论事。只怕政府和教育部门想改良除弊时,很多人又成为挡车的“螳螂”,以神圣的孩子的名义。.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