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9个人次参与评价】

[择校] 选择IB学校?

回复 11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一般的高中老师能应付大学预科教育么?表示怀疑哦,承上启下,不容易的,境界太低效果大打折扣哦.

TOP

回复 16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感觉境界就是你所谓的经验,当然是更广义上的,远不是单纯的资历,需要机缘和积累才能体悟到的,无论学科还是人生。不过确如你所言,国内师资,无论大学还是高中,无论体制内外,貌似境界高或者经验多的实在太少,IB的老师,在功法上先天有些优势,但到底吃透了几分,火候到没到,呵呵,???啊

[ 本帖最后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3 23:20 编辑 ].

TOP

的确,老师吃透了,尚且不能保证学生吃透,可惜,现在更担心的是,老师自己吃透了么?
换言之,现在的老师并非IB体系出身,如果境界不够高的话,其实也不过是在跟学生一道学习罢了,IB,对生源和师资,其实都挑剔得很.

TOP

回复 20楼IB加油站 的帖子

这样的摸索,更类似于狭义的经验积累,其对境界,譬如应试对素质,不是没帮助,但是帮助有限。从历史角度分析,乔布斯的产生,远远不止是用户与苹果产品互动就能产生的,事实要复杂的多得多••••••

[ 本帖最后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3 23:43 编辑 ].

TOP

回复 27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的确有这个问题,虽然,从体制上而言,IB教育比较难应试,这也是不二反复强调的,对生源要求高的原因,譬如衡水二中那样的应试教育,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IB出现的,至少是完全不可能成功的,这也是IB的魅力所在吧,个人以为.

TOP

回复 26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IB的高度择生,相对其他体系而言,副作用应该小很多,因为它最要求学生的是自学能力,相应的,相应的,学校和老师的作用反而有所弱化,呵呵,希望我的理解正确,毕竟,现实是国内的国际教育并不成熟,能不依赖或少少一些依赖,应该是好事,希望如此吧.

TOP

回复 30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我没有低估中国人的应试本领,两害权其轻,体制内外数种教育体系对比,IB无疑是最难应试的一种,至于应试本身,是身为亚洲人的宿命,无法回避的.

TOP

回复 30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更多与孩子本身及其家庭有关,成功了,不必过多归结于学校,失败了,也不必过于苛责学校,当然,双方合拍,事半功倍,反之亦然。.

TOP

回复 33楼观风 的帖子

转型过程中罢了,毕竟是体制内转轨,对过去课业的衡量,虽然不合适,也的确只能作为参考之一,但重要度随着学校的成熟应该会逐年下降,每个学校大概最终都会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标准吧,至于科学与否,只能拭目以待了。有直系初中的,考察可以更长期更全面些,没有的话,看走眼的几率难免要高了,话说,IB学校的择生过程和标准,同样也是学生择校的过程和参考么,这个选择的确是双向的,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学校选材的眼光和标准,应该多少会反映出学校对IB教育理解与执行的深度。话说,也正是因为这个,对今年的上扭大巨失望啊!

[ 本帖最后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4 17:11 编辑 ].

TOP

回复 39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呵呵,不觉得,真正成功地孩子,还是应该有自己节奏的,会因为外界调整但不会被轻易打乱,反之,如果仅仅是简单跟随大环境的孩子,即便成功,也很可能昙花一现而已,换言之,这难道不是应试教育的本质么?
总之,择校很重要,但是如果凡事都归结于学校,呵呵,感觉,至少这不符合IB的批判性思维啊~~.

TOP

回复 41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所以能真正成功地孩子很少,这不是很正常么? 如果依赖学校大批量培养成功孩子的话,那也只能应试了.

TOP

回复 52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您的担心都对,也都有道理,但话说回来,应试也不是中国独有的,欧美也一样啊,程度不同而已,甚至都不是人类独有,动物界也一样啊~~
记得有个理论很好地诠释了这个,具体细节忘了,大意说个体间的竞争会导致群体的灾难,譬如,麋鹿雄性以角大为美,并以此获得雌性的青睐,基因优选之下,按理鹿角会越来越大,但是角大了,相应地在丛林中活动就不太方便了,有更大几率被猎人猎取。嘿嘿,所以,最后,会有一个平衡,只有能同时获取雌性芳心,并逃避猎人枪口的雄鹿,才有更多机会留下基因。
所以,应试教育并非错误的,甚至是必须的,但是如何维持应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这才是真正考验的关口,具体可以参见本坛名人水之形的帖子,她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两者之间行走钢丝的必要性以及经验。.

TOP

回复 55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您的观点,我很无奈地认同:
中国的应试强度是蛮大,其实亚洲都不弱,因为林子里面的雄鹿太多了  
学校方面的择生标准,如前所述,代表她的成熟度以及教育理念,一个从体制内部分转轨到体制外的学校,很多东西是需要时间去发展的,客观地说,当学校自觉没有成熟的评价体系时,适当保守地参照旧有体系,其实也是保证公平的一个办法。但是,公平和效率,永远是一对冤家,这种情况,无法评价好坏,毕竟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观点。只能说,如果你确实认为自己的孩子更适合DP,那强烈建议你去向校方证明,毕竟,一个好的IB学校,应该在入学标准方面有适当弹性,以保证不拘一格录人才,前提是该人才确实较其他人更适合DP。

至于您有关“水之形”及其走钢丝的论点,不能苟同。水之形,之所以能走钢丝,因为她很强大,反之,正因为她强大,她总是会不惧于甚至乐于去尝试走钢丝的,不论那儿是否有座桥。 因为不走寻常路,虽然风险大,但是回报也高。至于平常人如我,会量力而行,悬崖边山峰顶的风光总是无限好,但如果技不高胆不大,站在山腰上应该也能领略到属于自己的风光,付出和回报,总是相等的,我以为。

[ 本帖最后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5 20:14 编辑 ].

TOP

回复 57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您所描述的北欧教育,也令我心驰神往,可惜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我们两人分别着重两者,本质上并无矛盾。现今中国教育,即便是国际教育,也不过比原先的骷髅架子多长了那么几两肉而已,未来虽然可期,现实中毕竟还是瘦骨嶙峋。

至于水之行,她在幼升小过程中的焦虑,忐忑,挣扎,实在是在正常不过了,毕竟是理想和现实的第一次对垒,对双方的底线都在摸索中,对自己的坚持和妥协也在摸索和验证中。这样的对垒和妥协,在今后的小升初,中升高,高升大,一直到职业选择以至工作和生活中会一再出现。这样的第一次,未知结果前,压力总是格外大的,何况是为无知稚儿代做抉择!? 可以预见,随着今后一再的碰撞,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她今后必将如F爸爸那样举重若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魅力,譬如金庸对全真心法与九阴真经的对比。

至于IB教育,楼上F爸爸理论与经验同样丰富,点拨到位,阐述清晰,就不赘言了。只能说,如果家长把升学压力更多寄予学校承担而非激发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话,也许这样的孩子更适合四校吧,毕竟,IB所崇尚的批判性思维,是引导你从自身的独特视角看世界,这个视角,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TOP

回复 73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LIFE IS FAIR,有得总有失。

[ 本帖最后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6 14:40 编辑 ].

TOP

回复 111楼liuy818 的帖子

这个利弊很难衡量的,如F爸爸所言,高申本很复杂,不是一个因素就能决定的。IB课程较其他课程有申请优势,也是相对而言,譬如IB优等生肯定比普通课程的优等生含金量高,但如果你的孩子不能确保IB高分,那么结果可能反而不如选择普通课程。个人理解,IB课程以类似大学预科的难度,扮演了离心加速器的角色,在这种超高难度以及教学思路下,学生之间的学术能力的差距会明显放大,这样的机制非常利于选拔优秀学生,但是对于不能成功证明自己的孩子,相当于提前暴露缺点,而这些缺点,本来是可以有机会在进入大学后再暴露并修补的。所以,这个利弊的抉择,关键在于你对自家孩子能力的评估了,所以,对于优秀学生,鉴于IB课程对各种能力的提升和考验,呵呵,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当然,楼上说的也有道理,成熟的IB学校在接受入学申请时会进行评估并最大几率排除不适合性,所以,得到学校的接受是第一步吧~

[ 本帖最后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8 11:3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观风 于 2013-3-28 22:26 发表

恩,就好比中国的小五班。  没有那个金刚钻,还是慎重揽那个瓷器活。
再说,GPA占的分量多重呀,在人尖子的学校,GPA多么难看。
昨天在写帖子的时候,的确是联想到了小五班~~
但是,最后没有列举小五班为例的原因在于,IB仅从选拔效果上类似小五班,但从课程质量,方式以及受益方面看,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啊~~
这么说吧,感觉IB更像修真小说里筑基前的洗髓伐毛,过程很痛苦,但如果成功了,脱胎换骨,从此正式进入仙界 ?!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