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1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奥数班孩子:“请救救我们……”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

21世纪中国将成为数学大国,我不理解学奥数有什么错?
就算是增加了学生负担,也不用大惊小怪吧。
没有绿叶,怎么可能有红花似火?
奥数不是罪,不是吸毒,
我们的数学大国之梦,总比足球大国之梦更现实吧!

陈省身:所有努力只为21世纪中国成为数学大国 12月3日,是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逝世4周年的日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聘任一位外籍专家担任有职有权的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这在国内根本没有先例——1981年,借在美国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胡国定专程到伯克利分校拜访陈省身,邀请他回南开大学工作,建立数学研究所。

    为创建数学强国冥思苦想

    对于这些,远在大洋彼岸的陈省身是不知道的。那时的他,正在为南开数学研究所的筹建费尽心力。在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的档案室里,至今仍存放着陈省身与胡国定200余封20多年前穿越太平洋的通信,从介绍著名数学家来讲学,到引进人才,再到筹措捐款,事无巨细。“我记得,寄往美国的航空信是十天到,常常是我的信还没寄到,陈省身的又一封信就来了,他为南开数学研究所花费的心思太多了。”胡国定说。

    在80年代初南开数学研究所房无一间、书无一册的困难条件下,陈省身不仅将自己的全部藏书一万余册捐赠给数学研究所,又把1985年获得的世界最高数学奖──沃尔夫奖的5万美元奖金全部捐赠给南开数学研究所。

    1985年10月17日,南开数学研究所正式揭幕成立。出席揭幕仪式的国家教委领导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南开数学所的建立是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陈省身在仪式上表示将亲自讲课和指导研究生,热切希望像欧几里得、高斯这样伟大的数学家在中国出现。

    数学研究所成立,如何发挥研究所的开放性,体现其服务全国的价值,首任所长陈省身冥思苦想。在他的建议下,吴大任归纳出的“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所宗旨,为其后一系列轰动全国的创新措施定下了基调。

    践行这一宗旨的开山之举便是“学术活动年”。从1985年开始,每年选择一个主题,聘请国内一流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举行为时三个月到半年的学习班,全国的研究生都可以参加。国内专家从基础讲起,达到研究的前沿,然后多半由陈省身出面邀请一些国际名家来演讲,使大家迅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学术活动年”在11年中举办了12次,成为当时数学界的盛会。胡国定至今仍记得:“当时教育部的领导曾对我们说,南开数学研究所真正地实行了改革开放。这标志中国数学开始和国际接轨,向数学大国迈进,陈省身先生功不可没。”

    为了培养本土人才,80年代中期,具有远见卓识的陈省身先生亲自倡议创办南开大学数学试点班,1986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省赛区的状元们,没有经过高考,即被破格录取为该班的首批学子。

    这项坚持了22年并且经营得愈发红火的基地班,成为了当时乃至现在中国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风向标。从全国竞赛中选取品学兼优的尖子生,也不仅仅是南开数学基地班的揽才传统,而更普遍地在全国风靡开来。因而,有人把陈省身及南开大学建立的数学试点班称作中国教育界一次历史性的贡献。

    陈省身所有的努力,只为一个目标——21世纪中国成为数学大国,这个1988年在南开大学召开的“21世纪中国数学展望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倡议,被时任国务委员、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的李铁映称为“陈省身猜想”。为了这个猜想,李铁映决定送出一个礼物——专门为数学的发展提供基金。这就是后来数学界熟知的用于培养数学人才、改善数学研究条件等的“数学天元基金”。从1990年的100万,到2003年的500万,这笔基金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数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5年,陈省身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当改革开放的步伐迈入21世纪,国际数学界的“奥林匹克”——国际数学家大会在陈省身的倡议和努力下首次来到中国。2002年8月20日,全球4000余位数学精英云集人民大会堂,共同分享数学科学领域的前沿成果与重大进展,探讨新世纪的数学发展趋势。在开幕式上,陈省身作为大会名誉主席致辞,他说:“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很有希望成为中国现代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国际数学大会将颁“陈省身奖”

    陈省身这位国际数学大师,一直受到中国高层的重视和关心。1977年9月26日,邓小平会见陈省身。1984年8月25日,邓小平设午宴招待陈省身夫妇,支持他任南开大学数学所所长,鼓励他为发展中国数学所做的努力。1986年11月2日,邓小平设午宴招待陈省身夫妇。正是这次会见,引发了提高国内知识分子工资待遇、颁发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措施。1989年10月10日,刚当选几个月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南海会见陈省身夫妇,并设宴招待。后来,江泽民数次接见陈省身和夫人郑士宁。2001年,陈省身有一个设想,那就是在南开大学建立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副校长胡国定在2001年7月22日给中央的信,以陈省身的名义申请建立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这件事得到了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支持。

    最近,来自国际数学联盟的消息证实,“陈省身奖”将于2010年在印度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首次颁发。“陈省身奖”是国际数学联盟第一个以华人命名的数学大奖。201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将颁发4大奖项——“菲尔兹奖”、“内万林纳奖”、“高斯奖”和“陈省身奖”,分别纪念4位伟大数学家。众多媒体报道说,已故数学大师陈省身是闻名中外的科学泰斗,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成就,“影响遍及整个数学界”。陈省身是原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美国国家数学所和南开数学所的创始人。国际数学家大会于1897年首次召开,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5届,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会议。第26届大会将于2010年在印度海得拉巴举行。陈省身之女陈璞此前在南开大学透露,“陈省身奖”包括一枚奖章和50万美元的奖金。

    如果说改革开放让整个中国的面貌在30年中为之一新,那么,陈省身的回归必定是改革征途上数学领域的一颗“强心剂”。“陈省身”三个字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数学界不断开拓创新的一个代名词,他为中国的数学强国梦得以实现鞠躬尽瘁

[ 本帖最后由 yangzhe 于 2011-10-1 17:27 编辑 ].

TOP

什么是泛奥??

引用:
原帖由 jsayshxszx 于 2011-10-1 20:50 发表
有几点疑问:1.陈省生、华罗庚的青少年时代,有泛奥吗?
                      2,1985年成立天津数学所、而后每年一次全国高中数学竞赛,至今26年过去了,我们出了几个顶尖数学家?
                      3,美国 ...
我不懂什么是泛奥,我知道的是如今数学考试是越来越难了,请问80年代高中有微积分吗?
那现在高中课本里微积分内容是不是泛奥??
高考难度接近高中数学联赛一试是现实吧,算不算泛奥?
早奥和晚奥有区别吗?不奥连高考都过不了关,还不奥吗?
数学家是美国多,可美国是移民国家,全世界精英汇聚,有谁移民到中国吗?笑话。.

TOP

事实胜于雄辩

封杀"奥数"一年半 成都考点15000人参加"华赛"
http://www.newssc.org】 【 2011-03-20 08:06 】 【来源: 华西都市报 】
  “华赛”被称为小升初“法宝”,成都考点昨日共15000多名学生参赛

  记者 肖笛

  2009年10月26日,成都市奥数禁考令出台,众多家长孩子中断了学奥之路。去年的3月13日这天,第15届华罗庚杯比赛开考,成都赛区吸引了7000余人参赛。而就在昨天,奥数市场的火爆再次得到验证,共有15000多名学生参加了第16届华罗庚杯少年邀请赛预赛,参赛人数比去年翻了一倍还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成都“奥数市场”再次火热?为什么今年参赛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了8000余人?华西都市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视点

  考生众多街道拥堵难耐

  昨日的“华赛”从上午10点开考,考试时间一个半小时,11点半结束。本届“华赛”成都赛区共设4大考点,分别位于羊犀线上的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和顺城街道的成都市少年宫,以及另一所学院和一所中学,共有15000余考生参赛。

  记者现场看到,从上午8点半后,车辆在羊犀线或顺城大街上排成了几股长龙,现场拥堵难耐。特别是位于羊犀线上的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门口更是堵得寸步难移动。原来,该考点对面的成都外国语学校正在接受报名,两路人马同时汇聚到附近,让正常行驶的司机大呼头痛,参赛学生焦急不已。

  参加这场智力竞技的学生,都在就读小学五、六年级以及初一。龙江路小学六年级(3)班一位考生清晨8点20分就从新南门出发,直到9点40分才赶到考点,光坐出租车就花费了60元。这名考生向记者叙述了当时的情形:“因为去的人太多,出租车一到羊犀线就只有慢慢的移动,我们一个考室就有几个同学迟到,有的还迟到了一二十分钟,可能都是因为堵车造成的。”

  “奥数市场的火热,是当下的现状,无可避讳。并非每人都适合,但很多学生从其中获得乐趣,也不能就一刀切禁止了奥数。”成都市少年宫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的参赛人数大约为7000多,而今年有15000人,翻了一倍并不奇怪。当记者询问该负责人为什么参赛人数“大涨”时,该负责人说:“因为去年不少家长以为奥数真不复存在而没让孩子考,但谁知小升初“她”又是一大‘法宝’,今年也就不得不考。”

  视点

  10道考题大多提前交卷

  今年的初赛,考题只有10道。其中6道是选择题,4道是填空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赛后低年级考生告诉记者,感觉题目还是有难度。考生告诉记者,数学老师讲按往年的情况一般有三分之一能进入决赛,是否能够入选,可于3月31日到4月5日在官方网站进行查询。

  在成都市少年宫考点记者看到,11点左右就有不少学生从考室出来。成都市光荣小学一位六年级男生说10道题目并不太难。他的父亲告诉记者,儿子五年级就已经获得了华赛三等奖,这次争取能有所突破:“即便这次没有拿到奖,初中学校应该会考虑到五年级成绩不错,只是六年级没有发挥好,会有录取宽限吧”。

  视点

  金牌得主现身初赛赛场

  此前在伦敦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奖的茶店子小学学生刘俊彦,昨日也参加了测试。早晨8点他和父亲就从金牛区往电子科大成都学院考点赶。“虽然拿了奖,但国际奥数在全国范围内更有分量,川内更认华赛、奥赛嘛。”刘俊彦的父亲说。一是孩子喜欢奥数来报考,二是如果再获奖也给入学再添一份砝码,毕竟现在成都市各所学校还没有报名、考试,希望能够再有收获。

  在考点外,众多不相识的家长因为“奥数”聊起天来,话题围绕着“小升初火爆”、“孩子日常压力大”、“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等展开。这些家长究竟对奥数持何态度?当被问到这个问题,家长顿时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奥数有益,一派则又爱又恨。

  □焦点关注

  “奥数”考生为何越禁越多?

  为何奥数屡禁不止?禁止后“反弹”的人数居然超过了一半还多?其中原因各有说法。

  昨日记者从成都市公办、民办学校和培训学校教师处搜集到这样几种说法:第一,有部分学生喜爱奥数项目,没有全面禁止的必要;第二,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虽然昨日预赛测试仅仅每人收费20元,但连带的奥数市场却不太小,奥数补习、奥数资料、奥数帮学生提高名次带来的荣誉,一环一环之间都是紧扣的利益关系;第三,也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一环——“小升初”入学关注这部分成绩:今年成都民办名校的小升初测试均测试数学或思维训练。成都市知名奥数教师廖桂莲给华西都市报记者看了一所名校考题,表示“没有学习奥数,基本上做不起”,而为了能进更好的学校就读,家长不得不送孩子学奥数。

  记者在成都外国语类学校的招生简章上发现,明显标注的报名条件包括“奥赛、华赛等省级以上获奖证书”享受加分。而在某培训机构的宣传主页,还特别对小学获奖的证书测算了重量级别和认可度、评了星级。记者看到,该培训机构将华赛、奥赛评了8颗星,区“三好学生”仅仅“值”两颗,足见奥数被视为“重量级”入学砝码。“奥数好像已经成为了每个娃娃成长的一部分,不论成功或放弃。”记者在考场外看到这样一幕:一名考生上午参加完考试,下午还得接着在少年宫继续参加奥数培训。

  当被问到为何如此辛苦时,孩子家长说,“反正马上就要去民办中学参加资格测试了,能再补点就补点。”.

TOP

你说的有点道理,但确实错误了。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1-10-2 22:57 发表
冬瓜爸爸,007是个数学业余爱好者,钻研奥数可能比一般的BBMM更痴迷。正因为如此,对奥数了解得多一些。是不是真心喜欢奥数,有一个简单的检验方法——假如升学不需看奥数成绩,我们还会支持孩子像现在这么学奥数么? ...
70年代。已经国内已经有奥数了,可是大多数学生和家长都不清楚奥数和意义,可以想见大多数孩子数学天赋被漠视了。
所以要感谢奥数与升学挂钩,这样才有了家长的付出学生接触奥数的原动力。
至于说真正喜欢奥数,当你没深入了解一个人时何谈真心喜欢呀??.

TOP

现在奥数的问题

1我感觉在大城市里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奥数,但农村和偏远地区奥数对学生来说依然陌生。
还有就是大城市里,学校资源的不同,学生能得到的奥数教育也不平等,
这就有背于教育的公平合理原则。
2家长在奥数负担上过大,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参加各种昂贵的补习班,不得不勒紧裤腰带。

所以强烈呼吁有识之士一起行动起来,敦促教育政府部门大力开展免费的奥数教育课。
当然理想化的是,开一个奥数教育电视频道,覆盖全国的城市农村,让数学不在昂贵,
让奥数走近每一个孩子,这样有个十年二十年,相信中国一定会有更多的数学家涌现。.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