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6个人次参与评价】

[择校] 已经在考虑留学的妈妈们,如果让你们重新选择,小学择校怎么选呢?

回复 1楼Derek妈妈 的帖子

如果是外国公司外派回去、公司能帮你支付国际学校的学费,我建议还是上国际学校。如果要自己付学费,那就再考虑比较一下,看看怎样最接近你的期待值。也要看孩子是怎样的性格和习惯。如果小孩学习很自觉,上国际学校或国际部都不错。如果小孩需要大人管得很紧,中国当地的学校也可以考虑。

我感觉国外或国际学校的教学方式让小孩学得轻松,并且学的东西并不少。好学生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国外或国际学校多根据小孩的水平施教,比如数学,一个年级会分不同水平的班上课。如果小孩超出这些班,还可以单科跳级。儿子在上海时上的国际学校一位教学主管就说,原则是让每个孩子都“feel challenged, and stretched a little bit”。

另外觉得国外或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合理和实用,和现实社会挂钩紧。他们会学习家庭、职业方面的内容。有的时候涉及敏感话题,学校还会来信要家长签名看是否同意自己的孩子学习那些内容。学生甚至还学习烹调、缝纫。我儿子在学校学了用缝纫机。我妈妈还评价说他水平不错。他曾在学校做了一个小靠枕带回家。我曾遇到一个高中男孩子,他参加了学校的烹调俱乐部。他们常作食物送到医院附近给病人的家属吃。这样孩子们既学了本事,又培养了爱心,很有意义。

不过上国际学校的话,中文确实是个问题, 比不上中国当地的学校。这又要看你们自己将来,还有小孩将来,想在哪里发展了。.

TOP

回复 23楼Derek妈妈 的帖子

个人的意见,任何选择都是有得有失。要具体看,每一种决定所带来的“失“是否你愿意承担的并且有无其它方法弥补的,而所得是否你真正在乎的。小孩的时间就那么多,看你更想花在什么上。

如果是因为担心中文学不好而选择放弃国际学校,确实是不必的。如果特别想学好中文,可以请家教教中文。我认识的一位国际学校的孩子,请了擅长古文的老师教古文欣赏,又另外请了擅长教写作的老师教写作。那个孩子的中文水平绝不比同龄的当地孩子差。我比较羞愧, 当了放羊妈。

如果是因为要多学中文选择不去国际学校,你所错过的,却是难于弥补的。

国际学校与国外本土的学校,差别不大。儿子从美国的本土学校,转到国际学校,再回到美国的本土学校, 没有什么不适应之感。上海的国际学校不如美国顶尖的私立学校,但比美国一般的公立学校要好。

国际学校与中国学校办的国际部,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是有差别。在英美的学校,学生做的projects,多是open-ended,有很多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多是要学生先做调查研究,然后设计做模型或图解,最后在班上演讲。有个人项目,也有集体的。他们做的形式方法,和我们真正的现实生活中的工作流程是一样的。所以我一直在说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更合理和实用。在美国求职面试时,用人单位看的不仅仅是你的技术背景和水平,还非常看重其他的competency比如communication, initiative, change orientation, team work, leadership, etc.。这些在美国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 都是一直在培训的。你看些美国运动员被采访时侃侃而谈的劲头,可知一二。

国际学校与国外的学校, 教的不仅是知识,也侧重能力。中国的学校更偏重知识。我不认为国际学校或国外的学校知识教得少、管得松。儿子比当初同龄的我,懂得还多 (我当初也不算是差学生、呆学生;-)。儿子的所有的科目的作业、考试成绩都可以从学校网上看到,儿子的考试并不少,但我几乎从来未见他为考试作特别的复习,我也不知他什么时候要考试。平时就是生病缺课,也还得补上漏掉的功课(补作业、实验,甚至漏上的游泳课都要补),搞的小孩自己都不愿意缺课。这儿的高中学生也是忙得不得了。

国际学校与中国学校办的国际部,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差别, 是可以想见和理解的。如果管教学的不是在国外从小培养出来的,尽管思想再开放,他自己本不是那样长大的,虽然是可以学习,但还是有限制的,受文化背景的限制。
英美都有不同。儿子曾去得英国学校,除了中文老师是中国人,其他教课的老师都是英联邦国家来的老师, 连美国的老师都没有。可能校方顾虑的就是文化上的差异。

就小学而言,浦东德威,协和,和美国学校都不错。如果将来去美国,初高中还是选美国学校或协和的好。据说浦西的美国学校比浦东的好。

国际学校的流动性大,背景多样化是事实却未必只是缺点。能帮助小孩多交朋友,思想更开放。

我认识的expatriate, 小孩清一色都上的是国际学校。国际学校也有很多真正自费上的小孩。如果母语不是英语的,一开始是有困难。不过小孩适应能力强,很快就好了。

A long answer for a short question;-).

[ 本帖最后由 Ageji_Mom 于 2011-12-26 01:33 编辑 ].

TOP

小孩其实是天生的小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好奇、好学、有丰富的想象力。父母、教师们应该小心呵护、鼓励培养他们的这些特质。刚从一个party回来。男主人是哈佛博士。 大家都有小孩,孩子教育自然是永恒的话题。言谈间他惊异于他6岁儿子对科学的热爱,开心地给我们看小孩在学校做的poster, 内容的确令人赞叹。

讲一个小故事。我曾去德威的一次公开课, 好像是二年级(相当于中国的一年级)的。你可以进任何班的任何课。当然大家都是去自己孩子在的课堂。儿子碰巧上的是科技课。那一阵在家里常看到儿子用一般的打印纸折叠纸盒子。我只以为是一般的手工,没想到是为科技课准备的。对折叠好的纸盒子, 每个学生还可以再作加固,材料限于一张纸及胶水。在课堂上,小孩一一上台测试自己的盒子,往上面加砝码,直到盒子垮掉,看能承受多少重量, 并拆开盒子, 给大家看里面自己设计的结构。象我们大学做的试验,小孩子们要写目的、设计、步骤、结果,等等。儿子选择裁开那张纸成小纸片,再用小纸片卷成小柱子,支撑在纸盒子里。他的思路是正确的,但男孩子到底毛糙,他的小柱子长短不完全一致,输给了一个有类似设计的女孩子;-)。我记得的还有汽车防震抗碰撞设计(以车里的鸡蛋是否保持完好来给分, 儿子车里的鸡蛋不幸破掉了, 得了C,耿耿于怀好久),有过风车试验,儿子课余还做过燃料电池汽车参加美国能源部组织的学生竞赛。

研究和创新并不应当因为小孩小就不往这上面鼓励、引导。课题可大可小、可繁可简,关键要老师父母有心。

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这家那家,但我觉得好奇好学之心,”think out of box” 的能力,却能让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受益终生。到老了也“young at heart“;-)。

只是我的一管之见。.

TOP

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不要因为工具太纠结了。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见过太多各个国家过来的人,操着各种口音,讲着不尽完美的英文,做什么工作的都有。我工作的部门里,有德国人,俄国人,土耳其人,尼泊尔人,有祖先是意大利人的老美,当然有我这般的老中,曾经还有来自印度的实习生。简直就像是联合国。

从当年拎着两只箱子、仗着学校提供的做 teaching assistant的助学金飘洋过海讨生活至今,过了二十多年。我的英语还多是当年在初中高中学的。大学时没想出国,所以也没把英语当回事。从想出去了,作决定,考完托福GRE也是四、五个月之内的事。我的破英语也打工混饭这么多年。真正感觉不方便的是看医生的时候,医生说的词都是平时不接触的。好在美国的医生耐心,会给你讲解、画图,有时干脆捧出几本大部头的医书, 诲人不倦的大讲特讲, 直到他以为你懂了。

相比语言,能力更重要,还有机遇。较熟的一个俄国人,从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已变成一个全球有二十万雇员的跨国公司的副总裁之一。他的英语也带着口音, 但他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他和他的太太,都是为孩子呕心沥血的父母,不亚于中国人。每回与我们见面时,也是大谈育儿经。)

至于西方思维、中方思维,是有差异,但也要看到整个世界在融合,有地球村的概念。我们这个地区每年都举办一次多国文化节,我曾去帮华人组织义卖中国食物、工艺品。前不久的部门圣诞聚餐,号召大家带各国风味的食物。我居然吃到了俄国人和尼泊尔人分别包的饺子。可以想象,尼泊尔人的饺子是咖喱味道的:)。另一个部门的一个老美, 每逢重大的中国节日,必给我用中文或汉语拼音发祝贺的电子邮件。带我爸去看牙医,那儿管登记的黑人小伙子也总和我们用中文说你好、再见。如果说我的同事是博士,博学不稀奇,当接待员的小伙子也能说几句却是不简单的社会现象了。现在美国中学、大学也有提供中文课的。

就说中文里的新词,“血拼”来源于“shopping”,“粉丝”来源于“fans”。科技的进步让距离缩短,世界变小。

其实无论东方、西方,推崇的、褒扬的,鄙视的、贬抑的,都差不多。社会的伦理框架是一样的。原以为西方人冷漠,想来有这个误解也许是因为社会保险福利机制比较完善,人们比较能够独立,并且又有尊重隐私的习惯。我常看到邻居们、同事们与父母、祖父母之间的互动。前面提到的俄国太太就在带外孙女,据说她宝贝得都不让其他人碰孩子。另外,说实在的,在国外倒是更经常遇到助人为乐雷锋。

家庭的影响对小孩子是至关重要的。我在义务组织儿子学校的数学俱乐部。有意思的是,参加的孩子,父母都是医生、大学教授、大公司或政府的技术人员。再看学校老师搞的科学杯队,通过层层笔试、口试抢答,入选的全是同时在参加我的数学俱乐部的那些孩子。

想来,孩子要健康,善良,正义,将来有能力养家糊口,就让父母放心了。旺旺网上的父母,对孩子都这么认真,孩子必不会差。

[ 本帖最后由 Ageji_Mom 于 2011-12-29 05:14 编辑 ].

TOP

回复 136楼Derek妈妈 的帖子

如果有心考察国际学校,可以趁着中国学校放寒假的时候带着孩子一块儿去看学校。那段时间,国际学校没有中国学校意义上的寒假,只在春节期间放几天假。这样不耽误自家孩子眼下在上的学校或幼儿班, 又能让孩子亲眼看看国际学校的教学,是否对大人孩子的胃口。在德威,常常大厅里、走廊墙壁上展览有在校学生的作业(文章,诗作、画作)、以及其它作品 (模型、雕塑、工艺作品),可以有些数目学生在学什么、干什么。其他学校也差不多都如此, 可看到学生们的东西。

国际学校挺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春节之前去说不定还能看到学生们为春节准备的节目。当然国际学校常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加上自己的”twist”。比如,知道中国有赠送月饼的习俗,有一次中秋节前,曾号召学生把家里多的月饼带到学校,一起送到慈善机构。倒是他们对于非传统的节日,比如六一儿童节(虽说是国际儿童节,好像很多国家不清庆祝这个节),却不甚了了。记得那天的德威不放假又没有特别的庆祝活动。去接孩子, 恰巧听到老师在解释缘由说“Every day is a kids’ day!”

几所国际学校各有特点,美国学校,协和国际,耀中,长宁国际,德威等, 有时间不妨与校方约好时间一一看过去, 有个比较。我们当初就是在美国的学校放春假时去中国找房找学校,在五天中看了个遍, 当时感觉长宁国际温馨但不太成规模,耀中那时还没扩展,教室是在一栋栋房子里,给人不大气的感觉。美国学校的小学过于开心。协和国际比较特别,让一、二年级混合上课,三、四年级混合上课,想来是让孩子便于交友,以及便于培养leadership(大带小),而其时德威的主校园还是建筑工地。我们最后选了德威,相信Dulwich College 这个英国老牌子。后来发现,他们的教法介于中美之间,也快乐,但不象美国小学那样极度快乐, 德威布置家庭作业,并且有考试、听写之类的,但从来不在同学当中比较、排名。

无论将来去哪里读书,小学选择美国国际学校或是英国国际学校都不会有太大影响,不过对于初、高中,却得仔细斟酌一番。如果总将去美国读书,初、高中还是在用美国教学大纲的学校更合适。社会学、历史等在美国国际学校教的内容与英国国际学校的不一样, 另外也要考虑AP课程。

美国系统的学校,小学轻松,初、高中慢慢地课业变重。好学、认真的小孩,在高中时,忙到深更半夜才睡,也不是稀奇的事。.

TOP

回复 158楼Derek妈妈 的帖子

所提到的几种教材,除了实验教材,其它的我倒是都有几本。另外还有马立平的版本。德威2004年秋正式开业,刚开始时中文老师可能也没教这些水平参差不齐、文化背景差异大的学生的经验,教材换了几种,常有家长去抱怨,一会儿嫌难,一会儿嫌容易,一会儿嫌作业多,一会儿嫌作业少,那些中文老师可真不容易,几番折腾,最后才选定上海教材, 有了一定的章程。比较下来,我个人还是更喜欢上海教材。以上海课本二年级下册的水平, 去参加SAT Subject Chinese 考试的模拟考 (SAT Subject Chinese 编题委员每年邀请中文学校的学生试考题),能考到99th percentile以上, 挺让我吃惊. SAT Subject Chinese模拟题我看过,多是生活中会出现的场景、告示之类。 我感觉上海教材编得挺实用的。

其实以一种教材为主,其它的作为补充读物也不错。我觉得难找合适难易程度的中文读物。用其它的教材作为补充读物不失为一种选择。教材一般选文还比较仔细,一篇文章基本上讲一个道理, 困难的字还都挑了出来特别讲解, 选的文也大体依难易程度排列。

如果选择上国际学校,孩子学中文的关键,是家长的重视程度。无论是自己教还是请家教帮忙,其实都可以,考验的是家长能否坚持下去。我自己很惭愧没做好,特别是返美后,没有语言环境,就更困难了。小孩大了、活动多了就开始放了羊。

语言,无论英语还是中文,都是人们代代相传的约定,文字本身没有什么逻辑,严重依赖传承、记忆。想记住什么东西当然需要重复、多练, 这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实现。中国教语文的老师喜欢让学生去背东西,一个字写多少遍,等等, 西方教语言的老师则是喜欢用大量阅读的方法, 在阅读时学生就在不同的书里反复看那些词,看多了自然就记住了、会用了,还学了知识道理(这一点倒是在反复抄写、记、背当中的不到的)。记得德威的老师把书根据难易程度贴上不同颜色的标签分级,又根据小孩各自的阅读能力,建议他们自己挑书读,由易到难,常常一对一单独评审,时时给小孩调整阅读级别。现在想来是不分班的多层次教学。后来回到美国,发现美国的老师也一样。布置的作业五花八门,但不变的是非定性、不定量限量的大量阅读。美国的老师喜欢玩花样,搞读书俱乐部、读书马拉松的活动,邀请作家来校与学生座谈(这个德威也有)。甚至名人政要诸如总统、总统夫人也到学校去读书作秀。

当然,英语是拼音文字,中文时间在象形文字上的。会讲英语的人学英文,比会讲汉语的人学中文要容易得多。

一段关于书的视频 for some fun:
http://comedy.video.yahoo.com/?lid=24038736&vid=27876460.

TOP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12-3-10 00:34 发表 \"\"
小学国际学校,中学还能上国内学校?那真是人才了。国际学校小孩考国内学校的数学,及格也困难。
国际学校的小孩数学不至于那么不济。只是有一点,中文应用题看不看得懂倒是一个问题。

认为国际学校或者国外学校数学弱其实是个误区。国际学校的小学数学轻松是因为他们走大循环路线。内容反复在炒,每反复一次都增加一些难度。这样,如果小孩第一次没懂得内容,还有机会在课内学到,家长不用操心给小孩补什么。小孩的家庭作业也不多,引文需要反复操练的内容, 都在大循环的方法中照顾到了。

国际学校或者国外学校小学的轻松是有缘由的。数学是大循环,无繁重课外作业的必要,学英语主要靠小孩读各种小说和杂书,没有中国学校抄写、背诵的任务。我觉得这种方法遵循了小孩的天性、特点。小孩学讲话、学走路都有早晚,更别说启蒙了。小学数学大循环挺科学的。

国际学校或者国外学校从六年级(相当于中国的五年级)起,就像中国的方法了。英语有大量的阅读写作,数学也是阶梯式的教。能力高的,跨级无极限。好孩子单科跳三、四年级上的都有。

小孩的分分秒秒都在学,在学校时学,出门游玩是学,只是看家长、老师用什么方法,选择装些什么东西进去了。

[ 本帖最后由 Ageji_Mom 于 2012-3-11 11:12 编辑 ].

TOP

Agreed. 思路和教的东西不一样的...not comparing apple to apple..

TOP

也不是所有的国外华人都在给小孩补课。我现在在的地方、以前住过的地方都没有这种风气。大家送小孩参加的只是体育和学乐器。体育很花时间。比赛加训练一周跑五六趟的都不少。文化补习只在少数华人高度集中的地方有(比如加州、华府地区)。我们这种小地方,则是听也没听说这种事。

不过,华人、亚裔孩子优秀的很多。还是和家庭总体重视教育的习惯有有关。今天刚从Orlando回来,带孩子去参加美国初中生的MATHCOUNTS全国比赛。总共有56个队,来自50个州及、4个地区,另外加上Departmen of Defence 和Department of State的小孩,共224人。这些选手是层层比赛选出来的。到比赛的迪斯尼天鹅渡假宾馆一看,绝大部分是亚裔面孔,有印度裔,白人成少数民族,黑人没有。

我不认可上补习班。家长把孩子捧在手心"喂养"出来的小孩后劲不足。尊重小孩的兴趣、培养小孩自主、自觉地学习则会让小孩受益无穷,家长也轻松。不用当推爸推妈,是小孩的兴趣在推着他自己走。小孩自己有无兴趣差别实在太大了。没兴趣的,你买来书叫他看他也不看。有兴趣的,他会自己开书单、请你去买来看。

[ 本帖最后由 Ageji_Mom 于 2012-5-14 12:26 编辑 ].

TOP

回复 292楼远远娘 的帖子

楼上说的第一种可能性就发生在一个我认识的孩子身上:在中学极优秀,进了一所非常好的大学(大学在全美排在前五名)。迷失发生在大学,反叛发生在大学毕业之后,现在都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

父母帮小孩作了太多决定,无形中剥夺了小孩自己选择的机会。尽管父母做的一切是出于为了孩子好的本心,实现上象是父母重活一次,小孩则失去了自我。别总想着让孩子多一技傍身,让小孩学太多东西,把小孩的时间填得太满。可以让他尝试很多东西,最后坚持学下去、多花精力的,应是他喜欢的。好比你撒一把种子下去,未必每一颗种子都会发芽。.

TOP

回复 311楼Derek妈妈 的帖子

人在中国学中文便利多了。周围的环境就是一本大书,路牌、广告、招牌、告示,可以走哪认哪。要保护小孩的兴趣,别让他厌恶学中文就好了。.

TOP

回复 302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中国人确实勤奋,但创新能力未必天生就弱。不正确的教育方法能把天才变为庸才,画家变成画匠,科学家变成技工。

中国学生普遍应试能力挺强(哪怕是在国外),但课堂上参与程度低,老师满堂灌,鲜有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去教、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多成了接收机、复读机,如何还能去创新?.

TOP

我现在也在给小孩选学校, 看过其它的论坛.  一个妈妈描述她为女儿revisit 的两所学校,姑且称为school-A and school-B 转贴在下面:

It helps to visit an School-B science class on revisit days to see the difference. At School-B, the 12 students and teacher review the lab and then split up into smaller groups and run the experiment at smaller tables. The technology is amazing, the data from the students' tables are collected automatically from the equipment and then instantaneously graphed and shown on a projection white board (compiled by some cool program) and the groups come back to the big round table and discuss. They discuss it all while facing each other (the class we saw was about force, mass and acceleration), so they can see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mass, decreasing distance, for example. Students also went to the black board to show their predictions and ideas. Everyone is involved. It was basically a lot of fun.

It looked as if a great deal of time had been spent designing the experiment, the program, and the discussion questions. A lot of effort to design this type of curriculum to teach science!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we (even the revisit day parents) thoroughly understood F=ma

When we revisited at School-A, we were not allowed to see a real science class. A very nice science instructor gave a little sample lecture to the parents. We all sat facing forward and listened while he lectured and demonstrated the gas laws with a balloon in a jar.

后来她的女儿去了school-B..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