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93个人次参与评价】

[求助] 给上外附中校方的几点建议

给上外附中校方的几点建议

今年的报送名单和自主招生名单出来,至于高考成绩,若照去年的成绩也不算理想,说句实在话,作为附中的家长有一点失望,和考王他爸贴出的2005高考成绩似乎相差的太远了。
    不能说附中的生源不好(争论120名或者克勒几个班都没有意义),又没有中考重复劳动的必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高考成绩?个人觉得学校领导需要反思,加强管理。
首先,不可否认,附中的大部分孩子还是要参加高考的。(恕我说大部分,因为正巧认识几个已被保送的学生,难道他们真的不想进更好的大学?至少他们告诉我的并不是这样)
    附中确实有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但多吗?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吧。但这并不适用每个老师。而严格的管理制度,才可能督促改变每个老师。我想,现代化管理应该适用任何单位吧。提几点建议:
1、作业量的布置(学校的试卷似乎比大部分外校的试卷难,除了买教辅书,学校有相应的练习卷进行辅导吗;
学校管理层对老师有作业批改的检查吗(停留于报答案,对每个孩子适用吗;作业的规范书写能否检查到?)
每次测验后及时的批改、讲评、订正,这些都该是每个老师的职责吧。
    2、加强理科建设
网上都说上外理科不强,事实似乎也是如此。眼看进初中时的数学竞赛得奖者,(其他不说,每年考入业余数学学校学员比例数就是明证,真可谓不少)可过了几年,大部分学生都杳无声息,怎不让人质疑?学校对他们提供了那些辅导?
至于物理、化学老师,上课的教学质量、工作的责任心从几个认识的孩子那里听到的更是让人寒心,真担心似H爸所说断了一半的翅膀。
和周边民办学校,甚至公立学校相比,附中对两头学生似乎都没有偏斜政策。常此以往,质量从何而来?
不要说因为我们可以直升,何必要参加这些竞赛,不觉得这话自欺欺人吗?
3、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沟通
除了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能见到任教老师。学校领导和家长之间有什么沟通的渠道,能听到家长及时的心声?这里要感谢旺旺网提供这个平台。
附中的优点很多,活动丰富多彩,学生个个参与;各科都注重孩子的口语表达,外语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同学中有才的很多,这些也正是当初我们选择上外的理由。
记得校长说过,附中适合“学有余力”的孩子。什么是“学有余力”呢?我的理解是,希望在附中独特的教学模式下,在其他学科掌握的不错的前提下,外语能力能更提高一层。
在将来求职时可有更多选择。但并不是只学好了一或两门的外语。
不在教育系统,提的建议是否合理,有待商榷。但至少学校该听到些不同的声音。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附中每年有这么好的生源,有几个让人放心的老师,或许还能在上海滩傲然挺立那么几年,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希望和学校领导共勉。
我想,附中的领导不会脆弱到只稀罕掌声的地步吧。

[ 本帖最后由 damaicha11 于 2009-7-20 13:53 编辑 ].

TOP

抛砖引玉,小小的一篇帖子能引发那么多人的回帖,感慨!
平生最敬佩的一位记者是Amira  Hass,,以色列《国土报》的专栏作家,以色列国民,但当今世界上没有几个比他对以色列更不客气。因为,她爱自己的国家。
我想,旺旺网上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回帖,是因为有着一批关注附中的人们,谢谢你们。
孩子小升初的时候,说实话,是有一些选择的,但当时,我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附中。因为,碰巧认识了几个附中毕业的孩子,我看到除了进了一所理想的大学外,他们有更多的自信和表达的欲望。身为家长,我们深知在社会上立足,除了优异的成绩,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也同样缺一不可。迄今为止,附中就读的这几年,孩子在这方面,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喜可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近,附中头上的光环也在渐渐退去,在看到进步的一面,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他的不足。简单的说,就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心问题。但个人认为,错不在老师,而在校方的管理层。
试想,老师也是人,如果一位每天认真批改作业的老师和一个每天报习题答案的老师;一位每天中午在教室抓订正的老师和一个每天在办公室午睡的老师(这样的老师附中少吗?);一个所带学科不出成绩和一个学生频频获奖的老师(说实话,附中的学生资源真是不可小觑)校领导的考评方案是一样的话,教师何来积极性?
感谢H爸的总结
1、作业量的布置和批改
2、加强理科建设
3、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沟通
   还想补充一条,4、对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培养。
不可否认,任何学校(不管经过怎样的层层选拔),一定会有这样的学生。问题是,缩短他们的差距,还是任意为之,导致最终两头分化?
以附中的强项,英语为例。英语课是分两个班上的,和许多学校比起来,这真的是很好的资源。但问题是怎么分?据我所知,现在是按学号分。有没有更合理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的英语程度来分,每学期都可以有所调整,岂不更好?
理科同样如此。每周一下午的数学竞赛辅导班人员有过更动吗?老师有没有给这些孩子适当的要求?物理化学呢?
对后进生呢?附中的学生高手如林,一不小心就会掉队。如果老师能加以鼓励,指导学习方法,这些聪明的孩子会学不好?至少不会越来越没信心,破罐子破摔吧。说实话,听到这些孩子的表现,真是痛心疾首啊!
上述4条,都不是个别老师的所作所为能改变的,而在与校方的管理制度。
或许校方会担心(我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学生竞赛频频得奖,岂不是都要到四大名校去了?
碰巧自已多年前也是曾这样的市重点出来的。当时,很多同学选择了本校直升,原因是什么?
一、自己学校的高中部足够强,和别的学校差距不大何必舍近求远?
二、学校对这批学生有一个长远规划,在初三这一学年早已进行高中教育的渗透,以及整个的梯队建设。
三、当初我们的初中是三年制,但已对自己的母校留下了强烈的感情,舍不得
说实话,附中的四年,孩子怎么会对自己的母校没有感情?附中的高中部为什么就留不住自己的学生?套句俗话“买了鞭炮让别人放”?

也有家长说,本来就不想“超前学超前学,做难题做难题,然后去竞赛竞赛竞赛”我想说的是 ,竞赛不是目的,独木桥上能走过的少之又少。但加强一些理科的学习还是重要的。前两天碰到同事的孩子,中考时物理满分,现在高一,已放弃物理,决定选文科了。为什么?
附中的直升制度,个人认为发挥得当时是很有利的。既避免了初三的简单机械劳动,又可以不求竞赛难度,不可以在这个中间找个平衡点吗?

如象“一叶轻舟”所说的,“反思的其实不是附中, 而是小升初时大家盲目追星,还没想清楚今后要走的路就一味趋之若骛”
我只能说,附中真是这样吗?那么,我要痛心疾首的说“我错了”! “我错了”! “我错了”!建议以后在附中的招生简章上直接写明,本校只培养外语人才。想学好其他学科的,请进其他学校。

不可否认,不管今后附中改和不改,他一定会有优秀的学生,只是数量问题。就像中国的奥运集团军和那些欧洲国家比金牌数,毕竟,上外附中的学生就得纯粹单枪匹马地去上业余学校,孤军作战。.

TOP

不可否认,附中有以下几点优势
1、        不必为了应付中考而陷入大量的重复训练
不管中考的指挥棒如何变化,为了应付或难或易的中考,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
正因为如此,附中才能每学期如火如荼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活动能力。
2、        外语教学
几十年在外语教学方面的摸索,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对口语教学的重视(评心而论,日常教学和考试抽查,都很重视这一方面),我想可能是大多忙于中考的学校所无法顾及的。
3、        通过小升初的考试,选拔优秀学生。
        和民办学校的遮遮掩掩,欲说还羞相比,附中和实验实在是得天独厚,每年报名的学生人数之多、考试资格选拔之苛刻、考试题目的琢磨不透,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照理说,这样的一所学校,毕业生不可谓不优秀。为什么这两年却争议颇多呢?
和四大名校的差距越来越大,是不争的事实。曾几何时,这两年,在其他学校的你追我赶之下,似乎地位更是岌岌可危。
诸多民办众多却风起云涌,为什么?

可是反观校长们的语录,似乎全然没有这样的危机感。
语录1  “我们把二流的学生推荐给外地的著名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他们都高兴得不得了”(家长会语录,引用,听时窃喜),事实上呢,以浙江大学为例,2005考王他爸贴出的名单上附中报送8人,去年1人,今年没有,倒是黑龙江大学多出了不少名额。
语录2 “怎么有学生考到了附中竟然不来报到?不知道这些家长怎么想?前几年从没有这样的情况。”(家长会语录,事隔多年,原话忘了,大意如此)
我觉得奇怪的是,校方怎么不想一想这个问题?为什么?

前文所提四条建议,
1、作业量的布置和批改
2、加强理科建设
3、对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培养(包括英语学科)
4、加强学校与家长间的沟通
包括网上那么多热心的建议、回复,窃以为,都建立在附中领导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才有其实施的可行性和进一步的完善。
当然,说这些不等于把孩子的成长都推给学校。家长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想,在学科方面的指导,学校还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吧。

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选择和别的学校一比高下?还是关起门来,“我们有保送生(这是国家对外语学校的特殊政策);我们有学生出国(到底多少个学生出国?什么情况下出国)?”
曹操曾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常此以往,乌鹊该选何枝可依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