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择校] 选择IB学校? [打印本页]

作者: IB加油站    时间: 2013-3-23 11:28     标题: 选择IB学校?

IB 课程的理念
IB课程是一个独特的课程。《美国时代周刊》还在其中一期里(2006年12月10日刊)名为“如何使我们的学校走出20世纪”(How to Bring Our Schools out of 20th Century)里形容IB课程是“一个严谨的,标准化的课程,在世界各地的大学都是令人瞩目的。”(a rigorous, off-the-shelf curriculum recognized by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也有报刊形容IB课程“一个有效率的,于教育上合理,且以考试为基础的系统之典范。” (a good example of an effective, instructionally sound, exam-based system.)也有人称赞“它令学生有批判性的思考,综合知识,反思自己,使学生的思维兼顾各学科之长。”(helps students think critically, synthesize knowledge, reflect on their own thought processes and get their feet wet in 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其实到底, IB课程是不是一个良好的课程呢?无论如何,它确实令学校之学生走出井底,因为它主要的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令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上得到更多的选择。 可是,IB课程的最大缺点,在于它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只有自律和对学习有一种追求的学生才适合在这种考试课程里生存。懒惰,不重视思考的学生呢?对不起,你在这种课程里只是自寻死路。

以IB中文A为例,它为两部分:阅读理解和文学知识。阅读理解无法准备,而文学知识却可准备。而文学知识的要求是什么呢?考生要在考试前阅读一系列课程要求的文学作品,然后回答问题,分为散文,诗歌,戏剧,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和综合体。其问题问的,不是故事内容,而是作者的文学风格。我举个例子:梁实秋其中一篇散文作品《女人》。试卷的题目可能是:散文是一种非常适合抒发人感情的文体?请作一比较分析。如果看过梁实秋的《女人》的人们,你会发现梁实秋的写作风格是转弯抹角,婉转含畜,技巧上明褒暗贬。表面上好像称赞女人,可是其实讽刺女人死要面子。这就是IB考试要求你达到的水平,也就是要求学生深入分析文学作品。

IB试总分是45分,有六科, 每科满分是7分(另外3分是TOK和EE成绩)。大部分的大学的入学要求是35分,哈佛大学,你不用想了吧,只少要40分,也就是说每个科目平均一定要拿到6分才可以入读大学。大家应该开始认识到IB课程制度很严谨(任何见解必须立足于对事务的深入思考)。现在我们IB学生要拿一个7分是多么的艰难,这不是一下子可以达到的。

IB课程也给学生许多的自由,独立探索,分析和创意。创意?你们可能不明白。我是IB历史老师,我举一个历史的例子:“抗日战争之淞沪抗战于蒋介石的抗日战略有何影响?”虽然淞沪抗战于战略上损兵折将军事实力元气大伤,然而蒋介石将地区战争(日本炮制九一八事变于华北)升级为民族和国家战争从而统一战线一致抗日。IB课程的要求就是要学生跳出传统思维模式,考虑到事务之两面,并展示个人的独特见解(价值观)。

你想做一只可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的鸟呢?还是一只生活在铁笼里的鸟呢?.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3 15:29

听了不要生气。
在上海那些名校IB中只看到了‘功利’.
无论学校还是家长,  无不是冲着考名校这一目标去的。
讲到底只不过是另一种应试.
作者: IB加油站    时间: 2013-3-23 15:38     标题: 回复 2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的确如此,上海的本土IB学校还在寻找一个行之有效且符合IB精神的教育模式。.
作者: 观风    时间: 2013-3-23 17:35

据说,在美国,公立学校有条件开出IB课程的学校很少很少, 有资格和能力上IB 课程的学生也很少的比例, 非常的难.

很好奇, 国内这么多IB课程学校,师资哪里来....
作者: randall    时间: 2013-3-23 17:36     标题: 回复 2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同样是应试教育。考查“学生对标准答案的把握”跟“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差很远。不必回避应试功利,大家反感国内教育的主要还不是应试和功利,而是应试的标准和功利的内容。.
作者: 观风    时间: 2013-3-23 17:42

人家那IB真叫IB, 保证资源,老师超强, 来上课的有大学教授,有科学家..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3 19:09

引用:
原帖由 randall 于 2013-3-23 17:36 发表
同样是应试教育。考查“学生对标准答案的把握”跟“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差很远。不必回避应试功利,大家反感国内教育的主要还不是应试和功利,而是应试的标准和功利的内容。
IB的创立是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为世界和平,文明,为世界更美好贡献的多元人才,而非功利的应试机器。应试教育完全背离了IB的初衷和理念。
‘应试教育’出来的孩子哪怕考进哈佛,剑桥也更可能是失败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和终点绝不是仅仅考入大学,进入大学只是开始。。。。。。
教育者和父母应该有比应试更高远的眼光

[ 本帖最后由 tommi妈妈 于 2013-3-23 19:28 编辑 ].
作者: IB加油站    时间: 2013-3-23 19:12     标题: 回复 6楼观风 的帖子

我是爱丁堡大学毕业,我在世外教IB历史.
作者: IB加油站    时间: 2013-3-23 19:15     标题: 回复 5楼randall 的帖子

言之有理!.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3 19:57

IB现在已经得到了太多的关注。IB是相当于大学预科的精英高中课程,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
如果孩子的思维层次很浅,语言能力弱是不行的。如果孩子偏科实在太严重也是不可以的。
IB要做到位,真心是有点烦。不仅是学术上的到位,真正的IB除了学业,什么都管,moral的也有。

[ 本帖最后由 不二周助 于 2013-3-23 20:14 编辑 ].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3 19:58

不过IB课不需要教授和科学家来上,IB课找术业有专攻的高中老师就可以了。.
作者: liuy818    时间: 2013-3-23 20:41     标题: 回复 10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如果偏文科读IB可行吗?朋友的孩子拟在美国读IB,严重偏文。谢谢。.
作者: Moonfollower    时间: 2013-3-23 21:46     标题: 回复 11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一般的高中老师能应付大学预科教育么?表示怀疑哦,承上启下,不容易的,境界太低效果大打折扣哦.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3 22:06

引用:
原帖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3 21:46 发表
一般的高中老师能应付大学预科教育么?表示怀疑哦,承上启下,不容易的,境界太低效果大打折扣哦
中国绝大多数的大学教授境界也未必高到哪里去.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3 22:32     标题: 回复 12楼liuy818 的帖子

个人认为这种孩子取决于他的数学有多差。能应付多少理科。如果理科差到一定境界了还是不要选。.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3 22:44

引用:
原帖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3 21:46 发表
一般的高中老师能应付大学预科教育么?表示怀疑哦,承上启下,不容易的,境界太低效果大打折扣哦
能。因为大学教授未必比一个有经验的高中老师更了解高中生并教好他们。经验比境界更重要。不过现在的lb老师学历都很高经验都一般,无论中还是外。.
作者: Moonfollower    时间: 2013-3-23 22:55     标题: 回复 16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感觉境界就是你所谓的经验,当然是更广义上的,远不是单纯的资历,需要机缘和积累才能体悟到的,无论学科还是人生。不过确如你所言,国内师资,无论大学还是高中,无论体制内外,貌似境界高或者经验多的实在太少,IB的老师,在功法上先天有些优势,但到底吃透了几分,火候到没到,呵呵,???啊

[ 本帖最后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3 23:20 编辑 ].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3 23:07

lB很多要靠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摆脱手把手教。确实对生源的要求更高。分2方面看,有时也并非师资的原因,IB理应有个较高的门槛。有些东西光老师吃透没用,要有合适的学生来学。择课程要看孩子的思维层次,高中前的基础很要紧。.
作者: Moonfollower    时间: 2013-3-23 23:25

的确,老师吃透了,尚且不能保证学生吃透,可惜,现在更担心的是,老师自己吃透了么?
换言之,现在的老师并非IB体系出身,如果境界不够高的话,其实也不过是在跟学生一道学习罢了,IB,对生源和师资,其实都挑剔得很.
作者: IB加油站    时间: 2013-3-23 23:30     标题: 回复 19楼Moonfollower 的帖子

很多时候,本来就是教学相长。用户和苹果产品的互动之下,才有乔布斯!现在IB课程的耽误之急是如何招募一起优秀的学生,和最优秀的学生互动中,IB老师从中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IB模式,然后再广泛推广出去!.
作者: Moonfollower    时间: 2013-3-23 23:38     标题: 回复 20楼IB加油站 的帖子

这样的摸索,更类似于狭义的经验积累,其对境界,譬如应试对素质,不是没帮助,但是帮助有限。从历史角度分析,乔布斯的产生,远远不止是用户与苹果产品互动就能产生的,事实要复杂的多得多••••••

[ 本帖最后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3 23:43 编辑 ].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3 23:58

目前上海所谓'好'的IB学校无一不是高度择生的.  哪怕只是看应试,  好的升学率到底是因为学生好呢?还是老师,学校好?  还是升学率能更好?
选的其实未必是'好学校' 而是' 好学生#' 多的学校
# 至少是应试方面..
作者: IB加油站    时间: 2013-3-24 00:01     标题: 回复 21楼Moonfollower 的帖子

其他因素当然不可或缺。.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4 07:21     标题: 回复 22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确实择生。没办法,如果说lB不择生,读下来拿不到高中文凭,是耽误小孩的。升学在即,中国家长不会理解和接受,肯定认为是学校的问题。这和外国人家长的心态完全不同,外国家长可以允许小孩读lB读不下去转A Level转AP,再不行多读一年两年,还有人读出来也不申请该去的大学,给自己GAP YEAR去旅行了。亚洲家长自己的心态按部就班为主,所以很难不择生。因为大多数人择校是看升学率和分数的。.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4 07:31     标题: 回复 20楼IB加油站 的帖子

这种说法有点问题。学校和老师应该充分准备,lB本身就非常之完善。而不是学校看到什么学生摸索什么路。

[ 本帖最后由 不二周助 于 2013-3-24 07:41 编辑 ].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4 09:52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13-3-24 07:21 发表
确实择生。没办法,如果说lB不择生,读下来拿不到高中文凭,是耽误小孩的。升学在即,中国家长不会理解和接受,肯定认为是学校的问题。这和外国人家长的心态完全不同,外国家长可以允许小孩读lB读不下去转A Level转A ...
一定程度的互相选择是需要的. 但是高度的择生则是畸形的. 不但让家长无法很好判断到底学校/老师教的怎么样,而且肯定会影响到教育质量, 影响孩子的发展, 尤其是长远发展..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4 09:59

非常担忧目前中国这种一哄而上, 高度功利的IB教育.  
最后将IB沦为另一个对孩子应试教育的屠宰场.
作者: Moonfollower    时间: 2013-3-24 10:13     标题: 回复 27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的确有这个问题,虽然,从体制上而言,IB教育比较难应试,这也是不二反复强调的,对生源要求高的原因,譬如衡水二中那样的应试教育,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IB出现的,至少是完全不可能成功的,这也是IB的魅力所在吧,个人以为.
作者: Moonfollower    时间: 2013-3-24 10:17     标题: 回复 26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IB的高度择生,相对其他体系而言,副作用应该小很多,因为它最要求学生的是自学能力,相应的,相应的,学校和老师的作用反而有所弱化,呵呵,希望我的理解正确,毕竟,现实是国内的国际教育并不成熟,能不依赖或少少一些依赖,应该是好事,希望如此吧.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4 10:38

引用:
原帖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4 10:13 发表
的确有这个问题,虽然,从体制上而言,IB教育比较难应试,这也是不二反复强调的,对生源要求高的原因,譬如衡水二中那样的应试教育,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在IB出现的,至少是完全不可能成功的,这也是IB的魅力所在吧,个 ...
你太低估中国人的应试本领了.  
事实上, 上海好几个IB学校就升学率而言, 已经是世界一流了,
虽然IB要难一些, 但中国人的应试是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的......  
至于教育是否真正成功, 那是另一回事..
作者: Moonfollower    时间: 2013-3-24 11:21     标题: 回复 30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我没有低估中国人的应试本领,两害权其轻,体制内外数种教育体系对比,IB无疑是最难应试的一种,至于应试本身,是身为亚洲人的宿命,无法回避的.
作者: Moonfollower    时间: 2013-3-24 11:28     标题: 回复 30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更多与孩子本身及其家庭有关,成功了,不必过多归结于学校,失败了,也不必过于苛责学校,当然,双方合拍,事半功倍,反之亦然。.
作者: 观风    时间: 2013-3-24 13:20

引用:
原帖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4 10:17 发表
IB的高度择生,相对其他体系而言,副作用应该小很多,因为它最要求学生的是自学能力,相应的,相应的,学校和老师的作用反而有所弱化,呵呵,希望我的理解正确,毕竟,现实是国内的国际教育并不成熟,能不依赖或少少 ...
国内IB的择生是建立在国内课程成绩的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必须先过了国内应试教育择生这一关,才可能被选去读IB..
作者: Moonfollower    时间: 2013-3-24 17:02     标题: 回复 33楼观风 的帖子

转型过程中罢了,毕竟是体制内转轨,对过去课业的衡量,虽然不合适,也的确只能作为参考之一,但重要度随着学校的成熟应该会逐年下降,每个学校大概最终都会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标准吧,至于科学与否,只能拭目以待了。有直系初中的,考察可以更长期更全面些,没有的话,看走眼的几率难免要高了,话说,IB学校的择生过程和标准,同样也是学生择校的过程和参考么,这个选择的确是双向的,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学校选材的眼光和标准,应该多少会反映出学校对IB教育理解与执行的深度。话说,也正是因为这个,对今年的上扭大巨失望啊!

[ 本帖最后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4 17:11 编辑 ].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4 17:13     标题: 回复 34楼Moonfollower 的帖子

同意。.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4 17:15

师生比要低,希望Ib和国外的私立高中一样,Staff和pupil 1:9 个人认为很合适。.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4 17:19

引用:
原帖由 tommi妈妈 于 2013-3-24 09:52 发表


一定程度的互相选择是需要的. 但是高度的择生则是畸形的. 不但让家长无法很好判断到底学校/老师教的怎么样,而且肯定会影响到教育质量, 影响孩子的发展, 尤其是长远发展.
讲到底,为何高度择生。。。人太多,资源还是有限!.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4 20:20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13-3-24 17:19 发表


讲到底,为何高度择生。。。人太多,资源还是有限!
这只是部分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4 20:24

引用:
原帖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4 11:28 发表
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更多与孩子本身及其家庭有关,成功了,不必过多归结于学校,失败了,也不必过于苛责学校,当然,双方合拍,事半功倍,反之亦然。
学校有家长不可替代的作用。到了高中,学校和学校有关时间也大大超过父母-孩子时间。。很多方面,学校的影响已经远大于了父母。.
作者: Moonfollower    时间: 2013-3-24 20:51     标题: 回复 39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呵呵,不觉得,真正成功地孩子,还是应该有自己节奏的,会因为外界调整但不会被轻易打乱,反之,如果仅仅是简单跟随大环境的孩子,即便成功,也很可能昙花一现而已,换言之,这难道不是应试教育的本质么?
总之,择校很重要,但是如果凡事都归结于学校,呵呵,感觉,至少这不符合IB的批判性思维啊~~.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4 21:45

引用:
原帖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4 20:51 发表
呵呵,不觉得,真正成功地孩子,还是应该有自己节奏的,会因为外界调整但不会被轻易打乱,反之,如果仅仅是简单跟随大环境的孩子,即便成功,也很可能昙花一现而已,换言之,这难道不是应试教育的本质么?
总之,择 ...
有多少孩子能有自己的节奏不被外界(如学校)打乱的?.
作者: randall    时间: 2013-3-24 21:59     标题: 回复 24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我倒是很希望孩子在申请大学成功后能有一年的旅行时间,看看世界想想人生。.
作者: Moonfollower    时间: 2013-3-24 22:04     标题: 回复 41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所以能真正成功地孩子很少,这不是很正常么? 如果依赖学校大批量培养成功孩子的话,那也只能应试了.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4 23:06

引用:
原帖由 tommi妈妈 于 2013-3-24 20:20 发表


这只是部分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
其实你说的我理解。
之前我也这么认为。但是,我现在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原因是我真的看到了一些特别好的孩子,他们体制里出来的但到了国际学校后对自己的目标很清晰,对自己的爱好和专业很明确,有所追求愿意付出。有钻研精神,成绩好是因为爱好,博览群书,当然可能是对某门课。个人感觉,光应试的学法是不可能学到这个高度的。
学术上确实有不应试的孩子。但是活动上,几乎很少有真的没有任何升学目的,纯粹去为了活动而活动的人。.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4 23:08

引用:
原帖由 randall 于 2013-3-24 21:59 发表
我倒是很希望孩子在申请大学成功后能有一年的旅行时间,看看世界想想人生。
除了旅行,还有些国外的孩子制造空档去学和自己专业完全不关联的东西。比如去学烹饪一年。反正外国人的选择是五花八门的。.
作者: IB加油站    时间: 2013-3-25 00:13     标题: 回复 25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IB的兴起是时代的产物,随着中国之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为30到50万)的大幅度增加,而对IB学校的需求将大幅上升。所以大家都在摸索适合这一群体的教育教学模式!.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5 03:02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13-3-24 23:06 发表

其实你说的我理解。
之前我也这么认为。但是,我现在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原因是我真的看到了一些特别好的孩子,他们体制里出来的但到了国际学校后对自己的目标很清晰,对自己的爱好和专业很明确,有所追求愿意付出 ...
中国这么大, 当然不会没有具有内在驱动力的学生. 但每天十多个小时沉浸于应试教育下能不为所动, 不受影响的, 如果有相信也是极少数. 但孩子们本应能走得更好, 走得更远.
这是不是太可惜? 如果家长, 老师, 学校不是过于麻木, 应该不难看到这一点. 是不是应该有所改变呢?.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5 07:21     标题: 回复 46楼IB加油站 的帖子

付得起学费不一定要去读国际学校。现在的选择还是很多的。要说高中国际学校的兴旺,貌似托了中考的福。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因素,我们国际学校家长认为,中国大学学不到什么。
要说收入和读书挂钩,您说的恐怕难以应付国际学校加岀国的费用。虽然,我了解中国家长很乐意在孩子教育上花钱。举例,国际生在美国读本科,一年学费生活费包括来回机票,父母要准备40一50W,学费还会递增。还有汇率风险,光靠50W年薪也吃力的。.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5 07:53     标题: 回复 47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不会。现在的孩子没那么乖,眼界也宽,主意非常大。毕竟是国际学校,自主和选择权大。我家的很喜欢读书,因为课是自己选的。她说如果你让我读这个高中,我太爱我选的学科了,这句话你会听到很多遍。数学老师让他们体会数学的美,我问你体会到了吗?她说差不多了,超喜欢数学。我们不课外补课,全自己搞定。不过这是我意料之中,即使我现在让她出国读高中,学业上也没有任何担心,就是生活上和情感上我不舍得。读书在我们眼里没那么复杂,也许我们要求不高吧。读书状态好就行了。读得开心,孩子有内在动力,书是不会读不好的。
IB要培养终身学习者,这个目标本来就难,靠最后高中几年也未必能人人达到。这和小学初中,家庭培养都有关系。
关于大家都想去的顶级名校,世界精英高中生美国本土人都遥不可及的大学,我们是不应该浪费力气有任何想法的。

[ 本帖最后由 不二周助 于 2013-3-25 08:07 编辑 ].
作者: qwer3200    时间: 2013-3-25 08:27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作者: IB加油站    时间: 2013-3-25 08:45     标题: 回复 48楼不二周助 的帖子

您女儿也读IBDP课程?.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5 11:00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13-3-25 07:53 发表
不会。现在的孩子没那么乖,眼界也宽,主意非常大。毕竟是国际学校,自主和选择权大。我家的很喜欢读书,因为课是自己选的。她说如果你让我读这个高中,我太爱我选的学科了,这句话你会听到很多遍。数学老师让他们体 ...
欣赏你良好的心态. 但不是每个家长都有这样的心态的, 也不是每个嘴上说好喜欢数学, 数学好美的孩子,就真的是被数学吸引. 每年无数数学成绩好, 拿竞赛奖牌的有几个说是不喜欢数学的? 最后呢?

虽然很不想举这个例子, MIT自杀的女孩, 她口头说的,做的在每个人眼里都是那么有主见, 那么有想法,那么阳光, 那么优秀, 这种对中国'优秀'学生的短期,表面化认识是非常典型和普遍的。但本质上真是如此吗?

自己的, 亲戚的, 很多朋友的孩子都在读IB. 也有机会了解更大范围IB学生的状况。我们看到的现状绝不是大多数孩子和家庭不受功利和应试影响。 而是几乎每个孩子和家庭或多或少受其困扰,甚至折磨。

最简单的, 对于一个高度择生和应试的IB, 哪怕有再好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如果不照着游戏规则玩, 连门都进不去, 更不用奢谈不受其影响了。

[ 本帖最后由 tommi妈妈 于 2013-3-25 19:25 编辑 ].
作者: Moonfollower    时间: 2013-3-25 11:39     标题: 回复 52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您的担心都对,也都有道理,但话说回来,应试也不是中国独有的,欧美也一样啊,程度不同而已,甚至都不是人类独有,动物界也一样啊~~
记得有个理论很好地诠释了这个,具体细节忘了,大意说个体间的竞争会导致群体的灾难,譬如,麋鹿雄性以角大为美,并以此获得雌性的青睐,基因优选之下,按理鹿角会越来越大,但是角大了,相应地在丛林中活动就不太方便了,有更大几率被猎人猎取。嘿嘿,所以,最后,会有一个平衡,只有能同时获取雌性芳心,并逃避猎人枪口的雄鹿,才有更多机会留下基因。
所以,应试教育并非错误的,甚至是必须的,但是如何维持应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平衡,这才是真正考验的关口,具体可以参见本坛名人水之形的帖子,她详细阐述了如何在两者之间行走钢丝的必要性以及经验。.
作者: sabrina_2006    时间: 2013-3-25 16:58     标题: 回复 53楼Moonfollower 的帖子

同意,关键是如何应试的问题。国外考试的方式和标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5 18:00

引用:
原帖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5 11:39 发表
您的担心都对,也都有道理,但话说回来,应试也不是中国独有的,欧美也一样啊,程度不同而已,甚至都不是人类独有,动物界也一样啊~~
记得有个理论很好地诠释了这个,具体细节忘了,大意说个体间的竞争会导致群体的 ...
全世界的学校都需要应试。但中国的问题是高度应试, 甚至一切为了应试。适当的学生-学校互相选择是需要的。但如果仅仅因为成绩没有落在top5-20%, 你的孩子就被剥夺了IB学习权利。你和你的孩子还会认为择生好吗?

'水之形' 网友的文章也看过一些,她是一位蛮强的妈妈。从她的文章看,行走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钢丝之上, 更多是无奈而不是喜欢。这么强的妈妈都在走钢丝, 那些没这么强的父母怎么办?不从钢丝上掉下去? 如果有选择, 走钢丝绝不是一个好方法。与其战战兢兢走钢丝,不如给父母,孩子搭建一座桥。无论钢丝走得好不好, 父母孩子都能安全快乐地到达彼岸。好的教育就应该是那座桥,而不是哪根钢丝。

[ 本帖最后由 tommi妈妈 于 2013-3-25 23:25 编辑 ].
作者: Moonfollower    时间: 2013-3-25 20:08     标题: 回复 55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您的观点,我很无奈地认同:
中国的应试强度是蛮大,其实亚洲都不弱,因为林子里面的雄鹿太多了  
学校方面的择生标准,如前所述,代表她的成熟度以及教育理念,一个从体制内部分转轨到体制外的学校,很多东西是需要时间去发展的,客观地说,当学校自觉没有成熟的评价体系时,适当保守地参照旧有体系,其实也是保证公平的一个办法。但是,公平和效率,永远是一对冤家,这种情况,无法评价好坏,毕竟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观点。只能说,如果你确实认为自己的孩子更适合DP,那强烈建议你去向校方证明,毕竟,一个好的IB学校,应该在入学标准方面有适当弹性,以保证不拘一格录人才,前提是该人才确实较其他人更适合DP。

至于您有关“水之形”及其走钢丝的论点,不能苟同。水之形,之所以能走钢丝,因为她很强大,反之,正因为她强大,她总是会不惧于甚至乐于去尝试走钢丝的,不论那儿是否有座桥。 因为不走寻常路,虽然风险大,但是回报也高。至于平常人如我,会量力而行,悬崖边山峰顶的风光总是无限好,但如果技不高胆不大,站在山腰上应该也能领略到属于自己的风光,付出和回报,总是相等的,我以为。

[ 本帖最后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5 20:14 编辑 ].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5 23:53

引用:
原帖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5 20:08 发表
...... 至于您有关“水之形”及其走钢丝的论点,不能苟同。水之形,之所以能走钢丝,因为她很强大,反之,正因为她强大,她总是会不惧于甚至乐于去尝试走钢丝的,不论那儿是否有座桥。 因为不走寻常路,虽然风险大,但是回报也高.....
'水之形' 是因为她强大而乐于走钢丝的吗?  下面是她帖子一楼中的原话: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第一次和升学的现实狭路相逢。结局虽不出意料,但整个过程倍感煎熬.....'
纵观她的帖子, 孩子无疑是很聪明的, 但这个妈妈做得蛮累的。而这才幼升小。

与之对照, 不久前亲戚的2个孩子从北欧回来。北欧的学校是没有择生这一说的。整个小学阶段基本没有作业,也不需要任何课外补习。初中阶段,照妹妹的说法,‘作业不少’,每天0.5-1小时。 这2个孩子, 智力算不错的,但绝非极聪明的那种。 但就这么轻松的学习,姐姐杀到了剑桥最后1轮面试, 大2就找好了工作,毕业才2年已是这家公司的一个主管。妹妹虽然初一时26个英文字母还背不全,却一点没有影响她用多国语言陪养老院老人们聊天。目前在读IBDP,用她自己的话说‘不拿42, 至少也要40-41吧’。

确实,北欧与中国的国情不同,孩子-父母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不同。但这并不能否认北欧教育的力量。不用择校,不挑学生,没有繁重的课业。一个都不放弃,哪怕是残疾智障。一切从教育的根本出发,而非应试。不需要父母化太多功夫,不需要每个父母都是教育专家,孩子们照样健康茁壮成长。这才是真正好的教育。

[ 本帖最后由 tommi妈妈 于 2013-3-26 00:59 编辑 ].
作者: F爸爸    时间: 2013-3-26 07:40

引用:
原帖由 观风 于 2013-3-23 17:35 发表
据说,在美国,公立学校有条件开出IB课程的学校很少很少, 有资格和能力上IB 课程的学生也很少的比例, 非常的难.

很好奇, 国内这么多IB课程学校,师资哪里来...
IB课程,是大学预科课程,其主要学习模式,是老师启发,孩子主动性学习为主,其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思维背景,就是二种思维能力都要优秀,平衡.因此,从逻辑上说,关于师资问题,其实不是最主要问题,IB课程学习,学生已经脱离老师手把手教的初级学习周期,进入自主学习阶段,这是IB课程学习,提升的本质..
作者: F爸爸    时间: 2013-3-26 07:42

引用:
原帖由 tommi妈妈 于 2013-3-23 19:09 发表



IB的创立是为了培养面向21世纪,为世界和平,文明,为世界更美好贡献的多元人才,而非功利的应试机器。应试教育完全背离了IB的初衷和理念。
‘应试教育’出来的孩子哪怕考进哈佛,剑桥也更可能是失败的教育。 ...
如果在一个国内申请大样本中,你认为相对来说,IB课程,和体制内,其它国际课程比较,如何?答案不是已经出来了..
作者: F爸爸    时间: 2013-3-26 07:47

引用:
原帖由 观风 于 2013-3-24 13:20 发表

国内IB的择生是建立在国内课程成绩的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必须先过了国内应试教育择生这一关,才可能被选去读IB.
IB选择生源,也有其它方面,例如TF过90分,就可以免考书面英语,其实就是考查申请人语言思维能力,同时附加数学考试,其目的,就是考查申请人的思维能力模式,平衡度.也就是说,进入IB学习的者,不能偏科,它不是招收怪才,某一方面特别优秀,因为其课程组合类型,就是全面发展,平衡思维.因此,如果站在其课程选择特点上去看,IB课程学习者,其思维能力,相对比较符合中庸之道!.
作者: F爸爸    时间: 2013-3-26 07:55

引用:
原帖由 liuy818 于 2013-3-23 20:41 发表
如果偏文科读IB可行吗?朋友的孩子拟在美国读IB,严重偏文。谢谢。
严重偏文,数学可以选择中阶,放弃物理,选择化学高阶,那么剩下就可以多元选择了.IB优秀者,是有其选课策略的,扬长避短,其成绩是六门文理课程组合.问题是,该学生文科优秀,优秀到啥程度,能和美国本土优秀生比较吗?

还有一个方案,IB课程,只是大学申请要素中一个方面,如果SAT等标化考试获得突破,再增加些AP考试课程,完善申请要素中二项硬指标(标化,GPA),也是可以脱颖而出的.关键是家长和孩子,如何掌握申请进度,提早规划,准备..
作者: F爸爸    时间: 2013-3-26 08:00

引用:
原帖由 tommi妈妈 于 2013-3-24 20:24 发表



学校有家长不可替代的作用。到了高中,学校和学校有关时间也大大超过父母-孩子时间。。很多方面,学校的影响已经远大于了父母。
申请美国大学,冲击美国名校,IB课程,只是申请要素中一个GPA平台,还有其它四项主要要素,标化考试,文书写作,各类活动和个人天赋(艺术,体育竞赛,领袖意识等),申请过程,是综合提升过程,更是学生提升自己思维能力的过程,合理分配时间,掌握进度,借助外力的游戏规则.

因此,就象上海小升初,中考,甚至高考,其背后,不单是学校作用,或者学校起的作用,已经逐渐淡化了..
作者: liuy818    时间: 2013-3-26 08:47     标题: 回复 61楼F爸爸 的帖子

能否理科除了数学外,其它不选,剩下的全选文科?谢谢。.
作者: IB加油站    时间: 2013-3-26 08:58     标题: 回复 63楼liuy818 的帖子

IB课程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必须选一个.
作者: Moonfollower    时间: 2013-3-26 08:59     标题: 回复 57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您所描述的北欧教育,也令我心驰神往,可惜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我们两人分别着重两者,本质上并无矛盾。现今中国教育,即便是国际教育,也不过比原先的骷髅架子多长了那么几两肉而已,未来虽然可期,现实中毕竟还是瘦骨嶙峋。

至于水之行,她在幼升小过程中的焦虑,忐忑,挣扎,实在是在正常不过了,毕竟是理想和现实的第一次对垒,对双方的底线都在摸索中,对自己的坚持和妥协也在摸索和验证中。这样的对垒和妥协,在今后的小升初,中升高,高升大,一直到职业选择以至工作和生活中会一再出现。这样的第一次,未知结果前,压力总是格外大的,何况是为无知稚儿代做抉择!? 可以预见,随着今后一再的碰撞,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她今后必将如F爸爸那样举重若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魅力,譬如金庸对全真心法与九阴真经的对比。

至于IB教育,楼上F爸爸理论与经验同样丰富,点拨到位,阐述清晰,就不赘言了。只能说,如果家长把升学压力更多寄予学校承担而非激发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话,也许这样的孩子更适合四校吧,毕竟,IB所崇尚的批判性思维,是引导你从自身的独特视角看世界,这个视角,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6 09:00     标题: 回复 57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北欧的情况有几个因素造成,第一从小在那个环境中,虽然小时候轻松,但长大只要自己想,很容易找到一条路。比国际生容易得多。我有个亲戚在美几十年,出国前就是国内高中教理科的老师。他也说你不要看美国人小学读书少,但他们有些人到后面会很快越来越好,他们就象天生认识这个社会认识条捷径一样,搞定学业和工作都非常快和正确。
第二是因为亚洲人确实相对数学方面比较好,亚洲家长对学习还是放一只眼的。这是天生的,就像欧洲人天生创造力强一样。亚洲孩子读书还是有优势的。
第三他们从小读这个系统,而且我想说在本土,老师的质量和在海外差距较大。学校的氛围和海外也完全不同。特别是欧美人一多,小学肯定轻松愉快。如果在亚洲人多的新加坡等读同样的书,比国内读国际学校也轻松不了很多。亚洲人一多就竞争补课全来了,学校太轻松家长会投诉。
北欧是对的,但是能比吗?不能。.
作者: frank9611    时间: 2013-3-26 09:06

万源路平吉路的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美国高中很不错,你可以打电话过去咨询下:64980188转6110.
作者: IB加油站    时间: 2013-3-26 09:07     标题: 回复 12楼liuy818 的帖子

IB课程必须选数学;同时于理科必须于物理,化学和生物选一科.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6 09:13

择生是个巿场化的表现,一个学校招100人来500人,肯定会择生。如果一个区开几十个这样的学校,如果四校不是四校是四十校。在国外资源丰富,四校就是四十校起码。而外国人还不卖帐,你私立学校收费高,外国父母可不会委曲自己不消费不享受生活,辛苦赚钱给儿女们上私立。他们都是钱有多余才让小孩去的。高度择校学校也无从择起。.
作者: liuy818    时间: 2013-3-26 09:28     标题: 回复 64楼IB加油站 的帖子

谢谢。.
作者: 天天向上06    时间: 2013-3-26 10:10

IB教育真的是令人心驰神往。可惜“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IB课程在实施中能否从一而终地贯彻其理念,不悖其初衷,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学校的引导和老师的启发。但是,在如今的环境下,面对家长们的翘首,英美名校的橄榄枝和高考的指挥棒对于学校的生命线---升学率来讲还有什么分别吗?试问,有多少学校,多少老师能坐怀不乱?

君不见,以纯应试为主的国际课程包括IB的课外辅导班正摩拳擦掌,匆匆上阵呢。.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6 10:13

引用:
原帖由 F爸爸 于 2013-3-26 07:42 发表

如果在一个国内申请大样本中,你认为相对来说,IB课程,和体制内,其它国际课程比较,如何?答案不是已经出来了.
你提的是一个不一样的问题。我前面谈的是对现有中国IB正逐渐沦为应试择优工具的担忧和批评,而非IB与其他课程的比较。

回到你的问题,就我所知目前还缺乏大样本的比较研究。但我个人认为国际包括IB课程是优于体制内的。这也是为何让自己的小孩读IB的原因。
但中国IB的高度择优和应试是背离IB的初衷和理念,是变质了的IB, 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这就如一桌大餐,原本是非常美味的东西,但变质了还会那么可口吗?
这是不是值得担忧?是不是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对此有个惊醒,一起做点改变?.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6 10:40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13-3-26 09:00 发表
北欧的情况有几个因素造成,第一从小在那个环境中,虽然小时候轻松,但长大只要自己想,很容易找到一条路。比国际生容易得多。我有个亲戚在美几十年,出国前就是国内高中教理科的老师。他也说你不要看美国人小学读书 ...
抱歉没能让你理解我的point. 举北欧的例子是回应游走在素质-应试钢丝上似乎是蛮不错的教育,而非对现实的无奈和妥协这样一种观点。提北欧是将其作为一面反省借鉴的镜子。
北欧的轻松与走钢丝的艰辛成鲜明的对比, 希望至少能让人也许只有一小部分人多点思考.

确实,中国不可能照搬北欧的教育。但这不等于说中国的IB就不应该象北欧一样从教育的根本出发,不应改变高度择优,以应试为主的教育, 不应让IB回归本源.
是不是?  

最后,相信你不会忘记, IB本身就来自国外, 起源于欧洲.

[ 本帖最后由 tommi妈妈 于 2013-3-26 20:43 编辑 ].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6 10:51

引用:
原帖由 天天向上06 于 2013-3-26 10:10 发表
IB教育真的是令人心驰神往。可惜“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IB课程在实施中能否从一而终地贯彻其理念,不悖其初衷,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学校的引导和老师的启发。但是,在如今的环境下,面对家长们的翘首,英美名校 ...
这正是现状!.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6 11:50     标题: 回复 73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你说的IB应试背离了lB的初衷。但是在国内为何山寨lB能生存并能让学校择生呢?是学校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纯lB的学校不是没有,上海就有。但那个lB平均分是低啊,进入的大学在中国家长的眼里很一般。这样的学校很多人不会选,私立学校是要生存的。毕竟中国家长不懂的多,如果都懂,也无所谓哪家了。不百分百对,也要存在,因为有这个需求。
我觉得还行,没那么应试,对我女儿来说,她真的不够应试。如能学到应试,成绩更不用操心,也是另类收获吧。我就这么想的,取长补短。
还有一个可能出发点我们也有不同,就是我认为中国教育很差,但并不认为国外教育完美。国外也有很多问题让国外家长诟病的.
作者: F爸爸    时间: 2013-3-26 12:09

引用:
原帖由 tommi妈妈 于 2013-3-26 10:13 发表



你提的是一个不一样的问题。我前面谈的是对现有中国IB正逐渐沦为应试择优工具的担忧和批评,而非IB与其他课程的比较。

回到你的问题,就我所知目前还缺乏大样本的比较研究。但我个人认为国际包括IB课程是优 ...
1.IB课程,最后验收,有全球统一考试,每学期,也有自己学校考试,传递给IB官网,作为二年IB学习参照系.
2.作为最早引进大陆的国际课程,我在贴里已经回答了,它只是申请美国名校中五大要素之一,至于是否在大陆变味,成为应试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我是不同意的.单IB课程学习,似乎还是维持其特色.至少我几年观察下来.
3.对于标化准备过程,IB课程学习者,当然要象大陆其它高端申请人一样,必须要过的难关,其模式,当然是追随大陆优秀申请群体,因为在大陆IB课程需学员,其竞争对手,依然是大陆群体本身,如果跳出这一样本,去谈论IB学习最后学习结果,其实是不切实际.
4.因此,课程学习和标化准备,是二条不同的准备路经,大陆申请群体,其特性是国际申请群体,这是评论大陆籍IB学习者观察点..
作者: Moonfollower    时间: 2013-3-26 13:03     标题: 回复 73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LIFE IS FAIR,有得总有失。

[ 本帖最后由 Moonfollower 于 2013-3-26 14:40 编辑 ].
作者: frank9611    时间: 2013-3-26 14:27

实际AP课程也很不错的,AP是Advanced Placement的缩写,中文一般翻译为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指由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提供的在高中授课的大学课程。美国高中生可以选修这些课程,在完成课业后参加AP考试,得到一定的成绩后可以获得大学学分。一般修一门大学的课程要花费数千美元,而参加AP考试只需要82美金,因此选修AP课程不仅可以展现学生的能力,它还是一种省钱的措施。
美国高中AP课程有22个门类、37个学科,已在美国15000多所高中里普遍开设。它可以使高中学生提前接触大学课程,避免了高中和大学初级阶段课程的重复。
AP 考试的成绩使用5分制,考生可以获得1,2,3,4或者5分。一般三分或三分以上的成绩可以在大学换取学分,但也有很多特殊的例子,某些名牌大学接受的标准在4分以上或者5分,有些大学不接受AP成绩。
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的近3600所大学承认AP学分为其入学参考标准和该项考试为考生增添的大学学分,其中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世界名牌大学。
AP考试每年5月举行,目前已经在全球80个国家开设。
AP成绩已成为美国大学重要录取依据。根据美国大学升学顾问委员会在全美范围内所作的调查,由于美国大学已经普遍把学生在AP考试中的表现作为衡量其是否能够胜任大学学习的依据,因此AP考试成绩已经成为众多大学录取考虑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依据之一。
考试通过的AP课程可以折抵大学学分,减免大学课程,帮助学生缩短大学学时、跳级,更可节省高昂大学学费。更重要的是,据统计,拥有优异AP考试成绩的高中生在未来的大学学习有更佳出色的表现和发展,美国各大学已将AP成绩看作衡量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以及应付高难度大学课程能力的重要指标。参加AP考试科目多、考分高的学生被美国名校另眼相看。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将此作为发放奖学金的主要条件之一。.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6 14:34

引用:
原帖由 tommi妈妈 于 2013-3-26 10:40 发表



抱歉没能让你理解我的point. 举北欧的例子是回应游走在素质-应试钢丝上似乎是蛮不错的教育,而非对现实的无奈和妥协这样一种观点。提北欧是将其作为一面反省借鉴的镜子。
北欧的轻松与走钢丝的艰辛成鲜明的对 ...
这种或者那种IB对中国孩子,对特定环境下的中国孩子,都有风险。就看我们的心态了。

我很认同你说的回归本源,关键是心态决定了想法和做法。心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太多了。.
作者: frank9611    时间: 2013-3-26 14:35

AP 课程完全符合美国一流名校的招生理念和选材思维模式,其表现在于:

   一、提升 GPA 成绩。平均每门 AP 课程成绩可增加 GPA 分值 0.1 分。而 GPA 恰恰是美国一流大学录取学生时的第一考虑要素。GPA 是整个高中段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 对于所有的申请者,GPA 的成绩重要性远远大于 TOEFL 及 SAT 成绩,针对在美国就读的学生。在国内就读的学生申请美国大学时,标准化语言成绩作用等同于 GPA 成绩。
   二、学生学习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最好证明。在美国,选择参加 AP 课程学习的学生首先是通过荣誉课程Honor Course,而欲进入荣誉课程的学生则必须先通过普通课程。因此,能参加 AP 课程学习的学生本身已经是优秀学生的体现,其具有充分的学习能力。由于学生在37 门、具有大学难度的 AP 课程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未来大学的专业方向,因此使得一流大学从学生所选择的课程中能充分判断和确信学生是否具有了未来专业发展方向的充分准备和成功把握。
   三、是美国一流名校确信学生敢于挑战学术难度、明确学术发展方向的最重要指标。由于 AP 课程是美国大一的内容,较之中学内容,难度增加很大。因此一流大学能够轻易地从学生在中学期间是否选修 AP 、选修多少门当中,判断学生挑战困难的信心和能力。
   四、可换大学学分,以便提前大学毕业或在大学学习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和课程。美国和加拿大 90%以上的学院和全部的大学接受 AP 考试并授予大学学分。如果在中学完成一定数目的 AP 课程学分,意味着可以提前一到两年毕业。在美国,获取一个名校的大学学分约需要 1000 美元,而一门 AP 课程约可抵三到六个大学学分。因此,你在高中学的任何一门 AP 课程都有可能到美国后被转成三到六个学分,即 3000 到 6000 美元。 但是这里需要详细询问您申请的大学关于 AP 课程的认可程度的问题。有些学校比如哈弗大学只是在部分 AP 课程达到满分的时候才给予转学分,而大部分州立大学则转学分的标准相对较低一些。.
作者: IB加油站    时间: 2013-3-26 15:16     标题: 回复 80楼frank9611 的帖子

非常专业!.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6 15:57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13-3-26 11:50 发表
你说的IB应试背离了lB的初衷。但是在国内为何山寨lB能生存并能让学校择生呢?是学校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纯lB的学校不是没有,上海就有。但那个lB平均分是低啊,进入的大学在中国家长的眼里很一般。这样的学校很多人 ...
这正是IB到中国后如何一点点变味, 最后可能沦为应试择优工具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也同样不仅仅是家长的问题。这不由让我想起日本地震辐射泄漏时,一位网友写的话
‘买盐的都是SG。可盐都给SG买完了, 我没得盐吃了,我就不成了SG?!’

[ 本帖最后由 tommi妈妈 于 2013-3-26 19:29 编辑 ].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6 16:04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13-3-26 11:50 发表
......
还有一个可能出发点我们也有不同,就是我认为中国教育很差,但并不认为国外教育完美。国外也有很多问题让国外家长诟病的
我没有表达过国外教育是完美的这种观点, 虽然我确实认为北欧的教育(包括IB)要比中国好。.
作者: MOERBEN    时间: 2013-3-26 16:43

毕竟母语不是英语,.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6 17:46

IB能应试,其他国际课AP,A Level就更可以应试了。我们整个国际课程也都如此功利了?如果中国人能拿出手的只有成绩,那么至少还有成绩还有GPA。不录你或者说录了你也是陪衬是中国孩子的命,谁让大家给人家的印象都一个样。要突破要ECA超过国外申请者对中国孩子来说确实太难。.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6 18:05

能有那么多有能力读境内好高中的孩子去选择读高中国际课已经是一大进步。慢慢来吧。.
作者: 乐高宝宝    时间: 2013-3-26 18:10

精彩的讨论,顶!.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6 19:23

引用:
原帖由 F爸爸 于 2013-3-26 12:09 发表

1.IB课程,最后验收,有全球统一考试,每学期,也有自己学校考试,传递给IB官网,作为二年IB学习参照系.
2.作为最早引进大陆的国际课程,我在贴里已经回答了,它只是申请美国名校中五大要素之一,至于是否在大陆变味,成为应 ...
So what? 你的意思是大陆籍的IB就应该以应试为主要教育目标, 就应该是高度择优的?.
作者: F爸爸    时间: 2013-3-26 19:51

引用:
原帖由 tommi妈妈 于 2013-3-26 19:23 发表



So what? 你的意思是大陆籍的IB就应该以应试为主要教育目标, 就应该是高度择优的?
我的孩子,今年上海IB国际高中毕业,对于IB生源选择,即使在美国本土,也属于优秀(荣誉)学生选择课程,课程教育目标,和生源选择,本就是在不同层次去思考.是学生,校方及IB官方三者平衡结果.,

在大陆,IB成绩优秀,并不能申请到美国名校,还要标化考试成绩优秀.我在前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作为一个IB课程学习者的家长,我相信我的领悟能力,并且在女儿申请结果上,获得满意效果,她的班级同学,同样获得梦想成真!在四校和上外高中之外,本土大陆学生,IB课程,一个班级,25个同学,获得一个哥伦比亚大学,二个芝加哥大学,一个西北大学,一个纽约商学院,一个明德文里学院等OFFER!说明,上海IB课程,至少在我女儿学校,已经逐渐成熟!.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6 20:39

引用:
原帖由 F爸爸 于 2013-3-26 19:51 发表

我的孩子,今年上海IB国际高中毕业,对于IB生源选择,即使在美国本土,也属于优秀(荣誉)学生选择课程,课程教育目标,和生源选择,本就是在不同层次去思考.是学生,校方及IB官方三者平衡结果.,

在大陆,IB成绩优秀,并不能 ...
中国部分学校的IB成绩已经是世界一流,这点我上面已经提过,也不是什么新闻了。学生-学校需要一定选择这也很正常。
问题是在普通人群中能进入你孩子或其他中国‘好’IB学校比例是多少?欧洲不用说了,美国有这样高的择生比例吗?
这样高度择优出来的学生那个国家的IB进不了?能有目前这样的升学率,是中国的IB好还是学生优秀?
你孩子学校或其他中国‘好’IB学校每个孩子从小学开始,到准备IB,到应付考试投入是多少? 比较一下我楼上提到的北欧孩子,中国孩子的投入是多少?父母的投入又是多少?
略往远点看,中国优秀生(不限于IB)在世界顶尖大学中与peers比,情况怎么样?
再往远点看,中国这些精英们毕业后的能力成就和当初考大学的成绩匹配吗?国际奥林匹克大赛中国已经连续多年全世界数1数2了,但近30年过去了,出了几个世界级的大师?
。。。。。。.
作者: F爸爸    时间: 2013-3-26 21:02     标题: 回复 90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大陆国际高中,都是如此运行模式啊,都是如此花费啊!即使在美国,申请名校,大多数,也是如此模式!至于是否出世界级大师,这不是LZ开贴目的,也不是你,我能讨论清楚的.我只是作为一个IB学生家长,一个跟踪上海IB课程十年的家长,谈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及作为家长,如何参与孩子申请的一些经验教训..
作者: 不二周助    时间: 2013-3-26 21:04     标题: 回复 90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孩子们大多是高中转入IB的,那等于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火炕。高中的lB投入绝对不可能少,即使外国孩子也一样。有一张图,不好意思我不会贴。大致说一个鬼对孩子说l will kill you in sleep! 后面孩子们回答Sorry we are lB students we dont sleep.
lB就是很辛苦的。中国孩子高中前对考试的投入是很摧残创造力,才导致了没大师,不是lB原因,lB择生,择来择去还是体制内这些学生。.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6 21:14

引用:
原帖由 不二周助 于 2013-3-26 21:04 发表
孩子们大多是高中转入IB的,那等于从一个火坑跳入另一个火炕。高中的lB投入绝对不可能少,即使外国孩子也一样。有一张图,不好意思我不会贴。大致说一个鬼对孩子说l will kill you in sleep! 后面孩子们回答Sorry we ...
IB相对于其他课程确实是比较Demanding的,但大陆孩子的平均投入还是明显高于欧美国家。.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6 21:24

引用:
原帖由 F爸爸 于 2013-3-26 21:02 发表
大陆国际高中,都是如此运行模式啊,都是如此花费啊!即使在美国,申请名校,大多数,也是如此模式!至于是否出世界级大师,这不是LZ开贴目的,也不是你,我能讨论清楚的.我只是作为一个IB学生家长,一个跟踪上海IB课程十年的家 ...
我也是作为在读IB孩子的父母谈点对中国IB的看法。
我和孩子都很喜欢IB,目前除了IB在中国也没发现更好选择。但照这样发展下去,实在令人担忧。考进一个好大学既不是教育的目标,更不是终点。.
作者: randall    时间: 2013-3-26 21:24     标题: 回复 88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家长想选择好学校,学校想得到家长的承认。这才是根本。
那么什么是好学校[国际高中]呢?升学率[入国际名校]高自然是一个标准;当然这也不是一个唯一的标准:假设,有这么一个学校,升学率极低,但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孩子懂事,品质优秀,爱学习会学习,敢冒险,勇于进取[只是,他们花在应试上的时间较少,应试手段少,而且他们的热爱太广泛,所以在激烈的应试中失败]。我想:这样的学校一定会受到家长的热捧。虽然他们没有立刻进入名校,但是他们一定是最终的成功者,一定是最幸福的人。比较起来,后一个标准更难。所以可以理解这些学校暂时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6 21:26

引用:
原帖由 randall 于 2013-3-26 21:24 发表
家长想选择好学校,学校想得到家长的承认。这才是根本。
那么什么是好学校[国际高中]呢?升学率[入国际名校]高自然是一个标准;当然这也不是一个唯一的标准:假设,有这么一个学校,升学率极低,但是学校培养出来的 ...
升学率全世界没有那个学校是不看的。问题是怎么看?看多重。
在中国,学校,家长基本只看一个升学率了,这就成问题。家长-学校如果能站得再高些,看得更全面些,更长远些,就会好很多。

[ 本帖最后由 tommi妈妈 于 2013-3-26 21:44 编辑 ].
作者: randall    时间: 2013-3-26 21:52     标题: 回复 96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未必吧。你没听说过人们对“作业多不多”“孩子很开心”“校方是否蛮横”“课外活动多不多”等问题很关心吗?如果一个学校95%的升学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我宁愿选择一个升学率只有50的学校。.
作者: tommi妈妈    时间: 2013-3-26 22:06

引用:
原帖由 randall 于 2013-3-26 21:52 发表
未必吧。你没听说过人们对“作业多不多”“孩子很开心”“校方是否蛮横”“课外活动多不多”等问题很关心吗?如果一个学校95%的升学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我宁愿选择一个升学率只有50的学校。
中国'好'IBDP学校还没有听说过有作业不多的。


不仅仅以升学率评估学校这点上,我和你是一致的。但从教育的根本出发,不以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IBDP学校现在已经象恐龙一样稀少。.
作者: F爸爸    时间: 2013-3-27 04:42     标题: 回复 94楼tommi妈妈 的帖子

人生每一阶段,总有一量化指标,虽然有时侯很俗,很势利,很功利,因为这是人性弱点,群体性弱点,甚至国民性弱点使然.对于孩子教育,正因为很多中产阶层家庭,思考到孩子教育平衡,才选择国际课程,至少在教材选择上,少了应试成份,学习方法以自学为主,渗透进批判性阅读思维.任何比较,都是同类型同性质比较,在大陆中等教育这一大样本里的比较,才有意义!

至于你的观点,考进一个好大学,不是教育目标,也不是终点,那么,换一种说法,人生阶段性目标是激励孩子的动力,是家庭梦想动力,总不会错吧!其实现代社会,作为个体人,总要走出社会,社会游戏规则,总要提供给个体一个运行平台,而社会运行游戏,总有其特定选拔进级游戏规则,如果没有一些约定成俗,进级游戏就成为权力,金钱游戏了,而不是公平,公正合理竞争机制!在这一认知下,其实也道出了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哲理,只不过竞争形式不同而已.

如今,在上海样本群体,每个学校的IB注册名额,也成为一种教育资源,筹码,当申请人众多,自然成为校方选择权利,至于学费昂贵,也是要放在同一样本群体里,去比较.选拔模式,或许参杂应试居多.但学习模式,肯定是相对最好的平衡孩子思维能力模式,其考核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客观,连续性!

谈起申请IB游戏规则,某些IB学校,要求TF过90,就可以申请笔试免考,这也是有其逻辑思考.当一个初三申请人,TF达到90,其实已经具备学习IB课程的语言思维能力,加上数学部分,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口语面谈,考核交流表达能力!所谓IB课程学习的三大考核指标,也是获得IB优秀成绩的基础起点.对于申请时的标化客观类申请要素,也是促进作用!

其实在美国本土,及全世界,开设IB课程的选拔模式,大同小异,不然的话,何必称IB课程是荣誉课程,天才课程?所以,对于孩子教育,不管在哪一种规模教育模式下,东山老虎,西山老虎,一样都是吃人!只有家长,孩子去适应选择的模式,放大到孩子未来人生,其实也是如此!除非永远待家里,逃避各种不同类型的现实游戏规则!

至于说到素质教育,那是建立在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教育,是信仰,尊重多元,宽容和慈善等人文情怀因素的融合,那是另一种教育模式,更是孩子在家庭生活学校教育,逐渐,接触社会后的另类思维判断模式,是综合因素的结果!

因此,我的结论:每种教育模式,总有其局限性,关键是如何平衡孩子思维,对于个体家庭,家长,或许有不同观点,意见,但一旦选择了孩子教育模式,就要适应现实游戏规则,制定阶段性目标,遵循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努力,刻苦路径,当然也要发挥智慧,时刻平衡人性弱点.培育孩子闪亮点,接受大学申请检验!

(其实来旺旺网的家长,都是热衷于参与孩子教育,寻求适合培育孩子特定模式的有心家长,按照目前最流行说法,寻找适合孩子的鞋子!使孩子在接受选择的高中教育后,梦想成真!陪孩子走一段离家前的人生之路!也是家长逐渐放手之前复杂心情的体现!).
作者: liuy818    时间: 2013-3-27 08:51     标题: 回复 99楼F爸爸 的帖子

不懂IB,但顶你的发言。.




欢迎光临 旺旺网 (http://www.321ww.org/)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