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载]
【精品】孙子兵法:谋攻之逃跑
[打印本页]
作者:
PeterMa
时间:
2007-10-20 19:24
标题:
【精品】孙子兵法:谋攻之逃跑
1 孙子兵法:谋攻之逃跑
1972年9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两种, 证实了现有的《孙子兵法》并非如近世以来学界不少人以为是孙膑的著作, 而是确系春秋末期吴人孙武 (与孔子同时或略早 )的自著。
《孙子兵法》享有世界声誉, 不必赘言。这里仅聚焦在一点上, 即孙武关于逃跑的论述。
《孙子兵法·谋攻篇》 说:“故用兵之法, 十(倍)则围之, 五(倍)则攻之, (一)倍则分之, 敌则能战之, 少则能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 这段话真是精彩绝伦, 体现了上古时代中国人的一种最高智慧。
俗话说, 兵不言败, 意谓战斗就要勇往直前。在兵法之中, 尤其在兵法的谋攻之中, 怎能冒出来“逃跑”之类的字眼?然而这就是《孙子兵法》!
“少则能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 比敌方人数少, 较敌方力量弱, 就采用“逃”、“避”的兵法——没说错, 注意了, 是兵法。
逃跑, 看上去如同失败, 故常与“败”字连用, 称为“败逃”, 名声上是极为难听的, 对军人而言是耻辱, 是懦弱的表现。正是基于通常的观念, 历史上许多兵家忍受不了背负这一恶名, 于是以卵击石, 自取灭亡。
但孙武公然倡导逃跑, 在他看来, 逃跑根本不是示弱, 而是谋攻, 是谋攻中由弱势转化为胜势的一个环节。自觉的逃跑是因为在双方的兵力中己方处于劣势, “少”、“不若”, 故此时兵家的上上策是应避其锋芒, 保存实力, 以待将来。战场是可以选择的, 将来情势一旦于己有利, 便可展开“十则围之, 五则攻之, 倍则分之” 等种种用兵手段, 那么就可稳操胜算立于不败之地了。
兵家的最高境界, 也许就体现在谋攻而能取逃跑之策。中国哲学的精义就在于一阴一阳之谓道, 其矛盾的辩证法特别侧重对阴性一极及其转化的机理的认识,“以柔克刚” 、“ 静能制动” 、“大巧若拙” 、“内圣外王”等等说法即是内蕴着的这一根本哲理的发挥。
可见, 不懂得逃跑, 便是没有领会孙子兵法的真髓。
为什么后来人们总结道:“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这决非兵家戏言, 而是有着极为深刻的内涵的。
两千多年后,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歌词这样唱道。在同国民党和日本侵略军的艰苦卓绝的战斗中, 毛泽东每每运用“游击战”和“运动战”, 用小米加步枪, 以少胜多, 由弱转强, 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值得回味的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了的历时一年的战略大转移,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其实质正是孙子兵法中的“逃”字诀、“避”字诀,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逃跑”, 而得意的老蒋则蔑称为“流窜” !这样的长达一年的“逃跑” 在中国历史上闻所未闻, 在世界范围看也是绝无仅有。但奇迹恰恰由此而生, 逃跑者最后打败了敌人, 取得了天下。
这又应了孙子《谋攻篇》中的名言,“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
欢迎光临 旺旺网 (http://www.321ww.org/)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