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育儿] 家庭教育专题汇总贴 [打印本页]

作者: yiranchunzhen    时间: 2007-5-30 13:54     标题: 家庭教育专题汇总贴

批评孩子的几个技巧  来源:中国家庭教育网


 当孩子犯有过错时,家长往往一味责备孩子,甚至打孩子,一点不讲批评技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那么,家长批评孩子时,应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是低声 家长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二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家长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家长的用意,愿意接受家长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四是换个立场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责骂。此时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牎闭饩突崾购⒆铀伎迹喝绻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熣饣崾勾蟛糠趾⒆臃⑾肿约阂灿泄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的错误。

  五是适时适度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昨天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过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家长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 本帖最后由 yiranchunzhen 于 2007-6-27 16:55 编辑 ].
作者: yiranchunzhen    时间: 2007-5-30 13:58     标题: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英美等国的经验与启示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英美等国的经验与启示
摘自: 《全球教育展望》
由学校完全承担起教育孩子责任的时代正在过去,家长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提供衣食住行,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甚至也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而是要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有助于学生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而学校教育引入家长参与会提升学生的成绩和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实现教育的双赢。本文介绍了英美等国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经验:

一.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方式
·家校双向沟通

·协助子女学习

·参与家长组织和活动

·协助学校开展教学

·充当咨询

·参与学校决策


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共识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协助而非干扰。家长是以协助者而非主导者的身份参与学校教育的,教学是教师的职责,家长只起到辅助作用,家长的任何意见都必须经教师同意后方能实施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协助校方共同解决问题而非请求学校资源的分配。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应配合教师教学的需要而尽力提供各方面的协助。

·双方重视沟通协调与相互支援,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启示:
1.教育权的适当下放是家长参与的前提条件。

2.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重在全面参与。

3.家长参与使家校承担起教育的共同责任。

4.家长参与的角色容易边缘化.

[ 本帖最后由 yiranchunzhen 于 2007-6-27 17:01 编辑 ].
作者: yiranchunzhen    时间: 2007-5-30 13:59

泉水叮咚 发表于 2007-5-2 19:4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1 yiranchunzhen 的帖子


尤其认同以下这点:双方重视沟通协调与相互支援,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学校的老师思想比较开放,也愿意和家长沟通。所以,如果大家有时间,不妨多和老师沟通。.
作者: yiranchunzhen    时间: 2007-5-30 14:00     标题: 美国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美国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
  
  女儿生长在美国,如今七岁半。她从小家贫,知道钱特别有用,上街格外留神,常捡一分、一毛。这里没有人鼓励她交公,所以,她都存在一个罐子里,一分也不舍得花。可是,上个星期,她一日之间就把钱都交出去了。
  她学校的游乐场太旧,准备翻修,于是学校开始募捐。学校每个年级都设有一个大罐子,让孩子把自己的硬币捐出来,比赛哪个年级捐得最多。把钱全捐出去了,就再也使不上劲儿了,只能看着捐款的罐子干着急。不过,她又想出一计。她妈妈教过她折纸,她就自己动手制造许多折纸的动物,拿到学校去卖,25美分一个。可惜,学校里的孩子们都不是有钱人,自己的腰包看得很紧。
  三天下来,只卖了不到两美元。于是,她和她的一个小伙伴突发奇想,制作了许多“减价券”,发给班里人手一份,大家凭这个可以减价买她的折纸动物。这下子生意可火了。小女的这番经历,在美国的孩子中非常典型。一方面,她比我们童年时代轻松多了。她用不着背那些品德方面的标语口号,孩子过得就像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但另一方面,她比我们小时候复杂得多。学校有什么公共事物,她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比如游乐场,就是她自己的生存环境。她要想方设法自己去改善,结果居然学会一套生意经。
  女儿的学校是公立学校,修游乐场有特别经费,向家长募捐,目标是10万美元,一开始就已经募集了2.5万多美元。相比之下,孩子那些硬币,可谓杯水车薪。
  然而,学校还是把这件事情弄得这样热闹,目的就是鼓励孩子参与公共事物,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对社会的责任。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自然也就有了良好的“公民品德”。(摘自4月22日《新京报》 作者薛涌).
作者: yiranchunzhen    时间: 2007-5-30 14:05     标题: 美国孩子流行吃“忆苦饭”

美国孩子流行吃“忆苦饭”
发布时间:2003-02-13 11:25访问次数:459
摘自: 《光明网》2003年1月17日08:48
在美国的不少中小学校校园甚至幼儿园里,吃“忆苦饭”非常流行,其宗旨据说主要是为帮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学会同情穷人,并或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国际知识。

马里兰州的温顿小学校最近为全体学生组办了一次为期3天的“要饭”课,按规定,由少数学生担任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负责发饭,而其他大多数学生则扮演流浪汉、乞丐或穷人。在这3天内,每每到了就餐时间,扮演不同角色的孩子们便各就各位“体验”生活。只见“工作人员”仔细地将饭菜分发给每个“无家可归者”,而“要饭者”则就地坐下大吃起来。尽管这种“生活体验”课的形式十分活泼,但孩子们的神情却相当严肃,因为他们都慎重其事地把它看作是一次宝贵的“生活体验”,而并不把它当作一场闹着玩的游戏。再看看“无家可归者”要来的饭菜,分量明显不够,而且面包制作得十分粗糙,至于菜,也只有水煮的土豆块加2片肥猪肉(因美国人普遍不吃肥肉,故价格十分低廉)。在孩子们用餐时,有一名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说,在100年前,美国无家可归者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要比今天高出1倍之多,即便目前在美国,仍有至少100万无家可归者,至于在全世界,至少还有2亿人靠要饭为生——这些人平时吃的饭菜,大多比这顿午餐更差。教师的话语引起了孩子们深深的思索。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绝大多数不愿担任“工作人员”而宁可担任“无家可归者”,因而实际上那些“工作人员”往往只得由教师指定某些学生担当。不难想象,长达3天的“要饭”让孩子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有的反映说乏力、头晕,有的感觉注意力难以集中,有的说“十分想念”家里“丰盛可口”的饭菜,还有的说终于“领略”到了“饥饿”究竟是什么滋味。

旧金山市的斯迪夫中学组织的“体验饥饿”活动,则吸引了该校75名11-14岁孩子的积极参与。那天中午放学后,参加活动的每个学生均由自家抽取一张就餐券——要是券上写着“15”这个数字,那就意味着他属于占世界总人口15%的“富人”,也就是说他可以享受到一顿丰盛的午餐,而且还可享受到殷勤的服务;要是券上写着“25”,那就意味着他属于占世界人口25%的“温饱型”,即可以吃到分量尚足的米饭、少量鱼和豆子;而要是抽到的就餐券上写有“60”,那么他就代表了占世界人口60%的“穷人”,因此那顿午餐就只能吃少许没有放油的土豆,而且还得耐心地排队等候领取属于自家的那一份。该校校长先生介绍说,这些孩子通过抽签分成了3组,其比例恰恰与世界人口的“饥饿格局”大致相同。尽管活动是象征性的,但孩子们已意识到世界饥饿人口之多,以及通过体验饥饿体味到了世界仍然充满了不平等。果然,参加过“体验饥饿”活动的孩子,便再也不会浪费粮食,还向学校的“粮食银行”捐赠了自己节约下来的多余食品或零用钱——这些由孩子捐赠的食品和金钱有的分发给了国内慈善机构,有的还远送到了遥远、贫困的非洲大陆。

如果说上述两项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那么眼下在纽约、洛杉矶、费城等大都会的孩子中流行的“过爷爷时代俭朴生日”的活动则完全是孩子们在长辈指导下的自发行为。纽约一名叫多迪的男孩子听说爷爷小时候过生日十分简朴,感到既新鲜又有趣,于是在自己生日那天特意把年已古稀的爷爷请来,请老人谈谈他们那时的孩子是如何过生日的,最后还“如法炮制”了一顿简单、廉价的“生日餐”,不过同样过得既热闹又好玩。生日过后,多迪就把这次过生日省下的钱全数捐给了“支援非洲饥民办公室”,算是献上了一份爱心。

对于这类“生活体验”活动,大多数家长都举起双手表示赞成,但与此同时也有少数家长认为,诸如“饥饿”课之类的活动有可能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组办者却坚持说:一方面,由“饥饿”引起的不适乃至痛苦都是暂时的,由此也不会对孩子的健康产生任何长远或实质性的副作用;另一方面,正是在克服这些不适或痛苦的过程中,孩子们才可能有了真切的“生活体验”,而且克服这些不适或痛苦本身也是一种“素质”的培养——换句话说,这也是孩子们为“素质教育”须要付出的一部分“学费”呀!(撰稿:李慧、李佳瑾).
作者: yiranchunzhen    时间: 2007-5-30 14:05

璇儿 (甜心妈咪) 发表于 2007-5-16 22:1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支持!现在的孩子太娇气了!.
作者: yiranchunzhen    时间: 2007-5-30 14:07     标题: 树立父母威信的九字经

树立父母威信的九字经德:父母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

人格力量,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



能:父母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掌握真实本领。

没有真才实学的父母,很难让孩子真正佩服。


 
严:父母要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失度的爱,扭曲的爱,

都会产生亲子间的感情障碍。



尊: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权利、兴趣爱好、自主选择,

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信:父母要取信于孩子,对孩子要讲真话,讲实话,

不要乱许愿,承诺要兑现。



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要和睦,对孩子的态度要和蔼。

要讲民主,讲平等。



宽:父母对孩子要宽容,要体谅。要允许孩子有缺点,

给孩子自省改过的空间。



听:父母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要与孩子多交流,时刻关

心孩子的精神需求。



看: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孩子有了进步,要及

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

自信。.
作者: yiranchunzhen    时间: 2007-5-30 14:07

applepie_2005 发表于 2007-4-20 22:2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这个努力做到吧,不过反过来说,对孩子要求高,对自己却没要求的话,不能算好的父母.
作者: yiranchunzhen    时间: 2007-5-30 14:09     标题: 父亲角色缺失有碍子女健康成长!

父亲角色缺失有碍子女健康成长!

  近几天,不断接到因为父亲在孩子生活中的缺失所造成的孩子行为问题。觉得需要呼吁父亲角色增强与发挥自身功能。 
  天下的父母们,在你们的孩子面前,你们在肩负什么样的角色?
  一定会有做爸爸的这样骄傲地回答:他妈负责孩子,我负责整个这个家!
  在“严父慈母”式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形象当中,母亲本就既贴心又无微不至,父亲则是既权威又有距离感;而在竞争激烈、压力激增的今天,这种距离更“合情合理”地不断加大着,直到心理专家不得不振臂警告:注意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缺失――否则有碍子女健康成长!
  曾在90年代中期的美国被意识到的“父亲缺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社会问题”,如今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调研报告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而离婚家庭的子女主要跟随母亲,致使父亲缺失现象持续增多。而激烈的社会竞争也让父亲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有传统的“父亲主外,母亲主内”的家庭职能分工,都导致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或很少得到父亲的关爱。
你知道吗,父亲的作用包括哪些呢?
    一、父亲是孩子游戏的重要伙伴。父亲的主要抚养行为是与儿童游戏,儿童与父亲的游戏使儿童逐渐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诱发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二、父亲帮助孩子形成独立、勇敢、坚强、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富有进取心、富有合作精神、大方、宽厚等积极个性品质。
    三、父亲能提高孩子社交技能。父亲影响孩子的交往态度,使他喜欢交往,在交往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自信、活跃。
    四、父亲能使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男孩和女孩的性别角色发展均受到父亲的影响。
    五、父亲能促进孩子认知发展。从父亲那儿,孩子可以广泛地认识自然、社会,并通过操作、探索花样变换多样的活动、玩法,使儿童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刺激、丰富孩子的想像力,培养孩子动脑、创造意识,并发展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模范父亲的故事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多少年来,人们在歌颂和赞美母亲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父亲的伟大。1934年6月,美国国会统一规定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迄今为止,全世界至少有20多个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在这个日子纪念父亲节。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地“模范父亲”的故事。这些好老爸有的默默无闻,但培养出了扬名天下的人才;有的则自己就是世界名人,但在教育孩子方面颇有一套。不管这些故事是令人感动或给人以启发,它们都真实地再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关爱,显示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

***奥尔森的父亲:诚信做人影响儿子一生

    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始创者、总经理奥尔森是美国大名鼎鼎的人物,曾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他总是要提到父亲,因为父亲用行动影响了他的一生。

    奥尔森的父亲奥斯瓦尔德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工程师,拥有几项专利,后来成为一名推销员。一次,一位顾客想从他的手中购买他推销的机器,但他发现这位顾客并不真正需要这部机器,于是他极力劝这位顾客不要购买,此事让他的老板火冒三丈,但却为奥斯瓦尔德赢得了好名声。

    同时,奥斯瓦尔德的诚实品德也给了三个儿子巨大影响。他们都以父亲为榜样,诚信做人,全部成为有为的工程师。奥尔森本人在为人处世上就秉承了父亲的优点:办事讲原则,合作重诚信,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中拥有非常好的口碑。

***达·芬奇的父亲: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也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爸爸,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专门画画恐吓老爸。一次,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头。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后来,父亲一进家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可是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他竟然也没有责备儿子。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安徒生的父亲:穷鞋匠培养出大作家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岛上一个叫奥塞登的小城镇上,那里有不少贵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亲只是个穷鞋匠,母亲是个洗衣妇。贵族地主们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从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亲对此非常气愤,但一点也没有在孩子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轻松地对安徒生说:“孩子,别人不跟你玩,爸爸来陪你玩吧!”

    父亲亲自把安徒生简陋的房间布置得像一个小博物馆,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做装饰用的瓷器,橱窗柜上摆了一些玩具,书架上放满了书籍和歌谱,就是在门玻璃上,也画了一幅风景画。父亲还常给安徒生讲《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时则给他念一段丹麦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或者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本。

    为了丰富安徒生的精神世界,父亲还鼓励安徒生到街头去看埋头工作的手艺人、弯腰曲背的老乞丐、坐着马车横冲直撞的贵族等人的生活,这些经历为安徒生以后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童话故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莫扎特的父亲:不惜放弃工作培养孩子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被无数人誉为“神童”,他的许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乐中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但是,莫扎特有如此成就是与他父亲的精心培养密切相关的。

    莫扎特3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经常静静地坐在一边,很有兴趣地看姐姐练琴,于是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父亲的指导下,莫扎特5岁就开始创作短曲,6岁时创作钢琴协奏曲。后来,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父亲甚至放弃了在宫廷里当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

    可以说,没有父亲那份执着的精神、严格的要求和深厚的关爱,是无法造就莫扎特这样一位音乐大师的。

***盖茨的父亲:让孩子从小懂得凭本事挣钱

    世界软件业巨头——微软公司的老总比尔·盖茨出身于美国西雅图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他父亲威廉很注重从小培养他“凭本事打拼”的意识。

    威廉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够赚钱,并且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信心和干劲。”盖茨帮家里做事,父亲总是给予一点小报酬,以此激发他的热情,让他懂得工作是通往幸福的台阶。威廉表示,这样做可以让孩子了解现实社会和外部世界,也可以让孩子了解大家一起劳动,一起追求同一目标的快乐。

    上私立高中时,盖茨就和朋友一起开发了计算市内交通量的软件,并在竞争中取胜,签订了一份数额不小的合同。后来,学校的负责人雇用他们编制教学计划,盖茨还与人合作,编写了企业的工资系统用的程序。威廉夸奖说“盖茨是通过劳动获取报酬的”。

***戴高乐:坚决避免特殊化

    20世纪50年代末,戴高乐就任法国总统,他进入爱丽舍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叮嘱主管礼宾事务的官员:“我跟你们约法三章,今后你们最多只能安排我的孩子参加两次招待会。”主管礼宾的官员对此很不解,戴高乐耐心地解释说:“这样做可以避免特殊化,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在戴高乐执政的11年间,他的家庭成员从来没有因他的缘故得到过任何例外的提升,他的亲属子女也没有一个人被安排在政府部门任职或谋取利益。戴高乐还不准孩子们抛头露面,搞特殊化。

    戴高乐鼓励自己的子女说,必须从小就抛弃“大树底下好乘凉”的观念,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而不是依靠父亲去取得特权。


***约翰·D·洛克菲勒:锻炼身体与游历世界

    在19世纪时,洛克菲勒家族事业的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只是一个周薪7美元的打工仔,但他通过个人奋斗最后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方面,他制订了许多严格的“措施”。

    约翰·D·洛克菲勒常常和孩子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儿子上学时,他让儿子滑着旱冰经过中央公园到林肯学校,家庭司机只是开着车跟在后面。

    另外,洛克菲勒家族很注重到世界各地游历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带着家庭教师和一大堆行李,开始飞越美国大陆、欧洲、北非等地。这种教育增强了孩子们认识社会多元化和准确把握社会常理的能力,为以后确立人生目标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用鹅毛笔为孩子读物描图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尽管自己的写作时间相当宝贵,但他常常将部分时间分给孩子们,给他们讲故事,为他们绘画,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不过,托尔斯泰从不给孩子强行灌输知识,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和兴趣为他们服务。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对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很感兴趣,托尔斯泰就一本又一本地讲给他们听。

    后来,他发现《环球旅游80天》这本书没有插图,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情节,他竟然每天晚上用鹅毛笔亲自为该书描制插图。托尔斯泰的时间是宝贵的,但是他认为,把时间花在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方面是值得的。

***他信:泰国总理千金去麦当劳打工

    泰国总理他信是第四代泰国华裔,也是东南亚著名的“电信大亨”,家里十分富裕。但是,现年55岁的他信对自己的一子二女要求相当严格,甚至主动要求孩子出去“受苦”,长经验、长见识。

    2004年3月,他信的小女儿贝东丹高考结束后,他信把女儿送到曼谷一家麦当劳餐厅里打零工,贝东丹一时间成为泰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其间,他信还专程光顾这家餐厅为女儿捧场。

    他信说:“我就是想让她有这个经历,让她了解生活,因为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出生时父母就是有身份的人。钱不是关键,我们想让她获得一些经历。”他信还表示,希望女儿能够成为泰国年轻人的榜样,能更快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并培养责任感。.
作者: yiranchunzhen    时间: 2007-5-30 14:10

泉水叮咚 发表于 2007-4-15 14:35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有道理。在教育孩子方面,父亲母亲都有义务,可以互补。.
作者: yiranchunzhen    时间: 2007-5-30 14:11     标题: 家长不做孩子学习的"监工"

家长不做孩子学习的"监工"

  孩子上小学时做作业你可曾在一边“监工”?面对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家长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任由孩子自己写作业,那边写边玩,总得写到晚上九十点钟。再加上小学阶段需要家长监督完成的作业比较多,像听写、背书、口算,想完全不监督也不容易。面对刚刚踏入校门的孩子,很多家长对其学习紧张万分,不知道在家里该如何辅导孩子;孩子上中学后,面对越来越难的家庭作业,家长对孩子的辅导也越来越吃力,这时又该怎么督促孩子的学习?
  “盯防术”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

  上小学四年级的洋洋很苦恼:“我做作业时妈妈老坐在旁边陪我,让我很紧张。我稍一停顿,她就会问我怎么了,看见我有不会的题就非得给我讲。为了让妈妈别嘟囔我,我就说会了,实际上根本没听懂。”据了解,很多家长特别是低年级孩子的家长都习惯陪着孩子写作业,他们担心一不陪着,孩子就磨磨蹭蹭地写不完作业。有的家长一看孩子有不懂的地方,往往会主动帮助,这样孩子对家长产生了依赖,容易在心理上轻视上课的听讲。而且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思路和方法也未必得当,反而会拖了孩子学习的后腿。

  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提倡家长用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家长可以翻开孩子的书本,问孩子这一天、这一周都学了些什么,学过的课文能不能读给爸爸妈妈听,让爸爸妈妈也学习学习,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能就会发现孩子掌握得不牢固的地方,也可以问孩子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但这并不代表父母要陪着孩子做作业,家长的作用是适时地给与辅导和点拨,而不是当“监工”。

  从细节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家长一定要在这方面多花功夫,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比如家长可以大概了解孩子的作业量后,给孩子定下时间,然后用商量的口气鼓励孩子,“你能不能在20分钟内把这些作业做完,而且写得正规?”

  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细节抓起,比如书、作业本应该怎么翻才能使其不受损坏,一开始学拼音和生字时要指读,学课文时要端着读,削铅笔留下的粉末应该小心堆放在课桌一角,下课后收拾到垃圾桶……家长也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在家里的一些不良小动作,及时与老师沟通,在家里也要按老师在学校的要求一样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感觉父母的要求和老师一样,是必须遵守的。

  建立自信比做题重要得多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在小学时门门功课都能考90分以上,怎么一上初中,成绩下滑得厉害,心里着急,想辅导孩子却不得要领。分析原因,孩子上初中后,一下子加了很多课,而且大部分课都要考试。在这种情况下,在小学时学习中游的孩子最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就能很快适应初中生活,会听课,作业也写得很认真,学习成绩会稳定并且逐渐提高。反之,那些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成绩很容易滑坡。

  专家提醒家长,孩子上中学后,家长一定不要光盯着孩子的分数,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孩子情商的培养上,平时要留意孩子的作业是否认真,观察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与孩子交流,或者和老师沟通。孩子正在进入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变化,家长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成绩的变化。家长要多鼓励、引导孩子,可以给孩子量身定制学习目标,帮助孩子逐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其实每个孩子都想取得好成绩,所以关键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找到学习的方法,体会学习的乐趣,这比教会孩子几道数学题要重要得多。.
作者: yiranchunzhen    时间: 2007-5-30 14:11

泉水叮咚 发表于 2007-2-1 19:1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惭愧:我也曾经是监工


曾经的我也是孩子的监工。孩子上四年级以后,当我发现孩子明显比以前自觉之后,我才“退休”。.
作者: yiranchunzhen    时间: 2007-5-30 14:12

香茗一杯倚清风 (寒塘冷月之空谷幽兰) 发表于 2007-2-2 23:2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我也期盼孩子们都快点自觉起来
.
作者: yiranchunzhen    时间: 2007-5-30 14:13

玩耍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手段
很多父母会发现给孩子讲道理往往不太有效,这其中有一个要注意的就是父母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之间配合的是否得当。

  比如说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时,就不应该用商量的口气,比如父母在批评孩子某个缺点的时候要注意的口气和表情是否带着某种欣赏,或感到好玩,这种矛盾的信息会让孩子困惑,一般来讲当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不一致的时候,人们更相信非语言信息。

  对儿童来讲更是这样,孩子在不能理解语言之前就已经能够理解非语言信息,所以我们特点要注意非语言信息的合理应用,从而提高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5-30 14:23     标题: 鼓励家长开掘家庭教育资源

鼓励家长开掘家庭教育资源
  

仓桥小学    朱跃坤

  

在家访工作中,在与家长的实际接触中,许多家长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办法,孩子不听话,学业也不好。虽然平时自己对孩子的学业抓得很紧,但没有用。然而,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得出一种基本相近的结论,即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时,都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而很少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交流。同时,在看待孩子时,较多地注重学业,学业不好,就加以训斥,而不能从孩子的其它方面着手施以教育。由此,我们在工作中,可以鼓励家长从另一个角度,换一种思考来开展教育工作,从开掘家庭教育资源着手,对孩子进行教育。

家庭教育资料之一--观念资源

观念不同,对孩子所采取的教育态度就不同,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许多家长都是以成人的、权威的姿态出现,只要孩子有一点过失,或学业上有些问题,家长便会责骂他们,而不给这些孩子以解释,说明的机会。即使这些孩子有道理,说出来家长也不听。这样,长此以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效用就慢慢失去。孩子也会产生与家长的对立情绪。因为他们没有解释、说明的权利、机会。由于家长缺少一种民主、平等的观念,致使教育方法失当,教育效果消失。从对孩子的调查中得知,孩子希望家长能在他们学习上出现问题,或其它方面出现问题、困难时,能与孩子静心地交谈、沟通,分析原因,找出根源,想一些符合实际的方法给孩子以帮助,这种平等的态度,会缩小与孩子沟通的距离,教育时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所以,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树立起平等的观念,采取民主的方法。

家庭教育资源之二--交流资源

家长与孩子平等、经常地交流,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在互相交流中,家长会了解孩子许多的想法,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从而在交流中,给孩子以指导、教育。从实际情况了解来看,这种家长与孩子平等,正常地交流比较缺少,而孩子都非常需要。学生反映,家长难得与自己交流、沟通。家长只关注成绩、考试情况,其它的情况他们根本不想了解。而学生想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家长的帮助,一起分析问题,想办法,而不要一味地指责;学生同时想把学校中的情况告诉给家长,与家长共同探讨同学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伙伴之间的故事等,以便让家长了解这些情况,提出正确的指导。在孩子退缩时给以勇气;在孩子交往发生困难时,指出方向;在学习遇到挫折时,给以鼓励;等等。由此,家长能经常地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对教育孩子是很有好处的。如家长能一周内有几次较固定的、时间较适当地交流,将会对孩子的成长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家庭教育资源之三--环境资源

不同家庭就有不同的居住环境,不同环境就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可以开发。而这种资源的利用,对孩子的心智发展会很有益处。比如生在乡村的孩子,他们与大自然就有较多的亲密接触,四季多变的田野,高远的天空,少受污染的小河、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等等,都可以成为开发孩子心智的有用材料。只要家长引导得当、利用合适,这对孩子的成长将会起到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周边或多或少会有些人文景观、文化设施等,家长就可利用这些资源,对孩子进行心智开发,让他们在游玩中,随意观察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这种教育虽不同于学校的教育,它的形式比较自由,目的也不是最明确,当然也没有成绩的困扰,也不受时间的限制,但人的成长却不能缺少这些。所以,家长应充分利用自己家居的优势,开掘出有利孩子成长的资源。

以上讲的是家访工作中鼓励家长开掘家庭教育资源问题。这几类资源不过是家庭教育中的部分资源。实际上,在家庭教育中,还有许多资源可以开发,可供利用..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5-30 14:26     标题: 你最终能给孩子什么

你最终能给孩子什么

家庭教育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说它“常”,是因为只要家庭存在,就有家庭教育的问题。儿女抬头不见低头见,古人说子女都在“膝下”,形象地说明了父母和子女的亲密关系,无数的事实证明了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多么关键性的影响。说它新,是因为社会生活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孩子所直接接触到的社会信息也越来越多,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不听话”,“管不了”。不知多少父母都在感叹,教育孩子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父母的苦,首先来自家庭教育的目标问题,你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从理论上说,孩子有无限的前途,有的父母看着走红的明星、著名的作家、成功的经理等等“社会名流”,眼红心热,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夜成名。
父母有了“超常”的期望,自然就会给自己超常的压力,而这种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就是超常的“投入”,外加超常的要求。进口的奶粉,时髦的衣服,高端的玩具,连绵不断的零花钱……父母们似乎在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实际上这些都是父母的糖衣炮弹,反思一下,在看上去无私无悔的投入背后,父母藏匿了多少不切实际的“愿望”呢?孩子无法洞察父母的心思,但是他们身上的各种毛病就是对父母的最好“报应”,最起码,父母也落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
每个人一出生,就意味着开始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人,成为有“别”于父母的人。孩子的成长,最终要依靠他自己的基本素质。最贴切的比喻,就是教子如种树,父母要在孩子的“根”上下工夫,而不要整天想着子女应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古人所说的“拔苗助长”,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急于求成,本末倒置的不明智做法,这个成语大家都熟悉,但是事到临头,自己教育子女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功利起来了。
再渊博的父母,也代替不了图书馆;再富有的父母,也不是摇钱树。你最终能给孩子多少具体的知识和物质享受呢?如果你的孩子在这一时期从你的家庭教育中获得了健康的人格,可以独立地解决困难,自信地面对挑战,自觉地远离恶习,主动地承担责任,热情地投入生活,友好地看待他人———总之,成了一个素质过硬的人,成了一个不用你操心,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个人理想的人,那才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孩子不是父母自己的,而是属于孩子自己的,父母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而没有管制和强迫的权力,如《老子》所说的“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有的父母可能会说,孩子是我的骨肉,我们做父母的辛苦又辛苦地拉扯孩子,教育孩子,孩子怎么不是我自己的呢?但是,成年人不要忘记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每个人都是被抚养、被教育,才长大的。所以说,教育孩子是父母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对自己所受教育的一种偿还,所以不能认为作为父母,就理所应当地对孩子发号施令;不能把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父母也不是孩子的,在孩子面前,父母的独立自主性并不由于血缘关系而应该放弃。父母完全没有必要,最终也不可能成为孩子的仆人。很多父母自觉自愿地为孩子遮风挡雨、端茶送水、穿衣提鞋———不肯错过一次机会,同时兼任孩子的自动提款机,孩子连提都不用提,钱就送上来了。我们对这样的父母朋友要说一声:“歇着吧,您!”
最要紧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独立自主的人。因循守旧、懒惰怯懦、悲观厌世、浮躁轻率、好高骛远、自私孤僻等等不良因素都会左右孩子的成长。社会是大熔炉,也是大染缸,最终能否成“才”,有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是最关键的因素。
但是,家庭教育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它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技术,也就是说不能像设计产品那样,按照一定的配方教育我们的孩子,然后可以料定孩子的长短。孩子是活生生的,社会是变动不居的,家庭教育实际上是处于动态之中的。同时,家庭教育也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有些父母希望获得一劳永逸的“灵丹妙药”,也是不切实际的、偷懒的想法。.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5-30 14:30     标题: 与孩子的沟通很重要

与孩子的沟通很重要

新华网消息:3月8日14时,政协委员“法官妈妈”尚秀云、人大代表奚美娟、政协委员王兴东就未成年人保护与新华网网民在线交流。奚美娟在访谈中说,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很重要。以下是访谈摘要:

    [网友]:奚老师您好,在您的演艺生涯中也扮演了很多的母亲,我们都非常佩服您的演技,觉得您和生活中的妈妈角色应该是一样的,不知道这种理解对不对?

    [奚美娟]实际上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其实都知道沟通很重要,但是因为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未成年犯的父母也是中年人,他们的压力也很大,生存压力、教育孩子的综合压力都很大。所以有时候明明知道沟通很重要,但是因为时间太仓促也就过去了。不管自己在哪里拍戏,我都要用现代的通讯技术,每天和孩子进行沟通,问他的生活情况,再问家里人是不是跟他说的情况都差不多。所以小的时候他特别惊奇,有的时候我们家人跟我说他今天有一些什么表现,我就说“你今天怎么啦”,他的情况我都知道,他就说“你怎么会知道的?怎么你不在家里,我的事你都知道?”

    [主持人]:同时他也能感受到您对他的关注。

    [奚美娟]:对他的事情都很了如指掌,沟通要从小养成一种习惯,平时都不沟通,如果大了以后再沟通就不习惯了。就像我经常说的,你要学会表达。孩子学龄前,我就经常和他通电话,通电话之后我就会说“妈妈爱你”,到之后他也会习惯地说“妈妈我也爱你”,习惯以后他现在已经是中学生了,他也会习惯地说“我也爱妈妈”。

      

    [奚美娟]:很多中国人都不会表达,很多中国人一辈子都没有和父母说过“我爱你”这样的话,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没有养成表达的习惯,我觉得沟通特别重要。而且你不要觉得只有父母在教育孩子,其实有时候是反的,大部分的时候好像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有时候我会觉得特好玩。比如我开车出去他坐在边上,他就是一个中学生,我下意识的到了红绿灯口,我就说“看看这里有没有探头”,他有一次特别严肃地和我说“妈妈,就是没有探头,你也要遵守交通法规,不要闯红灯”,我就说“你说得非常好,我不是要闯红灯,我只是好玩看一看。”但是他的这种表现我就觉得很高兴,我觉得实际上像这种时候是忽然的,小孩儿有时候也是很纯真的,你从他身上也能学到东西,不一定完全是家长式的,我觉得一定要和孩子进行互通,这种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5-30 14:33     标题: 赏识孩子——教育成功的良方

赏识孩子——教育成功的良方

在当今经济、科学发展迅速的时代,要求学校、幼儿园培养出的学生是综合素质好,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有责任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使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关键在于教师和父母是否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用赏识的眼光、手段、方法去挖掘、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去促进其好的方面得到巩固,继续发扬,纠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得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父母,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令他们无法赞美”。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因为我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无邪、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知识贫乏但又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幼儿,但他们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把这些具有强烈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的孩子乐意接受?并能使我们教师和父母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呢?——那就是赏识教育。

   赏识孩子,实质上就是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的发展潜力很大,可塑性很强,而自我评价能力却比较低。赏识孩子,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孩子获得成功感,促使他努力进取,争当好孩子。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会了赏识孩子,体会到赏识孩子是成功教育的“秘诀”。比如:前两年,我们幼儿园有个叫宝宝的孩子,他原来在小班就读,因为他的性格上有点偏激,爱打人、抓人,有时会突然怪叫,而且自理能力差,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上厕所大小便,有很多不良的坏习惯,上课、睡觉总是吵闹不安,班上很多小朋友被他抓破了脸,家长投诉,被他抓过的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所以他班的老师就动员其家长退学,园领导跟我说了这件事,(当时我是带中班的孩子)我就想到用赏识的方法去尝试教育,就一口答应他转到我班来就读。刚来我班时,他确实是这样,有很多不良的行为和坏习惯。我通过家访知道了宝宝是个不足月的早产儿,又是个男孩,在家庭成员的宠爱、溺爱之下,养成了任性、偏激的性格,但我观察了他,知道他爱听歌,爱唱歌,我用了赏识的方法、手段去接近他,感化他,换句话说:我是师长,又是母亲,也是同伴,更是家长的好朋友,我与其家长齐心合力,释疑解惑,塑造行为;亲切周到,悉心关怀,不厌烦;同时我又把自己看作是他的伙伴,以自己的儿童心、儿童情、儿童趣与他相伴相随,取得了他的信赖和依恋,建立起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赞美他的歌声,还特意买回几张幼儿歌曲的VCD碟,带他到家里来玩,听歌、唱歌,告诉他不听话老师和小朋友都不喜欢,也不得到老师家听歌。他自己经常自言自语说:“不听话不得到老师家唱歌”,他在集体活动中,突然激动怪叫时,我就做一个动作暗示他,他马上领会而不再大叫大喊了,叫他给同伴唱歌,多给他掌声,我经常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你做得很好,你唱的歌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听,要是你不打人、不抓人,就更好了”,还经常亲亲他,抚摸他的头,给他自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宝宝再也不是那种吵闹不安、打人、抓人、性格偏激的孩子,他已变成了一个跟同伴一样,人见人爱,活泼可爱,爱唱歌的好孩子了。
  又例如:有一个读小班的孩子,名叫陈俊杰,他在班上是一个很调皮,很好动的孩子,甚至经常咬人,同班的小朋友很多都被他咬过,家长很气愤,小朋友也很怕他。后来园长把他安排到我班(当时我是教大班的),我也是用赏识的方法去引导他。我知道,要赏识孩子,我们必须接受孩子的全部,接受孩子的全部自然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其长处,应去寻找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闪光点充分燃烧。陈俊杰调皮好动,爱咬人,可他爱动脑筋,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我就从这两点作为切入点,给他鼓励和表扬,和他做朋友,激励他去攀登,去改掉咬人的坏习惯,一有进步,马上在班上表扬,让他去体验成功的欢乐。再与家长沟通,积极配合,他咬人的原因是身体的原因和习惯性的动作。我介绍了药物给家长试用。经过我们赏识的方法、手段,加上药物的治理,不出一个月,小俊杰把咬人的坏习惯改掉了,变成一个活泼、聪明的小朋友,终于又能回到了本班同年龄的伙伴中去游戏和学习了。这就是赏识教育的鼓励与赞扬,使他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和关注,所达到的效果。所以说:赏识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反之,假如老师和父母时常盯着他的缺点和短处天天批评他,每天都从复“你不要咬人,不得怎么样怎么样”,反过来是强化了他的缺点,容易使孩子形成消极的心态。

  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在物质需求达到满足后,他们更渴望精神需求的满足,渴望得到周围的成人,特别是老师、父母的关注和赏识,经常得到老师、父母肯定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强,信心也足。比如去年我任教的两岁班小朋友,我和同班卢老师合作比较默契,充分认识到赏识孩子的重要性,所以我们班的孩子,年龄虽小,在我们的赏识教育和引导、尊重和鼓励下,孩子们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激发了孩子的自信与潜能,使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感,促使他们努力进取,化短处为长处。又比如:我有一个邻居,家
获得成功感,促使他们努力进取,化短处为长处。又比如:我有一个邻居,家庭条件非常好,在生活上对孩子照顾无微不至,可是这个小男孩总是不肯亲近父母,有什么话也不愿意跟父母说,反倒经常有什么事都跟我说,跟我玩得很开心。因为他妈妈常常大声嚷嚷:“瞧,人家XX孩子多乖多好,瞧你怎么那么差!”“人家孩子怎么那么聪明,瞧你多笨!”这孩子总是闷闷不乐,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不是在阳台上用玩具水枪往行人身上射水,就是躲在楼上用石子打人,在学校也是经常有意无意地去碰去撞同伴,总是挨投诉,他妈妈流着眼泪向我诉说:“我们就这么一个儿子,对他好,挣钱全为了他,可他却不领情,整天闯祸,李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我对她说,“您爱孩子,可是您的孩子不理解,因为您没有表现出对他的爱和赏识。你老看他的缺点,你赞赏的是别人孩子。因为你的盲目比较使你的孩子失去了自信,你对孩子的暗示助长和巩固了孩子的缺点,他的攻击性行为只是想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和关心罢了。”我还跟她说,孩子最怕就是用别人的长处去比较他的短处,你应该一看到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就要鼓励他,引导他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对孩子的赏识,肯定和鼓励,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受人关爱,得到了尊重,自信心就会建立和曾强起来。其父母通过尝试效果很好,现在他已经跟父母相处很触恰,性格也开朗了,成绩比以前进步,同学告状也少了。

  会赏识孩子,也要把握好赏识教育的时机,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当孩子遇上失败时,当孩子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孩子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和父母应该给予鼓励,给他们一个拥抱,给他们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行,我相信你……”有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会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心。老师对孩子的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一次抚摸,一个亲热的眼神,都能给孩子对优点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因为在幼儿心目中,老师是神圣而伟大的,老师说的话会被孩子接受,特别是老师对孩子赏识,更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舞。所以,作为幼儿园教师,不要吝惜表扬,应该由衷地肯定孩子的行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理解孩子”。而相信孩子、理解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尊重孩子,欣赏孩子,不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关心和爱护,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和个性。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教育,赏识教育是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生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开发潜能、激发创造力的教育。经常得到老师和父母赏识的孩子,他们往往对自己充满自信和自尊,而且能以更高的热情去接受新的事物。让我们学会赏识学生,赏识教育是教育成功的良方。.
作者: 江南好    时间: 2007-6-2 23:58

找到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至关重要.简单粗暴只能适得其反.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教育孩子的高手!.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6-5 22:21

环保,可别输给孩子

------------------------------------------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然而有时候,这种师生关系也会有点名不符实。在世界环境日来临之前,一项针对508户上海家庭进行的“上海家庭环保调查”显示,儿童的环保意识和自觉环保行为要比家长好,在这个意义上,孩子反过来成了家长的老师,家长们倒自愧不如了。力行环保,你和孩子,谁是谁的老师?[陈屹]
  □申雪 38岁 人事管理
  我家有个环保发言人
  上小学的儿子参加了一个与环保有关的兴趣小组,所以总有一些新的环保知识向我们灌输,俨然是我们家的环保发言人。从最初的垃圾分类到买菜使用布袋子,新年祝福使用电子贺卡,这些举动在他的督促之下我们做得还不错,因此我们会时不时得到“爸爸妈妈真乖”之类的表扬,敢情他确实把我们当小孩子在教。
  前段时间他又给我们发布了一项环保知识,他说在美国有一些人坚持这样的实验———只吃住宅方圆100英里以内的食物,因为这样的话就可以省掉食物的长途运输,可以节省很多能耗。儿子对我说:“妈妈,我们也开始尝试这样的实验吧。”我故意逗他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不能吃你最爱的芒果、荔枝了,因为它们都是从很远的南方运来的,还有你喜欢的冰淇淋、牛肉干、薯片也不能吃了,因为谁知道厂家是用哪里的原料来生产的呢,最为关键的是,妈妈可能连做菜都不行,因为我们这里好像也不出产糖,盐什么的。”儿子被我说得一愣一愣,过了一会,他好像是下定决心一样地说:“要不我以后就不吃那些水果和零食了,不过这个实验对于妈妈必须要用的东西可以破例。”
  虽然最终我们并没有实践那个实验,但我为有这样一个环保老师而欣慰。
  □阿姨 68岁 退休
  漂洋过海来当老师
  春节的时候,小孙女随着儿子媳妇一起回国,这个才5岁的小丫头可爱极了,把我们老两口的生活装点得有滋有味,只是我没有想到,小小年纪的她,还充当了一回我们的环保老师。
  那天早上我准备去买菜,她精力充沛地说:“奶奶,我也要去。”我就一手拿了钱包,一手牵着她准备出门,可是她放开我的手,从厨房里拿出一个有手柄的竹篮让我拿着,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媳妇向我解释,说他们在德国出去买菜的时候都要随身带个篮子或布袋。
  了解之后我就提着那个篮子和她一起去买菜了,小孙女说自己想吃西红柿,我就带着她走到西红柿摊点买了两斤,小贩自然帮我把西红柿放在塑料袋里称好,我拿过来之后准备放在篮子里,可是孙女拉了拉我的衣袖,说:“奶奶,不要塑料袋,这个不好。”她把塑料袋拿走,直接把西红柿小心翼翼地放在篮子里。
  我看着她的举动,知道这小丫头在用自己的环保经验教育我们,看来她这次漂洋过海除了来看望我们老两口之外,还是来传播环保理念的。
  □Joe 48岁 教师
  读儿子的“环保作文”
  儿子的语文老师跟我说,不管他布置什么作文题目,儿子都会扯到环保上,题材有些单一。果然,在题为《路上》的作文里,儿子写道:“回家的路上,总要经过一个工厂,那个工厂的高大的烟囱里排出的黑烟像是巨型的怪兽,一会儿就吞食了蔚蓝的天空。”在另一篇《一件小事》的作文里,他还很不客气地批评了我:“记得小时候爸爸总教导我,要爱护环境,可是他却总是批发似地买很多一次性纸巾,用起来很大方,一点也没有想到这些纸巾的前身———树”,还有什么“环保的观念说起来很容易,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回家后,我虽然仍要求儿子拓展一下作文的题材,但是也表扬了他的环保作文,并且向他保证,支持环保,一定做一个行动上的巨人。
  □莫琳琳 33岁 平面设计
  差距在于说多做少
  记得女儿三岁时,有一次我给她买了一支雪糕,孩子打开后顺手把外包装扔到了路上。我发现后随即捡了起来,放到了不远处的一个垃圾箱里。同时告诉女儿:乱扔果皮杂物是不文明的行为……
  那时候,毋庸置疑我是孩子环保的启蒙老师。也正是因为我从一点一滴做起,处处注意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教育孩子,孩子才在耳濡目染之中逐步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但最近我却发觉自己有点跟不上女儿的步伐了。比如在马路上走,看到地上的废纸,女儿会自觉跑过去把它捡起来,而我却不会。我们之间的差距在于:我是说的多做的少,而女儿正好相反,做的多说的少。
  [小雨妈妈]6岁的女儿很爱画画,一张纸画完了,她还会擦掉再画别的。我就笑她抠门,说几张纸妈妈还是买得起的。谁知她一歪头说:你以为我是在乎你多花钱啊,我们老师说了,要是每个人都少用一张纸,就能救很多树呢,都像你这么浪费的话,树都要被砍光了。我不禁愕然,小孩子的认真劲儿有时候真能给你敲一记警钟呢。我们大人虽然什么都知道,但是唯独缺了这点孩子气的认真劲儿。
  [李女士]在以身作则这一点上,我自认为还是做得很好的。小孩子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怎么做,他们也有样学样,因此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提醒自己要先做到,不然,孩子问“你跟我说乱扔垃圾不好,怎么自己还扔呢”,那我怎么回答?所以,我觉得单纯说家长是孩子的老师是不恰当的,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面镜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其实也会反观自己,会发现一些以前一直忽略的问题。我与孩子的交流,就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卢忠雁]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是义正词严的,但往往在做的时候,就会走样,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很多坏习惯。
  [angelofangels]记得那年带儿子去内蒙的无人区,每次就餐和露营后,我们都把每一片垃圾都塞回车里带走,儿子也很卖力。所以,也不能说谁是谁的老师,这是一种习惯,养成了好习惯,任何行为都是自然而然的。
  [Anonymous]现在许多学校甚至幼儿园都在宣传环保知识,作为家长,在这方面当然不能落后于自己的孩子。改正以往不环保的观念,以实际行动推行环保措施,只要你力行了,就算做学生又如何。
  [Petal]儿子在外公家住了两天刚回家就打喷嚏,我抽了一张纸巾给他擦鼻涕。谁知他说:“外公说了,好孩子擦鼻涕要用手帕,纸巾不环保!”我用“家里没有手帕”敷衍他。不料他一本正经地说:“外公说妈妈小时候胸口挂着块手帕,就是擦鼻涕用的。”孩子也许不懂环保是什么意思,也不懂为什么用手帕比用纸巾环保,但是他充满童稚的话却是正确的。我只得允诺给他买手帕。.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6-17 22:13     标题: 爱的学校

爱的学校  
来源:《读者》
    这里有一位慈父给将上大学的儿子的忠告:
    跟人讲话时正视对方的眼睛。
    对人多说一声“谢谢”。
    对人多说一声“劳驾”。
    量入为出。
    己所欲,施诸人。
    每年捐血两次。
    结交新朋友,但珍惜旧友情。
    严守秘密。
    学艺就老老实实去学,切勿浪费时间去学其中的花招。
    承认错误。
    要勇敢。即使你不是勇敢的人,也要装出勇敢的样子,没有人能辨别真假。
    永远不欺诈。
    永远不要使别人失去希望;他所有的可能就只是希望。
    学会谛听。机会叩门有时候是很轻的。
    不要祈求上天赐你身外物,要祈求智慧和勇气。
    愤怒时切勿行动。
    保持良好的姿态。踏进任何房间时,都要昂首阔步,充满自信。
    不要在电梯里谈公事,你永远不知道站在旁边的人是否会偷听。
    在完工以前,切勿付钱给人。
    要赢得战争,不妨打一次败仗。
    当心那些已没有什么可输的人。
    执行艰巨任务时,要表现得好像只许胜、不许败。
    切勿期望人生的公平。
    永远不要低估宽恕的力量。
    与妻子吵嘴时,切勿拂袖而去。
    做事要大胆、勇敢。将来你回顾过去时,后悔没有做的事总会比后悔做了的事多。
    开会没有什么大用,可以不理。改变世界的崇高新主意往往是一个人独自埋头苦干得来的。
    街头音乐家是宝库。停下来听,然后给他一点钱。
    不要拖宕。在必须做的时候做该做的事。
    不要怕说:“我不知道。”
    不要怕说:“对不起。”
    写出你希望在死前做的25件事情,把单子放在皮夹里,经常拿出来看。.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6-24 21:53     标题: 教育其实很简单

一个人去求职,随手将地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考官看到了,因此他得到了这份工作。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有一个网球教练对学生说:“如果一个网球掉进草堆?应该如何找?”有人答:“从草堆中心线开始找。”有人答:“从草堆的最凹处开始找。”有人答:“从草最长的地方开始找。”教练宣布正确答案:“按部就班的从草地的一头,搜寻到草地的另一头。”原来寻找成功的方法很简单,从一数到十不要跳过就可以了。

  牧场主人让他的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地工作,有人劝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乐地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着:“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原来快乐很简单,拥有少一点就可以了。

  孩子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妈妈问:“为什么?”孩子说:“因为您今天都没有生气。”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

教育其实很简单,没有深奥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也没有复杂的操作手段,只要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踏实不偷懒、刻苦耐挫折、少点占有欲,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使孩子拥有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至于家长困惑的亲子沟通障碍其实也只隔着一张薄薄的纸,那就是家长一张微笑的脸就足以穿透这层障碍。.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6-29 23:00     标题: 孩子的快乐

孩子的快乐
毛煦静


  有个全职妈妈,每天开着自驾车接送儿子上学。可惜儿子并不乐意,吵着要乘双层汽车。好在妈妈善解人意,“删简就繁”:让私家车“休息”,放学时常常带着儿子赶公交。说起儿子坐到楼上头排座位时的高兴劲儿,妈妈的神情也变得像个孩子,一脸的幸福如同盛开的鲜花!

  还有个白领妈妈感叹着告诉我:好不容易安排了时间,一心带着儿子去阳澄湖吃大闸蟹。意外的是,儿子到了饭店,鲜美的蟹肉没能让他垂涎,倒是迷上了农家的鸡舍。一个人兴致勃勃地呆在后院,挨着围栏津津有味地看鸡,千呼万唤舍不得离开,兴之所至,还冲进鸡舍帮着老板捉鸡,弄得一身鸡毛,栽了跟头,照样乐此不疲。

  多么生动的一课,孩子的快乐原来就这么简单!他们需要的不是表面的繁华,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那份对自然本真的亲近和童心好奇的满足。回想起前一段时间大人们为了孩子的节日种种费尽心机的场景:商场里轰轰烈烈的购物,校园里热热闹闹的晚会……孩子们是否真的就最喜欢这样?

  都说要尊重孩子,要珍惜童真,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看来从“知”到“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7-3 22:23     标题: 父亲的义务

父亲的义务

姚银松


  上个周末,我约朋友去公园玩,朋友带着他的孩子一道去了。我来到售票处,问里面的工作人员门票多少钱,一个中年妇女答道:“一张5元钱。”我看到旁边的一个牌子上写着:“5岁以下儿童免费”,于是便向朋友做了个手势,示意我来付钱。当我掏出10元钱正准备付给工作人员时,朋友突然快步走了过来,将我的手挡了回去,并立即付了15元钱。

  进入公园后,我有些不解地对朋友说:“你干吗要付15元,你儿子上个月刚刚过完5岁生日,即便你说他不到5岁,工作人员也看不出来。”

  朋友回答道:“没错,他们的确不会看出来,可我的孩子会看出来,作为一个父亲,我有义务为他作好榜样,让他知道诚实对一个人是多么的可贵。”

  我不禁恍然,是啊,在这个处处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里,诚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珍贵,而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影响至深的人,我的朋友无愧是一个优秀的父亲。.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7-3 22:24     标题: 宽 容

宽 容

王文华


  宽容,不仅是一个人、一个社会必要的德性,也是一种非有不可的生存智慧。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曾说:“虽然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互不相让的基础上,而良好的关系却可以建筑在宽容互谅的基础上。”一颗不能承受伤害的心灵是脆弱而难以生存的;一颗不能谅解并宽容别人的心灵是狂暴而可怕的。刻薄与仇恨,不仅伤害别人也折磨自己。只有学会宽容,才有足够的心力承担生活的重负。

  宽容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宽容是对别人的释怀,对自己的善待;宽容是一份从容、自信和超然。

  智者能容,因为他洞察世事,练达人情,看得深,想得开,放得下;仁者能容,因为他富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精神;厚者能容,因为他心载厚道,为人随和,必不是易于动怒之人。

  应该让宽容在生活中处处显现。“两人世界”必须以宽容为基础,才能品尝婚姻的幸福;朋友间需要宽容,求同存异,友谊才能稳固和长久;领导宽容,就可以使近者悦远者来,凝聚人心,共赴事业;家长宽容,孩子的成长就有了一片茂密的绿荫,身心健康,避免因苛责而导致苦果。

  社会是一张彼此联系的人际网络,无人能独自成功,因此自己无论何时都要记得去体谅身边的人。当你学会宽容、摒弃刻薄的时候,便能走出人生固有的盲区,豁达大度,宽恕所有曾经让自己不悦的是是非非,从而实际上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一句话,你胸中能容得下多少人,就能够赢得多少人;你心里能想开多少事,就能够得到多少快乐。.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7-5 00:25     标题: [新视界] 动物“教育”的启示

[新视界]  动物“教育”的启示
作者:朱长超   [2006-11-01]
动物“教育”的启示
◎     朱长超
……
与动物们相比,我们对孩子的爱多得过剩了。孩子们上学,总是有家长接送;为孩子整理书包;孩子做功课的时候,家长总在旁边陪着;十几岁的孩子吃饭,还有家长喂着、哄着。糖太多了,会蛀齿;爱太多了,孩子会患人格软骨病。不少人到了青年阶段,还不肯、不敢、不能到社会上去独立生活,整天赖在家里,享受着家里的宠爱和照顾。这样的孩子虽然似乎比狐狸、小马、小雕们幸福,但是,它们却比较软弱无力,在严酷的社会竞争中,往往会成为心理上的弱者,事实上的失败者,精神上的痛苦者。
……

摘自:教育参考 第2006-06期.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7-6 23:18

为了儿子傥页闪税敫鲎家

------------------------------------------
  [编者按]
  风靡全球的音乐剧《妈妈咪呀》今晚将在大剧院开演。剧中开朗的妈妈和活泼的女儿,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单亲家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成功、阳光的单身妈妈,为此,我们推出了描述单身妈妈生活的“阳光妈妈”系列报道。本期的“阳光妈妈”曾经是个不称职的母亲,从没认真管过儿子;后来更因为迟迟走不出离婚的伤痛而完全忽视了儿子。当她终于从自暴自弃中清醒过来后,才发现儿子早成了一个“问题孩子”。为了帮助儿子,她无师自通地成了半个儿童心理专家,一步步走入了儿子的世界。如今儿子各方面表现都不错,让她非常欣慰与自豪……
  倾诉女主角:丽语(化名),36岁,职员
  在谈自己的情况之前,丽语先提起了6月22日见报的那篇名为《“问题儿子”让我心焦》的倾诉故事:“我的同事们读完蓝莓(化名)的倾诉后,纷纷对我说:‘哎,丽语!你应该跟这个妈妈当面聊一聊,讲讲你的切身感受和成功经验。’我笑了笑,心里想:如果有可能,我的确想告诉蓝莓,遇到这样的孩子,千万不能性急,一定要耐心耐心再耐心。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我儿子当年的情况比她儿子更严重……”
  离婚后我一度忽视了儿子
  曾经,我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儿子出生才一周,我父母就接过抚养重担,而我和老公则各自忙事业。儿子上小学前,因种种原因,我和老公分开了。原以为我对那个婚姻并不在意,没想到我在接下来的3年里却痛苦万分。每天晚上,我都得吃十几粒安眠药才能入睡,次日中午醒来后,会觉得头痛得厉害,浑身发抖。因自顾不暇,我先是把儿子送到寄宿学校。后来因他不习惯,又让他住在外婆家。我一周最多去探望他两次,因心情烦躁,一看到他做错了事,我就会打他。所以儿子那时躲着我,巴不得我不去看他。
  我的情况那时候真是糟透了,天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也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可就是走不出来。
  直到3年后,我在半个月内听到两个熟人去世的消息,内心颇受震撼,对生命有了一种敬畏和新的理解。我对自己说:“丽语,生命不仅仅是属于你自己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责任等待着你去承担,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等待着你去发现。从今天起,你不要再找理由自暴自弃了,重新活过来吧。”也就是从那天起,我把所有的药都戒了,凭着毅力,重新成为一个神智清醒的人。
  “正是因为有了这段炼狱般的经历,我现在遇到再不开心的事,也不会对我父母和儿子发脾气,最多一个人哭一场,洗个澡,睡一觉,第二天一早坏情绪就消失了。”丽语嘴角带笑,我却听得心里酸酸的,由衷地感觉到她那几年的不容易。
  “三步法”进入儿子世界
  等到我彻底“清醒”过来,把孩子接回身边时,儿子已经成为了学校里的“问题学生”。为了引人注意,他总是拧人一下,或拉人一把,惹出许多不开心。升初中时,他成绩考得很不错,被分入快班。在快班没人陪他玩,他过得很郁闷,期中考试时成绩下滑到最后几名。不久,他又添了新毛病,一上课就肚子痛,会出冷汗、浑身发抖,躺到地上去。老师没办法,他一发病,就让我领回家。
  为了解决这个“怪病”,我带他遍寻名医。专家们一致认为,我儿子与同龄孩子最大的差异是:某些方面他的心理年龄很早熟,但有的方面他的心智却只相当于六七岁儿童的水平。对于如何治疗,专家们的意见却很不统一,一派坚持药物矫治为主,另一派主张心理对话为主,还有的专家认为我儿子根本不适合学校教育……各种意见,让我没了方向。但有位专家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在和你儿子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很没有安全感。希望你能够对他尽可能多地花费精力,因为接下来的这几年很关键,如果教育不当,他会有精神分裂的危险。”
  “专家的话让我出了一身冷汗。我下定决心,自己来做儿子的心理医生吧。”丽语告诉我,她因此读了许多心理学方面的书,并在各方面关心儿子,眼睛时时刻刻都不敢离开他。
  第一步,我让儿子转学到一个新环境,这个学校教学理念比较宽松,作业不多,儿子的肚子痛很快就不治而愈了。专家告诉我,我儿子神经系统发育得不好,他很容易兴奋,也会很容易厌倦。我说服自己,不要像普通家长那样紧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放。所以我不再每天陪他做功课到十一二点,而是完全尊重他,发现他疲倦了就让他上床睡觉,作业做不完也没关系。
  第二步,我的教育方针改为以“哄”为主,再没打骂过他。有次儿子在学校里受了点惊吓,跑出了校门,我急忙发动所有亲戚朋友去找他。等他晚上回到家,我没责备他,而是耐心地对他说:“儿子,在我心里,你才只有六七岁,所以遇到突发事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但你在电视里也看到过,小朋友离家出走了如果被人骗,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今天遇到事情,你可以去找老师,也可以回家啊,妈妈不会骂你的,因为这不是你的错。”儿子被我这样一安慰,心定了许多。过了几个月,他有次回家晚了一个小时,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在学校遇到想不通的事,放学后出去逛了一圈,等气消了才回来。我就大大地表扬他,说他等问题想通了就回来,还坦诚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我,这证明他已不再是六七岁的智力,将来肯定会成为一个小男子汉的。
  “在我的鼓励下,儿子进步了很多,如果自己做错了事,他会承认,而且不吵不叫,会像挤牙膏一样地把经过讲给我听。我每次都会很耐心地去听,然后表扬他。”听丽语传授育儿经,我称赞她很有耐心,她微微苦笑了一下:“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呢?得一句话分10次讲给他听,如果他能听进半句就很不错了。”
  第三步,我尽最大努力“进入”儿子的世界。因为一直没把他带在身边,我在他小学四年级把他接回家时,他对我很不信任。通过一段时间的朝夕相处,我发现他很喜欢汽车,就试着给他买了许多车模。走在马路上,我就和他聊车子。他可是这方面的行家,指着一辆辆疾驶而过的车子,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上好几个小时。我有时还故意装傻,陪他一起看电视时问他,那个接受采访的大人物是谁,他会很吃惊我的“无知”,立刻充当起义务讲解员……时间一长,儿子的自信心增加了许多,也越来越信任我,喜欢和我聊天,还变得很“粘”我。我有事外出,他就总忍不住给我打电话:“妈妈,你快点回来吧!”两三年下来,如今儿子不用讲话,仅一个眼神,我就能猜中他的想法。
  丽语发自内心地笑了,她说自己总是鼓励儿子要向小草学习,小草从来不怕被人踩,再多打击也不能阻止它成长。
  如今的儿子让我很欣慰
  为了锻炼儿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他小学还没毕业,我就有意识地给他钱,让他替家里买东西。他很细心,也很懂事,每次都把找回来的零钱全部放在桌子上。记得去年夏天,有天特别闷热,我不想做饭,就让儿子到楼下买饭,还让他顺便买点菜。他去了好一会儿才回家,开心地提着一袋黄瓜,告诉我他是一个摊一个摊地问过去的,买来的黄瓜卖相又好,价格又便宜。听他这么讲,我很欣慰,眼圈儿不由自主地红了。
  为了让儿子显得合群,能够和同龄人玩到一起,这两年我陪着他学羽毛球、乒乓球和游泳,还主动邀请同事的孩子们和我儿子一起外出参观。现在他很会照顾人,生活能力强,从不会迷路,小朋友们都很喜欢他。一次去科技馆时,我儿子在天文、地理、科技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博学”,让两个比他高好几个年级的优秀生很惊讶,问他为什么会懂那么多。我儿子回答说,他平时最喜欢看电视里的探索频道和科学节目,也喜欢读这方面的书,完全是“无师自通”。因此我的一个朋友感慨地对我说:“丽语,你家儿子其实相当聪明的。你一定要好好辅导他,让他成为有用之材!”朋友的肯定,让我很开心,但我心里很清楚,儿子的心理问题其实很严重,我只能像专家建议的那样,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往好的方向拉他一把。再苦再累我也不能扔下这副担子,这是我做母亲的责任。
  作者: □文 /叶梓


学会赏识孩子
------------------------------------------
  □李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孩子本身导致的,而是缘于家庭的不和谐:比如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的类型等。
  心理学上,将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分成了几类。其中,对子女的教育不闻不问,与孩子之间很少沟通、感情冷漠的父母被称为低控制低反应的放任型父母。这类父母教养出来的孩子经常表现出多动、缺乏意志、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等毛病,常成为问题儿童。
  丽语最初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基本上就是这种类型。而离异后丽语又沉浸在自我疗伤的无助中自顾不暇,孩子一方面得不到应该有的父母之爱,导致性格中产生不安全感、自卑感和委屈感;另一方面却在外祖父母的溺爱、过度保护中产生了自私、攻击性强、心理成熟晚等心理问题。
  所幸,丽语及时醒悟,更为可喜的是,丽语还领悟到了亲子教育的真谛:也许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但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才。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天赋、都有优点、都有长处,需要肯定、需要发扬、需要赏识。因为赏识是孩子精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瞧不起孩子,做父母的也要满含热泪地欣赏他、赞美他。丽语就是在赏识中让儿子慢慢走出了心理的阴影,焕发了活力和生机。
  当然,赏识不是一句空话,还需要配合具体的行动。在这方面,丽语的做法值得借鉴:首先,发现孩子除了学习以外的优点和特点,予以鼓励和表扬;其二,对其错误淡化处理,并及时给予抚慰;其三,主动培养孩子的多方面兴趣,提高孩子的自信和活力。.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7-10 01:29     标题: 学能专家:发掘孩子潜能,多靠父母观察之眼

学能专家:发掘孩子潜能,多靠父母观察之眼
http://www.jfdaily.com 2007-7-9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

  “邻居孩子3岁会背唐诗,我们的孩子也要会。”“同事的孩子5岁就会弹完整的曲子,我们的孩子怎么做不到?”昨天,中外顶尖早教专家共聚“开启学能之窗”主题巡讲活动,与300多名上海新爸新妈面对面沟通。

  美国权威儿科医生及学能专家梅尔·列文教授指出,孩子学能发展水平由8个系统组成,父母要做一个观察者,发掘出孩子大脑功能中与众不同的优势。

  现象一孩子晚开口父母逼着学

  楠楠3岁,当父母开始发现很多小朋友都已经可以讲话时,楠楠还只会说“灯”这样几个很简单的词。于是只要一有时间,爸爸妈妈就会把楠楠从玩具、绘图板旁边抓过来,坚持逼楠楠学习讲话。但是,楠楠的金口至今未开。

  圆圆5岁,圆圆妈妈在做准妈妈的时候就已开始考虑要买什么牌子的钢琴,每天必须要听多少小时的音乐。可是,圆圆在绘画上很有天赋,布局感、色彩感俱佳,但是对音乐没什么热情,经常抗拒练琴。围绕圆圆练钢琴的家庭战争几乎天天上演,圆圆妈妈非常苦恼。

  专家点评:父母要做一个观察者

  梅尔·列文教授指出,孩子的学能发展水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高级思维和社交8个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可以面面俱到,同时在8个系统上表现得卓而不凡。

  拿孩子的劣势面和其他孩子的优势面相比对孩子是不公平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金宝宝学能发展中心主任金星明教授指出,父母必须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或者借助专业人士的评估,了解孩子的实际学能发展水平,找到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对于孩子的劣势,则用优势来带动。

  现象二宝宝能背诗父母真光荣

  金宝宝学能发展中心曾对上海和广州等7大城市的1200名父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24%的家长把学习简单地理解为算术、诗词等知识的提升。因此,各种强制学习现象应运而生,不到1岁的宝宝念唐诗,刚过2岁的宝宝背唐诗,甚至很多家长还以自家宝宝能背多少首唐诗为荣。

  专家点评:职业生涯中,理解力更重要

  “在学校,记忆力非常重要,但是在职业生涯中,理解力更为重要。曾经有个孩子因为背不出老师布置的非洲所有河流的位置而苦恼。我认为与其让孩子记住位置,不如让孩子理解这些河流对国家的意义。”梅尔·列文教授指出,很多家长把记忆力和聪明画等号,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让孩子背诵式记忆不如培养孩子的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现象三5岁还没学英语父母压力大

  “现在英语很重要,我的孩子已经5岁了,家里人商量着是不是该带她去学英语了。”一位母亲提问道。她说,隔壁家的孩子从在妈妈肚子里开始就听英语了,现在才3岁,父母就带着他去上早教班,“这让我很有压力,将来我女儿的英语比不上他会不会怪我啊”。

  专家点评:7岁后学第二外语更好

  梅尔·列文指出,过早学习第二门外语只会让孩子混淆口音。专家组曾分别对6、8、10、12、14岁开始学外语的孩子进行跟踪研究,结果发现14岁的孩子外语学得最好。年龄越大的孩子接受越快,他们能理解词汇真正的意思。

  因此,在第一门语言发展比较完善的情况下,通常在7岁以后学习外语更好。

  [专家献策]

  学能发展更要补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眼睛也是孩子学能发展的窗户。很多父母已经注意到,要通过营养补充来保证宝宝的脑力发育,但是对于0-3岁的婴幼儿,在学能发展过程中眼睛及感官发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依旧缺乏足够认知。

  巡讲活动中,与会专家们特别强调了眼睛与婴幼儿学能发展的密切关系。9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眼睛来获得的,眼睛直接影响着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儿童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资深妇幼营养学专家汪之顼教授指出,维生素A、DHA、AA、叶黄素等有益于宝宝眼睛。
[1].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7-10 23:19     标题: 孩子真不爱学习?发泄压力家长别“狮子吼”

孩子真不爱学习?发泄压力家长别“狮子吼”

  
  
  前几天看了一档少儿节目《成长在线》,节目采访的是一家三口,孩子、爸爸、妈妈,并且针对孩子不爱学习的现象给家长一些意见和建议。
  
  女孩叫希希,爸爸妈妈都是警察。妈妈说孩子不爱学习,平时让她做作业总是磨磨蹭蹭,让她很着急。我相信这是大多数家庭中大多数孩子都存在的问题。希希的妈妈对希希很严厉,当她做作业想玩的时候,妈妈总是严厉地说,还不快做作业,磨蹭什么?半个小时做不完的话,要怎么怎么样。再不然就是坐在一边看着她做。我想妈妈的做法也是大多数家长的做法。但是,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
  
  专家问希希,是真的不想写作业吗?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心情不好。为什么不好呢?因为……专家又通过一些测试,判断妈妈的行为。显然妈妈的行为是平时工作、生活的压力形成的压抑,而这压抑自然要找到出口,于是对孩子的严厉、大声地吼就是一种发泄。这种压抑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是弱势群体,对家长的严厉自然是被动地接受,所以心里很不爽,不能愉快地完成作业。专家让妈妈换一种方式来说话。
  
  “希希,为什么还不做作业呀?”
  
  “我想玩一会儿再做。”
  
  “妈妈认为你应该先写完作业再玩……”
  
  针对这样的现象,专家总结了三条:首先要问问孩子想做什么?你想怎么样?然后是我认为你应该怎么样?然后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孩子并非不明事理,以这种尊重孩子的、平和的口气和孩子说话,以和孩子做朋友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孩子很愿意接受,也会很听话地完成作业。
  
  通过这档节目,妈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妈妈哭了。她说以前自己做得不好,以后要多了解孩子,和孩子做好朋友,努力做一个好妈妈。在节目的最后,主持人问妈妈,希希的爱好是什么?妈妈竟然不能很快地说出来,最后还是主持人说了出来,并且送给了希希喜欢的礼物。这档节目让我很感动,我也是边看边流着泪。我的孩子上幼儿园,写作业也是边写边玩,让我很着急,我也总是吼他,有时候儿子被我吵得总是眼里噙着泪把作业写完。可是我一直没有意识到是自己错了,还老是觉得孩子怎么这么贪玩。
  
  晚上,儿子还是不想写作业,在看动画片。我温柔地问他:“儿子,你怎么还不写作业呀?”
  
  “看完动画片再写。”儿子这样回答我。若是在平时,我一定又会吼他:快去写作业!可是今天,我决定尊重儿子的意见,任他去看动画片。等动画片看完,儿子还是没有去写作业,又去玩别的东西了。这时候,我还是平和地说:“你刚刚不是说看完动画片就写作业的吗?怎么又忘了?”儿子朝我笑笑,赶忙跑去掏他的作业本,趴在桌子上写起作业来,不一会儿就写完了。睡觉的时候,儿子让我给他讲好听的故事,要讲三个故事再睡,我也满足了他。临睡的时候,儿子告诉我:“妈,我今天真快乐!”
  
  看着孩子熟睡的脸,我暗暗地想,有时候并非孩子错了,而是我们家长错了。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想问题,而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让孩子受了不少的委屈,而我们还不知道。以后我也会做个好妈妈!让儿子喜欢的妈妈!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7-10 23:20     标题: 教育孩子招数多角色互换不可少

教育孩子招数多角色互换不可少

  
    现在有很多家长都在感叹小孩难教,其实如果家长们仔细观察和思考的话,就会发现问题大多出在我们成人身上,而不是小孩子身上.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也是一名家长.(我的小孩今年13岁,发展非常全面,学习成绩科科优秀)下面,我将我在教育小孩过程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写下来,与各位家长一起探讨:
  
  1.蹲下去.
  
  这不仅指身体上的蹲下去,而是指心态上的蹲下去.有时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议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长就会大发雷霆.其实,你应该考虑一下你的建议对于小孩来说是否合适.不妨换一个角度,从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亲都喜欢逛商场,但小孩子不一定喜欢,为什么?你蹲下去看一看,你就会发现:你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他(她)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腿.你如果埋怨他(她)不听话,你有道理吗?所以,在小孩不听话的时候,最好换一个角度去想,这样,教育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点!
  
  2.走过去.
  
  小孩为什么不愿与大人们交流,不仅仅是什么代沟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我们这些成人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不愿做他们做朋友.试想你整天摆出一幅长者的脸孔,以一种教训的口气,不停的抱怨,不停的责备.他怎么会听你的话呢?我开家长会的第一句话就是:请大家关上手机,认真的听两个小时;如果你连两个小时都坚持不下来,你有什么资格来责备你的小孩,要知道他(她)每天在教室里要坐上八九个小时,不说学习,光只是坐都不好受,可是我们有哪位家长能体会小孩的苦处呢?
  
  我与自己的小孩是最好的朋友.我从不责备他,当然有问题的时候,我只是帮他分析产生的原因.所以我与小孩的关系很好,他也很乐意向我讲一些他的趣事或苦恼,和我探讨一些他这个年龄不懂的问题.这样做当然不够.我一星期,不管工作多忙,总是要抽出一两个晚上的时间与他一起活动活动.比如,打球,散步,读书,看电视什么的.所以要想小孩与你交流,作为家长,必须学会与他成为朋友.
  
  3.放开手.
  
  现在的小孩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是不争的事实.怎么造成的呢?还不是我们大人们的原因。
  
  在家里,你什么事都给他代劳了,他有什么来锻练自已的能力?而我们往往却给自己找一个借口:只要你学习搞好了,其他事不用你操心。这里,我们恰恰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生活的能力与学习能力的相通性,或者说相互促进性。我的小孩从三岁起就开始自己穿衣,平时的日常生活的一些事务全部由他自己独立完成。到现在,他自己洗衣,自己做饭(我们值班的时候),自己清理房间,自己收拾学习用品,等等。所以,他的动手能力很强,说实话,有时候,作为父亲,我都很祟拜他.比如,他做的手工之类的作品,简直太有特点了,可以算得上是工艺品.这些我都收藏着,他不在家的时候我就拿出来欣赏.再举一个例子:儿子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早上上学没有带作业本,我也不作声.结果那天被老师罚了站.回家后,他责怪我为什么不提醒他,我说,自己的事自己做.从此,他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事情.
  
  一个自理能力强的人,就是一个做事有条理的人,也是一个思维有特点的人.这些素质表现在学习中,其潜力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我奉劝家长们尽量放开手去,让小孩自己完成他自己的事.这样对小孩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4.多鼓励.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总是离不开鼓励的.我想这一点家长们都知道.关键是如何鼓励,以什么方式鼓励,在什么时候鼓励.这些家长们未必都十分清楚.这里有几个误区:第一,一味地强调物质鼓励.小孩考好了,他提什么要求都可以,考差了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了.第二,不适当的鼓励.有些家长机械地认为,提倡鼓励就是不管小孩做得怎么样,都是一样的鼓励.到最后,可能你的鼓励对你自己而言都没有什么公吸引力.第三,从来不鼓励.认为严厉可以让小孩更好的成长.
  
  我在教育小孩时,也用鼓励,但我从来不盲目,我总是结合提要求来进行.比如,某一次的作业比上一次做得好,我会说:不错,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呀,看来你这这段时间还蛮下功夫的;不过,字如果写工整一些,可能给人的印象会更好一点.过几天一看,他的作业果然有了变化.这说明鼓励起了作用.至于物质的鼓励,我一般选择为他买一些学习上的用品.这些东西我先不急着给他买,等他有了一定的成绩的时候,我就说,我看见你们班上好多同学都有了***,想不想要一个?这样就把鼓励变成了一种顺理成章的事情.让小孩感觉不到你是在用物质的东西鼓励他.否则就会养成他功利性的思想.举个例子:初一刚开始,小孩班上很多学生都买了文曲星.他回来说,他也想要一个.我说,知道文曲星是干什么的吗?他说,查单词的.我说,查单词的东西多得很,不一定要文曲星呀,比如字典什么的.小孩没有话说了.我知道他心里非常想,但我不急,因为我知道他们同学大部分是用文曲星玩游戏.后来我说,这样吧:我给你借一个,你先试用,如果你让我知道文曲星比其他东西更有利于学习,或者让我看到它在你学习上的作用,我就买.结果他期末考试英语年级第一(满分).你知道他怎么学的吗?别人用文曲星玩游戏,他的玩法不同.他把学过的单词按照二十个一组输入文曲星,然后有时间就拿出来考考自己.一批记熟了,再输另一批.我说:好,方法不错,文曲星有作用,明天给你买个好的.
  
  5.给自由.
  
  一般地说,自由的空间更有利于个性特长的发挥.戴着镣銬跳舞对小孩来说未免太过于严格了.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孩,由于生理心理年龄的逐步成熟,他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需要有更多的私人空间(尤其是13-18岁的中学生)、更多的个人自主权.因此,家长除了不能一一代劳他的日常事务之外,更要学会尊重他的自我空间,给他一定的自由选择、自由安排的时间和权力。不要以为处处为他设想、处处为他安排的做法,他会买帐。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家长偷听小孩的电话,盘问与小孩交往同学的情况,控制他学习的时间和学习内容,(比如晚上小孩学习时时不时地过去看他做什么)等等。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小孩隐私的干涉、是对他的不尊重,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严重的话,可能会伤害小孩的自尊,引起他的逆反心理。到这时,再来挽救恐怕就很麻烦了。
  
  我很相信自己的小孩,相信他能分清主次,相信他能正确处理他自己的事。我在他房间里给他放了一台电视、一台电脑(可以上网)。我对他说,你自已灵活安排时间,想看电视就看,就上网就上,不过有一点,你要知道你的主要工作是什么、要知道适可而止。结果怎么样?电视基本成了摆设,因为他忙着做作业(老师布置的和自己布置的),根本没有时间。有时也看,也不过是看看新闻,看看科技博览等。电脑呢?他只是在星期六日上午玩两个小时。并没有出现有些家长所担心的一玩而不可收的情况。这可能只是个案,但从某方面提醒我们作家长的,是不是该给小孩更多的尊重?是不是该给小孩更多自由的空间?要相信,自由和尊重就意味着责任。一个有责任的人是有自制力的,小孩也是如此。(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6.作学生.
  
  好为人师是人的共同特点。不仅大人有,小孩也有。过去我们总是以批评的眼光来看待好为人师,其实任何事都有正反两面。在我们对小孩的教育中,如果较好的运用人的这种好为人师的思想,教育效果可能连我们都想不到。
  
  我在教育小孩时,就经常利用他的好为人师的这一点,让他从其他事情中转入学习的情境中来。有时候,我看到小孩玩得时间较长,但又不好直接批评他,我就把他叫过来,说:我有个问题(当然是他可能知道的)搞不懂,你能不能给我讲一讲,或者去帮我查一查。这时候,小孩如果知道他一定会一本正经的给我讲。他给我讲过《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也给我讲过英语、数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问题。你别说,当初我是抱着转移他注意力的目的要他这样做的,可最后呢,我还真的从他的讲解中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启发(真是教学相长呀),小孩也在给我的讲解中复习了学过的知识(而且更加系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寒暑假的时候,我会找一些亲戚的小孩来家里玩,要求他为他们补习。(因为他的成绩很好)说来大家也许不相信,他讲课的时候还真像个老师呢,各个环节做得真不错(有时还对他的表弟妹发脾气呢)。作为教师的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当然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会单独与他谈,告诉他一个教师应该怎样去做。
  
  所以说,要提高小孩学习的积极性,方法是很多的。有时候降低一下我们家长的身份,做自己小孩的一名学生,其乐真是无穷呀!
  
  
  .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7-22 17:28     标题: 家庭教育十戒 不可不看

家庭教育十戒 不可不看
  1.不要瞧不起孩子 也许会对孩子说:"你这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说"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5.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6.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7.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军,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主法是无效的。

  8.不要纵容孩子 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年-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9.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10.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时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7-22 17:32     标题: 育儿风格决定教育效果

育儿风格决定教育效果
     要培养孩子有爱心、懂得照顾别人、善于与人交往,什么方法最有效?
  是讲道理、培养习惯,还是为孩子做出榜样?
  为什么同样的方法有的人用有效,有的人用却无效?
  其实,一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关键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在什么样的亲子关系中运用。
  将近半个世纪前,心理学家就发现:父母的养育风格,直接决定了亲子交往的质量,是影响教育效果的神奇“开关”,对于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影响深远。
  
  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分为4种类型:
  
  权威型
  
  父母的特点:
  
  关心孩子,倾听孩子,对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应,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而不是从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绪出发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贯的。
  
  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对他提出这些要求,同时鼓励孩子与自己交流。
  
  家庭的气氛:
  
  父母和孩子很亲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
  
  孩子觉得父母可亲可敬,信赖父母,对父母的教育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孩子的发展:
  
  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诚、合作、自立的品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学习。
  
  专制型
  
  父母的特点:
  
  对孩子控制得很严,并且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会严厉地惩罚孩子。
  
  与权威型父母相比,他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很少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孩子几乎无法独立选择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不关心孩子,孩子感受不到他们的温暖和支持。
  
  孩子的发展:
  
  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行为上的两面性,而且焦虑、退缩、不满、对人缺乏信任,同时也缺乏自信,心情不开朗,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
  
  纵容型
  
  父母的特点:
  
  无条件地爱和接受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不加控制,或者即便提了要求,也不坚持让孩子做到,大有尽量让孩子自我管理的味道。
  
  孩子的发展:
  
  由于缺乏指引,孩子常常不知道一件事情自己该不该做、做得对不对。
  
  这些孩子看上去是家里的“小皇帝”,但是内心常常焦虑不安,而且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忽略型
  
  父母的特点:
  
  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既不关心孩子,也不对孩子提要求。
  
  对孩子漠然、拒绝,亲子之间缺乏交往和沟通。
  
  孩子的发展:
  
  产生很多行为问题,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
  
  养育风格理论得到了很有力的证实,但是,人们也发现,当它走进东方文化时,却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中国家庭强调孩子孝敬父母、父母严格管教孩子,很容易被划分到专制型中。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孝”的另一面是“父慈”:父母既要教给孩子适当的行为规范,也要给孩子温暖和关爱,保持家庭和睦。这更接近权威型的养育风格,而不同于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苛求和支配。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利于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中,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那就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和关怀。
  
  判断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依据两个标准:一是父母是否关爱孩子,二是父母对孩子是否提出要求。既关爱孩子,又对孩子有要求的父母,是权威型(或称民主型)父母;对孩子缺乏关爱,但严格要求的是专制型父母;关爱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的是纵容型父母;对孩子既无关爱,也无要求的是忽略型父母.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7-22 17:38     标题: 好父亲育儿的七大技巧

好父亲育儿的七大技巧

     世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有些父亲为了教子成材,不惜血本送孩子上贵族学校,甚至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陪读陪练,其间少不了强制教育,棍棒拳脚也难免,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有许多孩子因此而产生了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家长们十分苦恼。
  问题出在哪里呢?细究之下,才知道是父亲们的教育方法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掌握一些教子技巧就尤为必要。

  一、尊重孩子的意愿与选择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法国免疫学家让-多塞的父亲是一个优秀医生,他希望儿子长大后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为了让儿子喜爱医学,他带着儿子跟着医学院的学生们观摩手术,但当让-多塞看到血淋淋的手术场面竟然晕倒了。父亲十分生气,打了儿子几个耳光,这反而使让-多塞的抵触情绪更强烈了。

  后来,父亲让自己的助手带着让-多塞到卢瓦尔河漂流,并利用这个机会,向让-多塞介绍了很多有趣的医学知识,还讲了许多当医生的为病人解除痛苦时所体验到的成就感与快乐,这使让-多塞逐渐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并最终做出了学医的选择。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家长都爱把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强加于子女,这种做法往往给孩子造成了伤害。

  兴趣是成功的第一位老师,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孩子的内在兴趣。但是我们今天家庭的教育体制、学校的教育体制,正是扼杀了孩子内心普遍存在的兴趣和动机——强迫孩子做什么,而不管孩子内心的想法,不是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而是去设计蓝图,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让-多塞的故事告诉所有的父亲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即使想为孩子选择前途也必须先从培养他的兴趣入手。

  二、成为孩子的好伙伴

  “爸爸牵着女儿的手,折下一根柳枝,轻轻剥掉皮,做成一支小小的柳笛,然后吹一曲悠扬的儿歌……”这是我们在春天经常可以看到的一幕,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父亲不再是严厉的家长,而变成女儿快乐的玩伴。

  其实,要想成为孩子的玩伴并不难,只需挤出少许时间,放下家长的架子,积极参加孩子的活动:捉迷藏、跳绳、踢毽子、下五子棋……父亲经常参加孩子们的活动,聆听孩子的心声是对孩子最好的培养。

  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父亲必须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发展条件,除了给孩子买一些适合孩子心理发展的图书读物,让孩子在一个丰富舒适的环境里成长,最主要的是父亲要以极大的爱心去关注孩子,多花时间和心思与孩子一起玩,满足孩子在情感和求知欲方面的愿望。

  因为从2岁开始,孩子就需要同龄玩伴,通过与自己年龄相仿或略大的孩子以及大人玩耍,孩子从中可以学会妥协、同情和合作,还会发展出一些新的技巧、兴趣、责任心。

  三、赞美是良好的润滑剂

  “宝贝,你真棒!”“儿子,你真行!”……适时恰当的夸奖会使孩子受到鼓舞,提高自信心,有利于意志的锻炼,使孩子健康成长。菲菲喜欢画画,对于他在画画中表现出的点滴进步,爸爸总能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菲菲的爸爸是个聪明的家长,他在赞扬的过程中,没有说儿子“画得真好,长大肯定能当画家”之类的话,而是通过温存的微笑、亲切的抚摸、友好的合作,使孩子得到鼓舞,画技渐渐得到长进。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自己“因为人家一句适当赞美的话而会开心两个月”。他这句话道出了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理解、肯定、赞美和鼓励,这是一束照耀人们心灵的温煦的春光,成年人如此,孩子更需要鼓励,准确的、适时的、恰当的夸赞将使孩子受到鼓舞,激发孩子自尊、自主、自立的意志和奋发努力的上进心,也可以使孩子明确前进的方向。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尔指出:“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开花生长。”

  然而,不要以为一味的赞美就没有问题,而要视情形对孩子赞美才对。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画了一幅画,就说“哇,你画得真好,如果拿去比赛,一定会得冠军呢!”其实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画的是什么。而且当赞扬成为一种习惯后,对于孩子而言,这些赞扬或是已成了一种冷漠的评价,使孩子不屑一顾,失去了它的真正效果,或是令孩子沾沾自喜,看不清自己的真实水平,阻碍学习的进步。所以,家长在夸赞孩子时,应谨慎、适时、适度,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善于与孩子沟通

  做父亲的要了解孩子,这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前提。了解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亲近孩子,即与孩子多沟通,与孩子经常聊天。

  父亲与孩子亲近的方法有许多:

  A、与孩子一起亲近大自然,使孩子在大自然中领悟一些道理,增长一些知识。

  B、与孩子一起做游戏,通过游戏而心意互通,拥有共享快乐的经验,才能够建立父子之间的心灵纽带。

  C、做孩子的好朋友,学着蹲下来用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对话,这样会使父亲得到孩子的友谊。

  D、偶尔带给孩子一些礼物,给孩子一点儿惊喜。

  E、经常开家庭座谈会,不仅能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而且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件的讨论中来,这对孩子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五、为孩子找一个好对手

  “宝贝,你和川川比一比,看谁跑得快。”同事郭同经常鼓励儿子与邻居家的孩子竞赛,或学习,或运动,在一次次的竞赛中,渐渐培养了川川好胜上进的品质。上学后,他更不甘居人后,门门功课优异。

  为自己的孩子找一个竞争对手,比如同桌、邻居家的小孩或成绩排在孩子前面的同学,可以鼓励孩子超过他们;鼓励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发挥他们的潜能,作为父亲可以给孩子一些信念让他们做一些新的尝试,让他们意识到做什么事情最好。

  六、用故事引导孩子

  为人父亲者,平时多给孩子灌输一些大道理,这是不可缺少的,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父亲们应该放弃一些不太重要的应酬,多陪陪孩子,在陪孩子玩耍、哄孩子睡觉或带孩子旅游时,总之,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给孩子讲故事,让他们从故事中汲取营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A、用人类的楷模教育孩子:父亲要给孩子讲古往今来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对真理的追求,对事业的献身,这些人物和故事可以陶冶孩子的人格,使他们从小胸怀大志,从小决心做一番事业。

  B、用科学故事诱发孩子的好奇心:阿基米德、牛顿、瓦特、居里夫人、华罗庚等人的科学传奇故事可诱发儿童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

  C、通过故事给问题一个答案:鼓励孩子提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针对自己提的问题讲故事,通过故事给问题一个解答。

  七、养成动手的好习惯

  有专家统计,爱劳动与不爱劳动的人,犯罪率为1:10,失业率1:15,所以爱劳动、爱干事对孩子是一生有用的。

  现在科学界和教育界有一个共识:“只听见易忘掉,见到的能记住,亲手做的才能理解。”所以动手是最重要的。

  因此,父亲要培养孩子动手,实验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孩子,爱干活,爱劳动,要让孩子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

  .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7-29 15:44     标题: 赏识不是简单的鼓励或赞扬

赏识不是简单的鼓励或赞扬 2007年7月25日9:38    转载:成才与家教   

     一位上初三的学生在一次摸底考试成绩不理想后,选择了离家出走。惊惶失措的母亲在找到孩子后,很不理解地向心理学老师诉苦:“孩子没有考好时,我总是鼓励她——这次考不好不要紧,只要努力,下回一定会赶上来的。难道我这样做错了吗?”

  应该说,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态度比之“批评”、“呵斥”甚至“打骂”,要明智许多。近年来,赏识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因为有了表扬、赞赏、鼓励这样的激励机制,解决了一些孩子自卑和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治疗家庭教育某些弊端提供了一剂良药。

  但实际生活中,一些父母并未掌握赏识教育的真谛,而是将赏识等同于一般的鼓励或赞扬,把别人的经验当成灵丹妙药,比葫芦画瓢不加选择地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结果收效甚微。而这时父母又会把教育的失败归结于孩子的顽冥不化,慨叹:“这孩子怎么软硬不吃啊!”从而陷入对子女更大的失望之中。

  应该赏识自己的孩子,但赏识不是一般地对孩子鼓励或赞扬,赏识是要真正认识到孩子的才能和所做的事情的价值,了解孩子的想法和他付出的努力,并予以充分重视和赞扬,由此支持孩子按他所喜爱所擅长的方向发展。赏识就是不论孩子眼下处于什么状态,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失望。试想,当我们心里认定孩子愚笨顽劣、没有出息时,却虚情假意地称赞他“聪明灵慧、必成大器”,这种言不由衷的赞扬孩子会相信吗?

  上面所述那位初三学生的母亲可能未意识到,她那语重心长的鼓励对于已为学业焦头烂额的孩子来讲,也是一种压力。就好像孩子不慎跌入坑中,家长站在上面一个劲儿地喊“你很棒”“上来吧”,只会徒增孩子的焦虑和无助。这时,家长应该跳到坑中,理解孩子的困难和痛苦,找到和他的“共同体验”、“共同语言”,才能找到帮助他的有效办法,助他走出坑穴。

  应该赏识自己的孩子,但赏识绝不是对孩子一味地鼓励或赞扬。鼓励和赞扬作为“赏识”的一种表现手段,适当的运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但过多过滥、不合时宜、没有原则、失去节制的鼓励和赞扬,则如同过多过滥的批评与斥责一样,都是有害的。一方面,“赏识”其实改变的并非孩子的现实,而只是改变了孩子的心理感觉。无限度地表扬和赞赏,会过分地抬高孩子的心理感觉,从而拉大与孩子的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其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满足于“赏识”提供给他的幻梦,而不愿去面对现实。另一方面,因为赏识而一味地用鼓励或赞扬来满足孩子,会让孩子对此产生严重的依赖。他们奔跑不是为了前面的目标,而是为了身后拉拉队的喝彩。而一旦长大成人,一旦有一天突然发现身后的拉拉队已悄然不在,他们便会或多或少地感觉到失落和迷茫,便可能失去跑下去的信心和动力。

  赏识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种心态,保留在对子女的教育理念中。至于何时、何地、多大量地表现为鼓励或者赞扬,则应视子女个体的实情而定。.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7-29 15:45     标题: 家长应学会保护孩子的表现欲

家长应学会保护孩子的表现欲 2007年7月16日22:6    转载:中国家庭教育网   

     
看到新鲜事物或学到新的知识,孩子们往往会迫不及待地让父母知道,以获得表扬和赞赏。专家认为,父母应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对其进行适宜的训练和培养,让孩子在不断的自我表现中发展并完善自己。

据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介绍,表现欲是因儿童自我意识的萌发而产生的,且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而发展,是一种情感反应,儿童越高兴,表现欲就越强烈。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表现欲个体差异很大,主要受性格影响。性格外向的儿童胆子大,爱表现,内向的孩子胆怯、不善表现。

王丽敏教授提醒家长,对外向的儿童,不可任其表现欲过度发展,避免过度浮夸,当然也不能过度压抑;对内向的孩子,家长应创造机会,激发其表现欲,鼓励其大胆尝试表现自己的优势,让孩子在此过程中体验自我表现的乐趣,增强表现欲。

表现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要适当保护。当孩子有这种心理需要时,就应适当地满足,并教会孩子懂得社会规范及人际交往规则,即什么时候可以表现,什么时候不能,为今后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7-29 15:48     标题: 警惕:三个不快乐时期困扰孩子

警惕:三个不快乐时期困扰孩子 2007年6月20日15:20    转载:荆楚网   

     如果有不快乐的童年,那最可能会是在6岁、12岁和16岁这三个阶段。

  儿童心理专家指出:一般儿童会在这三个关键年龄面对巨大的压力,因为这都是他们刚入学或跃入另一个学习阶段的时期,所以父母应该多留意孩子发出的求救讯号,并帮助他们克服压力。

  新加坡卫生院儿童心理诊所主任蔡益明医生指出:

  ·刚进入小学的6岁孩子,由于必须面对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所以可能会产生恐惧;
  ·12岁正值青春期,孩子除了面临会考的压力,另外还会因生理上起变化而感到忧虑疑惑,所承受的压力更是显著;
  ·16岁的孩子则是因为得应付中四会考这个重要考关,而容易感到精神紧张。

  蔡益明医生说,虽然他们的情绪备受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大多数孩子们却不懂得如何开口向父母或老师求助,或甚至可能是孩子把问题提出来了,但却被父母误解为懒惰、撒谎,而导致孩子陷入不被了解的困境。

  卫生院儿童心理诊所的记录显示,在所有到诊所问诊的病例当中,大约只有4%的孩子是真的患有精神病,其他孩子则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生理和行为上无法做出调适,而产生精神压力,并出现行为反常的现象。

  一旦孩子在行为或情绪上突然出现转变,很可能就是在向周围的人发出“求救讯号”,希望引起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注意和帮助,以便摆脱压力的折磨,比如:突然拒绝上学、忧郁、容易激动、粗野暴力,或者一直申诉身体某个部位疼痛、不舒服等等。

  要及时并有效地帮助孩子心里所承受的压力,父母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蔡益明医生说,父母首先必须认识孩子所发出的求救讯号,然后再追溯并除掉他压力的根源。“身为父母的你就必须先加强你和孩子的关系,否则即使孩子真的面临压力,平日很少与他沟通的你,也无法辩认出孩子受挫的症状。”.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7-29 15:50     标题: 家长如何读懂孩子的烦恼?

家长如何读懂孩子的烦恼?
2007年7月4日21:57    转载:中华家庭教育网   

     



青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能力、知识、综合品格都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记者近日在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可小视的社会问题。儿童期是生命的准备阶段,是智力、情感及意志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构成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



然而他们的一些学习、行为问题不仅影响其本身的学习、生活等,其中相当一部分问题又会带到青少年乃至成人阶段。透过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折射出某些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的失误和弊端。

  孩子的行为方式来自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周六的上午,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诊室来了一个小男孩,名叫毛毛。8岁的毛毛身材瘦小。毛毛的母亲介绍说,毛毛在学校是不受欢迎的学生,班里谁都不敢靠近他,课堂上恶作剧是常有的事,班里的男生几乎都挨过他的拳头,当家长的,不晓得孩子怎么是这个样子。

  按正常的问诊方式,心理医生问及他的家谱和母亲在孕期及孩子的整个成长情况———

  孩子出生后很瘦弱,母亲因无奶水而靠奶粉喂养,基本上是姥姥协助母亲共同抚养这个孩子,毛毛对奶粉类、食物非常排斥,给孩子喂奶、喂饭是最头痛的事。气急时,家长硬用奶瓶往孩子的口腔里塞,孩子马上就呕吐出来。如此循环往复,一年365天,家长把对孩子的负性情绪不经意间表达出来。孩子每天接受信息最多、频率最高、反复被强化的就是:愤怒、不满、骂声和挨打……孩子8岁了,自从他有了自主行为之后,他就以一种攻击、敌对的行为方式与外界交流,从未有过犯错感。

  心理专家分析说,当父母用常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时,却没有想到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在他身上实施的高频率的粗暴做法已在其幼小的心灵中得到了强化,这就是对攻击行为的认同。

  孩子是无辜的,我们不能否认,后天环境因素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人格塑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孩子长大了要尊重他们的隐私

  因为偷看了孩子的日记,从此孩子与家长像仇敌一般,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一般家长的习惯认识是:对家长来说,孩子永远是透明的,孩子对家长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心理专家认为,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一般规律是,孩子在小学以前天真无邪,凡事都愿同父母汇报,无隐私可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似乎突然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令家长们不知所措。而恰恰就在这一特定时期,家长们所诚惶诚恐的又恰恰是孩子的早恋问题。所以,此段时期是家长们最不接纳孩子有秘密、特别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时期。

  由于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不了解,对孩子日渐减少的沟通现象,许多家长感到无所适从,于是,想办法偷看孩子的日记。其实,从心理学上讲,孩子有了秘密是一个长大的标志,没有秘密的孩子是不会成熟的,同样对家长没有秘密的孩子永远也不会长大。

  愉快地接受开始有秘密的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这是一个明智家长的正确选择。

  读懂孩子的烦恼陪伴他们度过危险期

  心理专家指出,一般认为小学生为少年期,中学生为青春期,大学生为青年期。普遍认为青春期是一个问题多发时期,其根源在于青春期的特点是生理上的成熟,特别是性的成熟。在生理变化的同时,伴随着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当心理变化与生理变化不同步时,青春期的孩子们不仅承受着既往从未经历过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而且处理不好,还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障碍。

  作为成年人,尤其是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们,对青春期这一特定时期的孩子,应多一份关注,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对于他们自身因为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难以驾驭而出现的困惑与烦恼,其中包括家长和学校都不希望出现的“早恋”问题,且莫大惊小怪,如临大敌。应该正确地引导,在尊重其情感体验的同时帮助他们分析早恋的利弊关系,理性地对待这一现象,而坚决避免侮辱、责骂和粗暴的干涉行为。

  心理专家、沈阳市心理卫生中心副院长王秀珍呼吁: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共同营造一个适宜他们成长的大环境,使他们拥有一个全面健康的未来。她向记者阐述,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当务之急是提高全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大多数精神障碍至今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缺乏有针对性的预防手段,疾病防治主要依靠治疗和康复措施,如果患病得不到及时治疗,病残率高,部分患者还可能因病出现自杀、自伤或伤人毁物等行为,不仅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造成沉重负担,而且对社会也具有潜在的危害性。

  链接:心理健康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据权威部门统计,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此外,中、小学生中有27%至32%的人表现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性方面出现问题。同时,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也高达3%至5%。心理专家指出,儿童的一些问题在童年时期如处理不好,将危害终生。

  我国目前的精神卫生形势也相当严峻,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而妇女、老年人等所特有的各类精神和行为问题也日渐显著。据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统计:2000年门诊就诊患者22320人次,住院患者1787人次;2006年则分别上升至33894人次及3573人次,时下,这个数字仍在攀升。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到该中心咨询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多,达到精神崩溃边缘的概率也有很大增长。.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7-29 15:52     标题: 如何纠正孩子马马虎虎的坏毛病

如何纠正孩子马马虎虎的坏毛病 2007年7月3日9:30    转载:中国家庭教育网   

     “我们的孩子挺聪明的,可是总考不了一百分,这马虎的毛病可怎么治啊?”不少家长为此犯愁。马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性格问题,急性子爱马虎;有时是态度问题,对学习不认真就容易马虎;有的是熟练问题,对知识半生不熟最容易马虎;有的是认识问题,没认识到马虎的危害……解决马虎问题必须对症下药,根据产生马虎的原因,有针对性做工作。现介绍几种方法供家长参考。

1.错题集的作用。给孩子一个“错题集”,让孩子把每次作业中的错题抄在“错题集”上,找出错误的原因,把正确的答案写出。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档案”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多是马虎,有利于认识错误的危害,下决心改正。错题集是孩子自我教育的好办法。          

2.草稿不要太草。不少孩子马虎是从草稿开始的。所以家长要教育孩子草稿不要太草。从草稿开始就要严肃认真。这有利于克服马虎的毛病。                        

3.不要依赖橡皮。橡皮是造成马虎的一个根源,反正错了可以擦,于是错了擦,擦了错,孩子不在乎。家长如果限制孩子使用橡皮,错了不许擦,孩子就会认真一点。“三思而后行”,想好了再做,争取一次做对。                 

4.学会自检。有些家长总怕孩子错题,得不了高分,于是天天给孩子检查作业。这样做使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反正错了妈妈能给检查出来,所以做题时马马虎虎。家长不要给孩子检查作业,让孩子养成自检的习惯。错了又没检查出来,就让他不及格。这样他才能认识到马虎的危害。有了自检的能力,马虎的毛病才能克服。          

5.让孩子考家长。让孩子出题考家长,孩子很感兴趣,他们会成心出些容易错的题,把家长考住。家长成心马虎,让孩子批评,这时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将来他们做题时也会防止马虎。.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7-29 15:53     标题: 挫折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挫折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2007年7月26日9:33    转载:《中国教育报》   

     




挫折是指个体需要的满足受到限制或阻断而引发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即俗话所说的“碰钉子”。一般而言,易受挫折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追求的目标不切实际,对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缺乏心理准备,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夸大困难、缺乏自信等。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东北某省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中近三成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如厌学、单相思和离家出走等心理障碍),其中5.3%的人存在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恐惧症等)。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九成多的中、小学生想到的是找家长或教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不当家庭教育是孩子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家长事事“包办”使孩子的实践能力没有机会获得良性发展,孩子“自我负责”的意识也难以培养。当孩子真正面对现实竞争,不能事事满足时,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家长的过分呵护会使孩子产生被动、胆小、依赖性强的心理;也有家长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担心孩子遇到危险,致其产生孤僻与对外畏惧心理。加之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尚不稳定,社会交往经验不足,当其参与社会活动受阻时,自然易产生挫折心理。
  
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因不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而痛苦不堪。“挫折教育”其实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外界给予中得到快乐,而且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自寻快乐的本能。这样在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自若,保持乐观。当今的孩子多“生长在温室”,受到家中众人乃至几代人众星捧月般的呵护。生活中家长唯恐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这些父母没有意识到,家庭挫折教育是孩子更为重要的需求之一。
  
家庭挫折教育的方式:(1)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父母应重视创建宽松的家庭氛围。不能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否则会增加其心理压力,使之不敢面对挫折;但也不能总贬低孩子,对其不抱期望,因为这同样会伤害其自尊,致其逃避挫折以求安稳。所以,父母应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使之从自己选择所致的挫折中成长。(2)家长以身作则。生活中孩子最好的榜样是父母。“身教胜于言教”,父母对待挫折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可以经常把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克服各种大小困难的事例告诉孩子,并与之分享战胜挫折后的快乐。另外,在“追星”泛滥的今天,父母要试着告诉孩子,其实他们自己也令人骄傲。比如,要求孩子将其克服挫折的经历记录在案,日后提醒其查看记录,以自己为榜样,自我激励,战胜挫折。(3)培养孩子自立。家长应确立与孩子的“顾问”与“询问者”关系。父母可向孩子提供建议和咨询,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这有助于培养孩子战胜挫折的能力及对其行为的自我负责精神。2007年1月,《华商报》刊登了一则新闻:一个衣冠整洁的6岁男童站在街头卖报。原来放寒假了,母亲特意把他带到街头卖报体验生活。这种做法值得称道。缺乏独立应对生活的经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往往难以面对挫折。一名刚入学不久的大学生,因为没有父母照顾、无法独立生活而休学在家。当接到学校的返校通知时,竟跳楼自尽。这个看似难以置信的悲剧再次提醒我们,孩子战胜挫折、培养自立的能力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4)磨练孩子意志。挫折教育,实际上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父母要精心设计一些磨练孩子意志的活动,让孩子适当吃苦,培养其承受挫折的能力。比如,让孩子参加夏令营或登山活动等。同时,父母要培养孩子找出战胜挫折的方法。
  
比如,可以变挫折为动力、降低行动目标或尝试达到目标的新方法等。有效的挫折教育将使孩子学会豁达看待挫折,尽快重新振作,逐步走向成熟。
  
应当指出的是,实施挫折教育学校更是责无旁贷。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备面对现实、承担责任的能力与勇气。《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吉林省辽源市某中学一学生因为老师调其同桌座位征询其意见时,对老师说了一句“随便”,被罚坐后排,于是回家自杀身亡。这让我们看到了应试教育在学生心理素质成长过程中的苍白无力。21世纪的教育标准提出了认知、做事、与人相处、生存等几项能力的培养,而从现行教育体制看,后面几项亟待落实。为此,学校应向学生提供日常心理咨询,开通心理热线电话,适当传授应对挫折的心理调节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挫折、情感教育,创设适宜的挫折情境,与学生讨论解决途径,从而培养孩子战胜挫折的能力。.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8-11 23:07     标题: 教你三招,应对孩子顶嘴

教你三招,应对孩子顶嘴  
       来源:人之初杂志原创  


      孩子长到两三岁,经常会蹦出几句惹人捧腹的话。就在你为此兴奋不已时,你也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时候,你让他去做什么事,他顺口就说出一个字:“不!”——孩子开始会顶嘴了。你不要指望他长大自然就会懂事,就不会再和你顶嘴。如果孩子从两岁开始就时常对你说“不”,十五六岁时他对你的顶撞只会变本加厉。面对这样一个几乎所有为人父母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如何去解决呢?

      在一次针对父母如何应付顶嘴的调查中,超过三分之二的父母习惯用简单的办法打发这种令人头大的顶嘴,他们要么顺从孩子的意愿,要么抡起巴掌强行打断小家伙的顶撞。站在儿童心理学家的角度,这两种解决方法都是极不可取的。对付小家伙的顶嘴,还得用巧招。

    招一:先搞定你自己。再搞定孩子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没办法有效地让孩子停止顶嘴的家长,往往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粗暴急躁地处理孩子的顶嘴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要想取得主动,就不要冲动。

     家长往往很容易借题发挥,把其他怨气带进孩子的世界。想想看我们有多少时候会因为心情不好而迁怒于孩子?可能是因为同事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是因为超市的小争执。我们和孩子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为人父母就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谁都不喜欢被拒绝,但一旦你明白孩子的顶嘴多半是由于他们还没学会恰当的表达方法时,你又何必发火呢?钱丢了可以再赚,工作辞了可以再找,一旦粗暴的言词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损失恐怕就很难补救了。

    招二:告诉他,你不喜欢这样说话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分析,顶嘴实际上意味着孩子的一种心理成长,他开始逐渐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应该是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当然,作为父母你也得明白,这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是相当不完整的,他们不知道用何种方法来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顶嘴是一种简单的条件反射。

      许多父母在无意中纵容了孩子的顶嘴,他们要么哄,要么顺着孩子的意思做,这是十分糟糕的——这无疑是在告诉他,顶嘴是有效的心情表达方式,他一次得逞,难保以后不会频繁地使用这个武器,甚至把顶嘴发展到幼儿园、学校。如果你不想看到孩子成为一个稍不满意就顶撞大人的没家教的家伙,你就要明确地告诉他,顶嘴是错误的表达方法。

      怎样告诉他顶嘴不对呢?与其直截了当地说“不许顶嘴”,还不如说:“宝贝,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能换一种口气说话吗?”或者说:“孩子,爸爸不喜欢你这样说话,但你可以慢慢用你的道理说服爸爸。”如果他正在气头上,你也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等你冷静下来我们再谈好吗?”家长还可以试着用肢体语言教孩子,比如,当孩子顶嘴时,妈妈就像警察一样举起手臂,做一个“禁止”的手势,一开始孩子可能不适应,反复几次之后,他就明白妈妈的意图了,没准儿还会愉快地回敬妈妈一个军礼。

    招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他拒绝的理由

      究竟是什么事情让孩子说“不”呢?要去掉埋在问题背后的“雷管”,你不妨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他们顶嘴的理由。孩子表达的情绪很简单,如果和他们站在一起,揣测一下他们的心理,你会感到那些拒绝甚至是脏话原来都情有可原。孩子的感情是相当脆弱的,你以为他在顶嘴时真是那么无所畏惧吗?他也害怕,小孩子怕你斥责他,大一些的孩子怕你不理解他。他在形成自己的独立性,但也渴望理解,特别是父母的理解。如果你不站在他的角度“将心比心”,孩子可能从两岁开始跟你顶嘴到15岁,等到成年后,他要么与你感情冷漠——他最信任的人不是父母,要么你彻底从心理上失去了他——他根本不愿意回到家里。而许多融洽的家庭关系往往是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在家中得到了理解和尊重。.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9-1 00:10     标题: 踏上学校新台阶,你准备好了吗?

踏上学校新台阶,你准备好了吗?
新闻午报  2007-08-29 10:25:45



 就像走台阶一样,开学后,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要往上跨一步,其中一部分孩子还由量变发生了质变,比如进幼儿园了,或者背起书包做小学生了……那么这些孩子是否都做好了准备?

  给“温室花朵”做“热身”

  受访人:贝贝妈贝贝4岁,即将上幼儿园

 也不知怎么的,贝贝从出生之日起就体弱多病,三天两头感冒拉肚子,父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除了爷爷奶奶外,他们还请了保姆来照顾孩子,生怕有什么闪失。家里就这么一个小宝贝,大人对他的宠爱可想而知。往往是贝贝要什么,就会给他买什么,吃的方面大人总会尽量满足。可就是这样,孩子的体质还不见好转,比同龄的小孩都要瘦。

  今年贝贝该上幼儿园了,父母虽然心里不舍但也没办法,毕竟孩子只有在那里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父母担心贝贝在幼儿园会不适应,老师也不可能把精力全放在儿子一个人身上,于是就旁敲侧击地问贝贝:“如果让你离开爸爸妈妈,每天去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你愿意吗?”谁知还没问完,贝贝就“哇”地一声哭了。这下父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在后来的时间里,爸爸妈妈不得不考虑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首先,他们辞退了保姆,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请钟点工代替。其次,每天带孩子去楼下花园散步,增加贝贝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交流时间。

  为了让贝贝今后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今年暑假,父母在家附近给儿子报了一个暑托班。报名前,父母做足了功课,不仅对托儿所进行环境、安全、卫生等全方位的考察,还陪着贝贝在托儿所里和孩子呆了半天。第二天,妈妈想试着把贝贝一个人留在托儿所里,可是贝贝始终拉着妈妈的手不放,即使是玩游戏、做手工,也要妈妈陪着,妈妈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时机离开。托儿所的老师看出了端倪,告诉贝贝说让妈妈去帮他买冰淇淋,贝贝这才松开了手。

  谁知妈妈虽然离开了托儿所,心却怎么也放不下,恨不能“如影随行”,担心孩子在托儿所里没有吃饱,和其他小朋友相处会被欺负……下午,还不到放学时间,妈妈就去托儿所了。贝贝一看到妈妈,马上扑了过来。老师说,贝贝的表现比想象中要好,尽管中途哭了几次要妈妈,但性格还是很开朗的,在老师的逗乐下很快又能高兴起来,不过比较霸道,爱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

  贝贝在托儿所已经呆了快两个月,变化比较明显:活动量大了,饭吃得比以前多,体重增加了,慢慢地也乐意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了。现在,幼儿园就要开学了,爸爸妈妈相信经过了托儿所的磨练,从温室里走出的“花朵”也会开得绚烂夺目。

  点评:上海凌云幼儿园老师余丹丹认为,上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和陌生的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的确会给孩子带来不小的压力。对于父母来说,和幼儿园的老师共同帮助宝宝度过这样一个转折期非常重要。

  心理上的准备,对宝宝至关重要,宝宝还未进入幼儿园时,父母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幼儿园的生活起居,做到心中有数。带宝宝经常到幼儿园参观,熟悉幼儿园的人、事、物,并关注幼儿园的一些动向,或者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让宝宝逐渐对幼儿园有一种亲切感,并产生入园的向往。

  为了使宝宝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父母还需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可适当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宝宝学着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这样宝宝入园后不会有过多的顾虑。在生活作息时间上做一些调整,能帮助宝宝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宝宝入园后,也许将面临着许多从未经历过的问题和困难,教会孩子向老师或同伴求助,引导其与同伴建立初步的交往是非常有必要的。

  "仙人"指路

  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做好入园准备

  准备一,心理

  入园前3个月,家长要和孩子经常谈论幼儿园,可以谈自己小时候在幼儿园是如何的快乐;也可以谈邻居、同事家小孩在幼儿园的趣事;带孩子到幼儿园游玩,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小朋友学习本领、游戏玩耍的地方,在那里能够玩到许多新玩具、结交许多新朋友,有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等,激起孩子想上幼儿园的愿望。

  准备二,生活孩子会自己用勺进餐,克服要别人喂饭或挑食等不良习惯;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衣服鞋袜及其他用品;可以和孩子一起去买一个他心仪的小背包,准备一条他喜欢的小手帕和一只小水壶,也可以准备少量的学习用品如彩色铅笔、油画棒等。

  服装应便于穿脱,没有尖锐的饰品。鞋子最好是平胶底、布面的那一类,忌穿有跟的。在作息时间的安排上,应逐渐接近幼儿园的生活规律。此外,请给孩子备一套替换的内衣裤交给老师,以便在孩子尿裤后及时更换。准备三,交往多带孩子到家庭之外的环境中去活动,多接触其他孩子,多和他们讲有关独立、勇敢的故事或做一些相关主题的游戏。教孩子知道自己的学名,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大小便、口渴、饥饿等。教孩子学会和老师、小朋友打招呼,如“早上好”、“再见”等。教孩子学会不独霸玩具,不抢别人的玩具。也可以提前认识将来的老师,或提前认识同班的小朋友,结伴入园。 □本报记者|曹敏捷王宙|□实习生|邵怡颖|文

  “铁人三项”:识字、练字、算术

  受访人:席俊,6岁,即将读小学

  照片上的席俊小朋友新学期开学后就是四平路小学的一名一年级新生了。还未正式上学,小席俊就已经被爸爸妈妈调教成识字、练字、算术“三项全能”。暑假伊始,席俊的妈妈王女士买了不少同事朋友推荐的“算术宝典”、少儿字帖等,几乎每天都抽点时间教小席俊认字,为孩子积累更多的识字量,同时还有算术、绘画这些小学生要求掌握的基本课程,只求自己的孩子与同龄孩子相比能胜在起跑线上。白天上班,王女士就让小席俊自己照着字帖练习写字,每天规定至少学写三个新字。虽不会天天检查,但小席俊还是听话地按时完成任务,俨然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学生模样。

  迄今,他已经认识并且会书写上百个汉字,至于算术也早就学完了两位整数的加减法。记者随即半信半疑地出了几道算术题考考小席俊,没一会,机灵的小家伙就得意地将答案准确无误地报出来,一边还摇晃着小脑袋说“那么容易的”。

  被问到小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在小学要做些什么,小席俊停下了一直在手中摆弄的玩具:“不知道。”顿了顿又嘟着小嘴说:“跟幼儿园不一样的,不能和别人玩了。”

  跟王女士一样忙着备战入学的新生家长并不在少数,小席俊告诉记者,身边许多小朋友都被他们的爸爸妈妈逼着学画画学跳舞学钢琴,参加各种兴趣班,放假到现在只和他们玩过几次,通常只有自己一个人玩玩具、看电视、看小人书,做家里的“把门人”。“爸爸妈妈跟你讲过小学是什么样的吗?”“没有。”“去看过新学校吗?”“恩,注册的时候爸爸带我去过的?”“喜欢上学吗?”“不知道。”说完,小席俊自顾自地玩去了。王女士表示,不知道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过渡,看见朋友的孩子都在学这学那,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本来还想教英语口语,又怕发音不准误导孩子,只好先教些简单的识字和算术。

  点评: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在学习上以及与小朋友交往上常常会产生心理紧张。当紧张情绪不能及时消除时,孩子就会出现退缩行为。家长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孩子介绍小学的各种好处,比如可以多学知识和本领,可以看到更多的老师和小朋友等等。幼小衔接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孩子好的习惯,而非超前学习。家长可以提前给孩子灌输些自然常识,但并不提倡“超前”掌握。因为孩子“提前”掌握后,在老师上课时他们反而不能集中注意力。这个坏习惯一旦形成,对他今后的学习会有负面影响。先训练小孩坐正站直,挺胸抬头,写写画画时握笔方法要正确。训练这些东西,比过多灌输知识重要得多。

  告诉孩子,他所在的班级就是一个集体,班集体的事情应该积极地参与。班级值日、清扫卫生是每个小学生都会遇到的,孩子刚入学时也许还没有拖把高,连扫帚都拿不好,但应鼓励孩子学着去做,让他们树立为集体服务的意识。还要告诉孩子,在集体中要与每个小朋友团结,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尽力去帮助。一个关心集体、关爱同学的小学生,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此外,家长还可以到书店找些含有家长对孩子成功教育范例的书籍。

  "仙人"指路

  小学生开学准备“三部曲”

  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到进入小学一年级,仅相隔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却标志着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期间,家长小孩都应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步,练就健康身体

  幼儿时期,是身体迅速生长发育阶段。在幼儿园,幼儿的学习是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动静交替,时间短,不易疲劳。而进入小学是以学习为主,孩子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智力活动,此时必须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才能愉快、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步,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遵守作息制度,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孩子应在晚上八点前睡觉。早上,家长也要规定时间把孩子叫醒,使他有一个由睡眠到清醒的适应过程。起床后,要求孩子迅速穿好衣服,洗脸、刷牙、梳头、吃早饭这些事情都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还要培养孩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一般在早晨起床或晚上上床前比较合适。应教育孩子保持衣服、手和脸、书包、玩具等清洁、整齐,到了学校就能养成爱书籍、保持作业清洁的好习惯。

  入上学前,可让幼儿看图书,练习看图说话;带幼儿参观大自然,与社会接触,开阔幼儿眼界,丰富知识,让幼儿画画、剪剪、自制玩具,开展体育活动和游戏,学会写自己的姓名等。要调动孩子入学的积极性,不可强迫、恐吓,以免孩子未入学就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第三步,初步认识学校

  入学前,家长可带孩子参观小学校园,介绍小学概貌,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孩子先认识一下老师,使孩子向往早日背上书包去上学。家长还应为孩子准备好学习用品。书包应选用大小适合的双肩背包,既便于摆放,又利于孩子生长发育。文具盒不要太花哨,包书纸宜选一色的纸,以免分散孩子注意力。

  家有“小大人”初长成

  受访人:一帆妈一帆,12岁,即将升初一

 去年儿子上初中读预备班,因为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似乎使儿子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离开家的儿子像脱僵的马,变得无拘无束,这样一来,家长被老师“召唤”的机率由此陡增。

  一帆是个“自来熟”,刚刚进初中才一天,就交上了好几个朋友。起初妈妈看了还很欣慰,本来以为儿子离开家会不适应,会想家,看来这种担心有点多余。但是没想到第三天老师就打电话过来,让家长去一次学校,原因是一帆晚上不但自己不好好睡觉,还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白天的时候,一帆和几个好朋友就在一起策划晚上大家一起玩。到了晚上,他们耐心地等到值班的生活老师查完宿舍,估计老师睡熟的时候,由一帆和另一个同学把所有男生宿舍的门都敲开,把同学都叫醒。大家醒过来后便商量玩些什么怎么玩,但始终没商量出结果,就这样一直耗到值班老师起床,发现了这一切……

  还有一次一帆妈被叫去学校,是因为儿子在宿舍里玩篮球。那天功课比较少,实在无聊,一帆就提议玩篮球。可是宿舍地方小,没有场地打球,于是他们就想学周杰伦的转球动作。这个提议让全宿舍的六个男生都兴奋起来,一开始秩序还比较好,可玩着玩着,大家就开始抢球,这一抢,局面就无法控制了,热水瓶被踢破,宿舍的窗户也被打碎。作为策划人的一帆,自然成为首犯被重点教育。一帆妈只好主动赔了窗户玻璃的钱。

  由于类似原因,一帆妈在儿子进初中的半年时间里,被老师叫去学校好几次。不是因为学习上的问题,而是孩子的调皮捣蛋,事情基本上都发生在宿舍里,一帆妈真是难以想像,儿子的精力为什么如此充沛。

  如果说男孩在这个年龄调皮,属于正常现象,那么后来的一次事件,让一帆妈有点后悔送儿子进寄宿学校了。那天打电话给一帆妈的不是老师,而是儿子同学的家长。那位家长约一帆妈在学校外见面,当她到那里的时候,发现来了三四位家长。他们告诉一帆妈,他们的孩子发现一帆有拿商店东西的行为,希望一帆妈能重视起来。

  这犹如当头一棒,把一帆妈给打闷了。原来同学要过生日,大家准备送礼物,便一起去学校小卖部挑选。当时场面比较混乱,一帆选了张CD,就跟大家一起出了小卖部。有同学发现一帆手上的CD没付钱,当时一帆支支吾吾,这事就算过去了。那位同学虽然没告诉老师,但无意之中却把这事告诉了自己的家长。那位家长认为既然大家都是同学,还要在一起生活四年,要帮助一帆改掉这种坏习惯,于是找了同宿舍的其他几位孩子家长一起商量,怎么把事情跟一帆妈说说,所以大家就坐到了一起。

  几位家长劝一帆妈在这件事上要策略地教育孩子,绝不能先给孩子套上小偷的帽子。经过分析,大家认为一帆是因为没有零用钱,但又想给同学送生日礼物,才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动机上,还是好的。孩子大了,又一个人在学校生活,不能再像小学生那样,身上没有可支配的零用钱,大家觉得一帆妈妈应当转变观念,适当给孩子一些钱,但要告诉孩子不乱花,懂得怎么用钱。

  那次事件后,一帆妈非常感谢那几位家长。她也不再把儿子当成小孩子那样看待,而是慢慢尝试着用成人的方式对待一帆,多与他沟通,效果倒也不错。

  点评:一帆没有充分做好进初中的准备,准确地说,没能在心理上做好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准备。应该说,寄宿制学校跟走读学校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孩子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学习,而不是其他。但一帆也许认为终于摆脱了父母,终于可以“我的生活我做主”了。

  在这一点上,家长也没能考虑周全,他们能想到的是孩子离开家后生活上会不会习惯,没有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照顾,他们会不会被饿着被冻着?其实,从小学到初中,不仅学业有了质的飞跃,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年龄也逐渐在发生质的变化,不能再把他们当成整天跟在家长屁股后面转悠的小宝宝了,而是要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人,要开始跟他们用成人的方式交流沟通,遇到问题可以一起分析,共同来克服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仙人"指路

  适应初中学习的三个锦囊

 跨入初中,学习上的要求比小学阶段时提高了不少,因此新生一般需要两至三个月适应期。有的学生很快能化被动为主动,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如鱼得水;有的学生却一直被动接受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学习起来倍感吃力。

  锦囊一,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初中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想不落人后,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不可或缺。学习前可制定学习计划,认真预习,在课堂上专心听讲,在课后能够及时复习,在做作业前能够认真看一遍书,独立完成作业,在学习完一部分内容后能够及时地对书本知识进行小结。

  锦囊二,不懂就问注意“火候”

  学生从小就被告诫“不懂就问”,但问也有学问,并非一碰到“拦路虎”就问同学和老师,而要把握好“火候”,也就是先独立思考,再请教别人。优秀生在学习上大多注重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自我培养。这种自学能力一旦形成,学习的被动局面就有可能改变,学习成绩就有可能上升。

  锦囊三,制定计划学会自学

  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等等方面。而老师的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此时,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到了初二,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点”。所以,学生在生活上必须自律,要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自觉遵守,并养成一定的自学习惯。

  .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9-3 23:34     标题: 不要剥夺子女的童年

本文作者罗布·帕森斯是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国际演讲专家,与人合作创建了英国最成功的律师培训和咨询公司。1988年,他创建了英国领先的家庭问题机构“关心家庭”。
不要剥夺子女的童年



   
   
最珍贵的礼物是接纳
   
    最近,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谈论养育孩子时所遇到的“同伴压力”问题。当然,这种“同伴压力”使得父母对孩子,尤其是对青春期孩子的影响力下降。但事实上,“同伴压力”是一种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现象,因为我们都渴望被接纳。
   
    我们能为孩子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孩子抚养成人,并让他们相信,无论如何,至少他们的父母接纳他们。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能让孩子感到被接纳的两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孩子面临的一个最大压力就是他们的外貌问题。孩子中最流行的疾病之一就是饮食不当,比如厌食症和贪食症。曾对2000名11~18岁的女孩作过一个调查,问题是:“如果能改变自己,你最希望改变哪个方面?”有59%的人回答说,希望改变自己外貌的某个方面,只有4%的人愿意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另一项调查中,要求孩子们完成下面这个句子:“我希望自己更”大部分男孩填的是“高”,女孩填的是“小巧”。
   
    孩子们都不傻;他们知道女孩不漂亮就上不了青少年杂志的封面,男孩不帅就只能出现在杂志内页。他们一出生,就进入了“婴儿选美”竞赛。可以想象,最让人痛心的是,大人们严肃地盯着一个又一个婴儿看,判断哪个孩子漂亮,哪个孩子不漂亮。天知道,漂亮的孩子到底应该长成什么样子?正是面对这样的压力,无数母亲在孩子出生后的几个星期里便对自己孩子的容貌失望,因为她们本来想要一个可爱的微笑天使:脸蛋像红苹果似的胖乎乎的小家伙,可实际上,刚出生的孩子却像刚从水里爬出来的老鼠和被放了若干天的蔫李子。
   
    问题就出在这里: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他们一天天地通过无数信号判断自己是否“漂亮”。除非这个孩子注定能长成少数标准的俊男美女,否则,要保持自尊,这个孩子就必须与这个世界争战。但在家里,他们就不应该再这样争战了。
   
    离我们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位漂亮的母亲。这个女人很苗条,虽然已经40多岁了,看上去好像只有30岁。她的女儿已经17岁了,有点胖。就在前几天,这位母亲对她的女儿说:“西莉,我已经40岁了,可体型比你好。”这位母亲真爱自己的女儿吗?当然了,她为了女儿可以赴汤蹈火。但她接纳自己的女儿吗?回答当然是“不”。
   
我们有很多不对的地方
   
    我们怎么知道自己被人接纳、值得人爱?答案当然是:我们是从外部,特别是从我们深爱的人和尊敬的人那里找到被接纳、被接受的感觉的。生活中的难题是:在我们自尊最脆弱的时候,我们的同伴却最容易伤害我们。
   
    事实上,“接纳”不仅仅涉及那些不漂亮的女孩,更重要的是,还涉及那些符合社会标准的美丽女孩。这样的女孩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怀疑:自己的朋友、老板以及口口声声爱她的男人是不是都只看重她美丽的外表。这些漂亮孩子和她们长相一般的朋友都需要知道,父母爱她们就是因为她们是父母的孩子。这样不仅能使她们的童年丰富多彩,而且,当她们面对魔镜说“对不起,亲爱的,你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时,她们不会失望。
   
    孩子们判断自己的母亲是否真正接受他们的另一个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不管你的成就如何,我都接纳你。
   
    我们向孩子表明是否接纳他们的第二种方式是:我们对他们获得成就的态度。有一点需要父母注意,父母需要在激发孩子潜力与无条件地爱孩子之间取得平衡。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值8月中旬,如果你的孩子正好16岁或18岁,那么8月中旬可能意味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因为8月中旬正是公布GCSE和A-Level考试成绩的时候。
   
    很久以来,我夫人黛安娜和我已经不再预测孩子们的考试成绩;因为我们很难弄清楚儿子劳埃德的实际情况。以前,女儿凯蒂考完试回到家里,我们问她考得怎么样,她总会拿出试卷,很认真地跟我们回忆当时她是怎么完成每道题的,有时还指出哪些地方她觉得难。劳埃德考完试后,我们也试图采取同样的方法,于是等他回到家,我们就问:“儿子,数学考得怎么样?”他回答说:“挺好的。”这样的回答当然令人兴奋。“你把试卷带回来了吗?我们能看看吗?”“没有,因为我把它丢在公共汽车上了。”
   
    后来,我们终于看到了他的成绩通知单。直到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劳埃德的“挺好”与考试结果一点都不相符。
   
    当然,从此以后,每当考完试,我们就注意观察他,发现他说“挺好”时,其实可能一点都不好,他是让我们不再发问,直到真相大白。
   
    我敢向你保证,我们一直都在努力鼓励自己的孩子,但谁知道我们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不过我相信,我们有很多不对的地方,比如,我们有时候很容易放松对孩子的管教,有时候又特别严格起来,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但最重要的是,我非常渴望他们能够知道,尽管有训斥和教导,我们一直爱着他们。
   
不要剥夺儿女的童年
   
    现在这个世界,成功意味着一切,我们可以强迫孩子成功,但在这个过程中,最好不要剥夺他们的童年。
   
    我家里有我最喜欢的一个杯子,上面有一幅图画:一位疲惫的母亲坐在一辆家用休闲旅行车里,这辆车看上去很像小型公共汽车。这位母亲对坐在身旁的一个小孩说:“你看,西蒙参加了童子军,海伦参加了女童子军,马克在学武术,贝基在学游泳……你到底要学什么呢?”
   
    当然,给孩子创造机会是好事,弹钢琴和跳芭蕾舞都很好,只要我们别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只要孩子们感兴趣。在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放松。我们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孩子喜欢弹钢琴,喜欢跳芭蕾,而不是非得让他们去音乐会演奏或者成为《天鹅湖》的领舞人。
   
    有时候,我们似乎想让孩子实现我们未曾实现的梦想,想让孩子做得比我们更好,渴望他们能抓住我们曾经失去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是很刻意,如果我们不会让事情变得糟糕,这当然没有什么错。孩子们很容易感觉到我们重视什么,他们只是想让我们高兴,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赢得学校比赛第一名的,即使他们已经获得了第一名,如果继续去争第一,他们也会感到这是沉重的负担。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父亲,他极力争辩说,他儿子在一次游泳比赛中以1毫秒领先的成绩战胜了我的儿子劳埃德。如果他指的是亚特兰大奥运会,我可能会有点兴趣,可当时我们正在康沃尔度假,而且那一天正好是那家小旅馆的庆祝日。
   
    就在前几天,我看了一个美国电视节目。这是一部关于美人皇后的纪录片,但这些“皇后”都是9~10岁的儿童,母亲们把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实际上,这些孩子才刚刚会走路、刚刚会说话,却在学着如何展现性感。或许她们中间有人会成为世界小姐,我希望如果到她们真的成为世界小姐的那一天,当她们被金钱、成功和光环包围的时候,能有人向她们解释她们失去的童年是多么宝贵。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将不断地对他们进行评判。孩子不得不问自己:“我真的够聪明吗?”“我和别人相处得好吗?”“我够坚决、灵活、专心、放松吗?”当然,还有“我够迷人吗?”要知道,一心想着满足别人的要求会让人身心疲惫。
   
    如果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让他们坚信至少有一个人不在意他们的成绩、体重、体质而爱着他们,我们就是在为孩子做一件好事,这才是最珍贵的礼物。甚至许多成年人依然在寻找一个这样爱自己的人。
   
    我们去哪里寻找这种爱的榜样呢?根据我的经验,这种爱往往可以在那些抚养残疾孩子的父母身上找到。这些父母面对极大的困难,而且往往缺少帮助和理解。在我所工作的慈善机构里,我曾经和这样的父母度过了几个周末。前些日子,一对夫妇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这对夫妇有一个先天痴呆儿。母亲对我说:“我们的儿子今年28岁,这么多年以来,这是唯一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晚上。”这些父母不想让任何人美化他们所做的一切,虽然每天面对挑战,忍受别人的误解,但他们知道这是终生的义务,他们默默地、不间断地奉献着自己的爱。
   
一封可作教材的信
   
    我最近收到一位母亲的来信,这封信很特殊,让我觉得应该和这位母亲谈谈。有人曾经告诉过这位母亲,她将永远不能生育,可是,11年前,她却生了个女儿。我们在电话里谈得很愉快,她请我时刻关心那些有残疾孩子的父母,因为对那些没有相同经历的人来说,这些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和爱以及他们所经历的痛苦是难以理解的”。这位母亲的经历是这样的:
   
    我女儿凯莉出生时,他们告诉我这孩子双目失明,这种失明日后会影响到智力,还会造成严重的内脏器官功能紊乱。
   
    我永远都忘不了当时的情景:我把孩子包在披肩里,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我不知道以后等待孩子的将是什么。我注视着孩子,她是那么脆弱,那么无助。当时,有一种莫名的东西涌上心头,突然很想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在女儿7周大的时候,我给她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一直放在抽屉里,如果你觉得这封信对别人会有帮助,那么就不妨读一读吧。
   
    我亲爱的凯莉:
   
    我写这封信的时候,你才出生7个星期,你是一个多么漂亮的小精灵啊,对我和你爸爸来说,你是上帝给予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你的降生太让我们激动了。后来,知道你的视力有问题,我们就更加爱你,待你更加温柔。
   
    凯莉,我曾经为你哭过,一想起你将永远无法体验的事物,我就非常伤心。但我现在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未来没有什么可怕的。
   
    上帝会保佑你,上帝会塑造你,给你力量,虽然你会经历磨难,但你会成为一名非凡的女性。你对我们来说,太特殊、太重要了。
   
    凯莉,我希望你能竭尽全力做你自己,不要将自己的缺陷作为借口,而不想尽心尽力。要勇敢,要笑对生活。要用耳朵倾听,用心善待他人,永远爱他人。要坚强,充实地生活,这样你就能得到很多珍贵的东西,很多最优秀的东西。
   
    我亲爱的孩子,我太爱你了,我答应我将一直陪伴你长大,理解你、鼓励你,同时,我们也要管教你,但我会温柔地待你。
   
    你的妈妈
   
    摘自《母亲减压孩子棒》[英]罗布·帕森斯著  刘辛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24.00元.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9-8 23:21     标题: “故意教错”学习法

“故意教错”学习法



    外甥在他妈妈的严厉监管下,学习时经常是提心吊胆加忍气吞声的样子。而自从我辅导他后,他的厌学情绪不翼而飞,虽然常常嘻嘻哈哈,但学习成绩反而更好了。
   
    秘诀肯定有的啦——就是故意出错。
   
    比如一道数学题,我比他反应快,就把答案说了,他马上神采奕奕的说,不对!哈哈!你呀,错了!知道吗?
   
    不过我有时也说对的答案,因为不能让他一味地总是第一反应就是指责我呀,这样有利于他辨别是非呢。
   
    有时一张数学题,满满的一页纸,不只是孩子,我们大人看了都头疼。所以让他活跃一点做题,他也多少开心一些,不至于压抑。
   
    有时一篇小小的作文,也会让他愁眉不展。那好,我们先不写。我先做一遍,里面的用词真是错漏百出,外甥几乎笑破肚子。我被订正后,就若无其事地说,我就认为你对,可是你不说。外甥就快速地说了他的想法,我觉得过关了,就放他通行,快点写下来。有时他口头一篇作文,还不过瘾,还想再构思一篇。和他以往见到作文就发愁的样子,真是天壤之别。
   
    至于英语,也不例外了。可以让我出错的机会太多了,故意少写一个字母,少说一个单词,有时把单词都说得漏掉一个主要的。有时急得外甥用小手猛拍我,他还会尽快给我补上。
   
    呵呵,只要他对,考试能考好,我“错”点又何妨?后来给他一个荣誉桂冠,纠错专家!
   
    郭合浦.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9-18 22:34     标题: 你家孩子适合学什么技艺

你家孩子适合学什么技艺

------------------------------------------
  家长A:我的孩子坐不住,我让他学习弹钢琴,每天弹1个半小时。这样既能纠正他的“多动症”,又能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一举两得!
  家长B:现在的孩子会画画、唱歌、跳舞已经不稀奇了。小学入学报名处,随处都能看见那些拿着各种等级证书的家长,在向老师推荐自己的孩子。看看电视上那些“小人精”,我真为我的孩子担心啊,我们怎么学才能赶得上他们哦。
  家长C:我们省吃俭用供孩子学习,给他买昂贵的器材。可是他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们逼得他急了还对我们发脾气,真是不懂父母的苦心啊。
  独生子女承载着全家人所有的关爱和期待。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别的孩子所有的能力,以及别的孩子所没有的才能。技多不压身,许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具备多种技艺,可以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多赚到些筹码。还有一些家长,把学习某些技艺用作改变孩子不良习惯的手段。于是,很多孩子加入了双休日学习各种技艺的洪流之中。
  从以上这些父母的心声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那份浓浓的舔犊之情。可有些孩子却不领情,这确实有些伤父母的心。那么我们能否反过来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想想呢?当家长们热心地为孩子选择发展方向时,有没有征求过孩子的意愿呢?有没有考虑过,孩子是否喜欢、适合、胜任这样的学习?
  每一个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都是不同的,他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发展心理学指出,孩子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发展有“关键期”。而每个“关键期”的发展任务都有所不同,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的时期。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我们熟知的“狼孩”就是因为错过了“学习关键期”而导致很多能力的缺失。
  0-2岁的孩子是建立亲子依恋的关键期;1-3岁是口语学习的关键期;0-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学习的关键期;5岁以前是乐感建立的关键期;5岁的孩子可以掌握数字的概念了;10岁以前是动作协调能力训练的关键期;10岁以后是外语学习的关键期。
  父母们掌握了孩子发展的关键期、气质类型以及天赋能力等信息以后,才能为孩子量身定制一套适合孩子的培养计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盲目跟风让孩子为学而学的话,不但可能让孩子天生的能力流失,还会造成孩子厌恶逆反的心理。
  作者: □王晓霆(心理咨询师).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0-21 00:16     标题: 揭开“写在纸条上的秘密”

揭开“写在纸条上的秘密”

美国专家提出新观点:父母都是教育家

------------------------------------------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朱利安.太普林在中国经过长达七年的家教调查后发现:中国近8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问题,如考试压力、就业困惑、盲目追星等,严重的甚至出现孩子离家出走、上网成瘾、早恋早孕等问题。对此,朱利安博士提出新观点:教育孩子不应完全依赖老师和社会,家长才是孩子身边最好、最及时的老师。每个父母都是天生的教育家。
  近日,朱利安博士在上海心桥教育机构做了一场别开生命的演讲,300多位妈妈带着孩子冒雨前来参加。没有讲稿,没有既定的程序,只有热烈的提问和递上来的一张张“写在纸条上的秘密”。
  在对本市14岁儿童的调查中发现,多数时候孩子不能和父母进行思想和情感的沟通,他们只能通过日记或纸条表露真诚的心声,家长若能揭开“写在纸条上的秘密”,就是找到了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那么孩子的纸条上都写了些什么样秘密呢?——我爱上了优秀的女班长我是一名高三的男学生。
  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我和做班长的她谈恋爱了。我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以两人的学业和前途为重,可我控制不了我的感情,我该放弃吗?
  朱利安博士认为,家长应该控制这样的行为而不是简单的干涉,因为高三谈恋爱是个灾难。如果两人的学业都很好,那就不要完全否定,让孩子知道交女朋友要有个尺度。不能让孩子有独处的空间,不能有太私密的行为。另外,妈妈一定要在孩子谈恋爱时,做好随时保护孩他,安抚他的准备,并告诉他“谈恋爱就要事先做好受伤的准备。”

  用“名牌”武装到牙齿

  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热衷于名牌,有的同学甚至“武装”到了牙齿:从几千元的球鞋,上千元的衣裤,近万元的手表,应有尽有。同学们开玩笑说就差没用钱当手纸了!对此,有同学说,名牌品质好、款式新,能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同学说,名牌货价格过高,容易形成攀比之风,影响学习。难道喜欢名牌不好吗?
  面对孩子的攀比风,家长该做些什么?难道只是抱怨孩子不乖,学坏了吗?其实孩子没有生来不乖的,只是今天的孩子处于被商业广告和不良文化包围的环境中,商家、电视、网络、广告他们不在乎孩子的健康与否,他们眼里只看到钱,进而用广告、暴力、性去诱惑孩子。保护好孩子是家长的第一责任,首先要从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开始。调查表明,电视看得越少的孩子越是优秀。另外,家长要及时、科学地、适度的给孩子讲性,告诉他们“性行为是值得尊重的”,最终要让孩子知道“如果有性的问题,可以问爸爸妈妈。”防治孩子在青春期被其他孩子引导学坏。最后,家长一定要教会孩子抵制不良广告,要让孩子明白我们不是因为某种物质而高人一等。“这是商家设计的伎俩”,从小树立孩子良好的物质观——人生不是物质拥有的竞赛。

  “牛脾气”是我妈妈害的

  同学们都说我脾气差,不好相处。其实,我的“牛脾气”都拜我妈所赐,从小我要什么她都会买给我,我想要的就一定要到手,渐渐就养成了这样的性格。
  朱利安教授对这类孩子的父母提出这样的建议: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满地打滚撒泼时,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迁就或怜悯,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往往比较有效。孩子的坏脾气、坏毛病都是家长放弃、投降,遂而让孩子日积月累养成的。
  讲座结束后,一位80后的妈妈说:听完后我感觉我的孩子问题很多,比如叛逆、不能独立等等,当然我自己首先要学习,改正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我现场就报了家庭教育班。”
  据悉,由心桥教育机构创办的家庭教育学习班目前已有500多名学员,学员中还不乏有教师、家长和即将要做父母的年轻人。
  作者: □晚报记者贺天宝实习生陈泽慧.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0-23 01:22     标题: 自己的事情从小自己做


自己的事情从小自己做


汪叔阳



  孩子适应社会环境的独立生活能力,必须从小培养,有位成功母亲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这位母亲在儿子3岁时,便让他管理自己的衣服、鞋子、玩具、用品。儿子每天理好抽屉,让妈妈检查。要穿什么衣服自己拿,脏了换下父母洗,晾干后自己折好放在抽屉里,玩过的玩具自己收好。刚开始,孩子不大适应,时间一久就习惯了。上小学前,母亲告诉儿子“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爸爸妈妈虽然都是老师,但课本上的内容不要来问我们,我们是不会讲给你听的,课本外的内容欢迎你多问。”她的儿子也很自觉,学习上与生活上一般都不要父母操心,书包自己理,作业自己做,生活用品自己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初中开始,父母就让儿子住读。每次回家,儿子还主动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北京上大学时,儿子早就完全能生活自理了。现在,儿子在国外继续深造,生活也料理得井井有条。

  我们不应认为做家务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其实,“聪明全在十个手指头上”。从小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既能促进孩子大脑皮层的发育,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又能培养孩子自主意识与独立生活的能力,为孩子将来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汪叔阳.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1-7 21:07     标题: 如何帮孩子克服“敏感性格”

如何帮孩子克服“敏感性格”
2007-10-18 09:42:44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孩子在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发展着他自己独特的性格,通过他的意志、他的意识、他的行为、他的情感在表达与表现着。但是在这一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受到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一些性格的偏差也会在孩子的身上出现。敏感胆小的孩子的这种性格倾向,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就是:
  1.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外界稍微有变化就使他紧张与不安;2.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喜欢独自安静地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3.行为比较缓慢退缩;情绪比较平静;4.依赖性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要求。

  面对这一情况有些脾气急躁的家长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而发脾气,但是家长的急躁越发使孩子变得更胆小,而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成长。克服性格偏差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新的调整:

  1.孩子在接触和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家长前期陪伴,在孩子渐渐熟悉的基础上,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表现自己。例如孩子要进小学了,妈妈可以先提前带孩子去小学里玩几次;进入小学之后,妈妈可以陪孩子在班级中玩一会再离开,使孩子对新的环境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

  2.设置“最近发展区”的任务给予挑战,激发孩子内在的能力。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孩子目前没有达到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可以达到的一种发展水平。例如孩子目前不愿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在家长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可以拉着孩子的手而转到前面来。

  3.多带孩子到你的有孩子的朋友家里,或者邀请你的朋友一起带孩子出去玩,让孩子学会和小朋友交往。如果时间不容许,你们可以两个或者三个家庭轮换着一个家长带着两个或三个孩子出去玩,这样既可以锻炼孩子的交往能力,又可以为家长省下时间。家长还可以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

  4.平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她)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科 卫


编辑:马燕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1-17 21:55     标题: 磨蹭有原因

磨蹭有原因(附图)

 《豆豆妈妈的成长》





  晓锋妈妈是一个做事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的人。可儿子却是个典型的慢性子,做事总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为此,他的一举一动让妈妈急得忍无可忍。她真的很想知道儿子为什么会这么做?

  (妈妈在一边催促儿子快点儿写作业,可儿子却在那里拿一块小橡皮扔着玩,急得妈妈

大叫:“你怎么5个小时都写不完作业呀?”)

  秋天的北京,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气候宜人,是北京最美丽的季节,也是晓锋妈妈最喜欢的季节。

  走在上班的路上,想着这段时间她和晓锋之间发生的事情,她的心中既有喜悦,又充满了困惑,儿子那张倔强的小脸不时浮现在她的眼前。

  看着儿子那略微扬起的下颚,圆睁着的双眼,晓锋妈妈忽然感到一丝疑惑:“他真的是我的儿子吗?”

  晓锋妈妈是一个做事干净利落,从不拖泥带水的人。可儿子却是个典型的慢性子,他穿衣服、吃饭、写作业,样样事都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不仅没半点像妈妈,简直就是妈妈的冤家。甚至有的时候,他的一举一动让妈妈急得忍无可忍。她真的很想知道儿子为什么会这么做?

  英新提示:晓锋的磨蹭与妈妈的利落有着直接关系。当他磨蹭、拖拉时,妈妈一定催促。晓锋成功地吸引了妈妈的注意,磨蹭持续发生。

  刚一走进办公室,就听见一位爸爸正在义愤填膺地述说着自己的儿子。

  “我原来一直觉得孩子的学习,不用总盯着,孩子也是有自觉性的。但是,现实却令我十分失望。我们家飞飞最大的毛病就是磨蹭。明明十分钟能干完的事情,他却总要磨蹭半个多小时。”

  “天哪!”不等他把话说完,快人快语的晓锋妈妈便大声感叹起来。

  “又是磨蹭,难道我们的孩子们都商量好了吗?”

  “其实,你们都知道我儿子学习挺好的,可就是干事拖拖拉拉的。”飞飞爸爸继续述说着自己心中的不快。

  “我常常看到他写作业时,总要摸摸尺子,玩玩笔帽,甚至拿一块小橡皮扔着玩,就能玩上一个多小时。你们说,那有什么好玩的呀?”

  “是呀。我女儿也是如此,一张破纸片、一把尺子也能玩上大半天。每天写作业都要写到晚上九点。对此,我是怎么也想不明白。”

  办公室内的父母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这时,飞飞爸爸更为急切地说:“你们说的这些都不算什么!”

  “我儿子那才叫可气呢。有一次期末考试,他拿着卷子左看看,右瞧瞧,心里美极了,觉得自己都会做,好像一百分已经稳稳地握在自己的手中似的。于是,就一边写,一边玩,结果到老师收卷子,他刚做完了一半。可就这样,他还有话说:‘我也可以得100分,不就是没别人快吗?’你们说说,这孩子气人不气人?反正我是快让他给气死了。”

  “这有什么呀!这对于我们家晓锋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他要是磨蹭起来可是有一定水平的。”

  晓锋的爸爸、妈妈平时工作都特别的忙,经常不在家。所以,没有人监督儿子写作业,一般情况总要拖拖拉拉地写到晚上10点。

  有一天,晚上都10点多了,晓锋妈妈才回家。一进门,她就看见儿子还在那里写作业呢。

  她顾不得换衣服,就三步并做两步地走上前去,着急地翻看着儿子的作业。结果发现老师留的作业一点儿都不多,可晓锋愣是一直写到了10点多。

  “你放学回来是不是又先看电视了?”

  “没有!”

  “我五点钟就开始写作业了。不信,你问姐姐去。”

  “五个小时你愣写不完?”

  晓锋妈妈一看到儿子那磨磨蹭蹭的样子,就烦。

  英新提示:晓锋父母很忙,如果他表现好,父母不会关注他;相反,他磨蹭,父母很烦,免不了唠叨、责骂,孩子吸引注意的行为目的达到了。

  这时,办公室内的一位妈妈忽然想起,自己的女儿曾跟同学说过:“磨蹭就磨蹭呗,反正也不会误事。”

  “我们根本不用担心时间。早上,妈妈会一遍又一遍地叫;晚上,妈妈还会不厌其烦地催。”

  “看来,孩子们磨蹭是有原因的。”想着想着,这句话就从晓锋妈妈的嘴中蹦了出来。

  “你们大家都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的孩子都是很聪明的。他们会想出很多计策来逃避他们不想做的事情。”那位妈妈随声符合着。

  “没错!没错!”这时,晓锋妈妈迫不及待地将昨天下午发生的事说了出来。

  昨天下午,晓锋妈妈急着去学校接儿子,可儿子却要做值日。没办法,一个人在外面等吧。百无聊赖的她东走走,西晃晃,无意中听到了两个小学生的对话。

  “你作业在学校写完了吗?”

  “写完了。你呢?”

  问话的小男孩精明地摇了摇头,左顾右盼一番才趴在同学的耳朵边上,诡秘地说:“我故意没写完的,留了个尾巴。”

  (一个小男孩问同学:“你作业在学校写完了吗?”另一个男孩精明地摇了摇头,左顾右盼一番才趴在同学的耳朵边上,诡秘地说:“我故意没写完的,留了个尾巴。因为,学校作业都做完了,爸妈肯定还得给我留新的课外作业。”)

  “为什么?”听话的小男孩有些惊讶地问。

  “这你还不知道,反正写完作业也不让玩。要是学校作业都做完了,爸妈肯定还得给我留新的课外作业。”

  “对了,以后你也别那么快就写完作业,得留了一个尾巴,回到家后慢慢地写,一直到睡觉前才把它完成。这样妈妈就不会再给你留新的课外的作业了。”

  另一个小孩听了这个主意兴奋地挥了挥拳头。

  “我想,从此以后他一定也会磨磨蹭蹭地写作业的。”讲述完故事,晓锋妈妈接着说。

  “看来,孩子写作业磨蹭还真的是有原因的。”大家很有感触地说。

  这时,那位妈妈像又想起什么似的,大声地说:“我女儿的好朋友就总说大人说话不算话!”

  原来,每天早上她女儿都会和好朋友一起上学。一天,她们两个在去学校的路上边走边聊。

  “你知道吗,只要我很快将作业做完,我妈保证会给我留些新的课外作业。而且,有时明明说好只做两道奥数题,可要是见我做得快了些,她就会再给我留两道。你妈也这样吗?”

  “差不多。”

  “哎,怎么大人总说话不算话呀!”

  两个孩子深深地感叹着走向学校。

  可就是这句感叹却深深地印在了那位妈妈的脑海中。于是,她很是感慨地说:“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做的不对。孩子故意磨磨蹭蹭地做作业,就是在和我们抗争。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写完了学校作业、课外作业,还有家庭作业和无数的练习在等待他们。总之,我们这些大人是不会轻易让他们去玩的。”

  说话间,办公室的同事都频频点头。

  英新提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磨蹭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父母不得不反省自己。

  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而且是越聪明越好。可是,却不知道,只有聪明的孩子才会不断的创新,制造问题。面对儿子层出不穷的挑衅,晓锋妈妈感到心力交悴,于是,开始向英新老师求援。

  “孩子,其实你不笨,你也不坏,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教你的方法。”

  “面对聪明的孩子,做父母的只能更加聪明才行。”

  英新的话使她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总是为孩子出现的问题而烦恼,我们从来没有把孩子出现的问题和我们自己联系起来。是我们家长一些做法不得当,才促使了孩子不良行为的形成,可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这下晓锋妈妈明白了,她决定以后不那么累了。

  晓锋妈妈的学习心得:

  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该吃饭时继续看电视、早晨起床磨蹭、忘记带学具、放学回家乱放书包、作业拖到快睡觉时才写,甚至不能及时完成,因而耽误睡觉等,父母往往再三给予惩罚、提醒、警告、恐吓等,但孩子仍一再的犯错,而且花样翻新,令父母应接不暇。

  孩子的创造力让父母们惊讶不已,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他怎么有那么多的鬼注意。许多父母也无奈地表示:“我也不喜欢唠唠叨叨的,可是,孩子就是不听,有什么办法?”

  我们是否过多地承担了孩子应该担负的责任?是否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自主的机会?“自然与合理的行为结果”能够帮助父母矫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

  自然的行为结果:

  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一个行为结果,例如:不吃饭自然会饿,不及时穿衣自然会着凉,早晨赖床自然会迟到,东西乱放自然会找不到……,这些结果是伴随行为自然产生的,叫自然的行为结果。父母只需提供机会让孩子体会自己行为的结果,孩子自然会从不当行为的结果中得到教训。

  合理的行为结果:

  合理的行为结果是父母与子女讨论,由子女选择后产生的。运用合理的行为结果训练孩子,就是允许孩子自己从与父母所订的约定中学习社会规范,进而懂得彼此尊重。父母与孩子共同讨论事情的解决方案,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选定方案后,确实执行,若孩子未能遵守约定,就必须从结果中学到教训。

  过去,她总是把目光盯在儿子的身上,不仅搞得自己很累,儿子也烦得要死。从今往后,她要让儿子独自承担后果,若是磨蹭,自己晚了,肯定会遭到老师的批评的。她想,这样总要比自己每天着急忙荒地催促管用得多。

  “妈妈、爷爷、奶奶,我回来了。”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晓锋已经放学了。

  “妈妈,快来,我给你看一个好玩的东西。”晓峰一放下书包就大声的叫到。

  “来了,马上就来。”晓锋妈妈起身来到了儿子的房间。

  晓锋兴奋得向妈妈跑来。

  “妈妈,你看,你看!”

  只见他拿着一个磁铁,一张放了一些黑色铁沙子的纸。然后,他把磁铁放在了纸下面来回的移动。纸上的铁沙子随着磁铁的移动,翩翩起舞起来,而且还不时地变换着各种各样的造型,十分的新奇好看。

  “真不错,这是谁发明的玩法呀?”

  “现在我们全班都流行玩这个。”

  “妈妈,你知道吗,这些铁沙子特别不容易找。我们学校操场旁边有一个大沙堆,一下课,我们就冲到沙堆那里找这种铁沙。动作一定要快,要不然就被别人抢光了。”晓锋激动地边说边比划着。

  “妈妈,我今天的作业在学校都做完了,我可以多玩一会儿铁沙子吗?”

  看着儿子恳求的目光,晓锋妈妈点了点头。

  儿子兴奋大叫“耶!耶——!太棒了!”

  她爱惜地看着儿子红红的笑脸,摇了摇头,转身走进厨房开始准备晚饭。

  儿子尝到了自己安排时间的甜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不再磨磨蹭蹭了。从几周前的十点多还在写作业的小磨蹭,到现在这个在学校就完成作业的小机灵。

  知道晓锋的变化后,飞飞爸爸就连忙跑来取经。

  她告诉他:“这可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其间的辛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晓锋妈妈一直希望孩子能够自己安排时间,自主学习,克服磨蹭的不良毛病。为此,他们一起制定了一个时间表:1、回家后先写学校作业;2、完成口算练习;3、完成奥数作业(不是天天有);4、背英语单词,听磁带,背课文;5、写大字,阅读课外书(如果有时间);6、晚上9点准时上床休息。

  结果效果并不好。常常是9点多了,晓锋还未完成学校作业。

  晓锋妈妈偷偷观察发现,没有人监督,儿子放学后并不按照时间表的顺序行事。他往往先看课外书,然后看电视,东转转,西逛逛,等着吃晚饭。饭后再休息半小时,常常是要到7点30分才开始写作业。

  晓锋妈妈也一再提醒儿子,要先写作业后看课外书,但效果不明显。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她再次和晓锋坐下来商讨时间表的问题。

  “晓峰,你最近的作业特别多吧?”

  “也不是,我觉得每天写奥数作业和剑桥英语作业,太累了。星期一和星期三我有课后班,根本没有时间再做课外作业!”晓锋抱怨着。

  她耐心地听儿子的诉说后,共同协商,详细讨论,重新制定出一个非常可行的时间表。

  按照时间表的要求,晓锋每天都在8点15分完成所有的作业,这样他可以有45分钟的自由时间做任何他喜欢的事情。

  他们同时约定,这个时间表先试行一周,如果有问题再加以调整。

  结果发现晓锋常常在8点前就完成了所有的事情,高高兴兴地做他喜欢的游戏了。而妈妈再也不用跟在他屁股后面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该做这个了,该做那个了。唠唠叨叨的妈妈和小磨蹭都不见了。

  渐渐地晓锋感受到独立的自由,同时也学到了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晓锋妈妈看着井然有序做这个、做那个的儿子,也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和成就感。

  讲着,讲着,晓锋妈妈才发现,自己太投入了,竟然忽略了同事。

  看着飞飞爸爸困惑的表情,她忍不住补充说到:“其实,对于孩子的磨蹭,我是深有体会的。上星期,我又碰到了同样的问题。”

  “晓锋自己制定的时间表规定,上床睡觉的时间是固定的,到了9点钟,无论他的作业有没有写完,都必须上床睡觉。在这之前的时间,我尊重儿子的意见,按照他的安排顺序来写作业,做游戏。”

  “有一次,他到了睡觉的时间还没有完成作业。我问他,是继续完成作业、但以后改变活动顺序,即先写作业再玩游戏,还是今天不写作业,第二天被老师批评,儿子选择今天完成作业,以后先写作业再玩游戏和阅读。我很高兴,并在第二天和儿子共同制定了那张新时间表,将儿子放学后的所有活动都列在表中,有章可循,儿子也感到心中有数。”

  英新提示:晓锋妈妈运用合理的行为结果,让孩子进行有限度地选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学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张时间表得到了儿子的认同,经过一个星期的实践,我惊喜地发现儿子竟然可以自觉地按照时间表做事。既使我不在家,没有人监督,他也从不磨蹭、偷懒,做起事来有条不紊。”

  我把发生的事情一股脑地讲了出来,然后,从书包里拿出我和儿子一起订的时间表,递给飞飞爸爸。

  “晓锋妈妈,如果晓锋到了睡觉时间还写不完作业,你真的就不让他写了,让他睡觉了吗?”

  飞飞爸爸半信半疑的问。

  “对呀,我以前也拿他没办法。现在我意识到,他写不完作业,第二天一定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他必须自己承担这个结果。在这件事上,我非常坚定。但是如果孩子晚上睡觉晚了,长此以往,会影响身体健康,这就是我的问题了。所以我固定了睡觉的时间,9点必须上床。”晓锋妈妈笑着解释道。

  英新提示:晓锋妈妈区分问题的所有权,写不完作业是孩子的事,自然的行为结果的体验可以帮助孩子校正不良行为。长期睡眠不足将影响健康,妈妈当然要参与。

  “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要早养成。你可以想一想,是一次作业重要呢?还是一生的良好习惯重要?”

  “哎——”飞飞爸爸叹了口气。

  “其实,是我没有把好这一关,我认为每天写完家庭作业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睡觉时间就耽误了。是我没分清哪一个重,哪一个轻。”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一天晚上,晓锋妈妈正在厨房忙乎着,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喂——”她接起电话。

  “阿姨,我是飞飞,我想问问晓锋今天数学作业留的是什么?我没有记。”

  “晓锋,你的电话,是非飞打来的。”

  她大声的叫着正玩的不亦乐乎的儿子。

  儿子飞快的跑了进来,接起了电话。

  晓锋妈妈转身刚要走开,就听见儿子有些惊讶地大声询问:“什么,数学作业?我怎么不知道还有数学作业呀?真的有呀,可能是课间留的吧,我也不知道。”

  儿子放下电话,晓锋妈妈已经大概明白发生什么事,自以为写完作业的儿子,根本就不知道还留了数学作业。

  她静静地看着儿子,儿子不知所措的望着她,显然他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了。

  他生怕妈妈发脾气,赶忙拿出记作业的本子,仔细察看着。

  “妈妈,你看,我记作业的本上真的没有记数学作业,可能是课间老师写在黑板上,可是课间我又不在教室里,所以没记下来吧。”

  儿子望着手中的磁铁,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

  晓锋妈妈心平气和的望着儿子:“妈妈知道,你课间的时候,肯定是飞快地冲出教室,去抢占沙土堆,收集铁沙子去了。等到上课时,黑板上的作业已经被擦掉了,对吗?”

  晓锋不好意思地笑着点了点头说:“妈妈,我知道错了,你别生气,我这就打电话问其他同学数学作业的事儿。”

  “晓锋,你因为玩磁铁忘记了记作业,我有点失望。不过,明天你仍然可以带磁铁去学校,但是明天要是再因为玩磁铁忘了记作业,影响学习,怎么办呢?”

  “妈妈,我一定不会忘记作业的。如果我忘了,就一周不把磁铁带到学校去玩。”

  “真的吗?如果再忘记作业,一个礼拜都不能玩磁铁了?”

  望着妈妈温柔而坚定的神情,晓锋拼命的点着头。

  “妈妈,你放心吧,我保证不忘记记作业!我现在去问作业了。”

  晓锋妈妈极有成就感地转身走进厨房。

  就这样,她慢慢地开始相信,孩子是有为自己做决定的能力,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的。而父母的引导、信任是开启这种能力的金钥匙。

  英新提示:晓锋妈妈用合理的行为结果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晚上,吃过晚饭。晓锋妈妈和丈夫坐在餐桌旁,喝茶聊天。她跟丈夫讲起了儿子忘了记数学作业的事情,以及最后的结果。丈夫认真地听着,一直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儿,他默默地站起身,走进儿子的房间,来到正在写作业的儿子身边:“晓锋,明天上学不许带磁铁了。”

  儿子一下子就跳了起来,大声抗议:“不!我要带!”

  晓锋妈妈听见后急忙招呼丈夫,叫了半天,他才重新走过来。

  “你怎么了?”晓锋妈妈望着丈夫问到。

  “我都答应儿子明天可以带磁铁上学了,如果再一次不记作业,就不允许带了,我们已经达成协议了。”她提醒着丈夫。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平时脾气柔和的丈夫竟然大声地冲自己嚷道:“别以为你通过什么父母效能培训,就认为你的教育方法是最好的,我以前也跟儿子有过约定,要是忘记记作业,就应该受到惩罚。”

  晓锋妈妈诧异地望着丈夫。

  “我没有觉得我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但是我们要的结果是什么呢?不就是让儿子以后记住记作业吗?”她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嗓音和丈夫大声争执起来。

  显然听见声音的公公、婆婆走进厨房,装模做样地倒了杯水。然后,婆婆压低嗓音说:“小点儿声,孩子都听见了。”

  然而,就在婆婆要离开厨房的一瞬间,晓锋妈妈却看到她在那里冲我点了点头,表示他们的支持。

  晓锋妈妈走出厨房,来到儿子的房间。

  “晓锋,爸爸、妈妈有个问题,意见不一致,正在争论,不影响你吧?”

  儿子眨了眨眼睛调皮地说:“妈妈,我正在认真地写数学作业,所以,我什么都没有听见。”

  她欣慰地关紧儿子的房门,转身又走到餐桌前,对着坐在椅子上的老公大声地说:“是要接着和我辩论吗?来吧。”

  老公抬起头看着她,他们俩一直对峙着。过了一会儿,同时都绷不住了,一起笑出声来。

  “你坐下,喝茶吧。”丈夫笑着给她倒上一杯茶。

  “你看,我经常不在家,儿子越来越听你的了,和你也越来越亲近了。连我爸我妈都那么的支持你,他们自以为刚才在我背后冲你点头我没看见,其实我都知道。我在家里现在这么的孤立。我能不着急吗?。”

  喝了一口茶,晓锋妈妈忍不住笑了,直视着丈夫略显焦急的面孔。

  “我明白了,你觉得大家都跟我好了,尤其是儿子,你心里不舒服,对吧?你是想和我争夺革命下一代。”

  晓锋妈妈半真半假的玩笑话,逗得丈夫大笑起来。

  “没错!我是得和你争一争了。否则我就落伍喽。”

  她和丈夫同时爆发出一阵大笑,温暖的气氛使她无比的陶醉。

  英新点评:

  面对孩子形形色色的磨蹭,父母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判断孩子的行为目的,检视自己的反应,区分问题的所有权。

  对于吸引注意的磨蹭,父母应该忽视不理他,并进一步让孩子体验自然的行为结果——完不成作业被老师批评,有助于改善行为。当孩子不磨蹭时,父母要及时鼓励,使良好行为得到增强。

  对于父母不合理安排消极抵制的磨蹭,如父母一再“说话不算话”导致孩子作业总是做不完(竟然用5个小时),晓锋妈妈与孩子共同制定时间表,孩子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唠叨的妈妈和磨蹭的孩子就此盾形。

  在孩子的成长中,允许孩子犯错,给孩子更大的改正空间,孩子感到被尊重,更有力量克服自己的错误。对于晓锋忘记作业之事,妈妈正是采用了合理的行为结果方法,在理解和接纳孩子的基础上,首先用“我的信息”告诉孩子“我很失望”,然后与孩子讨论问题并鼓励孩子自己作决定,获得孩子的承诺后,妈妈以问句形式重复孩子的决定,加深孩子的印象,同时也使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理解、信任、坚定。

  相信晓锋一定会遵守自己的承诺,即使再次发生了忘记作业的事,也没什么,父母不必生气、发脾气,或者指责、打骂孩子,也不必给孩子讲道理、谈心,只要按照孩子的选择,顺理成章地执行即可——孩子一周不可以玩磁铁。也许有的孩子会对这种行为结果的方法提出挑战,他们不愿意接受这种“一周不能玩磁铁”的结果,他们可能辩解、吵闹、哭叫、耍赖等,来试探你的决心(尤其是以前当孩子想达到某个目的时,常常采用这种方法成功实现的,更甚!),父母不必惊慌,只需要坚定而平和地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决定,父母不过是帮助、引导而已。从中孩子切身体验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得到相应的教训。长此以往,孩子才能形成责任感。

  对于以上行为结果的运用,有些父母觉得不忍心。但是为了培养负责任的孩子,父母必须坚持原则,态度温和,语气坚定。



    关键字:家庭教育  父母心得  磨蹭  慢性子.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1-17 22:02

http://baby.sina.com.cn/doudoumama/doudoumama.shtml

http://baby.sina.com.cn/qingxu/

http://baby.sina.com.cn/kmfmdxt.shtml

http://baby.sina.com.cn/haomama/index.shtml

http://baby.sina.com.cn/fumuxiaoneng/fumuxiaoneng.shtml.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1-17 22:03     标题:  请父母们蹲下来与孩子谈话

 请父母们蹲下来与孩子谈话

 2003年1月17日 10:54 当代家庭教育报


  一位访澳归来的老教师,谈到赴澳见闻时说:澳大利亚的家长蹲着和孩子说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朋友家。一个周末,他们请了一对青年夫妇和孩子来吃晚饭,当这个两岁多的孩子吃饱了,要下地去玩时,这位家长蹲下来对小孩子说话。当时,他感到很惊讶,以为这是这位妈妈特有的教育方式而未再多问。又一个周末,当学校的一位秘书逑蒂请我住到她家,去共度两天周末时,我又一次见到这动人的情景。

  逑蒂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当我们一同去超级市场时,四岁的儿子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了。逑蒂在车门口蹲下,两只手握住儿子双手、脸对脸地、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罗艾姆,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对吗?”罗艾姆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下了。

  第二天上午,我们和孩子们去公园玩,罗艾姆和姐姐跑跑跳跳,到湖边去看戏水的鸭群时,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大眼睛里滚动着,马上要流出来了。这时,逑蒂又很自然地蹲下来,亲切地对儿子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是个大男孩儿,绊一下没关系的,对吗?”这时,我也学着在一旁蹲下来,面对着罗艾姆说:“是的,你是个大男孩了,对吗?”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泪,自豪地玩去了。

  这时,我禁不住同逑蒂谈起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她说:“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我们认为,孩子也是人,也是独立的人,只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

  澳大利亚母亲的言语和行为使人想到:家长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对小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同时,家长可以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更用不着大声呵斥。

  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它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听而不闻或产生逆反心理。

  我想,这是一种很具体的教育方法,却体现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的关系的教育观念,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教育孩子的能力和水平。

  如果我们总是站着面对孩子,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不能沟通的距离。蹲下来,倾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儿童能够接受的一种爱护;蹲下来,倾听,儿童离我们的距离就会缩短;蹲下来,倾听,是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蹲下来,倾听,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1-17 22:04     标题:  换个角度看孩子的好表现

 换个角度看孩子的好表现

 2005年01月20日 09:35 《孩子》


  镜头一:

  一天,小可妈妈的同事来家里谈事情,妈妈将小可安排进屋子里看动画片。刚坐定,小可就跑出来,向客人展示爸爸给他买的小坦克,接着又要为客人背诵刚学会的汉语拼音,还要客人陪他玩。在妈妈的制止下,他才悻悻地离开,可一转眼他又在客厅里疯跑起来……

  孩子独白:终于来了个不认识的人。

  解 析:

  孩子的日常生活大都较有规律,当他一成不变的生活环境中突然出现新鲜的人或事时,往往会表现得很兴奋。而家长此时由于碍于情面而放松了对他的约束,这无形中更增加了他的兴奋度。由于大脑神经系统的抑制功能尚不完善,一旦兴奋起来,孩子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内平静下来。这也是人越多,孩子越喜欢“人来疯”的原因之一。

  镜头二:

  一对新人正在举行婚礼。小静平时不怎么爱讲话,性格也很内向。“小静今天多神气啊!”同桌的阿姨礼节性地夸了她一句。“我会背儿歌呢!”小静高兴地对阿姨说。“是吗?那背给我们听听!”阿姨逗她。没想到小静竟真的背起了在幼儿园学会的儿歌,并在大家的夸奖声中, 背了一首又一首,妈妈叫她停下来,她理也不理……

  孩子独白:再不表现以后就没机会了。

  解 析:

  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许多平时看起来不喜欢表现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不想表现自己,而是由于一些诸如自身条件不足、无法和别的孩子竞争、没有合适的环境、得不到别人的赏识等客观原因,才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一旦机会来临,他们往往也会非常乐意将自己的长处表现出来,以期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

  镜头三:

  园长正在台上发言。台下的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连平时很好动的小浩也不例外。他时不时回头看看老师,当看到老师向他竖起大拇指时,他的腰板挺得更直了……

  孩子独白:我可不能被忽视。

  解 析:

  表现自制力,这是孩子表现自己的高级形式。老师或家长常常会教孩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对大人来说,这是在教孩子行为所应当遵循的规则,可对孩子来说,这既是行为规则,同时又是表现自己的方式。所以,与其说孩子是在克制自己,不如说是他在实践大人所教授的知识,这种实践实质上就是他在向别人表现自己是个好孩子。

  温情提示:如何对待孩子的“好表现”?

  换个角度看孩子的“好表现”

  “好表现”往往会因其行为的过激而不被家长所认同。抛开传统观点和原有要求孩子遵循的行为准则,试着从孩子本身的角度、从欣赏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的“好表现”,我们或许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孩子。

  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

  家长应努力做一个有心人,适时为孩子创造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家中来客人时让孩子端茶送水、适当参与大人的谈话等,以满足他要表现的欲望。

  正确引导孩子的“好表现”行为

  家长在纠正孩子“好表现“行为中不恰当的地方时,应以适当的方式突出其行为中的闪光点,同时注意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态度,从而使他的“好表现”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文/ 梁晓玲  责任编辑:晓 枫.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1-21 21:16     标题: 期中考试 考砸了之后……

期中考试 考砸了之后……

2007-11-14 00:13:05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期中考试成绩就要揭晓了,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本报成长周刊论坛上也接连出现了一些学生在上面倾诉“考得不好”的话题。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宠爱有加,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如此一来,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却出现了问题。当遇到挫折时,一些孩子很容易心理失衡,产生失落、不安等不良情绪,本期成长周刊·话题栏目我们选择了几个在这次期中考试不太顺利的案例,希望家长能够把孩子的考试挫折当作一次很好的教育交流机会,和孩子一起明白:挫折就像我们平时会摔跤一样,任何人都可能会碰到,在考试失败时,要用坚强的意志力去承受它、面对它,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战胜它。

  一 排名下跌20位  整个人变样了

  [案例]

  小钰,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该学生在小学读书时,语文、数学等各门功课特别优秀。爱好广泛,善于交往,乐于助人,小学毕业考试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区属重点中学。分到班级时,成绩为全班第一,初一时成绩也挺好。这次期中考试,数学仅得了70分,一下由原来的第一名下降为第二十名,这对他是个极大的打击。这两天小钰像变了个人似的,忧心忡忡,总是感到周围人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他经常把衣服的拉链拉得很高,甚至把嘴巴、鼻子都藏在衣领内,看人时总是低头窥视,不敢正眼相观。

  [分析]

  一般的优秀生从小就生活在顺境中,在家受父母的疼爱,在校受老师的关心、同学们的羡慕。由于他们一直生活在顺境中,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一遇到挫折,如偶然的考试失误,就会产生失望、痛苦和不愉快等情感体验,惶恐不安,甚至丧失信心、悲观失望。有些家境优越的“神童”和“尖子”成长一帆风顺,直至到国外留学,结果却为思乡和人际关系不融洽而导致精神障碍,不得不中途回国,抱憾终身。由此看来,挫折教育的对象也包括优秀生。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们认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内在的自信和乐观,父母和教师则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对策]

  面对考试挫折,青少年应做好三种心理准备:迎接考试,要给自己打气。“没什么的”、“我会赢”。当考试失败时,暗示自己,“这次考试失败不要紧,它是对我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大检验。”当挫折感减小或消失后,进行自我解嘲:“没有什么吧!考砸了,但我没有倒下,我还是我。”当考后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时,心里想:“我能行,只要我坚持,下次考试我会赢。”这三种心理准备需要一个共同的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学习、学习、再学习”始终是学生第一任务,考试失败也不改初衷。

  二 成绩很不理想 吓得不敢回家

  [案例]

  昨天下午,初一的期中考试结束了,同学们都很兴奋,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地走出校园。小雯同学却忧心忡忡地来到心理咨询室,半天不说一句话。老师开导了好半天,她才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原委:她刚从语文老师那儿得知,这次语文只考了82分,作文明显偏题了。说到这儿小雯流下了眼泪。“为了能让我读一所好的中学,爸妈没有费了不少心,也交了一笔可观的赞助费。开学初我不止一次向父母表态,一定进入班级前十名,现在看来不可能了。我怎么面对父母。上次月考,英语考试因为我粗心,少考了4分,只得了90分,妈妈唠叨了好几天,爸爸也对我发了脾气,责问我怎么这么笨。并警告我如果期中考试考不好,肯定要揍我。你说我怎么办?”心理老师与她交流了近一个小时,她仍然不敢回家。

  [分析]

  家长的过高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成绩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家长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十分坎坷,甚至因为学业成绩而影响事业发展,就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期望子女圆自己未圆的求学梦。同时,社会竞争压力和学校内部竞争机制,使得一些家长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去追求他难以实现的目标,给学生定分数、定位次。面对家长的过高期望,学生经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现实中,很多学生在考试时不能达到家长的期望目标,往往因此招来家长的指责和批评,感到心情沉重,情绪低落,有强烈的受挫感,进而引发的悲剧是很多的,家长一定要从两眼紧盯成绩向看孩子综合发展转化,一旦孩子在学习中遇到挫折,家长要主动安慰,帮孩子调整心态,使他们顺利渡过难关。

  [对策]

  家长首先要转变观念,从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向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转化。当我们获知了关于孩子的令人瞠目的事情发生时,家长一定要冷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图自己的一时之快,把火气发在孩子身上,要克制住自己,要坚决地和孩子站在一起,帮助他跳出阴影,走向光明。而不要像孩子们说的一样“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第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家长不能重“知”轻“德”,不一定非要强迫孩子达到他力所不能及的目的。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才能引导孩子走上身心健康的成长之路。第三、帮助孩子总结经验。失败后,家长要帮助、引导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让失败为下一次的拼搏提供借鉴。第四、知己知彼,正确抉择。每个父母都期望子女拥有成功的未来,但光有良好的意愿是不够的,父母应当帮助孩子正确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所谓知己,即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观念和性格,如自己希望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的人生道路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受挫等。知彼,即应帮助孩子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发展、经济趋势等总体状况,如社会需要什么、存在哪些发展机遇及现实生活中尚存在哪些不尽人意或不完善的方面等,让孩子懂得做事要向最高目标努力,但必须做好承受最坏结果的思想准备。第五、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使孩子树立信心。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做家长的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孩子。要以表扬为主,而且要注意表扬的心理艺术及其心理效应。如表扬要以精神奖励为主,而且要及时。应重视道德品德的表扬。若确实需要批评,就要批评中带有鼓励,因为批评的目的在于教育孩子,而不是将气发在孩子身上。

  所以要注意批评的心理艺术及其心理效应。这样才能与孩子沟通,用情感教育慢慢清除孩子的自卑心理,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三 考后非常烦躁 直冲父母发火

  [案例]

  初三(3)班班主任李老师昨天晚上接到学生晓磊妈妈的电话,询问晓磊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李老师讲没什么特别的事啊。晓磊的妈妈仍一个劲地追问。原来晓磊昨天考试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晚饭也吃得很少。爸妈问他是不是不舒服,谁知道平时性格温顺的晓磊竟冲着爸妈发火:“你们烦不烦哪!”,最后跑了出去。今天早上李老师找到晓磊,谈了半天,才问明原委。原来晓磊在昨天上午的物理考试中觉得很不顺手,最后两道题目好像从未见过,估计物理成绩不会理想。下午考英语时自己觉得十分烦躁,总是静不下心来,回家后自然没有了好心情。最后班主任告诉他,物理88分,在班级排第5名,英语成绩也很正常,可晓磊却不相信。

  [分析]

  晓磊同学的表现实际上是一种自卑心理引发焦虑情绪,进而引发的挫败感。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一种人格缺陷。它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己,抬高别人,影响了对自己正确、客观的判断,不能客观地、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影响到人格的健康形成。过度自卑的孩子往往敏感多疑,胆怯懦弱,孤僻内向,常出现挫败的感觉。自卑往往源于孩子的幼年时期。它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长期生活在自卑阴影中的孩子,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甚至一生都被自卑所困扰,影响了自己的发展前途。

  [对策]

  实施挫折教育,首先要搞好调查研究,弄清孩子的性格类型,看孩子的性格是外向型、内向型,还是抑郁型,要因性格施教。外向型可直言不讳,内向型要旁敲侧击,抑郁型要讲求策略。其次要培养孩子和谐的人际环境,如定期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中聚会,多创造一些让他们自由交流的机会,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让孩子遇到挫折时,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培养孩子的友谊感、依恋感与安全感。再次,在日常生活中,多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决策,父母可以适当把责任下放,如买了假冒商品可以让孩子去退换,家里与物业的一些小纠纷,可以让孩子交涉等等,如果孩子成功了,要及时鼓励,说些“比爸爸妈妈强”的话。平时对孩子的要求,最好不要全部答应,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其受到挫折,要他们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的。应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是万能的,在某些方面自己可能会遇到困难,自己要去克服。

  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父母应重视家庭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他们可从中“悟”出点道理。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张福新 王 璟

编辑:张超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1-21 21:23     标题: 父母要帮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钥匙”

父母要帮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钥匙”

2007-09-27 13:06:02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盼子成才是每个父母的期盼和心愿,叶北溟、夏天的父母都是如此。然而孩子的发展却不按照他们预先的设想。在一句句“都是为了你好”、“还不是为了你的前途?”的背后,很多家长都很茫然:自己全身心的付出,怎么换来的是这样的结局?
  不要异化了“为孩子好”

  从事教育这么多年,看到了很多北溟的父母、夏天的父母。六中就是美术特色学校,但作为校长的我却常常看到有天赋的孩子父母却不愿意让他们走艺术道路,而也有些父母为了能让孩子考上大学,逼迫从未对艺术有兴趣的孩子端坐在画室里学美术。这些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为孩子好”的教育方式不仅伤害了自己,更是深深伤害了自己的孩子,因为教育已经被这些父母“异化”了——教育成了父母达成自己理想和目标的工具,成了父母期盼孩子日后进入他们的认为体面阶层的唯一手段。在这种旷日持久的“才能”开发中,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耗尽了孩子的学习激情,孩子的潜能也倍受摧残。与父母自己的“美好心愿”相比,孩子的天赋、才能又算得了什么呢?孩子的兴趣、探索自己世界的激情又算得了什么呢?

  关注孩子的优势智能

  我想每位父母都可以反思这样三个问题:什么是教育?教育孩子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促进孩子的发展?怎样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很多时候,教育是孩子本身的问题还是我们的评价标准出了问题?是执著追求于家长自己的目标还是因材施教促进孩子的成长?

  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的,这个想法绝对没有错,问题是一切按父母的模式去设计的生活,孩子自己会觉得幸福吗?不管不顾孩子的心愿、兴趣和特长,孩子能快乐吗?当孩子没有达到家长预期的目标时,家长就觉得孩子出了太多的问题,父母愤怒了,或是责骂我们的孩子,或是语重心长“控诉”我们的孩子。孩子沉默了,孩子愧疚了,孩子自卑了……很多时候孩子就是在这样看不见的教育暴力中失去了成长的快乐和发展的潜能。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智能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方式,而每种智能都是有价值的,因而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特的。每个教育者包括家长都要重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孩子的优势智能,注重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培养,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钥匙”。  



  南京市第六中学校长 潘春雷


编辑:马燕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1-21 21:27     标题: 烦恼:妈妈为啥老拿我和别人比较

烦恼:妈妈为啥老拿我和别人比较

2007-10-18 09:40:56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个优秀的孩子,一直是班里的小干部,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语文和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取得了钢琴八级的证书。当然,我也有不足,我的数学成绩不是特别好,有时候排名会落到十名之后,我也常常为此苦恼。我的妈妈不仅不安慰我,还总是拿我的数学成绩做文章,当我拿着考了第一名的语文试卷给妈妈看时,妈妈不屑一顾地说:“光语文好有什么用?什么时候给我考个数学第一名回来?你看人家小亮,数学总是那么好,轻轻松松就能考满分。”妈妈喜欢把我和别人比,我钢琴过了八级,以为妈妈会高兴,可她说:“人家佳佳早就过十级了。你才八级,有什么好高兴的!”我已经很努力了,妈妈却一次又一次打击我,我该怎么办呀?
  ——六年级学生晓文

  

  望子成龙,对于每一个家长来说,是合情合理的想法。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强,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但有时候这种期望对于我们来说成了一种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老师给你几点建议:

  1、尊重父母,坦然接受。的确,有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期望过大,虽然我们自己尽力了,但依然无法达到。他们也常常会以我们的同龄人为榜样,为我们树立目标,让我们追赶。此时,父母的言行可能让我们觉得反感,但他们是长辈,内心的不满向他们发泄显然是不合适的。与其和他们顶撞,向他们发牢骚不如先坦然地接受,作为父母,向我们提出要求,实际上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作为子女,对于父母的语言、态度及教育的方式方法是不应该有太多计较的,否则矛盾会激发,甚至会一发而不可收拾。

  2、调整心态,迎头向上。接受父母意见的同时,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千万不能虚心接受,坚决不改。更不能口头上应承下来,而内心却抵触不已,产生焦虑的情绪。当一个人焦虑不安的时候,是无法发挥出正常水平的,此时的思维也会受到阻塞,提高自己从何谈起?此时,可以给自己一点心理暗示,告诉自己,父母这样要求自己是对自己的帮助。同时努力去寻找自己问题的症结,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父母对自己放心,对自己努力的行动满意。晓文,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数学上,这还不够,还应该正视自己的不足,加强数学练习,只有多做题,才能熟能生巧,做到举一反三。数学的学习也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也应该增加自己的感官训练,培养自己的做题能力。

  3、诚恳沟通,取得共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往往出于自己内心的良好愿望,但有时过于理想化。他们忽视了孩子个人的需要,这样的期望就成了压力,压力过大就成了阻力。当我们觉得父母的期望已经成为自己的阻力时,就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他们,把自己的困惑和想法转达给父母,让父母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和实际能力,客观地评价期望目标的合理性和实施的可能性。当然,沟通的时间和技巧很重要,要找到合适的时间与父母真诚地交流。父母觉得你不如别人,把你和别人相比较,其实是内心恐慌的一种表现。你可以列出自己的优势,让父母宽心。晓文就可以告诉她的妈妈:“我的数学比不上小亮,可是我的钢琴弹得比他好。我的钢琴没佳佳级别高,但我年年是三好生。这么多年我一直是班干部,锻炼的机会自然比他们都多,所以我的发展还是比较全面的,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虽然我某些方面还达不到你的要求,但我会努力的。妈妈,请相信我!”在事实及你诚恳的态度下,即使父母没有明确说什么,他们的内心也还是会有所触动的。当然,成年人被我们说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可以借助外力,比如把你的烦恼告诉老师,让老师做你的说客,与父母沟通。恳请亲戚朋友开导父母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同龄之间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只有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将父母对我们的期望转化成我们共同的目标。

  最后,需要提醒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有时候作为家长,也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谓为孩子好,是真的为孩子好,还是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当自己与别人谈论孩子时,能因为孩子的出色而得到内心的满足。伸出十个手指尚且长短不一,人更是参差不齐,用自己的劣势比别人的强项,永远都只能失望而归。只有合理、合适的目标才会激发人去努力,“跳一跳摘果子”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如果不管怎么跳都摘不到果子,那么不论果子多大,也无法引起兴趣。因此,可望而不可及的期望,只会使人产生自卑和抑郁,最终选择放弃。较之于过多的指责,孩子们更需要的是鼓励和信任,有了成功的体验才会产生信心。


编辑:马燕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 yiranchunzhen    时间: 2007-11-30 08:55     标题: 教育子女父母切忌"一个红脸一个白脸"

教育子女父母切忌"一个红脸一个白脸"
----------------------------------------------------------------------------------------



  在近日举办的“沟通零距离”亲子平行小组活动中,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卢湾区工作站站长秦天栋告诫家长:在教育子女之前,家长必须统一口径,切忌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活动主办方“小秦工作室”为前来参与活动的家长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孩子所写的“父母在我眼中的褒与贬”。对于孩子所写的“我最讨厌每次出去玩,家长就会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地打来查岗。”一位母亲表现得很激动:“我的女儿总喜欢和一群同学出去唱卡拉OK,男男女女的都有,我就觉得会出问题!”而父亲则明显倾向于女儿:“有时候我外出,她妈妈也喜欢一个电话一个电话打来,女儿反感一点也不奇怪。”事后,记者向父亲询问是否曾就此问题与母亲沟通过时,他表示从没有。

  秦天栋指出,这样的家庭会存在沟通问题并不奇怪,孩子会很自然地和支持自己的父亲结成联盟共同对抗不信任自己的母亲,而母亲则会因为越来越深的怨气而更加苛责女儿,形成恶性循环。现场的另一位母亲说:“我不给孩子买新手机,但是孩子他爸却向我借钱给孩子买。”秦天栋认为,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荒唐的,父母在这件事情上的相反口径会间接地把孩子和母亲对立起来。

  “在我们的工作中常常会遇到类似的家庭,解决这些家庭所暴露出的沟通问题,关键看父母是否可进行有效沟通达成一致,只有父母率先改变,孩子才会改变。”秦天栋说。




选稿:吴思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李征.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2-9 16:21     标题: 教育子女“金钱奖励法”好不好?

教育子女“金钱奖励法”好不好?
有些家长对孩子采取了这样一种教育方法——“金钱奖励法”。比如,只要孩子做家务做得好,会发“工资”;学习认真作业整洁会“发奖金”……这种方法究竟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我给女儿发“奖金”
  
  黄女士36岁外贸公司会计师
  
  早在女儿出生的时候,我们就决心把她培育成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为此,我翻阅了许多育儿书籍,学习了很多教育方法。女儿在大约4岁的时候,就表示出对钱的喜好。发现了女儿的这个特点后,我自创了一套教育方法——“金钱奖励法”,常以钱为“诱饵”鼓励女儿。如果女儿听话、学习认真作业整洁,做家务干活干得好,我就发“奖金”;如果女儿犯了错误,我便开出“罚单”。
  
  关于具体奖与罚的兑现,我专门有个记账本。比如,洗碗:5角;拖地:1元;作业整洁:1元;成绩满分:5元……就这样,当女儿完成了我们交代的任务,就奖她5角或1元不等,女儿对此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做家务事也带劲多了。比如,去楼下买早点回家,一般可获得找零的所有权,少时5角,多时一两元。去买一些物品时,女儿还会自己盘算着买哪个东西比较划算。
  
  每隔一段时间,女儿就把储蓄罐里的钱倒出来数。我知道,那里头也藏着她的很多美梦,比如我不同意买给她的玩具或动漫书。我说过,想买你自己挣钱去买。所以,她对每一次的赚钱机会都很珍惜。从这个方法中,我观察到女儿的生活能力越来越强,也具备了初步的理财观念。
  
  不过,这几年下来,我有时也对自己的“金钱奖励法”产生一些困惑。比如,女儿渐渐长大,思想也渐渐在改变,她现在爱美了,很喜欢化妆品,于是就常拿自己的钱去买。我刚表示了一下反对意见,她就气呼呼地撅起了嘴说:“‘工资’本来是我挣来的,我有权力自己花。”每当这时,我就暗暗担忧,我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教育方式在以后是否还行得通。
  
  专家点评:
  
  从这位母亲的实践来看,“金钱奖励法”确实可以增强孩子劳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赚钱不容易,鼓励他们通过劳动赚取回报,这无可厚非。但是,单纯的“金钱奖励”法只能收到短期效应,容易使孩子变得功利,“财迷心窍”。另外,有些孩子还不懂得怎么存钱花钱,可能出现乱用钱的情况。因此,从长远来看,单纯用钱来满足和激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其实,“金钱奖励法”只是一种辅助的教育手段,孩子有受到大人肯定、欣赏和表扬的心理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可以是一个拥抱,一句真心的赞扬,一件小礼物等,同样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我家有本奖罚簿
  
  苏若桐男12岁小学六年级
  
  我在读五年级时,第一次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爸爸和妈妈很高兴。本来,妈妈说要奖励我一小笔钱,可是爸爸却说直接给钱,会滋长我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后来,他们商量了一下,定下了一个只给奖励、不给钱的办法,因此也就诞生了一本奖罚簿。
  
  当时,妈妈拿出一个本子,记录了我的第一笔奖励款。妈妈根据我的实际学习成绩,为我定出了具体的奖罚政策,比如:英语听写90分以上,奖100~200元,90分不奖不扣,85分扣100元,80分扣200元……数学因为是我的强项,所以要求严一点,考满分奖200元,考95分以上奖100元,95分不奖不扣,95分以下扣100元……凡是奖励的,用黑笔;凡是扣款的,用红笔。
  
  刚开始时,我很不以为然。妈妈却说,尽管在形式上没有兑现钱给我,但是,坚持若干年以后,随着我长大和成绩积累,就能体现我的价值了。如果记录本上的数值越大,说明我的成绩越大;如果数值小,那我的成绩就小。记录本上数值相当于我所赚的钱。
  
  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我发现自己很在乎这个奖罚簿。及时记录有关内容成了我和妈妈的习惯。
  
  爸爸妈妈对我说过,等到我读大学的时候,奖罚簿上面的“钱”就可以换成现金,让我自由支配。他们还说,我的“钱”赚得越多,他们越高兴。因为那是我用自己的刻苦努力换来的!现在,我终于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我一定不会让他们失望,继续努力学习!
  
  专家点评:
  
  孩子迟早要接触到金钱,与其回避倒不如早些培养孩子的金钱意识。为了避免孩子乱花钱或者太“贪”钱。家长应提早对孩子在金钱的认识上有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因此,孩子劳动所得的钱不一定要直接给孩子,父母可以给孩子在银行开一个户,把钱都存在银行里,这样既可以防止孩子乱花钱,以后积累起来也是一笔孩子的“财富”。这笔财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是一种勤劳俭朴的美德。从上面的故事来看,那本“奖罚簿”就相当于是一家纸上的银行,里面的钱怎么支配需要家长做好消费引导,如献爱心、买书、交自己的学费等,而不是“你自己的钱怎么花都行”。要让孩子知道,奖励的这些钱是属于他个人的,他虽然有权利决定这些钱的用途,但也不能乱花,可以先把钱存起来,以后再用到该用的地方,让孩子从小学会理财。
  
  “金钱奖励”有学问
  
  在市场经济中,给别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就能获得相应的报酬。而在家庭中,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下一代的成长教育,是否也应该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呢?这里面有很多学问。
  
  1.金钱奖励要恰当。

  在教育过程中,任何奖励的手段都不是目的,只是辅助性的评价,是对孩子个体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的肯定,要用得适当,用得合理。平常,有些家长给孩子的奖励太多了,从生活到学习,不停地给予金钱奖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努力的“唯一”结果是为了奖励,这样其实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很不利。如果有朝一日,奖金没有了,恐怕孩子的努力也就没有“奔头”了。另外,关于奖励,要有让孩子“欲求而难得”的体验。如果一切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可以轻易得到想要的东西,奖励对孩子就失去了吸引力,奖励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或不存在了。
  
  2.金钱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精神鼓励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奖励,比如称赞、表扬、鼓励、关注等可以令孩子更加自信,感受父母温暖的言语和赞赏的眼神,从而加倍努力。至于金钱鼓励则很形象、很直观,能促使孩子为了达成某一愿望而努力学习,取得进步。一旦孩子的愿望达成,家长奖给他适当的奖金,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鼓励他继续努力。心理学家认为,精神奖励的持久性比较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应该逐步增加精神奖励的分量。因此,家长采取以金钱奖励为主,过渡到金钱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再过渡到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奖励方式。
  
  3.延迟奖励时间。

  当孩子渐渐懂事以后,应该得到奖励时,不要立即兑现,而是延迟几天,几周或几个月(事先要约定好)再兑现奖励。其好处在于,一方面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孩子自主进步的能力,让孩子知道进步不仅是为了奖励,而且是自己的需要。有研究表明,越是愿意接受较长时间的延迟奖励,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就越好。.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2-9 16:26     标题: 满足孩子要说话的愿望

满足孩子要说话的愿望

怎样来满足孩子要说话的欲望?来听听语言专家的建议。

  全力地倾听

  在日常的忙碌中,你不是总有时间静心地听小孩子说出好像没有意思的音节或者几个单词,或者颠三倒四地讲述着他的故事!而休闲的时间就不一样了,你会花更多的时间和他在一起。

  他摸索着,不断地试着,发出更准确的音节,更好地组织自己的句子。在宝宝咿咿呀呀的时候,你最好坐在他旁边,不要干别的事情,专心地看着他。他需要一个值得交流的听众。

  丰富语言

  “快打肥皂!”“穿上鞋!”“收拾好你的玩具!”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你对孩子说话时用的词都是很直接的命令。利用这个休闲的时光,丰富一下你的语言。你可以用散文般的语言描述你们将要去的地方,或者在散步中形容遇到的风景。为什么不使用孩子正在学习的语言,为什么说出你的感受呢?你的任务——如果你同意,就是将自己变成说话的榜样和新词与漂亮句子的发现者。

  具有逻辑性的句子

  学习说话要求某些规定:在一句话中词的位置不可以随便颠倒,字词之间不可以没有任何关联。要孩子知道这种必要的逻辑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比如给他讲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的故事,让他明白自己同别的人的联系,不同辈分的关系;或者在自然中解释变化的程序:一粒种子,发芽,然后开花,最后结果;蛹如何经过一系列变化,最后化成蝴蝶。

  歌曲或歌谣

  歌曲和歌谣两个都用!它们都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歌曲中的歌词和句子的结构有利于丰富孩子的词汇,另外歌曲通过音调可以加强孩子的记忆。而歌谣通常是因为押韵、朗朗上口而深受孩子的喜爱。再说,一块唱歌或说歌谣,做着手势,眼睛看着眼睛,微笑对着微笑,这是多么愉快的时刻!.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2-9 16:27     标题: 我这样教孩子画画

我这样教孩子画画







  常常有人问我怎么带孩子画画,思绪繁杂,今天我静下心来整理其中的点点心得,和大家交流分享。

  我带的孩子大都在3~5岁之间,按年龄再细分成两个班,每班控制在8个孩子以内。我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作一些相应的调整。

  先从共通的几点谈起:

  第一,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孩子们都喜欢玩,都喜欢新鲜的东西,所以开头几次活动我会尽量多提供一些绘画工具,油画棒、毛笔、彩色水笔、皱纸、水粉颜料、胶水、毛条、手工纸、铅画纸、卡纸、白报纸、彩色卡纸、旧报纸、广告纸等等,和孩子一起玩绘画游戏、手工游戏,吸引孩子动手参与,渐渐地适应活动,乐于活动,期待活动的开始。

  第二,多肯定、多鼓励、多赞扬。儿童画是没有对错的游戏,不能以大人固有的眼光来看待。鼓励孩子大胆作画,多为孩子的进步加油鼓劲,多表扬多赞赏,给孩子多一点的自信。

  第三,多引导、少示范、不照抄。有时我会先画给孩子们看,然后将我的示范收掉,鼓励他们自己画,画得不一样也很好。

  第四,多和孩子交流讨论,帮助孩子丰富画面。活动从主题交流开始,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实物,鼓励孩子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画画的同时也要多交流,当孩子画不下去的时候,进行一些引导性的交谈,鼓励孩子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自己来丰富画面。

  第五,尊重孩子。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喜好色,即使明知不好看也不妨让他尝试一下,然后再比较给他看,这样做远比你说教的效果好。画画过程中不干涉孩子运用图形和颜色,让孩子做画画的主人,让孩子体验画画的乐趣,并进一步得到提高。孩子间不做无谓的个体比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接着我针对3岁左右的孩子谈一下:

  1)色彩训练:小宝宝其实还很难称得上是完全有意识地作画,他们的控笔能力、手眼协调的能力等等都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但对色彩却是很敏感的,所以我就将侧重点放在色彩训练上。在认清颜色的基础上要求能准确地说出名称,区分颜色的深浅等等。利用分发材料的时候要求孩子来说:“我要红色的!”“我要兰色的!”等等。有些比较容易混淆的颜色,象:蓝绿、蓝紫等等,我会设计一些色彩游戏来练练孩子们的眼力,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给颜色宝宝找朋友来比较哪些颜色放在一起更好看,等等。

  2)手工制作:动手能力是一项基本的要求,做手工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撕、剪、揉、捏、搓、粘贴等等,既练了手劲又练了手指的灵活性。设计一些手工活动,让孩子选择喜欢的颜色,完成后通过比较让孩子自己选择衬底,装裱,效果往往不错。

  3)图形练习:画圆、短线、长线、简单的几何图形等等,将这些枯燥的图形练习融进游戏中,吹泡泡、小雨伞、杨柳枝等等,逐渐尝试从无形到有形。

  以上这几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一个活动常常要安排1--3个内容,一样的主题也要尽量利用多种形式,这样一来能加深孩子的体验理解,二来也能始终保持孩子的上课热情。还有一点对小年龄的宝宝也很重要,那就是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亲近,努力让孩子接受老师。

  接下来是我带4岁左右孩子的一点心得:

  在延续以上这些内容的同时,侧重点落在了画面的表现上。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提高,参与性好,也更有主见,所以在保持兴趣的同时也就有了更多的要求,线条的简单造型、色彩的运用等等,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较小宝宝更多样,当然也就有了跑题十万八千里的情况,这种时候我一般都是先问,弄清楚他的真实想法,再帮他进一步完善。

  还有一个涂色的问题,我想不要强求,刚开始大人还是得顺着些孩子,涂色不匀或出线都是很正常的,不要因为这个而打击了孩子画画的热情。单纯的涂色也是不可取的。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涂色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锻炼。

  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画画更多的还是要看内容,而非完全是画面效果。孩子的画是他自己生活认识的体现,所以建议大人要帮助孩子丰富生活内容,充实生活经验,开阔眼界。在孩子画画的同时多让他自己来讲画,并帮他记录下来,回过头再看会很有意思的。.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2-9 16:28     标题: 多角度赏识造就理想孩子

多角度赏识造就理想孩子  
尊重和爱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由衷地欣赏、赞美孩子,需要家长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打动孩子,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角度一:正面强化,赞扬孩子众所周知的优点

  今年6岁的过过很有环保意识,常把小区里的果皮、纸屑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年前还被小区管理处评为“环保小卫士”。可是,最近过过保护环境没有以往积极了,因为爸爸妈妈觉得孩子环保方面的表现已经受到了肯定,便不再表扬他这种行为,过过拿回“环保小卫士”的奖状时,他们只是随意看了一眼,就再也没有提起。孩子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慢慢失去了保护环境的兴趣。

  孩子在表现优秀的时候,最期望听到爸爸、妈妈的鼓励与肯定。积极的正面肯定,才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爱和喜悦,给孩子带来愉快的心理感受,强化他正面的表现,促使他努力做得更加完美。

  角度二:全面肯定,赏识孩子小小的优点

  调皮的东东常会给父母招惹一些小麻烦,但有时也会主动做些好事,把摔倒的小朋友从地上扶起来,帮粗心的阿姨找到丢在角落里的钥匙……看到东东帮助人的时候,爸爸、妈妈总会充满喜悦地赞扬孩子:“东东真懂事,这么小就知道帮助别人,将来长大了一定会了不起!”在父母的赞扬声中,东东一天天懂事了,不再沉湎于捉弄别人带来的小小乐趣,而把精力转移到帮助别人上。

  爸爸妈妈发自内心的赞扬是引导孩子一步步走向真、善、美的动力。家长如果老把眼光盯在孩子的过错上不放,就会心生焦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与信心,会导致孩子往消极的方向发展。在纠正孩子捣乱等错误行为的同时,用心发现他身上的优点,细心捕捉他的每一点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孩子会逐步改掉不良习惯,强化优秀的品质。

  角度三:沙中淘金,赏识孩子错误中的闪光点

  刚上小学的小井成绩不太好,很少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3月是学雷锋月,很多做了好事的孩子都在学校里得到了表扬,让小井十分羡慕。一天,他交给老师一百元,说是在上学路上拾到的,当天就受到了学校广播站的表扬,这让小井兴奋得满脸通红。那一天,他读书的声音特别响亮,作业写得特别工整,红领巾比任何时候都系得整齐。可是第二天,小井却垂头丧气地来到了学校,原来他为了得到表扬,竟然偷拿了家里一百元,被爸爸发现后暴打一顿。幸亏老师了解到真相后及时和家长联系,做父母的也检讨了自己的冲动行为,肯定了孩子出发点是好的,才慢慢让小井又找回了笑容。

  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人因为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偶尔也会犯些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错误,小小年纪的孩子又怎么能够避免呢?发生这样的事情时,家长一定要头脑保持冷静,客观分析孩子这样做的深层原因。如果孩子是为了获得尊重和肯定而犯的错误,至少有令人欣慰的地方:孩子想听表扬,想要上进。家长要肯定这一点,多找机会表扬孩子,满足他的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肯定。

  角度四:独辟蹊径,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点

  豆豆性格有些内向,常被小朋友冷落。因此她不太喜欢出门,闲下来时就给家里的小狗洗澡、梳理皮毛,把学习和生活中发生的事编成故事说给它听。豆豆的父母担心孩子将来不能与人和谐相处,但转念一想,光着急也没有用,还不如引导孩子把说给小狗听的故事记录下来。豆豆妈妈把孩子记下的故事投到儿童杂志,竟然有几篇发表了,让豆豆感到了成功与快乐。不少小朋友也开始要求豆豆讲故事给他们听,时间长了,豆豆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特点,有着轻微自我封闭倾向的孩子,有时更会令大人觉得难以理解。这些特点是孩子人格的一部分,简单的斥责和生硬的要求只能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把他推向不健全人格的深渊。发现孩子具有负面的性格特点时,家长先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寻找孩子特殊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一步步走出狭隘的天地,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乐趣,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2-9 16:29     标题: 对孩子不可“完美主义”

对孩子不可“完美主义”







  在中福会少年宫举行的少儿教育论坛上,有“知心姐姐”之誉的教育专家卢勤一开场就给大家讲了个故事: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观看孩子的篮球赛。10个球,中国孩子投进9个,妈妈抱怨道:“还差1个就全中了,你怎么搞的?”美国孩子只投进1个,但妈妈却笑着对孩子说:“你真棒”。与会专家指出,这其实是家长“完美主义”的教育思想在“作祟”,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卢勤这样描述当前我国孩子的生存状态,“同几十年前相比,我们这代孩子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富裕,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惑。”家长的“完美主义”和过高期望,给孩子带来的是无望和无措。卢勤说:“我现在手机里每天都收到1000多条短信,很多都是家长的求助短信,愁的是孩子提出不参加高考。”对此,不少专家认为,当孩子发现自己达不到家长的期望时,会选择放弃,特别悲观的还会走上不归路。

  “家长习惯于用成人标准衡量孩子,对孩子要求总是‘一刀切’。”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副所长孙抱弘说,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外乎是学习好、口才好、掌握一门艺术特长等,这本身并没错,但过犹不及,有可能转变成功利教育———家务活、体育锻炼等与学习无关、对学业无促进的事,统统不需要做。“家长将‘好静不好动’的思想强加给孩子,但是孩子成长并不是坐在家里、坐在课堂里就能完成的。”

  与会专家指出,教育不妨多一些“自然主义”,发展孩子个性。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认为,平常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都是“传声筒”,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比如,孩子从小衣服上总是蘸上颜料等污渍,说不定正反映了其画画的兴趣;听几遍歌曲,自然就会唱了,反映了孩子对音乐独有的领悟力等。专家还指出,家庭教育应该以鼓励为主,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也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动力。.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2-9 16:31     标题: 适度管教才不伤自尊

适度管教才不伤自尊
很多研究儿童发展的专家建议父母,在孩子叛逆违抗时,试着跟孩子讲道理,然而,操作起来往往行不通,因为这是一个孩子和父母争夺权柄的阶段,不管孩子和父母在争什么,真正的重点在于: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一旦战争开始,跟孩子讲道理作解释似乎不太奏效。有些人主张,如果使用得当,体罚应该是一项比较管用的工具,特别是对年幼孩子的教育。只是体罚也有对错之分,要运用适度。做父母的不能因为心情不好,就把自己的怒气和沮丧发泄在孩子身上,也没有权力在外人面前处罚他,或羞辱他。

  适当的管教应该不伤到孩子的自尊心。美国的一位对儿童教育素有研究的心理学专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确立的一些适度管教的原则。对父母的教育很有借鉴意义:

  事先设定管教的界限。在孩子违反规定之前就把规定讲清楚,一定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你的期待和理由。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犯错或不小心酿成意外而体罚他。不要因为他昨天忘记做什么事,或不小心打碎了杯子这些事而处罚他,这些行为不是孩子故意违抗。而且体罚对青春期的孩子不再适用。

  处罚孩子后,记得张开双臂拥他入怀。孩子被罚后,可能需要被疼爱和肯定,父母此时应该紧紧拥抱他,并且告诉他为什么受罚,以及下次应如何避免挨揍。此时的沟通,更容易建立彼此间的融合。这时如果做父母的赌气,让气冲冲的孩子回房反省,便错失了沟通的良机。

  如果你放纵孩子任性,不受管教,往往会形成孩子极端的自我中心的个性。而在爱中管教孩子,注意不伤及孩子的自尊,才能培养性格健全的孩子。.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2-9 16:32     标题: “餐桌教子”不可取

“餐桌教子”不可取
由于工作繁忙,很多父母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生活,也没有时间管教孩子,于是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往往成了一个教育孩子的好时机,美其名曰“餐桌教子”。

  但有关专家提醒,“餐桌教子”不可取。餐桌是全家团圆、感情汇聚的欢乐地,父母若将进餐时间当作教孩子的课堂,将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在全国六大城市2500名中小学生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孩子在吃饭时挨过父母批评。参与此项调查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赵霞介绍说,“餐桌教子”,主要有两种情形:

  唠叨。孩子一坐到餐桌旁,为了显示对孩子的关心,父母就开始问这问那,从学业、功课、到活动、交友,喋喋不休。孩子对此很厌烦,只好加快吃饭速度,狼吞虎咽,草草结束用餐,马上逃离餐桌。

  批评指责。有些父母把孩子的一些问题搬到餐桌上来解决,对孩子的毛病、缺点和错误一味批评指责,孩子一反驳,马上就吹胡子瞪眼,甚至摔碗筷拍桌子。

  赵霞说,大多数人都知道,全家人在愉快的气氛中进餐很重要。我们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92.6%的父母和85.5%的孩子同意这一说法。但很多人并不真正清楚其中的道理。“餐桌教子”不可取原因有四点:

  一是吃饭时训孩子会影响孩子的消化和吸收,甚至导致胃病。

  二是容易导致孩子厌食。

  三是孩子在用餐时受到训斥伤心掉泪,边吃边哭很容易在抽泣时将食物吞咽到气管里去,引起强烈的呛咳,甚至呼吸受阻,危及生命。

  四是还会造成孩子心理压抑、情绪低落,使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家庭气氛也越来越紧张,影响两代人的感情。.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2-12 19:54     标题: 会毁掉孩子的11种教育方法

会毁掉孩子的11种教育方法
2007-12-12 00:59:46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1、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

  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2、当他口出污言秽语时,尽管讥笑他。

  这样他的词汇会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3、永远不对他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4、避免对孩子说他犯了错误,免得孩子有时候会感到内疚。

  这样他将来出去偷东西,或者因为其他原因犯罪而被逮捕的时候,会感到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对,他反倒成了受害者。

  5、把他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免得他累着。

  6、不论好坏书刊,任其自看,不闻不问,更不予干涉。

  7、父母经常吵架,恶言相加,根本不顾忌孩子在场。

  8、孩子要用多少零用钱都照给不误,不要让自己干活挣钱,也别叫他节省,怎能让他和父母当年一样受苦受累呢?

  9、对他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无理要求,总是姑息迁就,否则万一他生气了,着急了,那可不得了。

  10、当他和邻居、老师或警察发生冲突时,家长坚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边,让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对你不公平的。

  11、当孩子闯了大祸以后,慎重地声明说:“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 未免小题大做了吧?”

编辑:房秋云   来源:扬子晚报
【发表评论】.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7-12-18 19:27     标题: “乖”孩子可能有“心病”

“乖”孩子可能有“心病”
作者:吉  铜   [2007-11-23]
一些家长对自己的“乖”孩子很满意,殊不知,“乖”孩子的心理未必是健康的。“乖”孩子往往很听话,不常表达不同的意见,但孩子的内心却是有想法的;这种想法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通常表现为厌学、不与同学交往等。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休息时间只是自己看书、看电视、很少说话,也很少提到学校的活动和同学,那么就会有过于内向的可能,家长就需要重视孩子性格塑造的问题。因为孩子性格的培养并不完全受先天性因素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是后天形成的。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性格、教育方式和人际关系等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此,建议家长从三个方面来观察、教育孩子: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孩子的兴趣爱好,第三是孩子的人际交往。家长要把孩子看作一个需要全面发展的机体,而不是学习的机器;要经常与孩子交流、谈心;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经常对孩子的举动表示出赞赏的态度;留意孩子在学习、爱好、交往、情绪上的倾向和关注点,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帮助和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
吉 铜

摘自:家庭教育时报 第223A期.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3 19:11     标题: 家长最易犯的十大错误

一、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就好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



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二、把孩子当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人受到基因影响太多,包括智力,个性种种。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实在是你的基因问题太多。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能带来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什么帮助。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做事,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加油。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否则中国人的团队合作永远不如人。

  三、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会导致个人和社会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在我们看来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

  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愚蠢父母的作为。

  五、把学校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

   认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高考,面向出国。很多父母愚蠢地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人生的目标两个,一是高考,二是留学。目标订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至今仍旧深存人心。其实事实摆在面前,很多人出国回来现在找不到工作,很多北大清华的现在也只能混口饭吃。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六、认为早起很好,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对全国违法让孩子在周末学习或晚睡觉的教育人士,应该用严厉的法律措施来禁止。剥夺中国孩子的玩耍、放松、睡觉的时间,是全国性的集体犯罪。

  七、认为孩子不应该做家事,应该把时间拿来学习

   社会学家调查的结果,在家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可能是因为处理事情的能力比较强,所以长大以后比较不容易有挫折,或者比较能面对挫折。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剥夺了一切孩子做家事的机会,剥夺了他学习工作,学习分担责任,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教养出一个个只会解几题数学(又解不好)的傻孩子。中国父母应该让子女充分分担家事。学校应该全面减低作业分量。

  八、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或许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亲子活动?完全不知道。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一切都是逼,都是赶,都是高考。实在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什么。亲子或夫妻在这种缺乏轻松和幽默感的气氛下,一个小挫折就会引爆冲突。

  九、认为父母的爱是对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男女之间,爱并不是一切为所欲为的借口。或许因为电视剧演太多了,很多人以为爱就可以当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这简直荒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别把爱扯进来当挡箭牌。父母的要求应该要合理。让孩子心服口服。

  十、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不是享受

   中国父母,经过传统的教育,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也因为这个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上天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看着他成长的乐趣。

  作者在第三个错误提到家长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有很多家长都以为我生了他,他就属于我的,这是大错,特错,其实孩子他是一个体,谁都不属于,属于孩子自己的,其实孩子也需要家长的尊重,作者还在第四个错误中说到家长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方向,在我们生活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家长,把自己的思想或是没有完成的愿望加强给孩子,这是家长错误的想法,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孩子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家长应该因材施教加上正确的引导,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3 19:17     标题: 帮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

“粗心”这是与众多的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当问及孩子学习状况时,百分之八九十的家长脱口而出的回答。

  “粗心”的表现形式

  “粗心”表现在学习方面比较突出,例如:

  表现在数学方面:把符号看混,如“+”看成“-”

  把数字看混,如“5”看成“3”

  忘了写答案,抄错了题,数错了数等

  表现在语文方面:学拼音困难,阅读能力差,错别字多,作文偏题等

  孩子“粗心”,往往也会表现在生活的许多方面。




  

  譬如:上学时忘了带做好的作业本,开门进屋后忘了把钥匙拔下来,自己的东西总是丢三落四,到用的时候满世界找也找不到等。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无论从长远来看还是从目前孩子的学习状态来看,粗心都是应该纠正的。

  分析孩子粗心的原因,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是孩子学习不认真,太马虎,缺乏对学习的兴趣,贪玩等

  如何看待孩子粗心,家长的认知有一些误区:

  误区一 孩子学习主观上不认真。

  其实,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不是他学习不努力,而是他的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孩子的听知觉和视知觉是影响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这部分孩子说他们粗心,他们是冤枉的。不是孩子不想好,而是他的能力没达到。

  误区二 片面关注学习习惯,忽视做事的条理性。

  学习上细心的习惯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生活习惯不可分,那些做事丢三落四,缺乏条理,不能坚持到底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容易粗心。家长应该从小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小的时候让他收拾好自己玩的玩具,大一点时,帮着洗碗。

  误区三 家长任意的惩罚孩子。

  比如:抄十遍书 每天作50道口算题等,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厌倦,失去学习的兴趣,过度单调的重复,引起孩子的反感,欲速而不达。

  其实,孩子学习情绪的好坏,对学习的影响很大。刚上学的时候,每个孩子都雄心勃勃地要争第一,可是孩子们的学习能力确实存在某些不同,在这些学习能力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孩子再努力,结果总是不尽人意。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家长误解他,认为他贪玩,心思不在学习上,学习不认真,不专心等。家长的批评,甚至打骂,使孩子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学习的信心,虽然看他坐在桌子旁学习,其实心早就飞了。

  因此,对孩子要鼓励,有进步时就表扬,让他看到希望,使他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调动起他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我比较喜欢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心灵充满阳光。在学习上,要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和孩子出门时,看见什么说什么,譬如,让他口头描述超市,新华书店,或者看图说话,培养他的口头表到能力。

  在生活上,我觉得家长要早一点放手。现在的家长,嘴里说自己孩子依赖性强,其实是大人们在潜意识里离不开孩子。他们过分的保护孩子,无论孩子做什么事都要过问,常常令孩子们的反感。他们包揽了孩子的一切。让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越来越差,而令大人们反感。常听人说,“有个能干的妈妈,就一定有个苯女儿“,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家长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对孩子的依赖,不能认为不照顾孩子,孩子就会受罪,就不幸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适当做一些家务事。不要什么事都是家长大包大揽。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的,他小的时候受到一点挫折,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明天就会独立成长。孩子总要离开父母的怀抱,走进竞争的社会,家长放手越早,孩子成熟越早。

  最后,我还想说,要让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多给孩子细心的心理暗示。如果家长一再地说孩子粗心,做事慢,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习惯,真的认为自己粗心。相反,家长把目光放在孩子细心上,在孩子心理就有一种自己“细心”的心理暗示。孩子小,自我意识薄弱,很在意周围的眼光 ,家长应该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孩子的优点上。纠正粗心,养成细心的习惯,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综上所述,帮助孩子克服粗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上小学的阶段,注重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如:活动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责任感。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3 19:18     标题: 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十法

 1、孩子每天上学前,告诉他放学回家后要将一天所学的内容讲出来;

  2、每天让孩子在书桌前坐10分钟;

  3、将孩子学习每科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4、在孩子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开始前的半小时或1小时定为孩子的学习时间;

  5、给孩子制定的学习目标放在“量”而不是“时间”上;

  6、让孩子彻底放松地玩;

  7、当孩子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时,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8、开始学习前,让孩子整理一下书桌;

  9、饭前和饭后一小时不要让孩子学习;

  10、孩子学习过程中休息时,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而且最好让孩子离开书桌。




  

  

(责任编辑:汪春).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9 21:05     标题: 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动机  

2008-01-08 21:07:08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如今,厌学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家长对此感到非常头痛,为什么自己受苦受累培养孩子,而他们却丝毫不领情呢?这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学习动机培养有关。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说起学习的目的,绝大多数人会说:“孩子,都是为了你自己!为了你将来有车开,有房子住,有钱花!”但是,如此庸俗地处理,对于那些衣食无忧的孩子们来说,越来越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了。要让孩子努力学习,就要让他们懂得更多。要把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理想、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以激发自己的求知欲。因此,要让孩子努力学习,首先要让他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

  ·培养独立进取的个性

  学习动机与独立进取的个性是密不可分的,个性是独立进取还是被动退缩与动机水平关系密切。因此,上进心不强对学习影响很大。上进心强、抱负水平高,将持续地推动学习活动高效率地进行,而良好的学习效果又给学习动机带来自我强化的作用。

  ·设定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

  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过易的目标不能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不足以激发动机;难以实现的目标,也容易使自己畏难、气馁;而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使自己从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激发学习动机。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9 21:24     标题: “问题儿童”玩成小发明家

“问题儿童”玩成小发明家

2007-12-25 21:31:46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成长档案
  姓名:魏忠祥

  年龄:15岁

  学校: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石头城校区初三(16)班

  爱好:发明、绘画、篮球

  荣誉:2007年六月荣获南京市科技之星称号、2007年八月荣获第四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7年五月获得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机器人遥控擂台赛二等奖、全国青少年科学幻想画大赛三等奖。

  曾是学校的“问题儿童”

  和现在的自信、优秀不同,小时候的魏忠祥可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经常被老师留堂,还经常被叫家长呢。”魏忠祥不好意思地说,由于小时候很调皮,经常在学校犯错误,老师想到他就头疼。不光是调皮,那个时候的小忠祥成绩也很不好,直到初中考试分班,他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分数加起来还不到180分。

  “不过,我庆幸我有个好爸爸”,魏忠祥说,虽然他的成绩不好,可是爸爸并没有给他施加任何压力,“他经常教育我不要有负担,也从不骂我。”魏爸爸告诉记者,他一直都想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从来不强迫儿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孩子想玩就玩吧,因为玩就是他的天性。儿子长到现在,我从来没为他报过什么辅导班,因为他连上课的那四十分钟都坐不住,更不要说课后的辅导班了,你就算给他报名也是白报,他不会认真去学的,弄得不好还会造成他的逆反心理。”魏爸爸对儿子的要求很简单,只要能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考试成绩达到70分就行了。

  “玩”要玩出“名堂”

  小忠祥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机器人制作课外兴趣小组,当时班主任看他虽然调皮,但很有灵气,所以推荐他去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更是一个劲地鼓励他好好去学,“当时我身边的不少家长朋友都劝我,孩子都已经上五年级了,很快就要升初中了,这个时候应该多学习,还参加什么兴趣小组去玩干吗呢?可我觉得,这孩子对机器人很有兴趣,如果不支持他,对他打击会很大。”魏忠祥说,看到爸爸这么支持他,他也暗下决心,这次一定要“玩”出点“名堂”,不让爸爸失望。

  虽然说是“玩”,但是小忠祥和爸爸还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小忠祥功课一结束就开始研究机器人制作,有时候为了某个程序问题,可以忘记吃饭,甚至熬到半夜。而为了鼓励孩子,同样身为老师的魏爸爸经常陪儿子一起看科技节目,给儿子买一些有用的书,如果孩子遇到难题要他一起解决,爸爸只会给儿子一些启发,但从不会直接告诉他答案。

  家长要学会等待和发现

  自从儿子上了这个机器人兴趣班后,变得比以前更安静了,做事情也很有耐心。“以前他做功课,总是拖拖拉拉,不专心,但是他做起编程来却又快又好。”爸爸认识到这说明孩子对机器人真是有很浓厚的兴趣,儿子终于找到自己爱做的事情了。在短短几年里,小忠祥进步很快,在2004年时,他获得了好几个省市一等奖,也因此被保送到重点中学二十九中。不光是机器人,小忠祥还对小发明越来越有兴趣,去年,他的作品《水下增视观察装置》荣获第二十一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和第十七届江苏省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截止到现在,他的发明已经数十件,几乎每件发明都获奖。

  越来越有自信的小忠祥,也逐渐意识到必须把成绩搞上去,“虽然我有能力,但如果我成绩不好,对我的能力不仅不是帮助,反而是一种拖累。”于是他刻苦学习,成绩也迅速提高。魏爸爸说,这样才是他最想看到的结果,孩子是因为自己知道学而不是被家长逼着学,这样效果最好,而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很有好处。作为家长,应该学会等待和发现,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这样反而会事倍功半。

  心理健康比成绩更重要

  说到自己最大的优点,小忠祥笑着说应该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我小的时候听到的批评比表扬多,爸爸对我要求也不高,所以我的心理承受力特别好,绝对不会因为哪次考砸了,就想不开。”对于未来,小忠祥要求并不高,“今后我会好好学习,发明创造这些兴趣爱好,我也不会放弃。”魏爸爸说,他希望一切顺其自然,“只要他的想法有道理,我肯定会支持他。我对他的成绩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但我希望他有一个成熟健康的心理素质,将来无论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害怕,这比有个高学历更重要。” 本报记者 朱 姝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9 21:26     标题: 改变“胆怯型”三法

改变“胆怯型”三法

2008-01-02 00:36:08
  [扬子晚报网消息]   在家像只横行的小老虎,出门变成胆怯的小猫咪。一些家长常常说自己的孩子是“门背后的霸王”,并为他们“拿不出手”的表现头疼不已。幼教专家告诉年轻父母:鼓励式教育最重要,改变宝宝行为有三大原则——

  在家别太宠溺

  胆怯表现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过多的宠爱与纵容,与社会的接触欠缺,这不免使其对公共场合、集体活动产生了未知的恐惧。在家时,家长可别让孩子太由着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办,而应适时放手,让他多到社会上去见识见识。

  鼓励使人大胆

  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扣上“没用”、“胆小鬼”的帽子,一味指责只会更加打击本就自卑的他(她)。当孩子表现不如人意时,父母应当耐心地予以安慰和鼓励。在尴尬的节骨眼上给孩子一个温暖坚定的眼神,他(她)的信心才会慢慢增长,直到把过度的羞怯抛到脑后。

  不要操之过急

  对待胆怯型的孩子,创设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胆小的孩子‘勇往直前’,家长与老师都不能操之过急。”当孩子不愿意与其他更多的孩子相处时,家长不能硬逼着孩子去和小朋友一块玩,因为害羞的孩子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当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家长也不要胁迫他,因为这样做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将来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

编辑:杨皓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12 13:54     标题: 家长心理"生病" 强摁孩子"吃药"

家长心理"生病" 强摁孩子"吃药"


  
  
  “功课做好了吗?”“今天在学校里乖吗?”“考试考了几分?”这三句话,在前天虹口区百名专职心理咨询师下社区开展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活动中,竟被众多孩子不约而同地认为是每天放学回家后听到的最反感的三句话。
  
  大人逼孩子近乎疯狂
  
  一名四年级的女生几乎是含着眼泪来咨询的。她觉得自己学习已经十分努力了,还是班里的中队长,可是家长对她的要求实在太高了,平时不能有一点偷懒,父母根本容不得她有自己玩的时间,有一次语文测验考了80分,竟被妈妈打了一顿。丽英小学心理教师张晓军感慨地说,看来家长的心态失衡才是问题的症结。
  
  不能乱扣多动症帽子
  
  据记者在各个咨询点的估算,前来述说孩子有多动症的家长约占三分之一。面对接踵而来咨询的家长,建江中学心理教师潘静说,真正属于多动症的孩子其实是微乎其微的,何况这还需要严格的医学诊断,不能动辄给顽皮或喜动的孩子扣上一顶“多动症”的帽子。有个学生说,在学校里从早坐到晚,中午吃饭也是坐着不能出教室门,回家后就根本不想再粘在椅子上,最好是东走走西摸摸,但家长见了就会骂他是“猴子屁股”,说他有多动症。
  
  多多体谅孩子的困惑
  
  令许多专家纳闷的是,花老半天时间听了孩子和家长的叙述,竟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恰恰是源于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分明是家长的心理出现了偏差,但他们却偏偏还要一个劲地数落自己的孩子。如果“大人有病,小孩吃药”,那么这样的咨询永远也不会达到效果。虹口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的特级教师徐韵安说,教育孩子要拥有良好的心智,家长首先要心理健康,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愿任意拔高对孩子的要求,而且家长也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多多体谅孩子成长期的困惑。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24 22:17     标题: 把孩子培养成生活高手

把孩子培养成生活高手


新闻午报  2008-01-23 10:39:06





  整理书包、淘米煮饭、洗晾衣服……这些看似简单的家务,在学生眼里却变成难以企及的生活高手所为。近日,随着中小学寒假的临近,做家务也成为众多学校安排给学生的假期“必修课”。那么,如何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生活高手呢?□本报记者|王宙|文

  让孩子学会承担一些责任

  发言人:林女士,10岁孩子的母亲

  一直秉持着“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教育观念,所以从小对女儿都是宠爱有加,更别说让她做家务了。但现在看来我的观念也要改一改了。

  邻居家的小丽一直是我为女儿设定的学习目标。小丽从上学以来都在班级名列前茅,小学三年级就能做六年级的英语试卷,让许多同学羡慕。

  去年,小丽考上了外地一所名牌大学,但离家没几天,她就带着一大堆脏衣服回来了,说让妈妈给洗一下,要不然就没衣服穿了,还为此和她妈妈吵了一架,说父母不负责任,把她扔到外地去念书,听得我瞠目结舌。

  回到家,我试探着问女儿:如果妈妈生病了,你会不会帮妈妈洗衣服?女儿说:你生病了不是有钟点工吗?再说我从来没洗过衣服,也不会洗呀。女儿还半开玩笑地说,妈妈,你可一定要健健康康的,要照顾我一辈子哟!

  没想到女儿在生活方面竟如此依赖于我。再仔细想想,许多亲子之间的纠纷,往往就是源于子女过分依赖父母,使父母感到力不从心,子女则因为某些要求没得到满足,而埋怨父母无能。

  那些从小习惯于大小事情都依赖父母的孩子,成人后的自立自理能力都比较差,遇事总是指望父母一帮到底。随着子女需求和父母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相互间的不满和怨言也与日俱增,以至出现纠纷和冲突。这些孩子很少考虑自己为父母做了什么,他们把父母为的艰辛劳动看作理所当然。

  由此看来,让不让孩子参与做家务,给不给他们机会承担一些事务,不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

  用统计法鼓励孩子学家务

  发言人:段先生,12岁孩子的父亲

  我的孩子虽然是男孩,但买、汰、烧样样在行,虽然无法和成人相比,但是在同龄的孩子里,还是显得很懂事。

  其实我们大人都知道,家务事不但细碎、辛苦,而且成效不明显,有时忙了整整一天,也见不到做多少事。而且家务活有很多重复劳动,如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每天都是这样,容易使孩子觉得毫无趣味而失去兴趣。

  儿子小时候,我也尝试过用做家务支付零花钱的方式鼓励他劳动,但时间一长,又怕孩子成为“小财迷”。

  因为我是理工科出身,大道理不会讲,也怕孩子不爱听。后来,我发现用统计法让孩子学做家务还是蛮管用的。

  在儿子还小、无法做家务之前,可以让他记录家长每天的家务数量和具体项目。如每天记录妈妈洗餐具的数量,一个3口之家,每天3顿饭,最少要洗9双筷子,10多只碗、盘和6只锅,大约30件餐具。这样每周每月每年所洗的餐具,数字巨大。如此一来,儿子了解了父母的劳动量,就会尊重劳动,并产生参与意识。

  等儿子亲自做家务后,我就坚持统计孩子劳动的数量,不管大小都记录下来,以增加孩子的信心,并且给予表扬。同时,统计劳动过程中不小心造成的损失,如打碎碗、匙,弄脏桌布等,鼓励孩子总结经验,减少损失。

  其实,家务事随手可做,假若统计出来,许多孩子都会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吃惊”,不知道自己还那么能干!只是大多数家长没有耐心统计而已。

  链接

  各年龄段孩子可做的家务

  6-7岁学习饭前摆放桌椅、碗筷教育孩子自己穿衣服、洗手帕和袜子,如没有洗干净,不要责备,可以悄悄地重洗,让孩子有成功感。

  8-9岁学习饭后收拾碗筷假若有条件还应该让孩子学洗餐具,洗小件衣物。不要让孩子使用洗衣机、洗碗机,那样会失去劳动的意义,这和不让孩子用计算器解题的道理是一样的。

  10-11岁学习擦桌子、扫地、倒垃圾、搞个人卫生、洗头、洗澡、清洗自己的玩具但是不要让孩子使用电器,应注意安全。

  11-12岁学习做简单的饭菜逐渐学会使用家用电器,比如燃气灶、电饭煲、微波炉、洗衣机、冰箱等。但是特别要注意安全,开始的时候最好由家长监护。

  12-13岁学习户外家务比如浇花、擦拭玻璃、修剪树枝、种植花草,男孩子应该增加用力气的家务,如买生活用品、搬运东西等,但也应注意不要超负荷。

  14岁以上可以承担所有家务注意不能占用学习时间。可以安排购买生活用品、计划家庭开支等家务,女孩子可以学习针织技术、自己动手制作小物件、缝补;男孩子应该承担一些力气活。

  

  .
作者: 静静的蓝莲    时间: 2008-1-25 16:55

都是很好的理念,要找时间慢慢研读。.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27 19:43

是的.我们家长从自身做起,读懂孩子,引导孩子是我们一辈子的责任啊.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27 19:43     标题: 好父母的八种餐桌态度

好父母的八种餐桌态度  
来源: 教育服务信息
内容:     1、认识到脂肪只是饮食中的一部分:父母不要让孩子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脂肪上,应该将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样在饮食中增加不同的品种,如果增加了食物的品种,无形中自然而然会减少脂肪的摄入。
  2、和孩子一起认真享受每一餐:健康的饮食意味着品尝和享受各种各样富有营养的食物,这比总是想着哪些食物对人有害,是不能吃的重要得多。
  3、坐下来享受:父母精心挑选和准备食物,并规定一些就餐的规矩,孩子安静地坐在餐桌前吃饭可以学到就餐的礼仪并得到美味佳肴带来的享受。如果允许孩子吃饭时东奔西跑,他们往往会选那些比较容易吃的食物,就无法学会品尝一些富有营养但吃起来较为复杂的食物。
  4、在餐桌上不要劝诱、禁止和贿赂:在每顿饭之前,你永远无法预测孩子到底需要多少能量。父母最好在每一顿饭中准备卡路里含量不同的食物,有些高有些中等有些低,相信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为自己挑选合适的食品,并决定吃多少。
  5、不断地提供新的食物:孩子对新的食物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是如果一直看到它们出现在餐桌上,大人们也在津津有味地品尝,即使没有人强迫他们尝试,总有一天孩子会自己提出要求尝尝这些从未吃过的东西。
  6、为孩子做个榜样:作为父母光是命令孩子“去吃点蔬菜和水果”,孩子是不会照你说的去做的。为了让孩子吃这些健康的食品,父母首先要树立一个榜样。   
  7、永远不要说“永不”:有些父母认为某些不能过量吃的食物应该永远受到禁止。这是不对的。如果孩子喜欢巧克力,要让他吃,但不必每天都吃。
  8、不仅仅关注餐桌:如果希望孩子生活得健康,不要仅仅担心脂肪,更多的关注应该不要让孩子抽烟,以及预防孩子出现其他一些意外。.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27 19:46     标题: “选择教育”让孩子学会安排自己

“选择教育”让孩子学会安排自己  
来源: 教育服务信息
内容:     人生无处不在选择,而如今的孩子凡事都由大人安排,缺乏选择权,长大后如何面对众多的人生选择?近日在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学校处处设置了各种“选择题”让学生做,让他们学会选择。课堂上,老师为不同能力的学生分别设计了目标:“同学们可以看看自己能够达到哪类要求,一类同学可以选用一两个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句话,语句通顺;另一类同学可选用两三个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句话,语句连贯,较生动;还有部分同学可选用多个词语,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句话,语句连贯,生动。”不同能力的孩子开始“对号入座”,允许尝试并调整自己的选择。
  除了在课堂学习方面体现选择元素外,社团活动中孩子的选择权就更大了。比如学生平时独立购物的机会少,老师便特意在考试后说要带他们出去玩玩,设想了几套方案:一种是去公园玩半天,另一种是去图书馆阅读书籍,还有每人带10元钱,以小队的形式去肯德基吃一顿。结果,他们经过考虑和讨论,大多数选择了第三套方案。
  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分析说,如今表面上是“小手牵大手”,父母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来帮助孩子成功。而实际上是“大手把小手”,孩子在学业、兴趣爱好方面的选择权均由父母掌控,许多家长片面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旁人的教训来作出判断,不给孩子任何发言权。很高兴看到齐一小学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尊重孩子的意见。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关键是让孩子懂得选择、学会选择、善于选择。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27 19:59     标题: -12岁是情商教育的最好时机

-12岁是情商教育的最好时机  
来源: 教育服务信息
内容:     研究调查显示,3-12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以下情况:内向、害羞、缺乏责任感和自信心、爱发脾气、带攻击性、适应能力差、自我为中心、不懂与人分享、过分依赖家长、无法接受批评等。而其实这些都是情商弱项的表现。本期,我们邀请龅牙兔情商乐园的专家为家长解读3-12岁孩子的“性格信号”。
  情商训练的关键期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0%-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这就需要家长在这个时期对孩子给以更多的关注和培养。
  7-12岁:情商界称为正凝固的水泥。这时,孩子85%-90%的性格都已经形成了。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学业压力日益繁重,学习习惯正在养成,孩子又急于尝试独立,试图从思想上逐渐挣脱父母的束缚,也更大程度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父母的关注。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27 20:02     标题: “直升机父母”教出“两面孩子”

“直升机父母”教出“两面孩子”  
来源: 教育服务信息
内容:      近日,有一位小学生致电教育热线(63527488),称自己的父母为他报了一大堆培训班,每隔一两天就要向老师了解自己的在校表现。这些父母成了心理咨询师口中的新名词“直升机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恨不得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
  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副所长孙抱宏认为,“直升机父母”容易培养出“两面派”和无能的孩子。曾经有调查显示,33%的父母认为自己控制了孩子的上网行为,却只有不到10%的孩子表示自己的上网行为受父母控制。过度束缚孩子其实是逼着他们学习说谎!
  “‘直升机父母’行为的根源是他们内心的高度焦虑和恐惧,他们比孩子更害怕失败,”青少所包蕾萍博士说,“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使他们过度控制和保护孩子,而且往往是高智商、高学历、重视教育的家长更容易犯这种毛病。”
  美国孩童发展研究中心也指出,这类父母经常会因为孩子的失败而有过度忧伤等负面情绪。这些父母被困在一种爱的陷阱里,家长们爱孩子是对的,但需要爱得科学一点、艺术一点,有时不妨学做“笨爹妈”,给孩子多一点自由。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27 20:03     标题: 家长别逼孩子练琴

家长别逼孩子练琴  
来源: 教育服务信息
内容:     《北京青年报》11月21日报道,韩国古典音乐代表人物、指挥家郑明勋4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时就与首尔爱乐乐团合作登台表演,18岁时便以指挥身份登台。
    比照自己的成长经历,郑明勋想对中国琴童“大军”的家长们说两句话:“第一,要让孩子尽可能早接触到音乐。我今年51岁,我想我接触音乐已经51岁零9个月了。在娘胎里,对音乐的学习就开始了。”他家7个孩子,他的两个姐姐也成为了享誉世界的音乐家——小提琴家郑京和、大提琴家郑明和。郑明勋小时候,韩国正处在战争时期,他家离开首尔逃难时,母亲说,其他什么都可以不带,得雇一辆卡车把钢琴运走。“她明白音乐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其二,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而不要强迫他。小时候在我家,爸妈从不对我们说‘走,练琴去’,千万不要破坏了孩子们对音乐天然的亲近。”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27 20:15     标题: 孩子的成绩你读懂了吗

孩子的成绩你读懂了吗2007-08-31 15:31:23    成绩好的,家长风光,孩子“展扬”;成绩差的,家长“阴天”、孩子沮丧。其实,家长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分数毕竟是学习状况的一种重要反映。但是,如果家长只是采取类似以上简单化的做法,以考试结果作为对孩子奖惩的依据,对于今后孩子学习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孩子的成绩,你分析了吗?

  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考好分数?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怎样做才能学得好。家长只是训和骂,孩子仍然糊里糊涂,有的孩子确实很少玩了,但分数仍然上不去。分数恰好是孩子学习的睛雨表,家长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动脑分析分数背后的诸方面原因,对孩子今后的学习进行科学规划。

  其一,分析孩子的学习水平。

  任何一门功课都有三个层面的水平—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词语、定义、定理、公式、基本观点等)掌握的水平;基本技能水平(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水平);综合技能水平(解决比较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考试卷子和平常的作业,可以分析出这三个层面水平的情况。哪方面差,重点解决哪方面问题。

  其二,分析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学习成绩与非智力因素关系密切,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有的是学习兴趣问题,有的是学习习惯问题,有的是意志品质问题,有的是情绪问题,有的是责任心问题。应该具体分析,找准原因。

  其三,分析孩子的学习方法。

  有的孩子,成绩总在某一水平上,难以突破,学习态度、习惯也较好,这往往是学习方法问题。应该一科一科地分析学习方法存在什么问题,采取改进措施。

  其四,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

  成绩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我们在本书中对智力的几个基本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进行了介绍,而每个孩子这四方面的能力往往发展不平衡。有的记忆力强而思维力弱,有的观察力强而记忆力弱。这就需要从孩子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哪方面能力弱,应优先训练哪方面的能力,促进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

  其五,分析孩子与老师的关系。

  孩子与老师的感情如何,对学习影响也很大。如果家长能够如上所述去分析孩子的学习状况,就不会只拿分数来说事儿了。而且,通过这样的分析,找准了原因,也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总之,影响一个孩子学习成绩是多方面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动力;学习意志;勤奋精神;钻研程度;专注水平;听课效率;复习效率;记忆效率;作业效率;学习计划;考场发挥等等,找准了孩子的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对症下药,就不难解决了。

  平等地和孩子探讨成绩

  面对孩子成绩差或下降,许多家长沉不住气:“不争气”、“没出息”,“枉费了家长的一片苦心”,进而推论出孩子“太笨”、“没有希望”,甚至恶语相讥,拳脚相加,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样,不但无助于孩子成绩的提高,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只有蹲下身来,平等地、平静地和孩子探讨、交流,孩子才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谈出来,这样才能找出孩子的问题所在。

  和孩子的谈话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书面谈话有时更有效。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经过更深入的思考,表达更准确,学生对书面的意见能反复思考,影响更持久。如学生也书面回答家长,就形成了书面对话。书面对话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形式,在学生和家长不习惯口头交流,或口头交流效果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不妨试试书面交谈。若家长和孩子交流不畅,可能是孩子的问题,也可能是家长的方法问题,家长们必须从效果出发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

  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必不可少

  了解孩子性格、脾性者莫如家长,了解孩子学习问题的莫如孩子的班主任或老师。所以和老师沟通显得尤为必要。在沟通时,家长既让老师知道孩子会的能力在哪里,也要让老师知道他的弱点在哪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他的希望。这样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可以因教施材,把握尺度。同样,现在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虽然越来越高,但由于工作,他们直接接触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孩子的问题常常是很难发现,而老师就不同,因为与学生相处时间长,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潜在的能力以及存在的问题。在了解孩子存在的问题后,家长和老师可共同商量对孩子下学期具体的教育目标与措施,以便共同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27 20:35     标题: 家长如何教孩子正确读书

家长如何教孩子正确读书2007-08-28 10:58:25    不久前,路遇一位老邻居和他上中学的孩子,早就听说这孩子从小就挺喜欢看书,就问小家伙最近在看些什么书,谁知他报出一连串的书名,令我不知所云,这些书多是武打、言情、侦探之类,毫无经典可言,其父还一个劲地夸奖孩子看书入迷的“认真精神”。

  由此便想到了一个问题:家长应当如何指导孩子的课外阅读。

  对孩子来说,开卷有益须选择。书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力量,甚至使人终身受益,但也有令人颓废、萎靡不振的书,这种书实为糟粕、毒药。现在书的品种繁多,如果良莠不分,不仅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可能使孩子步入歧途。

  作为家长,首先要为孩子选择那些观点正确、内容健康向上、适合孩子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的书,例如各种优秀的儿童读物,中外古典名著,文学艺术经典等等,对侦探、武打、言情之类要严格控制,因为这些书对孩子来说是弊大于利。

    其次,要指导孩子科学读书。

      一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动笔墨不看书,鼓励孩子写点读书笔记,助读助记,留下读书的心得,哪怕是片言只语也是好的,精彩章节和佳句要能熟记,提倡背诵一些名篇名句;

      二是培养吸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孩子读了书,要鼓励孩子讲给别人听,或把精彩句子用到作文、书信、日记中去,把书读活;

      三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读书姿势要正确,不要在路上、车上、厕所看书,不要躺着看书,不要在光线昏暗的地方看书,也不要在强阳光下看书等等。.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29 19:52     标题: 孩子最讨厌父母讲的七句话

孩子最讨厌父母讲的七句话
www.jfdaily.com 2008-1-29 09:35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1、你怎么这么笨的啦!比较极端的词,比如说“笨、戆、傻”之类。
  理由:伤人自尊心的话别以为小孩子不在意,说多了不笨也变笨了,要不就会恨那个说的人。

  2、不准看电视!

    理由:电视不是万恶之源,关键在于看的内容、方式和时间安排。一刀切只能说明父母水平问题。

  3、考这么差丢我的面子!
  理由:没有一个学生希望自己考得糟糕,分数低了孩子已经难受了,父母还总是想着让孩子为自己的面子读书不是很惹人讨厌吗?

  4、谁给你打电话呢?
  理由:给孩子基本的隐私,不要像狗仔队一样事事过问窥探。孩子会感激你的信任,这是两代人沟通的良好前提。

  5、寒假作业快点做掉。
  理由:假期就是用来放松的,只是如今的应试教育让这一自然规律变得不太正常,寒假作业和所有的学习内容一样,需要循序渐进才能真正吃透,不要逼孩子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6、不许出去疯玩。
  理由:出去不一定是疯玩,如果可以的话,家长不妨带孩子出门旅行,让孩子有机会和你一起“疯玩”。

  7、成绩怎么那么差的啦,你看人家某某某。你这种成绩还不抓紧学习,你看人家某某都前三了还那么用功。

  理由:如果孩子三天两头说“你怎么赚钱那么少的啦,你看人家某某爸爸,开宝马来接孩子”,你是不是很有压力或者很郁闷?如果妻子时不时暗示“人家某某老公多浪漫,经常送花给老婆”,你会不会回敬“那你嫁给人家老公算了”。孩子和你们一样,不希望总是被拿来和别人比较,所以这种督促的方法只会让孩子觉得你不爱他(她),而爱别人的孩子,停止吧。

[ 1 ]

作者:□记者肖波    编辑:吴申燕.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29 19:53     标题: 千万不要揭穿孩子的秘密

千万不要揭穿孩子的秘密
www.jfdaily.com 2008-1-23 10:20 稿件来源:搜狐教育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早期智能的开发非常有益。然而,亲子之间的交流往往并不像父母想的那样简单,其中无法和谐相处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父母对孩子做了超“规范”的行为,比如偷看了孩子藏在抽屉里的日记等,一旦被孩子发现,对父母的不信任就会增加。

  孩子在处理现实面临的困境时,总会寻找一个他人不知道的“秘密”,来保持内心的平衡。这个秘密包括与异性朋友交往、写日记等,一旦这些秘密被成人揭底,孩子稳定的心理就会变得紊乱,会对父母产生激烈抵抗感,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

  现在拥有秘密行为的人,并不限于年轻人。在当前竞争环境里,人们接触到行业内外的各种压力,而有些外表看来颇有成就、权威的人士,在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外人不知晓的秘密。笔者就知道一位房地产业名人,他闲暇时最喜爱的活动,是收集儿童音乐唱片。也许有人认为,他的这一嗜好,与能干的企业家形象相差甚远。在惊讶的同时,也嘲笑他的“儿童”行为。其实,对这种人来说,他的秘密行为很可能是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很大压力后,为了缓解紧张、达到平静而采取的注意迁移方法。

  由此可知,采用秘密行为可以寻求稳定心理,这可以看作每个人都有的防卫本能之一。一旦秘密被揭露,就好像自己的宝物被夺走,当然会对抢宝物的人憎恨,以达到心理平衡。

  我们再回到亲子关系的主题,父母对孩子的爱心是毫无疑问的,但作为家长,一定要留心孩子心理上的稳定。家长要用较适当的方法表达对孩子错误的纠正,对孩子的表现感到反感时,不要以揭穿孩子的秘密当作消除自身反感的手段,这对孩子的稳定心理是无益的。

[ 1 ].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1-29 19:54     标题: 孩子最想要的十种精神食粮

孩子最想要的十种精神食粮
www.jfdaily.com 2007-12-25 11:29 稿件来源:搜狐
  现在父母可以送给孩子的物质选择是越来越多了,但是孩子最想得到的东西并不只是物质,还需要:

      

  第一件爸爸妈妈的爱

  这一件礼物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太简单的礼物,因为,没有一个家长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

  可是,孩子们要的爱,不是家长们取代一切的疼爱,不是一切都百依百顺的溺爱,不是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的宠爱,不是拼命搞智力投资的“关爱”。孩子们要家长把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还要家长给他们完整的爱。

  孩子临睡前的一个吻,孩子遇到困难时轻拍他们肩头的手,孩子受了委屈时一个温暖的怀抱,孩子回家时的一个问候,还有一句“爸爸妈妈爱你”的表达。这是我们采访的数十名孩子表示出的想要的爱的方式。还有一些孩子提出:“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能在一起,一起来爱我?”

  专家建议:中国是一个讲究深沉含蓄的国家,长辈都不愿意表白自己对孩子的爱,可是,孩子们需要家长把爱说出来做出来。另一方面:这些年来一直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又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完整的爱,作为家长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能尽量享受完整的爱。

  第二件请尊重我的个人形象

  把孩子打扮成酷哥、靓妹都是现在的家长们很愿意做的一件事,至于孩子们是不是喜欢家长给自己设计的“包装”就不管了。有些家长总是爱用自己孩子的缺点去比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有些父母总是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孩子的不好,而不当众对孩子进行表扬。在我们的采访中,有80%以上的孩子对家长的这些行为表示不满。孩子也重视自己的个人形象。

  专家建议:给你的孩子适合他们年龄的打扮,让你的孩子独立地去从事一些事情,然后说一声:“做得好!”在外人面前,如实地夸奖自己的孩子。

第三件爸爸妈妈的尊重

   

  把孩子的秘密当做笑话对别人讲,家长们对孩子的一些良好行为通常不能给予适当而及时的称赞,而对孩子的错误,总是不分场合地过分指责和嘲笑。

  专家建议:儿童的自尊是通过父母对其尊重培养出来的。尊重意味着你必须将孩子看成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允许孩子发展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尊重他的个性,不要什么都替他做主,多对孩子伸出拇指而不是食指。

  第四件爸爸妈妈给我当榜样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以父母为楷模。

  专家建议:家长应时刻提醒自己,你的孩子正在观察你,因此你必须十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把你自己当成一个好榜样,作为礼物送给孩子。

  第五件告诉我做人的道理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家长提供一些为人处世的规则,以使其懂得凡事不能为所欲为,以及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这些教育却不能是生硬的。

  专家建议:你所规定的一切一定要让孩子理解,而且一定是正确的。对一切人和事要平等对待。
第六件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玩

  60%以上的孩子,和家长在一起游戏的时间平均每天不到半个小时,20%的孩子不到15分钟,另有近20%的孩子在一天之内见不着家长。对于孩子们来说,再多的玩具,再好的保姆,再高档的幼儿园也代替不了爸爸妈妈。

  专家建议: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抽出时间来和孩子在一起尽情地玩儿,要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目中始终是第一位的。在玩儿的时候,你一定要愉快而不是应付,让他知道你非常乐意与他在一起。

  第七件给我一个小伙伴

  孩子需要与同龄或略大的孩子玩耍,和伙伴在一起孩子能学会妥协、同情和合作,还会发展出一些新技巧、兴趣、责任心等等。可是,没有伙伴成为现在城市孩子最大的烦恼。

  专家建议:家长们可以把紧闭的房门打开,迎接孩子的伙伴,或是让孩子走到外边去接触更多的朋友。

  第八件 和我一起养成好习惯

  在现在这个时候,这一件礼物就更显得重要,大部分孩子觉得以前父母不爱打扫卫生,不爱锻炼,不注意饮食卫生。而近来,家长们都在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孩子们很高兴。

  专家建议:保持你的好习惯


第九件给我一个可达到的目标

  孩子没有出生就开始学习,孩子刚睁开眼睛看世界就面临着学习的压力,孩子刚会说话就开始让孩子学着阅读,孩子一天天地长大,目标也一个个地增多,学习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所有的孩子都不希望家长拔苗助长。他们说:“我们要的是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压力。”

  专家建议:对孩子来说,压力过大会影响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来自家长的理解和合理的目标要求。

  第十件让我们一起笑起来

  “我们的父母太严肃,太没有幽默感。”这就是很多孩子觉得影视剧里的父母很出色的一个原因,因为,那些父母总是和孩子一起欢笑。

  专家建议:中国的传统使很多父母觉得,在孩子面前就应该严肃,这样才有威严,其实,爱笑的父母会让孩子看到生活轻松和愉快的一面,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笑声能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3-11 20:17     标题: 指导孩子作业注意四点技巧

指导孩子作业注意四点技巧

2008-03-04 22:19:22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有些家长提起孩子做作业就头痛。确实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往往没有责任感。因此,他们常常敷衍了事。指导孩子做作业便成为父母的日常工作了。在指导孩子做作业时,请家长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陪读”。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三心二意,就坐在旁边监视,这样做可以理解,但这种“陪读”会引起孩子的紧张,不利于学习。

  二忌“指指点点”。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一旦发觉作业有误或不会做时,马上就指出来,这样做会阻碍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忌“代劳”。有些家长怕孩子累着,常常代替孩子做作业。小学生的作业往往是一些打根基的内容,父母的代劳削弱了这种根基。

  那么,应该怎样指导孩子做作业呢?

  首先,应培养孩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逐渐培养孩子独立做作业的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父母可以多花些时间进行指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要缩短。

  第三,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让孩子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这样可使孩子记住错误,以免下次再犯。

  第四,遇上难题家长指导时要注意分寸。可以采取分步法,即家长先给予提示,让孩子思考正面如何做。当孩子弄懂后,再出些类似的题目让他巩固。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3-11 20:18     标题: 怎样培养孩子的耐心

怎样培养孩子的耐心

2008-01-29 21:32:03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我这孩子并不比别的孩子笨,就是没耐心,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耐心呢?
  家长要做出榜样。许多孩子没有耐心,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做事的要求往往也是虎头蛇尾。所以,首先要求家长要注意不造成孩子半途而废的行为习惯。在开始一种新的活动之前,必须让他把正在进行的活动有个了结。如让孩子去洗澡,应在开始烧水时就告诉孩子画好这张画后,就去洗澡。然后在孩子洗澡之前别忘了认真检查画到底画完了没有,这本身就是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给孩子设置点障碍。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为孩子提供一些克服困难的机会。因为耐心是坚强意志磨炼出来的,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越能锻炼孩子的耐心。要鼓励他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做好一件事要经过努力,才能完成。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件事时,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强化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此外,要集中孩子的精力,使他们持久地沉浸在一种活动中。要让孩子知道,生活中许多事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有时孩子饿了马上要吃,想要什么玩具当时就要买,家长可有意延缓一段时间,不要立刻满足孩子的要求,以培养孩子的耐心。

  要想改变孩子的坏脾气,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对正当的需求应尽量满足,不能满足时应耐心解释,帮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

  二、父母及家人对待孩子的态度要统一,当孩子没有道理地发脾气时,不能因孩子哭闹而妥协。

  三、父母应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不能因大人的情绪变化时而严厉,时而娇惯。因为那样会使孩子因无所适从而爱发脾气。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作者: 樱宁的好爸爸    时间: 2008-3-15 19:57

的确是很好的 学习材料,而且集合在一起了,要好好学习了。谢谢!.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4-2 22:35     标题: 记者博客 只会读书已输在起跑线上

记者博客
只会读书已输在起跑线上

------------------------------------------
www.jfdaily.com  2008-3-28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从现实来看,一些获得名校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拥有种种特长,和中小学校应该倡导素质教育之间,并无绝对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作后盾,这部分学生即使拥有其他方面过人的才华,也很难获得名校面试资格。不过,从兴趣和特长在面试当中的作用来看,在起跑阶段,“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考生已经被眼界开阔、兴趣广泛的考生甩在了身后。
  
  拿复旦面试来说,参加的学生共1300余名,最终461名获得欲录取资格,近2/3的学生没能跨过面试这道坎。选拔和淘汰的依据正是面试成绩,而面试的发挥,不仅仅受制于心态和口才,还要取决于眼界的高低和素质的多寡。不止一位参加过面试的老师透露,面试现场其实是机动灵活的问答过程,他们往往先问考生的兴趣特长,再临时设计问题进行考查,面试老师毕竟要让考生有话可说。面试期间,如果对古诗文有兴趣的考生当场引用几句名家诗词,喜欢发明创造的考生谈一点动手心得,都会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考生对于课外的任何问题都是“一问三不知”,那么他就危险了。
  
  发明创造、音乐美术、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种种特长,对于人生的意义不消多说,以后步入社会,即使兴趣、特长和工作无关,也能扩大交往范围,排遣有涯之生。而在高中阶段,以往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劝导学生:收起兴趣,全心学习,千万别玩物丧志影响学习!现在,这种说教终于可以停止,现实已经表明:如果想进复旦、交大等名校,如果没有任何课外的兴趣特长,会很难通过自主招生面试,也就失去了和很多人站在同一道起跑线上的机会。一部分中学生们从此可以名正言顺地抽出部分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用担心失去学习的乐趣。
  
  虽然这还只是一种导向,对于每年全市10万高考学生来说,进入复旦、交大面试环节的学生不过数千名。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5%自主招生行列,一些高校甚至希望直接采用复旦、交大的自主招生模式,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考生摆脱高中阶段“死读书,读死书”的状况。
作者: □晚报记者李征.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4-2 22:38     标题: 哪类学生受自主招生青睐

哪类学生受自主招生青睐
兴趣与特长成“金钥匙”

------------------------------------------
www.jfdaily.com  2008-3-28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日前均已完成2008年自主招生工作,确定了自主招生预录取名单。那究竟高校青睐的是什么样的学生呢?在这些学生身上有何共同点,值得下届学生借鉴呢?本期升学周刊采访了学生、中学校长、大学招办老师等,发现综合素质强,具有某项特长,热衷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的学生竞争力最强。

  身怀一技之长

  “拼机达人”爱好拆装电脑、国标高手曾与“好男儿”共舞、创作型画手现场为评委作画、“小化学家”自主设计实验,质疑书本观点……记者采访发现,不少被名校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都“身怀绝技”,在众高手中脱颖而出。
  市西中学高三学生秦梦成功获得交大自主招生预录取资格,素有“才女”之称的她,不仅成绩优秀,更有着高超的“舞技”。国标舞是她的专长,曾获06年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国标舞第一名。面试时,考官并没有让她现场“秀”舞,这让她颇觉可惜,但秦梦相信:“十几年的‘舞龄’,丰富的获奖经历,外加那张与06‘好男儿’共舞的照片,已证明了我的实力。”
  “拥有一技之长,成为学生叩开名校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位育中学副校长姚国超对记者说,该校一位学生特别喜欢物理,爱好研究电脑芯片,对各种集成电路“如数家珍”,这位“拼机达人”还有个特别嗜好,喜欢拆装电脑,捣鼓小零件,“在家长眼里,这种嗜好都被看做‘不务正业’,但可别小瞧它,面试官都特别感兴趣呢,他也很快就被电子专业预录取了!”姚校长告诉记者。
  另外,该校还有一位复旦水平测试获得800分的学生,这位学生不仅知识面广,而且热衷自主设计化学实验,“他总是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书本中的说法。”姚校长说,这类学生也颇受高校欢迎。
  不久前,该校曾组织被名校预录取的学生向学弟学妹传授经验,令姚校长非常感慨的是,这些学生几乎都一致地提醒学弟学妹,在高中阶段,兴趣爱好一定要广泛,多参加各种科技、社会实践活动、多进行课外阅读,不能偏科,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

  热衷社会活动

  “被名校录取的学生还有一个特点,他们都热衷参与各类社会活动,非常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复旦附中副校长吴坚表示,接触多了,经历多了,感触也就多了。“只有深入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与教授面对面时,才能有话可说。”吴校长说,如果习惯了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当面试官问及你遭遇的最大挫折或成功时,死读书的学生很有可能就会蹦出“考试不及格”或“考试第一名”等苍白无力的回答。“只有经历过,体会过,才能把深入的想法传递给对方。”吴校长说。
  对此,位育中学姚校长也深有同感,该校一位女生,一直担任学生干部,曾多次参与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前往北京、南京等地考察访问,“正是因为这些经历,锻炼了她的应变能力,拓宽了她的视野,她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也随之上升。因此,面对教授的轮番轰炸,她才能游刃有余。”姚校长说。

  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和往年相比,此次参加复旦、交大自主招生的学生各项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首先,从参加过自主招生面试的专家和教授的反馈中了解到,此次参加面试的学生都做了充分的考前准备,对很多时事热点问题都事先做了功课,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有一些学生还主动学习了面试技巧。这在以前的中学教育中,是几乎不涉及的内容。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反映在今年复旦水平测试中。在这张涵盖高中阶段十门学科知识内容的试卷中,得800分标准分满分的学生增加到了20多个,以往“文科学生文科题目做得好,理科学生理科题目答得好”的现象,进一步得到改善。

  【专家建议】
    对素质教育引导作用初显

  复旦、交大实施自主招生改革已经三年了。三年一轮,高校招生指挥棒对学生教育引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以卢湾区向明中学为例,由于该区人口较少,仅从生源质量上讲与其他区一些市示范性高中相比,并无明显优势。然而该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非常有特色,学生的特点是实践能力较强。在复旦实施自主招生后,高考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该校学生的能力通过面试得到充分发挥。
  “自主招生作为高考录取的补充方式,在今年上海实施平行志愿后,将发挥出更明显的作用。”复旦招办主任郑方贤教授认为,高考录取本身就是一种讲究“分数优先”的选拔方式,而原先上海实施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采取的是“志愿优先”,从理论上讲,两者就是不匹配的。今年,上海实施平行志愿后,从考试到投档录取都采取了“分数优先”的制度,对考生来讲是非常有利的。另一方面,当高考成绩不再是衡量考生优秀的唯一标准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元化选拔方式来享受到各种高考优惠政策,增加进入名校的砝码。  
作者: □晚报记者张骞钱钰报道.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4-4 23:07     标题: 批评孩子要讲一点艺术

批评孩子要讲一点艺术

新闻午报 2008-04-01 22:23:25


    日前发生在田林四小一个五年级学生跳楼事件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虽然结果尚无定论,但是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至少可以从这件事中吸取一个教训:批评孩子,要讲究方法。

  □本报记者|曹敏捷|文

  化干戈为玉帛

  受访人:睿昊妈 睿昊读小学三年级

  妈妈平时不给睿昊零花钱,怕儿子乱用。有一次同学过生日,睿昊没钱买礼物,于是发生了一件让大家看来性质非常恶劣的事情——他在店里拿了一张同学喜欢的碟片,离开时没被店主发现。可是一起去的同学知道他没付钱,并且汇报给了老师。

  老师在睿昊不知道的情况下,与家长取得了联系。经过协商后决定,由睿昊妈对儿子进行一次谈话。那天,妈妈提议去肯德基吃晚饭,那是睿昊最喜欢的。睿昊吃得很投入,妈妈则讲起了自编的故事,她把睿昊的事情“嫁祸”在一个虚拟人物身上,并且认为这个人动机是好的,是想让朋友开心。听着听着,睿昊停止了啃鸡腿,认真地问妈妈:“后来这个人进监狱了吗?”当听到妈妈肯定地回答这个人进了监狱,睿昊再也没心思吃鸡了。

  妈妈故意问睿昊“怎么了”,睿昊欲言又止。妈妈知道,睿昊的心理防线即将跨塌,于是再施一招:“如果当时这个人即时承认错误,把钱退回去,那他还是好人。”睿昊终于低下头向妈妈“招降”。

  退回碟片的5块钱后,睿昊长长舒了一口气。妈妈告诉睿昊:“在这件事上,妈妈也有责任,平时不相信睿昊,没有让睿昊支配一些零用钱,以后改正。”于是,妈妈决定每月给儿子50元钱零花,如果不够,可以向父母提出。睿昊也表示,不乱花钱,会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

  用我的心温暖你

  受访人:佳妮妈 佳妮读小学四年级

  佳妮虽然是个女孩,但是她的倔脾气一点都不亚于男孩,而且还很叛逆,在佳妮的爸妈看来,是属于“让她往东她却偏往西”的那种。佳妮反而觉得妈妈整天跟自己过不去,甚至有一天她冲着妈妈大吼:“我不是你生的,你不是我的妈妈!”

  老师布置的作业,凡是可做可不做的,佳妮一定不会去做。妈妈要检查,佳妮不让妈妈看。放学回家后,妈妈叫佳妮先做功课再看电视,但她哪里会同意,偏要坐在电视机前把动画片看完。时间晚了,她揉一揉眼睛说困死了,便上床睡觉,根本不管今天的作业是否完成。

  看着佳妮进入梦乡时,仍然一副倔头倔脑的样子,帮她盖上被子,马上又被她掀掉,妈妈的心很疼:自己的女儿,自己却没法管了。

  无意中,爸爸翻出妻子当年的育儿日记,那里面记录着女儿成长的一点一滴。第二天睡觉前,爸爸拿出来给女儿念,从佳妮出生时的喜悦,到她得病时妈妈的恐惧,以及对女儿的美好期望,全都包含在这几本日记里。

  刚开始,佳妮还似听非听。但是渐渐地入了神,眼睛开始有点潮湿。终于,她忍不住扑到妈妈怀里,哭着向妈妈道歉。从那以后,佳妮仿佛一下子懂事了。


  冷处理后的热反应

  受访人:小杰爸 小杰读小学五年级

  小杰喜欢踢足球,爸爸跟他说了很多次,不要在小区里踢,但小杰听不进去。

  一天放学,小杰先是拍着球进小区的,这时有同学叫他,他一得意,便一脚把球踢了出去。当球落下来时,小杰傻了眼:球把一辆轿车的玻璃给砸碎了。车主立即冲了出来,抓住小杰就要找家长。

  看着被踢碎的车玻璃,小杰爸二话没说只能认赔。这一切小杰都看在眼里,他跟着爸爸去银行,并且亲眼看着爸爸把两千块钱交到车主手中。

  在这个过程中,爸爸没跟小杰说过一句话,而是用手示意小杰跟着他去银行取钱,然后赔给车主。直到那天晚上,爸爸也没有跟小杰说起这件事情的半个字。但是爸爸的神情不像平常那样,这使小杰的心里非常不安,不知即将降临的会是怎样的大祸。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天,小杰依旧忐忑不安。终于,爸爸要找儿子谈谈了。爸爸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想听听你对踢坏车玻璃的事情怎么看?”小杰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他主动承认了错误,认为这次的教训太深刻,以后一定听父母的话,不要等事情发生以后再吸取教训。

  批评孩子的四要四不要

  要询问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要急于批评,先要问一问原因,可能孩子另有苦衷。在人格上,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孩子的自尊心极其敏感,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孩子批评一通,很可能会使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分清是非,先问清原委。

  要缓冲 孩子所犯的错误,有时的确让父母十分生气,恨不得痛骂他一顿。但是,人在气头上,很难掌握批评的尺度,这种批评就可能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这种时候,父母最好把问题放一放,让自己心气平和下来,再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这样做孩子易于接受,并乐于改正错误。

  要绕弯 批评的时候,可以借助寓言、故事、童话等,从侧面启发诱导孩子。比如先讲个故事,并且点出故事中人物所犯错误的危害性。孩子听了故事后即使不直接“坦白”自己的问题,也会深刻反思,暗自吸取教训。

  要引导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如能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批评、教育,会更容易达到预期目的,收到较好效果。有经验的父母,对犯了错误的孩子不会一味简单地批评、训斥、指责,而是像知心的好友和有经验的顾问一样,坐在他身旁,耐心地启发、引导。

  不要唠叨 某个道理,孩子明明己经知道,可家长还是絮叨个不停。从心理学上讲,这种絮叨是一种重复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抑制,你越说,他越听不进。

  不要迁怒 把别人身上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坏事,“迁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想当然地左叮咛、右嘱咐。这样做往往会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对立面,让他对你的说教充耳不闻。

  不要“提审” 刚发现一些苗头性的现象,便大惊小怪地把孩手喊到别处“单独审问”。孩子会因为你言过其实和妄加推测而大为恼火,以致拂袖而去。

  不要公开 有的父母当着许多人的面对孩子进行责骂、数落。这样做会挫伤孩子希望保密、谅解和宽恕的心情,从而伤害了自尊心,很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进而我行我素,无所顾忌。表扬要当众,批评要私下。

  名人故事

  陶行知的四块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任育才学校的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于是立即将其制止,并责令这位男生到校长室接受批评。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4-6 23:01     标题: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电脑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电脑

2008-04-02 06:50:30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互联网上精彩的虚拟世界不仅吸引了成年人,而且也同样让孩子们感到新奇。很多家长知道,“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电脑可以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是网上不健康的东西也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学习和使用电脑呢?

  首先,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在电脑上可以做什么。除了孩子最爱玩的游戏外,不妨让孩子在电脑上学着画画、写些小段落、在电脑上阅读图文并茂的童话、进行益智类的数学游戏、学习少儿英语、学下围棋等都是很好的办法。在“触电”时间上,要和孩子形成“规矩”,一般儿童每天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最好。

  由于孩子刚接触网上学习,家长要多多从正面加以引导。在孩子上网前,家长先给他们立下规矩。总的原则可按《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执行,还可以具体一些,如不泄露个人与家庭秘密,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家长帮孩子指定几个网站,监督孩子远离网络垃圾,学会自我保护。

  其次,在选择电脑软件上,要注意选择幼儿语言。因为不少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发达,对枯燥乏味的“电脑语言”往往感到兴味索然,因此在选择软件上,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更应该强调“玩”,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购买软件时,不要迷信软件包装上的文字说明,最好亲自演示一下,确切了解难易程度。 家长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帮助和引导孩子积极上网互动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在网上搞的教育活动,为孩子创造上网交流的机会。

  同时,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出现诸如视力减退、食欲不振、精神困顿等症状,就说明过度痴迷了,要引起家长的警惕,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要求甚至强行命令孩子减少和电脑的“交往”,多多参加其他活动。

  家长最好也学一些电脑的基础知识,陪孩子一起“触电”,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不仅便于与孩子沟通互助,还会保持青春和童心,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容错过。

  最后,孩子不宜过早接触电脑。专家建议,孩子在读小学五六年级时开始学电脑比较合适。因为这时的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这时学电脑不需要费太大的精力,又不会对其身心发育产生影响,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发掘他们的聪明才智。

编辑:陈康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4-9 19:56     标题: 教育儿童多用启发暗示和商量

教育儿童多用启发暗示和商量
www.jfdaily.com 2008-3-26 12:14 稿件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我们的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上,应去掉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会更乐于接受,更喜欢。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

  ■眼神暗示

    吃过晚饭,爸爸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东东“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

  解析: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所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表情暗示

    家里来了客人,瓜瓜有了小伙伴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狂笑,一会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瓜瓜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解析: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等。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言语暗示

    浩浩早上起床后从不叠被,妈妈提醒过几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妈妈告诉浩浩,今天遇到楼下亮亮的妈妈说亮亮真乖,每天总是自己把床被打理得整整齐齐。浩浩听后表面上不以为然,但渐渐地自己动手学会了叠被。

  解析: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当要表扬或批评时,而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用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把自己的观点巧妙的“点”出来,让孩子心领神会,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动作暗示

    周末,晚上9点多了,小飞还坐在电视机前。妈妈一言不发,却站起来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小飞马上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解析: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孩子。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发现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并书写一两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暗号,他就会学着做出反应。

[ 1 ]

作者:□胡育.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4-17 23:26     标题: 父母太焦虑孩子易生病

父母太焦虑孩子易生病
www.jfdaily.com 2008-4-16 15:02 稿件来源:生命时报
  也许你工作很忙,也许你压力很大,但千万别将过多的焦虑情绪带回家,因为这会让你的孩子经常出现健康问题。这是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3年时间内跟踪调查了169名5岁―10岁的儿童,要求父母记录自己当天的情绪状况,并记录孩子的患病情况和体温状态。同时,研究人员每半年会为这些父母进行一次心理健康评估。结果发现,如果父母具有较高的情绪压力,存在焦虑或抑郁问题,其子女的患病次数会明显高于父母健康的孩子。研究人员分析,父母的不良情绪会影响孩子,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免疫系统,使他们更容易受到疾病侵害,经常感冒、发烧等。

  这项研究进一步证实,孩子健康成长需要有积极乐观的父母,即使压力再大,家长也尽量不要将坏情绪带回家。(刘 波)

[ 1 ].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4-17 23:36     标题: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电脑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用电脑

2008-04-02 06:50:30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互联网上精彩的虚拟世界不仅吸引了成年人,而且也同样让孩子们感到新奇。很多家长知道,“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电脑可以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但是网上不健康的东西也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学习和使用电脑呢?

  首先,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在电脑上可以做什么。除了孩子最爱玩的游戏外,不妨让孩子在电脑上学着画画、写些小段落、在电脑上阅读图文并茂的童话、进行益智类的数学游戏、学习少儿英语、学下围棋等都是很好的办法。在“触电”时间上,要和孩子形成“规矩”,一般儿童每天上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最好。

  由于孩子刚接触网上学习,家长要多多从正面加以引导。在孩子上网前,家长先给他们立下规矩。总的原则可按《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执行,还可以具体一些,如不泄露个人与家庭秘密,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家长帮孩子指定几个网站,监督孩子远离网络垃圾,学会自我保护。

  其次,在选择电脑软件上,要注意选择幼儿语言。因为不少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尚不发达,对枯燥乏味的“电脑语言”往往感到兴味索然,因此在选择软件上,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学”,更应该强调“玩”,这样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购买软件时,不要迷信软件包装上的文字说明,最好亲自演示一下,确切了解难易程度。 家长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帮助和引导孩子积极上网互动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在网上搞的教育活动,为孩子创造上网交流的机会。

  同时,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出现诸如视力减退、食欲不振、精神困顿等症状,就说明过度痴迷了,要引起家长的警惕,这个时候家长应该要求甚至强行命令孩子减少和电脑的“交往”,多多参加其他活动。

  家长最好也学一些电脑的基础知识,陪孩子一起“触电”,一起学习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在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不仅便于与孩子沟通互助,还会保持青春和童心,这种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容错过。

  最后,孩子不宜过早接触电脑。专家建议,孩子在读小学五六年级时开始学电脑比较合适。因为这时的小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这时学电脑不需要费太大的精力,又不会对其身心发育产生影响,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发掘他们的聪明才智。

编辑:陈康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4-17 23:37     标题: 指导孩子作业注意四点技巧

指导孩子作业注意四点技巧

2008-03-04 22:19:22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有些家长提起孩子做作业就头痛。确实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往往没有责任感。因此,他们常常敷衍了事。指导孩子做作业便成为父母的日常工作了。在指导孩子做作业时,请家长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陪读”。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三心二意,就坐在旁边监视,这样做可以理解,但这种“陪读”会引起孩子的紧张,不利于学习。

  二忌“指指点点”。有些家长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一旦发觉作业有误或不会做时,马上就指出来,这样做会阻碍孩子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忌“代劳”。有些家长怕孩子累着,常常代替孩子做作业。小学生的作业往往是一些打根基的内容,父母的代劳削弱了这种根基。

  那么,应该怎样指导孩子做作业呢?

  首先,应培养孩子按时做作业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逐渐培养孩子独立做作业的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父母可以多花些时间进行指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要缩短。

  第三,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让孩子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错,这样可使孩子记住错误,以免下次再犯。

  第四,遇上难题家长指导时要注意分寸。可以采取分步法,即家长先给予提示,让孩子思考正面如何做。当孩子弄懂后,再出些类似的题目让他巩固。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4-17 23:47     标题: 中国九成独生子女不做家务

中国九成独生子女不做家务

2007-07-26 19:57:50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能分担一些家务事?然而,据目前独生子女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90%的独生子女从未做过或很少做家务劳动,孩子平均每天只有0.2小时的劳动时间。那么,让孩子们做家务,真有那么难吗?  
   困惑篇

    叫孩子做家务可真难

    女儿小的时候,见我做家务还很喜欢掺和,不过很多时候是越帮越乱,于是,我总让她一边玩去。  



 现在女儿马上要上中学了,我想让女儿做点家务,好锻炼锻炼她的独立能力,没想到女儿很不乐意。没办法,我找到女儿的班主任让他帮我引导女儿,她这下才积极了不少!不过没几天,婆婆找上门来了,“你们两个大人坐着,让孩子干活?”老人心疼孙女,也心疼我们家越来越少的餐具!

    后来老公想出激励方式:每洗一次碗奖励5毛钱,每拖一次地……这一次效果真不错,我还没吃完饭,女儿就开始“抢”我的碗!不过到最后,让她帮我拿一下拖鞋也要算5毛钱了!我心里骂老公:“都是你出的馊主义,孩子钻到钱眼里了!”

    紧接着,女儿“三分钟的热度”过去了,让她收拾下碗筷,她就把眼睛珠子一瞪:“法律还规定不能雇佣童工呢!”这小丫头,道理还一套一套的!

    最后我还想了许多办法来刺激女儿做家务,效果都不明显,让孩子做家务可真是难啊! (小龚)

    点评:有的父母心疼孩子,孩子想要动手,他们就说“这儿脏,你去玩吧”,把孩子打发了;有的怕做家务影响孩子学习,也会说“看书去吧,这个不用你做”;有的嫌孩子添乱,久而久之,打消了孩子帮忙的积极性,孩子头脑中就会认为没有什么需要自己做的地方。长大后,当父母希望孩子做些事情的时候,他却什么都不愿意,成了个“懒”孩子。

    心理篇

  请不要命令我

    每次吃完饭,爸爸总会板起脸,喝道:“快去洗碗!”那不由分说的语气,好像我不洗碗就大逆不道似的,真叫人难受!如果我稍不乐意,他们就会把嘴一抿:“不洗也可以,这个星期的零用钱就免了吧!”于是,我只好无可奈何地端起碗筷。每每这时,我总在想,为什么你们要对我呼来喝去?我真的好期望爸爸妈妈能笑眯眯地对我说:“儿子,今晚洗碗,好吗?”那我一定会乐意的。 (张新楠)

    点评:让孩子做家务,应用温和的语气、商量的口吻,不能以家长权威压孩子,让他觉得做家务是一种负担。孩子做好一件家务事,应给他一些言语上的奖励,当然也可以给他一些零用钱,但不能让他觉得这是做家务的条件,否则,他可能会认为捡起自己的袜子,都应收到报酬。

    甜蜜的味道

    我在家经常做家务,特别是周末。

    我一般做的家务是:擦桌子、扫地、拖地和丢垃圾,还有整理房间,这些我都很乐意去做。看到整理后的房间变得井井有条特别亮堂时,我感到很舒畅,妈妈常夸我是个能干的小姑娘呢!虽然有时候做家务会把手弄得又脏又皱,但是当我想到自己已经可以帮妈妈减轻负担时,心里就有一种甜蜜的味道。

    我觉得做家务可以让我们亲自体验做主人的滋味,懂得安排家务事的顺序,还可以知道爸爸妈妈的辛苦。(杨皓嘉)

    点评:其实孩子都很希望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呢!当你发现孩子有非常强的劳动欲望时,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会在劳动实践中增强独立意识,树立自信心,让他在承担中成长。

    方式篇

    大家一起动手

    大约在孩子3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利用孩子喜欢模仿的特点,让他模仿我们做家务,吩咐他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比如拾起地上的玩具,把报纸拿给爸爸,给妈妈拿双拖鞋,把自己的垃圾丢到废纸篓中去等。孩子喜欢做有趣的事,我就让他帮助摆餐桌,让他摆好筷子和色彩鲜艳的杯垫等等。

    我们住一楼,孩子每天都会骑着他的小自行车去50米外的垃圾场丢垃圾!每当这时,我都忍不住会赞美孩子:“宝宝真能干!可以帮妈妈干活了!”这话对小家伙很受用,结果丢垃圾的活都由他包了,别人做他还不肯!我做家务时,总爱放点音乐或者哼哼歌儿,这样就让他觉得做家务是件快活的事!

    孩子稍大一点,开始会说,“妈妈,我要自己洗衣服”、“妈妈,你看我这样摘菜对不对。”尽管他有时候会捣蛋帮倒忙,但是我和老公从不介意。家里搞卫生,小家伙又是摆鞋又是倒垃圾的,俨然一个小大人呢。 (阿思)

    点评:孩子喜欢劳动并不等于会劳动。不要因为孩子“捣蛋”就呵斥打击他的积极性,真心赞美,细心呵护,耐心指导,会使孩子的劳动目的更加明确,更有成就感。让孩子做家务时要特别注意安全,但不要给予过多干预,因为孩子认为“这些活是我自己做的”,就会有满足感及幸福感。

    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

    大部分美国孩子常做的家务劳动有以下几种:

    一、帮助父母安装或修理一些旧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技能都与阅读、数学、逻辑、信息和组织能力有关。

    二、帮助父母换掉坏的水龙头、更换保险丝、安装挡风窗户、修补破损的楼梯。在做这些工作时,父母往往把自己的一些生活技巧教给孩子,还可以与之在劳动中讲一下所运用到的物理学基本原理。

    三、打扫卫生、整理花园或庭院、洗衣缝补等。

    他们的家长会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内容,让孩子自己安排完成的计划,而不是随时使唤孩子。同时,还会列出父母应做的事情,以便让孩子知道父母要做的远比孩子要做的多。对孩子所做的家务事,家长会表示真诚的感谢,这令孩子更积极地成为做家务的好帮手。(黄玉华 雷力)


编辑:马燕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4-17 23:56     标题: 当孩子挑战父母教育的底线

当孩子挑战父母教育的底线

2007-09-13 16:14:34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又开学了,而孩子和家长的“战争”却似乎进入升级阶段。“我真的受不了这样的小孩!”面对孩子种种出格的表现和倔强的坚持,一些家长被激怒了。宽容还是爆发?在孩子们挑战到家长心理底线的时候,原本苦心打造的“朋友父母”形象已经彻底丢弃,家长们亟需的是一种武器、一种有效的策略,怎样能让“捣蛋”的小孩迅速变乖。本期话题栏目特别搜集了几种典型“案例”,试图说明一个道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
  30道题要折腾一晚上

  案例:家有读书郎,急坏爹和娘。张涛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爸爸,自从儿子上学以后,陪孩子读书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任务,然而儿子对学习的态度和表现已经让张涛接近崩溃的边缘。“为了孩子的学习,我简直是操碎了心。可他怎么就不急呢?已经三年级了,放学回家他还是不知道赶紧做作业。倒是动画片、课外书,一样都不落下。抄 100 遍生字,纠正了半天,有 90 遍还是错的;十位数加、减法,他又不是不会做,30 道题非得折腾一个晚上;才写两个字就开始抠橡皮,要是他能拿出看电视的认真劲儿,作业早就不用我操心了……”张涛说着说着握起了拳头,“以前我很能捺着性子跟他讲道理,督促他,现在一走神我就要揍他,孩子却越来越老油条,我已经不知道怎么来管他了。”

  分析: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有说不出的苦衷,其中一个耗费精力的主要任务就是陪着孩子做作业。有的孩子写作业十分拖沓,半天才写一个字,有时一个小时的作业竟要磨蹭一个晚上;如果家长不管,孩子就有可能根本完不成作业。家长在此过程中体验到为人父母的种种辛苦,特别是在情绪上备受打击。他们先是耐心,转而气愤,有时心酸无奈、最终绝望地认为自己的孩子简直无可救药,以至于每天大人和孩子都搞得疲惫不堪。

  支招: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孩子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面对不好好学习的孩子,最重要的方法不是打孩子,而是要帮他重新培养起科学的学习习惯。1、主动的学习心态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非常关键。父母要纠正操之过急的心态,学会调动孩子内在的动力。因为,只有真正培养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孩子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拥有学习最持久最深刻的动力。家长最好多给孩子提供一些思路或让孩子自己多复习,不要再给孩子额外的家庭作业,让孩子养成先做作业后玩的习惯,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不能贸然下结论:孩子太笨,孩子有多动症等;2 、培养孩子的集中注意力。作业时间长,上课听讲差 , 思考困难,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为了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坐下来写作业看书之前,要求孩子做好准备,譬如喝水、上厕所,准备好、笔、橡皮等等。这样一坐下孩子就很快进入状态,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利于思维的流畅;3 、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习惯。孩子做作业,家长在一旁监督,不断提醒并且帮助孩子检查,孩子的独立性会越来越差,一遇到困难就喊妈妈,作业写完就扔一边等家长来检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例如教孩子查字典,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时,家长要及时加以赞赏,做完作业后,让其自己检查。如果发现错误,提醒孩子你的作业好像哪里出了点问题,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当他自己找到错误时,他会非常兴奋,这时家长再给予一定的鼓励,就会增强孩子的信心,增强孩子的独立学习和仔细认真的品质。

  孩子竟与“混混”交上了朋友


  案例: 初二学生小樊,人很聪明,学习上并未花太大的力气,学习成绩尚好。他生性好动,在家在学校总也闲不住,朋友比较多,多数同学也愿意与他在一起。可让家长担心的是,小樊特别要好的朋友当中,有的孩子从不把学习当回事,成绩在年级总是倒数;个别的孩子还有抽烟、进网吧等不良行为,如果小樊被带坏了怎么办。父母命令小樊不能和那几个同学来往,可小樊根本不听。同学来到家里,小樊的父母往往没有好脸色。那几个同学感觉到了小樊父母态度的变化,开始疏远小樊,小樊明白原委后大发脾气,后来干脆与那几个同学整天在一起。父母问他们交往的情况,小樊也不理睬,从此家庭里长期处于冷战状态,父母对小樊的执迷不悟心痛不已,情急之下抛出:“不和那些混混断交,就再也别回家!”谁知小樊从此以网吧为家,再也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分析:初中学生因为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鉴赏事物的能力相对还较差,再加上兴趣多样,而且转移快,所以被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吸引,比如:有的孩子学习不认真刻苦,对打牌、逛街等特别有兴趣,有的三五成群在里弄闲聊可以占去他们许多时间,而这种场合,消极因素比较多,孩子不警惕,就容易和有不良行为的人交上朋友。一些孩子,偷盗往往也是受了某些成年人不良举动的影响,如打牌赌博、闲聊中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议论等等。

  支招:针对这些情况,家长如果选择像小樊父母那样的做法,等于把孩子推向另一边,这时候的家长要压住怒火,不要粗暴地把孩子当作坏孩子来对待。孩子与好学生交朋友当然是好事,可一旦发现孩子和有不良行为的人交上了朋友,你也不用过分着急,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些工作: 1、 孩子进中学前后,要不断地进行有关社会交往方面的教育。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古今名人交友的生动故事,既讲交好朋友受益的道理,又讲交坏朋友受害的事例,有意识地给孩子灌输交友要有选择,要慎重的道理和知识,增强孩子的道德观念,帮助他们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 .教育中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当发现孩子已经交上了坏朋友,家长首先应该冷静,然后花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具体地了解情况。这种时候,千万不要发火打骂,或者把孩子禁闭在家,这样做,适得其反,会造成孩子情绪上的根本对立,使他们心理上的“归属感”转移,把他们和坏朋友拉得更紧。要耐心说服,对孩子讲明道理,晓之以利害,促使孩子与坏朋友断绝往来,至少在往来中保持自己的警惕。当孩子有了改变的愿望和点滴行动时,要给予肯定和鼓励;3 .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进行配合教育。初中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家庭和学校。他们交往的对象基本也在这两个环境的圈子里。当子女出现某些问题时,家长要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向教师请教办法。

  儿子参加聚会要500块

  案例:郑强是一所普通中学高三年级的学生,不久前他刚刚举办了一场“很平常”的生日聚会,地点就选在了闹市的一家 KTV 。下午放学后,郑强和同班十几名同学一起来到早已预订好的 KTV 豪华包房,从晚上 6 点一直玩到 10 点,十几个同学似乎仍然没有尽兴。虽然这家 KTV 提供免费的自助晚餐,但仅仅包房的费用就花去了 1400 多元。“这钱是我爸爸给的,他起初也不同意我邀请同学去那里唱歌,但最终还是顺从了我,因为我说他不给我就跟奶奶要。”郑强得意地说。除了郑强在当晚着实“挥霍”了一番外,据了解,凡是参加这个聚会的同学都“出手不凡”,他们送给郑强的礼物有 80 多元的精美笔记本,也有上百元的篮球,平均花费都在百元左右,而他们当晚的出行工具一律是出租车。在这里面,还有一个叫晓平的男孩,为了能参加这个聚会,晓平跟父母已经闹了快一个月。原来晓平的父母是前几年来本市打工的,家庭条件一般,为了能够“体面”地参加这个聚会,他要求父母给他500块钱,除了要给郑强送个像样的礼物,自己也要买一件向往已久的耐克T恤,这样才不至于被同学瞧不起。晓平的要求让辛苦工作一个月才能挣800块钱的母亲流下了苦涩的泪……

  分析:中学生中出现的过度消费现象有多种原因,首先是家长纵容。常听到家长诉说,他们小时候过着贫苦的生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不能让子女像他们小时候一样受苦了,但这种溺爱却无形中滋长了子女的高消费心理。其次,中学生的从众消费心理。中学生自身思想的偏差、从众心理、摆阔心理、攀比心理和享乐心理,是导致中学生过度消费的又一主要原因。现在的学生在一起很少探讨学业,也很少交流时事,他们谈论最多的内容就是明星、流行歌曲和时尚品牌。

  支招:面对孩子的“不懂事”,家长不要生气,也不要难过,很多时候孩子有孩子的“处境”,所以我们在“消费问题”上要理性教育:1、在子女消费问题上,该严格的就要严格,该监管的就要监管。应多关心子女消费的情况,培养孩子合理利用零用钱的良好习惯;2、组织孩子多接触社会,有可能时让孩子到父母的工作单位陪父母工作一两天,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如是高中的学生,可利用暑假的一段时间,让孩子到适合他们的岗位上打工,使他们认识到,钱来之不易;3、父母给孩子的零用钱应与家庭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孩子的正常需要相当,注意教会他们理财的习惯,父母购物时可有意识地带着他们一道前往,让他们学会比较和筹划。可以要求孩子详细列一份预算与支出表,记下他一笔笔的开支,如果开支合理,使用有结余,可以增加零用钱的方式给予奖励;开支不当,有浪费的现象则以减少零用钱的方式给予惩戒。


14岁的女儿“网恋”了



  案例:晓莹上初一了,似乎一下子成了一个大姑娘。她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业务经理,工作很忙,晚上回家很迟,星期天也很少休息,晓莹一个星期难得与爸爸说上几句话。妈妈是一名教师,事业上总想超过别人,每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吃完晚饭还得备课。晓莹在家里感觉不到家庭温暖,注意力渐渐集中到了一位男同学身上,于是两人越走越近,经常通过网络说悄悄话,而最后终于陷入“网恋”。父母知道后很是吃惊,对晓莹轮番教育,时间上严格限制,后又为她另选了一所学校,最终两人的关系终止了。可晓莹到了新环境,感到更加孤单,不久又对关心她的一名男孩产生好感,两人越走越近。由于有了上次的“教训”,晓莹处处小心,书包里从不放男孩子的纸条,手机短信也随发随删,父母一无所知。可不到一学期,他们的关系全班无人不晓,一次家长会后,班主任委婉地告诉了晓莹的母亲。晓莹父母怒不可遏,痛苦异常。

  分析:许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入青春期毫不知情,有的即使知道了也遮遮掩掩,神神秘秘 。这就使得不少中学生缺乏基本的“性知识”,进而产生对性的神秘感和畸形的好奇心。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早恋”之所以发生,大部分的原因是孩子缺乏足够的感情关注,或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如果孩子从家长那里得到足够的爱,他一定会处理与异性交往的关系的,“早恋”更不会发生。 早恋中的一部分学生往往是父母离异或不和,学生得不到家人的关心、爱护,转而向异性求助,互相安慰,互相关心。

  支招:孩子有了早恋倾向,作为家长一定要冷静,不要粗暴地伤害孩子的感情。1、作为家长要注意转变观念,要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孩子的内心世界,体贴他们的需要,适时适度给他们介绍一些性知识,使其由朦胧产生的神秘感、好奇感逐渐消退。从心理学角度看,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活动是有益无害的。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可以促使双方互补,对良好习惯的形成、性格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都是有益的, 不要把孩子纯洁的异性友情视为“早恋”。2、尊重理解,很多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因早恋耽误了学习或发生过错,对孩子与异性的交往盘根问底,甚至发生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等侵犯孩子隐私的行为。有时不了解情况对孩子与异性的交往进行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和责备,严重伤害了孩子的情感。处在青春期初期的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心理都比较强,他们在高压政策下,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反抗行为。本来男女生之间只是一般的正常交往,突然来自于权威方面的压抑和限制,在反抗心理的作用下,被限制的双方会立即增加接触的次数,甚至使双方的心理产生微妙的变化,结果被推向了早恋。3.加强交流,当前很多家长的工作压力都比较大,他们往往只注重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很少跟孩子进行心理和感情沟通,孩子情感宣泄的需要就容易转移到异性同学身上。家长要注意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家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家庭中得到足够的情感满足,感到温馨。

  本版撰稿 张福新 丁 洁.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4-18 22:43     标题: 孩子"研究"父母心理行事?父母应懂些儿童心理学

孩子"研究"父母心理行事?父母应懂些儿童心理学
发布: 2007-8-12 09:42 | 作者: visitor | 来源: 搜狐教育 | 查看: 387次

    有个小学生曾悄悄对我说:“我爸和我妈不研究我的‘心理’,我倒在‘研究’他们的‘心理’呢!”接着,他告诉我:什么情况下可以向父母要钱;什么时候可以让父母去买平时不肯买的东西;找什么机会可以拿出不好的成绩单给父母看而不招致指责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同父母交往时得出的经验,也是平时观察父母心理活动变化规律的结果,从而使他能想方设法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孩子的话应引起家长的警觉:在孩子研究您的心理时,您是否研究了解过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呢?
  明智的父母,不应该只是注意孩子在长身体,同时,还应注意孩子在长见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想像能力,感知、模仿能力,情感控制能力等等,都在随着年龄增长而日臻完善,尤其是在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方面不断得到加强,使得他们已经有能力设法掩盖自己的动机和行为。
  由于儿童心理活动的特点具有感染性和暗示性,因此,他们的言语和行为时刻受着外界的影响,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更能使他们受到强烈的暗示和启发,从而塑造着他们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感染性:儿童通过与父母平时的情绪交往和感情交流,逐步懂得在不同情绪和感情状态下与父母相处的方法。例如:父母高兴的时候,可以撒娇或要挟;还可以要钱,要物,等等。
  暗示性:这是通过相互主动施加影响,来迫使对方接受自己意见的一种心理活动。由于有些父母不懂得儿童行为有这样一种心理特点,结果反而常常被儿童行为影响和利用,甚至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如孩子偏食,家长竟无力纠正;孩子一吵闹,父母就依从等。
  自然,这并不是说孩子们真的已经懂得父母的“心理学”,然而,不少孩子正在利用家长的“心理”状态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却又是不容质疑的事实。只要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有些父母还误以为这是自己的孩子聪明呢。例如,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幼儿园的好习惯一到家就没有了呢?为什么有的在家里懒、贪、馋的孩子,一到学校却变成另一个样子?这些无非是儿童掌握和利用了父母的心理弱点罢了。
  值得深思的是:现在很多父母还没有意识到孩子在观察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同时,又常常忽视体察子女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于是,无形中在同孩子的心理活动争夺战中打了败仗、当了俘虏,从而丧失了教育子女的主动权。因此,做父母的实在应该学点儿童心理学,注意体察一下儿童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以使教育子女的工作更加主动、有效和得体,这对消除和减少两代人的心理隔阂,也是很有裨益的。

-.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5-2 23:15     标题: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做事效率

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做事效率

2008-04-09 09:41:52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教子有方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时间意识淡薄,做事磨磨蹭蹭,不论是吃饭还是做作业,都比别人慢半拍,这让孩子的家长很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会不会一事无成。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提高做事的效率呢?

  我们知道,孩子没有成人那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概念,所以经常有懒散、懈怠或者拖拉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父母能够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孩子树立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以便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上的挑战。

  方法一 故事引导法

  孩子往往对故事书很感兴趣,家长可以找一些有关名人守时的儿童读物,让孩子自己看,或者亲自给他讲解;家长也可以讲一些因为不遵守时间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让孩子明白:守时是一种美德,懂得珍惜时间的人,不仅仅要注意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也要注意不要白白浪费别人的时间;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就是让自己无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都能够轻松应对、游刃有余;一个守时的人,必将获得别人的尊重。生动的故事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方法二 配合“生物钟”法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规律,也就是“生物钟”。家长不妨和孩子商量着一起制定适合他的“生物钟”作息时间。比如早晨6点到8点,头脑清醒,体力充沛,是学习的黄金时间;晚上6点到10点,不利于记忆,可安排完成复杂计算的作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制定计划,但是一旦计划定下来就要严格执行了,这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方法三 奖励促进法

  奖励促进法就是和孩子约定,如果他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作业,就奖励他看动画片。这是运用学习动机中的强化理论,激发孩子养成按时做作业的时间观念,恰当的奖励可以强化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家长对于奖励政策,可以和孩子协商好,小进步小奖,大进步大奖,当然,这个奖励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这样也让孩子心里有数,从而慢慢地提高做事的效率。

  方法四 签订“合同”法

  签合同也是一种好办法,这个合同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可以包括自我训练项目和每日意志力训练表两个部分。比如,自我训练项目有孩子每天做作业在多少时间内完成,早上起床花多少时间等等,每日意志力训练可以让孩子每天坚持练字、背格言等等。父母的职责是监督,如果训练项目做得比较好,就打一个勾如果做得不好,就按合同惩罚。每周或每月家长和孩子一起来看合同,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找出原因,或调整合同或鼓励孩子加油。

  如果孩子时间观念不强的话,家长们可以试试以上的方法。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网.
作者: 香茗一杯倚清风    时间: 2008-5-2 23:16     标题: 奖励孩子的策略和原则

奖励孩子的策略和原则

2008-04-23 06:52:46
【发表评论】
  [扬子晚报网消息]   有的家长有这样的经历,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回来就向家长要"说法",还说其他考得好的同学都得到了父母的奖励。 关于奖励的问题,多数家庭比较随便,只要孩子能考得好,几乎是有求必应。其实,这并非小事一桩,处理不好就可能事与愿违。所以,家长们也要讲究奖励的策略和原则。

  第一,少奖为佳。适当时候、适当次数的奖励,就相当于给发动机加油,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切不可太滥。奖的频率太高,其刺激作用就会逐步下降,要想发挥其作用,就必须不断加码,以满足孩子迅速扩张的胃口。而更为严重的是会引导孩子为了得到奖励而学习,不能产生真正的动力。因此,在满足孩子必需的学习用品和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要逐步减少奖励的次数,最佳境界就是没有奖励。

  第二,奖态度不奖分数。大多数家长是以分数或者名次来设定奖项和决定是否奖励,其实最好的方法是根据孩子的学习态度进行奖励。因为从长远看,态度和努力的程度比一两次的分数更重要。而且考试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卷子的内容对每个人的适应性,孩子复习题目的"机遇"性等,所以并不能真正反映其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效果。用分数和名次作为奖励的标准,有可能出现孩子已经非常努力,但因为一些偶然因素而没有达到设定的奖励目标,结果反而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一诺千金。如果和孩子有了约定,比如有的家长是定考多少分,有的家长是定考到第几名,就一定要兑现。如果孩子达到了约定的要求,就要坚决奖励,做父母的不兑现自己的承诺,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学习热情,更为严重的是给孩子树立了言而无信的榜样。 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设立的目标,也不可迁就,形成讨价还价的习惯。与其怕影响孩子的情绪而改变初衷去迁就他,还不如没有这样的约定。

  第四,奖品适当,价值适中 。奖励的价值不要太高,其价值和奖品要与孩子的年龄、取得的成绩等等相适应。有些家庭由于形成了奖励并不断加码的习惯,常常给孩子价值过高和不适当的奖励,那样反而会害了孩子。比如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某次考试满分,就给孩子买电脑买游戏机,结果孩子玩物丧志。

  第五,精神鼓励为主,物质享受为辅 。很多家长给孩子的奖励是以物质享受吃、穿、玩为主,这样的弊端是将孩子的目标引导到享受方面。其实最好的奖品有两类,一是学习用品,特别是书籍。

编辑:娄静   来源:扬子晚报.




欢迎光临 旺旺网 (http://www.321ww.org/)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