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中西教育比较:强调听话还是鼓励创新

中西教育比较:强调听话还是鼓励创新

[转贴]
中西学习文化对比:中国学生缘何太听话

2006年08月11日15:10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报记者 李志伟

  采访专家:中山大学夏纪梅教授

  在近期召开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以耶鲁大学为首的不少外国校长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学生的缺点就是“太听话”了,一般不敢对老师说不,不敢挑战权威,

学生在创造性、独立思维能力方面远不如美国大学生。这究竟是学生的责任,还是中国教育体制的缺陷,乃至存在深层次的文化根源?

  为此,记者采访了曾经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地方学习,长期从事中西教育文化比较研究的中山大学夏纪梅教授。

  中国倾向因袭、继承、传承 西方强调创新、开拓、求异

  夏纪梅指出,中国的学习文化是千年民族文化的积淀,中国的学习文化与西方的学习文化差异来自两种文化的本质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信念、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特征都是以团体、集体、群体为核心,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是等级分明,强调辈分、身份、地位、职位、权位。中国文化中的“父道”和“师道”表现在学习文化上就必然是包办统治型的行为特征。在人伦态度上崇尚谦虚、谨慎、含蓄、内敛。学生自然不敢张扬个性,表现创意。在求知学习问题上,由于尊重历史,崇拜权威,所以倾向因袭、继承和传承。表现在对待知识问题上的保守。

  而西方则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强调个性的张扬,对待知识和求知学习上强调创新、开拓、求异、求变。

  中国教师是权威与专家 西方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夏纪梅表示,在中国,教师是权威和专家,教学的权利掌握在教师手里,整理现成的知识,传授已有的知识和分析讲解知识的难点重点,教学常常是一言堂,满堂灌,“我讲你听”,“我比你懂”。教师对问题的答案也已经“胸有成竹”。学生只是来课室听课的人,大脑成了“知识容器”而不是“思考机器”,只有“塞进去”和“听讲”的分。

  教师的职责是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因此,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多少,什么阶段学什么,必须掌握什么,这些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决定权和选择权都在教师手里甚至领导手里。学生从小就养成了等老师“喂食”、抄板书、记笔记和背下书本知识的学习习惯。这种依赖教师的“包办代替”,服从教师的绝对权威,全盘“规定动作”式的教育过程无疑造成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途径、行动等等方面都失去了自我,也造就了大一统的学习定势和齐步走的惯性。

  在西方,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学习的伙伴,所以是群言堂,与学生一道去探索、研讨、发现、创新知识。这种处理知识的方法过程充满了“刺激”、“体验”、“挑战”、互动、合作,智慧碰撞,激励人的思考、疑问、应用、输出、归纳等认知行为。学生既要探究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更要思索知识要到哪里去,是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不但要回答问题,更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的学生是“弟子”,这种名称反映学生地位之低下,(为人弟为人子),所以只有听教的分,充其量只是知识的容器。西方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实践者,课程的参与者,所以有很大的自主权。

  中国的教学以输入为主,强调记忆、积累、模仿和储备。围绕书本或课本,学的是规则、概念、定义、结论等,考的是知识,答案是唯一的(标准答案),成绩是卷面的。西方的教学以输出为主,强调应用、创新、思辨、挑战。结合各种专业或社会问题、难题、争议组织讨论、交流、合作。学的是方法,考的是能力,答案是开放的和多样的,成绩是组合而成的,以业绩为参照的。

  中国孩子要“乖”,“听话 西方孩子要有个性,批判性思考

  中国的学生学习是自己顾自己的,平行竞争的,被动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的。西方学生学习是合作、互动、互助的,主动构建、寻找和发现知识的。中国的教育以管制、惩罚、整体模式化培养为主,连学习方法也整齐划一。一个加拿大老师在中国小学听课,画猫的过程和结果:先画一个大圆,再画一个小圆,上面两个三角形。画出一堆一模一样的猫来。他认为这样的教法不可思议。

  西方的教育以个性发展,奖赏鼓励为主。教学只提出目标不要求统一的方法。美国家长和教师对学生鼓励有加,中国家长对孩子训斥羞辱有余鼓励不足。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问参加培训的家长有无对孩子说过“你怎么这么笨?”全都举手。当问有无对孩子说过“你真棒,我爱你”,几乎无人举手。

  可想而知,中国的“师道尊严”和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结果,造成学习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定、内容的安排等都是老师的事。所谓“一日之师,终生为父”。教师居高临下,包办代替;知识的质与量,知识的来源,都由教师决定和分配。学生只是接受、理解、积累、模仿,谈不上创造、挑战、争辩、思变,没有自主思考、独立分析,考试也是已有知识的再现。

  难怪中国境内只出“奥林匹克获奖者”,出不了“诺贝尔获奖者”,原因就是缺乏原创能力的培养。中国的传统教学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发现知识、构建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中西方两种教育在人才标准上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中国孩子要“乖”,“听话”(家长叮嘱“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西方要的是个性,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中国古文读的时候是上下点头;西方文字读的时候是左右摇头)。中国高分才是人才,小学生相差0.5分就会被刷下重点。高考扼杀了一批专才精英。中国学生学习是为父母、为老师、为祖国,提到学习目的只说“为振兴祖国而学”,不敢说“为自己而学”,其实为自己而学才是为发展自我而学。
家长不能陷入“听话”教育的泥潭

来自解心的教室

中国的家庭教育信奉“听话”教育,中国的父母普遍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爱顶嘴的孩子就是坏孩子,这种思想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听话”也是中国家长对孩子讲得次数最多的,在教育孩子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孩子在家里被时时教训要听父母的话,孩子上幼儿园被千叮咛要听阿姨的话,孩子上学了也要被万嘱咐听老师的话。总之,听话的孩子总是招人疼、惹人爱的孩子,不听话的孩子总是招人嫌、惹人烦的孩子。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认识,中国的家长往往刻意要求孩子对自己的无条件顺从。一些父母觉得自己绝对正确,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自己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还多,孩子当然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教诲;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我生你养你,供你吃供你喝,况且说你也都是为你好,你作为孩子凭什么不听我的;另一些父母则很霸道:“我是你爸(妈),你就得听我的。”于是,当孩子与大人出现分歧时,大人经常武断地表态“你错了”、“你这样不对”;当孩子想对某件事做个说明时,便会遭到父母更大的训斥:“不许顶嘴!”“还嘴硬?”;更有一些缺乏耐性的父母,十分反感孩子顶嘴,当孩子向他们父母的权威发出挑战时,盛怒之下免不了对孩子拳脚相加一番。

我们可以翻一下英文字典,在英文里是找不到“顶嘴”这个词的,在西方的家庭中只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而没有孩子与大人“顶嘴”的说法。其实,经常使用“顶嘴”这个词,就反映了中国家长在尊重孩子人格问题上的认知偏差,因为“顶嘴”这个词意味着大人和孩子的人格是不平等的,意味着大人和孩子之间有上下等级之分,有高低贵贱之别。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孩子的人格尊严也不例外,在现代社会,不尊重人格的教育是落后的教育,是有害的教育,是恶的教育,希望家长能明白这个最基本的道理。

顶嘴实际上意味着孩子的心理在成长,说明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说明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说明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当孩子年龄尚小且自理能力较差的时候,让孩子按大人的指示去做是可以的,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以后,再总是用“听话”去教育孩子和要求孩子,就显得有些偏颇了。这时,父母应该认可孩子在心理上的成长,积极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想法,采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帮助和指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抱怨什么“孩子长大了,不听话了“,或者简单地采取高压政策使孩子屈服。

客观地说,孩子“顶嘴”是有许多积极意义的:

第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顶嘴,说明他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敢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见解,如果家长这时能够听取和采纳孩子的正确的意见,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有价值的,这对他的自信心的提高大有裨益;相反,如果总是用“听话”两个字去教育孩子,只能养成孩子唯唯诺诺的性格。

第二,提示父母教育的不当。孩子顶嘴通常发生在父母批评不得法孩子不服气时,孩子没做错事而受到父母的冤枉时,孩子不想马上去做的事可父母硬逼着他去做时,或者大人心情不好拿孩子出气时。其实这些都发映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家长正好可以从孩子的不满情绪和顶嘴的表现中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从而来改变和提高自己。

第三,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的顶嘴也是一种心理宣泄,这是孩子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如果孩子心里对大人的不恰当的所作所为不敢怒、不敢言,许多委屈都憋在肚里,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非常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忧郁、头痛、精神不振、懦弱等不良心理反映
 .

TOP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