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西雅图雷尼尔: 此心安处是吾乡-致焦虑的我们

西雅图雷尼尔: 此心安处是吾乡-致焦虑的我们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hW&wx_header=1#


此心安处是吾乡-致焦虑的我们
Original 2017-01-24 雷尼尔 西雅图雷尼尔  


最近从文学城上的一篇文章在海外华人的圈子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要拿你的梦想断送子女的未来-一名ABC的自述。虽然原作者(ArmorUSA)的文章写的有点激动,对国内的工作生活想象大于事实。但是也确实反应了很多海外华人的现状和内心深处的焦虑。


天花板vs地板

无论是华人移民还是ABC在美国发展的过程中:下面有地板,上面有天花板。地板保证让你不会跌落到十八层地狱,而天花板让你很难在事业上出人头地。现实中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移民or not,是否会葬送子女的未来,犹如小马过河,因人而异。


透明的天花板

原作者抱怨的关键点是:

但是ABC却很尴尬,白人客户也不把他们当成自己人,中国客户也不认他们为中国人,对有野心的ABC来说这是个莫大的问题!这种天花板是ABC几乎没法克服的,不管ABC再努力也没用,因为两边主流文化都不认他们。可惜的是我周围好多ABC都是我见过最刻苦,最能干的人,但是就凭他们身份上吃亏而在好多领域都屡遭天花板。

无论是一代还是N代移民在美国混的非常成功的是凤毛麟角。无论你承认不承认,透明天花板确实是存在的,而且非常结实。有些行业,亚裔很难进入,有些行业即使进入,也往往被限制在基层做一些局部性的工作。对从业限制比较小的行业,如IT,金融,亚裔往往属于技术骨干的角色,很少能有混进管理层,CXO的。IT界中相对混的最成功的陆奇,最后也因为政治斗争失败,海归了。

2013年硅谷高科技公司,基层,中层,高层(白人,亚裔,黑人及西班牙裔)比例。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量的亚裔集中在基层,升到中层的比例,比黑人及西裔还要低。



在婚姻方面,亚男的地位非常尴尬,原作者的痛,是亚男这个群体的痛。比如这是一个交友网站的数据分析:亚男的地位确实比较尴尬的。




结实的地板

美国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公平的社会。在美国发展的华人,但凡有一技之长,安身立命,享受中产阶级生活,那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只要不太离谱的华人,基本上很快都可以过上一套房子两辆车,两个孩子一条狗的生活。


大家经常自嘲好山好水好无聊。然而事实上即使是这种boring的生活,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



上图是2016年8月份的一份调查数据,Amazon, Facebook, Google,Microsoft 基层IC所能达到的年收入。码农,即使是都是IC,即使都是基层员工,年收入的上线可以达到45W美元,湾区的30万贫困线不是瞎喊喊的,即使是新毕业的大学生年收入也有12万美元左右,双码农的家庭收入上线可以达到90万美元。这个数字在其他国家,作为基层员工是不可能达到的。这些只要靠自己努力,不需要家庭背景,不需要姓赵,不需要出去喝酒应酬,昧着良心就能达到的。


如果你是一枚码农,正在国内熬夜加班,被人呼来喝去,被人骂的狗血淋头,再看看自己收入,看看镜子中的白发,布满血丝的眼睛,看看刚下单的3M口罩,再看看房价。你会不会动心去追求这种只要努力就会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


过去10年,我看到了大量的IT从业人员,用脚投票,宁可忍受透明天花板,汇入移民大潮。


然而如果想要在事业上大发展,突破透明天花板,进入管理层,当当CXO,走上人生巅峰。不是说不可能,但确实困难重重。对于才华横溢,野心勃勃的人而言,这种天花板是他们心头的痛。


太平洋的彼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中国,过去的30年发展确实非常快,对于一般人而言根本没有天花板之说。多的是各种草莽英雄,马云,马化腾,李彦宏20年前也是普通人。无论是海归还是土鳖,抓住机会创一番事业,跻身亿万富豪的不在少数。


特别是2000年之后中国造富的速度,全球罕见。



根据 2016年胡润研究院与中信银行私人银行首次发布《中国高净值人群出国需求与趋势》现在全国资产净值过1000万的人口已经达到134万。


而这些对应在“美国天花板以上的人群”很大一部分选择了移民。

2016年3月-7月,胡润百富与中信银行私人银行在全国共22个省或直辖市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有近800位拥有海外经历的高净值人士接受访问,他们平均拥有6800万元总资产,平均年龄41岁。调查结果显示这类人群的海外经历比较丰富,他们最大的五个出国需求依次为海外旅游、海外子女教育、海外金融投资、海外置业和海外移民,四成人拥有三种及以上海外经历,而且资产等级越高,海外经历越丰富。

相互印证的新闻就是《建国大业》的主要演员一大半都持有其他国籍。这些人群移民最大的几个原因:


移民的原因

(图表看原文)


这些原因基本上说还是比较理性的。华人移民对子女教育上最大的期望就是进入藤校。




并不存在的地板

然而国内在没有天花板的同时,地板也历来是没有的。ArmorUSA向往国内机会的同时,忽视了国内中产阶级,富裕人群的焦虑。毕竟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权力往往都是绝对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制衡权力。无论哪个阶层都过得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今天可能还在天子堂,明日就可能是阶下囚。财富,黄马褂很有可能一夜之间,无可奈何花落去。


远的可以看看“民国末年”的手段

蒋经国对他们一一召见,胁迫其申报登记资产,交出金银外汇。煤炭大王、火柴大王刘鸿生对所属企业负责人说:"蒋太子满脸杀气,向工商界人物大发雷霆。他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不敷衍不行啊,要防他下毒手!"刘氏企业被迫忍痛交出黄金800条(每条合10两),美钞230万元、银元数千枚。(注:《法币、金圆券与黄金风潮》,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第81页。)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曾为国民政府赴美奔波借款,颇受蒋介石赏识,此时也不得不向中央银行移存现金外汇114万美元。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不敢住在家里, 几乎每晚换个地方,后装病住在虹桥疗养院,"警察局曾派人来行要周具结,非经批准,不准擅离上海,当将具结书送到医院,由周鉴字,此外别无举动。"(注:《金城银行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4页。)蒋经国对私逃外汇的资本家开刀问斩,以警效尤,如以私逃外汇罪,将与孙科有关系的林王公司经理王春哲处以死刑;以私逃外汇、窝藏黄金罪,将申新纺织总经理荣鸿元、美丰证券公司总经理韦伯祥、中国水泥公司常务董事胡国梁等逮捕入狱。

近的例子可以Google一下仰融案,山西煤企大重组案。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一夜之间财富灰飞烟灭的更加举不胜举。电话诈骗,为何屡禁不止?股市操纵,内幕交易,何时能休?太多敏感词了。。。。总而言之无论你是人大毕业生还是亿万富豪,都缺乏一种安全感,最最基本的安全感。另外对于企业家而言,因为税法设计的原因号称死亡税率,导致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各种程度的违规。有的时候而这种事情相关部门是知道的,也是默许的。但是需要修理你的时候,就开始抓小辫子,一抓一个准。所以大多数企业家都是过的诚惶诚恐,及时做资产配置,办理移民。


(图见原文)
上图数据已经有点老了,现在EB5都要排期了。加拿大的投资移民因为申请的人太多,都已经提高上限了。国内移民群体也知道美国存在的透明天花板,拥有的信息是充分的。而他们还是决然飘洋过海洋插队。他们移民也不是为了实现他们的未来,往往看中的是大洋彼岸的地板,为了那种安全感,平静的生活。



结语

所有人都期望子女有个美好的未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有利有弊。一边是透明的天花板,一边是薄薄的地板。没有绝对的完美,也没有绝对的不堪。心安之处即为家!

TOP

我上周贴了ArmorUSA文章的链接

TOP

像我这种胸无大志的民工,死心塌地地留在这里不想回去 回去连工作都找不到

TOP

陈默: 1.5小中男的妈妈凑热闹说几句

http://bbs.wenxuecity.com/znjy/3440828.html

看城头和子坛热烈讨论小中男关于文化认同,发展方向,成长纠结等各类问题,有心也插几句嘴。

那位7岁来美的男生算不算ABC,我觉得不是大问题。从定义上不算。但我也看到有很受欢迎的博主(小时候来的),分享很多美文,常常说“我们ABC如何如何”。我想,在这类年轻人的圈子里,他们广义使用这个词,大概只是定义他们是在这里长大的亚裔美国人而已。

退一步说,不论任何人写的,如果其中的论点能促进他人思考,反省或前瞻,就算是有贡献的文章。

我们家有1.5代小中男,回想儿子成长的过程,我用心思考,积极交流,算是努力了,但依然有很多不足和遗憾。今天看讨论,我也想到几个事例,写下来分享下。

1. 吃饭拼桌对孩子很重要。

小孩11岁过来,白区学校。这还有个插曲,买房时,经纪人第一次见面就说我带你去哪里哪里看房,那里是顶尖学区,中韩犹等优秀孩子特多。他对我这个亚裔的思维定式挺有意思的。我说我偏偏不要去那里,不想让我小孩周末还得上补习班太累。于是来到一路之隔的白区。后来歪打正着发现我们的高中以体育见长,并有很好的戏剧和艺术program。

孩子刚来上ESL,有些课听不懂老师就让他坐边上画画,并表扬他画得好。真心感激让孩子放松的好老师们。不过心里还是隐隐担心。

有一天,儿子回来特别高兴,说John今天招呼我去他们那桌吃饭,聊得好开心,大家让我以后每天都坐过去。

John是他们年级特别popular的一个孩子。儿子英文不好,但体育好,个性外向,而且在小镇孩子们眼里算见多识广吧。中国,北京......这些对孩子们都很新奇,他们就这么比比划划地聊成朋友了。

我于是鼓励他去John和其他孩子家里玩,并主动多次给一众孩子当车夫,送他们去逛mall,带他们去看电影什么的。后来也有他的朋友家里带儿子去度假屋玩,我也非常感激。当时主要是心疼孩子,想让他交上朋友,过得开心,渡过开始的艰难阶段。

后来,county有专门的mix lunch tables,反bully的活动。我才意识到,孩子们午饭时的座次很重要,有些孩子因此被排挤而落下很多问题。

我们常说要穿在别人的鞋子里感同身受,那么,对自己的孩子更要这样了。有时候家长认为的小事:坐哪儿吃饭,和谁玩,要不要去同学家sleepover......其实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我们小时候不也这样?跳个皮筋还分派呢不是?

我现在庆幸当时没有苛责他"搞这些劳什子做甚,赶紧把英文学好“(真的曾有熟人这么说过儿子的呢),如果这样,说不定现在会有一个"11岁男"在网上控诉父母当年不体谅他。

2. 吸收本族文化的精华是好事

身份认同什么的话题太大,社会学专业可以写博士论文的,我无力展开。推荐一本好看的小说"The Namesake",里面年轻主人公对自己族裔的认知,上大学后的反叛,长大工作后的回归,在面对家庭大事(丧父)后突然的警醒......应该华裔家庭有共通。作者笔法细腻,曾得普利策奖。同名电影没有展示原作的深度,我不是很喜欢。

自己的根永远是在那里的。就是如假包换的ABC,别人也很容易把你的华人背景/渊源联系起来的。了解,认同,喜爱中华文化的精华,总是有利的。学不学中文、学到哪一步,这个各家情况不同很难一刀切。但不必回避甚至刻意抹去自己的背景,那样只会让人觉得没有自信。就是我们在公司里聚餐,老美各族裔都还带点自己的特色菜,显示自己的根,显示自己的文化不是?

3. 不应淡化人脉对年轻人的重要性

我们第一代老留,提着两个箱子就来了,真正是两手空空打拼出来的。我们大多数也做技术或基层管理,安之若素地做自己也没有什么障碍。即使在比较高层,也是靠技术强项,甚至多元背景反而给提升加了分。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淡化人脉的重要性,以及年轻人对人脉对事业阶梯的追求。

去年我们部门有个实习生K,是我儿子母校来的。我看他当然多了几分亲切,他也时常来和我聊学校的事,并表示对儿子所在program的羡慕佩服(估计是让我高兴吧)。K说他的好朋友就是儿子所在学院的,爸爸是业界大佬。大家辛苦找实习时,那好朋友爸爸一个电话,好朋友就飞去采访法网作为实习了。给K羡慕得啊。K 感叹说:Networking is everything.

他们年轻人happy hour,K也叫上我,并说咱俩拍个照片吧,你传给你儿子,代我问学长好。我这么做了,他们还聊了两句,儿子祝他good luck.

我不是说K巴结我,我也无权无势。但可以看出,对年轻人来说(即使是本土孩子),他们愿意花时间开拓一切可能的network,比如K和我及部门的有关同事搞好关系,至少他以后拿return offer没有障碍了。更遑论等K真正进入职场,相信他会花更多时间拓展人脉。

所以呢,我们家长要体谅下一代在人际关系上的努力和挑战。不要老是直着脖子用我们赤手空拳的历史教育他们,是不是?

4. 没有违和感对职场对生活都是需要的

融入这个词太大了。但俗话说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即使我们老留,也讲究入乡随俗,对不对?

我没有纯ABC的孩子,即使有,我也不敢代言这样的孩子是不是100%和西方没有违和感。估计每个孩子也不一样,感受也不同的。

我自己的小孩大三休学回北京工作半年,然后回来拿到学位海归,至今四年多了。

去年我回国,老同学们带着二代们一起吃饭。席间几个叔叔夸儿子这几年进步很大,和国内环境没有违和感了。

我听了心里其实蛮心疼的。也就是说,儿子也是努力适应,慢慢达到不违和的境界的,不然就不存在"进步"一说。他中文毫无问题,现在无事还写小说和剧本玩呢;也天生好酒量(没办法,亚洲职场入门)。那些最初违和的地方相信是在细微之处。

叔叔们的夸奖也说明没有违和感是个好事。要不然人家就该反着说:嗯,这孩子真好,四年了,还保持美国本色。

在美国,对于违和/融入的问题,本土人说出来好像彰显自己的主文化,容易有政治正确的顾虑,不会有人这么直截了当。但我想如果一个二代的孩子,不论ABC还是几岁来的,如果有这样的困惑,应该是真实的。孩子大了,问题都靠自己解决,但家长不应否认。有时候,对别人困惑/困难的否认,和对别人成绩/成就的不认可一样会伤害对方。


总之,我觉得家庭建设是人生中最值得上心的事情,家和万事兴。一家几代人其乐融融,身心舒畅,比什么都重要。相信大家也认同,不然就不会有这么多家长热议而不是置之不理。

做父母没有教科书,没有万用指南(一家一个样),还很可能是一锤子买卖(对独生子女家长来说)。太平盛事,养大孩子不是问题;抚养好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做他们的贴心朋友和避风港,是父母需要花费心血的。共勉。

TOP

不指望儿子发大财,有地板躺即可

TOP

回复 5楼又见炊烟 的帖子

或许您孩子不这么想,楼主转的文章一直在说的就有这个意思。

TOP

回复 6楼ferry 的帖子

嗯。我只是引导,最终的路怎么走由孩子自己决定。
到了天花板阶段也基本人到中年了,父母根本左右不了了
那些因天花板而回来的应该是有绿卡了。如果他们放弃绿卡,我佩服他们

TOP

回复 7楼又见炊烟 的帖子

黑格尔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福山将这个理论阐发成最后的人。如果没有理解错,ABC的困惑就是缺乏认可,而不是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天花板是表象。

TOP

心安之处即为家!

TOP

回复 8楼ferry 的帖子

心安之处即为家!

TOP

回复 10楼又见炊烟 的帖子

是的,心安之处可为家!能够自由选择心安之处更是很大的成就!

TOP

回复 11楼ferry 的帖子

所言极是
要有自由选择的能力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