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香茗一杯倚清风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发表于 2010-7-24 20:35
只看此人
夏季“小学期”纠偏大学生暑假之“忙”与“盲”
夏季“小学期”纠偏大学生暑假之“忙”与“盲”
罗云锋 华东政法大学年轻教师
据报道,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举措之一,中国科技大学从今年暑期开始将实行“三学期制”,即在春、秋两个长学期中间增加一个四到六周的夏季“小学期”,以选修和研究性学习为主,用来安排拓展、提高型课程以及集中实践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此举引起了不少高校师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长期以来,为时两个月的漫长暑假,在大学和中小学校中有一个鲜明的反差:中小学生为了应试升学,都忙于赶场补课,暑假忙得像打仗。而到了大学,截然不同的教育评价模式,外加宽松自由的氛围,都要求学生们能够自主学习。于是,一些有“觉悟”的同学开始忙于打工、实习或者留在学校里参加各种语言培训班,考托福、考GRE、考口译;而另一些对自己没要求的学生则赋闲在家消暑怡情。在笔者看来,这两类学生对暑假生活的安排只能以“忙”与“盲”来概括。大学里最重要的是专业学习,但在他们的排片表上,恰恰都被忽略了!
语言学习从来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藉此掌握更多的信息,服务于专业学习。参加暑期实践和各类实习、见习活动,也只是为今后求职增加一些社会经验。但现在,在很多学生身上,轻重关系却有本末倒置之嫌——片面倚重外语学习,一味向职场用人的表象需求看齐,大量学生忽略了增强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契机,舍本逐末地去追求一些含金量不高,只要通过操练便可人手一册的计算机和英语证书。仅从当前高校外语学习的非理性狂热这一现象看,它也恰恰是本国缺乏良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创生性体制的直接后果,是缺乏民族自信和自立的表现。
自然,上述现象的出现有外部大环境的原因,包括整体社会结构、用人机制僵化、报酬体系不完善和浮躁的文化氛围等。对于这些,虽然不必简单地一味因应,却也一时无法改变。但大学本身缺乏弹性的学制,评价体系过于强调分数和量化,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又缺乏真正的科技精英、学问大家乃至大师的激励、感染,无法引起学生对知识和专业本身的兴趣和热情,却也是重要因素。简言之,如果我们的大学无法在师资、课程、教学、科研、教材等多个环节,抓住一切机会激发学生对于知识与专业本身的真正兴趣和热情,那么大学就很难抵御浮躁的整体社会氛围、短视的用人机制和不正常的选才标准的压力。在这一情境下,不难想象,大学生们亦会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迎合既有的社会规则尤其是用人和就业规则,学习外语,考取各种证书,以便在职业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由此再观中科大的“小学期”制度安排,它至少为解决大学当下遭遇的困境提供了一些启发。理论上看,在无法扭转刚性大环境的形势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内部柔性应对和结构性调整,通过“小学期”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利于满足学生多元的发展需求。此外,中科大还特别强调“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即扎实全面的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以兴趣为学术本位,这些理念若真正付诸实施,必然会拓展学生的学习机会。
兴趣本位、跨学科、知识结构扩展、“国际化教育”、“通识教育”,这些代表先进教育理念的关键词,其实有着更多的内在关联和共同的精神旨趣。愿中科大成为改革高等教育的先行者,并期待有更多高校加入这一探索的行列。国内本土大学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需要这样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