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高考作文思考:阅读是隐形的翅膀

高考作文思考:阅读是隐形的翅膀

每年高考结束,高考作文都成为热议话题。仍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在感慨高考作文的是是非非时,也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不管高考作文题目如何出,每年都会涌现一批优秀高考作文,考生写作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是不争的事实。而作为写作的基础——阅读,对作文水平的高低有何影响?有无好的阅读经验和方法?针对高考作文题的变化,出版社专为学生设计的作文辅导书又该怎样调整呢?为此,《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了作家石钟山、李东华、王兴东、朱永明等人,请他们谈谈阅读与高考作文的关系。



  读文学类书有直接帮助



  《中国新闻出版报》:虽然高考作文命题中存在种种不足,但高考作文评价时注重考生思想是毋庸置疑的。高考作文水平的高低与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兴趣密切相关。请谈谈高考作文与阅读的关系。



  石钟山: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阅读能让人学会思考。在这方面,读文学类书有直接帮助,能提高对文字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提升思想境界。拿到作文题,一般的学生只会有一个思考方向或一个构思,很难独辟蹊径、得到高分。而阅读量大、知识面广的学生则可以有一、二、三种选择,因为阅读可以帮助人打开思路、展开想象。在写作中,想象力至关重要。



  朱永明:阅读有助于激活思想,有助于作文时拓宽思路、深化文章的内涵。有一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为《面对大海》,虽然考生可能会写到过东海或南海、到过太平洋或大西洋等地观海的经历和体验。但我想命题者的本意不会如此简单,因为不能保证每个考生都能有观海的经历。大海作为自然界的存在,它几乎已化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进入人们的内心,如果你知道郑和下西洋,知道哥仑布、麦哲仑探索新航线,知道精卫填海的故事,如果你读过普希金的《致大海》,读过曹操的《观沧海》,读过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读过刘再复的《读沧海》、《再读沧海》等等,你就会觉得大海不只是简单的海,大海已成为自由、博大、深邃、神秘的象征。当你面对这样一个诗意的存在时,你怎会不文思泉涌呢。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必要的阅读,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没有对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的了解,面对这样一个作文题会如何尴尬。这就是阅读的作用。



  阅读能力须从小培养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是否认为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很重要?有无好的阅读经验和方法推荐?



  王兴东:读书要读多方面的书,看书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关注点、叙述角度、表达方式等等。而且读书光读不行,一定要做笔记,这是阅读的好习惯。考场作文是不可能查资料的,全赖平时积累。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在作文时易唤起对生活的记忆,敏于捕捉、善于观察、强于记忆,积累多了,行文才能有色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作文中也会流露出自己的风格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为文特点,选一两位跟自己作文风格比较接近的作家,精心研读他们的作品,学习他们的长处。散文是一切文学的基础,可先抓住一两个作家进行研究、模仿。



  李东华:很多孩子童年没有得到早期阅读的训练,阅读是一种能力,需要早早地培养,太晚则很难进入。不喜欢阅读的学生,不妨先从一些比较浅易的、有意思的通俗读物入手,等培养起兴趣的时候,再读一点比较经典的作品。订一份适合自己的报纸,每天饭后看一刻钟,不会占用过多时间,日积月累,会在不知不觉中开阔视野,提高文字能力。



  高考作文出题水平在提高



  《中国新闻出版报》:今年有几个省的作文题都有时评倾向。网友对此多有微词,认为时政类的题目对中学生来说考察的面太宽,写得好坏也难有标准。针对这种情况,您对中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有何建议?



  石钟山:高考作文题有时评倾向说明出题的意识和水平在提高,学生的思维也应该跟上。这给中学生提了个醒:不能把自己关在家里,对社会现实置若罔闻,要关注时事。时评类作文说难其实也不难,无非是通过热点问题考察道德立场和文字表达能力,这其中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只要阅读量够便能写出好文章。



  王兴东:时评类作文题并不是冷门,学生最终是要服务社会的,增强其社会意识、道德意识以及参与社会生活、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都脱离社会现实而掉书袋,那不是优秀的人才,甚至是不合格的国民。



  李东华:从小培养阅读习惯。我还是推广“每日一刻钟读书读报法”,每天拿出一刻钟阅读课外书,不会耽误学习和休息,日积月累,博览群书,心中有诗书万卷,以不变应万变,任他出什么刁钻古怪的题目,尽在掌握中。有实力才会有自信。



  朱永明:写作需要一定技巧。技巧从何而来,主要是靠学习。通过阅读,可以接触、学习各种技巧和表现手法,再在写作中加以模仿学习。中学生学写作可从模仿起步,可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从文学创作方面说,“旧瓶装新酒”的现象并不少,而且很多名家已这么做过,人们也能够接受,关键是“酒”要是新的。只要不照搬原文,有自己的语言和思想,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喜欢的书就是最好的书



  《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过多时间大量阅读文史哲方面的经典作品,是坚持个性化、兴趣化的阅读,还是进行功利化的应试阅读(比如背范文、例句、素材,看作文书等等)对提高作文水平更有帮助?



  石钟山:刚学写作时范文还是有用的,要想有大的提高,作文书就没用了。经典一定要读,但不是一定要啃大部头,要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性阅读,喜欢的书就是最好的书,最容易吸收营养。



  王兴东:名著的最大作用就是让一个人变得有思想,能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情感体验。因此一定要学习经典,它们是经过时间和读者检验的精华篇章。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值得反复学习,甚至背诵,然后临摹。



  《中国新闻出版报》:就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来说,您对出版社有何建议?



  石钟山:现在出版社出的教辅作文书太多了,而且大都是重复的、僵化的教学生怎样写作文的书。其实写作是悟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学生需要的是文字和思想的滋养,那些教学生怎样写开头、结尾、哪种体裁的作文分哪几个部分的作文书只能教出“新八股文”,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扼杀创作的灵魂。建议出版社出一些名著的缩写本,出一些短小精悍、文字优美、有思想、有信息量的散文、随笔、杂文等。比起作文书,这样的精粹文章对学生更有帮助。(周翼双).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