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英国的德育--教育靠感染

英国的德育--教育靠感染

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称作“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不是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或者争当舍己为人的英雄,而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自律以融人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其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认为“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就是不要求孩子们去死记硬背道德准则,但是要求孩子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英国学校一般不设专门的道德教育课,但开设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内的各种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课供选修。这门课,被认为是对培养孩子的品德和良知十分重要的一门课。不仅如此,多数英国学校每周都组织班级讨论,选取一些学校或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们发表看法,共同讨论,自己去领悟和判断对错与是非。集体游戏也是一种重要方式,让孩子懂得顾及与体谅别人,懂得如何与同伴合作。
  英国学校还普遍鼓励孩子饲养小动物,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为慈善组织募捐及参加其他公益或环保活动,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英国的学校防范学生作弊的方法很简单。老师有责任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这样一个基本观念:如果你靠欺骗方式获胜,那么你其实已经输了。英国学校里,“输赢”二字总被挂在嘴上,因为各种比赛充满学生的学校生活。但正因为比赛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领略到老师所要传达的信息:你会赢,但不会每次都是你赢,每个人都有赢的时候,也有输的时候,要紧的是享受参与的过程,要紧的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英国人对人生的选择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即使这事情不合潮流,最要紧的是“心之所喜,性之所趋”;英国人从小教育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英国小学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个人清洁卫生、学习用具收拾整齐等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围之内;此外,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到处渗透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就要照这样去对待别人。.

TOP

加拿大的德育--家长鼓励子女参加公益活动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加拿大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加拿大的父母们认为,对孩子的品德培养是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父母平时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总是鼓励和支持孩子多去帮助别人,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鼓励他们参加学校或慈善机构组织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孩子同情弱者、帮助别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意识和美德。
  加拿大学校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很有特点。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老师都要把他们看成是和成年人一样的独立人。一位加拿大教师说,只有把他们看成是独立的人,你才会尊重他们、爱护他们,然后才可以教育他们。
  加拿大中小学校对学生要求有非常宽松的一面,但也有对学生行为规范要求很严的地方,一般校长都要亲自过问。
  加拿大学校没有专门的德育课,即便语文课也没有固定的课本,老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省教育部门推荐的一些书目中去选择。这些推荐书的内容以培养学生崇尚正义、勇敢和独立精神的内容为主。
  加拿大的学校也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比如,学校门前都悬挂国旗,学生每天早上都要集体唱国歌,学校举行重大活动也要唱国歌。
  学校常常请名人或老兵来给学生介绍他们的经历。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历史遗迹等。
  加拿大学校的墙报上经常张贴有关非洲孩子喝不上水、上不了学的宣传画。学校也常组织学生去参加为援助非洲国家孩子饮水、上学等项目捐款的活动。一位加拿大老师说,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以及对人类的博爱精神。.

TOP

日本的德育--国家干预

早在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一个题为《所期望的人》的咨询报告中提出,理想的日本人是这样的:1.作为个人:自由,发展个性;锐意振作;有坚强的意志力;有小心、敬谨的意识。2.作为家庭的一员:使家庭成为爱的场所、休息的场所、教育的场所;家庭气氛活跃。3.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尽忠职守;增进社会福利;富有创造性;尊重社会规范。4.作为一个国民:具有适当方式的爱国主义;爱护与尊敬象征国家的标志;养成优良的民族特性。
  一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以及民族文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发展。在上述理想形象的“指引”下,日本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是高度的政治性,这也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表述是“道德教育”)的一贯特色。日本政府先后确立了全面的道德教育体制,特设道德教育体制;由文部省负责审定教科书,通过这一制度,确保教科书内容与政府的政治主张相吻合。
  组织化是日本“道德教育”的又一特色,如国家对“道德教育”全面干预,政府统一管理、统一布置,推行统一的民族价值观,有一整套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措施和政策。
  学校推行系统化“道德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细致苛刻,学历、仪表、言谈举止甚至容貌都有规定;对学生的要求更加严格,有详细具体的学生守则、操作评定标准、多种多样的奖惩制度。校内除正式的德育课外.还积极开展与各种社会团体的有益交往。
  此外,日本的家庭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学校等普遍存在,这些组织能促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和配合,有效辐射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

TOP

新加坡的德育--从小培养公民意识

新加坡“公民教育”处处体现着人性化特点,这成为新加坡培养“好公民”的重要准则。在新加坡,无论老幼,几乎人人都能背出他们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不仅是新加坡人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的立国指南。
  公民教育是学生必修课
  新加坡政府注重从小培养公民意识。在中小学里,公民与道德教育是学生的必修课。教育部为德育课程拟定了五大主题:一是个性塑造;二是与家庭的联系;三是对学校的归属感;四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五是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这五大主题引导学生先从认识个人开始,然后扩展到家庭学校,最后延伸到社会和国家。
  课程设计生动活泼
  《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的内容活泼生动。一到三年级的课本连环画居多,四到六年级则以生活实例为主。故事往往以四个不同种族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作为架构,也穿插一些历史、寓言和童话,用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化的故事教育孩子。在培养孩子个人品格方面,有许多教育孩子独立做事、不乱花钱、尊敬师生的课文,每课后面还有讨论,激发和训练学生思考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让学生接受“公共”这一概念,培养他们健全的品格,使学生对家庭和社会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公民教育潜移默化
  除了以必修课形式向孩子灌输公民意识,学校也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做人准则。学校很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动手打扫卫生;新加坡教育部规定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课外服务;政府也经常举办活动,以培养人们服务社会的意识和习惯,强化公民与人为善、互助互爱的良好品德。.

TOP

美国的德育--间接管理,渗透思想

美国的“公民教育”由政府间接管理、指导调控。就学校公民教育而言,教育内容体现了国家意志,思想控制是非常严密的,但在组织上则是实行间接调控。
  在美国,尽管联邦政府没有制定统一的公民教育目标,但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是《独立宣言》、《联邦宪法》、《葛底斯堡演说》,这三个文件在美国是神圣永恒的,不可侵犯的。
  学校设有健全的学生工作机构和工作系统,有良好的学生服务中心和服务设施。学校通常有一名副校长分管纪律和道德方面的工作;每500个学生就设有一位指导员;学校还专门聘请一些顾问、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专家、心理治疗专家、精神病专家等来诊断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美国没有专设道德课。但包含了许多德育课程的科目,注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教育。学习任何一门专业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有类似我国学校的“班主任”制度。中小学班主任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外,还有管理学生的“硬任务”,如学生的注册、考勤、身体及心理状况,组织参观、旅游,与学校和学生家长联系等。
  美国除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更多的是继承了把宗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去的传统。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美国公民自幼年起就时时处处感受到“上帝”的存在,“美国精神”也随之一点一滴沁人心脾,铸成他们的灵魂.

TOP

当代国外德育发展趋势

趋势一:国家重视并亲自领导、管理德育工作
  国际社会和各国都十分重视德育。许多国家和社会人士都强凋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观教育,通过智育、德育、体育、美育来教育青年,促进个人全面协调的发展。
  趋势二:德育目标在内容上阶级性、政治性增强
  世界各国的德育目标都是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如美国的价值观念、美国的宪法的核心就是维护私有制,这就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因此,美国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是以个人主义作为社会的精神支柱,处处渗透着个人主义影响。美国和西欧国家在德育内容上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思想控制非常严密,他们更多地通过制定制度、法规,对德育内容进行限定。
  趋势三:德育日标和内容放眼全球、日趋同一
  世界各国都从本民族文化传统出发来规定本国的德育,注重个性,正视自己民族文化传统,消化吸收乃至适当重构优良的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在德育方面注重吸纳时代精神,注重发扬人类共同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
  趋势四:亚洲德育注重品行修养;西方德育将重点从传递特定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转移到发展个体的道德思维和探究能力上
    亚洲许多国家由于受到中国儒释道等思想影响,在德育上更加注重人的品行锻炼、约束和修养。与之相比,西方德育则更加注重道德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西方学者大多继承杜威的教育观点,认为道德就其本质来说是个体问题,道德发展是个体理智的思考和选择的一部分,真正的道德成长发生在个体内部;作为培养学生智慧、塑造学生品格的学校,其任务不是通过某种特定手段使学生服从于一个补在目的,德育任务绝不止于具体规范的传授,其根本在于道德推理能力和技巧的培养训练。
  趋势五:注意营造大的德育系统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为加强德育的有效性,都在力图建立三结合的综合德育体制,即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综合德育网络。.

TOP

非常有启发。谢谢!.

TOP

有所启发,谢了。.

TOP

好东西. 收藏了.

TOP

收藏!
那有没有“中国的德育”?!可以用来比较一下。.

TOP

收藏.

TOP

我也是教师,大学里同样存在道德教育问题。很有启发,谢谢。.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