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你的孩子是“危险品”吗?

你的孩子是“危险品”吗?

齐齐哭哭啼啼告诉父母有人欺负他,父母齐刷刷地问:“谁?”而后教子一招:“人家打你,你干吗不还手?真笨!哭,哭有什么用?”接着就为孩子“壮胆”:“今后如果有人敢打你,你就大胆地还手,医药费我们会付!”
这是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我们亲见的一幕。诚然,每个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被别人欺负,受委屈。然而,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就鼓励孩子“以牙还牙”却不是明智之举。你会让孩子觉得“武力”才是一切,会让他们耳濡目染的用拳头去解决所有的问题,长此以往,换来的可能是暴力的孩子。
有个这样的比喻:一个人智力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而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即使再聪明,也与事无补,因为他们随时都可能做出坏事来祸及他人。
在许多家长们的心目中,孩子身体好是第一,智力第二,而品德的位置则连第三也不一定排得上。他们往往认为孩子长大了以后自然会懂事,用不着现在操心;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孩子还是霸道专横一点好,免得今后吃亏。为此,有的家长还不惜以身垂范,让孩子效法。久而久之,一个一个的“危险品”就这样诞生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危险品”孩子是如何成长的吧!千万别让你家成为“危险品”的制造基地!
一、对孩子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错误认识:反正还小,以后会好起来的……。
      一些父母认为道德是次要的,孩子学习好,孩子聪明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们就让孩子整天埋首于英语、数学、绘画的海洋,而对他们道德的发展不闻不问。明明看见自己的孩子打了别人;看见自己的孩子“顺手牵羊”,拿了幼儿园的玩具;看见自己的孩子说了脏话……也往往觉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正确观念:儿童将成为怎样的人,主要地决定于你们五岁之前把他造成一种什么样子,父母在孩子五岁前所作的一切,等于整个教育过程里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
“东西要放整齐”;
“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
“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
“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某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以上这些才是他一辈子最大的财富,而这些财富都来
源于他幼儿园所接受的教育。的确,五岁以前是孩子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时期孩子若能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可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在这一关键时期若形成了不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那么今后要再来补救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一些父母却认为道德是次要的,孩子学习好,孩子聪明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们就让孩子整天埋首于英语、数学、绘画的海洋,而对他们道德的发展不闻不问。明明看见自己的孩子打了别人;看见自己的孩子“顺手牵羊”,拿了幼儿园的玩具。看见自己的孩子说了脏话……也往往觉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二、对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认识不足
错误认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就是说理,我说脏话,又没有让他们学,我平时跟孩子说了啊,不能说脏话!
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在幼儿园附近,接送的家长你来我往,两车一不小心互相碰撞了一下,于是风云骤起,一个骂对方“不长眼睛”,另一个则大骂对方“神经病”。当着孩子的面,大人还是争吵不休,他们认定:自己做什么都没关系,反正跟孩子说了,骂人是不对的,孩子就不会去骂人。
        正确观念: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他们对冷冷的说教倒不一定能够接受,对父母的行为却能通过模仿而全盘接受。
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家长对言传身教的道理是懂的,但做起来就又非常随便了。比如诚信教育。家长常常会不加考虑就对孩子说“你听话就给你买好东西”之类的话,而后又抛之脑后了;也有的家长怕在孩子面前丢脸不会的事也说会,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孩子也就会学着用谎言去“延缓”,反正爸爸妈妈对我说的话常常做不到,我说归说,做归做,又有什么关系呢?
三、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较严重
错误认识:如今的世道霸道沾光,善良吃亏。
我家孩子每天回来都哭哭啼啼地,今天这个孩子打他,明天那个孩子骂他。既然别的孩子都那么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凶呢?所以说,老实的孩子会吃亏的。“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只会让孩子受委屈。
        正确观念: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现象的存在是有局限性的,让孩子学会“讲理”,而不是用“拳头”去解决所有的问题。
        当孩子被别的同学欺负的时候,家长应该首先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究竟是为什么孩子经常会受欺负,是自己孩子的错,还是别的孩子的恶作剧,必要的时候可以请幼儿园的老师帮忙解决。千万不要告诉孩子诸如“人家凶,你要比他更凶”之类的话,这样只会加深孩子对周围的人,对这个社会的不信任感,长此以往,他回觉得,一切都是不可相信的,他会用他的拳头去解决所有的事情。所以,请告诉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找长辈,找老师,要用讲道理的方法解决。毕竟,幼儿园的“小霸王”也只是少数。.

附件

2.jpg (50.78 KB)

2006-11-14 14:24

2.jpg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