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5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成绩下降的背后是什么?

成绩下降的背后是什么?

在课外阅读时,发现上海中学生学习报上关于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大讨论,觉得很有现实意义,今选编主要内容和观点,供有这方面需求的读者.
    现代社会,凡有人群的地方,无不充满了激烈的竞争,或明争暗斗,或强攻智取,勇者斗力,智者斗计。当然,竞争也存在于学校、班级和学生之间,并且有日益激烈之势。那么,作为高中生,尤其是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竞争,如何选择竞争对手,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为自己的心理减负呢?今天,我们的《沟通你我》栏目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个真实的故事:

    小李,女,18岁,高三实验班学生。在初中,她的学习成绩为年级前5名,是全校闻名的尖子生,中考时顺利考入一所市重点高中,并进入了实验班。
高一进入实验班后,小李发现周围学习好的同学太多了,于是,她就把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学习上,不参加班级活动,也不担任班干部,一门心思投入学习。尽管如此,小李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她的成绩开始慢慢下降,从高一入学考的班级第7名退到了后来期中考试的第19名。高二一整年,她的成绩一直徘徊在班级二十多名。小李觉得班主任对她的关注开始慢慢减少,自己不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而同学对她的赞赏似乎也没了。



    进入高三后,几次考试,小李的名次退到了班里三十多名。而在她心里也一直有个疙瘩,那就是同学小张。小张初中时和小李同班,学习成绩同样名列前茅,进入高中后又一直与小李同班,而且她非常热心社会工作,在班里担任班长,还是校学生会副主席。初三下学期的时候,小李去班主任办公室,无意间在走廊上听到了校长与班主任的对话。校长说:“小李和小张考上市重点是毫无疑问的,以后再进清华北大恐怕也不是问题。”这时只听得班主任说了一句:“小张是没有问题的,我知道。但小李这孩子我还是有点担心,她能在高中保持现在这种成绩就已经不错了。”正是这番话深深刺痛了小李的心,从那以后,她就憋了一股劲:一定要超过小张!小张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竞争对手。
   进入高中后,小李无时无刻不在和小张暗暗“攀比”,她自知在工作能力方面比不上小张,于是就想从学习上超赶她,可小张尽管学生会工作繁忙,学习成绩却毫不含糊,一直在班里数一数二。于是,小李又认为是她自己不够用功,习题做得不够多,钻研得不够深入。如此周而复始,她的成绩一再滑坡,而小张似乎越来越“春风得意”。
    渐渐地,小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现在她做题目时能做就做,不能做就算了,再不像以前那样拿着习题冥思苦想,或追着同学、老师问,也不会再深更半夜还在辗转反侧思考习题,甚至连做梦都在计算某道题。如今,每次考卷发下来,她再也不会去看自己错了几道题,同学错了几道题,也不会因为自己错得多而感到难为情或自卑。尽管小李还是像原来一样听课、做作业,但她已经没有了原先的激情,只是如同一个木头人一样在机械地学习。            

各抒己见  

专家观点
华东师大心理咨询室  叶  斌:
致使小李学习成绩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合理的人际竞争和攀比。一开始,她就错误地认为只要在学习上多花点时间,就一定能超赶小张或者跟她持平;一旦赶不上小张,她又认为是“自己不够用功,习题做得不够多,钻研得不够深入”。可见,小李正是以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将成绩比不上小张的原因都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从而产生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等心理。
   其实,一个人的学习成绩不仅受智力因素影响,也与非智力因素和其他外界很多因素有关。想赶超的动机太过强烈,反而会作茧自缚,导致成绩下降。实际上,世上没有一个人完美无缺,高考也是全国中学生参加的考试,一定会有人成绩比小张更优秀、更出色,即便赶超了小张又如何?还会有更多外校甚至外省市的“隐形对手”。所以,建议小李能调整学习动机和目标,高考的每一分都能压住几百个、几千个竞争对手,与其把竞争焦点全部聚焦到小张身上,不如实际一点,想想怎样利用剩下的时间调整状态,增加高考总分,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大一学生(王静):
    我在高中时也曾碰到过类似问题。记得以前大人们常说,要适应激烈的竞争,学会在竞争中赶超,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就把班级前五名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把进入班级前三名的同学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但这样的“自我强迫竞争”往往欲速不达。后来,我跟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聊了一次,她对我说,一个人无论是学习或是工作,最重要的是先摆正心态,正确审视自己,确定合适目标,然后才能适应环境,最后才能总结经验,在竞争中取胜。如果连自我认识都不足,光想着要取胜,难免事倍功半。这番话让当年的我茅塞顿开,此后便开始根据自己情况确立阶段性目标,最后考进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希望也能对小李同学有所帮助。


家长(丁先生):
    老师开家长会时往往会公布排名,表扬前几名同学,家长们听了自然也会拿这些好榜样来教育自己孩子,说些“看谁谁谁多争气,你要是及得上他一半就好了”之类的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谁谁谁”就是父母给自己预设的竞争对手,自己应该向他看齐。我的想法是家长以后能不能对家长会的内容有所保留,不要随意拿好学生来跟自己孩子比较,每个人情况不同,有时候并不具可比性,反倒是去任课老师那儿了解一下,孩子到底具体在哪门课、哪种题型方面有差距来得更重要些。毕竟,减负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事,也不单单是减课业上的负担,家长也有责任为孩子的心理减负。

高三教师(贾老师):
    现在,许多中学生对竞争的理解就是不择手段地战胜他人,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只要击败对手,赢得胜利,也就达到了目的。其实,这种竞争是一种不满现状,对生活意义不清楚,目标不明确的盲目的争强好胜。不可否认,当下高中竞争激烈,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并培养他们与人为善的心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肯定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TOP

有人降才有人升

[ 本帖最后由 shrzh 于 2007-9-25 18:31 编辑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情商和智商不匹配, 逆商没学会。.

TOP

我觉得是缺乏高人指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足,需要家长关心
比如成绩下降,有的是努力不够,有的是方法不对
有的是心理和考试技巧问题
有的是上大课,细的地方不够
有的需要校外辅导
比如我就有体会,想自己给孩子教奥数,结果孩子就是接受不了
非得去上课,提高的才快.

TOP

感觉也是没有得到高人的具体指点..

TOP

不可否认,和每个人的智力还是有点关系的吧?
尤其是高中以上的学习。.

TOP

引用:
原帖由 俩子爸 于 2007-9-22 22:55 发表
有潜力的学生很多在小学和初中里都无法显现出来。小学和初中里成绩好的人很多都是拼命死读书,用简单的话说,把脑力都用光了,到了高中就没有后劲了。很少有从小学到大学成绩都优秀的人。
那倒也不一定,我见过很多的小学到大学成绩都优秀的人.
不过,从小学到大学成绩都优秀又怎么样呢,大学毕业也才22岁吧,以后人生的路长着呢..

TOP

个别现象,不值一提.

TOP

引用:
原帖由 俩子爸 于 2007-9-22 22:55 发表
有潜力的学生很多在小学和初中里都无法显现出来。小学和初中里成绩好的人很多都是拼命死读书,用简单的话说,把脑力都用光了,到了高中就没有后劲了。很少有从小学到大学成绩都优秀的人。
我怎么觉得很多从小学到大学成绩都很优秀的人?举点例子吧。高山仰止类的:邵逸波,男,易趣的FOUNDER,他的简历可以优秀到让我辈羞愧的地步。平易近人类的:我大学同学,女,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差不多都是名校+名列前茅……不胜枚举啊!
什么时候小学成绩不好成了聪明和将来成绩好的代名词?无可否认,是有一部分孩子小时候平平,到了高中或者大学脱颖而出,不过,以我周围的同学来看,初中、高中、大学一贯优秀的人(有小升初的年代,能进重点初中的学生在小学也必非泛泛),比这种后发制人的要多得多。.

TOP

我觉得是心理问题,自己的心理压力无法排解;而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用工不出活。哈哈。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质。小李似乎有些偏激了。如果换个环境或许就好了。鸡头凤尾随她取舍。环境对孩子很重要,心理的健康更重要了。.

TOP

[quote]原帖由 花间 于 2007-9-26 09:22 发表


我怎么觉得很多从小学到大学成绩都很优秀的人?举点例子吧。高山仰止类的:邵逸波,男,易趣的FOUNDER,他的简历可以优秀到让我辈羞愧的地步。平易近人类的:我大学同学,女,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差不多都是名校+ ... [/quote
严重同意!.

TOP

现在不少人总是用未知的将来式和已知的过去式,现在式相比,根本没有可比性!
即使将来确实比别人强,那么过去和现在别人至少比你强!
再说,已经放弃了过去,也没在乎现在,那么其将来一定会比别人好吗?

[ 本帖最后由 heart 于 2007-9-26 11:54 编辑 ].

TOP

因材施教才是根本.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