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文本理解与儿童语言理解能力——第一学段(1~2年级)阶段目标

文本理解与儿童语言理解能力——第一学段(1~2年级)阶段目标

转载于新浪早教
作者:张仲华教授


文本理解与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听力理解优先还是书面语言理解优先?
    ——百年来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症结讨论


    湖北省郧阳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张仲华

    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和提高儿童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六年中,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是围绕着“阅读”转。教师用尽浑身解数教学生,而很多学生对阅读不仅不感兴趣,而且很吃力。在一般小学中,学生毕业时阅读能力的大致情况是:三分之一学生不能通过基本阅读关;三分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基本阅读关,但不能进一步提高,并且阅读兴趣不大;另有三分之一学生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前面三分之二学生中的大部分在成人后,要么可能存在阅读问题,要么对阅读并没有多大兴趣,很少去阅读更好、更深的作品。究其原因,教师的水平,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不容置疑,但需要更深、更广地讨论和分析。

    一、对“文本”理解的解析

    在一般情况下对“阅读”的理解是指书面语言阅读,2001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新课标中,“阅读”也是明确被指定为书面语言阅读,也是指对一个“文本”的理解。

    什么是“文本”?《简明牛津英语字典》说文本是“任何书写或印刷品的文字形式”。但从语言理解的角度看,当一个人在阅读书面文章时,他是在理解一个文本,而当他听这篇文章时,我们也认为他是在理解一个文本。所以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文本,文本就是具有篇章结构的语言形式。听他人念、讲一篇文章和自己看书是有差异的,因为念和讲的人从声调、表情、动作等方面可能对文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释,所以听者会根据念、讲的解释进一步进行心理解释,而自己看书就不会受到他人解释的影响。

    语言学把人类的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是指以音和义结合而成,以说和听为传播方式的有声语言。书面语言必须以文字符号为基础,指以字和义结合而成,以写和读为传播方式的语言,是口头语言的文字符号形式。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两部分构成。口语的听、说和书面语言的读、写都是语言能力,而语言理解能力是语言能力最重要的基础。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主要指在阅读中对“文本”的理解。口语的理解能力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理解他人的谈话。第二,理解以声音方式传播的“文本”。

    二、儿童理解“文本”的认知基础

    学龄前儿童在语言和认知发展已经能达到相当水平。例如很多四、五岁左右的儿童都能听懂格林童话选中的《小红帽》故事,《小红帽》可以认为是以听力方式呈现给儿童的文本,如果儿童认知能力没达到一定水平,他们将很难理解这个故事。儿童在2岁后能够理解复句,3岁能够理解比较复杂的复句结构,并且能理解简单的故事;还可以利用心理图式对故事进行加工,逐渐建立起语法结构;同时习得各种词汇,从而建立起语义库;还可以习得和形成初步的概念等,这些都为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奠定下认知基础。到4~5岁以后,大部分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能够达到更高的水平,他们能够理解复杂的故事情节,在听故事中不断的根据自己的心理图式去进行推论,分析句子的意义,对段落进行整合和分析,解读故事的表层表征,形成命题表征。儿童能理解故事中的因果关系,背景等;还可以寻找故事的线索,对故事中事件作出反应,建立故事中的空间和时间序列;还可以在听故事过程中根据语境去理解上下文中的关系等。所以儿童在入学的时候,认知和语言能力已经达到足以使儿童能够理解较复杂的故事篇章的很高水平。

    虽然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能力发展的潜力,但由于每个儿童成长的环境差异很大,儿童的文本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在较好的语言、文化环境成长的大部分4、5岁左右儿童不仅能听懂《小红帽》,还能听懂更复杂、更深刻语言和情节的故事。但那些在相对贫乏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可能达不到这个水平,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受到环境的限制。

    学龄期间的儿童,随着认知能力发展,如果能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会有更大地提高,而且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许多5、6年级的儿童能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荷塘月色》这样的长篇小说和优美散文。

    儿童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为儿童在学龄前理解“文本”奠定下基础,在较好语言环境下,儿童能够通过听力的方式去理解一定深度的“文本”。但无论是通过听力的方式,还是通过书面语言阅读的方式理解“文本”,都必须以认知发展为基础。

第一学段(1~2年级)阶段目标

    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从百年来各个时期政府对小学语文纲领性文件中看到,百年来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书面语言教育。要求儿童在小学阶段通过识字教学,逐步具有和提高书面阅读的能力。经过前面讨论,我们已经了解到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发展过程,也了解儿童语言能力发展所必须的语言环境基础。

    如果儿童语言理解能力没有打下应有的基础,儿童就是认识足够量的字,也不能通过基本阅读关,也不可能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和阅读兴趣。而如果不能给儿童提供丰富和高品质的语言环境,则很难提高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百年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两个最核心的问题。

    现在的儿童一般六岁后入学,因为学龄前认知发展的差异和语言教育环境的差异,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少部分儿童已经有很好的语言理解能力,而大部分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迫切需要提高。但在入学后,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放在识字和书面语言阅读上,对语言理解能力较好的儿童不能使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他们来说,在今后2~3年时间内,除了识字部分对他们有意义外,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基本上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状态。而对大部分入学后急需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儿童,在这段时间内,也并没有有效、快速地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因为语言理解能力不能达到应有的程度,即使在3年级左右识字量达到自由阅读的水平,这些儿童中的大部分仍不能进行有效阅读,也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并引发后续效应。

    新课标的语文教材在1、2、3年级期间的识字量和阅读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希望儿童能够提前进入书面阅读,提高阅读水平。这对少部分入学前有较好语言理解能力的儿童,效果很好,不再像以前,非要到3、4年级才能开始阅读,这部分儿童在2、3年级就能独立阅读。这部分儿童的家长非常欢迎新课标教材。但是对大部分入学前语言理解能力较差的儿童,则适得其反,学生学的很辛苦 ,老师教的也很辛苦,家长也是苦不堪言。最后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不能达到希望的程度,甚至不能通过基本阅读关。

    中国百年来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儿童入学后最初几年中,不重视提高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而仅仅重视儿童识字教学,并忽视了给儿童提供丰富和高品质的语言环境。我们看到那些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恰恰是挣脱了课标的束缚,他们非常重视儿童语言理解能力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丰富和高品质的语言环境,在促进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一定要以“文本”的听力理解优先,给以后的书面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改革的思考—抓好“文本”听力理解能力教学

    要达到2001年国家颁布《全日制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必须对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育进行改革。

    1、对小学1、2、3年级儿童注重实际语言能力提高,特别实现注重实际语言理解能力提高和识字教学并重。

    2、对入学儿童的实际语言理解能力进行鉴别,根据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差异实施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

    3、通过以听力的方式让儿童学习和理解各种文本故事,提高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促进语言能力发展和提高。

    4、对儿童听力读物进行分级研究,可以给不同语言理解能力的儿童提供相应水平的听力读物,使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可以逐级而上。

    5、要求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6、国家加大对儿童阅读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儿童认知发展、语言发展以及汉语语言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使我们的语言教育站在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国家要鼓励应用性研究,把传统的经验和现代科学研究结合,并应用到教学中。.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