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雨后彩虹_xu
(开心每一天)
发表于 2010-6-13 08:55
只看此人
转E友贝爸的经验之谈,我是怎样培养数学优等生的
起步早:
贝贝在中班的时候,我给他买了跨年级的数学丛书《多啦爱梦学数学丛书》,日本辅读教材,中文版。贝从此爱上数学。以下所称奖项,都是决赛得奖。
一、首战大捷:
2009年报名小数报的竞赛,获得决赛二等奖。在上海黄河路上的菁英报名竞赛,决赛入围,在菁英上了决赛培训班,得奖后贝士气大振。
二、越战越勇:
数学老师建议我们送贝去学而思读奥数,取得了三年级小机灵三等奖,三年级中环杯三等奖,学而思杯,2次超1班的好成绩。2009年暑假开始读的学而思三年级精英班,老师是杨浦区的刘洋,一位有灵气、擅于启发孩子受孩子喜爱的老师;第1次考入超1班,因为路远放弃,转入杨浦区刘娟老师超常班,一个非常有爱心、受孩子喜爱、擅长以图形方式解释解题思路的老师。
三、培养贝贝的方式如下:
1、【误导孩子,树立自信】其实我在没有生孩子前,是反对小朋友学奥数的,反对大量做习题的。但有了贝以后,因为发现他看了多啦爱梦的书,非常爱数学,就不断误导贝,夸奖他是数学宝宝,有学习数学的天赋;家长对孩子的误导,导致贝自信心膨胀,强化了心理暗示,自以为有数学天赋了。
这样,比较难的题目,他也愿意学习,至少愿意听我介绍复杂题目的解题过程。
2、【案例教学法】许多孩子天生有好奇心,有求知欲的,但这和重复做习题是冲突的。过多做类似的习题,会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积极性。 贝的成长过程是,重视应用题,因为应用题有趣;轻视计算。从小看有趣的数学书,其实也就是把多啦爱梦的数学书反复看,他一遍,可能理解了40%; 以后他再看,理解了50%;让孩子自己培养自学能力。我对其中他不理解的题目,进行耐心的辅导,用画图,用玩具举例,用尽一切办法,就当是对牛弹琴,以最浅显、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解题的逻辑关系。哪怕明知道超越了他的年龄,只要他愿意听,就讲解一次,不追求他理解100%; 只追求他能理解20%也是好的。
下次碰到同样的问题,他还是不会,但他的不会,和上次的不会已经不同了,因为有了上次理解20%的基础,我下次再讲解一遍,就起码能再增加20%的理解。
当然啦,轻视计算的结果,在1年级他的计算速度就比较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速度自然会提高的。
3、【小班学习+好的老师】其实不可能每个家长有能力详解数学题目的。替代的办法,就是小班化的教学,小班孩子少,老师照顾得过来,带来了最高的课堂学习效率。学而思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小班化,而且允许家长旁听,这样家长得到了系统的训练,回家有能力辅导孩子。
4、【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而不是滥做题目。家长不是数学老师,没能力也不方便系统教孩子,最适合案例教学法,从应用题开始,碰到啥知识,就讲透讲明白。哪怕1道题目解答半小时,也在所不惜。当家长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时候,大量地做习题(家长自己布置)其实效率不高。孩子做题目的数量,要控制在孩子的兴趣范围内,要控制在家长能辅导的范围呢,而不是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当然啦,为了对付竞赛,短期突击,多做些题目,还是需要的。
举一反三的能力还来源于:对数学原理的了解。《哈哈,数学原来超有趣》是一本很好的数学科普书。
5、【拔苗助长+维护孩子的学习乐趣。】
学习跨年级的知识,表面看是拔苗助长,但目的不是为了急功近利,是为了拓展智力的发育。学习的范围不局限于竞赛有关的知识点。开发智力=做该年龄不会的题目。
碰到他不会做的习题,我把他不懂的习题讲透;用尽浑身解数,甚至用small basic程序编程;只要能说明问题,只要孩子感兴趣。偶尔拿4,5,6年级中有趣的应用题给孩子做,当作是玩智力游戏,并详解题目。不求孩子100%理解,只求拓展他的思维。
6、【坚持每周辅导孩子一次奥数。】
孩子做奥数作业的时候,主动询问孩子不懂的题目,家长耐心辅导。同样的题目,下次,再下次,他又不懂了,再耐心辅导。始终鼓励他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如果家长每周能坚持重点辅导孩子1或2题数学题;半年下来,孩子的数学能力一定是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