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记一个汉奸的养成

记一个汉奸的养成

记一个汉奸的养成
https://mp.weixin.qq.com/s/ZvaX6rFjgB9cIPWhaC9qHg

记一个汉奸的养成
原创: 茨冈女神 自由的茨冈 昨天





记一个汉奸的养成








1



孩提时代姐姐天天给我讲故事,既讲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也讲李香君和侯方域。那时在我心目中,姐姐就是饱学之士。有一年暑假去居庸关玩儿,姐姐告诉我居庸关的来历:



秦始皇修长城的时候把关押的囚犯和受过宫刑的人都遣送到这里干苦役,从此就在这里住了下来,“徙居庸徒于此”,因此得名。



我问她什么是宫刑?



她随口而出:就是宫里的刑。



我问宫里的刑是什么刑?



姐姐烦了,说:



什么刑都有,老虎凳、辣椒水。



我一头雾水,其实她也一头雾水。



在居庸关,姐姐给我指点那些似是而非的古迹,什么杨六郎的拴马桩,什么穆桂英的点将台。还告诉我杨继业是怒撞李陵碑而死,然后等了好久等不到我提问,便怒气冲冲的问我:



你知道杨继业为什么要撞李陵碑吗?



我说不知道,然后姐姐说:



因为李陵是个汉奸,居然还有人给他立碑,杨继业就是要撞倒李陵碑。



李陵是个汉奸。



我牢牢的记住了。



上高中的时候跟我的语文老师聊史记,我的语文老师对我特别好,青睐有加,他说你应该好好读读《报任安书》。



回家我就从古文观止里翻出这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一打开,放不下了。当天就读了十几遍。到睡觉的时候,已经倒背如流。直到今天,也能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背诵。



之所以喜欢《报任安书》,当然首先是司马迁写得实在好,其次也是因为唤醒了我童年时代的记忆:宫刑和李陵。



首先我查了宫刑究竟什么是个什么刑,值得司马迁认定自己是“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无谁语”?还说“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宫刑”,这么严重?



查的结果吓我一跳,这皇帝老儿也太荒唐了太搞笑了太野蛮了太不是人了,咋能这样呢?



继而我知道了司马迁之所以丢了那话儿,全是因为汉奸李陵——汉奸就是害人啊!





2



然而,我从《报任安书》里读出来一个跟印象中的任何汉奸都不一样的汉奸。司马迁说:



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



对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朝廷一旦有事便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



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



况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直抵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匈奴四面挑战,面对着几十倍于我的敌兵,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



匈奴君长全都十分震惊恐怖,于是征调左、右贤王,出动了所有能拉弓放箭的人,举国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围他。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均已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兵士没有不奋起的。他们流着眼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



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消息传来,皇上为此而食不甘味,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



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能超过的。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



我打算向皇上陈述上面的看法,而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攻击、诬陷的言论。



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认为我是攻击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处罚。我的虔敬和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陈述和辩白,被判了诬上的罪名,皇上仓猝同意了法吏的判决。



我家境贫寒,微薄的钱财不足以拿来赎罪,朋友们谁也不出面营救,皇帝左右的亲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说一句话。我血肉之躯本非木头和石块,却与执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关闭在牢狱之中,我向谁去诉说内心的痛苦呢?这些,正是少卿所亲眼看见的,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正是这样吗?李陵投降以后,败坏了他的家族的名声,而我接着被置于蚕室,更被天下人所耻笑,可悲啊!可悲!



既然读到一个不一样的汉奸,我就去翻史书,想弄清这件事的原委。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大汉朝从来不缺人,为什么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而身践戎马之地”?



为什么“救兵不至”?



为什么司马迁的一席话会被汉武帝认为是“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贰师是个什么东东?为什么不能批评?批评贰师就要割淡淡?



    还真是一段有趣的历史。





3



公元前101年,匈奴左大都尉且鞮候登上单于大位。



这个人希望改变以前与汉朝敌对的政策,缓和胡汉关系,便率先做出姿态:



尽数归还原来扣留的汉朝使节,同时遣使到汉朝进贡土特产,胡汉关系透出了和平的亮色。



第二年,汉武帝命令中郎将苏武带着副使张胜和常毁以及大量金银财宝——人家给点土特产,回礼就是金山银山,汉人就好这个——来匈奴王庭进行友好回访。



化干戈为玉帛,总是一件好事啊。可眼瞅着要发联合声明了,出事了。



原来,匈奴有一个缑王,注意,不念猴,不是孙悟空,念“勾”。这个缑王是早先投降汉朝的匈奴叛徒浑邪王的外甥,他当初也降了汉,但后来跟着名将赵破奴和汉朝宫廷音乐家李延年的好朋友卫律一起又投降了匈奴。



光这个赵破奴就能写一篇大文章,他是山西人,太原的流浪儿,一阵投降匈奴一阵归汉没少折腾。本来赵破奴跟卫律是来匈奴访问的,完成出使任务返回长安的路上,听说了李延年全家被汉武帝杀了的消息,说这也忒狠了,算了吧,不回去了。可如今一看苏武也来了,谈的都挺好,就也想回去了。可你回就回呗,干嘛非要玩儿阴的呀?



这个缑王又联络了几个早些年背叛汉朝的叛徒,商量着回长安去过美日子,其中有个叫虞常的,就在一起琢磨咱们的非得立个功才能回去,否则回去也没好果子吃。立个什么功呢?把且鞮侯单于他娘给绑回去!



见过这种人吗?你投降来了,人家给你吃喝给你住,然后你要把人家国家老大的娘给绑回去!



本来这事也不关苏武,可是那个虞常跟苏武的副使张胜在长安时就是哥们儿,虞常就把他们的绑票计划透露给张胜了。



一个月后,且鞮侯单于出去打猎了,亲兵卫队都跟着去了,王庭空虚,虞常等一班爱国好男儿决定动手。逃跑的快马也备好了,装且鞮侯单于他娘的羊皮口袋也备好了,爱国者同盟却有一个小杂碎背叛了,把全部行动计划和盘托出。且鞮侯单于的王族子弟大吃一惊,立即开始围捕捉拿。缑王战死,虞常活捉。



虞常怂货,很快就供出他曾经跟苏武的副使张胜说过此事。且鞮侯单于大怒,立刻就要杀了苏武。但是他的左右不同意,他们说即便是汉使想谋害单于又怎么样?反正已经失败了,现在的上策是命令汉使投降我们。且鞮侯单于觉得有道理,就派早些年背叛汉朝的汉奸卫律来劝苏武投降。



这个卫律可不像匈奴人讲些义气,他走进苏武的毡房,正好张胜也在,他拔剑指着张胜的咽喉说:



汉使张胜犯谋杀罪,当死!投降单于就留你一条命!



张胜立刻跪下投降。



然后卫律饶了他,对苏武说要处于你连坐之罪,投降可免。苏武申辩说我本来就没有跟他们合谋,又不是亲戚,何来连坐之罪?卫律想了想,换了一种口气说:



苏先生,我背叛汉朝归附匈奴,匈奴人艾玛贼仗义,不仅给了我王的称号,还给了我数万百姓牧人,满山遍野都是我的牛羊,富贵的不要不要的。苏先生今天投降了,明天就会跟我一样富贵。否则你死在这大草原上,谁会知道?



苏武大怒,他痛斥卫律说:



你为人臣子,不顾大义,叛主背亲,投降蛮夷。如今单于相信你,你可以决定人的生死。本应该平心持正,反而欲挑动两国君主争斗。我还告诉你,南越杀了汉使,被屠城后划为九郡;大宛国君主杀了汉使,他的头被割下来悬在北门上;朝鲜杀了汉使,即刻诛灭。独独还没有匈奴,你杀了我吧,我要让匈奴的大祸从我开始!



卫律哪儿敢杀他啊?他回去复命,且鞮侯单于气的把苏武关了几天,让他去贝加尔湖放羊去了。



就在这个时候,因为扣留苏武而引发又一场战争马上就要开始了。



那时消息太慢了。苏武是公元前100年被非法扣押的,整整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99年,汉朝才知道这个消息。汉武帝大怒,决定立刻对匈奴开战,命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三万,攻击在天山牧羊的匈奴右贤王所部。



这下该说说这个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什么如此牛逼了。



汉武帝时代能打仗的将领很多很多,那是一个将星璀璨的时代。但是,这个贰师将军却没有什么打胜仗的记录,几乎全是败绩。



为什么叫他“贰师”将军?贰师是一个地名,他曾经受汉武帝之命去这个中亚地方抢马,大宛胡马,杜甫赞美过的。



李广利因此得名。



贰师就是现在吉尔吉斯共和国的第二大城市奥什。



李广利在公元前104年任贰师将军,指挥攻打大宛国,损兵折将。



后来还指挥过一系列对匈奴的战争,全是败仗。



别看全是败仗,他却安然立于不败之地——他姐姐是汉武帝的宠妃。



所以不能批评。



匈奴也是喜欢左的,因此虽然都是贤王,但左贤王要比右贤王高半格。用今天的话说,右贤王只能算副国级,而左贤王才是正国级。



汉武帝在未央宫里接见了正在张掖训练军队被紧急召回的李陵,他说:



今匈奴扣押我使节,我准备派军队讨伐,让你做贰师将军的后勤部长,怎么样?



李陵当然不乐意了,要知道他也是将门之后,祖父李广,叔父李敢,都是著名骁将,李广一生征战而未能封侯,最后拔剑自刎;李敢则屈死于霍去病箭下——他渴望用一次血战的胜利来证明自己。



于是,李陵对汉武帝说:



我所率领的屯边部队将士个个都是来自荆楚的勇士,我希望自己率一支军队,直插兰干山以分散单于兵力,不使他全力抵抗贰师将军。



兰干山在蒙古国的西戈壁省。



汉武帝知道李陵看不上李广利,但他的话又非常有道理。于是冷冷的对李陵说:



我知道你厌恶贰师将军,我可以批准你的请求,但是,我派出的部队很多,没有骑兵可以给你。



绝对是谎话,以汉朝的国力强大和人口众多,能没有几千骑兵让李陵使用?



一般人听到这话应该就算了。在浩瀚的戈壁滩跟善于骑射的匈奴人作战,你不给我骑兵?



但李陵不是一般人,他说:



没有骑兵没关系,我愿意以少击众,带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



惨烈的战争开始了,李陵首战即投入了全部力量:五千步兵。而他的对手却投入了十一万骑兵!转斗千里,血拼八日,斩杀匈奴一万五千余人。



汉武帝紧盯着战况,却始终不发一兵一卒增援。



资治通鉴里这样记载:



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后闻陵降,上怒甚。



看看汉武帝与李陵的关系吧,他想让李陵战死,召来了李陵的母亲和李陵的媳妇,让会看相的来看她们的脸,看看有没有死了亲人的迹象。看相的半仙儿看过之后说没有一丝死丧的迹象,这时传来了李陵投降的消息,汉武帝怒不可遏。



第二年,有消息说李陵居然在帮匈奴训练军队。



汉武帝随即将李陵三族尽数诛灭。



事已至此,一切都无可挽回了。



好在匈奴单于的心没有汉家皇帝那么狠,那么冷。他的老婆孩子都被汉武帝诛杀,但匈奴单于却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且封王,成为匈奴贵族。他的血脉在汉地被斩尽杀绝,但却在茫茫草原枝开叶散。





4



李陵投降后,奉且鞮侯单于之命去劝说苏武。李陵跟苏武原本就是好朋友,当年在长安也经常来往,他俩的诗词唱和也十分有名。苏武出使匈奴后他母亲去世,李陵还亲自送葬。所以,这样的关系也不用遮遮掩掩,李陵见了苏武就说:

单于听说我和你是哥们儿,所以派我来当说客。只要你归顺,他是决心要好好待你的。你现在也不能归汉,空自苦于这无人之地,就算你有信义,谁能知道?你哥哥苏嘉做奉车都尉,就因为不小心把汉武帝的辇架弄断了,吓得拔剑自刎,结果皇帝只赐了二百钱做丧葬费。你弟弟苏贤为骑都尉,因为追捕不到皇帝钦点的逃犯,只好喝药自杀。



已经娶了胡妇生了儿子的爱皇帝模范苏武回答说:



你别跟我这儿玩儿里根楞,我苏家的一切都是皇帝给的,我们兄弟在一起时经常聊要为皇帝肝脑涂地。我哥和我弟弟的事是他们心甘情愿做的。臣事君,跟儿子对父亲是一样的。儿子为父亲去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你闭嘴。



十九年后,苏武终于要回他的汉朝了。李陵送他来到河梁之上,赋诗说: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派回溪路侧,悢悢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



李陵和苏武的价值观是不同的,李陵也爱皇上,但李陵的爱掺杂了好多个人的内容。他的爱是我爱皇上皇上也应该爱我,皇上如果不爱我甚至对我迫害,那对不起了,一别两宽,相忘于江湖。苏武则不一样,他对皇上的爱是无条件的,上升到一种信仰。



其实有时候信仰太坚定是会给自己带来伤害的,好在有信仰的人不在乎这些。写到这里,我竟然想起我们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著名的61个和1个的故事:当年国民党在北平的草岚子胡同设立了一处军人反省院,有62位著名的共产党人被关押在这里。到了1936年的时候,党急需这些同志出狱工作,便指示他们采取假自首和登报声明脱党的方式出狱。61个同志都先后用这种办法出狱了,但唯独有一个刘格平宁死不屈,坚决拒绝登报声明脱党。



他觉得信仰不能亵渎。



一直到了1944年,他才刑满出狱。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国民党那里三次被捕入狱,一共坐了13年牢,但1949年以后竟被断断续续审查了19年!



苏武回到汉朝后也并不如意,虽然给了一个小官做,但第二年他的儿子被皇帝处死,随即他也被撤销了职务。后来到了垂暮之年,皇帝看他膝下无子,问他在匈奴有没有子嗣,他说有,然后给他赎回了一个混血儿子。



后人辛弃疾有一首贺新郎词写李陵苏武在戈壁滩上的分别,后半阕最好——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张承志在他的散文《杭盖怀李陵》中有一段对李陵叛变的说辞,我们拿来供批评用。他说:



“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