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佛教] 从一个人的外在表现,看其修行的程度(般舟居士)

从一个人的外在表现,看其修行的程度(般舟居士)

佛陀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人的这个十事,基本上通过外在的行为得以表现。一个造作十恶行的人与消除十恶行的人,在外在的表现上会有截然的不同。
     现在有些学佛的人,自己感觉自己的见地已经很高明了,或许感觉自己已经开启了智慧,于是开始发表自己对于佛法的理解,或是指点别人。面对和自己见解不同的人,往往以自己的理解为标准,作为判断别人是否正确的依据。也就是说,凡是和自己观点不一样的,都是错误的,都是误解乃至至邪见。这样的人一般都是引用一些佛经或者大德的著述作为自己的论据,以证明自己的观点。会很自信的认为,自己对于佛经的理解是正确的,对于大德的著述是吃得透的,因此,当别人提出另外的解释的时候,便说别人歪曲佛经,糟蹋祖论。在这个时候,便会指责别人谤法,而自己则成了护法者。
     也有一些人,知道某些人是邪派当中的人,或是引用了邪派的言论,见到便象见到敌人一样,痛下杀手。不管是主帅还是还是受蒙蔽的人,一概杀无赦。不管自己是不是抓到了要害,是不是有能力改变对方,都要奋不顾身的冲上前去,较量一番。勇气虽然可嘉,发心也值得赞叹,但是却不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要知道,有的人属于初学,分不清正邪,才会被蒙蔽,因缘具足的时候,是有可能得到转化的。
       在论坛上,一旦确认了这种斗争的关系,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争论,彼此双方相互驳斥,相互批判,你一贴,我一贴,往来不断。都想把对方驳倒,让对方服输,不管怎样累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帖,也就是说,让对方的帖子不再出现,自己占据最后一贴。感觉就像最后占领了敌人的最后的阵地一样,有了一种胜利者的愉悦感。
     般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过去般舟和别人论战时,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这样的感觉适不适合这个论坛。但愿大家都比般舟强。呵呵。
     应该说,护法者无罪,护法着有功。但是,这要看你是不是真正的在作护法的工作,也就是有没有护法的能力。一句话,你是不是真正的懂法。如果不是真正的懂法,那你护的是什么法?有的师兄会说,我当然懂法,我当然护的是正法。
     这个懂不懂法,不是说说就可以的,是需要通过实践验证的。这就是般舟在开篇引用佛陀语录的目的。一个真正懂法的人,是知道十恶行和十善行的区别的。在这里,般舟只提一个恶行,那就是“恚”。在论坛上,我们无法知道别人是不是杀盗淫。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对方有没有发脾气。言为心声,通过发言就可以看到一个人脾气的大小,愤怒的强度。
     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善护心念的,心量是旷大的,心性是柔和的,是不会大发雷霆的。这是什么?这是修养,也是修行程度的表现。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有修行的,没有修行的人是不会有智慧的。为什么呢?看破的人才会有智慧,能够看破的人还会计较荣辱得失吗?如果还在计较荣辱得失,就说明这个人没有真正的看破,没有真正看破的人,怎可以叫做智慧的人呢?没有智慧的人又怎能去护持正法呢?正法允许你毫无遮拦的大发脾气吗?显然是不被允许的。不允许的,而你却在作,这还能还叫护法吗?呵呵,天知道。
     佛法中有一句话,叫做:“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能够忍人所不能忍的一切违缘,能够宽容一切的伤害。佛陀被人割截身体而无嗔恨之心。被人辱骂而沉默以对。佛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佛陀面对辱骂他的人,不但不反口相讥,在别人辱骂过后,还耐心的给他讲述骂人的危害。这就是智慧者的胸怀。
    反观我们自己,我们又是怎么作的?受到一点伤害,便暴跳如雷,大发雷霆,委屈愤怒之情,溢于言表。非要别人低头认罪,平反昭雪不可。这叫有修行吗?这叫有涵养吗?我看修行的很不够,涵养也不足。
    通过这样的表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这样的人没有真正的开启智慧,上述嗔恚之态就已经足以证明,那样的行为是不理智的,不理智的行为怎会有智慧的思维呢?没有智慧的思维,又怎能担当的起护法的重任呢?佛在《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时时的反观自心,检点自己的过失,平息自己的贪嗔痴之心,改过自新,才可以除掉旧的业障,不再造作新的罪过,这样才可以成就佛道。
     般舟有感而发,辞不达义,错误难免,欢迎板儿砖伺候。呵呵。


[ 本帖最后由 娃娃亲 于 2008-11-17 10:12 编辑 ].

TOP

“要时时的反观自心,检点自己的过失,平息自己的贪嗔痴之心”说的很对啊.

TOP

说得好,有收获!.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