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看还是别看啦,前不久不是有个新闻说,研究表明小小爱因斯坦没有宣传的那些功能,还损害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所以迪士尼公司已经把这系列的产品全部召回了。
再转贴一点资料:
人脑必须破除的七大“神话”(2009-12-08 14:35:21)
标签:脑科学 教育神话 环境 大脑 情感 教育 分类:海外短波
在《中国教师报》上,读到了这篇文章,推荐给关心教育的朋友们。在很多时候,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了解,或者说只是知道一些皮毛,但常常会将指向某一方向的科技成果推广到更大的范围内,以为都是成立的。加拿大《多伦多星报》记者阿兰娜·米切尔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些错误的推广是没有道理的。在教育领域,根据这样的错误前提实施教育研究和实验,所带来的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
如今,将脑科学运用于教育是件时髦的事情。但令脑科学家最恼火的是,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被错误地大范围传播。尤其是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他们的研究结果被夸大其词地推销给家长、教师和教育部门。
前不久,美国迪士尼公司宣布对其“小小爱因斯坦”系列早教产品全款召回,原因是“小小爱因斯坦”并没有如宣传所说使孩子变聪明。这一事件再次为人们敲响了警钟。美国脑科学家们呼吁,一定要对那些宣称能把孩子变成天才的产品保持警惕。
不过,如何将脑科学的最新研究运用在教育中,确实是各国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著名记者阿兰娜·米切尔带着这个问题对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美国进行了考察,在她最近撰写的系列报道中,其中一篇列出了我们必须破除的在各国盛行的关于脑科学与教育的七大“神话(myths)”:
一、人脑在3岁就定型了。
尽管在出生后的前10个月,神经元以惊人的速度形成连接——被称为突触(synapses)——但人脑在一生的过程中都在生长和变化。即便80岁的老奶奶也在生长新的突触连接,替换失去的神经元。学习的一个关键便是对突触的修剪,以便让它们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工作。这个过程更多发生在人十几岁和二十几岁的时候,即当人开始进行高水平的抽象思维和系统思维时。
二、越让婴儿的环境丰富多彩,他就越聪明。
这个神话是对一个著名实验的误读。在这个试验中,老鼠被分成两组,一组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一组被封闭在一个简单的环境中。前一组老鼠比后一组老鼠学得更快。这个结果让那些急于求成的家长以为,应该尽可能多地对婴儿进行刺激,以便使婴儿的脑发育得更好。商业性公司也在这一点上大做文章。事实上,过度刺激会给婴儿带来相反的结果,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学习。老鼠实验的真正发现是,剥夺(deprivation)——智力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对幼年的哺乳动物是有害的。所谓“丰富的”环境事实上一点都不丰富,相当于一只在野外生存的老鼠通常会遇到的环境。该实验对家长的意义在于,不要封闭孩子,要让孩子接触正常的生活——跟他们说话,让他们跟其他孩子交流,鼓励他们探索自我。
三、我们只用了脑的十分之一。
事实上,利用最新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人脑的研究发现,100%的人脑都是活跃的,即便我们睡觉和被麻醉的时候。没有任何部分脑是静止的或多余的。
四、男孩的脑跟女孩的脑不同。
除了平均大小外——这跟躯体大小相关——没有什么不同。就像男孩的脚跟女孩的脚以同样的方式工作一样,他们的脑也一样。正如OECD的报告《理解脑》所指出:“目前为止没有研究显示,在学习中,神经元连接的建立有跟性别相关的过程参与。”也就是说,男孩和女孩建立突触路径的方式是同样的,因而学习也是一样的。男孩和女孩行为上的不同,是教出来的,是社会性的,而非生理性的。
五、你不是一个左脑人就是一个右脑人。
这个影响深远的神话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谈话中,其根源在19世纪的最初实验。其理念是左脑人更加具有逻辑性和理性,右脑人更加具有创造性,更感性,有更多直觉。事实上,这是骗人的。虽然人脑确实有左右两半球,由胼胝体连接,但实际上是精巧地整合在一起的。对于少数任务,或许某半球起主导作用,但任何重要任务都需要左右半球一起工作。fMRI告诉我们,任何半球都无法独立工作。
六、如果我们能够消除情感,我们就能更好地决策。
曾有过对因脑部损伤而丧失情感体验能力的人的研究,结果是,没有情感他们根本无法作决策。对于每个决策和学习过程,情感都是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
七、成人的脑比婴儿的脑大,是因为成人有更多的神经元。
一个新生儿的神经元数量跟成人是相同的,大约1千亿个。在一生中,神经元的数量大致保持恒定。婴儿的脑跟成人的脑大小不同,主要是因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以及包裹神经元的脂肪绝缘层——髓鞘。髓鞘的作用是确保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快速、高效。
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cc4a870100he4f.html
[
本帖最后由 胡豆妈 于 2010-1-29 18:0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