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家庭] 爸爸说,他与妈妈各错一半

爸爸说,他与妈妈各错一半

爸爸说,他与妈妈各错一半

毛泽东之女李敏

新闻午报 2008-11-22 10:45:44


  李敏4岁被送往苏联与母亲贺子珍生活。12岁回国,在父亲身边生活了15年。李敏如今在北京一个军队大院的老式单元楼里安度晚年,她肾有毛病,衣着打扮还保持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格。家里没有摆太多父亲的照片和画像,只有一个小小的毛泽东头像摆在床头。

  画上领袖竟是亲生父亲

  毛泽东一生有过10个孩子。与杨开慧生下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毛岸龙在母亲牺牲后,不幸失踪。与贺子珍生下6个子女,其中5个不是死了,就是丢了,只有李敏得以见到父母双亲。

  1937年春天,李敏出生在陕北的保安县。当时毛泽东与贺子珍住在一间破旧的窑洞里,生孩子这天,贺子珍叫警卫员另找一间小房子。这间房连门也没有,贺子珍进去不一会儿,一个女婴就呱呱坠地了。贺子珍的战友邓颖超、康克清等人闻讯赶来道喜,她们问:“子珍生了吗?”毛泽东风趣地说:“生了,生了,生了个大鸡蛋。”

  刚出生的李敏又瘦又小,邓颖超见后,心生怜爱,说了一句“真是个小娇娇呀”。毛泽东听到,想起《西京杂记》中的一句话,“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便给孩子取名“娇娇(音同姣)”。

  1937年底,贺子珍丢下才几个月大的女儿,选择出走。她原想到上海治病,但到达西安后,得知上海已在日军的猛攻之下沦陷,便改道苏联。不曾想这一去,造成了她与毛泽东的终身分离。

  李敏在延安的保育院长大,不到4岁,被送往莫斯科与母亲团聚。贺子珍离开延安时已经怀孕,在苏联生下了她和毛泽东的第六个孩子,是一个儿子。不幸的是,儿子长到10个月大,患肺炎死了。贺子珍的精神濒于崩溃,为了安慰她,毛泽东把娇娇送到苏联。在那里,李敏见到了她同父异母的两个哥哥毛岸英和毛岸青。一次,在伊万诺夫国际儿童院礼堂,当哥哥们指着墙上的毛泽东像告诉她,他们的父亲就是中国革命的领袖时,年幼的李敏一点也不相信,因为父亲在她的记忆里没有留下任何印象。1946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稼祥夫妇去苏联治伤,找到了生活凄苦的贺子珍、李敏和毛岸青,随即带他们回国,这时李敏已经9岁了。

  鲁豫:毛岸青告诉您说画像上的人是“我爸爸也是您爸爸”时,您还不知道呢。

  李敏:不知道。妈妈不允许我说自己姓毛,慢慢地我对爸爸就淡忘了。我哥(毛岸青)有一次问我画像上那人是谁?我说是中国领袖毛泽东。他问,他是我们什么人?我说,不知道。他说,他是我们的爸爸。我就笑他糊涂:领袖怎么能是爸爸呢?一直到1947年我回哈尔滨,人家跟我说了,我才相信我有爸爸。

  鲁豫:对于领袖毛泽东,您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李敏:尊敬。

  鲁豫:您知道他是自己的父亲以后呢?

  李敏:不太相信。

  鲁豫:没有问妈妈?

  李敏:她不吭气。我觉得她不说,可能说明就是了。

  “田鸡就是田里的鸡”

  娇娇回国后,在哈尔滨住下。为了求证毛泽东到底是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只会说俄语的娇娇,用俄文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

  毛主席:

  大家都说您是我的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

  娇娇(我的小名)

  毛泽东读完信后哈哈大笑,他用电报发来一封回信:

  娇娇:

  看到了你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一定长大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你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

  毛泽东

  电报发出不久,毛泽东派警卫员专程到东北征求贺子珍的意见,想把娇娇带回自己身边。这时,随着工作的调动,贺子珍已经带着娇娇和毛岸青从哈尔滨搬到了沈阳,与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贺子珍的妹妹贺怡。1949年初夏,娇娇和毛岸青被后来担任苏联驻中国大使的尤金带到了北京。此时,中央的机关已经从西柏坡迁到了北京香山,毛泽东住在一个叫双清别墅的地方。就是在这里,12岁的娇娇第一次见到了父亲。

  鲁豫:妈妈一起去了吗?

  李敏:没有。我和二哥(毛岸青)一起去的。妈妈交代我们不要调皮,不要惹爸爸生气,要听话。

  鲁豫:第一面肯定忘不了吧?

  李敏:对。我觉得他很高大、和善。他说,娇娇,你回来了。我就和哥哥一块叫他爸爸。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有一道菜我不知道是什么,就问他是什么菜。他说是田鸡。我问,什么是田鸡?他说,田里的鸡。他怕我不吃。

  鲁豫:那时候有没有陌生感?

  李敏:刚开始叫爸爸有一点儿拘束,因为我长这么大从没叫过爸爸,但还是叫了。我和二哥毛岸青都是第一次叫爸爸,都很拘谨。爸爸叫我们坐下聊天。

  鲁豫:您觉得生活中的爸爸跟在照片、画像上看到的一样吗?

  李敏:一模一样。

  江青保证对我好

  在苏联,贺子珍一直让女儿跟着自己姓贺。到北京后,毛泽东开始考虑给贺娇娇改名。他没有让女儿姓毛,而是根据他与胡宗南回旋陕北时用的一个化名“李得胜”,让女儿姓李。同时,依照他少年时代万分崇拜的先哲孔丘之语“讷于言而敏于行”,给贺娇娇起名叫“李敏”。这个名字也包含了让她与妹妹李讷和继母江青保持和睦关系的期望。

  李敏回国时间不长,中国话听不太懂。毛泽东把女儿介绍给几位中央领导同志时,高兴地说:“洋宝贝来了,我有个外国女儿。喏,她就是。”毛泽东为了提高女儿的中文水平,督促她读四大名著。每次吃饭,经常会挑出一些诗词让孩子们背,还会考他们《红楼梦》里的章节。毛泽东还经常牵着李敏的手到香山公园散步,询问她在苏联的学习情况。父女俩的感情日渐加深。然而,她与江青的感情却无法一下子培养起来。江青1937年抵达延安,进中央党校学习,与毛泽东产生爱情。第二年冬天,24岁的江青和46岁的毛泽东结婚。

  鲁豫:什么时候见到的江青?见到她觉得紧张吗?

  李敏:9月。我们是5月去的,当时她到苏联看病去了,还没回来。见到她的时候,我倒是不紧张,她挺热情的,还主动亲我。我觉得很别扭,因为我老觉得后妈会打我。

  鲁豫:你们互相之间怎么称呼?

  李敏:我不叫她,她叫我娇娇。几个月后,爸爸跟我谈了一次话,让我叫江青“妈妈”,说他保证她不会对我不好,说江青哭了,说她也保证对我好。爸爸和我谈完话以后,我才叫了。我从没主动到她屋子去过,都是她叫我去我才去。她只跟我谈过一次话,说她把我二哥赶走了,因为我二哥把她吓晕了。

  父母通过我互带东西

  1949年建国前夕,贺子珍和妹妹贺怡带李敏来到天津,等候进京指令。贺怡是毛泽覃的夫人。北京来的人告诉她们,组织上不同意贺子珍进京,只许贺怡一个人带孩子过去。贺子珍只得随军南下,在时任上海防空司令的哥哥贺敏学那里住了下来。

  李敏回到了毛泽东身边,贺子珍不免心情忧郁,愈发想念长征时托付给老乡的儿子毛毛。贺怡开始在江西革命老区四处寻找,甚至希望通过找到毛毛,为贺子珍找到地位。不幸的是,在去江西泰和寻找毛毛的路上,贺怡遭遇车祸身亡。

  贺怡去世后的第二年,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毛岸英牺牲了。这两个人一直是毛泽东与贺子珍之间的重要纽带,他们的相继离去使贺子珍更深更远地退出了毛泽东的生活。1950年夏天,毛泽东给贺子珍写了一封信:“娇娇在我身边很好,我很喜欢她。望你保重身体,革命第一,身体第一,他人第一,顾全大局。”

  毛泽东相信贺子珍能够领会他的弦外之音。这是安慰,也是劝说;是解释,也是惆怅。1953年,毛泽东见了贺敏学,要他劝说贺子珍再婚。贺敏学对毛泽东的回答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贺子珍与毛泽东分手时只有27岁,但她仍以继母身份在苏联照顾着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在严酷的苏德战争期间,她常常省下自己的口粮,接济两兄弟。然而,生活艰苦,儿子死了,女儿太小,丈夫再婚,俄语不好,种种压力使她的性情变得十分暴躁,甚至一度被人当成疯子关在精神病院里。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毛泽东在开幕式上的讲话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反复播放。已经17年没有听过毛泽东声音的贺子珍猛然从收音机里听到毛泽东的讲话,神经一下受了刺激,再次犯病。第二天早晨,嫂子李立英看到让她吃惊的一幕:贺子珍一夜未睡,还呆坐在那里听广播,而那个一直开着的收音机已经被烧坏。

  得知贺子珍病倒的消息后,60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在李敏面前落了泪。他提笔写了一封信,让女儿转达。在这封信的作用下,贺子珍在医院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和稳定。从此,李敏就成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信使。每次回上海,毛泽东都嘱咐她给妈妈捎东西。

  知道贺子珍的收音机烧坏了,毛泽东特意买了当时最好的熊猫牌收音机,还捎来1000元钱。虽然他一直劝贺子珍戒烟,但有一次外宾送他一条好烟,他抽了几支后,突然想到贺子珍,就把这条烟连同他抽过的那半包一块带给了贺子珍。贺子珍原本已经戒了烟,收到礼物后,又开始抽烟了。贺子珍与毛泽东也有礼物往来,有一次她特意买了个骨雕耳挖勺,让女儿带给毛泽东。她对李敏说,你爸爸是个“油耳朵”。

  鲁豫:会跟爸爸聊起妈妈吗?他是怎么说您妈妈的?

  李敏:一般都是爸爸主动问,我很少自己提起。我知道他们离婚以后,这些话我就很少提,都是他问,我才讲。他说我妈妈比较倔,很耿直,有主见。

  鲁豫:您妈妈是个很坚强的女性吧?

  李敏:对。妈妈原想把我送到北京以后,再来北京看爸爸。但是组织有规定,他们不能见面,如果妈妈到北京和爸爸见了面,他们就要开除她党籍。她就决定以后不来了。

  鲁豫:他关心您妈妈的情况吗?

  李敏:每次我从妈妈那儿回来,他都要问妈妈的生活和身体情况。每次他都让我带东西去看妈妈。他也没多少钱,买的就是咸菜、臭豆腐之类。妈妈爱吃臭豆腐,爸爸就买臭豆腐,一罐罐让我带到上海。妈妈让我给爸爸带上海出的泰国菜,还有冬笋。他们两个通过我互相带东西。

  记者:他有没有给您讲过他们以前在一起时很难忘的故事?

  李敏:他讲他们两人感情很好,但后来慢慢有了芥蒂。妈妈到苏联看病,爸爸这时候对妈妈的感情还是比较深的,他承认自己有50%的错。

  鲁豫:那50%呢?

  李敏:过去都说我妈妈主要错嘛,我爸爸就承认有他50%的错。

  鲁豫:作为孩子,爸爸妈妈不能在一起,您是不是觉得很遗憾?

  李敏:我爸爸不是说错误是一半一半嘛,我能够体谅他为什么说他有一半的错。

  毛泽东对贺子珍并非绝情不顾。早在1938年贺子珍的父亲病逝之后,毛泽东将贺母接到延安,以免老太太孤单。此时,贺子珍已负气跑到苏联,老太太的生活便由毛泽东负担,直到她病逝。毛泽东在老太太的墓前立了一块石碑,胡宗南占领延安后,把坟刨了。延安收复后,毛泽东再次出钱,为老太太重修墓葬。20世纪50年代常住在毛家的孩子,除了毛泽东亲生的毛岸青、李敏和李讷之外,还有毛泽民的儿子毛远新,以及江青姐姐的儿子王博文。

  鲁豫:您比李讷大多少?

  李敏:3岁。

  鲁豫:您跟李讷之间有矛盾了怎么办?

  李敏:爸爸说我是姐姐,应该让着妹妹。李讷老认为是我夺掉了爸爸的感情。我从小没有跟着爸爸一块长大,爸爸对我好,怕我难过,对她可能会稍微疏远一点,李讷就受不了。

江青不准我为爸爸守灵

毛泽东之女李敏

吃点黄油都要挨父亲说

  1958年的夏天,21岁的李敏被保送到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升入大学之后,李敏是以一个普通百姓家孩子的身份度过的,与她朝夕相处的同学竟然没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三年困难时期,李敏和同学们一样住校,由于粮食供应不足,没少挨饿。后来由于体弱多病,父亲劝她暂时放弃学业,在家休养。1964年,李敏到国防科工委任职实习参谋。毛泽东要求女儿夹着尾巴做人。在生活上,毛泽东除了跟史沫特莱学会了交际舞,基本属于“土包子”;舞跳得也不好,只会直上直下;在饮食习惯上,更是随心所欲,从不斤斤计较,完全不把营养学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情来看。对于孩子们的伙食,毛泽东的要求简单而明确:只要能吃饱就行。

  鲁豫:您父亲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

  李敏:我经常看见他很累的样子,他总是在工作,开会、看文件,有时睡不着觉,就会找我们去。我们陪他聊天,分散他的注意力,这样他就能入睡了。

  鲁豫:你们的生活比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更好一些吧?

  李敏:和老百姓差不多,比工人农民好一些。

  鲁豫:当时你们上学、回家会有警卫员派车接送吧?

  敏:没有。我上学比较近,走着去,走着回。李讷住北京郊区,有车接她,因为太远了。我们有规定,路远的话可以用车,路近的不能用。还有发高烧到医院看病可以用车,如果只是一般的病,还得自己去。

  鲁豫:学校同学知道您爸爸是谁吗?

  李敏:不知道。填表的时候,我们不写自己的父母,都写监护人。当时我填的监护人叫王鹤滨,是我爸爸的一个保健大夫,后来就写李银桥。

  鲁豫:爸爸会主动教您一些事吗?

  李敏: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我们吃饭的伙食费超标了,他开过批评会。

  鲁豫:怎么叫超标了?

  李敏:平时早饭是稀饭、咸菜、馒头片。馒头不是圆的,是那种长条形的,切成片以后蒸出来吃,每天的早饭都是这样。后来印度尼西亚的苏加诺送了一桶咖啡,大师傅给我们改善伙食,煮了牛奶,弄了咖啡、面包、黄油,我们就吃了这个。这事被我爸爸知道了,召集我们开会,让大师傅报告每个月的伙食标准。他批评说不许我们这么吃,还是要吃中国饭,要喝稀饭,吃馒头片。他说馒头是中国的面包。

  鲁豫:当时是不是觉得爸爸太严厉了,喝点牛奶、吃点黄油都要批评?

  李敏:我还行,李讷小,她哭了。因为这也不是我们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她觉得委屈。我在苏联挨过饿,没有别的吃,就吃馒头喝稀饭,觉得也挺不错,所以没觉得什么。李讷哭了以后爸爸没说什么,江青也没吭气,江青的姐姐也没吭气。

  鲁豫: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您回到家里以后生活会不会好一点,有没有受到特殊的照顾?

  李敏:也好不了多少。原来我们在学校吃饭,和大家一样。我饭量小,所以还好。那时候给我的定量是一个月发粮票18斤,我吃不了多少。李讷饭量比我大,所以她不够。爸爸的肉票、油票都缺,管理员就找我们谈话,让我们回家吃饭。这样我们的肉票、粮票、油票就可以集中了以后给我爸爸。

  鲁豫:他的定量不比别人多吗?

  李敏:跟老百姓一样。

  被迫搬出中南海

  1959年8月,李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读书期间,跟北京航空学院的高材生孔令华结婚了。孔令华是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儿子,也是李敏在八一学校时的同学,两人彼此了解,情投意合。这桩婚事得到了毛泽东的赞同。

  婚后,李敏和丈夫住在中南海。一年以后,李敏生了个男孩。毛泽东经常抱抱小外孙。江青却容不得这些,她对李敏一家冷漠、轻视,还常常寻衅滋事。李敏考虑再三,向爸爸提出搬出去住的打算。毛泽东听了颇有感触地说:“手心手背都是手上的肉。”

  李敏很快意识到这句话的意思:爸爸爱她,舍不得让她远离。她根据爸爸的意见与孔令华商量,先搬到中南海内较偏僻的一栋平房里住,自己动手做饭,还保持着和爸爸的来往。毛泽东有空就去看看李敏夫妇和小外孙,说说笑笑,。

  住了一段时间后,李敏和孔令华带着孩子搬出了中南海。自从搬出中南海,出入中南海的证件就被收回了。要进中南海得在门口先联系,通报后才能进入,有时候等了半天还进不去。1964年,李敏夫妇搬到了兵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民居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生活。

  鲁豫:您搬离中南海是在结婚之后吗?为什么让你们搬出去?

  李敏:我是结婚生了小孩以后搬出去的。让我们搬出去的原因很不好说。他们当时找我谈话让我搬,我说我还在上学,经济上也不独立。他们说就因为我什么都不会,所以才让我出去锻炼,就这么让我出去的。

  鲁豫:爸爸知道您要搬离中南海时说什么?

  李敏:走的时候我没跟他说,跟他说也没用。当时是我爱人跟我谈话,说组织上跟他谈过了,让他跟我说。我说应该把这个事情告诉爸爸,但是没人跟他说。虽然我还可以见到他,但是这事我自己不好提。

  鲁豫:这在我们外人看来是不太能理解,女儿如果有什么事情,肯定要跟爸爸说的。

  李敏:他不是一般的爸爸,好多事情都是组织直接找我,跟我谈话的。

  鲁豫:搬出中南海以后,再进中南海里是不是也会要你们的证件?

  李敏:对,都要证件,每次回去都要事先请示。原来每次都能批准让我进去,“文化大革命”以后不行了。每次我先到值班室,值班室报告上级,上级决定让不让我进。至于他们报告谁,我就不知道了。警卫局的人跟我很熟,也认得我。有一次回去,他问我有什么事,我说没什么事,就是来看看我爸爸。他说现在不让进,主席不在家。所以我到了中南海门口,没进去就回家了。

  鲁豫:做毛泽东的女儿也挺难的。

  李敏:对。

  离开中南海之后,李敏从未主动和父亲谈起当初出走的原因。毛泽东有一次问起时,她只是简单地回应说,中南海的门槛太高了。“文革”开始后,许多当年与贺子珍一同闹革命的老同志遭受迫害,被强行疏散到边远地区。这时,一直无人提起的贺子珍突然也被人想了起来。据当时的中央警卫局负责人汪东兴回忆,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提出把贺子珍下放到大西北,自己又不愿意出面,就让汪东兴转报毛泽东。毛泽东知道后说,我不同意,这是谁出的主意?在毛泽东的干预下,贺子珍最终没有被下放。但是李敏和丈夫孔令华却被扣上了“保皇派”的帽子。

  江青说我是“小保皇”

  “文革”初期,李敏在国防科委院校局工作,孔令华在北京航空学院任助教。李敏读过父亲《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但对这场运动并不理解,她对“造反派”说:“人各有志,你们造反未必我也一定要造反。不造反就有罪,这是什么道理?”于是有人把矛头指向李敏,开她的批斗会,将她关押5个月之久。孔令华则被揭发“反对江青”,没多久,“挖出毛主席身边的‘定时炸弹’——孔令华”的标语口号就出现在很多传单小报上。孔令华被隔离审查,戴高帽游街。毛泽东的亲家孔从洲虽未被关押,从此却和被打倒的人排在一起挨批斗。

  鲁豫:“文革”开始以后,您和您爱人应该不会受冲击吧?

  李敏:还是有的,江青点我的名,要我交代问题。我爱人是被他们戴高帽游街。所以说我们还是受到了冲击。

  鲁豫:毛泽东的孩子在那个时候遭到这样的对待,那您不跟父亲去反映吗?

  李敏:1966年的时候,我回去看父亲。江青说,“小保皇”回来了。我跟爸爸说,江青说我是“小保皇”,是回来摸底的。爸爸说,你告诉江青,你就是个“小保皇”,你就是回来摸底的!他当时说这话的时候很愤怒,不高兴。看到爸爸生气,我什么也没说,我知道他们两个有矛盾了。

  李敏在“文革”中很难见到父亲,有时只能以电话联络。那时,中南海尽管近在咫尺,李敏却觉得它远在天涯。1974年,李敏夫妇对“批林批孔批周公”的运动有了看法,认为江青有野心。他们搜集江青的言行作了分析,准备了一份材料,想直接向父亲汇报。但是在中南海门前,卫兵怎么也不让他们进去,急得李敏大喊:“你们不让我们见爸爸,我爸爸知道了也决不会赞成你们这样做。你们这样做是封锁主席,为的是干见不得人的事情。”两人见不到毛泽东,精心准备的材料最终未能送上,只得失望地回到家里,李敏大哭了一场。贺子珍听到女儿李敏要见毛泽东受阻的消息,气得也放声大哭。

  难见父亲一面

  从毛泽东患病到去世,李敏总共见过毛泽东三面。第一次是在陈毅去世那年,毛泽东出席了陈毅的追悼会,李敏去看他,他拉住女儿的手说:“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李敏不便向他诉苦,只是含泪点点头。

  第二次是她在孔令华所在部队的驻地接到毛远新打来的长途电话,说毛泽东病重,让李敏去看他。等女儿赶回来去见爸爸时,江青只许她看一眼就走,说:“主席抢救过来了,好多了,你走吧。”李敏不肯走,说:“这个时候我要守候在爸爸身旁。”

  “你待在这里,主席出了问题,你负得起责任吗?”江青的话又冷又硬,“你要这样,以后再也不让你来看了。”

  李敏仍然不肯走,气极了:“我看爸爸还要你让吗?”正守候在那里的汪东兴和华国锋,看看两个人僵持不下,只得过来动员李敏,让她走了。从此以后李敏再也听不到爸爸的消息。她曾到中南海的门口去过一次,请求见面,没有获准。

  李敏第三次见到父亲,是在毛泽东逝世前几天。她看到了中央文件里谈到毛泽东病情以后,不顾一切立刻冲到中南海门口,要求见面。见到父亲时,毛泽东仰卧在床上,形容憔悴,声音微弱,神智却十分清醒。他拉住了李敏的手说:“娇娇你来看我了?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李敏无言以对,她知道,爸爸的心正像妈妈所说的,是很孤独、很寂寞的,他希望得到爱,享受和普通人一样的天伦之乐。

  “你今年多大了?”毛泽东接着问道。

  “39岁了。”

  “不,你38岁。”

  毛泽东重病在身,还清楚地记得女儿出生的年份。李敏心头一颤,热泪盈眶。她竭力控制自己,不使眼泪掉下来。毛泽东艰难地打起手势。他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圆圈,说了一句话。李敏没有听清,也没明白这个手势的含义。事隔多年以后,有人帮她分析:圆圈是否代表你母亲的名字“桂圆”呢?他放心不下她吧?

  过了几天,李敏接到中央办公厅的电话,让她去看毛泽东。当汽车把她接进中南海时,她以为父亲已经转危为安了,没想到见到的却是父亲的遗容。李敏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她要求为爸爸守灵,江青不答应。没有办法,她只得一连几天排队,随着首都瞻仰毛泽东遗容的人群进入爸爸的灵堂,肃立在那里,向爸爸最后致意、告别。

  贺子珍在1976年9月9日的早晨听到毛泽东因病逝世的消息时,只是反反复复地自言自语:主席身体不是很好吗?怎么一下子就走了?

  由于精神打击实在太大,毛泽东逝世不到一年,贺子珍就因中风导致偏瘫,住进医院。1979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3周年,贺子珍生平第一次来到北京。她把一个花圈敬献在毛泽东的坐像前,上面写着:“永远继承您的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1984年4月,贺子珍病逝于上海,享年75岁。

  鲁豫:您父亲晚年的时候,您多久能见他一次?

  李敏:以前一个月能见到一次,后来一年一次,他病危的时候我见过一次。还有一次就是他去世前不久,我去看他,他在看文件,江青听说我来了,不让我看,非让我走,我没有打扰他,从背后看了看他就走了。

  鲁豫:他去世的时候您在身边吗?

  李敏:他去世时我不知道,警卫局通知我。我赶到时,他们正把他的氧气面罩拿下来,说明他已经走了。

  鲁豫:当时他身边有谁?

  李敏:江青,还有政治局的全体人员,但没有别的兄弟姐妹。

  鲁豫:父亲逝世以后,您的状态怎样?

  李敏:老掉眼泪,心里很难过。后来我到上海看我母亲,一路上还是掉眼泪。妈妈埋怨我,说我不应该搬出来,说他应该多活的。后来时间慢慢长了,就好一点,但是不能提这事,一提就掉眼泪。我想写小说,但提起这事儿就流泪,写不下去。

  ○摘自《鲁豫有约·名门》.

TOP

做伟人是很难的,做伟人的后代更难..

TOP

一声长叹!.

TOP

看看现在的领导子女阿.

TOP

自己喜新厌旧,还把责任推一半在女方身上。.

TOP

男人跟女人的区别.

TOP

引用:
原帖由 丰禾妈 于 2008-11-26 14:06 发表
自己喜新厌旧,还把责任推一半在女方身上。
就是.

TOP

对伟人是要宽容一些的,历史不会只看他的这些琐事,更多关注他的丰功伟绩。.

TOP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看他。.

TOP

婚姻并非简单地谁说对错就能解决的问题,伟人也不例外的.所以对于平凡的老百姓来说,也不要轻易地去伤害另外一半..

TOP

婚姻中的不忠是对另一半最大的伤害。.

TOP

发新话题